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集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段(2~5)
第三段(6~8)
第四段(9)
五段:第一段(1)
第二段:(2)
第三段(3~5)
第四段(6~8)
第五段(9)
这里按五段分法学习。
第一段(1)  讲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泸定桥。
第二段(2)  讲红四团

接到夺下泸定桥的命令。
第三段(3~5)  讲红军跟敌人的援兵抢时间,赶在前边到达泸定桥。第四段(6~8)  讲红军英勇夺下泸定桥。
第五段(9)  讲红军主力顺利渡过大渡河,奔赴抗日最前线。
(六)作业。
1.抄写生字、生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经过,学习红军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能用“关键”、“千钧一发”造句。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红军是怎样抢时间,攻天险,夺下泸定桥的。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一)理解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体会他们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二)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6自然段。
齐读课题《飞夺泸定桥》,想一想“飞夺”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神速,像飞一样攻下的意思。)
“泸定桥”什么样?请一名同学读课文第6自然段。
通过读这部分,让学生初步感受泸定桥的险及周围环境的恶劣。这座桥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的?学生默读、体会。
(泸定桥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险,书中称之为“天险”。
文章从三个方面具体向我们介绍了它的险:桥上人走过去像在荡秋千;桥下叫人心惊胆寒,文章是从河水的色彩、气势和声音来突出的;桥对岸敌人的两个团已经筑好了工事,时刻准备堵截红军战士。)
齐读这部分,读出它的险。
(二)讲读第1自然段。
这样危险的泸定桥,红军战士为什么要夺呢?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后,画出重点词句,加以充分讨论,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红军北上抗日要渡大渡河,河水湍急,两岸高山峻岭。只有一座铁索桥——泸定桥。“只有”说明泸定桥是红军的必经之路,所以红军北上必须夺下泸定桥。)(板书:北上抗日  必须夺桥)
(三)讲读2、3自然段。
为什么要飞夺泸定桥?指名读2、3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哪句话直接告诉了我们,画下来。教师边提问题边板书:(飞夺)
出示幻灯:

什么是关键?比较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关键的意思是事物最关紧要的部分。
第一句话强调抢在前面的重要性,要突出抢时间是胜利的保证。)
为什么抢在前面,是我军战胜敌人的关键?自由读2、3自然段,画出有关词语。
(28日早上红四团接到上级命令,要求在29日早晨夺下泸定桥。时间只剩下20多个小时,距离120公里。敌人两个旅的援兵也同时在对岸向泸定桥行进。即:时间短,路程远,敌有援兵,必须抢时间。)
这里教师根据学生叙述,可以画简图或者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使学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懂得抢时间的重要性。简图如下:
(板书:抢时间)
(四)讲读4、5自然段。
默读4、5自然段。思考:红四团的战士们是怎样抢时间到达泸定桥的。红军战士在夜间行军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分别用“—”和“~”画出来。
让学生动手动脑,通过画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经过学生间的讨论,教师点拨体会文章的中心。
重点点拨:把敌人抛在后面,“抛”字是什么意思?“抛”说明抢时间取得了胜利。
困难:①饥饿和疲劳;②对岸出现敌人火把;③下雨火把被浇灭。
克服:①战胜敌人的决心使他们忘记了饥饿和疲劳;②摸黑冒雨,踩着泥泞继续前进;③也点起火把与敌人赛跑;④高声答话智斗敌人;⑤敌人宿营,我军仍旧继续前进。
指名分句读课文。两名同学,一个只读“困难”的句子,另一个读“克服”困难的句子,交替进行。要求读出语气。
在这样艰难的环境下,红四团的战士们为什么能将敌人抛在后面,抢先到达泸定桥呢?
(通过比较,让学生认识到红军战士具有取得胜利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
(五)讲读6~8自然段。
到达了泸定桥,我们随同红军四团战士们再看一看这天险大渡河,齐读第6自然段。
出示投影片或小黑板,解决课后思考、练习3(1)。
(这些词语突出了泸定桥的“险”,它是极不容易通过的。)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详细地描写泸定桥的险?
