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⑴出示佳作,各自默读。想一想:你觉得习作好在哪里?给你什么启发?
⑵集体交流、评析。
3、组织修改习作。
⑴自改。
⑵同桌互阅。
五、教后反思
训练学生的作文源于实际生活。“实际生活是训练作文的源泉,要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学会学生观察生活中许许多多实实在在的具体事物。”前些天,我们便组织学生去“飞达”浏览,在游览的过程中并适当加以指导,孩子们用眼看、耳听、手摸、脚踩、鼻嗅等多种感官来感知身边的景物,他们像画家一样,把自己的耳闻目睹——记在了观察记录表上,为完成好这一次习作积累了真实可信的素材。
创设写作情境,激发写作兴趣。1、渲染气氛,激发兴趣。上课开始,我力求用声情并茂的启发谈话,积极为学生创设一种习作氛围,随即又问他们愿不愿写一篇作文,把“飞达”介绍给在座的听课老师,这样便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其情趣,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热情。2、录像引诱,再现情境。为了帮学生再次回顾这一处优美的景色,我充分发挥录像的再现的功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因素,从而牵动学生的情思,诱发其写作情趣。
吸取课文养料,真正做到读写结合。小学语文课文思想内容丰富,语言文字生动,写作方法恰到佳境,在这一节作文指导课中,我充分运用《鸟的天堂》、《草原》这两篇文质兼美的范文,注重阅读与写作的有机结合,依据单元的习作训练重点通过重温课文写作方法,继而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及书面表达能力,虽然要训练的东西很多很多,但这一节课我只想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具体地写出景物静态、动态的特点,我们认为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有所得,一课一得。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免顾此失彼了,比如说板书,我未曾在此大做文章,我想只要它能为教学服务就行了。
拓宽思路,活跃思维。目前,像我这样的作文指导课大多应属于作文训练课。为了避免写出来的文章千篇一律,我在指导学生选材、安排顺序等方面力求拓宽学生的思路,发挥他们的思维能动性,进一步引导他们在同中求异。这样既照顾了中下等学生,又对优等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我想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定是百花齐放。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节课我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他人的选材,评他人的提纲,评他人说的一个片段,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主观能力性,创造机会,尽可能的让每一位学生参与,以求培养多方面的能力。
◎ 练习5
第一课时
1.指导练习第1题。
(1)抽读每组上下两个词语,要求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2)请学生说说带点字音节中韵母的异同。
(3)反复读每组词,要求读准韵母、音节。
2.指导练习第2题。
(1)教师解释什么是格言,要求学生平时注意收集格言。
(2)请学生说说练习题中两句格言的意思,教师作适当的解释、点拨。
(3)完成作业本上第1题。
3.指导练习第3题。
(1)请学生说出表示“看”的同义词语,教师将其一一罗列出来。
(2)学生参照黑板上的词,尝试练习第3题。
(3)完成作业,交流反馈。出示参考答案。
(瞻仰)遗容(看望)病人(眺望)远方
(仰视)蓝天(注视)敌情(观赏)花木
4.指导练习第4题。
(1)回忆分号的用法。
(2)请学生看要抄写的3个句子,想一想分句间是什么关系。(教师提示:以前见到的分号常用在表示意思相近的分句之间,而这3个句子中“去”与“不去”,“雾来时”与“雾去时’,“表扬”与“批评”之间是相反的、相对的,也可用分号。)
(3)完成作业本上第4题,抄写这3个带分号的句子。
5.指导练习第5超。
(1)读题审题。让学生比较例句中两个句子的异同。
(2)让学生读懂要求改写的原句的意思,并加上“没有……不”两个否定词进行改写。.
(3)交流反馈。出示参考答案:①没有人不说蔺相如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②没有人说蔺相如不是个机智勇敢,顾全大局的英雄。并让学生读一读原句与改写句,比一比语气语意。
(4)延伸练习。请学生将“到过杭州的人都说杭州是十美丽的城市”这句话改为双重否定句。
第二课时
1.指导练习第6题。
(1)读题审题,明确本题的要求。
(2)请学生认真阅读短文,边读边标上小节号,了解短文的大意。
(3)再读课文,让学生从课后习题(2)的6句话中选出2句填写在文中的括号里。(教师提示在选填第1个括号时,可从第①②③3句话中去选择,选填第1个括号时,可从第④⑤⑥3句话中去选择。)
(4)交流反馈,请学生说明选择的理由。
(5)请学生按“到药店”、“寻找川贝”、“感激之情”将短文划分为三段。
[第一段(1、2自然段);第二段(3、4、5自然段);第三段(第6自然段)。]
让学生试说段落大意。
(6)讨论修正。参考段意:
第一段:写“我”来到一家挂着“文明商店”奖牌的小药店抓药。
第二段:写两位营业员急人所急,通过电话多方联系,找到并取来了所缺的“川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