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冀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引导学生细心观察,感受大自然、感受家乡的美丽。
    2、让学生学会想象,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绘自己的心目中的家乡。
    3、培养交际能力,用普通话条理清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培养学生讲普通话和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好习惯。
    2、 激发学生交际的欲望和自我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们刚刚一起欣赏了美丽的桂林山水,一起走过了
    阅读连接中的杭州西湖、黄河壶口瀑布、亚龙湾等许多迷人的地
    方,同学们你还看到过那些美丽的地方?(交流)实际上最美的
    地方不只在名山大川,生我们养我们的家乡,那润泽的土地上也
    有很多让人留恋的地方:比如村旁的小溪、房后的树林、街心花
    园、校园一角……这些都是我们心中最美的风景。
    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学校准备开展一次“家
    乡最美的风景”暨“优秀小导游”的评选活动。各班要上报两名
    参赛选手,谁想参加呀?这么多人想去,选谁呢?这样吧,咱们
    开展一次优秀小导游比赛,谁最棒就推荐谁去,好吗?
    师:咱们的家乡有很多美丽的地方,今天就向大家介绍家乡一处
    美丽的地方,你想介绍哪个地方呢?你们觉得应该怎样介绍呢?
    (共同交流:景物地点、特点,也可加入传说、说话有快有慢、
    有感情,用普通话……)
    二、 全班互动交际 自己眼中的美景,闯关
    第一关:小导游初赛(在小组内讲讲自己最熟悉、印象最
    深的一处美景,并评选出小组最优小导游,记下推选的理由,也
    可合作画画)。
    第二关:小导游复赛(全班交流,交流前请各组介绍本组优
    秀小导游的优势,教师顺势指导交流要求,全班交流过程中针对
    交流情况适时点拨)。
    三、评价总结
    学生参与评价,讲清理由。颁发班内入选美景及小导游标志。
   
        
   
   
   
   
   
   
   
   
   
   
   
    我的小笔头 我最喜爱的地方
    丰润区西实验小学 张连平
    习作要求:
    《综合学习一》中“我的小笔头”习作要求是这样的:《梦中的外婆家》例文引入,外婆家的藤花书屋,淡红的花朵,大竹园……在小作者的笔下都是那么美,那么亲切。喜爱,才能写出美。你喜欢哪儿?请你也来写一写。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是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较三年级有很大发展设计的。三年级时已有过写景的片断训练,在此基础上这次习作要求有了很大提高,从例文来看,有了一定的表达顺序,抓住了景物的特点,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自己的喜爱之情。
    教学设计思想:
    1.创设宽松、愉悦的游玩氛围,引导学生置身于生活实践中,调动多种感官,触摸写作素材。
    2.指导学生有序地、重点突出地将最具特色的景物写生动、具体。体现它带给自己的快乐。
    3.体现整合的理念,将口语交际与写作有机的结合起来。
    作前准备:
    发动学生准备好摄像机、照相机或画笔。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 融身自己喜爱的地方,放飞自我,感受自然
      师:同学们,在口语交际课上,大家讲得都很棒,老师知道了景色美,能给你们带来快乐的地方就是你们最爱的地方,他就像一首诗,一首歌。同学们,马上就是星期天了,老师有个提议,让你的父母再带你到最喜爱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怎么样?有条件的可以用摄像机或用照相机拍下,也可用自己的手画下那里的美景,咱们准备用它来装饰黑板旁边的展示栏,好吗?当然了,同学们也一定要仔细观察那里,那里的小导游可是你呦!(指点方法:1要突出重点,在大范围观察的基础上,重点观察自己最感兴趣的几种事物,用笔记下他们的特点。2注重方法,观察的时候不仅要用眼睛看,还可以用手摸、用耳听、用鼻闻、用心去感受。)
      二、成果展示,畅谈最爱的地方
      师:上周星期天,同学们再次走进了自己最爱的地方,从大家的脸上老师就洞察到了你们内心的喜悦。那好,同学们就利用这节课找你最喜欢的伙伴把你最爱的地方介绍给他听,好吗?(学生交流)师巡视,推选典型的在全班交流。
      三、明确方法,描绘最爱的地方    
      1、趣味启发。师:同学们,我们最爱的地方像一只美丽的小兔子,揣在我们各自的怀里,现在就请大家把“兔子”放出来,让它在我们的纸上踩出最美的花朵吧!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的快乐。你认为怎样写才能最有效地体现是最“爱”的地方,才能写得形象生动感人呢?
      2、探寻方法。读读《梦中的外婆家》这篇例文,想一想,我们如何写好自己眼中的“最            爱”,梦中的地方。生生交流,师生交流:按一定的顺序写,把景物的远景、近景、动态、静态、联想、感受以及带给了自己哪些快乐写出来,语言要生动形象,要灵活应用妙词佳句,要巧妙的用字词体现自己的“最爱”。
      3、学生练习写作。
    四、读品结合,展示自己最爱的地方
    1、 小组内互相读读评评,找找优点和不足。
    2、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3、 全班交流。各组推荐的同学上台朗读,师生互评,以表扬激励为主。
    4、 学生再作修改。完成后自己再读一读,或互相读一读。
    五、抄写,根据兴趣可以给自己的作品配图
    优秀作品张贴于展板,有兴趣的可发到网上或杂志社。
          
