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3 11:16:00
|
只看该作者
1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
2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
“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运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
这个细节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和“母子”情深。
“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
这是脱险后相拥而泣的重逢场面,“不停地”、“一个劲地”反映了两人因惊喜而显得有些语无伦次。重点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
(4)引导学生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
这一部分可以概括为“抉择”和“送别”,前者运用了心理描写,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出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理变化。后者运用了动作和语言描写,感人至深。
1读句子,体会人物的心情。
“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
分角色朗读,读出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
2老师(或学生)范读第18~19自然段,想象当时送别的情景。还可以以小练笔的开式,以“沈国华想对史妈妈说”或是“史沫特莱想对‘中国儿子’说”为题,要表现出他们的艰 苦的战争岁月所建立的深情厚谊。
(5)讲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引导学生重温第17自然段的那名话:“……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沈国华履行了自己的诺言了吗?从当年那个机灵热情的小战士与“再也找不到的身影”的巨大反差中,使学生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
交流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懂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道理。
(四)总结
板书设计:
9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
史沫特莱 履行职责 沈国华
(母爱) (抉择)
教授文化
深厚情谊
反思
教完《史沫特莱的“中国儿子”》后,我觉得自己做的最好的是重读书,体现语文教学之“本色”。
设计中体现“大读书”观念,初读、自由读、体会读、以及边想象边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领悟和体验用自己确认的语气表现出来,增强了情感的熏陶,起到陶情冶性的效果.教学中,进行删、换、比较重点词语等训练,让学生认识语言文字的准确,这是语文语感训练之道.叶老说,课文是个例子,本设计体现了这一原则,把课文当作例子进行教学,体现了语文教学之本色。比如:课文第4——10自然段是通过写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故事来赞颂了史沫特莱和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我觉得还需要改进的是2个方面:
1、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生成的东西,把它转化为一种有效教学资源,真正体现教师智慧地教。教学目标设计从整体效应出发,注意了纵向横向之间的关系;从学生实际出发,适应了个别差异的需要,使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弹性。
2、师生的双边活动过少。
在人与人交往中,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在教学这个特殊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更不应该是对立的、独立的。师生互动是指在师生之间发生各种形式、性质和各种程度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它是师生各自人际互动系统中的一种特殊和主要形式,对儿童认知、社会性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学过程应以师生的共同活动为基础,教师知道怎样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懂得怎样学,要注重师生双边的“互动”。语文教学欲求师生互动,教师在实施教学时,就应该充分了解教学对象,明了学生的实际“学情”,因人善诱,向着教学目标,共同进行,互动变化。在这方面,我的课堂教学还是有所欠缺的。课堂教学中有时还以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而且有些教学方式过于死板,学缺乏求变求新的精神,学生就表现得兴趣不高。所以一定量的双边活动是活跃课堂的关键,也是加强课堂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
今后,我将不断学习,努力使课堂教学做到朴实、扎实、有效,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10表哥驾到
第一课时
一、 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假如你的表哥今天就要到来,你的心情会怎么样?可是,有一位同学,他对表哥的到来提心吊胆,他甚至盼望有一场特大的风暴,能改变他表哥要来家做客的计划。你们想了解其中的原因吗?学习了《表哥驾到》这一课,你们就知道了。(板书课题)
二、 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