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西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浏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1)练习二第7题第2排题。(重点检查学生估算的方法是否合理)
       (2)练习二第8题。学生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集体订正。
       (3)小检验员。(课件出示练习二第10题)要求学生学会从发票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能抓住有联系的两个数量解决问题。

        四、归纳小结

       教师:从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梳理,使之条理化。
      【简评:本节课有以下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联系生活实际,关注估算情景的营造,让学生从估计“20元钱够不够”的现实情景中体验估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二是在估算的方法上,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可以把9.8元看做10元,也可以把1.9 kg看做2 kg,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估算结果,不同的结果反映了不同的估算精确度,如把1.9看
做2来思考,估算出的结果19就比较接近准确值,但是估算起来要复杂些;而把1.9看做2,把9.8看做10来估算,很快就可以估算出结果是20,但这个结果的精确度就要差一些,是需要结果精确度高一些还是需要估算速度快一些,要结合具体的生活实际来思考,这正是估算灵活性的体现。】(本案例由熊斌提供)



        积的近似值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3~14页例1、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三中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理解求积的近似值的意义。使学生学会根据实际需要,自己确定应该保留几位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经历数学学习的过程,能运用数学活动中发现的数学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教师:你们回家查阅了上个月家里用了多少水吗?知道我们当地每吨水多少元?
        学生1:每吨水1.75元。
        学生2:我们家用了6吨。
        学生3:我们家用了5吨。
         ……
        教师:怎么计算你们家应该缴多少水费?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
        教师:现在算一算你们家上个月应该缴多少元的水费。
        学生独立解答、汇报。
        教师:李奶奶家也该缴水费了,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
        教师:你能帮李奶奶算一算该缴多少元水费吗?
        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选择不同解法的同学汇报,估计有以下几种解法。
        学生1: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75元的水费。
        学生2:我是这样算的:1.75×8.5=14.875(元),14.875元≈14.88元,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现在出现了两种不同的计算方法,请大家想一想,你赞成哪种?为什么?
        学生1:我同意第1种答案,因为我计算出的结果也是14.875元。
        学生2:我认为第2种答案正确。因为14.875元就是14元8角7分5……我认为应该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所以李奶奶该缴14.88元的水费。
        教师:大家分别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到底选择哪一解法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体验感悟

        教师:刚才大家计算出的结果,为什么必须求近似值呢?
        学生1: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在收付现金时,通常只能算到“分”。而5厘钱没办法付,所以要把小数点后面第3位这个“5”收起来,约等于14.88元。
        学生2:我认为可以把分以下的钱省略,约等于14.88元。
        学生3:我认为应该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
         ……
        教师:大家认为哪一种建议好?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学生: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自来水公司比较公平,可以减少公司的损失。
        教师:都同意这种方法吗?
        学生:同意。
        学生4:我认为应该约等于14元。
        教师:请你说说自己的理由好吗?
        学生4:现在日常生活中收付现金时很少用到分。比如买菜时,几分的零钱人家一般就不收了。
        学生5:我认为必须保留两位小数,我的妈妈在税务部门工作,她们工作中一分钱也不能少收。
        学生6:对,如果每人少收几分钱,全国就会少收很多钱。
        学生7:我认为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只不过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教师:对,这位同学说得对,计算钱的数额时,要先计算出应付的钱数,然后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应保留的小数位数,较小的钱数可保留两位或一位小数,较大的可保留整数(特殊情况除外)。
        教师: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
        课件出示例1后面的两个练习,学生独立解答。

        三、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例2的情景图,问题中不出现“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列式。
        教师:0.47×3286的积有几位小数?你认为积保留几位小数比较合理?
        学生分组讨论,汇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我认为积保留整数较合理。因为零点几千克对于榨出的总油量来说影响不大,不需要非常精确。
         ……
        教师:我同意大家的意见,在这道题中,省略的数不影响对3286kg油菜子出油量的预测和判断,为了简便,我们可以把积保留整数。能计算这道题吗?
        学生:0.47看做整数是47,四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我们没学过。
        教师:像这种较大数的计算,我们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学生用计算器解答例2。