让学生认识本自然段在文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让学生感受环境描写对中心思想的作用。这部分突出红军战士夺桥的艰难,反映他们大无畏的革命精神。这就是环境描写对文章中心的衬托作用。
“来吧,看你们飞过来吧!”这里的“飞”字与题目中的“飞”意思一样吗?
(意思不一样,这里的“飞”的意思是“飞行”,题目中的“飞”表示神速,快的意思。这里的“飞”说明敌人凭借天险疯狂的态度,暗示红军战士想过桥,除非插上翅膀飞过去。)
红四团的战士们,面对滔滔江水,面对疯狂的敌人,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向天险大渡河发起总攻。自由读7、8自然段。
想一想:红四团的战士是怎样攻天险的?画出表示夺桥动作的词语。
教师边提出问题边板书:(攻天险)
(拿着  背着  带着  冒着  攀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冲到  穿过  冲进  搏斗)
指导学生抓动词深入文章内容,理解体会红军战士在枪林弹雨中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板书:不畏艰险  不怕牺牲  勇往直前)
什么是“千钧一发”?为什么称当时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千钧一发”的意思是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情形极其危险。
突击队员刚冲到对岸,敌人在桥头放起大火,突击队员被大火包围,形势万分危险,所以称之为千钧一发的时刻。)
出示投影片或录像演示攻天险的内容。
结合画面说一说红军战士是怎样攻夺天险的?
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部分,但仅仅几个动词难以表示出当时激烈的战斗场面,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战士们奋勇杀敌人的战斗情形,很有必要放录像片或投影片,补充必要的战斗场面,加深学生对中心思想的理解。
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读出战斗的紧张气氛和战士们的斗争精神。个别读、齐读相结合。
(六)讲读第9自然段。
红四团的战士们英勇夺下泸定桥,取得长征途中又

一次决定性的胜利,红军主力浩浩荡荡奔赴抗日最前线。齐读第9自然段。
结尾与开头有什么关系?
(首尾呼应。第1自然段决定夺取泸定桥,结尾渡过天险大渡河,奔赴抗日前线。这样文章结构十分严谨。)
(板书:渡过天险,奔赴前线)
(七)总结课文。
看板书,想一想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总结文章的写作方法。“按一定的顺序写”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通过板书引导学生,了解本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
(按事情发展顺序叙述。起因:红军北上抗日必须夺下泸定桥。经过:抢时间、攻天险。结果:渡过天险,奔赴抗日前线。)通过“抢时间,攻天险”这部分内容,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八)解决课后练习第4题。
指导用带点词造句。
①理解“关键”、“千钧一发”的词义;②读词所在的句子,并体会在其中的意思。举例:
关键:上课专心听讲是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环节。
千钧一发:在洪水将要冲塌王大伯家房屋的千钧一发之际,是解放军战士把王大伯抢救了出来。
(九)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十课<丰碑>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词义;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3.深刻领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从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在海拔2000多米的云中山上狂风呼啸,大雪纷飞,红军队伍在冰天雪地里艰难地前进,他们可能吃不上饭,可能睡雪窝,可能一天要走一百几十里路,可能遭到敌人的突然袭击。将军在思索着,这支队伍能不能经受住这样严峻的考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同样的思索来学习一篇课文“丰碑”。(教师板书课题)
  (二)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注意生字及自己不认识的字的读音,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学生朗读课文
  1.集体朗读,读准字音,语句通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3.投影本课生字,让学生做填空练习。
  4.正确理解下列词语:
  丰碑:高大的石碑,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
  袭击:本课指出其不意的打击。
  恶劣:非常不好,很坏。
  严峻:严肃、严厉。
  覆盖:遮盖。
  晶莹:光亮而透明。
  冰坨:成堆的冰块。课文把云中山比作大冰坨,说明天气非常寒冷。
安详:形容人的表情平静,动作从容不迫。
  考验:通过具体事件、行动或困难环境来检验是否正确。
  镇定:遇到紧急的情况不慌不乱。
  5.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
  (四)自学课文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在小组讨论后,把认为有价值的记录下来。
  可能会有这样几个问题:
  (1)在整篇文章中,将军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
  (2)文章开始描写了天气的寒冷,这一内容有什么作用?(或: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3)为什么说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呢?
