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全部教案浙教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        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受到大家称赞。(也可以造两个意思不同的句子。)
▲        老师称赞王英做了好事不留名。
▲        李刚拾金不昧受到了大家的称赞。
六、        朗读全文。要求:
1、读好课文中的对话,表达自己对老张的敬佩之情。
2、思考→讨论。
(1)        课文中哪几个词语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2)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七、        课堂作业。
1、        练习词语搭配,见《作业本》第3题。
2、        把句子补充完整,见《作业本》第7题。


6、称象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曹操,三国时代军事家。政治家、诗人。曹冲,曹操的儿子,名仓舒,生于公元196年,死于公元208年,只活了13岁。
    2.教材特点
    这篇课文记叙了少年曹冲动脑筋想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故事。全文共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曹操带儿子曹冲和官员们去看人家送他的一头大象。第2自然段写这头大象又高又大,引起了官员们对它“到底有多重”的议论。第3自然段写曹操不满意官员们提出的两种称象的办法。第4自然段写曹冲想出了称象的具体办法。第5自然段写用曹冲设想的办法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3个生字,会辨析“象”与“像”、“称”与“秤”的使用,初步学会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理解10个新词意思,知道“直”、“才”在特定语句中的作用。
    2.会仿照课文例句“……又……又……”和按“谁带着什么人一同去干什么”写一句话;会按课文内容把句子补充完整。
    3.能带着课文后的思考题边看边想,默读课文;能复述出曹冲设想的称象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4.知道曹冲称象的简单科学道理。知道曹冲之所以能想出称象的好办法,是因为他善于把平时已经知道的一些常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并灵活地加以运用;感受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第4自然段的教学。
教学难点:理解曹冲设想的称象办法的具体操作步骤。
    四、教字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2.练习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3.教学第1、2自然段,弄清“称象”的起因。
(二)教学过程
1.谈话揭题。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象吗?有没有见过称象?(板书:称象)如果叫你称象,该怎么办?然而大约早在1800年以前的时候,我们聪明的祖先中有一个才7岁的孩子,就出色地完成了称象的任务。他的名字叫曹冲。他是三国时代魏国国王曹操的儿子。你们想知道曹冲是怎样称象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称象》。
    2.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要求:(1)文章写到了哪些人物?主要写谁?(2)讲他做了一件什么事?(3)自己拼读生字,不理解的用部首查字法从字典李查出意思。(投影显示)
3.检查反馈。
(1)讨论回答(1)(2)两题。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包括字音、部首、意思理解等。
(3)轻声自由朗读课文一遍。
4、教学第1、2自然段。
(1)指明朗读第1、2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①这是一头怎样的大象?②为什么要称象?(投影出示)
(2)讨论回答。
①大象的样子从概括到具体的描写。讲解中注意区别“象”与“像”。进行“……又……又……“的句式训练。
②称象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象太大了,引起大家的兴趣;二是因为象是别人送给曹操的,对他来说是很少见到的,是很珍贵的礼物,官员们对大象的重量也议论纷纷。
(3)句式训练“谁带着什么人去干什么”。
(4)自由朗读1、2自然段,读出曹操的高兴、大象的高大、官员们的惊奇。
5、作业练习
(1)作业本练习1、2(1)、3。
(2)抄写生字词语3遍。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知道曹操为什么对官员们提出的称象办法直摇头及曹冲称象办法的具体步骤。
    2、能复述曹冲称象办法的具体步骤。
(二)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第1、2自然段。
(2)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于是曹操就问谁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官员们怎么回答的呢?请大家默读第3自然段。
2、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边思考:①区别“称”与“秤”。②官员们提出了那几种称象的办法?③曹操听后是怎样的表情?
(2)讨论点拨。
由第③个问题深入到:“直摇头”说明了什么?理解“直”在语句中的作用,并体会为什么会直摇头。
3、学习第4自然段。
(1)引入。那到底有没有可以称出大象重量的办法呢?你从哪些话知道的?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开始至“我有个办法”处。通过“七岁”与“才七岁”的比较,理解“才”在文句中的作用。
(3)曹冲使用怎用的办法称出大象重量的?请轻声朗读余下部分,并用铅笔标出余下部分有几句话。
(4)曹冲称象的办法可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是怎样的?(边讨论边演示投影片)
(5)将曹冲称象的办法连起来说一说。(先通过投影显示“扶”着学生说,然后放手让学生说。)
(6)讨论:这办法好不好?为什么曹冲能想出这么好的称象办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他的聪明不光表现在会动脑筋,运用船只吃水深度与载货重量的关系,找出同样吃水深度的“大象”与“石头”中量相等的关系,而石头是可以分开来称的,从而解决了“称象”这个官员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还在于它能够总结别人失败的教训,并执意观察周围的事物。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作业练习:《作业本》2(2)、5、7。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的自然段。
2、巩固对曹冲称象办法的复述。
3、能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并体会到我们的祖先的聪明才智。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5自然段。
    (1)问题引人。听了曹冲说的称象办法,曹操觉得怎么样?
