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1)指名读第1自然段。出示句子:马路上,一群撑着伞放学回家的孩子,仿佛是浮动的点点花瓣。
    ①读句子,想:句中把(    )比作(    )。
    ②指导朗读。
    (2)学习第2自然段。
    ①自由读,找出ABB式的词语,井把它读好。  (其中"湿漉漉""黄澄澄"中的叠字念第一声。)指名读第2自然段,评议。
    ②选读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简要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句。
    ③"姑娘捡起了这个,滚走了那个,眼看汽车嘟嘟叫着从远处驶来……"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姑娘着急的心情)用朗读表现出来。(自由试读呻指名读一齐读)?
    (3)学习第3自然段。
    ①苹果倒翻后,一群孩子路过这里,他们是怎么做的?  (用"--"划出)
    ②胖乎乎的小男孩怎么知道姑娘焦虑?他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用"--"划出姑娘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于,用"="划出写孩子语言的句子。)
    ③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同桌互练呻分角色读呻齐读。
    (4)学习第4自然段。
    ①还有哪些人看见了,他们是怎么做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有感情地读一读。四人小组交流。
    ②请2--3名学生汇报,集体评议。
    ③"宁静的马路顿时又热闹起来。"从句中找出一对反义词。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5)朗读l-4自然段。
    5.用自己的话说说孩子们和过路行人帮助姑娘捡苹果的情形。
    6.完成《作业本》第3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l.学懂课文第5自然段,了解事情的结果,理解"那一筐大 苹果,经过这小小的旅行,又回到了姑娘车上,闪着亮晶晶的光芒"的意思。
    2.会仿写ABB式的词语。
    3.会用"仿佛"造句。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朗读。
    (2)出示最后一句话。边读边想:"这小小的旅行"是指什么?"闪着亮晶晶的光芒"又指什么?
    (3)感情朗读。
    (4)苹果闪着亮晶晶的光芒,仿佛在唱一首助人为乐的赞歌。它会唱些什么呢?请你写一写。同桌讨论一集体交流。
    2.总结全文。
    (1)教师简要小结。
    (2)讨论:"捡苹果""助人为乐""雨中"哪个课题最合适,为什么?
    3.指导用"仿佛"造句。
    (1)明确要求:用"仿佛"写比喻句,要写清楚把什么比作什么。读一读文中出现的两个句子。
    (2)填空:天空中,许多闪闪的星星,仿佛--。
    (3)自由造句。指名口述,评议后写下来。
    4.仿写ABB式的词语。
    (1)抄写文中出现的ABB式词语。
    (1)仿写。(如:绿油油、白茫茫、甜滋滋、酸津津、乐呵呵、黑乎乎、亮闪闪等。)
    5.完成《作业本》第5、7题。

8、飞机遇险的时候  
【内容提要】
本文写的是敬爱的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
【分段段意】
第一段(第1小节):写周总理到重庆去,同行的有工作人员,还有小扬眉。
第二段(第2小节):写飞机遇到寒流,情况十分严重。
第三段(第3小节):写周总理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扬眉背上。
第四段(第4小节):写同志们关心周总理,周总理关心大家的安全。
第五段(第5小节):写飞机脱险。
【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敬爱的周总理在飞机遇到危险的紧急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周总理这样的老一辈革命家在生命危急关头首先想到别人以及对革命后代深切关怀的伟大精神。
【写作特点】
本文是按照“飞往重庆、遇到寒流、让出伞包、关心大家、飞机脱险”五层意思写的。每段一层意思,一层一层联系得很紧密,叙述了飞机遇险到脱险的全过程。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2.读懂课文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
3.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用“鼓励”、“欢腾”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在读懂课文每段话的基础上,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用分层的方法理解自然段。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生字、新词。
(二)练习用“鼓励”、“欢腾”造句。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指导书写笔画多和容易写错的字。
(二)指导学生用“鼓励”、“欢腾”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这节课我们通过查字典自学本课生字、词,并初读课文,大体了解文章内容。
(二)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新词,按要求查字典完成第一次自学。
(三)检查自学。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并注意正音。
本课共16个生字。其中“庆”、“桨”、“僵”、“衡”、“舱”、“融”、“腾”都是后鼻韵音,要注意读准。
“着”是多音字,可出示多音字组词,加以巩固训练。
2.指名分析字形结构,重点指导:翼、衡、械、融这四个字。
“翼”字让学生组词:机翼。
(1)什么结构?(上中下结构)
(2)注意书写:上面的“羽”字头,在书写时不带“钩”。
“衡”,让学生组词:平衡。
(1)什么结构?(左中右结构)
(2)中间部分怎样写:(中间是“ ”不是“鱼”)
“械”
(1)读准字音xi8,组词:机械师。
(2)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3)右边的第三笔和第四笔一样吗?