  (五)研究问题
  1.自读课文,思考上面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互相交流:
  以4人为一小组,可选一组长进行组织,争取小组成员都参与讨论。
  3.交流讨论结果。
  (l)先通过理解第l-2自然段,明确为什么说红军队伍面临的考验是严峻的。
  ①先理解什么是“严峻的考验”,然后从环境恶劣、装备差这两方面理解考验的严峻。(抓重点词:a.4个“可能”;b.大冰坨、狂风呼啸、大雪纷飞
  ②通过理解将军的一句话,体会他的心情。
  (将军很担心,说明考验的确严峻。)
  (2)了解军需处长牺牲时的形象。
  a.理解“单薄破旧”的含义。
  b.启发学生联系前两自然段谈。(天气冷,装备差。)
  感情朗读第7自然段。
  (3)理解将军的心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09:00 | 只看该作者

  ①结合第8-12自然段,谈谈:面对这位冻僵的老战士,将军的心情是怎样的?(先概括地说,将军先愤怒了,后又被感动了,再联系有关词句重点理解。主要抓“吼道”、“红着眼睛”、“豹子”、“抖动”等词。)
  ②感情朗读第8-10自然段。(体会将军愤怒的心清。)
  ③当将军知道被冻死的就是军需处长时,他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在想什么呢?
  (4)理解描写军需处长死去时的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献身精神。
  ①再次显示大雪覆盖军需处长的画面,结合语言文字谈谈从哪儿看出来被冻死的军需处长的神态很镇定、安详?
  (引导学生结合描写军需处长动作的句子来谈。)
  ②再谈谈他为什么会这么镇定和安详?
  (5)体会军礼的庄严及将军由衷的崇敬之情。
  ①句子对比
  a.他举起右手,敬了一个军礼。
  b.他缓缓地举起右手,举到齐眉处,敬了一个军礼。
  ②通过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体会军礼的庄严。
  ③感情朗读第11-12自然段。
  (6)理解“丰碑”的含义:
  ①联系第13自然段,再结合上文,谈谈为什么被大雪覆盖的军需处长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先理解“丰碑”的意思,再说说为什么是晶莹的丰碑;从外表和精神两方面来体会。)
  ②结合最后一自然段理解战士们的脚步声为什么是“沉重而坚定”的。
  (沉重:失去军需处长心情沉重;坚定:a.为军需处长的精神感动和鼓舞;b.充满必胜的信心。)
  ③理解最后一句话。
  (六)总结
  是啊,这座晶莹的丰碑不仅感染了将军,感染了这支队伍,也深深地感染了我们,让我们把这座晶莹的丰碑牢牢树在心中。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对课文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作者按照思想感情发展变化的脉络进行记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独自练习朗读,边读,边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一些句子深刻的含义。
  2.小组内每个同学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来朗读,互相评议。
  3.小组推荐人选参加全班朗读比赛。
  (二)学习写作方法
  1.快速浏览课文,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的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并说说为什么?
  2.讨论交流:
  (军需处长冻死时的形象,将军的神态变化写的详细,以突出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对红军部队的任务,所遇到的困难写得简略。)
  (三)总结
  分小组讲自己课下准备好的有关长征的小故事,然后每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讲,看谁讲的最感人。
  (五)布置作业
  1.熟记本课的生字。
  2.在感情朗读全文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把《丰碑》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附:板书设计
第十一课<长城>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3.交换资料,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了解各段主要内容,学习1、2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1.导入:
   世界历史七个伟大奇迹中,最著名的要数中国的长城和埃及的金字塔了。我国的长城以其雄姿和壮美,深深吸引着中外游客,长城到底是什么样呢?让我们通过学习《长城》这一课,具体了解一下。(板书:长城)
   2.读文,初步了解长城的样子和作者站在长城上的联想。
   3.检查预习生字词情况:
   ( 1)嘉jiā 峪yù 屯tún 魄pò
   检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字的读音、部首,再查几画、字义和组词,这个字哪处易写错。以上诸项可做为本年级学习各课之前的预习作业,借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 2)说说以下各词的意思:
   崇山峻岭 蜿蜒盘旋 气魄 凝结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读第一自然段,看看这一段写的是书中哪一幅图的内容?作者的观察点在哪里?长城的特点是什么?