    (2)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请读一读。(与第3自然段“曹操听了直摇头”对照,以感受曹冲所说的办法好。)
    (3)用曹冲的办法能否称出大象的重量?
    (4)齐读第2句。体会“果然”一词的作用。
    (5)将第2句话改说法。“他叫人照曹冲的办法去做”一句中将曹冲的办法说具体,用三个步骤来具体替代。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注意表情。
    3.从文章哪些地方可看出曹冲的聪明?(曹操前后不同的表情;官员与曹冲年龄对比;官员与曹冲的称象办法对比。)
    4.作业练习。
    (1)按课文内容填空。
    先把大象赶到(    ),看船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身上(      )。再把大象(  ),往船上(    ),等到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把船上的石头搬下来(      )。(      )
一共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
    (2)造句:
    果然一一
    (3)完成作业本练习4(2)、6。



△ 平平在家里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篇生活小故事。它记叙了三年级小学生平平在家里一心想当优秀少先队员却拒绝为奶奶和小表妹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的故事。这是一篇选学课文,通过学习来检测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的掌握情况。
    2.教材特点
    全文有5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是写平平因为自己没评上优秀少先队员而难过,妈妈指点他要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第2、3、4自然段具体叙述了星期日早晨,平平在家里一个劲儿地想着自己“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而拒绝帮奶奶提水,为表妹系鞋带的事。第5自然段写平平妈妈与平平的对话,妈妈提示平平,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课文第3、4自然段的结构相似,在掌握学习方法的基础上适宜放手让学生自己学懂课文。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以问句结尾,给人意味深长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1.会正确地拼读注音的字、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心事”、“委屈”、“一本正经”在课文中的意思。
    2.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大胆地在课堂上简单评说平平的对与错。
    3.知道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
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一本正经”的词意,并让学生知道一个优秀的少先队员应该在家里和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一本正经”的词意及评说平平的对与错。
    四、教学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正确地拼读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课文第1一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平平在家》。
    (2)读课题:从课题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讲平平在家里的事。我还想知道平平在家里干什么。)
    2.自学课文。
    (1)划出带生字的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意思。
    (2)读通课文,用“△△△”标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分清哪个是主要人物。
    (3)平平在家里干什么?
    (4)提出疑难词句和不懂的地方。
    3.检查自学情况。
    (1)同桌互查:读注有拼音的生字、新词。
    (2)指名读课文。
    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指名每人读一个自然段。(及时纠正读音)
    (3)讨论交流。
    ①说说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主要人物。
    ②平平在家里干什么?(用“一一一”划出相关的句子“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
    (4)质疑问难。
    4.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思考:平平为什么要想“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
    (2)讨论交流。(平平想当优秀少先队员而没有评上,妈妈叫他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
    (3)平平的心事是什么?请一生扮演平平向妈妈诉说自己的心事。
    (4)指导朗读。(自由读一指名读一齐读)
    (重点指导“平平没有评上,心里非常难过”,“妈妈叫他向优秀少先队员学习”这两句话。前一句是平平的心事,要注意“没有”和“难过”要读得声音低沉而心情沉重;后面一句是妈妈对他的开导和指点,要读出激励向上的语气。前抑后扬,互成对照。)
  5.学习第2、3、4自然段。
    平平是怎么想的呢?
