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冀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师2:高兴、悲伤、生气等都属于人的情绪,人的情绪有七种,就是所谓的“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我们每天都难免会有情绪的变化,比如高兴、悲伤等,若长时间受到坏情绪的影响和刺激,就会导致身体生病,所以我们要从小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做个乐观开朗的人。(板书课题)
二、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链接提供的有关资料,说一说自己明白了什么(针对故事中对待突发情况的两种不同态度发表自己的看法。)
1、乐观是一种人生态度,更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乐观能带来快乐、智慧与勇气。
2、乐观的人生态度是我们快乐人生的通行证。
三、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来交流,加深认识,丰富感受。
中心话题: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
1、自由阅读,静思默想,在书上写出自己的想法和认识。
2、小组内交流。几个同学为一组,口头交流。
3、全班交流。可以选一部分学生在全班交流、发言,让学生的认识在相互碰撞中不断提高。
四、提升认识
“常言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令自己不太满意的特征,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不尽人意的事情,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这些“不完美”呢?
五、教师总结: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明白了如何拥有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心态加上积极的行动,才会有快乐、智慧、有意义的人生!
       
课前谈话作为铺垫。




通过有关故事,使学生明白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快乐和幸福不会不请自来,他们需要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发现,去寻找。人生的快乐或悲伤,顺利和坎坷,成功和失败,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人自己的心态决定的。
阅读链的目的是将学生的课内与课外相接,语文与生活相连。借本课的学习打开学生视野,拓展学生学习渠道,在生活中学习提高。
通过本次学习,让学生学会正确面对自己,坦然面对生活,保持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努力成为一个乐观向上的人。


综合学习、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理解名言“我的采蜜集”,朗诵背诵《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快乐》。
2、口语交际“不同的“镜子”,不同的我”,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3、习作语句通顺,内容具体,感情真挚。
过程与方法:
1、联系生活实际,自主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
2、在朗读、想象中感悟诗歌意境。
3、在敞开心扉的开放式的交流中发展语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告诉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2、通过反复诵读诗歌使学生心灵得到自由与解放,感受到自然的美、朴素的美、真实的美。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3.引导学生虚心、冷静地听取来自个方面的声音,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来正确、全面地了解自我,从而进一步完善自我。
4、小笔头意在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写作的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学习“我的采蜜集”
1、学生自渎。
2、指生朗读。
3、借助工具书或者结合语境理解个别词语意思,例如“自惭形秽”“妄自菲薄”。
4、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谈谈个人的理解。
5、交流搜集到的名人名言或者自己创作的关于激励自己或他人的话。
6、摘抄在小本本上。
二、读读背背
1、教师介绍作者概况以及他的创作风格。
2、指导学生朗读诗歌《在平原,吆喝一声很快乐》。
3、在朗读的过程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多媒体出示青纱帐、田野录像,创造意境)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畅谈感受。)
5、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6、幻灯片出示姚振函的《乡村小学》和《扁豆角》,朗读。
三、口语交际
1、导入: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实际上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二是他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在听取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时,有时会出现他人与自己的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这是也许你会产生不愉快的感觉。此时,你必须冷静思考他人的看法是否准确,如果你能认真对待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就能更全面、更正确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及时调整自我,那么今后的进步就会更大。
2、小组交流:全方位地向大家介绍自己是个怎样的人,包括个人的性格、脾气、爱好、优缺点等。组员进行评价。
3、全班交流:请典型同学发言,班内其他同学和老师对他进行评价。
4、思考表达:
   当你发现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与父母、老师、同学及其他熟悉自己的人看法不一致时,你有什么想法?你现在能全面认识自己吗?
   学生冷静思考,组织语言,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认识。
第二课时
“我的小笔头”
(一)        、创设情境,激发表达欲望
播放《小小少年》,让学生感同身受,使学生不自觉地回忆起生活中的点滴烦恼,激起表达的欲望。
(二)        、漫谈生活中的“苦”和“乐”。
1、        小组交流,走进成长中的苦恼,彼此“支招儿”。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烦恼,引导学生说具体
2、        集体交流,互相支招,化解苦恼。
(1)        学生将在小组交流中解决不了的烦恼呈现出来,发挥群体的智慧,解决问题。
(2)        教师追问:“你怎么想的”,“说说你的真实感受”,“联系你的生活体验”。
3、        敞开心扉,分享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鼓励学生把自己在生活中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介绍给大家,把自己的成功之作与大家分享。(在学生分享快乐时,教师关注学生对快乐的理解和快乐的缘由,对快乐的意义加以引导。)
(三)我手写我心
构思酝酿,自由写作,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四)集体评议,分享提高
     1、小组交流作品,评选出本组的最佳习作。
     2、小组推荐或自己举荐集体赏析、评议学生作品。
     3、教师针对本次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加以指导。
(五)修改习作
     结合评议、赏析过程中得到的方法,对自己的习作进行修改,然后小组互评互改。

