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2、了解顿号的用法。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第五自然段,积累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描写孩子们在大自然里和绿叶快乐嬉戏的场面展开想象,体会绿叶带给孩子们的乐趣和作家所要传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乐于像作家一样热爱生活,关爱自然。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去搜集树叶,去制作树叶作品。 2、带来自己童年生活的照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学生展示童年生活的照片,谈自己照片的来历。
    2、教师展示童年生活照片。
    3、师:其实,生活中很多人童年时的快乐,都来源于身边的大自然。今天,我们就追随着作家葛翠林的足迹,走进她魂牵梦绕的绿色童年。
    揭题:绿叶的梦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
    1、初读时,学生遇到生字或不理解的词语,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要做到读准字音,了解生词意思。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3、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觅食”“洋溢”等词语;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弄懂“标本”的意思;“碾盘”可以通过展示图片让学生认识;“启蒙”“清热明目”“除痰止渴”等词语则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去理解。
    4、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三、品析朗读,感悟语言,体会真情。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品读时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去美美地阅读,细细地品味,体会绿叶给作者童年带来的欢乐和作家的情感。同时,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要求记忆的段落。
    4、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如果出现疑问,则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并自己尝试解决。
    5、总结:是啊!我们的生活当中不光有漂亮的芭比娃娃、变形金刚,不光有酷鼠滑车、卡通游戏,还有很多的快乐来自于我们生存的大自然,来自于我们熟悉的生活。同学们,会创造快乐的孩子永远不会寂寞,我真心地希望你们有自己的快乐的生活,有一个美好的、难以忘怀的童年。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注意不要把“汇”字的左半部写成“工”;“戒”字的撇不要丢掉;“垂”字书写时要做到布局均匀、紧凑。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结合课前自己找来的童年生活照片,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生活,把难以忘怀的一件事情写一写。
    教学反思:
   
   
   
   
   
    20 鸟的天堂
    文本细读:
    课文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与“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抒发了对这一奇特的自然景观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赞叹和热爱。
    1.设置悬念,引发兴趣。
    打开教科书,看到标题,读者自然猜度文章肯定与鸟密切相关,可是作者开篇之后,偏偏没有一点写鸟的文字,这是为什么呢?读者读下去的兴趣油然而生。
    2.以趣促读,悬疑推移。
    正当读者急于知道为什么取题“鸟的天堂”而开篇却不写鸟的时候,“我”和朋友乘船来到大榕树前,顺笔交代大榕树便是“鸟的天堂”,而且“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照常情,后文应该揭示这“天堂”的奥秘了。然而作者又一次笔锋陡转,却不见一只鸟影。那为什么以“鸟的天堂”为题呢?随着疑问的增多,读者更加急于阅读下文了。
    3.聚疑突显,恍然大悟。
    当他第二天乘船再次经过大榕树前面时,看到了群鸟飞鸣的热闹场景。这时,“我”由衷赞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悬念到此才算开释了。  
    课文的悬念如同一条无形的情思线索,使文章结构上更加缜密无间,读者的感情也随着文中人物的感情而起伏,行文曲折尽致,很吸引人。
    在行文表达上,全文将叙事与抒情融合在一起,动态与静态描写鲜明比照。结构清晰,语言优美,描写细腻、生动,是这篇课文在表达上的主要特点。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仔细地品味、学习。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7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陆续、继续”“缓缓、渐渐”“静寂、热闹”“应接不暇”等词语的意思,读准 “的、应、干、禁、数”等多音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背诵文中描写榕树样子和鸟儿活动情景的段落。
    过程与方法目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边读边想像画面,感受大榕树的奇特、美丽以及众鸟纷飞的壮观场景,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描写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查阅有关“鸟的天堂”的图片、资料。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师:“看到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出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喜欢的方式解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用课件出示文中的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采用多种方式去理解词语。
    3、检查读文情况:
    教师指名学生按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以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4、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和他的朋友几次经过“鸟的天堂”?每次见到了什么景象?为什么两次见到的所见所闻会不一样?
    三、读中品味、深入探究。
    1、学生再读课文,要求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为什么慨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你是从文中哪些词句感受到的?”勾画有关的重点词句,并在书旁写下批注。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体会。
    3、教师要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文本中具体的语言文字来谈感受、谈体会,并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要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读出情感来。
    A:汇报交流大榕树旺盛的生命力时,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不可计数”“照耀” “颤动”来体会、感悟。
    B:汇报交流群鸟飞鸣的动态美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两个“到处”、三个“有的”、“ 应接不暇” 等关键词语来体会、感悟。
    4、教师小结。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结合课文内容,收集有关资料,给“鸟的天堂”这一游览胜地,写一篇解说词。
    教学反思:
   
