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数的概念中,哪些用一个数也不能单独表示它的含义?(约数、倍数、互质数)
(5)写一个两个因数乘积是1的算式,跟你的同桌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
[评析:从理解“互为”的含义入手,让学生真正的了解互为倒数的意义,并将学过的数的概念中成“互为”关系的进行梳理,既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倒数的意义,又复习了其他互为关系数的概念。]
三、求倒数
1.试着说说下面两组数的倒数。(课件出示题目)
①47、56、13、18
②32、85、9、1、1313
(1)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你求倒数的方法。
全班交流后得出:求一个数的倒数,就是将这个数的分子和分母颠倒位置。
(2)观察比较每组数中每个数与它的倒数,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充分让学生交流后引导学生小结:
①真分数的倒数都是假分数。
②大于1的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2.0有没有倒数?为什么?(小组内讨论)
学生充分交流后小结: 互为倒数是要求乘积是1的两个数。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0没有倒数。
3.若用字母a表示任意一个自然数,那么它的倒数该怎样表示?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定?
a的倒数为1a(a不为0)。
4.完成教科书第43页“填一填”,独立完成,同桌交换检查。
四、拓展练习
1.对口令。(同桌中一人任意说一个数,另一人很快的说出相对应的倒数)
2.辩一辩。(课件出示练习)
(1)得数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1的倒数是1,0的倒数是0。()
(3)18是倒数。()
(4)因为x×y=1(x≠0,y≠0),所以x和y互为倒数。()
(5)所有假分数的倒数都是真分数。()
3.练习九第2题。
4.开放性练习。(课件出示练习)
23×()= ()×4 =52×()= 1×()括号里都可以填哪些数字?你有几种填法?根据是什么?
填法(1):23×32=14×4=52×25=1×1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
填法(2):23×3=12×4=52×45=1×2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的2倍。
填法(3):只要每个括号都填出所给数的倒数的a倍即可。
五、总结
今天这堂课你学习了什么?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评析:本课设计从一个游戏引入新课,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体会了学习的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等形式让学生对写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的方法进行优化,从而找出其中规律,总结出倒数的意义。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从组织到引导,充分给予了学生思考和探究的空间,发展了学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认识倒数”教学片段设计
一、情境引入,认识倒数
1.课件出示下列文字。
①呆——杏②吴——吞
(1)仔细观察这两组数,看看你能有什么发现?(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后得出:
“呆”字上面的“口”与下面的“木”交换位置就变为“杏”
“吴”字的“口”与“天”交换位置就变为“吞”。
(课件演示变化过程)
2.在语文中交换字的组成部分就构成了一个新的字,这样有意思的变化在数学的数字中也能找到吗?举例说一说。
3.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若学生思考有困难,教师可给一个例子做启发)
4.说说你是怎样写这样的数的?
(先任意写一个分数,再将这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交换位置,组成一个新的分数)
5.像同学们写出的这一组数中交换分子、分母位置后得到的数与原来的数,在数学上称它们“互为倒数”,也可以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倒数。
6.想一想:为什么要强调“互为”?(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充分的展开讨论后总结:“互为”说明了倒数是两个数之间的一种关系,既然是形容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单独说某个数怎样,必须用两个数来形容。
7.根据写出的数,说一说谁和谁互为倒数,谁是谁的倒数。
8.将你们写出的每组倒数乘一乘,看看你又有什么发现?
(每组倒数的乘积为1)
9.是否乘积是1的两个数就一定互为倒数呢?验证一下。
根据学生的验证得出: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二、实践探索,求一个数的倒数
略。
[评析:这一片段的设计给人最深的感触就是“学科的整合”。引导学生将语文课中的知识和方法拓展运用到数学学习中,既让学生感受了方法的广泛运用,又使得数学的学习方式焕然一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习兴趣。从结论开始,以验证为主,更体现数学的探究式学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第2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例2,课堂活动第2题,练习九第4-8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利用已有知识理解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算理和算法。
2.通过实践运用,选择合理的方法正确计算分数除以整数。
3.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实践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播放一段学生大扫除的画面。
出示:将操场的45平均分给六年级两个班打扫。
2.根据这一条件,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