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件事:1.同桌分角色朗读,读后讨论并集体交流为什么小姑娘要补还一角钱和半截油条?
           2.小姑娘在张丽眼里是个怎样的人?你认为她又是个怎样的人?找出有关词句。
      第二件事:1.指名分角色朗读。
           2.讨论:小姑娘是怎样对待两次买油条找回来的钱的?(一补一退)从第二次中可以看出她是个怎样的人?这一次张丽对她的认识有什么变化?
           3.交流,板书。
      第三件事:1.齐读,想想张丽这次对小姑娘的认识又有什么变化?划出有关句子。
           2.交流句子,读句点拨:A.“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是什么意思?张丽当时有哪些感受?为什么?B.平时说话干脆利落的张丽为什么此时竟说不出一句话?她的内心是怎么想的?
           3.出示最后一句“回答她的只是那红领巾的一角”,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含义。
           4.说说第三件事说明小姑娘是怎样的人?
           5.交流,板书。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自读全文,思考本课的写作目的是什么?集体交流。
    2.看板书,说说课文赞美小姑娘的什么精神品质?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四)、课堂作业:作业本3.5.
  (五)、选择作业:
    1、联系课文事实,合理推测,写一段张丽的内心活动,把“她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的心态写具体。
    2、读了课文,结合现实社会,谈谈自己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
                 5.梳羊角辫的小姑娘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小姑娘  做事认真     诚实      助人为乐
            有礼貌      有礼貌
     张丽的认识  斤斤计较     人倒老实    感动



6 才能来自勤奋
教学目标
1、懂得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5个新词的意思,会用“坚持不懈”、“虽然……但是……”造句。
    3、能从课文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能从列举的事例中领悟中心思想。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抓住名言,揭示课题
   1、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⑴这句话是谁说的?(爱迪生)
    ⑵这儿的“天才”指什么?(才能)
    ⑶“汗水”指什么?(勤奋)
    ⑷用“百分之一的灵感”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相比较,说明才能是怎么来的?
   2、揭题《才能来自勤奋》揭题解题:
     读课题,启发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才能来自勤奋”的意思。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就点名了这个课题,请你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与之相呼应的一句话,说说它的意思。
  二、理清脉络:
    仔细读读首尾这俩自然段,认真想想它们在课文中的作用,试着给课文分段。
  三、检查预习:
   1、正音:馁、呕
   2、释义:毫不气馁、挑灯夜读、通宵达旦、坚持不懈、享誉中外、举不胜举
  四、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2——4自然段
    (1)、指名逐节朗读。
    (2)、思考:为了说明“才能来自勤奋”,课文举了哪些人的事例?结合完成作业P6中的填表。
        修改意见
   2、举例研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读该段,思考这一段作者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些事例,我们不难发现爱因斯坦并不聪明?又从哪些地方你读懂了他的“勤奋”?
      A、做的小板凳,遭到同学的嘲讽、老师的斥责。
        回忆课文,当时他的同学是怎样嘲讽、老师是怎样斥责他的。
      B、考了两次大学才被录取。
    (3)、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爱因斯坦却毫不气馁,表现出了非凡的毅力,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奖,成了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请你在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有感情地读一读。(白天上班,晚上挑灯夜读,7年,终于)
    (4)、按照上述学法学习爱迪生这一事例。(从不是神童、勤奋、惊人的成就等三个方面具体说明。)
    (5)、有感情地读读第二自然段,说说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P61、2、3、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爱因斯坦和爱迪生天智并不聪颖,然而却成了举世瞩目的科学巨人,靠什么?
  二、学习第三段
    自由读读该段,说说这是个什么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按照学习爱因斯坦的事例学习李时珍的事例,并体会“段首句子的作用。
  四、朗读2——4自然段,概括这三个事例所揭示的道理。
  五、朗读全文,小结领悟中心思想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3。
  六、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4、5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学后的感受



 ________关心我
教学目标: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5:00 | 只看该作者

能集中注意力边听边记要点,概括出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2、 能围绕“关心我”说出一段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话。
  重难点
   说话围绕中心。按想好的要点叙说具体。