   
   
   
   
    综合学习四
    一、文本细读:
    本次综合学习包括“我的采蜜集”“读读背背”“口语交际”“我的小笔头”四项学习内容和“漫步书林”一项欣赏内容。
    “我的采蜜集” 采集的内容是分类整理有关植物的词语,这与本单元文化主题密切相关,是对“绿”的延伸与拓展。
    “读读背背”栏目选择了郑燮的《题竹石》,诗的大意是:这丛绿竹,长在青山上那么牢固,它的根须原来是扎在岩石缝隙里的,而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打磨和打击仍然坚韧不拔;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全诗以竹比人,借石竹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与生气蓬勃的精神,反照诗人刚直不阿的风骨。
    这一次安排的口语交际,内容是“请你来当设计师”,话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发挥、想像、创造的空间,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升华与运用。
    “我的小笔头”让学生在欣赏漫画之后,编一个“绿色的故事”。该习作练习紧扣单元文化主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将“绿色”的味道演绎得愈来愈浓。
    “漫步书林”承接前几册的系列安排,安排了至今影响深远的唐代书法三大家以及元代赵孟畹木?渥髌沸郎停?雍鹤置姥в胧榉ㄒ帐醯慕嵌燃し⒀??劝?婀?镅晕淖值那楦小?br>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进一步增强学生主动积累的能力,发展语感。
    2、继续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习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意蕴,体验诗人借物抒情的情怀。
    2、、通过口语交际,展示生活的素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书面表达能力的巩固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策略与方法: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1、课前借助工具书,自己尝试理解《题竹石》诗的大意。
    2、课前搜集唐代书法三大家以及元代赵孟畹南喙刈柿稀?br>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出示书中八个词语,学生思考、交流该范例积累的内容。
    2、初步引导学生区分成语与四字词语。
    3、进行扩展: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所知道的有关植物的词语。
    4、鼓励学生课下继续分类整理有关植物的词语,准备参加次日班内将开展的“词语擂台赛”。
    二、读读背背:
    1、出示古诗《题竹石》,鼓励学生会背的则站起来背、会读的则站起来读。
    2、学生交流从诗中读懂什么?
    3、师生补充描述。
    4、学生反复吟诵,同学之间互教互背,达到人人都能熟读成诵。
    三、漫步书林:
    1、自主欣赏唐代书法三大家以及元代赵孟畹木?渥髌贰?br>    2、学生共同交流课前搜集的唐代书法三大家以及元代赵孟畹南喙刈柿稀?br>    3、教师适当对这些书法艺术家的作品及他们的书写风格做补充介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4、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书法家的字帖来进行描红或仿影,以此练习毛笔书法。
    教学反思:
   
   
   
   
   
    综合学习四测试
    一、自主识字(25分)
    1、这段时间,我们又学会了不少的字,不仅会读拼音,而且能把字写得漂漂亮亮。
    náo gù nài hàn lā jī tān wū
   
   
    zhē gài kū wěi jiè zhi tíng bó
   
   
    2、下面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① 应接不暇( yīng ) 汇拢( lǒng ) 薄荷( bò )
    ② 的确( dí ) 拨动( bá ) 适宜( yì )
    ③ 不禁( jīn ) 树冠( guàn ) 剥开( bāo )
    3、比一比,组成词语写下来。(5分)
    秘( ) 竿( ) 拂( ) 费( ) 旱( )
    密( ) 秆( ) 佛( ) 废( ) 早( )
    二、开心积累(17分)
    1、按原文填空。
    ①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 ),不几天(   ),就变成(   )。
    ② 星期天,我们跑遍(   )的树林、(   )的墓地、(   )的河边、(   )的田野和(   )土岗子。
    ③我(   )看着,眼睛应接不暇,(   )这只,(   )那只,(   )那只,另一只(   )。
    2、含苞欲放 根深叶茂 出水芙蓉 根深蒂固
    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有关____的。
    我还分类整理了许多有关这方面的词语。最少用上三个这样的词语,来描写一种植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快乐阅读(28分)
    仔细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我的外公最爱读书。那天下午,外公又在书房读书,听见我来了,就唤我进去。我看到外公的书桌上放着厚厚的书,上面圈圈点点,空白处还密密麻麻写满了字。我问外公 您的学问这么大 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 外公笑着说:“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只有虚心好学,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呀!”
    (1)请给文中画线的部分加上标点符号
    (2)联系上下文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唤— 效力—
    (3)这段话共有 句,都是围绕“ ”来写的。
    (4)外公学问很大,为什么还要天天读书呢?请把原因用“~~”画出来。
    (5)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想法,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
    四、自由习作(30分)
    同学们,节假日里,你曾经到哪里游玩过?那里的景色美吗?美丽的景色又带给了你什么心情?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处景色写一写。写好以后,多读几遍,修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
   
