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6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大瀑布的葬礼》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3 06: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大瀑布的葬礼》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了巴西总统亲自为一条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而今即将消失的赛特凯达斯达瀑布主持葬礼的故事,涉及到保护生态平衡,爱护我们生存的地球这一世界性的问题,表达了作者对人类环境的深深忧虑。

  潘老师的这一堂课,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引领学生真正走进文本,去感受瀑布原来的雄伟和如今的枯竭,从而唤起学生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增强环保意识。
  我在今年4月已经听过一次,由潘老师执教的《大瀑布的葬礼》,我感觉这次比上次的课上了一个台阶,整个课堂更加紧凑,语言表达及表情上都有所改善。总体来说,我对这堂课印象较深的几点如下:

一、读中感悟,激发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只有对话,才能相互造就。在这堂课中,潘老师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了“零距离”的心灵对话。用心灵去倾听心灵,达到心灵相通,情感共鸣,形成独特的阅读体验。

  文本是主体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由读来完成。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教学中,潘老师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默读、自由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

  在落实重点段时,潘老师进行了多层设计。通过找句子、谈感受、看视频、品读等方式,引领学生一次次深入文本,领略到大瀑布的壮观。调动学生内心深处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激发其情感。潘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些实践点的落实促成了学生语感的形成。言语实践和感悟入情水乳交融,读中感悟,感悟又更好地促进学生把书读好。


二、读写结合,拓宽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阅读中吸收的写作知识可以转化成表达能力,通过作文实践又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发展。

  在我上次听的那堂课中,潘教师巧用了课文的空白点,让学生在学完整课之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想说的话,我觉得那样做挺好的。而这堂课,潘老师则是通过昔日大瀑布与而今的大瀑布对比之后,出示了这样的写话练习:

   
  可是今天,我们再也看不到______,

  再也看不到______,

  见到的是______。
 



  我觉得这样做也挺好的,为学生搭建可供展示的生活平台,激活了学生的内心世界,迸发出学生的情感火花,让真情在学生笔下流淌。使他们激情澎湃,将对环境的忧虑、对瀑布的热爱与同情,对造成瀑布的人类的控诉,通过自己的言语尽情地表达出来。这样的平台是充满智慧的,教师不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是一个善于创设情境,富有教育机智的人,她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但是,听了几位老师的点评后,我也有同样的感触:大瀑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视觉上的冲击,还有听觉上的感受呀!因此,我们的写话训练还可以加上有关听觉方面的感受。如:我们再也听不见______。


三、运用多媒体,补充空白

  一直在教低年级,知道他们特喜欢多媒体,听了这堂课后发现,原来,高年级也适合用多媒体。当文中介绍了赛特凯达斯瀑布而今的情况,向我们展示了比较灰色的一面,而当潘老师用多媒体展示大瀑布昔日雄伟壮观的情景时,学生再看看文中如今的大瀑布,掀起了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要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呼喊。这里的多媒体运用得恰到好处,补充了课文空白。


四、巧用对比,帮助理解

  对于“一万立方米”,学生没有确切的概念,潘老师巧妙地从学生的身边入手,通过与学校游泳池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大瀑布的气势雄伟壮观。这点,很值得我们借鉴,今后要是碰到难理解的词,我们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帮助他们理解。


【小小疑惑】

  1、当研读今日“垂危”时,老师配乐朗读了第七自然段,学生闭眼想象画面。当时听课时,我就想:这里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带有及其浓烈的中国风,与这篇外国文章会不会不大协调?是否改用贝蒂·米德勒演唱的《迎风展翅》之类的哀乐来代替会更好呢?但是,我现在又想《二泉映月》旋律似作者端坐泉边沉思往事,与这篇课文也挺符合的。想想,我自己可能太敏感了。

  2、刚开始导入的时候,潘老师在板书完课题后,问:“这个葬礼的名字叫什么?”听起来好像怪怪的,是否改问:“这是谁的葬礼?”更妥当呢?

  3、葬礼本身就是个比较悲伤的词,但,在这堂课上,没有明显得感受到凝重的气氛,似乎老师在努力营造气氛,让学生感受萧条、悲伤的氛围,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太高,激情不够。

  总体来说,这堂课是相当不错的,潘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学生的个性与学习智慧得到尽情展现,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值得我思考和学习!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区新桥第二小学 陈迎裔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6: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