        四、归纳梳理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1: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般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位数。
        学生2:计算小数乘法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或题目的要求取积的近似值。
        学生3:较大数的计算,可以用计算器来算。
        ……

        五、 巩固延伸

       (课件出示第14页课堂活动的情景图)
        教师重点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让学生明确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
要。
      【简评:这节课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情景中,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中培养和丰富了学生的数学情感。二是充分利用课程资源,打破了教科书的束缚,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在例1的教学中,没有局限于原题中的“保留两位小数”,而对现实生活中有时采用“去尾法”求积的近似值的合理性也进行了讨论。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又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本案例由柯绍梅提供)

        积的近似值(教学片断)

        教师:今天又到了张奶奶缴水费的时间了(多媒体课件出示情景图),从这幅图上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张奶奶这个月用了8.5吨水”、“每吨水1.75元”。)
        教师: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问题)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奶奶应缴多少钱”这个问题。有谁能根据题意列出算式?
       (学生会列出:1.75×8.5=)
        教师:为什么这样列?
        学生:知道每吨水的单价,用单价乘用水量就得总价。
        教师:能算出结果吗?
        学生算出结果是14.875元。
        教师:请你们拿出14.875元钱帮奶奶缴水费。
        学生开始试着拿出14.875元钱。
        教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不能拿出14.875元钱。
        教师:为什么?
        学生:因为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分以后的钱就不能拿出来了。
        教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讨论后学生大概有这几种看法:①把“分”后面的数全部去掉;②把“分”以后的数作为“1”收起来;③用“四舍五入”法。
        教师:你们觉得哪一种建议好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指导学生得出这样的意见:用“四舍五入”法比较好,因为这样对大家都公平。
        教师:这个建议确实不错,那结果该保留几位小数呢?
        学生:结果该保留两位小数。
        教师: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后该是多少呢?
        学生根据前面找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能知道保留后的结果应该是14.88。
        教师:很好!请大家在算式上写上结果。大家知道写结果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指导学生说出:写结果时要注意用“约等于”号,因为这个结果不是精确结果,而是个近似数。
        教师:对了,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就是求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