    综合学习四部分测试题答案
   
    一、1、牢固 耐旱 垃圾 贪污 遮盖 枯萎 戒指 停泊
    2、③ 3、略。
    二、1、略。2、我发现这些词语都是有关植物 的。
    三、(1) :“,?”
    (2)唤:叫。效力:效劳、贡献力量。
    (3)共有5句。围绕“我的外公最爱读书。”来写的。
    (4)“知识就像无边的海洋,只有虚心好学,不断地用新知识充实自己,才能更好地为国家效力呀!”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10-19 10:43  
    阅读链接四
    生命离不开绿色
    丰润区光华道小学 朱秀云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继续练习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问题。
    2、调动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运用学到的阅读方法,经历语言实践的过程。
    3、通过本次阅读链接的学习,使学生在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洋溢着生命与爱意、充满着激情与渴望的绿色世界。从而激发珍爱每一片绿、增添每一抹绿的激情。在体验语言魅力的同时,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课前准备:重温本单元的课文;预习阅读链接,读熟课文;搜集与绿色相关的材料,整理在自己的采蜜集上。
    教学过程: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再设计
    与教学随笔
    一、谈话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
    1、师:同学们,当再一次面对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生命离不开的绿色”时,你的感想是什么?可以针对本单元的课文来谈,也可以根据以前学过的文章来谈。
   
   
   
   
    2、师:是的,绿色显示着生命。但它的含义又不仅仅如此,学习完这单元的阅读链接,相信大家对绿色的理解会更丰富、更深刻。
    二、检查预习,初读文本。
    1、师:下面我们打开书90页,检查一下预习情况。
    2、生分段朗读课文。针对读的情况师生、生生或评价、或纠正。
   
   
    三、深入文本,探究对话。
    师:请大家自由读题目下面的那段话,边读边想有什么问题或体会?
    1、学习“绿色记忆”。
    师:是呀,绿色总是显示生命的存在,因此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喜欢绿色、创造绿色、吟咏绿色。让我们一起走进“绿色记忆”吧。
    学生默读“绿色记忆”板块,找出不懂的问题后,全班交流研讨。
    研讨时注意以下几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3:00 | 只看该作者

抓住陶渊明对柳与菊的喜爱,可适时让学生展示搜集的陶渊明的相关材料,感受他对悠然、恬淡的绿色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以教材中对杜甫的草堂的简单介绍和图片为凭借,抓住“一顷”这个学生不熟悉的地积单位想象竹子的种植面积之大,再加之花木种类众多,诗人生活的绿色环境足以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
    朱自清先生的《绿》可以引领学生边读边展开想象,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这段描写的准确与生动,然后指导感情朗读。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课上,或课下阅读《绿》的原文,体会作家对梅雨潭的绿得几乎不知如何描写的爱。
      2、学习“绿色空间”。
    师:面对着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美妙的绿色,朱自清先生说:“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这是一种何等喜爱的心情啊!读一读“绿色空间”中的几段美文,你会更加被绿色所陶醉。
      学生朗读前四段文字,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然后与同学交流,说说喜欢的理由,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师:绿色养育着生命,绿色带给我们美的享受。印度有位教授对一棵大树的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何呢?请大家默读“绿色空间”的剩余部分,想一想这组数字说明了什么?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学生研读后交流这组数字带给他们的思考。
    3、学习“绿色期盼”。
    师:大自然中的绿色无私地向我们提供着各种资源,可人类有时却不珍惜。我们应该如何创造自己的绿色家园呢?自己小声读一读“绿色期盼”,想一想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想?
    学生读后全班交流谈收获。
    四、扩展延伸,引向课外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布置了搜集与绿色有关的资料,这节课一部分同学展示了,还有许多同学没有展示的机会,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一下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内容较短的可以读一读,内容太长的可以简单的概括一下,然后说一说自己的体会,也可以选取其中精彩的一部分读一读。最后说一说从小组同学的交流中有什么收获。
    2、学生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收获。
    3、师:同学们的收获可真大!请大家看课题,如果老师现在还让你们谈对课题的感受,和上课开始时的感受一样吗?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4、师:是阅读给我们带来了收获,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课下继续搜集有关资料读一读,并将感兴趣的内容整理到小本本上。
    五、课下作业
    自己办一期“生命离不开的绿色”的专题小报。
    让学生针对主题谈感受,可以引领学生以主题为线索,对一个单元的课文甚至是以前接触到的所有与绿色主题有关的文章进行总结与回顾。并在回顾的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通读顺是上好任何一种阅读课的基础,阅读链接自然也不例外,检查预习使教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摸清底数,便于下一环节的教学。
   