    (1)指名读第2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①指导看插图,学做动作,理解“托着腮”的意思。
    ②指导朗读。(指名读一齐读)
    (重点练习设问句“我应该向哪个优秀少先队员学习呢?”因为是心里想的,所以要读出带有沉思的语气,重音要落在“哪个”上。)
    过渡:平平首先想到向谁学习?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3自然段。
    ①默读并思考:
    a.在第3自然段中用“/”把平平怎么想和怎么做两部分内容分开。
    B.填表第一行。(出示)
谁        怎么想        怎么做
平平        想向                学习        ,        可        。
                                ,                。
   ②讨论交流。(平平想向丁小勤学习爱劳动,可不愿帮奶奶提水。)
    ③指导朗读。(指名读——自由读——分角色朗读)
    (读平平心里想的两句话,要把重音落在“总是、可”这两个词上,读出平平对爱劳动的丁小勤的赞扬;“要是……一定……”这句话要读出平平的希望和决心;平平做的那句话,前半句读得轻描淡写,后半句读得郑重其事。)
     ④总结学法:先分出哪些是想的,哪些是做的,把这一自然段分成两部分,接着填表,最后朗读课文。
    (3)学习第4自然段。
    第4自然段与第3自然段的结构相似,请大家按学习第3自然段的方法来学习第4自然段。
    ①学生自学,教师巡口指导。
    ②反馈交流。
    A.检查分得是否正确。(想的和做的两部分)
    B.填表。(平平想向李乐意学习关心同学,可不愿帮妹妹系鞋带。)
    ③平平“奋不顾身”去干什么?“奋不顾身”是什么意思?
    ④联系上下文理解“委屈”的意思。
    ⑤指导朗读。(指名读一分角色读)
    朗读比较(出示投影):
我在想事情呢!
没看见我在想事情吗?     6.课堂小结。(略)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5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能大胆地在课堂上简单评说平平的对与错,知道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应该和在学校里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引人新课。
    (1)分角色读第1——4自然段。
    (2)引人新课。平平后来又是怎么做的呢?
    2.学习第5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用“——”划出平平说的句子。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本正经”的意思。
    ①请你说说平平不帮奶奶提水,不帮表妹系鞋带的理由。(我在想事情)
②这说明平平把自己在想的事情看得怎么样?(非常重要,不能干扰)
③从文中找出描写平平想事情的样子的句子。(坐在桌子前,托着腮想)仔细观察插图,加深对“一本正经”的理解。
    ④指导朗读平平说的一句话。
    (读出“一本正经”的语气,声音要响亮,重音要落在“想”字上,而且“想”字后要略作停顿。)
    (3)妈妈听了平平的话,是怎么说的?
    ①指名读妈妈说的话。
②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一个优秀少先队员在家里和在学校都应该一样,热爱劳动,乐于助人。)
    ③妈妈的话该怎么读?指名试读,自由读。
    (4)分角色朗读第5自然段。
    3.课堂讨论。
    (1)投影片出示讨论题:
    ①你觉得平平这样想、这样做,对吗?
    ②妈妈为什么要笑着对平平说?
    ③听了妈妈的话,平平以后会怎么做?
    (2)分小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评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课堂小结。(略)



□我要找妈妈(习作训练)
    一、教材分析
    这次看图写话训练,安排了三幅图。在三幅图中重点是观察第2、3幅图,启发想象图画中主要人物小钢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会这样想。
    在语言训练方面,着重于把句子写通顺。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有重点地观察图画,能发挥想象,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一段通顺的话。
    2.知道要爱护小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2.能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根据图意展开合理想象。
    四、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看图,能整体把握每幅图的主要内容。
    2、通过讨论,指导学生能逐幅看图说清楚意思。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提示学法。
    今天的习作训练课是看图写话。看图写话的一般步骤是看、想、说、写。看是指看清楚画面,了解画面主要内容;想是指根据图上事物间的联系,仔细想想图意;说是指把看到的、想到的内容说出来;写是指把说过的内容写成文章。
    2.初次看图,整体感知。
(1)三幅图编上序号。
    (2)图中有哪些人?三幅图中都有谁?
    (3)他开始干什么?后来又把小鸟怎样了?
    (4)连起来说一说。
3.仔细看图,说清图意。
(1)看第一幅图。
①小钢怎么会有一只乌的?
②小钢怎么做的?
③小钢玩得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④小鸟怎么样?(从动作、神态上观察)
⑤连起来说一说。
(2)带着问题看第2、3幅图,同桌讨论:
①小钢玩鸟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②小钢想到了什么?
③最后,小钢怎么做的?