姚振函简介

振函(1940—),河北枣强人。当代乡土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北作协第四届主席团名誉委员。主要诗集有《我唱我的主题歌》《土地和阳光》《感觉平原》《时间擦痕》等。著有诗集《土地和阳光》、《我唱我的主题歌》等。
乡村小学
青砖红瓦的校舍
阳光照着低矮的墙头
从教室后窗外面传来
爷爷和二叔说话的声音
那是他们在地里种棉花

院墙外的一棵老榆树上
榆钱已按时长出来了
去年的鸟巢被风吹得有点歪斜
这些都作为一种景色
被多次写入日记
和作文中

师范毕业的老师
本是村里的原住居民
她第一次夹着备课本走进教师
有两个学生不喊她老师
而喊她姑姑

放学了
学校的钟声告诉村庄
村庄的炊烟呼应着学校
背书包的学生蹦跳着回家
可爱的小狗在家门口等候,翘望

扁豆角
一棵棵扁豆角总是自鸣得意
傻乎乎地生长
别看它只占据农家的
一个角落

真的,农民一点也不把它当事
他们日夜忙活
没有工夫
看它一眼

扁豆角不计较这些
一代一代
它已习惯了被冷落
等到秋天已过去,大地萧索
农民从地里回到家中
正赶上扁豆角的盛产期
他坐在当院里安闲地吸烟
悠然四顾
眼睛这才亮了一下
哦,扁豆角






        这三句话如果学生能明白,一定会受用终生。
指导学生联系个人生活,自主交流,深入理解名言内涵。
在创作、搜集、摘抄的过程中本身对学生就是一种提高。
借助多媒体,提供相关录像,为学生创设情景,充分朗读,让学生感受整首诗歌的意境,清新自然、幸福快乐、轻松惬意。

交代本次口语交际的意义所在
小组交流可以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能更好促进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提高。
对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有个全面的认识










鼓励自己对自己、对他人能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












通过相互评议,学生修改习作,做到叙述具体,表达清楚,语言具有感染力。也就是言之有序,言之有理,打动人心。
让学生能真实、具体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及经验。

小学语文冀教版新课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说明
当今世界的主题依然是“和平与发展”。但战争与和平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它并不是孩子们能解开的谜。所以,我们美好的愿望就是共享生命的阳光。即“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记得那是在1986年9月25日,包括中国在内的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儿童在美国纽约共同签署了《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这是向全世界的成人们发出的宣告。语言质朴、纯真而急切,振聋发聩。
从寄给丈夫的这张《相片》里,我们看到了一位二十一的农村妇女,本来是活泼爱笑的,由于战火的洗礼,硬是变成了又老又丑的苦瓜脸。可见,她对战争是何等的痛恨和对幸福又是何等的渴望。
《将军与孤女》中的聂荣臻将军将战争与和平这一矛盾话题诠释得精彩绝伦。敌人的两个孤儿有幸被聂荣臻收养。将军的宽广胸怀和对终日能够友好的愿望彰显得淋漓尽致。
《阳光下的皮肤》是黄、黑、棕、白色的,南非人是黑色皮肤,同样是应该得到阳光照耀的。黑人儿童对和平阳光的普照是那样期待。
地球是我们大家的母亲,地球给予我们无私的奉献,然而我们却不懂感恩,对她进行肆意的破坏。醒醒吧,让残忍去逃亡,让慈善永在我们身旁。让我们高呼《地球万岁》!
《不能忘却的圆明园》诉说着战争给人类文明,特别是古老的中华文明带来的空前浩劫。读来令人痛心扼腕而又对清政府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深感和平的重大意义。