   
   
   
   
   
   
   
   
    对于绿色记忆中的三部分内容,针对它们各自的特点,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但都贯穿一个主线,那就是激起学生或是对这些文人墨客的生活、或是对他们的作品的兴趣,也就是以文学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同时在这部分的教学中适时给学生展示自己课下搜集到的资料的机会,这样做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满足感,而且从根本上体现阅读连接的主旨——链接课内与课外。
   
   
   
   
   
   
   
   
   
   
    训练学生在默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问题。
   
   
   
   
   
   
   
   
   
    在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指导实践。用实际行动建设绿色家园。
   
    让学生充分的交流课下搜集到的资料,能激发学生随时随地搜集资料的兴趣。同时教给学生交流资料的有效方法。
   
   
   
   
    与第一个环节的针对课题谈感受首尾呼应,使学生在总结中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的认识在提高。
    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教学反思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10-19 10:43  
    口语交际:
    请你来当设计师
    丰润区第二实验小学 闫爱菊
    教学目标: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就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养成认真倾听,乐于表达的习惯,逐步达到善于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发散思维
    出示配图和课本上的一段话,引导学生观察和朗读 。
    注意:在教学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发言,帮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设计小区的绿化工程。
   
   
   
    二、适时引导,诱发思考
    教学中,要给学生一个独立思考的过程,让学生有话可说。更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针对该话题,先让孩子们想一想怎样才算是对“空地”的合理利用?要尽可能把问题考虑得全面些,再让同学在纸上画一画,然后再和同学合作商量。
    在此环节中,教师一是要提出明确的说话要求,二是要巡视其间,进行适时引导。
    三、创意发言,尝试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首先,在鼓励学生大胆表达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倾听,不仅要听老师说的,而且还要认真听同学发言,从中借鉴、学习、提高。可以在两位同学汇报之后,请其他同学复述,
    其次,围绕“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和能“具体生动地讲述,努力用语言打动他人”的要求,指导学生如何去做,如何去说——即当你想说的内容很多时,要先确定好要讲的主要事情,然后围绕这件事把话说清楚。不能什么都想说,什么都说一点。这样,大家反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了。二是可以借助合适的动作、表情。
    四、展示成果,拓展延伸
    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根据学生的画一画、讲一讲,最后集体评出“最佳设计方案”。
    当交际过程完成之后,可以全班出一个图文并茂的集子,以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也可以向社区提出自己合理化建议,这样也就更好地落实了“交际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编排思想。
    教学反思:
   
   
   
   
   