④同桌互说上述内容。
⑤指名连起来说。
    4.看看图画,整体练说。
    先各自练说,再指名说,注意及时讲评。


第2课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想象,使学生明白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看图说话。
    3.写出短文。
     (二)教学过程
     1.指导审题。
     (1)出示课题。
     (2)“我要找妈妈”这句话是谁说的?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
     (3)小钢听了这句活会怎么想?
     2.启发想象。
     (1)逐幅看图,逐幅说说小钢会怎样想,为什么会这样想。
     (2)小组讨论。
     (3)小组汇报:小钢是怎样想的?
     (4)结合第1课时观察结果,把3幅图的意思连起来按事情发展顺序说清楚。
     3.把刚才说的内容写下来,注意语句通顺,教师巡回指导。
     4.简要讲评。



练习2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4、能运用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会用音序查字法;能熟练拼读音节,写出相应的词语。
2、能写出“赶紧”“称赞”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教学过程:
一、第1题。
复习音序查字法,生练习。反馈。
二、第2题。
口头拼读在练习反馈。
三、第3题。
1、理解“同意”、“学校”。
2、连线,反馈。
四、第4题。
自由代词到句中,试读。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背诵两句格言,并知道他们的意思。
2、能运用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遥遥领先”和“品学兼优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第5题。
1、读句子,说说:
理解“迅速”,用于不用有什么不同?什么时候需要用?
把怎样的两件事连接起来时,要用上“刚……就……”?
二、第6题。
1、理解格言的意思。
2、读读背背。
三、第7题。
运用已学本领,练习上下文理解词语、回答问题。



7、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这是一篇尊师篇。一、二年级已学过类似课文,如二册《悄悄活》,四册《伞花》。本文记叙了居里夫人敬爱小学时的老师的故事,歌颂了她尊敬老师的品质。
    2.教材特点
(1)文章是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介绍居里夫人是世界著名的女科学家。第2自然段,主要写居里夫人在主席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小学老师,显得十分激动。第3自然段,主要写居里夫人离开主席台,把鲜花献给老师,并把她推向主席台。第4自然段,写全场的人向居里夫人和她的小学老师表示深深的敬意。
    (2)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通过理解句中词语,理解句子。这是这个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教学时应教会学生怎样读懂句子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10个词语。
    2.初步练习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
    3.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句子的重点词语,读懂句子;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教学难点:课文最后一句话中“肃然起敬”一词的理解及这个句子意思的准确把握。
    四、教学准备
    课文的录音。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巩固给汉字确定部首的训练。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习课文第一、二段,用“一是——”句式简单介绍居里夫人。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读题,思考:(1)课题中的“我”是指谁?
               (2)谁是她的小学老师呢?
               (3)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你想知道这些答案吗?请听录音。
    2.听录音后,讨论思考题,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
    3,学习生字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碰到生字,拼读字音,看清字形。②划出不认识的字。
    (2)检查自学情况。
①认读生字,并组词。
    ②补充下列生字所注拼音的声母。
簇(    ù)   拥(    ōnɡ)   吻(    ěn)   颊(    iá)
③说说下列生字的部首。
兰(    )   苍(    )   显(     )   颊(     )
④学生提出难认或难写的字。
4.初读课文。
(1)要求:①读通句子。②完成作业本第1题。③编好自然段序号。
    (2)检查反馈初读情况。
5.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思考:①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②“著名”是什么意思?
(2)结合②简介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先后曾两次获得过诺贝尔奖……)
(3)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老师介绍,用“居里夫人是(     )一位女科学家”说话。
(4)再读这一段。要求读流畅,有感情。
6.指导学习“学习提示”第一、二句。
    让学生明白:(1)读懂一段话首先要读懂句子。(2)读懂句子,可抓住句子的重点词来理解。
    7.学习课文第2段。
    (1)自读课文第二段,看看这一段共有几句话?其中哪几句比较难读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2)齐读第之句,①讨论:这句话中哪些词比较难理解?②“簇拥”、“献上”分别是什么意思?③用上这些词说明了什么?(人们爱戴居里夫人。居里夫人在人们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地位。)④感情朗读第2句。(体会人们爱戴居里夫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说说这句话我们是怎样读懂的。
    (4)用学习第2句话的方法,来学习第4句话。
    ①自读第4句。重点理解“吸引”、“神情”的意思。②什么“吸引”居里夫人?当时样子怎样的?(可扮演一下)③居里夫人为什么会神情激动呢?说明了什么?(惊喜)④感情朗读第4句,体会思想感情。
    (5)指导感情朗读第2段。      8.课堂练习。
    (1)抄写生字,新词。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尊敬老师的道理,培养尊师的感情。
3.指导学生初步掌握“理解词语,知道句意,读懂全段”的方法。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理解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读懂句子意思。
教学过程:
    一、引人新课。
    1.居里夫人为什么突然“神情激动”?(看到老师)
    板书:神情激动
    2.她看到老师为什么会那么激动?心里会怎么想?