【单元目标提示】
【知识与技能】
1、本单元文章体裁有满含希望的诗歌,有令人感动的散文,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突出新课标阶段目标中关于高年级阅读要求中的“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积累内化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3、学习记实作文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课前查阅相关资料,为理解文本提供铺垫。
2、抓住重点词句品析、感悟。
3、教学中应运用多种形式的读,以读代讲,注重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品味感悟。
4、借助多媒体创设情境,升华感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课文的意境美、文字美、韵律美,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对和平的向往与热爱。

16.世界儿童和平条约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两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含义,能联系实际理解文章中含义较深刻的句子。
2、读课文,了解《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幸福、向往和平的真切愿望。
3、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4、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阅相关的资料。也可以根据条约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制定指导自己行为的条约。
过程与方法:
联系具体事例理解课文,通过朗读体会情感,在朗读理解与补充资料联系实际的反复循环中,逐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和平与幸福生活的向往,并努力为维护和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学重难点】
联系实际,理解《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的内容,体会全世界儿童渴望和平和幸福的真切愿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前准备:搜集并阅读有关战争方面的资料,可以是故事性的,也可以是新闻报导。
第一课时
一、由“我们身边的小姑娘-张玉玲”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986年是国际和平年,这一年的9月25日,世界各国的儿童代表们在美国的纽约市共同签署了一份《世界儿童和平条约》。其中,我们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的刘玉玲同学是中国的儿童代表,她代表中国在“和平条约”上签了字。
你们想知道这份“条约”的内容吗,现在我们就打开书来读读吧!
二、初读感悟。
师:大家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小组读,指名读,检查认读,个别指导纠正。
师:读了课文,你觉得《世界儿童和平条约》表达了世界各国儿童们怎样的美好愿望?
预设:
生:世界各国的儿童们都非常渴望和平;
生:他们想让世界各国人民都共享食品、河水和一切,想有一个和平、友好的世界;
生:他们想让大人们一起来维护和平,不要打仗了;
生:他们想拥有一个和平、幸福、没有仇恨的世界;
生:他们想让全世界的人都行动起来,维护和平。
……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细细地品读一下这篇课文。
三、精读、诵读,联系实际,深悟主题。
   1、出示中心话题,“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世界儿童对和平和幸福的渴望,你是怎么理解的?”默读课文,请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词句,结合搜集的资料来谈谈,并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自学。
小组进行合作、探讨。
2、班内交流。
预设点1:
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
我们要除掉疾病和破坏,
我们再也不要憎恨和饥饿,
我们不想无家可归,
我们要废除这一切。
生:“我们想要一个没有战争和武器的星球”:不想要战争和武器,可见世界儿童们都非常渴望和平。
师:你们能联系实际说说,战争和武器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吗?
生:战争和武器给人们带来了伤亡,比如伊拉克战争,美军伤亡人数已超过9200人;而伊拉克的伤亡人数庞大得根本无法统计,据说,仅美英联军进攻萨达姆机场的战斗中,就至少有2000名伊拉克军人死亡,而美军第三步兵师的坦克对巴格达西南的攻击中,有多达3000名伊拉克军人被杀死。