    我的小笔头:
    绿色的故事
    丰润区第二实验小学 闫爱菊
   
    习作要求:
    《综合学习四》中“我的小笔头”的习作要求是这样的:出示CCTV全国环保漫画大赛获奖作品《血衣》。当你看懂了上面这幅图,你有怎样的感受?它是不是会引发你很多的遐想?张开想象的翅膀,让心自由飞翔,去编织一个绿色的故事,表达你美好的愿望。
    教材分析:
    教材顺应中年级儿童喜欢编故事、讲故事的心理,安排了想象性习作练习。该习作练习承接前面的阅读学习,紧扣单元文化主题,引领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从而将“绿色”的味道演绎得愈来愈浓。
    教学设计思想:
    1、使学生进入一种漫画故事情境,促使学生进入角色投入情感,展开丰富的想象;
    2、既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又要在学生心灵受到强大震撼的基础上进行了习作,抒真情,写实感;
    3、让孩子们感受到写作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乐意学习写作,投入热情去学习写作,进行习作实践;
    4、使学生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绿色”,从而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第一步:课前搜集,回顾交流
    鉴于“阅读链接”里有过《树的思念》漫画欣赏的基础,所以本次习作可提前收集一些环保漫画供学生参阅。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漫画,看懂漫画背后作者深邃的思想内涵,也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
    可以先跟同学一起回顾本单元的内容,进一步感受生命离不开“绿色”,从而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己。
    第二步:实际投入,诱发思考
    美术课上,出示教材中提供的图画,教学中要抓住画面的关键部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动物们是因为什么事情而聚到一起的?这里原来是什么样子的?动物们过着怎样的生活?现在他们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弄清图意,展开想像,创作故事。这样做,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又在学生心灵受到强大震撼的基础上进行了习作交流,自然也就抒真情,写实感了。
    让学生自愿结组,小组内每个人选一个喜欢的角色,为自己设计、制作一个头饰。教师指导学生描画小动物图像,然后剪、粘贴、扎制,制作成一个漂亮的头饰。
    头饰做好后,让学生把头饰戴在头上,小组同学围坐在一起,启发学生想象:你们这几个小动物在这里干什么呢?都说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其中还有一位重要的人物不要丢掉哦!
    第三步:实际表演,投入情感
    实践活动课上,把学生带到一片树林里,让学生分角色来表演漫画故事。每位学生戴好自己的头饰,按照头饰代表的小动物角色,依照教材中的图画,想象好故事情节,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演一演这个漫画故事。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一定要抓住画中人物的表情、动作进行分析、思考、想像。还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会对整幅图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才会创作出一个具体、生动、感人的故事来。在指导过程中,切忌思想品德课的味道过浓,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观察图画,这样,学生的习作才有可能百花齐放。不然,极易写成千篇一律。
    第四步:演后交流
    口语交际课上,班上召开一次“我们的漫画故事”信息发布会。各小组选一名代表向大家介绍自己小组的故事的情节,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看哪个小组的绿色故事最精彩、最有意思,最能发人深思。
    然后,请大家思考一下:假设你们小组的故事再修改一下,你认为哪里写得不够生动、不够具体?可以从每个小动物的语言或神态入手,最主要的是图中这个人的动作、表情和语言。
    第五步:撰写故事剧本
    习作课上,布置学生按照交流讨论后的情况和自己的修改设想,撰写一个“故事剧本”,让更多的同学喜欢你的故事,体会故事中发人深省的哲理!没学过写剧本怎么办?不要着急,很简单,只要写一个故事就行了。写好后,自己先读一读,看看自己写得是不是很生动,有没有围绕一个中心来写?有没有突出漫画的主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习作完成后,要加强习作的交流、评改。可以小组交流,也可以是全班交流。可以是面批面改,还可以是同学互批互改。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大到全篇,小到一个词,要给学生习作的自信,力争使他们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第六步:“谁喜欢我的剧本?”
    撰写完以后,把自己的“剧本”贴在“我们的出版社”里,让喜欢的同学在你的“剧本”上面做一个表示喜欢的记号。如果喜欢的人很少,就去问问同学们,为什么不喜欢?按照他们的意见再修改一下,如何?还可以请伙伴、老师或家人读一读,看看大家是不是喜欢,请他们提出修改意见,再反复修改。
    如果想让更多的人读到你的“剧本”,从中受到启迪,就发到网上去,或者寄给杂志社的叔叔阿姨、你的知心朋友,让他们和你共同分享你的劳动果实,让更多的人生活的更美好!
    教学反思:


一、教材特点分析
      《观潮》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写景记叙文。文章一开头,即以“天下奇观”四字统领全文,接着围绕“奇”字,用三个逻辑段介绍了观潮的过程,表达了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奇”,既是文章的主线,又是文章的中心。
      潮来之前,“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作者通过对江边远、近景物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的气氛,目的在于同大潮到来时排山倒海的气势形成鲜明的对比,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这段,作者还通过“人山人海”的人潮,及观潮人“昂首东望,等着,盼着”的急切心情的描写为大潮的到来创设了一种特有的情境,进一步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来之时就更“奇”了。这一段作者根据细心观察,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非常具体形象地记叙了潮来之时的情景。我们可以从作者抓住描写的两个方面来体会潮水之“奇”。声这方面,作者三处写了潮声,从“闷雷滚动”到“响声越来越大”再到“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作者通过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声音的变化,再现了震耳欲聋的声音,这巨大的声音说明了什么?说明了潮水之大;这巨大的声音突出了什么?突出了一个“奇”字。形这方面,从“白线”移来横贯江面,到“白浪”翻滚形成城墙,再到“浪潮”飞奔而来,作者按由远而近的顺序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字。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再“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七八米高”,足见潮势之猛,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字。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并参考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分段。
      3、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受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三、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四、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五、课时安排:2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介绍钱江大潮)。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1)读课文时遇到带拼音的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2)想想课文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2、交流学生自学结果,指名试读课文,评议、正音。
    3、学习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重点交流的几个字:"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繃,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4、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三)学习阅读提示,给课文分段。
    1、自由读阅读提示,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再读课文,知道课文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写的。
    3、找一找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做参考,尝试给课文分段。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最佳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放映观潮时“人山人海”的镜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4:00 | 只看该作者

