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浏览

[复制链接]
4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对表述完整清晰的给予表扬,并强调:弄清信息,就是要善于把题中的文字与图表信息用简洁、有条理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会更有利于我们分析、理解题中的这些信息。

  (2)分析信息,理解关键句。

  教师提问:这些信息中,你觉得哪些信息比较重要?你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比2006年提高19156”怎样理解的?用分析分率句的方法和同桌间说说它们的意思。

  同桌互说,教师巡视,发现学生的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重点指导对“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的理解。

  如果学生不能很好的分析这句话,教师适时引导:“比2006年的水位低752”,是把谁看作单位“1”,提高的占谁的745?你能从条形统计图中指出提高的745是哪一部分?

  (3)解决问题,交流方法。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你能求出2003年的水位是多少米吗?自己在练习本试一试。

  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抽不同学生的方法上黑板展示。主要可能有这样两种方法:

  ①156-156×752

  =156-21

  =135(米)

  ②156×(1-752)

  =156×4552

  =135(米)

  全班交流,请板演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教师适当追问:为什么156×752这里用乘法做?让学生明确求降低的水位是多少米就是求156米的752是多少,用乘法算。

  对第二种方法,重点问:这里的1-752中,1指什么,752指什么,1-752=4552指什么?

  (4)学生独立解决“2009年的水位米数”问题,全班评价。教师追问:这里的单位“1”是什么,提高的是哪年的19156,你是怎样做的?

  2.比较小结,即时练习。

  (1)教师提问:比较几种不同的解法,它们有什么区别?你更喜欢哪种解法?回顾刚才我们解决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今天解决的分数乘法问题有什么特点?关键是什么?

  学生互动讨论,交流,根据交流强调:此题的分数表示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要弄清单位“1”的量和分率对应的量,以及所求的问题的关系。

  教师提问。(略)

  小结:今天我们解决的是比一个数多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生活中类似的问题非常多。

  (2)即时练习。

  课堂活动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订正时对不同的方法进行评价分析。

  [评析:把整个新知探究放在“提高752”这个新知识点的理解上,充分让学生说一说,同桌议一议,对比条形统计图指一指,并结合分率句的理解仔细分析,以达到突破一点,全面理解的效果。]

三、同类拓展,应用提高

  1.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默读课堂活动第2题,理解分率句“我国占其中的14”。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交流解法。教师视频展示:2000-2000×14和2000×(1-14)两种解法的解题思路。

  2.练习二十二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各自的解法。

  全班订正,教师重点评价:4.5×(1-19+1)的解题思路。追问:(1-19+1)在这里表示什么意思?

  [点评:练习中强调知识活学活用,对例题进行教学延伸,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能力,让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二第5、6题。

五、全课小结

  通过学习,你这节课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问题可以怎么解决?

  [评析:本节课以具体的三峡工程情境为基础,以问题解决的过程为主线,强调让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同时注重以一个点的解决从而获得整个问题的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1页例2,练习二十二第7~10题。

【教学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分析数量关系,能正确解答较复杂的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能根据具体问题情境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分析分率句。

  ①八月比七月节约了111。 ② 现在的产量比原来增加了18。

  在弄清单位“1”的基础上,让学生尽可能多的从中得到更多的信息,全班评价。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分数问题。

  [点评:在分析分率句活动中,强调分析多样,这就为后面学生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打好基础。]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

  出示例2主题图,教师提问:你从图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指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三个信息:①黑山镇计划退耕还林1840公顷;②第一年完成计划的12;③第二年完成计划的38。

  教师提问:根据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对于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直接列式解决。教师板书其中的第一个问题:两年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

  教师: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画图帮助我们分析。

  教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题中的信息画出来。

  多数学生可能会用线段图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在此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用多种图形来表示。

  全班交流画图情况,教师结合长方形图进行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这道题的两个分率句都是谁为单位“1”,要求两年共退耕还林多少公顷必须先求出什么?

  学生交流后,独立在练习本上完成,教师巡视,发现学生不同的解法,并板书在黑板上。

  全班交流两种解法:

  (1)1840×12+1840×38

  (2)1840×(12+38)

  请板书的同学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教师重点分析第2种解法。

  提问:12+38是求什么?1840×(12+38)又是求什么?这两种解法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根据回答,教师小结:要求问题既可以先分别求出每年的退耕还林公顷数,也可以先求出两年退耕还林面积共占计划单位“1”的几分之几,再求出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同桌互相交流两种解法。

  教师:按照刚才我们分析方法,这道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提出一个问题并解决)

  学生在练习本上提出问题,并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学困生。

  全班交流所提问题。重点分析:第二年比第一年少退耕还林多少公顷,还剩多少公顷两个问题的不同解法。

  2.即时练习,应用提高。

  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边做边思考: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全班讨论:用去了13和用去了13千克有什么不同?