生:战争和武器还给人们带来了破坏和疾病。在战争中,各国的土地和建筑都受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更是难以估计。尤其是一些化学武器和原子弹、氢弹,能把一切都夷为平地,它的放射线能使当地的土壤、水源、空气都严重污染,对人类的生存也构成威胁。比如1945年,美国在日本广岛投下的原子弹,导致整个广岛市的全部建筑倒塌,20万人死亡,而在之后的50余年,许多人还饱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肤灼伤等辐射后遗症的折磨。
生:造成的疾病还不只这些。战争会给人们以后的生活带来阴影,幸存的人们会有死亡阴影,而且会饱受战争后各种疾病的威胁,尤其是儿童。而那些入侵者也会产生心理疾病。英国一份报纸说,近年来自杀的美国老兵比在伊拉克战死的美国士兵还多,他们患的是一种“心理健康疾病”。日本侵华战争后,许多日本老兵回国后也有这种现象。
生:战争还给人们带来了饥饿和无家可归。许多人因为战争失去了家园,没有饭吃,没有衣穿。
师:是呀,战争不但让人们品尝苦果,也引起彼此间的憎恨,战争不仅伤害人的肉体,也深重地伤害着人的情感。所以,“我们要废除这一切”,才能得到永久的和平。
指导朗读
师:第一小节以宣告的方式,表现出孩子们对和平的强烈渴望,我们在读时语气要强烈。尤其是第二行的破折号,它是作用是引出下文,读时要体现出来;还有后面“要……要……再也不要……”的句式,读的时候要体现出后面强调的内容。
师指导朗读,生反复诵读、品读,使感情升华。
预设点2:
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食品,
我们将共享。
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遍地的彩虹,
我们将保卫它们。
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
我们将保持它们的洁净。
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
互相学习,一起探索,
我们要提高大家的生活水平。
生:“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食品,我们将共享。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遍地的彩虹,我们将保卫它们。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将保持它们的洁净。”儿童们希望世界上的人们共同享用食物和保卫生生不息的大自然,可以看出孩子们多么希望有一个和平美好的世界。   
生:“我们要共同游戏,共同欢笑,互相学习,一起探索”,从这儿看出,儿童们认为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才是幸福快乐的。
师:这段话有一处是排比句式,是哪里?
生:我们的大地给予我们足够的食品,我们将共享。我们的天空给予我们遍地的彩虹,我们将保卫它们。我们的河水给予我们不朽的生命,我们将保持它们的洁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指导朗读
师:这个排比句的作用强调“我们将……”后面的内容,在读的时候要注意。
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品读,体会。
预设点3:
我们的理想是和平,
现在的和平,
永久的和平,
我们大家的和平。
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在一起,
你们丢掉的只是恐惧和悲伤。
抓住我们的欢笑和想象,
我们在一起,
和平就是可能的。
生:“我们的理想是和平,现在的和平,永久的和平,我们大家的和平。”我是从这儿体会到的,儿童们希望和平是永久的、全世界的,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才幸福快乐。
师:为什么儿童们要让世界上的成年人和我们在一起?
生:儿童是弱小的,还不是世界的主宰,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需要成年人们来帮助实现,所以儿童们希望成年人和他们在一起来维护和平,实现和平。
师:“你们丢掉的只是恐惧和悲伤,抓住我们的欢笑和想像”,你们怎么理解这句话?
生:战争给成年人带来的不只是胜利,有伤亡、有疾病、有对战争和死亡的恐惧,也有失去亲人和家园的悲伤,而孩子们,战争带走了他们的快乐和梦想,他们美丽的童年回忆都被无情的炮火和炸弹击碎了。
看幻灯片
老师用幻灯片出示一组展现战争中的伤亡场面和儿童饱受饥饿、孤独、疾病折磨的图片。
师:看,在战争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只有全人类共同行动起来,心边心,手拉手,和平才能变成可能!
指导朗读
师:这一小节是世界儿童对全人类的呼吁,在读的时候要表达出强烈奔放的感情,尤其是开头一句,要读出层层递进、步步增强的气势。
师指导朗读,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3、感情升华:练习朗读全诗。
师:学完了这篇课文,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和平、维护和平。我们要珍惜现在和平美好的时光,努力学习,将来为世界的和平做出贡献。
生:我们国家现在这么和平,我能生活在这个年代,感觉特别地高兴,特别地幸福。
练习朗读。
四、课下拓展延伸:
在课下将师生搜集的相关资料,进行一次展览,准备在下一节课上,谈谈自己的观后感。