    3.她又是怎么做的呢?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轻读课文,用横线划出写居里夫人动作的词语。
    2.填空:
居里夫人(     )主席台,(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身旁,把手中的鲜花(     )老妇人,然后弯下腰(     )她的面颊。接着居里夫人(   )老妇人坐的轮椅向主席台走去。
(先让学生关书凭记忆试填,不会的同学可看书)
3.练说:居里夫人怎么做呢?
板书:离开、(快步)走、献给、亲吻、推着
    4.抓重点词理解,深入讨论:
    ①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离开,
(想把老妇人推向主席台)
    ②引导看图并讨论,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课后题的哪种说法最合适?为什么?
    板书:敬爱
    5.品读课文:
    ①怎么读出敬爱之情呢,先听录音。
    ②个人练读。
    6.小结:这段写出了(居里夫人对老妇人的敬爱),我们是怎么读懂的呢?(先理解重点词语,再体会全句意思)
    三、学习第四段。
    1.我们也用此法学第四段,先引读。
    老师引:这位老妇人是谁呢?
    2.讨论、练说:是谁?
    板书:老师
    3.怎么知道?“深情”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深情他说?
    板书:深情
    4.练读,读出“深情”的语调。
    5.再引读,话音刚落,这时一一一
    6.划出关于全场人表现的词语,讨论交流。
    板书:肃然起敬、站、久久鼓掌
    7.讨论:人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表示对居里夫人和她的老师的深深敬意)
    板书:敬意
    8.品读此句。
    9.明理:
    引渡:全场的人都站着,依然在使劲鼓舞,不断表达对居里夫人师生的敬意。你们从全场人和居里夫人的表现中懂得什么道理?
    (敬爱老师的人会得到人们的敬意。人的成长和事业的成功离不开老师,我们要尊敬老师)
    (板上箭头)
    四、学法小结。
    1.回顾学习过程。
    2.读学习提示,圈划方法。
    3.小结板书:理解词语,知道句意。
    五、作业:
作业本五、六、七题。

板书设计:
                    这是我小学的老师
                   神情激动
    居里夫人——   献给、亲吻、推着一一——敬爱老师
                   深情                         ↑
    全场的人——→(肃然起敬,久久鼓掌)——→ 敬意
                理解词语一一一→知道句意


第3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巩固字词,训练按事情发展顺序排句成段。
    3.进一步体味居里夫人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培养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过程
    1.词语复习。(1)听写。(2)词语搭配练习。完成作业本第3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按课文的内容填空,完成《作业本》第4题。
    (1)学生独立作业练习;
    (2)师生讨论校正;
    (3)比较:
     快步走——走    献给——递给    亲吻——轻吻    深情地——有感情地
    (4)居里夫人为什么要点出“小学”的老师?
    4.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整理句子。完成《作业本》第6题。
    (1)让学生自读句子后独立完成。
    (2)说说排列的理由并校对。
    (3)按序号读句子。
    5.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学习方法?懂得什么道理?(读后讨论)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1)讨论应带着怎样的感情朗读这篇课文。(对居里夫人深深敬意和对老师无限热爱之情)
    (2)指名分读课文。师生共同评价。
    (3)在评价的基础上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7.再读《单元学习提示》,加深理解学习方法。
    (1)读《单元学习提示》。
    (2)说说本单元的学习方法要点。
    8.练习学写设问句,完成《作业本》第7题。
    (1)读例句,明白“设问句”的特点是“自问自答”。
    (2)口头练说。师生共同评价。
    (3)完成书面练习。警示学生不能丢了问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8、我要一本书
    一、教学目标
    1.能读准注拼音的生字,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2.能读懂第2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段式。
    3.能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语气。
    4.学习罗蒙诺索夫从小就酷爱读书,求知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第2自然段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的段式;弄清罗蒙诺索夫为什么不要鹿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为什么夸儿子有“出息”。
    三、教学准备
    介绍大海随天气变化而变化的情况。课文录音。
    四、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拼音读通课文。
    2.知道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
    3.能说清罗蒙诺索夫为什么不要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二)教学过程
    1.揭题。
    2.读课文,初步感知,思考讨论:
    (1)课题中的“我”指谁?他要的是怎样一本书?