   图 1 远看 气势雄伟
   (投影书上第一幅图 打出字幕:远看)
   2.看图,图中有哪些景物?书中是怎样描写的?
   连绵起伏的高山,依山而建的长城,远远望去,长城像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的一条长龙。再加上作者后面用具体数据的说明,使我们更能想象到长城之长,山岭之险,我国古代建筑——长城的气势如此磅礴!
   出示板书:
   (此处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数据对比,我国土地广袤,幅员辽阔,东西相距 5000公里,南北跨度5500公里,从而体会长城之长。)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学习第二段,对照第二幅图读文,图中都有什么?给你的感觉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观察的?
   (出示图像,由第一幅图向近景推近,转换为第二幅图)
   出示板书:
   2.指名读1、2自然段,体会作者的观察顺序和抓特点描述的特点。
   四、作业
   1.朗读1、2自然段。
   2.熟读3、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在观察时展开联想的。
   2.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3.总结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的顺序。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小组讨论:说一说你体会到作者是怎样观察的,怎样表达的。讨论之后总结:
   作者观察方法:
   由远及近
   由整体到部分
   抓特点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站在长城上想到了什么?
   长城→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默读第二自然段,为什么作者“会很自然地想起”?作者想起了什么?把有关词语划出来。
   3.这段第三句中的“凝结”是什么意思?“才”是什么意思?
   这砖石那么重、运输的工具那么原始,环境那么险恶,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付出了多少血汗,发挥多么非凡的智慧,才建造出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这里的“才”字既表达出建造长城的不容易,又饱含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赞叹之情。
   (板书:长、险、多、重、难、才、凝结)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
   讨论: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奇迹”?
   长城之长,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修建时间之久,这在世界建筑史上是没有的,
   长城的气势雄伟、高大坚固,令世人无不赞叹,
   长城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力量,
   长城是在太空遨游的宇宙飞行员用肉眼能看到的地球上的为数不多的建筑物,
   长城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四、齐读三、四自然段,指导背诵。
   五、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快乐读书屋五《草地夜行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时的艰险,使学生受到红军战士无所畏惧,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的精神的感染。  
2. 按事情的发展过程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 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教学重点以及突出重点的方法:  
 通过品味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险,体会出老红军为了革命,为了小战士,那种无所畏惧,勇于牺牲的崇高品质,使学生受到感染。  
 课文是通过写老红军走出草地后又返回来寻找落队的战友,为了战友,为了革命而献身的故事。故事本身就是可歌可泣的,而且文章又是文字感人,字里含情。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情节的基础上,品词嚼句,充分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那种深深的同志情,战友情,阶级情。
三. 教学难点以及突破难点的方法:  
    学生对老红军为了革命,舍己救人的品质能够初步感到,但是关系到文章中的更深那种战友情,同志情,恐怕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这个故事只是千千万万中的一个,老红军是群像的代表,学生理解起来更有困难。  
1. 以读促情。那种同志情,战友情,阶级情,并不是在老师的讲解中,老师也不可能通过讲解课文给学生带到那个年代,因此品味语言文字,以读促情,通过理解语言文字而进入到那个情境中去是突破难点的办法。在这里,可以读情节,“二人行”中的老红军千方百计的帮助我;读语言,品味老红军在掉到泥潭中说的话;读词,体会“迎面”一词的含义;读标点,为什么第二次“要记住革命”和第三次用的标点不一样?通过朗读,默读,分角色读,齐读,自由读,等方法体会感情。
2. 以音乐激情。文章最后的两个自然段表达的感情最深,老战士为我牺牲,我悲痛欲绝,又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前进,感情到达了顶点。我认为这两个自然段不适合讲读,而应该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因此我录制了有风声,雨声,枪炮声的激昂的乐曲,用音乐这种给人以力量的形式带动学生进入情境。
四. 训练重点:  
能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本课的训练点。在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归纳段意,找出主要部分和次要部分,用串联段意的方法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 教学准备:  
录音机  录音带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生字词。  
2初步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文情境,整体感知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从整体的角度对课文有一个认识,对理解课文内容来说是十分必要的。包括,回忆内容,理清层次。  
1导言:引入课文情境,  
2抓课题,理清层次。  
抓住课题的重点词“行”理清层次。(板书) 一人行    二人行 一人行  
二 理解课文情境,深入体会  
一人行:  
小红军一个人在稀烂的路上,疲惫,饥饿,艰难地行。这部分写出了道路的艰险,“我”的艰难,是故事的发生。采用默读,轻声读,指名读的办法使学生再现那小战士在草海艰难行走的画面。  
1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板书:稀烂的路 一步一挨)  
2小战士目前的困难是什么?  