  1.揭示课题,明确本次听力训练要求。
   (1)预习课文相关部分内容,试说对“听”的要求的理解。
    (明确:①赞扬准;②赞扬什么——中心;③怎样围绕中心——举了哪些事例。)
   (2)一段话比较长,怎样才能记住?(明确方法:①仔细听
    ——注意力集中;②边听边想——记要点,脑记,笔记。)
  2.插录音。听清楚“我”爸爸的身分.关心“我”什么,
   讲厂哪几件事。
   (1)逐题讨论,综合板书:
    ┌────────┬──────┐
    │    事    │   中心  │
    ├────────┼──────┤
    │  进我上医院  │  关心身体 │
    ├────────┼──────┤
    │ 鼓励我学习钢琴 │  关心学习 │
    └────────┴──────┘
   (2)归纳方法:你是怎么记住要点的?
    (①联系题目“关心我”,听时注意回答“关心”的句子。如,爸爸对我的健康特别关心;爸爸不仅关心我的身体,而且关心我的学习。 ②从事例中概括。)
  3.再听录音。听清楚这位同学怎样围绕关心“我”身体,关心“我”学习这个中心诽说具体的,要求复述出具体情节要点(注意听、记主要情节要点。)
   (1)山一人在小组中说,互相补充要点。
   (2)课堂复述交流。(评价要点是否说齐,说话清晰,连贯,简洁。)
  4 学习课文关于“说”的要求及提示。(①确定说谁。②确
   定中心,想好关心“我”什么。研定事例,怎么关心“我”。确定说明顺序,理出要点。)
  5.说活练习。
   (1)指名说。(引路,评价说话条理及内容。)
   (2)小组或同桌互说。
   (3)课堂交流。(评价语言清晰,态度自然。)
  6.总结述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童年趣事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本设计以我校省级课题《农村小学作文策略研究》的子课题——《农村小学快速作文策略研究》的实施为背景,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的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的“外部刺激”能转化为写作的内部动机和能力;通过习作,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让学生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农村小学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也可以写这件事使你明白了什么。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准备]
  1、搜集小时候的老照片或珍藏的能引起童年趣事的有关物品。
  2、师准备范文一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话题。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同学们,大家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你看,那会飞的梦,那冬阳下的骆驼队,那一声“精彩”和“糟糕”……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把它表达出来。
  二、明确范围,简要指导。
   1、指名读“作文内容”,思考这次作文给我们提了哪几点要求。
   2、拿出事先准备的老照片,围绕老照片或珍藏的有关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的前前后后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可以同桌互相交流)
   3、教师简要提示。
    ①要突出“趣”字。(要有稚趣,要有意思,要有发现,要有反思……)
    ②要根据我们农村的特点而展开。要说实话、真话、心里话,可以是钓龙虾,可以是玩泥巴,可以是帮父母干农活……
  三、范文引路,讨论写法。
   1、教师念范文《童年趣事》。(学生人手一份)。
    “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
    我听着《童年》这首歌,便想起了小时候的一件趣事。
    我四岁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天热极了。妈妈带着我上街买了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到了家,妈妈刚把西瓜放到八仙桌上,我就迫不及待地问妈妈:“什么时候吃西瓜呀?”
    “你这只小馋猫,爸爸在田里干活,一定很热,等他回来,我们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走进灶头间里去了。
    我盯着西瓜,舔了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妈妈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起嘴,动开了脑筋。一会儿,我就想出了一个好主意。
    那时候,我人矮,没有八仙桌高。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八仙桌,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地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赶忙跳下椅子,并叫了起来:“妈妈,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灶头间,西瓜“啪”的一声掉在地上,掉成好几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妈妈捡起西瓜,一边埋怨,一边叫我赶快吃掉几块。我高兴极了,边吃边露出得意的样子:妈妈这下可上当了。我偷偷地朝妈妈一看,见她没发现什么破绽。于是,我咧开嘴笑了。
    “笑什么?”妈妈奇怪地问道。
    “西瓜又凉又甜,真好吃!”我调皮地回答。其实,我的心里最明白。
    现在回想起来,可真觉得有点好笑。
   2、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先分组讨论,然后各组长汇报,师生共同评议、补充)。
    (1)文章给人的感觉真实吗?有意思吗?有趣吗?
    (2)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里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和学习?
    (3)“好笑”、“有意思”中蕴涵什么呢?你有体现你个性的有趣的事吗?如果有请马上写下来。
  四、快速习作,教师巡视。
   1、教师按以往快速作文的惯例,再次让学生明确写作的范围,并要求在20分钟内完成450字左右的文章。
   2、在教师的巡视中,对于极少数作文方面存在问题的同学适时降低作文要求,只要抓住“有趣”二字,写出自己的感受就行,并在黑板上挂出有关的好词佳句供这部分同学参考。
  五、学生自改,二次作文。
   1、学生自改。在自改过程中,学生重新感受写作的过程,在查缺补漏中完善了自己的作文,享受了习作过后的愉悦感。
   2、二次作文。在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对于能把事情写清楚,很有个性化、真实性的作文和比较存在问题或问题较大的作文师生集体评改(不少于各2遍),随后学生第二次作文。



