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0:00 | 只看该作者

   2、“人民”是谁?“万岁”是什么意思?(千秋万世永远存在)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重点词的意思。(人民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世界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看到工地上广大人民日夜奋战,建起这样雄伟的大坝,感受人民群众的勤劳和智慧,情不自禁地高呼“人民万岁!”这短短的4个字凝聚了作者对建设者的赞扬、歌颂、祝愿的感情。)
   3、朗读重点句,完成《作业本》第2题。
  三、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明确写作顺序。
  四、作业:
   1、《作业本》第4、6题。
     (仿写时注意:前后两种事物必须有相似点,但又必须是不同的事物。)
   2、有能力的学生完成课后题5*。

  教学后记
   1、文中有许多好词好句,指导学生积累。
   2、模仿课文写一篇短文,较好。



6 嘱咐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
   2、学会8个生字;理解25个新词语。能找出“仗着、凝望、觉察”的近义词,初步分辨“吩咐、嘱咐”“快乐、快慰”的词义差别。
   3、感受母亲勤劳善良的美德,领悟母亲的教育。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勤劳善良”这一重点词深入理解课文的第二段,领悟母亲的教育。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结尾的含义。
  教具: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审题导入。
   1、读课题,读准“嘱咐”的字音,理解“嘱咐”的词义。与“吩咐”有什么不同?试完成《作业本》第5题选词填空(1),然后回答。
   2、据词义推想课文内容:谁嘱咐谁?嘱咐什么?
  二、初知课文大意。
   1、听课文录音,思考:文中写谁对我嘱咐什么?她的嘱咐是怎样的?
   2、交流问题答案,再填空:(   )嘱咐我应该(    )。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课文内容。
   3、母亲的嘱咐源于自身的人品,找出全文的重点词句,再说一说上面的填空题。
  三、自学课文,初步理解字词。
   1、自学生字词: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理解词义,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2、检查自学效果。
     读音难点:畦眸
     字形难点:蓑笠理解其意,加以区别。
  四、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着审题时的问题,通读课文。
   2、默读课文,填空:
     我四五岁的时候,母亲(),我欺侮小伙伴时,母亲(),母亲上山采药回来发高烧时,还()。
  五、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1、提示:课文中哪一部分写母亲对“我”无声的嘱咐?
   2、用“||”给文章分段。
  六、作业。
   1、抄写字词。
   2、《作业本》第1题。

                 第2课时
  一、复习字词,默写重点句。
  二、研读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
   2、讨论第一段写什么。“无声的嘱咐”指什么?
  三、研读第二段。
   1、从什么地方看出母亲的爱是用无声的嘱咐传给“我”的?
    (1)认真默读第2 自然段,想一想,抓住哪些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①在什么情况下,表现母亲的目光的重点词语是哪几个?含着什么意思?
      “笑眯眯”“闪着光芒”的目光是赞许、鼓励的目光,仿佛母亲在嘱咐孩子:“孩子,你真乖,就应该这样做一个爱劳动的好孩子。”
     ②小结:课文通过母亲的眼睛的描写,表现母亲美好的心灵,传递母亲对孩子的爱。
    (2)读读、划划、想想,学习3——5自然段。
     ①用你喜欢的符号划出在什么情况下、母亲的眼睛怎样?(重点词)
     ②想一想,“母亲眼睛里闪着泪花”是什么意思?母亲在嘱咐“我”什么?
     ③学生在议论中体会母亲的爱。
      理解:母亲充满怒气的脸,闪着泪花、严厉逼人的眼睛。母亲的内心是嘱咐
      “我”应该怎样做人。
     ④母亲的目光与嘱咐“我”的哪一句话的意思是一致的?划下来,理解句子的意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先说说带点字的意思,再连起来说说整句话的意思,完成《作业本》第2题。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3课时
  一、复习。
   1、说说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嘱咐(   )觉察(   )责备(   )快慰(   )
     凝望(   )期望(   )养育(   )
   2、说说课文几次写到母亲的眼睛,她的目光──无声的嘱咐,具体表示什么意思。
  二、指名读第6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母亲对我的嘱咐就是祖国母亲对我的期望”?用自己的话通顺连贯地回答。
  三、小结:勤劳善良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千千万万个母亲也正是用自己的言行来嘱咐教育后代做到勤劳善良的。所以,我们不能不听母亲的教育,更不能辜负祖国的期望,要做一个对祖国对社会都有用的人。
  四、齐读全文。
  五、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5、6、7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2、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联系课后第4题,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议论文。