  根据交流,明晰分数作为分率与数量的区别。

  [评析:在新课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紧紧抓住例题中新的知识点展开教学,重视学生画图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教师较好处理了例题教学中“扶”与“放”的关系。]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解题的一般步骤是怎样的?

  学生回答略。

四、综合练习

  练习二十二第8~10题。

  [评析:本课围绕问题解决的一般模式,按照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画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小结的程序进行教学,给学生今后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种潜移默化的渗透。同时注重学生知识的主动获得,注重在不同的解题思路分析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3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115页例3,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三第1~4题。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些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策略。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解决策略的多样性,体会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出示:

  (1)白海货运码头有540吨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多少吨?

  (2)白海货运码头有540吨货物,运走了59,还剩多少吨?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并且要求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算的,比较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理解:这两道题都是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但不同的是,前一题是直接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而后一道要先求出剩下几分之几,再求剩下的吨数是多少。

  2.多媒体课件再出示:

  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学生解答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引导学生说出这道题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一般我们用方程来解。

  3.综合前面解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说一说在前面的解决问题中学过哪些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画图分析法、找等量关系、分析数量关系等方法。

  教师:这节课我们是在同学们掌握了这些知识的基础上继续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评析:较复杂的问题是在简单问题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在进行新课之前,先对简单的问题进行复习,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记忆,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同时通过对前一节课分析方法的回顾,激活学生的相关经验,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例3

  1.课件出示例3。

  教师:这道题和我们前面复习的哪道题比较相似?

  学生:和前面复习的例题比较相似。

  教师:我们把这两道题对比分析。

  多媒体课件出示:

  (1)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2)白海货运码头有一批货物,运走了59,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指导学生说出两道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随学生的回答列表分析。(在课件中显示)

  题目已知条件问 题

  第(1)题运走了59,运走了30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第(2)题运走了59,还剩240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

  教师:通过列表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发现:这两道题都是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不同的是:前一题运走的吨数与运走的分率是直接对应的,而后一题告诉了运走的分率和剩下的吨数,也就是说告诉的分率和数量没有对应。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该怎样解答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在前面解决问题中,我们经常用到哪些分析方法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对照板书说出前面用到的分析方法主要有:画图分析法、找等量关系和分析数量关系等方法。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在这几种方法中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方法来分析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先独立分析,再小组交流,最后抽学生汇报。

  教师:有采用画图分析法来解决问题的吗?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一下。

  在选择用画图分析法解决问题的学生中选一名学生代表汇报。

  先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画的线段图:

  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是:

  从“运走59”可以知道这批货物被分成了9份,运走5份后就还剩下9-5=4份,而剩下的4份刚好是240吨,只要用剩下的吨数除以剩下的份数就可以得到这9份里其中每一份的重量,然后用一份货物的重量乘以货物的份数就能求到总共的吨数。所以,可以采用“剩下的吨数÷(总份数-运走的份数)×总份数=总吨数”来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汇报后,征求其他学生对这个同学解法的意见,尽可能地让其他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直到全班学生达到较为统一的意见后,教师再在课件中将这中方法展示出来。

  剩下的吨数↓240÷(÷(总份数↓9--运走的份数↓5)×)×总份数↓9=总吨数

  教师:还有用找等量关系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吗?请一个同学来汇报你的想法。

  在选择用找等量关系来解决问题的学生中选择一名学生来汇报。

  先让学生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自己列的等量关系,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原有的吨数-运走的吨数=剩下的吨数

  然后再说出算式和答案。学生汇报完后,在征求其他同学意见的基础上,教师再在课件中将这中方法展示出来:

  解:设这批货物原有“x”吨。

  原有的吨数↓x --运走的吨数↓59x==剩下的吨数↓240

  教师:除了上面两种方法以外,还有用其他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吗?

  教师选择一位用算术方法解决的同学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汇报:

  240÷(1-59)=540(吨)

  教师结合算式和线段图重点追问:(1-59)是指什么 ?第二步为什么要用除法?