“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4:00 | 只看该作者

(1)让学生读准字音r$ng,组词融化。
(2)“融化”是什么意思?(指冰或雪变成水就是融化。)
(3)什么结构?(左右结构)
(4)让学生弄清左下方的“ ”,不要写成“ ”或“羊”。
3.出示形近字组词,作巩固练习。
庆(    )          累(    )           奖(    )
厌(    )          螺(    )           桨(    )
设(    )          旋(    )           队(    )
股(    )          旅(    )           坠(    )
4.指名读词语,进一步巩固练习。
重庆  一般  机翼  冰甲  冻僵
下坠  平衡  掠过  舱门  鼓励
融化  欢腾  螺旋桨  机械师
(四)指导造句。
1.理解词义:
鼓励:激发、勉励的意思。
2.指名课文中带有“鼓励”一词的句子。弄清句式。
3.例句:数学竞赛前,妈妈鼓励我,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4.学生练习造句。
5.欢腾:欢喜得手舞足蹈。
6.指读课文中原句,弄清句式。
7.例句:我们班被评为优秀班集体的喜讯传来,同学们立刻欢腾起来。
8.学生练习造句。
(五)作业。
1.写生字、词,熟读课文。
2.在造句本上写出造句。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
(二)读懂课文的每句话,了解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学习作者连句成段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读懂每句话的意思,注意2、3自然段中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1.飞机遇险的时候发生了什么事?
2.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将题目回答完整,练习说话。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2.让学生边听边标出句子的序号,想一想哪几句是写飞机遇到了危险?
3.指名回答,这个自然段6共有几句话?哪几句是写飞机遇到了危险?
4.投影出示3~6句。
(1)让学生读3~6句。
(2)指出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
(3)在学生分别回答的基础上,让学生按顺序说飞机遇到了什么危险?在学生口述的过程中,教师边听边标画出有关的连接同语。
先……接着……然后……最后……
(4)让学生用这一组连词,再次说说飞机遇险的情况。
这时教师可采用指名说或学生自说的方式,扩大训练的范围。
(5)讨论:当时飞机的情况怎样?
“突然,飞机遇到一股强烈的寒流,机翼和螺旋桨上都结了冰,而且越结越厚。不大一会儿,机身也蒙上了厚厚冰甲。飞机像冻僵了似的,沉甸甸地往下坠,还失去了平衡。机翼掠过一座座山峰,眼看就要撞着山尖了,情况十分严重。”
5.待学生按课文内容回答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在朗读过程中,哪些地方应该加重?
(2)让学生试读,然后同学评议。
(3)再次指名试读。
(4)这四句话之间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6.指读第2自然段前两句。
(1)这两句写的是什么?
(2)当时飞机飞得怎样?(平稳飞行)
7.指读第7句。
这句写的是什么?(采取措施)
8.让学生动笔练习给本段分三层。
(1)讨论分层。
(2)分层的依据是什么?(事情发展顺序)
9.这个自然段应该怎么读?
教师以此引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根据情节的发展,读文时要读出轻、重、缓、急的语气,从中体会文章的内容。
10.让学生分层试读后试说层意。
(1)飞机开始时在云层中平稳飞行。
(2)飞机遇到寒流,机翼结冰失去平衡,情况严重。
(3)机长采取措施让大家准备跳伞。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危急关头又发生了什么意外情况?周恩来同志是怎么做、怎么说的?