◎ 练习2
                第一课时

  1.复习本单元部分生字新词,指导练习1—2题。
   (1)用卡片复习以下词语,读准音,说出带点字及词语意思,对易错的字提示点拨。
    迷惑不解 眼花缭乱 争先恐后 畚箕
    不可开交 大汗淋漓 不由自主 硬币
    毫不气馁 通宵达旦 呕心沥血 斥责
    坚持不懈 挑灯夜读 举世瞩目 灵感
   (2)完成作业本1、2两题。教师巡视,了解作业情况。
   (3)检查。
    ①第1题要求学生逐组口述,说出形近字的读音区别、字形区别,各组成什么词及词的意思。
    ②小黑板揭示第2题答案,核对订正。
     (坚持不懈无计可施不由自主一事无成)
  2.指导练习第5题。
   (1)怎样给一段话加标点?(回顾已学的课文,在课堂讨论基础上归纳:①了解一段话的主要意思。②弄清这段话应该有几句。——一句话只有一个主语,讲一个主要意思。③根据短文意思确定加。?!……或“”。)
   (2)默读这段话,弄清楚内容,用铅笔在书上断句。(其他标点先不管。)交流。议论理由。
   (3)根据意思,确定标点。(在书上加。)检查,核对。有争论的说出理由。
   (4)巩固方法,完成作业本第5题。
  3.指导练习第6题。
   (1)说出“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示分句间什么关系。(转折。)用上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评价:①运用是否正确?②句子的内容有无积极意义?)
   (2)指导运用“只要……总是……”。
    ①黑板揭示例句。“只要下定决心,努力改正,缺点总是可以克服的。”
    ②认识例句表示的关系。克服缺点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通过哪个词表示?(只要。)“总是”连接什么?(在这个条件下的结果。)
    ③仿照例句,口头运用“只要……总是”说话。
   (3)完成作业本第6题。