3这段的意思是什么?
二人行:  
随着老红军的出场,这部分情节有两部分内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部分: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赶路;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生命。帮我行,老红军使用了三个办法,学生在读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往往是读得懂内容,体会不深,老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老红军语言,动作后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办法使学生理解内容,体会老红军对我的帮助。  
1导言:就在“我”极度疲惫情况下,老红军来了。  
2抓外貌,体会老红军的同样饥饿疲惫。  
3抓“迎面”,体会同志情。  
4抓我与老红军之间的对话和老红军的动作,体会老红军千方百计地帮我。(分角色读)  
板书:激励行 哄着行 催我行 帮我行 背我行
第二部分:老红军背我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这部分是全文的高潮,也是最扣人心弦部分,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的表现。老红军在遇到危险那一瞬间心里考虑的是“我”,是革命。可是书中没有直接地表达出来,是通过他的话语,行动而展现的。因此带着学生品味老红军的语言,动作以及“我”的心理是体会文章感情的关键。  
1引言:随着夜幕的降临,行军更加困难,我们不禁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发生了什么情况?  
2抓语言,体会老红军的心理。 他的心里只是有“我”和革命。  
3抓动作,体会老红军舍己救人的品质。 板书:顶 甩  
4体会我的心理:朗读课文
一人行:  
我化悲痛为力量,迎着风雨前进,在老红军的鼓舞下我已经充满了必胜的信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  
1体会是一幅什么画面? 板书;光明大路 迈开大步  
2“要记住革命”出现了几次?有什么不同?
三 落实训练点  
分清主次归纳课文的主要意思是全文的训练点,通过概括段意,归纳内容实现,从中体会文章的主次。  
1各段的意思是什么?  
2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那些部分是次要的?
四 总结全文:
五 板书  
草地夜行  
一人行    二人行      一人行  
稀烂的路   激励行      光明的路  
一步一挨   哄着行      迈开大步  
催我行  
背我行  
顶 甩

第12课《莫高窟》教案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第2~4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4、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2、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对象及学习需要分析: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一方面他们想更多地拓展视野,了解世界(特别是我国古代)灿烂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他们也想进一步增强自己的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莫高窟》文质兼美,既能满足学生的好奇感,丰富他们的知识面,又是促进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的好教材。文章介绍了举世闻名的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和藏经洞,学生对此很感兴趣。他们在欣赏图片,阅读美文的同时,也受到了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还不深入,自学能力还有待加强。
教学媒体选择与应用设计:莫高窟的多媒体课件及录象片段。
开课时,看课文录象,给学生以强烈的视听享受,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随着教学的深入,在网上(网址:google.com)依次展示洞穴中“精妙绝伦的彩塑”、“宏伟瑰丽的壁画”以及曾藏有许多珍贵文物的“藏经洞”,了解“莫高窟”的全貌等,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感受莫高窟宏伟、神奇的魅力,认识我国古代灿烂文化的同时,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最后再次听录音,看课文录象,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
设计理念:
1、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别是对学习方式的选择,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2、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朗读成为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在感受到美的基础上,自由选择不同的方式去朗读,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富有个性的见解。
3、架设课内外的联系,引导学生上网搜集、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文字、图片资料,扩大知识面,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 :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想!)(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11:10:00 | 只看该作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分段,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提高阅读能力。]
三、主动探究,朗读感悟
1、交流: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时先“扶”学生一下,后面再放手训练,体现了一定的层次性。]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归纳出学法,为学生自学下面的段落作一个范例。]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将造句训练渗透在“读’的训练中,既没有离开课文,破坏“读”的整体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创设情境,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 ,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发表于 2012-8-29 17:1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2 06:0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