  板书:
         学干农活         笑眯眯     做得好(赞扬)
         欺负小伙伴        严厉逼人    太不懂事(责备)
         趴在发高烧的母亲身边   疲倦      应该做(希望)
         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



○ 新鲜事
教学目标
   1、能有条理地较具体地说情出一件新鲜事。
   2、能用普通话说,口齿清楚,声音响亮,态度大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重“条理是否清楚”。
   教学难点:说话训练和说话评议时注意有没有把事情说得较具体。
  教具:投影片 说话举例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揭题,明确要求。
   1、自由读课文,说说什么是新鲜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或听到一些事情,如街道、学校、生活小区有了新的变化,新的建设,我们周围的人出现了新的情况……这些事,我们称作新鲜事。今天我们就要说一件自己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
   2、这次听说训练的要求是什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
  二、指导选材,突破难点。
    同学们有什么事想说给大家听听?指名说,后评议(重点评议选材)。
  三、指导说好新鲜事。
   1、想想自己要说的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最后说什么。(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也可先说结果、再说起因、经过。能力强的学生也可以说看到的情景,再追诉事情的起因、结果。)
   2、指名说。按说话要求评议(重点评议条理、连贯、口齿、声音、态度)。请学生指出主要问题。
   3、分小组互说。
  四、全班交流。
  五、小组评出最佳新鲜事及最佳信息员。
  六、作业。选择自己今天听到的最佳新鲜事讲给别人听

  教学后记
  要求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做到说写结合。



□ 写启事
  教学目标:
   1、懂得什么叫启事,写启事的作用。
   2、会写常用的招领启事,归还启事等,懂得启事的书写格式。教学重点:学会写启事
  教学难点:写招领启事的注意点与书写格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说说什么叫“启事”?
  二、学习“招领启事”的写法与要求
   1、出示“招领启事”,说说这则启事“公开说明”了一件什么事?
   2、写招领启事有哪些要求?为什么物品的特征不要全写出来?
   3、说说写招领启事的书写格式。
  三、读下面这则“招领启事”,说说哪些地方不符合要求?

           招领启事

  我在操场上拾到十元钱,请失主到我处认领。
                 红星小学 王小刚
                   6月1日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四、学生练习写“招领启事”。
   1、根据课后题1(1)写招领启事。
   2、集体评议。
   3、修改誊抄。
  五、总结。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启事的种类很多,但格式基本相同,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写一种“寻物启事”。
  二、学习“寻物启事”的写法
   1、读“寻物启事”,说说寻物启事有什么作用?在什么情况下我们要写“寻物启事”?
   2、写“寻物启事”要写明什么内容,注意什么?
   3、写“寻物启事”与“招领启事”有什么异同点?
  三、学生练习
   1、根据课后题1(2)写一则“寻物启事”。
   2、评议修改。
   3、誊抄在作文本上。
  四、课外练习
   1、请按照下面的内容写启事。
    (1)四(2)班陈亮同学在学样游泳池边拾到一件衣服,希望找到失主,归还原物。
    (2)学期即将结束,学校体育室在整理器具时,发现少了两只篮球,希望忘了归还这的班级速来归还。
  五、总结。



◎ 练习2
教学目标
   1、能纠正部分容易些错笔画的字,并通过比较,强化记忆。
   2、初步了解近义词"积攒"与"积累"、"激励"与"鼓励"的不同用法;掌握部分词语的不同用法;掌握部分词语的搭配习惯;能恰当运用几个介词。
   3、初步学会缩写句子(去掉修饰部分,保留句子主干)。
   4、能运用抓住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的阅读方法读懂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第7题
   教学难点:第5题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明确本课时目标。
  二、练习第1题。
   1、出示教师故意写错的字,请学生改。
   2、说说哪些笔画易错。
   3、认真、仔细地抄写。
   4、互查、订正。
  三、练习第2题。
   1、查字典,辨词义(说相互点与不同点)。
   2、读句子,分析句意
   3、填词,再读。
   4、你还能为这一组词分别写一句话吗?写好后交流时,要注意表扬把这些词用于其他方面的学生。
  四、练习第3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1、读题,明要求。
   2、观察,分析“左边”与“右边”的共同点。点拨:左边发出的动作须与右边的名词有密切联系。
   3、独立做,交流。
   4、自己想好4个词组,拆开来让同桌连一连。(学生互动后汇报)
  五、练习第4题。
   1、独立完成。
   2、交流、矫正。
   3、全班齐读这段话,说说这些词在句子中起什么作用。(初步体会介词的连接作用)
  六、练习第5题。
   1、读题目和例句,比较:保留什么?去掉什么?明确要把句子缩到最简单的程度。
   2、提供句式:“谁干什么”“谁怎么样”“什么干什么”和““什么怎么样。”
   3、试做第1句。读——划出主干-——再读。
   4、做第2、3句,交流。
  七、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5题。