        教师:通过这个例题的探讨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小组讨论出这样两个结论:①求积的近似值是生活的需要;②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是:先求出积,再根据要求一般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的位数。
        教师: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老师也赞同你们的发现。你们能用这些发现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
        学生:能!
        教师:在课前你们都调查了自己家本月用水的吨数和我们本地的水的单价,请同学们用这些信息和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算一算你们家本月该缴多少水费。
        解答完后抽几个学生汇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同桌同学相互检查订正。
       【简评:本教学片断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通过缴水费这个现实情景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然后充分地让学生讨论,从而自己探讨用“四舍五入”法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增强了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是教学设计贴近生活,教学前让学生调查本地的水费,从学生身边的问题入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从中获得价值体验。】(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解决问题(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能用所学小数乘法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5:00 | 只看该作者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教师: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并会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怎样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比较复杂的问题。
  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像这样的计算天然气费的问题,城镇的孩子每家每个月几乎都要遇到。同学们帮助你的爸爸妈妈计算过天然气费吗?
  如果学生计算过,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是怎样计算的,然后按他的讲述一步一步地分析计算天然气费的方法。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教师则可以作如下的引导:
  教师:计算天然气费包括查看天然气表和计算天然气费两个步骤。下面我们先来看第1步,怎样查看天然气表。
  多媒体课件放大天然气表。
  教师:我们把天然气表放大以后,你能看清天然气表上的数吗?
  学生:能。
  教师:天然气表上每天都显示着数,你看到的这个数就是你家用天然气的总数;随着你家天然气用量的增多,这个数也在不断地变大。我们把这个数称为天然气表上的“读数”。
  教师板书:读数。
  教师:现在你能看清表中的读数是多少吗?
  学生读表中的数。
  教师:现在图中显示的是两个天然气表的读数,书上告诉我们分别叫做“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你知道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鼓励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回答,如果学生回答有困难,教师则告诉学生,上月读数就是上个月表中显示的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就是你看表这天天然气表上显示的用气量。
  教师:你知道在生活中,“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是由几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吗?
  让学生明白两个读数都是在同一个天然气表中显示的,只是显示的时间不同。书中是由于不好表示才画了两个天然气表,不能理解成两个读数是在两个天然气表中分别读出的天然气用气数。
  教师:为什么不同的时间读出的天然气表中的数不同呢?假如要计算一个月的用量,你认为应该在哪两个时间内读天然气表中的数。
  让学生理解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就是用这个月的用量减去上个月的用量,所以要准确地计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应该在每个月的同一天查看天然气表。比如上次是9月7日查看的,这次就应该在10月7日查看,这样两个时间之间刚好相差一个月,因此就能比较准确地算出一个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我们看看这幅图就能更好地理解两个读数之间的天然气用量了。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读数”、“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由于不同地区的学生的生活经验不一样,所以教学中作了两种预设,如果学生有这方面的经验,就让学生起来当小老师,教师采用追问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上述概念;如果学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则由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概念。教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例如什么叫“读数”,而后面延伸的概念(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则由学生自己去理解,这样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也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学中还对这些读数是几个表显示的、两个读数分别在什么时间读比较准确等问题进行了追问,通过这些追问丰富了学生查看天然气表的经验,为计算天然气费作好基础性的准备。教学中还用线段图直观地展示了上月读数、本月读数和本月天然气用量的关系,理解这个关系后学生计算天然气费就不很困难了。】

        2.教学计算天然气费

  教师:我们知道了如何查看天然气表以后,下面我们思考的该是怎样计算天然气费了。看看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计算天然气费的条件。
  学生看题后汇报:天然气每立方米1.3元,还告诉了我们天然气的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
  教师:凭借同学们的生活经验,你觉得应该怎样计算天然气费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立方米的单价×这个月天然气的用量=这个月的天然气费。
  教师:在解决问题的这个数量关系中,哪些条件是已经知道了的,哪些条件还不知道?应该怎样求?
  让学生理解每立方米的天然气单价是知道的(1.3元),但这个月天然气用量不知道,应该先求天然气用量。
  教师: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你知道怎样求天然气用量吗?
  引导学生说出用本月读数减去上月读数,就是本月天然气的用量。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逐步完成下面的板书:
  
  教师:根据我们分析的数量关系,现在可以计算出这个月的天然气费了吗?(学生:能)把它计算出来。
  学生解答后,抽一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出,并让学生说一说这样算的理由,全班集体订正。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重点抓学生对数量关系的分析,应用分析法一步步地进行追问,通过追问不但让学生掌握了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还从中学到了初步的逻辑推理的方式,这种方式的掌握,对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是有利的。教学中还采用把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板书出来的方式,指导学生有条理地解决问题,从中学习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教师:这节课同学们都学得不错,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来完成“做一做”吗?
  学生完成后汇报。
        2.练习四第1~5题。
  学生在作业本上完成后,教师批改。