                                       


小资料:
    桂林城徽-象鼻山的传说
    象鼻山的山顶有明初所建的一座喇嘛式的实心砖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又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宝剑的剑柄,故又称宝瓶塔、剑柄塔。关于象鼻山和剑柄塔,有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这头神象随玉皇大帝南巡来到桂林,身患重病遭弃,当地人治好了它,它为报恩,于是留在人间为民耕种劳作。玉皇大帝得知,多次召它回宫,它誓死不从,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它奋起反抗,激战数日,浑身带伤。玉皇大帝见暴力无法使它屈服,谎称休战,趁它俯江饮水时,派天兵天将用宝剑插入它的背,神象化作巨石永远留在了漓江边,它那背上的剑柄至今还留着。
   
    水月洞中,有石刻50多件,多为宋人题刻,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蓟北处士的《水月洞》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小资料: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800年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此語出自何人之口却悬而未决。在今天举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作研讨会上,中国诗词、文博专家一致认定:此句出自南宋王正功的诗作。
      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朮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詩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說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靖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及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丰润区岔河镇岔河中心小学 孙莹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2、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2、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人间无处不在的真情,感受真情的温暖。
    3、结合活动安排习作训练,使学生认识习作在生活中的价值,并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4、乐意与人交谈,在交谈中能清楚明白地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课时设置:
    6、炊烟
    岔河小学 孙莹
   