师述: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要到我们浙江省海宁市的盐官镇观赏“壮观天下无”的钱江潮(板书:观潮)
      2、提问。(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的游客?)
      3、这节课我们要重点领略钱江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二)重点学习课文第二段(第2、3自然段)。
      1、播放钱江大潮的录象,谈谈观看后的感受。课文中也有描述,请同学们打开书,找一找描写潮来时景象的段落(第2、3自然段)。
      2、读读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努力把它读得有气势些,然后读给大家听。
    3、指名读,师生共同评价后再齐读。  
      在交流中随机抽出3个句子进行重点指导: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教师指导:闷雷的响声是怎么样的?(低沉的),“轰隆隆”这个响声,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闷雷滚动)指导读好这句话。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看图片指出位置)。看到白线出现时,人群有什么反应?这个场面可以用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指导朗读。
      (3)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理解“齐头并进”、“浩浩荡荡”的意思。想象一下“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是怎样一种壮观的场面!再想想加上“山崩地裂”的声音,大潮是怎样的一种气势!(再看录像感受)
      指导朗读:个人准备后指名读,评价后小组赛读,最后齐读。
      4、指导背诵。
      (1)教师引入: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让人如身临其境,难怪你们喜欢这些句子。可是,我们刚才读句子的时候,把顺序给打乱了。作者写观潮的顺序是怎样的呢?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听的练习。我读一段话,请大家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几处描写连接起来的,并把它记下来。(学生每人一张填空练习纸)
      投影出示句子(括号内的词供参考,不出示):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教师读句子(包括括号里的词语),学生听后记下词,填在括号里。(指名板书)
      投影句子(出示括号内的词语,校对)。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描写潮水的。(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时间的推移和潮水位置的改变来描写潮水的变化。)
      (3)引读这段话(教师读括号里面的词,学生读后面的句子)。
      (4)划线的部分留下括号里的词,再请学生背诵后面的内容。(机动:学生看书试背)
      (5)现在我们一边看录像,一边有感情的背诵课文的第三自然段,感受钱江潮的气势。(如果不会背,可以看看书,会背的站起来背)
      (三)词语的积累和运用。
      A、教师启发:刚才学的这两个自然段中很多词语用得十分精彩,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老师投影出示词义,学生知道的就站起来说该词语。
      1、形容人声喧闹、嘈杂,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人声鼎沸)
      2、有风浪,水面很平静。(风平浪静)
      3、形容声音很响。(山崩地裂)
      4、面与天际会合,指地平线。(水天相接)
      5、从这岸到那岸在江面上横着接通。(横贯)
      6、分先后地一起前进或同时前进。(齐头并进)
      7、形容水势很大。(浩浩荡荡)
      B、(用投影出示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然后联系整篇课文,用上课文中的词语,把它说完整,说清楚。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潮来时(浩浩荡荡),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
      前后讨论后交流,出示答案后再把这一段话连起来说一遍。
      (四)质疑,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观潮》,你有什么想法?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阅读有关课外书,进一步了解大自然。
      (五)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本剩余部分。
   

回复人:亮晶晶  回复时间:2006-11-29 13:03  
    20 琥珀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文章通过想象,具体记叙了琥珀的形成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增加了关于化石的科学知识。文章先叙述了琥珀的形成过程,接着叙述了琥珀的发现,最后描写了琥珀的形态,即交代了想象琥珀形成过程的依据。
   
    一、 教学目的
    1、 了解琥珀的形成过程,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培养想象能力。
    2、 继续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写的方法。
    二、 教学重难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4: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