        四、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都学了些什么?在解决问题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回答略。
       (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解决问题(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7页例1。
       【教学过程】
  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
  教师提问,在这一题中,是否有你不理解或不了解的词呢?
  由于天然气表上的读数离某些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的生活有点远,估计他们会提出“上月读数”和“本月读数”这几个词不太明白。对于这样的提问,教学中应对的方式是:如果班上有孩子熟悉天然气表上的读数这方面的知识,就让孩子自己讲,讲得不对或不足的地方老师再改正和补充;如果班上没有孩子熟悉,就由老师直接介绍。
  在理解“读数”以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我们应该怎样求小华家7月份应缴多少天然气费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得出:7月应缴的气费=天然气单价×7月天然气用量。
  学生抓住了这个主要关系后,教师追问:在这个关系中,哪些量是题中直接告诉了的,哪些量不能在题中直接找到?
  学生不难发现:天然气的单价是1.3元/立方米是题中直接告诉了的,7月份的天然气用量不能在题中直接找到,要求7月应缴的气费,就要先求出7月的天然气用量。
  教师继续追问:怎样求7月的天然气用量呢?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出:7月天然气用量=本月读数-上月读数。
  学生搞清楚这些关系后,教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算出7月份应缴的气费。
  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并解答,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全班完成后集体展示汇报。在汇报时,学生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分步计算,先算实际用量是多少立方米:506-478=28(吨),再算7月份应缴多少钱:1.3×28=36.4(元)。另一种是写综合算式:(506-478)×1.3。对于写综合算式的同学给予鼓励,但此处不要求全班同学掌握。不管是哪种写法都要学生说清楚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在解决完这个问题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用到了哪些知识?在解决这一类问题时,关键是什么?
  引导学生讨论这些问题,使其明白: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最关键的一是要理解题意,特别是题中不理解的词,要消除这些障碍后才能正确地进行分析;二是在分析时要抓住题中的主要数量关系,在这个关系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解题方法。
  ……
       【简评:本教学片断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出教学难点的突破方式,学生对天然气“读数”的了解程度不同,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帮助学生消除词语理解上的障碍,然后再分析解题方法。二是突出解决问题的重点,引导学生找出解决问题的主要思路,再在这个思路的指导下进行具体的解题活动。三是注重反思。通过反思让学生理解在解决本类问题时的关键是什么,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有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发展。】(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解决问题(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8页例2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并从中掌握一些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2.让学生感受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具学具】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教师:同学们平时乘坐过出租车吗?
  可能大多数学生都乘坐过出租车。
  教师:你乘坐出租车时,是怎样付费的呢?
  由于各地情况不同,出租车的起步价也不同。这里按起步价是5元来组织教学。
  可能有的学生说短距离时每次5元,有的说坐得越远钱就越多。
  教师:王叔叔乘坐出租车去看展览时,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帮他解决遇到的问题。
  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题目。课件出示例2。
       【简评:从贴近学生生活的情景引入,让学生感觉数学问题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的“生活化”。生活化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研究的欲望,为新课的学习提供学习动力方面的支持。】

        二、新课教学

  教师:在这个问题中,那些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说出来大家一起分析。
  估计学生在理解“起步价是5元,2km以后按每千米1.2元计费”这句话时,比较困难。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如果有学生理解起步价,可以让学生先说,然后教师再作补充;如果没有学生能说清楚,教师再结合前面学生坐出租车的经验来做解释,要让学生明白:不是每次坐出租车都是只付5元,只有当你坐的距离没有超过2km时才收5元,这就叫起步价。超过2km以后的路程就要在起步价的基础上按1.2元/km来收费,坐得越远收的钱就越多。教师在讲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图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在学生理解了题意以后,教师继续追问:你认为在求王叔叔坐20km一共要付多少出租车费时,该怎样来算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引导学生讨论出以下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1:一共要付的费用=起步价+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方法2:一共要付的费用=全部以1.2元/km计算+起步价里少算的钱
  学生讨论后,教师抽学生在全班汇报。并说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这样算。第1种算法在图上表示得很清楚;重点理解第2种算法,让学生明白:如果全部都按1.2元/km来计算,起步的2km就只算了1.2×2=2.4(元),和起步价5元相比,少算了5-2.4=2.6(元)。所以,如果每千米都按1.2元算,就会少算2.6元,应该加上这2.6元,才是应该付的出租车费。
  教师:顺着这样一个解题思路,接着应该怎样分析?先分析第1种解法,起步价和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这两个条件中,哪个条件是已经知道的?哪个条件还不知道,怎样才能算出这个不知道的条件?
  学生讨论后回答:起步价是已经知道了的,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不知道,要用“1.2×以1.2元计价的千米数”才能求出以1.2元计价路程的出租车费。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
  