    (2)父亲为什么要奖赏罗蒙诺索夫鹿皮上衣?他为什么不要鹿皮上衣,而要一本书?
      3.二读课文。
     (1)轻声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注拼音的生字。把课文读通顺。
      (2)“用——?”在文中标出不理解的词句和内容。
4.读后反馈检查。
    (1)容易读错的字词:罗蒙诺索夫  帆  颠簸  奖赏
    (2)释疑讨论。
    5.三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罗蒙诺索夫是个怎样的人?
6.集体讨论,释疑。(罗蒙诺索夫是个勇敢。聪明,有强烈的求知欲的孩子。)
    7.切人重点段,引导学习第二自然段。
    (1)哪一段着重反映了罗蒙诺索大的勇敢?
    (2)齐读→自读,划出最能说明他很勇敢的一个词语,找出些渔船在海上情形的词语。理解“颠簸”。
    (3)理解“不顾一切”,说说这“一切”包括了哪些内容?(情况的危险、年纪小、父亲的劝阻等)
(4)第几句话写出了当时情况的危险?划出来读读。
重点研读第3句,为什么“平稳”下来?
(5)有感情地朗读。
(6)讨论。这段话是怎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写的、先写         ,再写        ,最后写         。
    (出海打鱼→海上遇险→排除险情)
8.学习第3段。
(1)快速默读思考:这一段着重写了罗蒙诺索夫的什么好品质?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讨论:一件皮上衣值钱,还是一本书值钱,罗蒙诺索夫为什么要一本书,而不是皮上衣?
(3)理解:“黎明、浪潮”等词语。
9.作业练习。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读懂第1自然段。
2.训练第3自然段的人物角色朗读。
3.能回答为什么说罗蒙诺索夫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教育学生学习罗蒙诺索夫勇敢、热爱读书的好品质。
    (二)教学过程
    1.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2)仔细读这两句话,说说:从这两句话里你知道了关于罗蒙诺索夫的哪几点情况?
    2.第3自然段人物角色朗读训练。
    (1)练习分角色读。
    ①小小组分角色读。
    ②群体分角色读。
    ③表演读。
(2)理解“惊奇”的意思。思考:父亲听了罗蒙诺索夫说 “我要一本书”之后,为什么惊奇地问?
自选一句读,让学生提问。(为什么要书?)
    (3)讨论:为什么罗蒙诺索夫是个有出息的孩子?
    ①“有出息”是什么意思?(引出学生认为学习好就是有出息之误区)
    ②为什么罗蒙诺索夫的父亲要夸孩子是个“有出息”的孩子?(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第2自然段课文,罗蒙诺索夫很勇敢。培养学生勇敢的品质。)
    ③你觉得我们班上谁是“有出息”的孩子?为什么?究竟什么样子才叫“有出息”?
    ④小结:我们班上每个同学都是很有发展前途的,都是很有出息的孩子。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3.照样子说词语练习。
    例:“狂风巨浪”对“风平浪静”
    “颠簸”对(     )  “黑夜”对(     )
    “惩罚”对(     )  “小时候”对(     )
    4.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并讨论:
    (1)如果老师要奖赏你一本书,你想要一本什么样的书?
    (2)如果你爸爸妈妈要奖赏你一件东西,你要什么?为什么?
    5.作业练习。
    6.这件事与他成为著名的科学家有什么关系?



9、燕子过海
    一、教材分析
    1.背景知识
    本文记叙了作者在大海上看到燕子南飞的情景,赞美了燕子为到达目的地所表现出的不畏艰难的精神。
    2.教材特点
    本单元训练的重点是读懂一组以时间为序的句群。本文没有明显的段落。第3自然段句与句之间有着严密的承接关系,可作为与第五单元训练重点有机过渡的一个训练段来进行教学。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8个新词。
    2.理解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把主语相同的句子合并成一句话。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5.了解燕子的习性,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懂得要保护益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读懂第3自然段,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教学难点: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四、教学准备
    课文录音、投影。
    五、教学时间:2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1.学习生字,理解“风平浪静、航行、不分昼夜”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体会燕子过海的艰辛。
    (二)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
    大海宽广无边,燕子为什么要飞过大海?又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2.自学课文。
(1)自读课文,圈点注划。
(2)通过动手动脑动口,初步学会课文内容,找出疑难的地方。
    3.交流学习体会。
    (1)燕子为什么要过海?
