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阅读下面这段话,把文中的“有的”改为“有……的”,把“有……的”改为“有的”。改后再读读,体会一下“有的”和“有……的”之间的异同之处。
壁画的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录佛教故事的,有描绘神佛形象的,有反映民间生活的,还有描摹自然风光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成百上千的飞天。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倒悬身子,自天而降;有的彩带飘拂,漫天遨游;有的舒展双臂,翩翩起舞,看着这些精美的壁画,就像是走进了灿烂辉煌的艺术殿堂。
2、实践活动:
举办一次“模拟参观莫高窟”活动。
(1) 要求学生用胶泥、粘土或其他材料制作“形态各异”的彩壁,绘制“丰富多彩”的壁画。
(2) 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已制成的展品,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
(3) 将展品布置好,指名一人当导游,其他同学当游客。
请同学们先试着做迁移练习,学生交流。
请同学们课外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并把活动情况写下来后发回学校的网站上来。
(八)、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
地理位置
参观莫高窟 历史渊源 (传说藏经洞)
(佛教技术宝库) 壁画彩塑 精彩优美绝伦
赞美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30*农谚漫谈
教学要求
1、通过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农谚的产生和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中领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2、引导学生搜集农谚,关注生活,感悟祖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3、认识四个生字。
教学重点:感悟文章的结构。
教学难点:
了解农谚的产生和其积极的现实意义,从中领悟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搜集农谚。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出示古柳的诗歌《亲近农谚》,引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看读得是否正确流利。
2、小组检查朗读,交流质疑。
三、初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课文、,大家评议。
2、读完课问你了解到什么?
四、 细读课文,感悟文章结构,领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1、请8名同学到台前,分别替代8个自然段。
2、引导学生讨论八名同学可以结为几组?为什么?
一组:(1)
二组:(2——7)
三组:(8)
明确组长,引导学生把握各层次的主要意思。
3、农民在长期得的劳动实践中,积累了经验,创作了农谚,折射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4、熟记农谚,写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五、拓展延伸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六、作业:背诵农谚。
板书设计:
30、农谚漫谈
农业生产
劳动人民 揭示天气 聪明才智
预报天气
收成好坏
31、碧螺春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2、学会5个生字,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关于”、“如果……那么……”造句。
3、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知道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感受碧螺春特有的色、香、味、形,体会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心灵手巧。
教学准备: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我们江苏太湖生产地一种名茶叫什么吗?(碧螺春)
二、范读课文(听录音)
听课文录音,提出学习要求:为什么茶叶的名字要用上“春”呢?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全班交流)
三、自读课文(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
2、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四、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了解词语的掌握情况,对学生不懂的词语教师作适当讲解。
五、指导书写生字
1、学生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后,指名板演。
2、引导评价,适当范写。
3、学生用钢笔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语文课要学会阅读,培养自学能力。学会阅读包括:掌握词语、了解结构、抓住词眼、理解感悟、朗读体会、想象写话、课外延伸。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经历这个过程。
●掌握词语
1、默写课后练习3中的10个词语。
●了解结构
2、课文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碧螺春的?(产地和名称、采摘、制作、品尝)
二、学文
1、制作、品尝碧螺春是用哪一句话过渡的?
认识第6节首句承上启下的特点,并用“如果……那么……”练习造句。
2、学习“采摘”
●抓住词眼
(1)“采摘”碧螺春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概括?(美丽动人)
●理解感悟
(2)“采摘”碧螺春的情景很美,仔细看图,轻声朗读第4节,说说“美丽动人”体现在哪些地方?
(3)讨论(风景美、茶树美、动作美、神态美)
●朗读体会
(4)齐读感受“美丽动人”。
3、学习“制作”
(1)“制作”碧螺春给人的感受可以用哪一个词语概括?(新奇)
(2)默读第5节,说说你感觉到哪些“新奇”?
(3)讨论(焙茶手的衣着、制作的动作、茶叶的变化、茶叶的样子)
(4)为什么称碧螺春为“工夫茶”?(形状美、焙茶手技艺高超、辛勤劳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