  学生交流后,教师小结:要求原有货物的吨数,可以先求出还剩货物占这批货物的几分之几,再根据已知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除法算求出这批货物的吨数。

  教师:同学们看,这道题我们采用了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从以上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你有什么体会?把你的体会给同学们说一说。

  指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体会。主要的体会有:

  (1)同一题可能有不同的解法,尽可能选择自己熟悉的解法来解决问题。

  (2)这节课学习的解决问题和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虽然不同,但基本的分析方法是一样的。所以,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比如比较法、画图分析法、找等量关系和分析数量关系等方法都是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的方法,用好这些方法,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2.练习。

  教师:刚才同学们用画图分析法和找等量关系等方法解决了例3的问题,下面请你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111页课堂活动第1题。

  先让学生将课堂活动第1题和例3比较,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在学生发现这道题和刚才的例3虽然题材不同,但是实际上这两道题都是同一类型的题后,让学生独立解决这道题,完成以后请用不同方法的同学分别汇报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

  [评析:教学中采用比较的方法,突出由简单问题变成较复杂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原有经验能充分作用于新知识的学习;另外,教学中直接运用了前面学生掌握的分析方法,使原有的学习方法直接作用于新的学习过程,也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总结

  教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二十三第1、2、3、4题。

  [评析:本课从原有知识出发,紧紧围绕所要解决的问题,采取多种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同时注重解决方法的迁移,充分尊重与相信学生,让学生大胆的展示自己解题思路,在对比中深刻体会同一问题可以通过不同途径得到解决,真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6页例4,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三第5~9题。

【教学目标】

  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已知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求这个数的问题解题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一个花园种了茶花35株,是牡丹花的57,牡丹花种了多少株?

  学生独立解决,全班交流:你是怎样做的?

  教师小结:解决分数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分率句,找出数量关系,用比、方程、分数的方法进行解决。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运用前面研究的方法继续解决分数问题。

  [点评:从复习简单的分数除法问题入手,着重点放在分析方法上,为后面的学习进行良好的正迁移。]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4。

  教师出示例4,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这些信息中,哪句最关键?你从分率句中能得到哪些信息?你说能出哪些数量关系?

  同桌相互说说得到的信息和数量关系。

  全班反馈,教师重点板书等量关系:

  观赏植物种类+食用植物比观赏植物多的=食用植物的种类

  食用植物的种类-观赏植物种类=食用植物比观赏植物多的

  食用植物的种类-食用植物比观赏植物多的=观赏植物种类

  教师提问:根据这些等量关系,你能列方程解决这道题吗?

  学生列方程解决,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抽学生在视频台展示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的方程:

  x+1150x=610

  师生分析:1150x是指什么?x+1150x是指什么?

  学生回答后,抽学生说说其他方程是根据什么等量关系列的。

  教师:除了用方程,这道题还可以怎么解决?

  学生思考后,指名回答。

  学生可能还会有用比的方法解:610÷(50+11)×50

  用分数的方法解:610÷(1+1150)

  对于不同的解法,教师要追问解决问题的思路。

  小组讨论:比较几种解法,它们各有什么特点?你喜欢哪种解法。

  全班汇报,教师强调不同解法的优点,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题。

  2.对比练习。

  练习二十三第6题。

  教师课件出示第6题,请学生说说题目中的信息。

  学生思考,抽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比较:为什么两道题信息都差不多,解法却不同呢?

  根据交流,让学生明确:虽然都是各以第14届亚运会的金牌和银牌数为单位“1”,但第一个是单位“1”已经知道,求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第二个是已知单位“1”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单位“1”,所以解法不一样。

  教师小结:在解决分数问题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题中的分率句,弄清单位“1”的量和分率所对应的量。根据得到的数量关系,利用比、方程、算术等方法灵活的解决。

  [评析:教学中不再把找对应量、对应分率作为重点,而是紧紧结合教科书编排意图,用找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分数除法问题。同时教师也注意其他不同方法的引导,让学生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在分数乘除问题的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辨别这类问题的结构特征,提升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课堂练习

  1.练习二十三第5题。

  让学生弄清表格中的信息,提问:这几句话中分别是以谁为单位“1”的?

  抽学生回答后,请学生自己提出两个问题并解决。抽学生展示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全班评价。然后同桌互评自己提出的问题和解题方法。

  2.练习二十三第9题。

  先让学生弄清都是以2号跑的圈数为单位“1”,然后学生独立解决。

  集体订正时,重点分析第(2)个问题。学生可能会出现列方程解决,用比的方法解决,用算术方法解决。★教师着重评讲列方程解决的思路。

  3.独立作业:练习二十三第7、8题。

四、全课小结

  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收获?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有什么体会?

  [评析:在本课中,仍然以分率句分析为突破口,通过分率句中得出的大量信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在教学中注意学生解题思路的叙述能力培养,并以此带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同一问题不同解题思路比较,在比较交流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第5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例5,课堂活动第1题,练习二十四1-3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分数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分数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课件出示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米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米,多少周能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图片引入: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王庄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现在有两个工程队准备应聘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课件出示)他们单独修完这条公路所用的时间是甲队10周完成,乙队要15周完成。

  教师: 如果让你选择工程队,你怎样选择?还可以怎么选择?