                 第2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6题。
   1、读题明确要求:一读二找三删
   2、指名读短文,说说主要意思。
   3、找出与主要意思无关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
   4、删去无关的这句话后,再次朗读。
   5、小结:我们在写一段话时,要根据主要意思来安排材料,不东拉西扯。
  二、指导完成第7题。
   1、读短文后的题目,明确要求。
   2、默读《旅行包的故事》,找出重点句。交流,评议找得对不对,为什么?
   3、带着问题(2)自由读短文,思考。
   4、进行小小辩论会,正方为厂长,认为名牌只能有一等品;反方为车间主任,认为名牌可以有二、三等品。
   5、引导学生小结如何抓住重点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三、布置作业:书面回答练习第7题的问题。
7 落花生
教材分析
   1.这篇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也告诉我们,做人就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文章布局详略得当,主次分明;语言浅显平实,却旨趣深远。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教法
   1.课前,让学生了解花生的有关常识,思考“落花生”这个名字的由来。
   2.整体感知课文,从内容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几件事。重点体会“父亲”的那段话。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懂得一些做人的道理。
  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祖籍台湾省台南市,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1920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1922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1923-192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1927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1935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1921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著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20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集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难句解析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这句话简略地写出了种花生、收花生的经过。写种花生仅八个字:“买种、翻地、播种、浇水”,写收获也只用“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居然”一词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高兴的心情。
   2.“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起来才知道。”
     这两句话是从花生的生长特点、果实的形态、位置着眼,把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作比较,说明花生的特点是外表不好看,果实不显眼,但有用,对人有好处。称赞了花生不爱炫耀自己的品质。
   3.“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我”把父亲想说还没有说的道理讲了出来。这也是全文的中心句,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对人类有贡献的人,不要只讲究外表,而对别人没有好处。
  文章结构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讲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至15自然段):讲吃花生时的议论。
  写作特点
   课文的特点是主次分明。根据中心,作者把种花生、收花生作为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在过收获节时谈论花生作为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中心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
  语言积累
   鲜红嫩绿 爱幕
   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
   不是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的东西。
   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重点难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中的深刻含义。
   2.分清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从而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的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认识。
   3.学习本文以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2.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
  (二)理清课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难点
  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简介作者。
  1.老师出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花生)
  2.出示花生的投影片,教师解题:花生又叫落花生,因为花生的花落了,子房柄就钻到士里长成花生荚,所以叫落花生。
  3.简介作者: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因为小时候父亲关于落花生的一番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决心要像花生那样,做一个对别人有用的人,所以常用的笔名是“落华生”。那么,他的父亲关于花生谈了些什么,是怎样谈的呢?我们来看课文。
  (板书:19.落花生)
  (二)检查预习
  1.填写生字表
  本课生字不多,但每个生字都有要提醒学生的地方。
  “辟”是多音字,主要掌握pì和bì两个读音,通过组词让学生区分并掌握
  “榨”是翘舌音zhà,纠正学生口语习惯读音“zhá”
  “慕”字下面是不是2.查字典并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解释词语要依据“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联系上下文准确地理解词
  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
  可惜:值得惋惜。
  开辟:开拓发展。
  翻地:用犁、锨等翻松田地。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收获:取得成熟的农作物。
  吩咐:口头指派或命令。
  爱慕:由于喜爱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成熟:植物的果实等完全长成,泛指生物体发育到完备的阶段。
  分辨:辨别。
  体面:(相貌或样子)好看;美丽。
  (三)理清课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1.在理解生字、新词的基础上,默读课文。联系课文加强对生字、新词的记忆与理解。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为什么以“落花生”为题,围绕题目写了哪些内容。
  (落花生是本文议论的中心事物,因此以落花生为题。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都是围绕题目来写的)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学生可能总结不全,教师指导学生读有关句段来帮助学生概括总结。
  3.给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种花生、收花生。
  第二段(第2自然段)写母亲提议过一个收获节,并为过收获节做了准备。
  第三段(第3自然段到最后)写吃花生时的议论。
  分段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将第1自然段分作第一段,学生不会有什么分歧;对第二段的划分,学生会产生分歧。有些学生会将第2自然段到最后都分作第二段,依据是这一大段是讲一家人过收获节。对学生的这种分段方法教师应予以肯定。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五)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附: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思想内容,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二)概括课文中心思想,练习分清课文主次。
  (三)练习用“居然”“成熟”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三、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引入新课。
  指名三名学生有感情地分段朗读课文。普普通通的花生引出了一家人的许多话题,使我们对花生也生出了几分敬佩之心,带着这份敬佩之情,我们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理解内容。
  1.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
  (先写种花生,再写收花生)
  (板书:(一)种花生收花生)
  2.课文中哪些词语写种花生的经过?这些词语能颠倒吗?为什么?
  (买种、翻地、播种、浇水;”这些词语是按种花生的顺序排列的,不能颠倒位置)
  3.“居然”写出了什么?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居然”写出了种花生的结果,也写出了获得收获时大家出乎意料地高兴的心清。因为大家没有种花生的经验,又是在荒地上种的,对能否收获没有把握。没过几个月收获了,真是喜出望外。用“居然”一词强调了大家那种惊喜的心情。)
  4.练习用“居然”造句。
  学生练习用“居然”一词口头造句,教师指导学生注意句子中要有出乎意料的意思,不能简单地造出“他居然……”类型的句子。
  (三)学习课文第二段,理解内容。
  这一部分写得很简略,也容易理解,教师可用简练的语言一带而过。
  花生居然收获了,一家人准备过一个收获节。
  (板书:(二)母亲的建议)
  (四)学习课文第三段,理解内容,懂得道理。
  1.默读第三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板书:(三)尝花生议花生)
  2分角色朗读课文,讨论回答思考题。
  (姐姐说味美,哥哥说可以榨油,“我”说便宜,大家都喜欢吃,父亲说花生最可贵的是它的果实理在地里。)
  (板书:兄妹们议花生父亲议花生)
  3.兄妹们所说的花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父亲指出的却是花生常常被人忽视的一个特点。父亲对花生作了几次议论?几次议论有什么不同?
  (两次。第一次把花生与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进而说明做人的道理。)
  (板书:花生桃子石榴苹果)
  (1)齐读父亲的第一次议论。思考:父亲是怎样通过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父亲把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相比较。通过果实的样子、果实结出时的位发的比较说明花生最可贵之处的)
  教师帮助学中抓住关键词语“埋在地里”“鲜红嫩绿”“高高地挂在枝头上”“矮矮地长在地上”等进行分析,体会出花生的默默无闻,朴实无华。
  (板书:果实理在地里鲜红嫩绿的果实矮矮地长在地上高高地挂在枝上)
  (2)思考:花生的果实长在泥土里,桃子、石榴、苹果将果实挂在枝头,是个是花生故意钻进土里不让人知道,桃子、石榴、苹果放意炫耀自己?为什么?
  (这是它们各自的生长特点)
  (3)桃子、石榴、苹果鲜红嫩绿,惹人喜爱,而花生却将成熟的果实理进泥土,等待人们来挖掘,来利用。由此,你体会到花生可贵的品质是什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朴实无华)
  (4)练习用“成熟”造句。
  “成熟”有两个义项。一是泛指生物由发育到完备阶段;一是指发展到完善的程度。教师据此指导学生造句。
  (5)齐读父亲的第二次议论,思考: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做什么样的人?
  (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会炫耀自己,对别人有用的人)
  (6)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学生背诵。
  “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可是,不是而的东西。”
  (板书: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外表好看而没有实用)
  4.作者对父亲的话理解了吗?你从哪里看出的?读出有关的句子。
  (1)出示投影片,填空,指导背诵。
  “人要做的人,不要做,而的人。”
  (2)你对作者的话理解了吗?什么叫有用的人?什么叫只讲外表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结合实际,举例说明。
  (3)小结:作者受父亲的启发,所说的这段话是全文的中心所在。它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了做人的道理,赞扬了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谦逊朴实、不计名利、有真才实学而不炫耀自己的人;赞扬了一切默默无闻,为人民多做好事,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批判了那些只求表面,贪图虚名,不学无术,对社会没有用的人。父亲的教导深深印在作者的心上,“落花生”的精神贯彻在他一生的做人、写作和教学之中。
  (4)齐读全文最后一节。思考:这一节对全篇文章和突出文章中心起了什么作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句讲过收获节的谈话一直到深夜,交待了时间,把事情叙述完整。第二句说明了父亲的话给“我”的印象之深,说明了作者在收获节上的收获之大,也可见母亲安排这一活动约用意和父亲参加这一活动的目的。这样的结尾深化了主题。)
  5.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五)练习根据课文的中心,分清主次。
  1.结合“我”的一段话,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收获节上一家人对花生好处的议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2.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以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次有具体的感受,对文章主次与中心思想的关系有比较具体的体会。
  (板书:略写详写)
  3.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过收获节,议花生是主要的,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六)有感情地齐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及写作特点。
  (七)总结:这篇课文借写花生,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种写法就叫“借物喻理”。在我们的周围也有许多事物能给我们以启迪,让我们懂得深刻的道理。如:粉笔这个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小东西,为了让同学们获得知识,不惜牺牲自己;蜡烛,照亮了别人而毁灭了自己……我们在写作时可以学习本课“借物喻理”的写法。
  (八)作业。
  1.用“居然”“成熟”造句。
  2.背诵课文。



