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之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以****中央、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到地方,标志新教改正式启动。
从2008年8月29日^***总理主持审议制定工作方案算起,这个《纲要》经过公开征求意见(问需于民)、起草、形成初稿、再次公开征求意见(问策于民)、数十次易稿、先后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等阶段,到如今开始逐条实施历时近两年。
“稳妥、渐进”的基调
“现在的教育发展还不能够完全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教育质量急待提高,教育投入急待增加,教育体制急待改革。”这个对我国教育问题的判断,出自^***的一次讲话。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认为,《纲要》制定的重点就是要解决温总理提出的这“一个不适应、三个急待的问题”。
新世纪新教改进入决策层视野的端倪出现在2008年初,分管教育的国务委员刘延东把“制定好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开好教育大会”的最高决策层指示,传达给教育部负责人。同年8月29日,由^***主持的国家科教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听取了教育部关于制订《纲要》工作情况的汇报。《纲要》最初上报时名为“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在题目上加了“改革”二字。
依照工作方案,随后成立的一个跨部门的《纲要》起草领导小组,由^***亲任组长,小组成员包括了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证部等部门的负责人。参与《纲要》起草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胡瑞文认为,“早些时候的医改是由李克强副总理牵头,而此次教改的规格显然比医改高。”
与此同时成立的《纲要》工作小组,由国务委员刘延东任组长,教育部主导的有关负责人为小组成员。工作小组下设的办公室承当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教育部,时任部长周济任办公室主任。
小组办公室调研组组长、教育部规划司司长韩进介绍,调研工作按教育的不同领域成立了11个重大战略专题的调研组,下设36个子课题。“后来《纲要》文本的起草,基本围绕这个框架展开。”11个调研组内,几乎囊括了国内相关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
此外,起草组还聘请了经济、科技、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上百位高层^专~家组成咨询^专~家队伍,其中有知名的吴敬琏、戴相龙等。刘延东专门主持召开了一次全体咨询^专~家会议,听取^专~家对制定《纲要》的意见。
为进一步听取意见和建议,2010年1月11日至2月6日,^***先后5次邀请各级各类学校的校长和教师代表,学生和其家长代表,教育^专~家和学者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到中南海座谈。^***在座谈中说:“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改革和发展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也是每个家庭和学生关心的大事。《纲要》应该反映国家的意志、决心和战略眼光,让人民看到希望,从而增强对中国教育的信心。”
《纲要》制定的高规格以和空前的广纳众智,在2009年——被参与起草的学者多次提到的可能是中国教育的“转折之年”,重新唤起了公众对教育的希望。乃至有分析人士表示:“围绕这个《纲要》的制定,我国教育发生了改变的可能性。”
最终亮相的《纲要》定稿,如何体现出“稳妥、渐进”的基调?据官方智囊的审慎解释,一是本着渐进式改革方式,从易到难、从有条件做的地方开始试点,再以一些试点经验为依托,逐渐推展,直至影响到国家的改革步伐;二是采取增量改革方式,不动存量,不直接将改革对准体制性障碍,如此对现有格局的震动相对较小,进展虽慢些,但不至于付出很高的代价,冒很大的风险。
“利益的博弈”
正由于这个“不动存量”、不触和体制性障碍的改革基调,使开始实施的《纲要》中的一些亮点的实施前景不容乐观。早在民间对《纲要》的热议阶段,有参与起草者就透露,教育部专门提出为了“加强单薄环节和关键领域”,需要开展“一批重大工程”,包括义务教育学校规范化建设工程、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等。
《纲要》关于“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达到GDP的4%”表述背后有一个细节:这个问题能否在2010年解决?财政部说有困难,^***表示最迟2012年也要达到。有分析人士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教育部门还需要列出“一批重大工程”来要钱,这是否意味着我国的教育投入问题并没有解决根本?甚至有人担忧,假如出现2012年达到目标后又降至不达标的情况怎么办?
有分析人士指出,依靠设立项目要钱办学,近年来在我国教育系统已成模式。从211工程、跨世纪人才计划,到中小学生齐跳集体舞、让京剧进学校,要么监管缺位,收支自说自话,学校的办学独立性越来越弱,要么热闹一阵子,很快冷清下来再也无人问津。为解脱部门利益的纠结,解决好影响教育投入的根本问题,有必要建立国家教育拨款委员会,依法负责教育投入的预算和监督。
12下一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