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孙子兵法与养生治病全文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在医疗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不遵“医嘱”而使疾病加重或复发的事。例如服中药时常有“忌口”的要求,也就是医生根据病情和所用药物的特点,对病人的饮食加以限制,否则会影响治疗效果。一位患“精神分裂症”的青年男子,服中药后痊愈,不仅能参加正常工作和学习,而且结婚得子。医生曾告诉该男子“病愈后也要忌酒”,但时过几年,却因耐不过亲朋劝让,多饮几杯别人的“喜酒”,次日疾病复发,重新住进医院。又经过较长时间治疗,虽病愈出院,却未能避免妻离子散的悲剧。又如一少年癫痫病患者,服中药大有好转,但因到亲戚家误犯“忌狗肉”的医嘱,以致食后一小时便癫痫大发作,使身体遭受不应有的损伤。
  ◎医患同心,其利断金
  大多数人都认为,在整个医疗保健的过程中,医生是最重要的角色。其实,一台戏总有多个角色,生、旦、净、末、丑缺了一个都不行;各个角色默契配合,互相补台,这台戏才会精彩。反之,若是互相猜疑,攻讦不断,这台戏非砸不可,大家都只有喝西北风去。
  那么病人是个什么角色呢?病人亦承担着配合医生治疗的义务。
  医护人员是什么角色呢?医护人员协助病人积极治疗。
  这样,以病人为一方,医方为一方的医患关系正式成立;这种关系又以病人的康复而解除。
  从社会期望的“偏离”和“控制”的关系上讲,主导方是医生。但其实,医患双方是平等的,无所谓高低之分。但试想,离开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支持和配合,能把病治好吗?
  医患同心,其利断金。治好病、保健康,是医患双方共同目标和心愿;医患是同一战壕的战友,而不是PK的对象。医患双方的共同敌人是病魔,只要双方和谐合作,互相信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健康社会。

                  
第14节:防病如防敌(1)

  第二章 防病如防敌
  1.防于未乱,治于未病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医学家就告诫人们,预防疾病如同预防战争一样,要居安思危。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明确写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它生动地把战备国防与疾病预防联系起来加以论述,清楚地说明了防重于治的重要性和以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战争历史。成书于三千多年前的《易经》就曾写道:“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这是若干历史经验的总结。当时有一个“卫公好鹤”的故事,就是说的忘战亡国这件事。
  卫懿公是卫国的国君,平时喜欢养鹤,让鹤享有官位爵禄,乘华车,吃玉食,对国防战备的事却不放在心上。不久,狄国进攻卫国,卫国官兵不愿为昏君卫公卖命,卫国便被灭亡了。
  由于历史上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所以孙子明确指出:“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告诫人们,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来,而要依靠自己做好充分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发动攻击,而要依靠自己已具备强大实力,使敌人不敢发动进攻。
  好鹤亡国与小病丧生虽不是同一范畴的问题,但其中的教训无疑是相通的。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有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轻到重的渐进过程。因此,高度重视预防,重视防微杜渐,重视消除病患于未萌或初萌阶段,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防病真如防敌。防敌要依靠实力强大,防病要依靠身心健康;防敌要居安思危,防病要惜身养生。慎终如始,坚持不懈。有一本叫《嵩山太无先生气经》的书,讲过一段话,至今读来仍觉得清新可喜,哲理隽永。该书从“惜未危之命,惧未祸之祸,治未病之病”的观点出发,极力倡导“爱精重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预防战争强调知彼知己,预防疾病也讲究预知致病原因。导致人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中医认为主要有三大类:
  一是外感六淫。自然界因气候变化而产生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万物及人类生长的条件,但是六气变化过于急骤突然,在人体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就会成为致病因素,侵入人体使之得病,这时的六气称为“六淫”。
  二是内伤七情。通常人体的精神情绪可概括为七种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一般的精神状态变化不会使人得病,而突然的、强烈的、长期的情绪刺激,超过了人体正常的承受能力,会使人体气机紊乱,脏腑的阴阳气血失调,从而导致疾病发生。

                  
第15节:防病如防敌(2)