                第二课时
  1.指导练习第4题。
   (1)指名读题、审题。说出题目有哪几个要求。(①重读课文。②思考各篇课文的写作目的。填空答题。)
   (2)速读三篇课文,思考各篇课文写作目的。小组讨论——课堂交流——完成作业。
  参考答案:
   《数鸡》赞颂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生活富裕。
   《梳羊角辫的小姑娘》赞扬小姑娘做事认真、实事求是、诚实、有礼貌、乐于助人、做了好事不留名的好品质。
   《才能来自勤奋》说明人的才能不是天生的,才能来自勤奋的道理。
  2.指导练习第3题。
   (1)审题,明确题意。(要点:①在填空格里填上表示动作的词。②体会填上的词在句子中的作用——即这些词表达出什么。)
   (2)按课文内容填上动词。交流检查。
   (3)指导理解填人词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读(1)、(2)两句,说说填人的动词都是描写什么的。
     (描写我怎么数鸡的。)
    ②怎样的“数”叫横数竖数?请演示动作。
     联系句子说话,这个词写出了什么?(由于鸡太多,我反反复复努力数鸡。)
    ③动作演示“开门”、“放”一只、“数”一只。说明这些动词的作用。(写出了无论如何要把鸡数清楚的态度。)
    ④运用学到的方法,了解动词描写什么。(想象或演示动作,体会作用o)说说第(3)句动词的作用。(写出了小姑娘用尽力气帮助售货员推车。)
   (4)小结。说出这道题的训练有什么意义。(阅读时要注意体会词语对句子表达起的作用;写作时要准确用词。)
  3.指导阅读短文。(第7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1)审题。阅读这篇短文有哪几个要求?(①联系句子,解释多义字“焦”在句子中的不同意思。②领悟〈拔苗助长〉的写作目的。)
   (2)复习“单元学习提示”,怎样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理解内容,再体会写作目的,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阅读短文,理解内容。
    ①划出解释题目的一句话,说出什么叫“拔苗助长”。(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帮助它长得快些。)
    ②那个农夫为什么要拔苗助长?
     “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是没有长高吗?(是说长得慢,人们发现不了,看上去好像没长高。)
     “焦急”是什么意思?
    ③“拔苗助长”的结果怎么样’禾苗为什么会枯死的?(违背厂禾苗生长的规律。)
   (4)完成作业本习题7。
   (5)检查。
    A 为什么取③?选项①、②错在什么地方? (选项①、②对中心的理解停留在寓言故事本身的人和事上,选项③指出了寓意,有普遍指导意义。)
    B.交流“焦”在句子中的意思。
     参考答案:①焦急:着急。②烧焦:指火力过猛,衣服呈现黄黑色,发脆。③花儿快烤焦:指失去水分、枯萎。(学生答案只需意思接近即可,课后再查字典验证。)
 