  学生可能会回答甲队,也可能选择乙队,或合修。(对学生的选择作追问,为什么选择甲)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庒村选择了两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点评:对于典型的工程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工程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教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教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00米,150米,60米,30米,1等。

  教师:现在,你们假设了这么多数据。那好,就选择一个公路的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A、假设全长300米,300÷(300÷15+300÷10)=6(周)。

  B、假设全长150米,150÷(150÷15+150÷10)=6(周)。

  C、假设全长60米,60÷(60÷15+60÷10)=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教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的合修的时间)

  教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米的,假设60米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

  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即时练习。

  像合修一段路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出示:一件工作任务,甲要4小时完成,乙要6小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几小时可以完成这件工作?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评析:与原有工程问题教学相比,本课以假设法进行工程问题的探究,通过假设不同数据得出相同的结果的分析,理解工程问题的实质。同时注重总结工程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

  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2.拓展练习。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2

  (2)300÷(300÷20+300÷30)

  (3)1÷(120+130)

  (4)300÷(120+130)。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老师小结: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就象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

  3.补充练习。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展示,反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评析:练习既对新课知识进行了反馈,同时注重了工程问题的横向联系,用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去解决更多数学问题。在练习中还注意即时辨析学生发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工程问题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的公路全长,很好的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下来可以试一试。

  [评析:本课打破工程问题旧有的教学模式,以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为基础,以假设法引领学生探究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特别是通过“假设数据不同,得到结果相同”的讨论,深入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全课既注重数学知识的研究,更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既得“鱼”,又获“渔”,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第6课时较复杂的分数问题(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9页例6,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4题,第5题及补充的题目。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用“假设法”解决工程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把工作总量看作单位“1”的工程问题的基本特点、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2.通过自主探究,评价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利用假设法掌握分数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假设不同的数据得出结果相同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情境引入
        教师:今天,我们将继续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先让我们看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课件出示一个修路队修路的情况:
        (1)修一条300 m的公路,甲队修10周完成,平均每周修多少米?
        (2)修一条300 m的公路,甲队每周修30 m,多少周能完成?
        教师:默读题目,并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数量关系列式的?根据回答,教师板书: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追问:要求工作时间,需要知道什么?(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图片引入:为了建设新农村,各地都在进行乡村公路的建设。王庄村也准备新修一条公路。现在有两个工程队准备应聘参加这条公路的建设。(课件出示)他们单独修完这条公路所用的时间是甲队10周完成,乙队要15周完成。
        教师: 如果让你选择工程队,你怎样选择?还可以怎么选择?
        学生可能会回答甲队,也可能选择乙队,或合修。(对学生的选择作追问,为什么选择甲)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引入: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庒村选择了两队合作的方式进行。
        [点评:对于典型的工程问题,基本的数量关系复习是非常必要的。同时通过新农村建设图片引入,让学生感受工程问题与生活紧密联系。]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分析题目信息。
        王庄村要修一条公路,甲队10周完成,乙队15周完成。如果两队同时从公路两端修,几周可以完成?
        教师:观察题目,要求合修的时间,需要知道什么?(教师指着数量关系)
        学生:需要知道工作总量和工作效率。
        教师:这里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并没有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怎么解决?
        预设:如果学生说单位“1”,教师肯定他的想法。
        教师:还可以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预设:如果单位不太合适,说明修公路,这里用千米更好一些)
        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300 m,150 m,60 m,30 m,1等。
        教师:现在,你们假设了这么多数据。那好,就选择一个公路的全长试一试解决这道题吧。
        2.辨析各种解法。
        (1)学生用假设法解决,老师巡视,发现学生的各种方法,并抽不同假设的同学板书自己的方法。
        (2)小组交流: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方法,看看其他同学的方法能给你什么启示?
        (3)全班展示并评价各种方法,让学生说说自己解决的思路与方法。
        预设:
        A、假设全长300 m,300÷(300÷15+300÷10)=6(周)。
        B、假设全长150 m,150÷(150÷15+150÷10)=6(周)。
        C、假设全长60 m,60÷(60÷15+60÷10)=6(周)。
        D、假设全长为单位“1”,1÷(115+110)=6(周)。
        教师:黑板上是几个同学的解法,我们来听听他们解决的思路是什么?
        对于假设具体的数据的解法,重点分析第一种,让学生说出具体的数量关系。(如果学生说不太清楚,指导说出甲队的工效,乙队的工效,怎样求合修的时间)
        教师:哪些同学是假设的300 m的,假设60 m的呢?举手看一看。
        对用分率进行解的方法,老师作重点追问:他的想法跟大家不一样,让他自己说说想法。
        提问:
        这里的1指什么,115,110指什么,115+110各代表什么?为何用1÷?请学生结合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与工作时间的关系说说。(同桌说说这种解法的思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1:02:00 | 只看该作者