  教师:能像分析第1种解法一样分析出第2种解法的具体解题步骤吗?
  鼓励学生像老师那样一步一步地进行追问,分析出具体的解题步骤。然后抽学生汇报,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教师通过一步一步地追问,板书出以下的解题步骤:

  教师:如果这两种解题方法都对,那么算出的结果是一样的吗?
  学生:应该是一样的。
  教师:请单号组的同学选第1种方法算,双号组的同学用第2种方法算,看算出的结果是不是一样的。
  学生计算后回答,是一样的。
  教师抽学生两种解答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说一说具体的解答过程,看看结果是否一样。
  教师:两种方法的解题结果是一样的,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虽然两种方法不一样,但是都能计算出相同的结果,说明我们的思路是正确的。
      【简评:这个教学环节关注了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关注学生对一些不熟悉的词的理解。比如“起步价”,就采用了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介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这些生活中的术语,消除学生在理解题意上的障碍。二是采用图解法的方式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三是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在充分理解题意和直观图的前提下让学生分析出解决问题主要的数量关系。四是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用解法一的分析作示范,引导学生独立地分析出解法二的解题方法。五是既让学生感受解题方法的多样化,又让学生感受解题过程的严谨性,让学生从中掌握多种策略的解题方法。总而言之,这个教学过程在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方面,都作了精心的安排,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三、练习巩固

        教师:像这样的问题,在生活中有很多。(课件出示第20页练习四第8题)同学们能像刚才一样进行分析解答吗?
        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教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又有哪些新的收获?你还想知道哪些关于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
        学生回答略。

        五、课堂作业

        练习四第6,7,9题。
      (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整理与复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1页第1题及练习五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系统整理,沟通本单元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整体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掌握水平。
  2.让学生掌握一些整理知识的方法,形成及时整理知识的好习惯。
      【教具学具】
  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回忆本单元学习的知识

        教师:本单元的知识我们已经学完了,回忆一下,本单元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呢?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出本单元的知识,并完成下面的板书: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小数乘整数
        小数乘小数口算方法
        估算方法
        笔算方法
        用计算器计算的方法