8 南泥湾开荒
教学目标
  1、初步感受八路军战士不怕困难的革命精神。
  2、会读写几个生字,理解“顷刻、若明若暗、艰苦岁月、聊天”等词义,带点字能据词定义。
  3、能找出重点段。
  教学点、难点 找出重点段;带点字能据词定义。
  课前准备 教具中国地形图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中国地形图,结合西部大开发,介绍南泥湾的地理位理及当时的情况。板书:南泥湾开荒。
  2、了解南泥湾在哪儿?谁在南泥湾开荒?他们为什么要到南泥湾开荒?
  3、查字典,说说“开荒”什么意思。
  4、把题目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了解时代背景
  二.初读课文个别指导按第一单元的预习要求自学课文巩固第一单元的训练重点
  三.交流自学成果巡视,发现问题。
  指导,点拨。自由地找伙伴交流。集体汇报交流完成教学目标2。
  四.课堂作业补差完成作业本2分册上的1、3 及时巩固字、词
  五.再读课文找出重点段
  1、引导同学从课题入手,明确课文的重点段内容。
  2、比较“落花生”“南泥湾开荒”两个题目。
  小结:题中有中心事件的往往概括了课文的重点内容。
  1、析题
  2、再读课文,找出八路军开荒的这部分课文内容。能找出重点段。明白:从题目的重点词入手,可推想课文的重点内容。
  六.课外作业
  1、完成
    2分册上的第2题。
  2、思考课后第3题。