2.待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表示周恩来同志动作的词语及他说的话。
3.指名回答后,投影出示重点句,通过比较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
(1)周恩来同志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跨到小女孩面前。
周恩来同志立刻站起来,从摇摆不定的机舱一头,几步跨到小女孩面前。
(2)这两句话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后一句话好。这句话是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表现周恩来同志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的品格。“立刻站”说明他动作迅速,没有丝毫犹豫。“几步跨”说明他动作快,心情急切。从中可以看出周恩来同志听到哭声马上想到是有人需要帮助。因此他毫不犹豫地来到小女孩面前。
(3)讨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舍己为人)
(4)齐读第2句话。
4.比较第二组句子。
(1)出示句子。
周恩来同志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杨眉背上,还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
周恩来同志马上解下自己的伞包给小杨眉背上,还亲切地鼓励她说:“孩子,不要哭,要像你爸爸那样勇敢坚强,同困难和危险作斗争!”
(2)哪一句写得好?为什么?
第2句话是从神态和动作语言上反映了周恩来同志在危险关头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送给别人。“马上解下”说明周恩来同志动作迅速,没有丝毫犹豫。“亲切地鼓励”说明周恩来同志在危急关头沉着冷静。
(3)指名读句子,体会情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4)讨论:这时候谁最危险?周恩来同志在危急关头仍然亲切地关心别人,这是一种什么精神?(临危不惧、无私无畏)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1)为什么别人要把伞包让给周恩来同志,而周恩来同志却用命令的口吻拒绝了?
对这个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两方面理解:
一是同志们热爱他,真诚地让给他伞包,此时单靠劝说是不会发生作用的。二是周恩来同志为了人民的利益甘愿牺牲自己的态度是坚决的。这时周恩来同志用“命令的口吻”突出表现了他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指名用命令的口吻读周恩来同志说的话。
(3)齐读旁白,指名读周恩来同志说的话。
(4)教师读旁白,同学们齐读周恩来同志说的话。
(五)学习第5自然段。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高兴的心情。
2.讨论:“就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
(指飞机遇险的危急关头,周恩来和同志们互让伞包的时候。)
3.飞机脱险了,大家的心情怎样?
(高兴、激动、兴奋)
4.指名读,同学评议。
5.让学生想象一下,机舱里一片欢腾是什么样儿的?
6.齐读最后一段。
9  罗盛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使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c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王莹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王莹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出示罗盛教的图像)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深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十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时他只有22岁。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
    罗一萝  察-擦  墓-幕、慕  袖-油  碑-牌  扒一叭
    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本》第1题。(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影片检查修改。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四要素去概括,先自学后全班讨论。)
    4.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的词句。
    (自由划--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更正)
    (2)说话训练。把以上的四个内容连起来说说。(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朗读训练。(自由练读--指名读--全班评议--齐读)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本)1和"形近字组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伙伴    急忙  着急    用劲
    (3)朗读课文。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2.能复述罗盘教三次敦崔的经过。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说说第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用"--"划出每次救人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次  (急忙跑去)飞奔  脱  (猛快)跳  摸(好一阵)
    第二次  吸(立刻)    (又)钻  托
    第三次  (冻得发紫)    (探深地)吸、钻  (好一会儿)  (慢慢)  顶(使尽)
    (2)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三次救崔王莹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3)体会人物奋不顾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毅力。
    ①请学生用"--"划出表现罗盘教奋不顾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其他词语。
    (学生自划--全班交流,教师再板书小括号内的字词。)
    ②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
    ③朗读指导。读出救人过程的艰难和对人物无比崇敬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指名范读--评议--全班齐读)
    3.训练复述。
    (借助板书自由复述--指名复述--全班评议--同桌互相复述)
    4.布置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1)完成{作业本)第4、6题。
    (2)将罗盛教救人的经过按复述的要求讲给家长听。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金日成同志题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二)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1)朗读课文2~4自然段,再复述。
    (2)说话训练。用"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罗盛教为了什么,几次钻入水中,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学生质疑。
    (2)重点讨论:为什么把罗盘教安葬在朝鲜的石田里?"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罗盛教具有国际主义精神?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说明了什么?
    (3)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4)训练朗读。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深入感知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罗盛教的哪些行为最令人感动?