         积的处理——积的近似值——四舍五入法

        知识应用——解决问题
  教师:从图中可以看出,我们这个单元学习的内容可以分成3个部分,其中小数乘整数和小数乘小数是研究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积的近似值研究积的处理方式;应用小数乘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属于知识应用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简评:用树形图的方式,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单元知识的整体认知结构;教学中又把所学内容按“计算方法”、“积的处理”、和“知识应用”这3个方面进行归纳,使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更加系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二、复习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教师:首先我们一起来复习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说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算出积,再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小数乘法和整数乘法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和哪些不同的地方呢?我们通过这两道题来看一看。出示右图。
        学生通过计算,可以得出:两道题都要算273×25,只是在计算2.73×2.5时,还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然后在积中从右起数出几位小数,点上小数点。从而让学生明白在计算小数乘法时,除了要计算正确外,重要是要数清小数位数,点上小数点。
        教师:这样的题你们会算吗?
        出示0.36×35,4.3×0.28,3.16×0.17。
        学生完成后,抽几个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订正。在这里要特别注意0.36×35计算出的结果在未点小数点以前是“1260”,末尾有0,在点小数点时要从最末位的0开始数出两位点上小数点。点上小数点后要把小数末尾的0去掉。
         完成上面的练习后,学生再完成第22页练习五第1题,先判断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为什么错了,怎样改正等。
         接着完成练习五第2题,学生先独立完成再展示汇报。
         教师:在笔算小数乘法中,我们除学习了像这样的一步计算外,还学习了连乘的小数乘法。你认为连乘的算式和一步计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
        引导学生说出:连乘的算式还是要按照小数乘法的笔算方法来算,不同的是连乘的算式要多一步或几步,有时还可以简便计算。
  学生得出这个结果后,完成第23页练习五第6题,然后全班订正。
        教师:刚才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但是在计算时,我们不是所有的算式都需要笔算,能口算的我们就要口算,这样可以节约时间。下面我们来复习小数乘法的口算。你觉得什么样的小数乘法我们可以口算呢?
        根据学生的经验,引导学生得出:可以直接想乘法口诀来算的,或是可以转化为简单的整数口算来算的……这些都要尽量口算。
        教师:同学们口算下面各题,看你是怎样口算的?
        视频展示台展示:0.5×6,1.1×2,3.2×3。
        学生独立完成后,抽同学到视频展示台上展示,展示时说清楚是怎样口算的。
        教师:同学们对小数乘法的口算掌握得比较好,你们对小数乘法的估算又掌握得怎样呢?下面我们接着复习小数乘法的估算。
        教师:你认为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呢?
        引导学生明白:如果题目要求估算,我们可以进行估算;如果在口算比较困难而又不需要太精确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估算。
        教师:小数乘法的估算方法是怎样的呢?
     引导学生回忆:可以把题中的数看做一个近似数,使这个数用口算的方法来计算比较容易,然后用口算的方法来进行计算。
        教师板书:0.49×2.8≈4.6×3.99≈3.01×5.3≈
        教师:这些题该怎样来估算呢?
        引导学生分析出在估算0.49×2.8时,把0.49看做0.5,把2.8看做3;在估算4.6×3.99时,把4.6看做5,把3.99看做4;在估算3.01×5.3时,把3.01看做3,把5.3看做5。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看?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这些数都与原数比较接近,这样看以后,计算就变得非常简便了,用口算的方法就能解决。
  教师:所以,在小数乘法的估算中要注意哪两个问题?
  引导学生归纳出:一是要思考怎样估算才能使计算简便;二是要考虑用于估算的两个数要接近于原数。
  教师:请同学们估算出第23页练习五第3题的结果。
  学生估算后汇报,要求学生说一说具体的估算过程。
        教师:我们复习了小数乘法的笔算、口算、估算方法,还有没有其他的计算方法呢?
        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什么时候用计算器计算呢?
        引导学生说清楚:在相乘的数比较大或数位比较多时,就可以用计算器计算。
        教师:同学们会用计算器来计算这些题吗?
        视频展示台展示:3.768×2.45,9876×2.7,33.9×564.34。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答案。
       【简评:本课教学中按计算方法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种计算方法。在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关注这些计算方法的联系。比如估算和口算的联系,这样进行知识的沟通,能加深学生对计算方法的理解,同时也为学生合理地选择计算方法计算打好基础。】

        三、课堂小结

  教师:本节课我们复习了哪些知识?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哪些收获?如果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同学之间互相探讨,也可以问老师。
  学生回答略。
       (本案例由郑继提供)
第二单元:图形的平移、旋转与对称


  教师:先看这样一些现象。(课件出示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知道这是一些什么现象吗?
  引导学生说出:这是生活中的一些平移现象。
  教师:在三年级时我们就观察过一些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你能用手做一做平移吗?
  学生用手做平移。
  教师:很好,原来我们都是研究生活中的平移现象,今天我们要从数学的角度来深入研究图形的平移。(板书课题)

