|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8-1 06:14:00
|
只看该作者
当时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住学校
1994年,刚刚从金寨师范毕业的余友军,来到离镇政府几十公里远的金冲小学任教,这里山高路陡、人烟稀少、交通闭塞。许多好心的朋友曾多次劝他:“你这么年轻,自身条件又很好,怎么不想办法调到好一点学校?”面对这样的劝说,余友军说:“我一看到这里的孩子们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目光,想走的念头就一下子打消了。”就这样,余友军在这里一干就是10年。
2004年,由于工作需要,余友军来到匡畈小学担任校长。学校地处大山之中,离最近的居民村也有一公里,特别是雨雪天,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危及师生生命的自然灾害。余友军把保障师生安全的弦绷得紧紧的,晚上在学校值班成了家常便饭。
2005年暑假,独自一人在学校值班的余友军遇到一次大暴雨。学校的后山山体滑坡,堵塞了出水沟,泥水从窗户直奔教室,情况万分危急,如果不及时处理,校舍必塌无疑。余友军毫不犹豫地拿起锄头冲进雨中,冒着被泥石流随时冲倒的危险,奋力扒土,清沟排水。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奋战,校舍终于保住了。
回想当时的画面,心有余悸的余友军说:“当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保住学校,决不能让校舍倒塌,否则孩子们在什么地方上学呢?”
关爱学生的意识在心底扎根
2007年,镇中心学校将余友军调到燕子河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学校的办学条件好了,不用再时刻担心学生上课时的安全了,但关爱学生的意识在余友军的心里已经牢牢扎下了根。
燕子河中心小学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余友军把关爱的目光投向了他们。2008年春季开学后,随父母在外地就读返乡的六年级学生汪星转到他的班上,学习成绩一直跟不上,课余打架斗殴更是常事,年迈的爷爷奶奶也急得没办法。
余友军知道后就把汪星带回家中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给他制定补缺补差计划,让他树立学习的信心,并根据他乐于助人的优点,让他担任少先队的小队长。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汪星的纪律性有了明显改善,学习兴趣也显著提高,在一次单元测验中他的语文考了83分的好成绩。他在日记中写道:“这次考试我考了83分,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听了都非常高兴,我也非常高兴。我真的感谢您啊,余老师。”
多少年山区工作的经历,让余友军已经养成了一个习惯,节假日总是到学校转转,查查是否有安全隐患,看看哪个学生需要自己的帮助,而对家人,他总是感觉亏欠得太多。一次孩子对他妈妈说:“我想爸爸,他怎么老是不回家?”妈妈对他说那你到学校去看看吧,孩子说爸在学校很忙,只有等到星期天了。
回到家的余友军听到这话,不禁潸然泪下,看着已经熟睡的孩子,默默地说:“爸爸欠你的太多了,可哪个学生不是爸爸要惦记着的孩子呢,他们更需要爸爸的帮助,等你长大了,就一定能理解爸爸了……”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31日第2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