  三是内外杂合。诸如饮食失调、房事失节、劳逸失度、外伤失防等因素都能够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使正气受伤,脏腑失调,以致引发疾病。
  虽然致病因素有三大类,但从总体上说,疾病的预防不外乎两个方面:从自身方面预防;借助医疗手段预防。
  (1)从自身方面预防
  从自身方面预防又可以分为从体外预防和从体内预防。正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从体外预防:回避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所谓“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是强调对外界一切容易致病的邪气,要注意适时回避,以防体外致病因素的侵袭。基本途径是,效法天地变化的规律,注意根据四季气候变化的特点,适时调养精气,防止“六淫”侵袭。人们常说的“秋冻春捂”、“冬要温床暖室,夏要净几明窗”、“凡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等民谚,都是防止外邪侵入的有效方法。
  从体内预防:真气和顺,精神内守。
  所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要求保持体内的真气和顺,精神内守而不耗散,增强人体内在的防病机制。基本的途径是,思想上保持清静,无欲无求,饮食有一定节制,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多房事,防止七情失调和外伤失防。古人实行的精神养生、房室养生、气功养生、运动养生都是切实可行的防病途径。
  (2)借助医疗手段预防
  内防也好,外防也罢,都是就人们自身如何防病而言的。有的时候,疾病如同狡猾的敌人,让人防不胜防。此时,我们就应该利用现代医疗手段预防疾病的发生或蔓延。
  ◎善用药物预防
  很多疾病都可以提前用药物来预防,就拿天花来说。我国古代药物防病的方法林林总总,不可胜数,其中预防天花病的方法效果颇为明显,堪称中国人对人类预防保健的一项卓越贡献。早在公元8世纪时,就有医家采用天花病人的痂皮,以“吹鼻”或种“人痘”的方法,使人感染上轻度天花而获得免疫来预防天花,取得良好效果。自公元17世纪起,这种接种人痘的方法开始向国外传播。公元1796年英国一位名叫琴那的医学家受接种人痘的启发,创造了接种牛痘的方法,并迅速得到推广。1979年10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在肯尼亚内罗毕宣布全球消灭了天花病。这光辉的一页既应归功于英国的琴那,更应归功于中国人发明的人痘接种术。既然天花可以通过医疗手段预防,其他传染性疾病也可以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来预防。近几十年来的事实证明,斑疹伤寒、回归热、黑热病、麻疹、百喉、脊髓灰质炎及血吸虫病等一度死亡率很高的传染病,通过药物预防也已得到不同程度的控制。

                  
第16节:防病如防敌(3)

  ◎善用中医预防保健方法
  除了传染病,中医对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癌症、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病,也已研制出一系列中药和医疗器械,如新发明的磁疗中药鞋,对部分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降压和镇静的作用。在《黄帝内经》中曾提到“重履而步”,唐代初年医学家杨上善便认为“重履”即是将磁石置于鞋中,具有防治疾病的作用。
  除此之外,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还有很多,而且多有简便易行的特点。如用艾灸足三里穴(膝下外侧三寸处)可以改善肠胃功能,增强体质,所谓“要想身体安,三里永不干”。
  ◎“药食同源”——食疗
  中医自古就有“药食同源”,任何食物调配得当都可达到防病强身的目的。
  食疗方 制法 功效及注意事项
  野菊花沏水代茶 用滑石六份、生甘草一份(称“六一散”),煮水服用,可以清热而预防中暑 清头明目,春天最宜饮用
  生姜红糖水 生姜与红糖加水小火烧开 散寒气,淋雨受寒后应饮一大碗,能预防感冒
  秋梨膏 去皮鸭梨制成梨蓉和梨汁,加入姜丝、干红枣、冰糖小火慢煮约30分钟,滤渣取汁后加蜂蜜饮用 润肺止咳,预防因秋天气候干燥引起的咳嗽
  莲藕冰糖水 莲藕焯水,去皮后竖切成长条,与冰糖一起煮 润肺,对咳嗽痰中带血的病人有治疗作用
  涮羊肉 入滚开的水中涮熟食用 羊肉是热性食品,冬天吃涮羊肉可以御寒,夏天不宜
  紫苏叶、生姜 洗净生吃 能解鱼蟹毒,吃水产品时可配合食用
  枣仁橘皮茶 炒枣仁同橘皮煮水 健胃安眠
  蜂蜜山楂水 蜂蜜与山楂同煮 既能润便,柔化血管作用,老年便秘之人,食之最宜
  食疗方 制法 功效及注意事项
  苡米粥 生苡米煮粥,或将生苡米配合大米煮粥 预防和治疗慢性肾炎和冠心病
  当归羊肉汤 将当归、生姜、羊肉同煮熬汤饮用 治疗妇女因虚寒而月经崩漏不止
  枸杞酒 枸杞子泡酒 久服有补肾功效,能治肾虚阳痿。年轻火旺之人不应饮用,否则容易出现头晕、目赤、耳鸣等症状
  显而易见,防与不防是大不一样的。未病先防,对于个人来说,可以抵御疾病的侵袭,增进健康,延年益寿;对于国家来说,可以增强国民的体魄,减少疾病的流传,乃至于提高生产力。而且,与“渴而穿井,斗而铸兵”相比,未病先防显然容易得多,有效得多,可谓事半而功倍。在某种程度上来看,防病比防敌更加困难。敌人往往是明确的,疾病却往往看不见摸不着,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防备,切忌事不大而不为,害不大而不防。
  ◎疾病防治和中医养生