    (3)如果你是被救的崔王莹,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讲述罗盛教牺牲后崔王莹的事)
    4.分段训练。
    (1)指名朗读单元提示第l、2、3句。
    (2)完成(作业本)第7题。
    (3)指名说说课文可以分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5.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第7题。 *(2)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听说训练(自我介绍)
目标:
能认真听一位同学的自我介绍,说出他从哪几方面做了自我介绍。能有条理地介绍自己。
过程:
一、明确学习要求。
二、指导听别人的介绍。
1、先介绍自己的名字,介绍自己的学校。
2、接着介绍自己的年龄、生肖、爱好和脾气。
3、再用具体事例,重点介绍自己的性格和兴趣爱好。
三、指导学生自我介绍。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能熟练地拼写音节,写出汉字;会正确搭配词语,能辨析“宁静、安静、平静”和“坚决、坚强、坚决”的词义,并在句子中正确运用。
2、能把句子写简洁、明白;能照样子把“把”字句改为“被”字句。
3、能独立阅读短文,回答文后的问题。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短文分段。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完成1——4题;
第二课时:完成5——7题。


10、观潮
一、教材分析
主要内容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  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  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接着讲岸上的景象。“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这段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讲潮头过后的余波,通过对余波的描述可以想象到潮头到来时的气势之大。第二句讲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了平静,说明余波持续的时间之长。第三句讲江水上涨,有两丈来高,这是从水量之大讲江湖的壮观。
写作方法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教学重点  认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重点理解“潮来之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二、教学建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1.学习时,可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课文围绕“观”字写了观潮的地点、时间,观潮人的心情,围绕“潮”字写了潮水的汹涌、气势磅礴。要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特别要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使自己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教学中可借助电教手段,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本文层次清楚,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钱塘江大潮的学习,学习作者按一定的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
“思考?练习”1、2、3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题目,第1题侧重于潮来之前,第2题侧重于潮来之时,第3题侧重于结合句子理解“潮来之时”的情景。“江潮还没有来,作者看到了什么?”还引导学生从江面的景色、观潮的人群两方面来理解,从大潮到来前江面异常的平静和人群的企盼,预示壮观的大潮即将到来。“课文描写了潮水到来时的哪些特点?”可引导学生抓住描写潮水从远处涌来时的声音和样子的语句,来体会江潮声音大、气势壮的特点。“思考?练习”3是理解词句的训练。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一条白线”,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这是从远处看江潮涌来的情景,“一条白线”,江水向前奔涌呈白色,又因为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所以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条白线。“怎么会形成一道‘白色城墙’”一题,要让学生理解,由于钱塘江口外宽内窄、呈喇叭形的地形,使从宽阔江面涌来的潮波受到约束而潮头涌起,如同白色城墙,形成蔚为壮观的景象。“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这是把不断长高、汹涌而来的白色浪涛比作千万匹奔腾的白色战马,形象地描绘出潮头耸起、波涛汹涌的壮观景象,表现出大潮的非凡气势。
本课生字中的“若”、“罩”、“逐”、“颤”、“涨”、“镇”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昂”的左下方不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四”,不要错写成“曰”。
【背景材料汇要】
①钱塘江:旧称浙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下游入杭州湾,全长 410公里。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因为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②钱塘江大潮经过的录相片或软件。
三、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
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从而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新词,重点理解天下奇观、横卧、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犹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词语的意思。会用“逐渐”“恢复”造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教学重点
认识塘江大潮的壮观情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听其声、观其形、思其序的观察方法,掌握观察事物必须有顺序的规律。
六、教学用具
1.钱塘江大潮的软件片。2.对比重点句的幻灯片。3.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
七、教学方法:变序式。
八、课时安排:三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你们去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壮丽、奇特涌潮,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1.读后释题
课题《观潮》的“观”什么意思?“潮”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观:观看。潮:指钱塘江大潮。观潮:观赏钱塘江大潮。)
2.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教师检查、指导。
①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亭、屹、罩、昂、盼、崩、镇、若、逐、颤、余、吼、恢、涨”的读音,并组词语。
字音难点:多音字“颤”在本课读(ch4n),避免读成(zh4n),“镇、罩、若、逐、颤、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②字形难点:“昂”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的下半部不要错写成“古”。“罩”的上半部是“四”不要错写成“日”。