第二课时
一、复习:齐读课文。
二、指导学生背诵全文。
三、交流课下观看资料展览的观后感。
四、“放飞和平鸽”行动。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和平的热爱和向往,可以画画、写诗,也可以给发动战争的国家首脑写信,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愿望表达出来。
五、作业:
1、练写生字、新词。 
2、根据条约的形式,联系自己的生活,制定指导自己行为的条约。
3、背诵课文。        学生在课前准备的这些资料,将在课上作为理解的辅助工具,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了解有关《世界儿童和平条约》签署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产生情感共鸣。










  
这一步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主动学习精神,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大量地补充资料,既让学生了解了战争的残酷和可怕,又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起学生对和平和幸福的向往之情。










































抓住句式特点,让学生体会如何恰当地诵读表达情感,既让学生了解了排比句式的作用,又学会了诵读表达的方法。

























真实的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既加深了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体会到对和平美好的生活应该珍惜。







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热爱和平的情感升华,让他们的所思所感能表达出来,同时提高学生的写作和绘画能力。



17. 相片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四个生字,理解生词的基本含义。
2、学习用简洁的对话来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依据“由预习而提问——由提问而入文——随精读而深化”的教学程序,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重难点】
课文中提到的“相片”的主要内容和代表意义,感受以青年妇女为代表的老百姓对战争的痛恨和对自由幸福生活的渴望。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课题辨析,背景渗透。
由“相片”做引线,展示抗战时期的一组图片,包括敌人封锁中的村镇、炮火轰炸后的城市、遭受屠杀的民众、抗击敌人的战士、支援抗战的民众等。
学生谈观感。
生:抗日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二、检查预习效果,了解学情。整体感知课文,交流质疑。
1.初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交流:用上“我、年轻妇女、信、相片”说出本课的主要内容。
生:一位年轻妇女让我给她的丈夫写一封信,信中加了一张小小的照片。
2.小组交流预习中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浅层次问题。归纳出不能自学解决的问题,全班交流问题,相机归纳。
师:有几个小组谈到了:崇高的心意的怎样的?这三个小组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一个。
1.崇高的心意是怎样的?为什么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与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有一个组提到了良民证,它代表了什么,人民为什么如此恨它,要焚烧它?另一个组的问题和这个问题是相似的。归纳:
2.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人们为什么焚烧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师:有一个组提到为什么要给他们寄这样一张相片?为什么以相片为题?
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信封信纸用起来是如此不方便,而又非用不可?
最后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非要用这张相片?
师:问题提出来了,要解决问题还要靠——
生:读书解决。
三、品读课文,具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本情感。
1.以“这是一张_________的相片”为话题,“说话要有理有据”为发展语言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内容,并抓住重点句段,相机进行朗读的指导。
  本环节教学主要注意点:
(1)要求学生给出一个概括性的结论,并“有理有据”地依托文本谈出个性化的见解。
(2)抓住“良民证”“验讫”等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充分联系时代背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抓住重点的语段进行朗读练习,通过资料补充、边读边想等方式,指导学生把文本“读明白”。
预设点:
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请同学们先想想:这是一封什么信?为什么要用特别的信封信纸,还要加上一张特别的相片,表达特别的心意。
师:哪里写出了信封信纸的特别?
生:在第一段。
生读。
师:还有哪里?
生:第二段也有。
生读。
师:第一段中的抗属是什么?
生:抗日战士的家属。
师:哪一句具体写了信封信纸?
生:多半是她们剪鞋样或是糊窗户剩下来的纸,亲手折叠、裁剪成的。可是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为什么非用这个写不可?
不用这种纸行不行?再读读第二自然段。
生读
师:为什么用这个不可啊?
生:是因为她们看的非常珍贵,非叫我使这个写不可。
师:这个问题明白了?只有用这样的信封信纸才能表达他们的心意。
预设点:
验讫
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她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那天,我的一个远房的嫂子来让我写信。除了这样的信纸信纸以外,还有一张小小的相片,这张相片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读3至5自然段,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边勾画边在重点的地方加了标记。有的同学还边勾画边做了批注。我们交流一下:
生:我勾的第3自然段这。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师:同学们,“讫”是什么意思?
生:讫就是说结束终了。
师:“验讫”呢?
生:检验结束了
师:谁检验结束了?
生:敌人检验结束了
师:戳记是什么意思?
生:印章。
师:他们是怎样检验照片的呢?请一位同学读一读。
生读。
师:还有勾其他句子的?
生读:“我看了看照片,又望了望她,为什么这样一个活泼好笑的人,照出相来,竟这么呆板阴沉!我说:“这相片照的不像!”
师:难怪我说这照片不像,比现在还老。从这里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我觉得眼前的这个女人本来挺年轻,可她宁愿给自己的丈夫看自己老些的样子,就是因为她想让丈夫看看她被战争折磨的样子,鼓励他能坚决地勇敢地去打仗,把敌人都打退喽,以后才能过更好的生活。
师:还有哪里写出了人物的表情?
生:第六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那是敌人在的时候照的,心里害怕得不行,哪里还顾得笑!那时候,几千几万的人都照了相,在那些相片里拣不出一个有笑模样的来!
师:敌人在的时候,不是只有这一张相片啊,几千几万人在照相啊,但却拣不出一个有笑容的,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是啊,所有的人都哭丧着一张脸啊,这相片是怎样照出来的?
生:照相的时候,敌人拿着刺刀在身后。
师:读读这段好吗?
生读。
师:不照行不行?再来读一读
生:不行
师:读读这段
生读。
师:想象敌人拿着枪刺逼着的情景,自己再来读读这段。
生读。
师:同学们,拿枪刺逼着照的相片用在了何处呢?你找到了吗?
哪段写了?
生读:这是从敌人的“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敌人败退了,老百姓焚烧了代表一个艰难时代的“良民证”,为了忌讳,撕下了自己的照片。
师:良民证是什么,有了解的吗?
生谈自己的看法
师:如果不带良民证会怎样?
生:在抗日战争时期,良民证是一种进出的证件,像身份证。
师:不是身份证,还有补充吗?
生:这是一个良好居民的证明
师:谁发的?
生:日本人。
师:日本人定义什么样的人是良民?
生:不反抗日本人,不心怀不轨的人。
师:心怀不轨是贬义词,不能用到这里。
出示良民证的图片:我们看看日本人颁发的良民证。
看图片。
师:良民证没有什么特别,可是姿势有特别的地方。 这是什么姿势?
生:举手投降的姿势,
师:难怪文章的良民证加了引号,也难怪老百姓把良民证统统都烧了。再读读这段
生:自由读
师:知道良民证代表了什么了吗,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了,到底是一张什么样的照片知道了吗?
师总结照片的样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2.围绕“为什么寄这样的一张相片”这一问题展开思考,引导学生理解“相片”的代表意义,体会那位年轻妇女的思想情感,也体会作者的情感。
本环节教学应注意:
(1)继续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的要求,引导学生既概括性地谈出相关的结论,又依托文本进行说明。
(2)注意文中体现人物情感的重点词语和段落,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中悟情。
预设点:
“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她为什么把这张照片寄给远方打仗的丈夫?她是怎么说的?赶紧看看书上的话吧。
生:这个妇女是这样说的:“就给他寄这个去!”她郑重地说,“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她走过来指着相片角上的一点白光:“这是敌人的刺刀,我们哆哩哆嗦在那里照相,他们站在后面拿枪刺逼着哩!”
师:听出来了,我们在家里受的苦可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呀。她郑重地说,谁读一读
    生:读“叫他看一看,有敌人在,我们在家里受的什么苦,是什么样子!你看这里!”
师:除了这段,还有哪段表达了青年妇女的心意?
生:第十一自然段
师:请你读一读。
生读十一自然段
师:真是发自内心的呼喊哪。
这位妇女刚刚介绍照片的时候还是笑嘻嘻的,后来变得庄重起来,现在又抬高了声音,谁再来读一读?
生:叫他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声音说,“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知道青年妇女为什么要寄这样一张相片了吗?
青年妇女的心意到底是什么样的,谁来读一读。
生读:“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这照片师千千万万照片中的一张,这心意也是几千几万老百姓的心意啊,“叫她看看这个,她退回身去,又抬高了声音说——
生:叫他坚决勇敢地打仗,保护着老百姓,打退敌人的进攻,那样受苦受难的日子,再也不要来了!让自由幸福的生活永远过下去吧!”
师:我们已经知道为什么要寄这样的相片,那为什么以相片为题呢?你来说一说。
生:她是想激励她在前线打仗的丈夫,相片代表了她们的心意,所以用相片作为文章的题目。
师:用什么激励?
生:用相片……(略)
生:我认为主要是将从良民证上撕下来的相片,而且更要表达了激励前方的战士们的心意
还代表了那个艰难的时代。
所以以相片为题。
师:这张相片表达了青年妇女崇高的心意,为什么说这和英雄气概相当?
生:这种英雄气概就是不怕日本人的进攻,保护老百姓。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意,同学们想一想,青年妇女是在积极鼓励丈夫,前方的战士积极得打仗,保护着人民的生活,所以,我觉得——
生: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师:请大家再读一次。
读:我觉得只有这种崇高的心意,才能和那为人民的战士的英雄气概相当。
四、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布置第二课时学习任务。
  1.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思考:这位年轻妇女会在信中对她的丈夫说些什么?引导学生从追忆往事、表达心愿、殷切鼓励、细致问候等角度思考。
  2.布置作业,为第二课时教学做准备。
(1)推荐阅读孙犁的《荷花淀》、《采蒲台的苇》等文章。
(2)阅读有关抗日题材的作品,或采访年长的人士,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处于敌占区的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3)回忆信件的格式,了解家信的特点,有条件的可以找一封家信读读。                    