                  
第17节:防病如防敌(4)

  中国医学自古就善于运用药物、针灸治疗调整人体脏腑经络平衡,强调以养生来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健康目的,实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黄帝内经》)的防病思想。疾病产生的主要因素,却在于人体虚与不虚。因此预防疾病不仅要避免外来的致病因素,更重要的是如何保养正气,达到养生的目的,形与神俱,终其天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过度,精神过用,可以伤神,以至形体损伤。《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意思是要少思寡欲、胸怀宽广、乐观,以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使精神始终保持正常状态,从而使神明而形安。
  《上古天真论》中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饮食不节可以伤形,即“形食味……味伤形”;起居失常也可以伤形,即“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房事不节,尤能耗伤精血致形败神伤。因此我们不可暴饮暴食,过食肥甘厚味,不可房劳过度。要有适宜的生活规律,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劳逸适度。《素问?宣明五气论》中有“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之说,疲劳过度会影响健康。然而,不劳动同样会影响健康。华佗云:“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气谷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说明适当的体力劳动,不但能够锻炼体格,使精力充沛,而且有预防疾病的积极意义。
  除了以上三点外,还有就是避其邪气,也就是避免外邪对形体的损害。还应运用气功强身。气功具有舒利筋骨、强身健体、充实精力的功效,起到正气存内、精神内守等良好作用。
  中医养生的精髓在于调摄人体自身的精气,控驭人体自身的情志,以维持平和的状态,颐养天年,可以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2.兵家重防微,医家重杜渐
  “微”就是微小。然而对待微小的不同态度常常成为智与愚之间的分水岭。早在《孙子兵法》产生之前,被誉为兵家鼻祖的姜尚在其《太公兵法?金匮》中就指出:“道自微而生,祸自微而成。”看到了“微”是祸端,不可低估。历代智谋之士无不重视防微杜渐。因为“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后汉书?丁鸿传》)。这是无数历史教训的总结。唐玄宗忽略了这一点,结果导致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其实,早在安禄山任平卢兵马使时就有人指出他有谋反之心,但是唐玄宗不以为意,反而被安禄山的甜言蜜语所迷惑,竟然使他同时兼任三镇节度使,掌握十五万大军。这真是养虎遗患。所以,公元755年安禄山伙同史思明在范阳起兵谋反时,唐玄宗仍然沉浸在轻歌曼舞之中,完全没有戒备,以致叛军势如破竹,一举攻破洛阳。虽然经过郭子仪等将领长达八年的奋力反击,终于平定了叛乱,但是大唐江山也因此而大伤元气,一蹶不振。这其中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而且是有广泛借鉴意义的。

                  
第18节:防病如防敌(5)