③理解词义。
天下奇观:奇观、奇异、少见而又壮观景象。本课是指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见的壮观的景象。
横卧:横躺着。原是表示人的动作的词语,课文里用来描述钱塘江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样子,这里把钱塘江比作人。
水天相接:水和天连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广阔。
横贯:横着通过去。课文里是说大潮滚滚而来,横着漫过整个江面。
浩浩荡荡:课文里是讲大潮滚滚而来,水势很大的样子。
山崩地裂:“崩”是倒塌。“裂”是裂开。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发生在强烈地震的时候,用来形容很响时,便带有夸张的意味。
顿时:立刻。
人声鼎沸:形容许多人在一起大声讲话,声音喧闹,像开了锅一样。
若隐若现:若,好像,仿佛。隐:藏起来,看不见。现,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见。本课指几座小山在云雾中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又看不清。
余波:本课指潮头过去后,剩下的波浪。
漫天卷地:本课指远远看去,潮水像连着天地卷滚过来。形容声势大,来势猛。
风号浪吼:狂风在号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风浪大,叫声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三)再读课文,理清段落层次
1.先按自然段阅读,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划分段落层次。
2.请按作者观潮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绍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来之前,作者观潮的时间、地点及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段(第3、4自然段)潮来之时,作者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
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过之后江面上的情景。
全文也可分为两段。
第一段(1自然段)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段(2——5自然段)写观潮的经过。
分三层:第一层(2自然段)写潮来之前。
第二层(3、4自然段)写潮来之时。
第三层(5自然段)写潮过之后。
(四)布置作业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后面第1、2两个问题。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导言
今天上《观潮》的第二节课,在上节课我们分了段,列举了提纲,哪位同学能上黑板前来板书?
(二)讲读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课文。
2.教师讲解: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所以吸引了许多人来这里观潮,这个“观”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来时的景象)
(三)讲课课文第二段
1.观潮这部分分几层?每层都写了什么?
2.讲读第一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样的?人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画出来)
(2)学生议答。(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①给人什么样的感觉?(静的感觉)
②作者写“江面越往东越宽”是什么意思?(这涉及到“潮汐”的形成问题,可作如下点拨:潮从哪个方向来?从书中找出句子来说明。(从“大家昂首东望”“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从东边来。)潮从东边来,江面越往东越宽,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会产生什么现象?(潮水越往西越急)。③出示钱塘江口地形图,补充钱塘江大潮形成的有关知识:钱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水底还有一道人们看不见的“沙坎”,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传来,受到很大的约束,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阳、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对涨潮影响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这段时间海面上常常刮东南风,所以潮波来势特别猛烈。
④人们的心情怎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说明非常着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首东望,学生可做一做动作。)
3.讲读第二层
(1)谈话: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这天下奇观?好,老师就领你们去看看。
(2)放潮来时的录像片。思考:潮来时,给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声音大,浪大)
(3)默读第二层,边读边画出描写潮水样子和声音的词语。
(4)学生自由发言。(找出三处描写声音的句子,让学生上黑板板书,找出四处描写样子的句子后,也让学生在黑板上板书。)
板书:闷雷 一条白线
越来越大 横贯江面
白色城墙
山崩地裂 千万匹白色战马
(5)提问:大潮是从哪个方向来的?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具体写潮水到来时的样子和声音的?(由远至近)你能把潮来时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吗?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写远处的声音。“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是此时此刻的景象。
过了一会儿,声音“越来越大”,“冻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这是描写稍近时潮水的声音和样子。“移动”、“拉长”、“变粗”便很快出现了横贯江面的情况。
一瞬间,“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是再近前时潮声的样子。
大海来到近前时,那样子“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动得颤动起来”潮水越来越近,潮水越来越大,潮头越来越高,潮势越来越猛。)
(6)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
作者用一条线、白色的城墙、白色战马来比喻由远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样子,说明潮大、雄伟。水来时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墙,气势雄伟,声势浩大。
板书:浪罕见,声巨大。
7)谈话:如果你就在这观潮的人群中,当你听到像闷雷的隆隆响声,看到一条白线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时,你的心情怎样?会说什么?会怎样做?(再放潮来时的录像片。)
(8)学生议答。(人声鼎沸,都在喊:“潮来了,潮来了!”都踮起脚往东望去,人群又沸腾起来。当人们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兴,又惊叹不已。)
(9)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二层。
4.讲读课文第三层。
(1)自由读课文。思考:潮来之时,声势浩大,潮过之后呢?