    文本细读:
    《炊烟》讲述的是“我”与一对“山里人”的小小的邂逅。在我“又累又饿”的时候,他们盛情款待了我,并不求任何回报。女主人的热情爽朗、男主人的朴实憨厚以及他们美好的心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课文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初见炊烟,心生希望。正当“我”又累又饿的时候,看见了远方山间轻轻飘荡的炊烟,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第二部分(2-4)盛情款待,感受温暖。通过煮饭、闲谈、告别等情节表现山里夫妇热情、淳朴的性格。
    第三部分(5)回望炊烟,心潮激荡。飘动的炊烟下,木屋主人挥动手臂与我道别。这一幕,似电影镜头般定格在作者眼前,也定格在读者心田。
    文中山里人的形象质朴感人,似一双无形的手拨动着读者的心弦,使人产生强烈的共鸣。这样的艺术效果得力于作者对人物细致、传神的刻画。
    成功的人物刻画不在于为人物寻找惊天动地的创举,关键在于对事件进行描写时,一定要自己感受最深的,且最能体现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富于表现力的动作、神态和语言,这样,人物形象才会生动而丰满。
    比如,课文中用了“客人来啦,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先喝碗茶!”“钱?这儿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如果不忘记山里人,以后再来!”等语言描写;又有“她把那锅一连洗了三遍,红薯、白菜在山溪里洗得干干净净”等动作描写;还有“没等开口,她就笑着叫起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大口大口地吃”,“她又笑了”等神态描写,这样,一个热情爽朗、快人快语的农村妇女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文字之中,是炊烟写作艺术上的又一特色,读来如同品尝一杯清淡的绿茶,令人回味无穷。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本课6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1个生字。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拼读 “塞”这个多音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利用字典、词典进行独立自主的识字,提高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并学习作者的这种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品味感受“山里人”的热情,淳朴,激发学生要向“山里人”那样多献出一份真诚,一份爱心,生活会更加美好、幸福。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课文篇幅短小,字里行间渗透着人与人之间浓浓的真情,学生应该能够读懂,但作者为什么以“炊烟”为题,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听过这首歌吗?《爱的奉献》只播放最后几句,“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日常生活中你曾得到过素不相识的人的热情帮助吗?谁能把当时的情形和你的感想与大家谈谈。
    学生畅所欲言。
    2、师:今天我们就来结识一对“山里人”来感受一下他们的淳朴和热情,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课《炊烟》。板书课题。
    3、师:看到这个题目,同学们都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质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想法来读读《炊烟》吧!
    在读课文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准确通顺。
    (教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由读课文)
    2、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注意“塞”是一个多音字,在这里读sāi,在小组内轮读,把生字词读准确。
    3、用各种形式理解课文中词语
    (1)借助图片理解“炊烟、热气腾腾”。
    (2)结合文中具体语境、生活经验或借助词典理解“无声无息”“寄宿”“回荡”……
    4、检查读文情况,教师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进行评价。
    5、再读全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谈初读课文后的感受)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本课生字卡片,组词,并说句子。
    2、小组讨论如何记忆字型,如何把字写好看。
    3、指导重点字的书写,如“腾”“豪”等
    四、作业
    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一、 回忆课文,整体感知
    《炊烟》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中木屋的主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整体感受,教师可随学生回答
    板书出木屋主人的印象:热情、淳朴、善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二、细读课文,品位理解
    1、木屋主人给同学们留下了热情、淳朴、善良印象,你是从
    文中什么地方体会到的?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找到相关的
    词句画下来。
    注意抓住最能表现人物性格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
    好好的品读,并在旁边写出自己的感受。
    (给学生充分品读的时间)
    2、引导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1)外貌描写的词语“木屋里走出一位中年妇女,她面色黑红,……充满山里人的光彩。“妇女的勤劳、健康。
    (2)神态、动作及语言描写的语句:她坐在旁边。笑着看我
    ……手里不停的织着一件鲜红的毛衣,她自豪的告诉我……
    女主人的豪爽、勤快、健谈、对生活的乐观。
    (3)语言动作的语句:客人来了快进屋吧。那还要问?坐下喝碗茶!……洗得干干净净。女主人的热情好客。
    “这不是饭馆,快放回你的口袋里”女主人的心地善良。
    (4)男主人的语言“都是自家种的……”男主人笑着说,声音很轻,男主人的憨厚、淳朴。
    三、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分角色朗读全文,注意在朗读中体会男、女主人的性格。
    四、回读课文,质疑问题。
    读了《炊烟》木屋主人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浏览全文,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写出来。
    五、自拟文题,感悟中心。                 
    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在山里人家里感受到的温暖,可为什么
    作者却以“炊烟”为题呢?如果让你来写,你想给、这个故事起一个什么名字?你认为作者的题目好在哪?
    使学生体会到“炊烟”是全文的线索,又累又饿时望见炊烟,女主人为我煮饭,告别时望炊烟。
    炊烟让人感到希望、温暖、富有诗意。