第二课时
一、回味全文,延展情感。
1.学生诵读全文,再次感受本课语言的魅力,感受文章深沉的情感。
2.读后交流:用年轻妇女的口吻来简要复述这件事。
二、交流资料,准备“写信”。
检查第一课时作业完成的情况,组织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交流:
1.交流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的生活情况。
2.交流信件的基本知识,了解家信的特点。
3.进一步进行想象练习,说说这封信中可能会谈到什么。
三、代写书信,交流评改。
1.学生代写书信,教师个别指导。
2.师生评议,修改,选出佳作进行展览。        借助“相片”渗透时代背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生阅读课文做好情感的铺垫。


对学生预习情况进行测评,使学生在总体上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根据学情对教学预设进行调控。


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良好习惯;通过自学和合作交流达成浅层次目标;培养问题意识,根据学生质疑情况整合出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达到“以学定教”,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46:00 | 只看该作者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并谈出个性化的理解。从发展语言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说话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能力。注重感悟,强化朗读,让语文课能听到读书声。

















































































































将阅读从“内容”层面引向“情感”层面,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在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就会更加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更加理解这个妇女的行为。于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文本,将会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































转换角度或角色,以“内化生成个性化见解并加上适当想象的方式”检验学生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
推荐阅读的材料和目录,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由文本中的写书信,延伸到书信的写法,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
利用“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将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适当变换方式,检测学生达成情况。
对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生活的了解,可以作为课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也为后面的习作奠定了基础;对书信有关要求的复习,是应用文写作的具体指导;对书信内容的想象作为专项口头语言的练习,为后面的书面表达的练习奠定了基础,先说后写,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写作基于阅读,从阅读延伸开去,把写信作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写作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18 将军与孤女
【教材分析】
《将军与孤女》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指示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学情分析】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  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聂将军与孤女)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攻克   谴责    仇怨    正义词严  感慨  无辜   寸草不恭   泣不成声
  干戈化玉帛  兵戎相见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攻克:攻下.
  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  措辞严肃.
    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
    无辜:清白无罪
  寸草不恭:书写潦草  有失恭敬。
  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
  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
      兵戎相见:指战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      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生交流分段及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8: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