        二、 教学新课

       1.教学例1
  ①研究长方形的平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4 20:46:0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我们以长方形为例,(课件出示长方形和方格图)仔细看看长方形是怎样平移的?(课件演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看清楚了吗?再看一遍。(课件放慢速度再演示一遍)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了位置②。
  教师:长方形平移了多少格呢?请先用学具在方格纸上移一移。
  学生操作学具后讨论。估计有的学生会说移动了6格,有的会说8格。
  教师:说一说你是怎样观察长方形移动格数的?
  请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一个到视频展示台上边展示边介绍,说6格的是两个长方形间相隔6格,说8格的是从位置①的某个点到位置②相应点相隔8格。
  教师:你们觉得谁的意见对呢?
  如果学生能说出平移是点到点的移动,则加以肯定;如果学生思考有困难,则可以用课件再演示一遍。演示时先在位置①的长方形上找一个点A闪烁,让学生直观地观察这个闪烁的点到A′平移了多少格,通过演示统一学生的意见。
  教师:你们觉得是平移了6格还是平移了8格呢?
  学生:8格。
  教师:从中你知道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我知道平移的距离是平移前的点到平移后相应点的距离。
  教师:现在谁能完整地说说长方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的?
  引导学生说出:长方形从位置①向右平移8格到位置②。②研究的平移
  教师: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知道了研究平移现象时要关注点到点的距离。现在我们回到开始上课时看的图片中,(课件出示例2)这也是一个平移现象,把它和刚才的长方形的平移相比,你能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吗?
   (学生讨论后回答,估计会回答:相同的是和长方形都在平移而且都是点到点之间的平移;不同的是长方形是沿水平方向平移而是沿竖直方向平移)
        教师:在方格纸上竖直平移了多少格呢?
      (如果学生能直接看出来,教师给予表扬;如果学生不能直接看出,仍可以在方格纸上用学具操作后再说出平移了5格)
        教师:现在你又能说说是怎样从位置③平移到位置④的?
        学生有了前面的经验能说完整:是从位置③向下平移5格到位置④的。
        教师:从上面的研究中你知道我们研究平移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后回答:要注意图形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教师:很好!我们观察平移现象时就应该注意观察图形的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板书:方向距离)
    ③练习
    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完成练习六第1(1)题,完成后集体订正。

         2.教学例2
         教师:同学们学得不错,(课件出示如下图情景)你能再说一说三角形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吗?

        学生:三角形从位置①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②。
     教师:不错,(课件出示位置③的三角形)三角形怎样才能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呢?小组讨论,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用三角形在方格纸上平移,操作完以后抽学生展示汇报,汇报的结果可能有两种:
        学生1:三角形先向左平移5格,再向上平移4格到位置③。
        学生2:三角形先向上平移4格,再向左平移5格到位置③。
        教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种方法,你们赞成哪一种呢?
        学生:两种方法都可以。
        教师:我们就以第1种方法来研究(课件演示三角形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②再到位置③的过程)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次我们研究的平移和前面我们研究的平移有什么不同呢?
        引导学生发现:前面我们研究的是1次平移,现在我们研究的是2次平移。
        教师:对,你能介绍一下三角形是怎样从位置①平移到位置③的吗?注意两次平移都要介绍清楚。请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后汇报。
        教师:把同学们的说法综合起来,我们可以像这样介绍:(课件出示)三角形先由位置①向平移格,到位置②;再由位置②向平移格,到位置③。
        学生一起介绍一遍。
        教师:你能用这种方法来介绍刚才同学们汇报的第2种方法吗?
        学生:能。(抽学生介绍)
        教师:同学们在介绍的时候把两次平移有顺序地介绍清楚了。你觉得在介绍两次平移时要注意什么呢?
        引导学生说出:要有顺序地介绍,还要注意把两次平移的方向和距离都介绍清楚。

        三、 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六第1(2)(3)题,在完成第2题后,抽学生的作业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集体订正。

        四、 课堂小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在平移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略。

        五、拓展延伸
        多媒体课件上展示沿一个方向平移制成的各种花边。
  教师:这些花边漂亮吗?
  学生:漂亮。
  教师:想不想自己制作一个这样的花边呢?
  学生:想。
  教师:请同学们在桌上挑一个老师给你准备好的你喜欢的图案,用这个基本的图案在作业纸上画出美丽的花边来。你能画出来吗?
  学生:能!
  教师:你准备怎样画呢?能说说在画花边时要注意些什么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9 2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