  教学目标
  1、感受八路军战士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初步学会抓重点段的阅读方法。
  教学点、难点读懂重点段。
  课前准备教具投影、课文插图
  教学过程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
  环节教师学生
  一.复习提示回顾课文内容说出重点段直接引入教学重点
  二.研读重点段
  1、提示:这一段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研究?
  2、巡视:辅优补差。
  3、点拨(借机出示挂图)
  4、小结
  1.自由读重点段,结合问题讨论学习
  2.结合课后练习3的第2、3、4小题独立学习重点段(1)自由读(2)结合问题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3)理解重点词句(4)质疑问难。
  3.讨论学习成果解决疑难问题理清重点段的脉络初步学会抓重点词句理解重点段的阅读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重点段。再次梳理重点段的条理。
  四.作业语文作业本2分册上的4、5 巩固重点段的学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感受八路军战士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教学点、难点领会中心,发现语言美。
  课前准备教具磁带、录音机。
  学具教学过程完成目标(或)设计意图备注环节教师学生
  一. 复习回顾
  1.巡视。
  2.提示说话内容。
  1.听记:聊天、顷刻,情绪高昂艰苦岁月,景象。
  2.自查、订正
  3.用上这些词说说课文内容巩固字、词,回顾课文内容。
  二.探究其余段落与重点段的关系
  1.提示:战士们开荒时的生活条件如何?情绪怎样。
  2.播放歌曲《南泥湾》
  1.研读1、2自然段,回答问题
  2.欣赏、感悟南泥湾的变化大进一步感受八路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再读课文发现语言美师范读,读出语句的流畅美
  1.感悟课文语言的节奏感
  2.摘录自认为优美的词句。
  3.互相交流再次梳理重点段的条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41:00 | 只看该作者