(2)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头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很久,江面才恢复平静。)
(3)这里的“静”和第一段的“静”一样吗?
(4)停息后是什么景象?说明什么?(潮水大。)
5.练习读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言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表达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二)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5:00 | 只看该作者

2.提问: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怎样表达的?
(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
3.思考:全文贯穿着一个什么字来写的?(奇)奇在什么地方?(钱塘江大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在农历八月十八这一天潮来时声巨大,浪罕见,水位高。)什么是“天下奇观”?(天下少有的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4.小结:
从课文有条理地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是按照大潮的发展变化的顺序,有次序、有重点观察的。我们要认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确定观察次序,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变化顺序有重点地叙述,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重点突出,条理分明。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指读同学看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录像片,使学生身临其境,进一步理解课文。
(四)读写练习
练习用课后第3题中带点词语造句。

11、秋游景山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累、冲",理解25个新词语的意思。
    2.能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理解本课的主要写作特点,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至7自然段。
    5.培养学生热爱祖国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继续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在分段中能找出表示地点的词语作为分段标志,模仿第2自然段写一个总分语段。
    教学难点:讨论分段和概括段落的主要意思。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理解新词;能正确认读多音字"累、冲";能根据词语选择字义。
    2.能抓住地点变换的词语进行分段,理解第1段的主要内容。
    3.感受北京景山公园美丽的景色。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11 秋游景山
    (1)启发式谈话:同学们去过北京吗?是否游览过北京的景山公园?谁能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一下?
    (3)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走进景山公园,去领略一下那儿的美丽景色吧!
    (4)录音朗读,学生闭目欣赏。
    2.自学生字词,理清脉络。
    (1)投影,出示自学要求。
    ①学会本课12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新词。
    ②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自学字词效果。
    ①指名轮读课文,集体正音。
    ②质疑释疑。
    (3)学习按地点转换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①作者在景山游览了哪些地方,用"--"在文中划出表示地点的词语。
    ②教师点拨:"朝西望、向南望、往东看"是作者登上万春亭所看到的北京城的景色,因此把它们归并在一起。
    ③讨论分段,说说分段的理由。
    3.学习第1段。
    (1)自由读第1段,思考:在什么时间、地点,看到哪些景物?
    (1)联系上下文理解"红柱黄瓦""映衬""节日的礼花""千姿百态"等词语的意思。
    (3)指名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4.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1、3、4题。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段,理解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复习。
    (1)听写词语。
    (2)齐声朗读第2段,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第2段,仿写一个总分语段。
    (1)自由读第2段,口头填空:
    我们来到果园里,看到(    )。
     (2)投影,出示语段:
    果园里各种果树果实累累。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微笑;红艳艳的大苹果像挤在一起的胖娃娃,扒开绿叶笑眯眯地往外瞧;金黄的大柿子把树枝压弯了腰。好一派迷人的秋色!
    (3)你从哪里感受到果园里果实累累?
    ①用"一"划出具体描写果实累累的句子。
    ②反复研读,体会感受到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
    (4)小结写法:这是一个总分段式。作者抓住果园里水果的颜色美、果实多、个儿大来描绘出果实累累的迷人景色,并运用了比 喻、拟人的写作手法。
    (5)仿照第2段的写法,描写一段"夏天果园里果实累累的景象"。
    ①夏天果园里会有哪些水果?
    ②选择一种水果加以描述。(相互交流、评议、拓展思路)
    ③按总分段式写一个语段。
    3.作业。
    完成《作业本》第5、6(1)(2)题。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第3段,并背诵。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3段。
    (1)轻声读第3段,思考:离开果园,"我们"来到什么地方?举目眺望,又看到了什么?
    (1)这一段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圈出方位词。
    (3)激发兴趣:北京城各个方位所展示的景色都十分美丽。同学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所喜爱的一个方位认真研读,感受它的自然美。
    (第4、5、6自然段可根据学生的选读随机安排)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8:1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