  在医学上,中国传统的医家们很早就认识到,病邪通常是由表入里的,如不及时治疗,就会坐失良机,疾病日趋深重,恢复也就不易。例如,感冒表面上看起来是小毛病,不少人不予重视,不加任何调治,以为抗几天就会好起来。殊不知,肺炎、气管炎、肾炎、时肌炎、风湿病等等,往往就是由这小小的感冒进一步发展而成的。不但外感病是这样,脏腑有病也是这样。脏腑有病也会相互传变。肝病会影响到脾,脾病又会影响其他脏器。所以,《黄帝内经》指出:“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治五脏者如攻城,系不得已而为之。这一主张的核心是要求对待疾病除了平时注意预防外,还要进行早期治疗,这样才能在病情容易治疗的时候一劳永逸,或者防止病情恶化。反之,则危害至深,难以治愈。
  中国古代有一个关于“讳疾忌医,病入膏肓”的故事——扁鹊见齐桓公,形象地说明了防微杜渐,及时治疗的重要性。
  《史记?扁鹊传》记载说,战国时名医扁鹊,有一天去见齐桓侯。他发现齐桓侯气色不太好,直言说:“您有病!这病在皮肤里,现在还不严重,如果不及时治疗,恐怕就要恶化。”齐桓侯冷冷地说:“我没有病。”扁鹊走后,齐桓侯很不高兴地说:“做医生的总喜欢把没病的人平白地说成有病,以显示他的医术高明。”
  过了五天,扁鹊又去见齐桓侯,严肃地说:“您的病进入血脉了,若不赶快治疗,就会更严重。”齐桓侯还是不信。
  又过了五天,扁鹊再去见齐桓侯,惊叫道:“您的病已经深入到肠胃了,再不治,就有危险了!”齐桓侯完全置之不理。
  又过了五天,扁鹊一见齐桓侯,话也不说,转身就走。齐桓侯反而觉得奇怪,便派人向扁鹊问个究竟。扁鹊说:“病在皮肤,是容易治的,用热毛巾敷一敷就行了;病在血脉,也不难治,可以用针灸的办法;病到了肠胃的时候,也还有办法,吃几服汤药,仍有治好的希望;然而病入骨髓以后,就什么办法也没有了。现在桓侯的病就是已经到了骨髓里了。”
  五天以后,齐桓侯果然病情加重。急忙派人请扁鹊,扁鹊早已不知去向。不久,齐桓侯就病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故事是有典型意义的,发人深省。汉代医学家张仲景就十分推崇这个故事,并在《伤寒论》中作了深入的分析。他说,“通常疾病刚刚侵入人体时,风寒既浅,气血脏腑尚未受到伤害,及时治疗自然比较容易。如果任凭邪气深入,则邪气影响体内的正气,并与之混合在一起。这时,欲医治邪气则妨碍正气,欲扶持正气则帮助邪气,即使邪气逐渐消失但正气也已经受到伤害。如果得病之后,不加注意,继续操劳,使病情加重,以致病上加病,那就尤其危险。”他告诫人们,如果稍有不适,必须及时调治,切不可象齐桓公那样讳疾忌医,以为病小而不加重视,以致逐渐深入;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加重,造成无法医治的后果。这是人们必须高度重视的问题,而医生则更应当注意对病人进行早期治疗,将病情遏制在萌芽状态。

                  
第19节:防病如防敌(6)

