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阅读的角度来说,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并谈出个性化的理解。从发展语言的角度来讲,培养学生“说话有理有据”的言语表达能力。注重感悟,强化朗读,让语文课能听到读书声。
将阅读从“内容”层面引向“情感”层面,体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强化“说话要有理有据”,将“阅读”和“口语交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有所提升。
在学生了解了时代背景之后,就会更加了解这张照片的意义,更加理解这个妇女的行为。于是,带着自己的理解再读文本,将会流露出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情感。
转换角度或角色,以“内化生成个性化见解并加上适当想象的方式”检验学生阅读目标的达成情况。
推荐阅读的材料和目录,有意识地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实现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由文本中的写书信,延伸到书信的写法,将“阅读”与“习作”有机结合。
利用“遗忘规律”及时复习。将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适当变换方式,检测学生达成情况。
对抗战时期敌占区老百姓生活的了解,可以作为课文阅读的必要补充,也为后面的习作奠定了基础;对书信有关要求的复习,是应用文写作的具体指导;对书信内容的想象作为专项口头语言的练习,为后面的书面表达的练习奠定了基础,先说后写,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
写作基于阅读,从阅读延伸开去,把写信作为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既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又能培养写作能力,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
18 将军与孤女
【教材分析】
《将军与孤女》是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文章真切而生动地记叙了聂荣臻将军指示照料在战火中受伤的两个日本孤女,并设法将她们送往日军驻地的经过.
【学情分析】
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以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素养的形成作为课堂的着眼点。运用工具书辨字正音,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理解文本注重个性化感知,做到说话有理有据,形成良好的表达习惯;课内阅读向习作拓展,将阅读学习恰当迁移,培养学生合理表达。
过程与方法:授课时注意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世界,通过与文本对话的过程,加深时课文的理解,品位语言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凭借具体语言材料,使学生感知聂将军关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谊的体现,认识到中日友好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教学重难点】
反复诵读,凭借具体语言材料,说说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教学方法】 放—收—帮—牵
【学法指导】 质疑互助式学习,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5.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了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聂将军与孤女)
3、师:聂将军就是聂荣臻(师板书)
(看书上图)这位就是聂荣臻将军。
4、交流搜集到的聂荣臻将军的资料。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1955年被授予元帅军衔。
5、介绍故事背景:
1940年8月,我军打响了有名的“百团大战”,聂荣臻领导的晋察冀军区是参加部队之一。8月20日晚上10点,聂荣臻一声号令,中央纵队三团,在工人的配合下,扑向井胫车站,到21日黎明,就把矿区的日军全部消灭。本课中的两个日本小姑娘,就是三团一营战士在攻打井几煤矿时救出来的
二、学习生词,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词:
(1)出示:
攻克 谴责 仇怨 正义词严 感慨 无辜 寸草不恭 泣不成声
干戈化玉帛 兵戎相见
(2)指名读——齐读
(3)理解词义:(按课文顺序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
攻克:攻下.
谴责:斥责;责备.
仇怨:仇恨;怨忿.
正义词严:道理正当 措辞严肃.
感慨:心灵因某种感触而感慨。
无辜:清白无罪
寸草不恭:书写潦草 有失恭敬。
泣不成声:哭得发不出声.形容十分悲伤。
干戈化玉帛:变战争为和平.
兵戎相见:指战争.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想想课文中哪几幅画面给你留下了印象?
4、生交流:
板书: 战士照料
将军照料
送别孤女
孤女感恩
5、生默读课文,根据小标题分段,并说说段义
(生交流分段及段义)
三、齐读课文:
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四、作业:
读熟课文,第三自然段读五遍。(家作)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抓住日本人民为什么称聂将军是“活菩萨”,是“中日友谊的使者”?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体会聂将军的为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