7 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用“人民群众为……而激动”说话。
  随机点拨句子:这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朗读(自豪,扬眉吐气)
  3、描写人民群众的心情,课文用了哪些方法?
  比喻:排山倒海的掌声;轰雷似的掌声。排比:四个“传到”。体会排比气势,朗读排比句。
  4、背诵6~8节。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欢喜和激动的心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选读句子。
  三、作业
  1、背诵6~8节。
  2、完成作业本3、5题。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全场30万人,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为____________而____________。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8 我的战友邱少云
  教学要求
   1、通过理解课文,学习邱少云自觉遵守纪律的高尚品质。
   2、练习通过人物的表现及周围的环境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本课的生字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从周围的环境及人物的表现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
  教学准备:故事片《邱少云》录相带、Hiclass(多媒体展示平台)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内容:按要求自学课文,并讨论分段及段意。学习第一、二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朗读第一、二段。其它同学思考,这两段写什么?
  2、浏览课文,找出最能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的词。(板:纹丝不动)
  3、四人小组讨论:邱少云在哪些情况下做到了纹丝不动?(板:潜伏隐蔽、烈火烧身、英勇牺牲)
  4、在"潜伏隐蔽"过程中,哪个词最能突出表现邱少云严守纪律?(板:更好)说明邱少云平时怎样?(板:训练有素)
  二、学习第三段(4──8自然段)
  (一)学习4──5自然段。
  1、老师范读,学生思考,在潜伏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情况?火是怎样烧到邱少云身上的?
  2、讨论以上问题。(简答)
  3、小声朗读第5自然段,思考:当敌人使用燃烧弹以后,作者听到了什么声音,闻到了什么气味,看到了怎样的情景?(板:听到、闻到、看到)
  4、当烈火烧到邱少云身上时,邱少云做了什么?(板:严守纪律)
  (二)学习6──7自然段。
  1、指读第6自然段,思考以下问题。
    烈火烧身时,邱少云有没有办法救自己,作者有没有办法救出自己的战友?他们能不能这样做?为什么?(不回答)
  2、这时,作者会想到什么?(板:想到)
  3、用Hiclass映出课文后的问题,指名读课后问题后,同时播放第七自然段录音。让同学们边听录音边看课文边思考。
    附:课后问题:认真阅读"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这段话,回答下列问题。
  (1)"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时,"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
  (3)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
  3、讨论:
   a、"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火刚烧到邱少云身上时,"我"的心情)"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板:紧张、担心)
   b、作者的担心是不是多余的,谈谈自己当时的感受。
    (师述:那么我们学到后边的课文时,再来看邱少云究竟有没有跳起来,叫起来。)
   c、"我的心像刀绞一般",这是什么时候的心情?(这是作者看到邱少云在烈火中壮烈牺牲时的心情。)这时候,"我"的内心活动是怎样的?(板:痛苦)讨论:"迷糊"一词的用法及作用。(板:迷糊)
   d、为什么"我不敢朝他那儿看"但是又"忍不住不看?"(不敢看,是因为不忍心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战友活活地烧死。忍不住不看,是因为希望火能奇迹般地熄灭。(板:矛盾)
  (三)练习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感受。
    (师述:学到这里,我看同学们的心也都绷得紧紧的,请大家带着和作者同样的心情,朗读第七自然段。)
  1、讨论该怎样读。
    a、语调(低)。b、速度(慢)。c、声音(颤抖)。d、给人以含泪叙述之感觉
  2、听录音范读。
  3、练读。
  4、指两名同学读,并简评。
  (四)学习第8自然段
  1、自读第8自然段,找出第8自然段中的比喻句,并讨论,这个比喻句好在哪里。
  2、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a、用Hiclass捕捉播放电影《邱少云》中,"烈火烧身,英勇牺牲"的片断,同时播放第8自然段的录音。
   b、定格观察邱少云牺牲时的外部表情。
   c、讨论:联系作者的感受,邱少云的外表以及当时的环境等方面来体会邱少云的内心活动。
   d、抓住"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与前文对照,(①潜伏时间长②环境恶劣③作者的担心)邱少云为什么能像这样严守纪律。(板:为了胜利)
  三、学习第四段
  1、指读第四段,这一段写什么?
  2、"才20分钟","才"是什么意思。
  3、联系第八自然段,分析两个"才"字的意义、作用。
   a、在多媒体Wind系统中,出示这两句话:①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②看看时间,从发起冲锋到战斗结束,才20分钟。两个"才"字用大号字并用红色标出,加上着重号。
   b、讨论、比较、分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运用多媒体切换、删除的功能。把①、②句进行比较。第一句去掉"才",加上"才"进行比较。第二句中的"才"换上"用了"与原句比较。
   c、在讨论过程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以下内容:
   第一个"才" 第二个"才"
   ①时间长①时间短
   ②承受巨大痛苦②部队受鼓舞
   ③体现邱少云精神可贵③邱少云的牺牲是值得的
  4、讨论:第四段该怎样读。
   a、"为邱少云报仇"这句话该怎样读?
   b、朗读9、10自然段时,在感情表达上有何区别?
   c、朗读9自然段与7自然段时,有何区别?
  5、你认为邱少云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伟大的战士)
  6、感情朗读全文,用几句话写出邱少云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感受。
               第三课时
  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体会"明写外表、实写内心"的特点。背诵6──8自然段。

  附板书:
            我的战友邱少云
        纹  潜伏隐蔽 烈火烧身 英勇牺牲 (明写外表)  伟
        丝    ↓    ↓    ↓          大
        不       邱少云              战
        动  训练有素 严守纪律 为了胜利 (实写内心)  士