  在医疗条件有了很大发展的今天,防微杜渐的思想进一步丰富。人们不仅强调早期治疗,而且进一步强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简称为“三早”。许多事实证明,只要做到“三早”,即使对令人谈之色变的“不治之症”——癌症,也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而定期进行体格普查及疾病筛检,则既可使一些肺结核、肿瘤、肝炎等疾病的患者得到及时治疗,缩短疾病过程,提高疗效和减少费用,同时还有利于防止疾病蔓延。
  ◎上医治未病
  未来可能发生的疾病就叫“未病”。“未病”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未病”为“无病”,即机体尚未产生病理信息,也就是没有任何疾病的健康状态。二是“未病”为病而未发,即健康到疾病发生的中间状态。三是“未病”可以理解为已病而未传变。
  “治未病”的说法起源于《黄帝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灵枢?逆顺》也提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后,“治未病”的思想经过历代医家的发展与完善,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浩瀚的中国医学宝库中,“治未病”具有丰富的内涵,包括天人相应、形神合一、辨证施养、平衡阴阳、精神内守、正气为本六个方面。
  中医主张通过饮食、运动、精神调摄等个人养生保健方法和手段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通过精神调控,使真气从顺,从而使疾病不能发生或发展。
  “治未病”强调人们应该注重保养身体,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抵御病邪能力,达到未生病前预防疾病的发生、生病之后防止进一步发展、疾病痊愈以后防止复发的目的。中医“治未病”运用于亚健康、常见病、多发病,特别是如高血压、糖尿病以及恶性肿瘤等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养生,可以消除或减少精神、心理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的影响,达到维护人体健康状态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3.守我岩疆,先安未病
  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其中最主要的是十二脏腑。《黄帝内经》中一段颇有意味的对话,生动形象又简明扼要地介绍了这十二脏腑的功能及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点。
  黄帝问医官岐伯:“我希望听你讲一下十二脏腑在人体内的相互作用,有无主从的区别?”
  岐伯为了既清楚又形象地说明,决定以国家官制来比喻各个脏腑。他解释说:“在人体内,心的重要性就好比君主,人们的聪明智慧都是从心生出来的。肺好像是宰相,主一身之气,人体内外上下的活动,都需要它来调节。肝譬如将军,谋虑是从它那儿来的。胆是清虚的脏腑,具有决断的能力。膻中像个内臣,君主的喜乐,都由它透露。脾胃受纳水谷,好像仓库,五味化作人体的营养,是由它那儿产生的。大肠主管输送,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过程是在它那儿最后完成的。小肠的功能,是接受脾胃已消化的食物后,进一步起到分化作用。肾是精力的源泉,能产生出智慧和技巧来。三焦主疏通水液,周身行水的道路,是由它管理。膀胱是水液聚会的地方,经过气化作用,才能把尿排出体外。以上十二脏腑的作用,不能失去协调。当然,君是最主要的。它如果得力,下边就能相安。这是根本的道理。如果依据这个道理来养生,就能长寿,终身不致有严重的疾病。如果根据这个道理来治理天下,国家就会非常昌盛。反之,如果君主不得力,那么,十二官就成问题了。而各个脏腑的活动一旦失去联系,形体就会受到伤害。对于养生来说,这样是很不好的。对于治国来说,这样做,国家就会有败亡的危险,实在值得警惕呀!”

                  
第20节:防病如防敌(7)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医学家能对人体内部各个器官的机能作出这样具体的分析和描绘,今天读来令人慨叹不已。岐伯的解释清楚地说明,十二脏腑不仅各有其职,而且彼此相连,互相影响。倘若其中某一脏腑产生病变,则必然产生向其他脏腑辐射的趋势;相反,如果及时增强其他脏腑的抗病能力,也必然有利于遏制病邪的发展和蔓延。
  由于人体组织器官具有这种特点,历代良医无不重视《黄帝内经》中“治未病”的观点。“治未病”包含两层意思,既指防治肌体未受病邪之前,又指在病邪侵入之后及时保护未受侵袭的脏腑,因此它是预防和治疗通用的原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托名扁鹊的《难经》从治疗学上阐发了这一原则,提出:“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谓也?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则知肝当传于之于脾,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病,不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这是一个相当精辟的见解,鲜明地阐述了既病防变的观点。从他所举的这个治肝实脾的病例可以看出,医生高明不高明,在这个问题上就是一个分水岭。高明者,便能在治疗病变脏腑的同时,及时采用具有健运滋补性质的药物增强相关脏腑的抗病能力,遏制病邪的进一步传递与变化。
  清代医学家叶天士,根据温热病伤及胃阴之后,病势常进一步发展,往往耗及肾阴的特点,主张在甘寒养胃的方药中,加入一些咸寒滋肾的药物,并提出了“务在先安未受邪之地”的防治原则。
  清代医学家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提出:“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岩疆”者,即专指那些地势险要,地位重要之地。那么“守我岩疆”,就是要严密防守那些很可能遭受病敌侵袭的部位。
  徐大椿将这一法则引入治病领域,确实独具慧眼。其意在指导人们,对于传变性较强的疾病,要像军事上固守要塞以拦截来犯之敌那样,在积极治疗的同时,迅速保护与病变部位密切相关的脏腑,从而扶持正气,驱逐邪气。
  ◎在未病时防病的养生思想
  《内经》以“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为指导,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科学的养生学体系,顺应自然界四时气候及地理环境的变化,主动地调养饮食与情志,全面地调摄形与神,防止“亚健康”状态的产生和发展。
  中医养生学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与中医预防学有共同的理论基础,许多养生的方法也是中医预防的常用方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被称为“三级分层预防法”,此法将预防思想及养生思想贯穿于疾病的整个阶段。