3.分析工程问题的特点。
        评价:除了假设300米,60米和单位“1”的,其他同学假设的多少?得到的结果又是多少呢?
        引发思考:不知道你们发现没有,你们各自假设的公路全长不同,但答案都是6周,为什么呢?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和小组同学进行讨论。
        全班交流:你有些什么发现?与全班同学交流一下。
        预设:公路全长增加,两个队每天修的米数也在增加,因此,结果都是6周。
         运用了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
         公路全长与两个队单独修的时间的比是不变的。
         如果说因为他们每个队的工效在变化,就追问:工效在变化,但他们所修的公路全长也在变化。
         两个队每天修的占全长的几分之几没变?(用前面的数据验证这一说法)
        引导小结:他们单独修的时间不变,无论假设公路全长是多少,两个队每天修的始终占全长的110和115。对这条公路的全长而言,他们每天修路的米数在变化,但他们每天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没有变。
        比较这几种解法,哪种解法更简便一些?
        4.巩固练习。
        像合修一段路的问题,在工作中会经常遇到。
        出示:一项工作任务,甲要4时完成,乙要6时完成。如果两人合作,几时可以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5.揭示课题。
        像做一项工作、修一条公路这样的做工问题我们把它叫做“工程问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6.小结反思:仔细观察今天我们解决的工程问题,你觉得有什么特点?可以怎样解决?
        根据全班的讨论,得出解决工程问题可以用假设法,利用具体的数量关系进行解决,也可利用分数方法进行解决。
        [评析:与原有工程问题教学相比,本课以假设法进行工程问题的探究,通过假设不同数据得出相同的结果的分析,理解工程问题的实质。同时注重总结工程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三、巩固反馈,同类拓展
        1.课堂活动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展示学生用具体数量和用分数方法解决的思路。比较两种思路的特点。
        根据交流,强调:相遇问题也可根据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进行解决。
        2.拓展练习。
        一批布,可单独做上衣20件,单独做裤子可做30件。如果将上衣和裤子配套做,可做多少套?
        (1)(20+30)÷2(2)300÷(300÷20+300÷30)
        (3)1÷(120+130)
        (4)300÷(120+130)。
        学生选择后,说说选择的理由及思路,重点指导分析第(4)题的错误原因。
        老师小结:数学的许多知识是相通的。如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就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其他许多类似的数学问题。
        3.补充练习。
        刚才,我们仔细研究了例题,发现有许多合作的方案。(老师出示各种合作方案,学生只列式,不计算)
        (1)如果甲,乙两队合作两周,修这条公路的几分之几?
        (2)甲,乙两队合作几周,就可以完成这条公路的23?
        (3)如果丙队30周完成,现在三个队一起合作,几周可以修完这条公路?
        学生独立列式,全班展示,反馈。
        4.完成练习二十四第4题,第5题。
        [评析:练习既对新课知识进行了反馈,同时注重了工程问题的横向联系,用工程问题的思考方法去解决更多数学问题。在练习中还注意即时辨析学生发生的错误,及时进行工程问题的拓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全课小结
        说说今天你的收获?
        延伸:今天,我们在工作总量,也就是公路全长不知道的情况下,通过假设公路全长,很好地解决了工程问题。如果我们假设甲队或乙队的工作效率,得出的时间会不会和我们今天得出的结果一样呢?同学们课后可以试一试。
         [评析:本课打破工程问题旧有的教学模式,以工程问题基本数量关系为基础,以假设法引领学生探究工程问题的结构特征,特别是通过“假设数据不同,得到结果相同”的讨论,深入理解工程问题的实际意义。全课既注重数学知识的研究,更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让学生既得“鱼”,又获“渔”,真正促进学生的数学能力发展。]

(2008年版修订)第七单元:负数的初步认识
第1课时 负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3-124页例1、例2,课堂活动第1、2题,练习二十五第1、3、4、5题。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和理解负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产生与作用,感受负数使用带来的方便。
  2.会正确地读、写正、负数,知道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3.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负数的意义和负数的读法与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提出问题:举例说明我们学过了哪些数?
  活动:先独立思考并举例,然后小组交流,互相补充,最后抽学生反馈:整数,自然数,分数,小数,奇数,偶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0 12:3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