  四.总结全文引出讨论的话题讨论: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需要这种精神吗?升华思想
  五.作业
    语文作业本2分册上的第6题积累词语

  板书设计
               8 南泥湾开荒
       天麻麻亮 一片歌声 快到中午 刚吃过饭 白天掀起高潮 快收工时



9 夏明翰英勇就义
教学目标
   1、感受夏明翰为真理而献身的英雄气概和崇高品德。
   2、学会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22个新词语。
   3、初步学会抓重点深入,背诵和默写就议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重点段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理解、背诵和默写就义诗。
   教学难点:理解背景知识有一定难度,几个含义深刻的句子比较难理解。
  教具  投影片  课文录音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题释题
  1、播放歌曲《九.一八》,欣赏歌曲。
  2、回忆以前课文中学过的英雄人物。提示:很多英雄人物被编进了教材。
  3、根据课题,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
  4、理解“就义”,与“牺牲、逝世、死了”区别。选其中一个词说句话。
  二、听课文录音,说说你对夏明翰烈士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1)自学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2)找出反义词,结合完成《作业本》第2题。
  (3)读通课文,想想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4)划出不理解的词句。
  2、交流自学成果
  (1)指名认读生字新词。
  (2)找出反义词。
     慌张(镇定)  软弱(坚强)  清楚(模糊)  低头(昂首)
  (3)解释重点词:就义、信仰、折磨、四海为家、遍体鳞伤、斩钉截铁
  (4)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敌人的手段       夏明翰的态度
     劝降          决不放弃心中信仰
     酷刑          始终不能意志动摇
     审问          借机斥责敌人罪恶
     砍头          唱《国际歌》,写就义诗
  四、给课文分段
  1、提示:根据题中的重点词去找课文的重点段
  2、再读课文,用最简单的词语概括出每段的主要意思。(拒绝投降、英勇斥敌、英勇就义)
  3、说说课文哪两段是重点段?为什么?(初步掌握从题目中的重点词推断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五、作业。
  1、《作业本》第1、2、4题。
  2. 搜集英雄夏明翰的资料

                第2课时
  一、复习回顾
  1、说说夏明翰被捕的时间、原因。
  2、夏明翰被捕后,敌人对他使用了哪些手段?夏明翰又是怎样对付敌人的?
  二、研读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哪些词句反映了夏明翰的英勇?
    用“当(  ),夏明翰(  )。我要说,夏明翰(  )。”来说一段话。也可以自由组织语言。
  2、学生自由交流,集体汇报,教师适当点拨。
  (1)敌人的两问有什么矛盾之处?说明了什么?(明知帮问,极其虚伪)
     夏明翰的回答揭露了敌人的什么罪行?(敌人颠倒是非、欺骗人民的可耻言行。)
  (2)说说夏明翰三次回答的含义。
  “共产党万万岁”说出了夏明翰的愿望和信仰,他坚信共产主义事业一定能胜利,共产党永远存在。
  “革命者四海为家,我的家在全世界”表明一个共产党人,一个革命者的博大胸怀,根本不把个人放在心上。
   (结合完成课后作业3)
  “我们的人都在我心里”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3)夏明翰的三次回答表明了他什么志向?(表明自己坚信共产主义趔,对革命满怀信心的立场和志向。)
  (4)在五问五答中,敌人和夏明翰的神态语气都有什么变化?分别用“_______”和“~~~~”划出。
    敌人        夏明翰
    杀气腾腾      镇  定
    生  气      冷冷一笑
    气得要命      瞥了他一眼  声音越来越高  斩钉截铁
  课文没有直接写第4、5次问话时,敌人的神态或语气,你能否根据课文的内容补充出来?(气急败坏、气得暴跳如雷)
  3、教师小结:细读人物的语言、神态能帮助我们领会人物的品质。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1)录音范读
  (2)自由练习,集体朗读第二段。
  (3)个别朗读,交流。
  四、作业:完成《作业本》第2、3题。

                第3课时
  一.复习回顾
  1、回顾上节课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巩固字词,听记:叛徒、信仰、刑罚、毫不含糊、斩钉截铁
  3、用上这些词说课文内容。
  4、自查、订正。
  二、研读第三段
  1. 自由朗读,说说最让你感动的地方。
  2. 投影出示“就义诗”,朗读、理解这首诗。
    砍头── 牺牲
             英雄气概
    主义── 真理
                    就义
    杀了── 一人
             坚定信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7:5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