                  
第21节:防病如防敌(8)

  首先我们应该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同时又是导致多种外感病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顺应自然,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性,取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机体脏腑器官组织的统一,提高生存质量。故《千金方》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再者,万一病了,就要预防病变,主要通过调节阴阳,采取措施防止病情在各器官之间传递,防止病情进一步发生变异的方法。疾病发生后,要及早诊治,防止表病传里,轻病转重。此正所谓“上工救其萌芽”。一般而言,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规律。初期病在皮毛,渐次入肌肉、筋脉、骨髓。伤寒有六经辨证,从太阳传变至厥阴;温病则有卫气营血辨证,由卫分至血分而逐步深入。有些疾病,由于其邪势鸱张,内犯脏腑或经络。或遭遇创伤,均可致机体伤残,《素问?玉机真藏论》曰:“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揭示了防止疾病的传变在预防学上的重要意义。当病邪初犯,机体正气尚盛,此时治疗,不仅易于祛除病邪,而且也有利于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内经》养生思想就十分重视正气的盛衰与疾病发生与否的关系,指出“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脏腑阴阳气血协调,人体才会健康。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则导致疾病的产生。而气血逆乱、阴阳偏颇及脏腑经络功能失调等皆为主要的病理环节。因此,强身健体、固守正气、调节阴阳平衡即是防止传变的主要途径。
  最后,病好了之后要防止复发,要巩固治疗成果。这时依靠的是调理情志、脾胃。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应谨防疾病反复。对此,中医预防学提出了祛邪务尽、防劳复、防食复、防房复等有益措施。《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此期调养情志、调理脾胃就显得尤其重要。
  平缓情绪,调节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中医称为七情。七情六欲为正常的精神活动,但突然强烈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则会超出人体的适应能力和耐受程度即成为致病因素。故应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让消极的心理因素,转变为积极的心理因素。
  调理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要求饮食定时,不可贪味多餐,食物冷热要适宜。做到“谨和五味”,不可偏食。《脏气法时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李东垣在《灵兰秘典论》中说:“善治斯病者,惟在调和脾胃……则慧然如无病矣。胃中元气得舒伸也。”可见脾胃调和,正气充旺则体质强健,抗邪抗病能力强。

                  
第22节:养生如养军(1)

  第三章 养生如养军
  1.兵家尚武德,修身重养性
  中华民族从来就重视道德教化,积极的入世精神,优良的道德品格,几千年来如薪传火,连绵不绝,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毫无例外,道德素养在军事领域中,长期以来同样被置于首要地位,成为兵家思想的一种精神力量。《孙子兵法》关于将帅修养提出了“智信仁勇严”五条标准,又从反面提出了“将有五危”,即:“必死,可杀也;必生,可虑也;忿速,可侮也;廉洁,可辱也;爱民,可烦也。”意思是说,将帅有五种致命的弱点:只知死拼可能被诱杀,贪生怕死可能被俘虏,急躁易怒可能中敌人轻侮的奸计,廉洁好名可能入敌人污辱的圈套,一味“爱民”可能导致烦扰而不得安宁。《孙膑兵法?将义》又进一步发挥说:“将者不可以无德,无德则无力,无力则三军之利不得。故德者,兵之手也。”《吴子》则把将帅的“五德”概括为“理、备、果、戒、约”。总之,优良的品德是为将的首要标准。
  养生必须修德养性,医学家们从对社会生活的考察中发现了修德养性对增进健康的重要作用。早在《黄帝内经》的首篇《上古天真论》中就指出了养性乃是养生长寿之道。
  在中医看来,“性”是一个人品德的深层表现。只有修养心性才能驾驭情感,培养出一种心平气和、谦虚谨慎、顺其自然、清静寡欲的道德情操,这样就能增强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范围和强度,具有抵抗疾病的能力。相反,必然使人的精神气血衰败,容易产生各种严重的疾病。
  正如《黄帝内经?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弛坏,荣涩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若酒色财气追求无度,患得患失终日不宁,必将损害健康,既病之后若仍不知节制,其病将难痊愈。
  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要方?养性论》指出:“夫养性者,所以习以成性,性自为善,”“性既自善,内外百病皆不恶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生之大经也。”
  要做到既不招灾又不惹祸,关键是要做到与世无争,豁达大度。反对争名夺利,蝇营狗盗,所谓“名利杀人,甚于戈矛”(《无字真经养真篇》)。
  对于世事,明朝王象晋说得好:“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见识。”(《清寤斋心编》)王象晋这四“看”,核心是只有看破名利。同为明朝人的胡文焕,他有几句诗真可谓金石之言:“何必炼丹学驻颜,闹非朝市静非山。时人欲觅长生药,对境无心是大还。”(《类修要诀》)所谓“大还”,乃是气功修炼术语,指达到一种恬淡虚无,返璞归真的境界。

