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让创新飞扬在自主学习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08-3-31 08:4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激活语文课堂教学是新世纪课堂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深化教学改革、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举措。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教师、学生的双边活动充满情趣?如何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励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创新,从中感受到乐趣。这也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创设自主氛围,激发创造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有自主性的气氛。在课堂上,教师可引发学生多思,让学生多问,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独创性。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用摘录文句法的方法概括段意,当时一位学生主动提出意见说:“用摘录文句法作段意,有的恰当,但有的句子偏长,不够简练。”这位学生的问题提出有理,我当即表扬了他,紧接着我安排了几个段落让学生讨论,如何把较长的重点句提炼成简要的语句作为段意,有的学生主动参与,把重点词归纳成段意。我又又及时培养他们的新精神,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乐趣。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能力激发出来,关键在于让全体学生参与到学习的活动中去,激发兴趣。我在教《赠汪伦》一诗时,学生提出这样的一问:“朋友离别相送是很正常的事,为什么李白却说‘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呢?”多好的提问,于是我进一步激发学生讨论:汪伦和李白的情谊仅仅是表现在相送吗?他可能会怎样相送呢?于是全班学生各抒己见,激发了学生创造的兴趣和欲望。
鼓励质疑问难,体验创造乐趣
    亚里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质疑会激起思维的不平衡状态,以求新的平衡,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如我的教学《白扬》一课时,当学到“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是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个关键句时,教师适时点拨鼓励学生质疑,让学生根据句子试着提出几个“为什么”,学生分别提出了:“为什么爸爸妈妈要到新疆工作?”,“为什么爸爸要带‘我们’到新疆?”、“爸爸为什么要介绍白杨树?”这些颇有质量的问题,大大增强了学生的质疑能力,也让学生体验到课堂的乐乐趣。
    课堂上除了学生质疑以外,也可让学生驳问。学生的驳问,能培养学生不迷信书本,敢想敢说的创造精神。如在教《凡卡》课文时,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凡卡只有九岁,小小年纪,家里又非常穷,他是不可能写这么动人的信,如果真的会写,他也就会写信封罢了。”凡卡只有九岁,就被爷爷送到莫斯科当学徒,爷爷这样做是不对的,再说,再没得吃也不应该送到莫斯科当学徒。“对于这样的驳问,我加以激励,让学生互相去讨论、争论,给他们提供再读书、再思考、再认识的时间,鼓励他们求异思维。这样,就使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从机械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体验到创造的情趣。
充分发挥想象,培养创造能力
    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发展依赖于想象力。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只要教师创造条件,正确诱导,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如教学《穷人》一课时,我引导想象,问:“当桑娜掀开帐子的时候,渔夫会做些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给故事加个结尾。”学生的兴趣盎然,创造思维的闸门大开,很快就编出好几种故事的结尾,平时不大爱发言的几个同学也举起手来。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增扩接续想象,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把握想象的主题和线索,使学生走向完全独立的创造想象。如教学课文《凡卡》时,从表现的主题来说是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当学生学了此文后,会对同龄人产生深深同情,我教学时正好利用这种情感动力,让学生展开想象,接续课文写下去:“假如凡卡来到我们中间”、“乡下爷爷收到信以后”。这样的想象,既能深化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又又全面培养了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及创造态度,让学生在自信中想和说,尽情地体验,主动地探索。
    将教学改革的实践目标定在自主探索,创造充满省略的课堂教学上,这是时代的呼唤,教育的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牢牢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中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让学生乐于探索、让课堂焕发勃勃生机、让他们体验创造成功的喜悦!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1:1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