            听到……
        作  闻到……  紧张、担心 更好
        者  看到……
           想到……  痛苦、矛盾



9 布衣元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2.掌握6个生字,理解部分词语。
  重难点:
    了解课文大意,概括三个小故事主要内容,初步感受课文中心。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揭示课题,审题质疑。
  (1)读了课题,有什么要问的?(布衣元帅指谁?为什么是“布衣”元帅?课文写了哪些事?
  (2)引导:“布衣”是不是单指通常意义上穿布做的衣服?
  请在阅读时找出课文理解的依据。
  2.初读自学。(小黑板揭示自学要求)
  (1)读通课文,学习生字,划出新词。
  (2)划出解释“布衣”含义的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3)课文写了哪几个小故事?
  3.检查学生对课文熟悉情况。
  (1)“布衣元帅”指谁?随机简介徐帅。
  (2)你怎么理解“布衣”这个词的意思?(此间涉及中心理解,只要求找到课文依据,说出大致意思。要点:①指徐帅平时穿“蓝布旧衣”;②指始终保持革命者朴实无华的本色;③指一生做“人民的公仆”。)
  (3)课文哪些情节使你感动?(展开议论,三个小故事都应涉及,通过议论,交流课文内容。)
  (4)凭借标题,说出三则小故事主要内容;完成作业本第5题。(基础好的班级也可以先独立归纳,再交流。)
  4.自学字词井检查。
  (1)拼读生字,同桌互查生字认读。
  (2)小黑板揭示练习要求。
  ①查下列带点宇,把意思旁注在书上。
  功高盖世战功赫赫喃喃自语告诫
  ②根据意思写词语。
  朴素、踏实,不浮夸。( 朴实无华)
  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居功自傲)
  左看看,右看看。(左顾右盼)
  描写、刻画。(写照)
  (3)课堂交流。
  ①读生字和词语,正音:埋怨mán 告辞cí 身着zhuó蓝布旧衣。
  ②解释带点字及整个词语的意思;检查落实第②题带点字的意思。
  ③提出不理解的词语,随机引导联系句子加以理解。
  ④总结。怎样理解词语。学到了什么。
  5.作业。
  (1)读课文10分钟。
  (2)根据自己的实际,抄写生字、词语。
  (3)完成作业本1、2两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重难点:
  阅读三则小故事,训练朗读,感受徐帅朴实无华、平易近人、严格要求子女的品质。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指导阅读“一块地毯”。
  (1)自由读课文后,述说故事主要内容。
  (2)揭示句子:“这……”秘书很不情愿。”
  ①句子中的省略号是什么意思?(欲言又止。)
  他本来想说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意思把秘书想说而没说出的话写出来。
  ②动笔后交流。(要点:秘书的想法——元帅家铺地毯并不过分;招待所也不缺地毯。)
  (3)开始不情愿的秘书,为什么当天就把地毯送到了三座门招待所?(徐帅的解释感动了他。)
  指导朗读徐帅的话。平静但坚决。速度略慢。“穷”、“都应该”、“建设上”读得稍重些。
  (4)分角色朗读徐帅和秘书的对话。(从朗读中体会徐帅送地毯的原因——想到的是国家。)
  2.指导阅读“看门老人”。
  (1)默读,标出写新娘想法的句子,比较新娘想法前后有什么不同,想法的变化说明什么。
  自学思考一小组议论。老师巡视了解学生理解程度。
  (2)小黑板揭示句子:
  做梦也没想到徐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读句后理解:
  ①“这样”指怎么样?(讨论。要点:穿蓝布旧衣;住小胡同,大门脱落了油漆;会给他们开门;门口没有哨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6:00 | 只看该作者

  ②“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仅仅指生活上朴素吗?圈出描写徐帅神态的词。(和蔼,慈祥,亲切,体会平易近人,待人朴实无华。)
  (3)说话。联系课文内容,用上“他做梦也没有想到……竟然……”或“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竟然……”说一句话。(展开讨论,注意纠正递进的语病。)
  (4)朗读课文。读出新娘想法变化的感情层次:激动一几乎惊叫一喃哺自语。
  自由读体会一指名选读,评价引导一齐读o
  (5)课文是写徐帅的,为什么花那么多笔墨写新娘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侧面反映徐帅朴实无华o)
  3.指导阅读“路是人走出来的”。
  (1)这则故事的标题和前面学的两则有什么不同?(引用徐帅的话作标题。)划出课文原句,读第1节。
  (1)理解句子。
  ①“铺路”上的引号是什么意思?(表示特定的称谓。)
  ②用课文中的句子解释“铺路”的意思。(靠着爸爸的名声要房子;搞不正当的活动为个人谋取好处。)
  ③“告诫”的近义词有哪些? (教育、教训、警告、劝告……)这些近义词能不能替换“告诫”?为什么?(引导体会用词的优劣。可以替代,但不及“告诫”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④“路是自己走出来的!”这句话什么意思?为什么用惊叹号?(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去闯。加惊叹号,强调其严肃性,语重心长。)
  试读这句话。
  (3)在换房问题上徐帅又一次告诫子女。分角色朗读饭桌上的对话。(指导点拨徐帅的口气应是认真、严肃的。)
  (4)明明是一次谈话,为什么用“审问”这个词?(体会引号作用:严肃查问的特定说法,反映徐帅严格要求子女。)
  4.质疑。
  5.作业,选择一题。
  (1)用“……没想到……竟是……”这样的句式写两句话。
  (2)给第3N仙、故事的直接对话补上人物的神情、动作(提示语位置应有变化),表达徐帅对子女的严格和厚爱。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课文中心。
   2.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完成作业。
  重难点:
  领悟课文中心。选择一则小故事复述。
  教具: 投影片小黑板录音机