                  
第23节:养生如养军(2)

  吕岩《吕帝文集》记述了一个神仙吕洞宾的“三剑”故事,可以作为此种修养心性的注脚。这个故事说,吕洞宾听了人们误传他用飞剑杀人的传闻后,笑道:“慈悲者,佛也。仙犹佛耳,安有取人命乎?吾固有剑,盖异于彼:一断贪嗔,二断爱欲,三断烦恼。此其三剑耳。”
  在这里,吕洞宾告诉人们,佛也好,仙也好,都是慈悲为怀,哪会去杀人呢?他说他确实有三把剑,但同人们传说的不同,一把用来斩断贪婪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爱欲之心,一把用来斩断烦恼之心。当然,无论军事学还是中医学,其所强调的养性都不是单纯的“恬淡虚无”而心无所想和无所事事,而是要求首先做到“形劳而不倦”(《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即劳逸适度,亦弛亦张;其次是要求精神专一、正直,排除各种杂念的干扰。这样,即使工作、学习比较紧张,仍然可以使身体的各种生理功能保持正常,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灵柩?本藏》所说:“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孙思邈之所以能写出鸿篇巨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对中国医药学做出重大贡献,被后世尊称为“药王”,正是与他善于修身养性,从而保持体魄健全、思维敏达分不开的。而他寿逾百岁,也为其倡导的养生之道增强了可信度。显然,中医的“养性”理论,实际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一个人的精神寄托只要做到境界高远而不患得患失,大事清楚,小事“糊涂”,与人为善,宽宏大量,必然能长命百岁。
  ◎养生莫若养性
  《万寿丹书?安养篇》:“众人大言,而我小语;众人多烦,而我小记;众人悖暴,而我不怒。不以俗事累意,不临时俗之仪,淡然无为,神气自满,以此为不死之道。”恬澹虚无,与世无争,精神内守,则气血调和,邪无所容,百病不生,所以能健康长寿。古人舒畅情志的方法,以静坐第一,观书第二,看山水花木第三,与良朋讲论第四,教子弟第五。认为人生的十大乐事为谈义理字,书法帖字,澄心静坐,益友清谈,小酌半醺,浇花种竹,听琴玩鹤,焚香煎茶,登城观山,寓意弈棋。古人怡情养志的养生之道迄今仍值得我们借鉴。
  调查表明,大多数比较长寿的老人都心胸豁达、性格开朗、情绪乐观。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心理状态较好的人,神经内分泌对机体各器官的调节也会相应,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健康长寿,所以说“养生莫若养性”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在日常生活中,如能努力做到闹中取静、忙里偷闲、淡泊名利,摆脱世俗事务的烦恼,对健康长寿是十分有利的。

                  
第24节:养生如养军(3)