①抽读第2自然段。划出表示原因的句子。
    ②把划出的句子读一读。
③句子中找出几对反义词。见《作业本》第7题。(北方——南方  寒冷——温暖)
④按课文内容填空(投影):
    一个(    )的日子,我们的船在(蓝色)的太平洋上航行。
    ⑤“海洋”除了用“蓝色”来形容外,还可以用哪些词来形容它呢?轻读课文第1自然段后,在(  )中填上合适的词语。
        (辽阔)
     (一望无际)——的海洋
        (深蓝)
    (2)燕子怎样才能飞过大海呢?
    ①理解“不分昼夜”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昼”的意思。说出它的反义词。
②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最后一句话。
4.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中描写燕子过海不怕艰辛的句子。培养爱护益鸟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了解按时间顺序连句成段的叙述方法。
    3.能按指定的句式补充句子,初步学会把句子写具体;能把主语相同的三个句子并成一句。
    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教学难点:
                燕子飞下来,停在甲板上休息。
    比较句子-                                 -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燕子落下来,伏在甲板上休息。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我们继续学习14课《燕子过海》。
    二、复习。
    1.请大家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什么?(课文主要讲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
    2.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读书姿势。
    三、交代学习目标。
    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三、四两个自然段,着重完成以下两个任务:
    1.理解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和不怕艰辛的句子。
    2.能说说第三自然段连句成段的方法。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一)默读第三自然段,完成以下任务:(出示小黑板)
    1.标出第三自然段有几句话。
    2.用“——”划出描写燕子过海的艰辛的句子。
    (二)理解第一句。
    1.我们来比较三组句子。比较句子怎么比较呢?先读读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什么地方不同,再想想上下两旬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打出投影:比较句子,说说每一组上下两句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a.燕子一定是疲倦了。
       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飞下来。
       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停在甲板上休息。
       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①齐读第一组句子,找出上下两句不同之处,并说说句子意思有什么不同。
    (下一句加上了“太”,写出了燕子疲倦的程度,突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②学生用a组句子的比较方法比较b、c两组上下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
(b组上一句用了“飞”,下一句用了“落”。“落”写出了燕子已没有力气飞行,突出了燕子过海的艰辛。c组上一句用了“停”,下一句用“伏”。”停”是用脚站着,“伏”是整个身子趴在甲板上,写出燕子浑身无力,反映了它过海的艰辛)
2.把a、b、c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并成一句话。
    (1)拿掉a、b、c组每组的上面一句话,读三组中的下面三个句子。
      a.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
      b.燕子像雨点一样地落下来。
      c.燕子伏在甲板上休息。
    (2)说说这三个句子都是写什么,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
(这三个句子都是写燕子,围绕着”太疲倦”来写。)
    (3)像这样都是写同一种事物或人物,意思连贯的几句话,可以合成一句话。怎么合呢?  ( 做练习,指一生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学生做在作业本上)
    (4)打出投影片讨论并订正。
    3.指导朗读句子,读好“太疲倦”、“落”、”伏”几个词,读出燕子过海的艰辛。
    (三)理解第二句。
    1.过了一会儿,燕子又怎么样呢?第二句中哪些词语也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展翅起飞、停止呼吸)
    2.“展翅起飞”不仅写出了燕子过太平洋的艰辛,而且还写出了什么?(还写出燕子不怕艰辛)
    3.还可以从什么地方看出燕子不怕艰辛?(燕子看到它的同伴停止了呼吸,没有被吓倒,反而勇敢地展翅起飞,多么顽强哪)
    4.齐读第一、二句。
    5.读到这里,老师被燕子那种不怕艰辛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你们呢?
    此时此刻,你们想对燕子说些什么?
    (四)理解第三句。
    1.看投影填空。
    水手们用(     )的目光,(     )那些越飞越远的燕子,又怀着(      )的心情,把这些(    )的燕子,(    )放到大海的怀里。
    2.“崇敬”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崇敬”换个意思相近的词?
    出示:  (  崇敬  )
            (        )     ---的目光
            (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7:5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