  1.回顾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品质。
  读了三则小故事,你觉得徐帅是怎样一个人?(鼓励联系课文,多角度演说。如不图享受,事事想到国家,生活朴素,平易近人,对子女严格要求等。)
  2.学习第1小节,体会作用,领悟中心。
  (1)默读,思考每句话的意思。
  (2)读第1句。这句话讲了哪两层意思?
  说说“功高盖世”和“朴实无华”的意思。对比着写强调什么?(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本来面貌。)
  (3)第2句话写什么?
  怎么理解“人民的公仆”就是他一生品质写照这句话’(他用这句话勉励自己、鞭策自己,时时、事事做人民的公仆。)
  (4)这一节与三个小故事反映徐帅的品质有什么联系?(是全文的总起。概括了徐帅的品质:一生朴实无华,做人民的公仆。)
  (5)读第1自然段,完成作业本习题6。交流,议论为什么排除选项(1)(2)。[选项(1)不是本课内容的中心;选项(2)只概括了第1则小故事反映的品质,不全面。]
  (6)再审题。联系第1自然段,说明为什么称徐帅是“布衣元帅”?“布衣”这个词和中心有什么联系?(含蓄点出中心。)
  (7)小结,领悟课文中心思想最基本的方法是理解主要内容。设想作者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要赞扬什么。除这个方法外,有时还可以注意文章有没有点出中心的句子。注意审查题目。
  3.选择一个故事,详细复述。
  (1)提示要求。详细复述可以理解为把故事讲给别人听。因此要保留情节。准备的时候记住情节要点,按要点讲,不要背课文,可以根据需要对句序、句式作调整。讲的时候态度要自然大方,声音清晰,语言连贯、流畅。
  (2)准备一指名引路(评价)一四人小组交流。
  4.作业。
  (1)听写词语。
  (2)完成作业本3、4两题。



 浪花里的一滴水
教学目标
   1、领会诗歌中心思想,学习雷锋忠于党、大公无私的品质。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正确背诵。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领悟中心。
  教学准备 诗歌朗诵磁带。
  教学过程

  一、设疑揭题。
   1、一滴水在浪花里起眼吗?但是不起眼的浪花能做出不平凡的事迹。想知道是什么吗?
   2、揭示课题,明确目标。
  二、初读,读正确。
   (1)播放录音磁带,边听边看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2)听第二遍录音,轻声跟读。
   (3)自由读3分钟。(模仿)
   (4)检查。读正确,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结合正音:一瓣yíbàn 纤xiān维。
      指名朗读。评价。齐读。
  三、学习旁注,理解内容,体会中心。
   (1)诗歌赞颂雷锋什么精神?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选读一二小节,读出赞颂。
   (2)看旁注,对照诗歌,自学准备→同桌读读议议→课堂交流、评价点拨→随机指导朗读4、5两节,读出排比层层递进的气势。
  四、分组竞读→集体读。
  五、背诵。
  六、总结学习体会。(从学习雷锋精神和学习朗读方法两方面谈。)
    作业:抄写诗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10:5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