  2.地势兵之助,地利人增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5:53:00 | 只看该作者

  人们生活在天地之间,无时无刻不与自然界发生着密切的关联。饶有趣味的是,人们在适应和选择生存环境时,竟与兵法中的某些原则暗自相合。
  《孙子兵法》在论述安营扎寨应当利用“地利”的原则时指出:“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对照中国历代环境养生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一主张不仅仅明确了驻军的基本要求,而且概括了环境养生的主要原则,即使在今天,现代养生学对于居处环境也不外乎这些基本要求。我们不妨逐条分析一下孙子提出的这二十五字原则:
  “好高而恶下”,意思是说,军队安营扎寨喜欢干燥的高地,避开潮湿的洼地。让我们看看养生学家对选择居室的标准是怎么说的。明代养生学家陈继儒在《养生肤语》中指出,人之居屋须“高朗干燥,斯无患矣”。道理很简单,干燥的高地往往空气新鲜,潮湿的洼地则难免腐秽恶臭。通常成年人每天必须吸入15立方米左右的空气。含氧、氮、阴离子丰富的新鲜空气是人体维持新陈代谢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而混浊、污染的空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许多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以及肺癌、胃癌、心肌梗塞等都与空气污染有关。所以,《老老恒言》中也指出,“卑湿之地不可居”,认为居住楼房可以杜绝湿气的危害。
  “贵阳而贱阴”,意思是说,军队应驻扎在向阳之处,避开阴暗之地。其实,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对客观环境的要求也希望居室“通彻阳光”(《延寿新法》)。因为,只有向阳之处才能阳光充沛,光线明亮;阴暗之地则阳光难至,视界狭窄。万物生长靠太阳,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阳光不仅具有杀菌抗病、清洁空气、增高室温的作用,而且具有影响精神和心理的作用,明媚的阳光往往使人精神愉快,进而促进身体健康。所以,我国人民建造居室时历来注重采光,房前屋后虽植树木,却不使树荫遮住门窗。《老老恒言》认为,适于养生的居处应当“两旁空阔,则红日满窗。……室前庭院宽大,则举目开朗,怀抱亦畅。更须树荫疏布,明暗适宜,如太逼室,阳光少而阴气多”。
  “养生而处实”,意思是说,军队驻防的地方要靠近水草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背山临水,气候高爽,土地良沃,泉水清美”(《千金要方?择地》),也是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选择居住的条件。这显然与孙子的主张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他自己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一直活到102岁的高龄。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物质,清洁和富含微量元素的水是人体健康和长寿不可缺少的。同时,水是万物之源。有水之处通常也是植物茂盛、风景秀丽之所,有益于人的身心健康。所以,人的居处既要接近于水源,又要交通便利。《起居安乐笺》中对居处的要求是,“使居有良田广宅,背山临流,沟池环市,竹木周布,场圃筑前,果园树后,舟车足以代步涉之难”,其中就兼顾了靠近水草和交通便利这两个因素。

                  
第25节:养生如养军(4)

  如果能够同时满足这三方面的要求,无疑将有利于人体健康,延年益寿,古代善于养生的老寿星大多就居住在这种环境之中。由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企求长生不老的佛徒道士们要将寺庙道观建造在风景秀丽的名山大川,为什么那些希望万寿无疆的历代帝王要将行宫选定在依山傍水、四季如春的处所。
  但是,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有时往往难以随意选择,现代社会尤其如此。如在城镇工作的人,就难以选择山村作居处。因此,上述三条原则往往客观上难以同时实现。然而,人们可以主动改造环境,因地制宜,创造和美化居室周围的环境。在这方面,传说中的有巢氏早就为后人做出了榜样。《韩非子》中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尽管有巢氏构木为巢可能仅仅是出于防御野兽侵害及躲避风寒袭击的本能,客观上却开创了中华民族利用和改造居处环境以养生的先河。
  既然上古之人都能够改造自然,营造居处环境,那么处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无疑更有能力、更有条件改造和美化居处环境。一方面,可以在庭院之内,阳台上下,种树植花,使草木葱郁,鲜花常开。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建造一点假山假水,养鱼养鸟,营造一个山水兼备、百花争艳、枝叶青翠、错落有致的“袖珍花园”。这样既有利于净化空气,减缓噪音,又能够增加生活乐趣,锻炼身体。无庭院阳台的住户,可在室内养几盆常绿植物,如吊兰、仙人掌、君子兰等无香植物。它们不仅能净化室内空气,又能益于眼睛。在冰封大地的季节,常绿植物使室内充满着春天气息,有生发温馨之感。另一方面,设置南北门窗,经常开启,使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夏季窗户虚敞,通风透凉;冬季定时开窗,保暖透气。并且经常打扫室内外的卫生,保持居处清洁,避免环境污染。如此则能防止疾病,有益于长寿。
  ◎养生与环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1 21: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