    六、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人间处处有真情在,把你曾经得到过的一次帮助写下来,注意写清经过和当时的感受。
    积累文中优美的词句,学以致用。
    七、板书设计
    希望
    温暖  炊烟
        木屋主人   善良 淳朴 豪爽
               热情 好客 乐观
    八、教学反思: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09-11 09:52  
    7 赏花
    岔河小学 孙莹
    文本细读:
    一群双目失明的残疾人,在孤独与沉默中开始了他们的旅程,但行不多久,他们不光听到了小河哗哗的流水声,嗅到了淡淡的花香,而且,“看到”了盛开着的梅林,飞舞着的蝴蝶,他们用心体会到了春光的明媚……而这一切,来源于售票员秀子和司机的善良与热情,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互助以及乐观的生活态度。
    文章按照叙述顺序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这次郊游的特殊组成人员。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文章结尾)。介绍车上的气氛由沉闷到活跃的全过程。在这一部分,作者运用语言、神态等描写手法渲染了车厢内热烈的气氛,使读者感受到了洋溢其中的浓浓的亲情。
    题目为“赏花”,但非一般意义上的“观赏”“欣赏”,而是用心去体会、感受大自然,感受春天,感受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
    文章语言朴实,读来如一股清新的春风拂面而过,令人感觉清爽而温暖。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9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够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感受文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亲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朗读、默读、复述课文,使学生感受到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默读、复述课文的能力。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读中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不懂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 文章文字浅显,学生应能读懂,但文章又写得比较含蓄,学生体会起来可能有些困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生活情境,谈话导入
    1、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的残疾人,他们更需要我们健康人的关心与帮助,回忆一下,你曾帮助过残疾人吗?当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经历)
    2、师:是啊,多一份帮助,多一份关爱就会使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花香。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花香四溢,温暖友爱的盲人车厢吧!让我们去赏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27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达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交流初读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叙事顺序抓住每部分的重点内容来说课文主要讲了一群盲人游客在郊游途中得到售票员和司机的热情帮助,从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人间的真情。
    只要意思对即可。
    三、 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小组内合作自由读课文,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组内合作检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2、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读,检查纠正字音。注意“步履蹒跚、气氛、弥漫”的读音。
    3、分析记忆字形,注意“盲”的上半部的写法,“协”的左边是个“十”不是“木”,“郊”与“效”,“架”与“驾”要注意区分。
    4、用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1)借助词典理解。蹒跚、心旷神怡。
    (2)联系上下文理解。逗趣,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四、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听者习惯性的评价,注意把课文读通顺、准确。
    第二课时
    一、 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在《赏花》这篇课文中,我们感受到了人们之间的友情与关爱,我们来回忆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感受真情。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并想一想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默读课文,勾画感受)
    2、课件出示。默读课文,并思考:
    (1)从第一自然段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画出描写与内气氛的语句,体会车内气氛变化的原因和过程。
    2、交流读后感受。
    (1)第一段中抓住“步履蹒跚”“探索着寻找座位。
    ——盲人游客行动的不便,暗示他们非常需要人们的帮
    助。
    (2)第2、3段中抓住“沉默”——盲人内心的孤独、
    寂寞、无助。
    (3)第6段中“一阵低微的笑声”——盲人对秀子的描
    述有了回应。
    (4)第9段“乘客们发出了惊叹声”——从秀子的描述中
    盲人们看到了梅林,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
    (5)第13段“双目失明的乘客们都兴高采烈、喜气洋洋”
    ——在秀子的引导下,盲人们全身心的感受着湛蓝的天空,
    流淌的小河,明媚的春光,感受着春游的快乐。
    (6)第16段“一个人跟着唱了……有人在悄悄地擦着眼泪”
    ——秀子的歌声引起了大家的唱和,歌声感动着每个人。
    (7)最后一段“花好香啊!淡淡的花香弥漫了整个车厢”——温暖随着花香流淌在大家心田。
    4、读到这我们来思考一下“车厢里弥漫的只是花香吗?除了花香还有什么?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
    三、复述课文,深化理解。
    1、把你的感受最深的地方朗读出来读给别的同学听。
    2、出示课后词语积累。
    指名读一读。
    3、你能根据这些词语加上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这个故事复述出
    来吗?
    (指名复述,注意意思对即可)
    四、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找一找人与人之间关爱互助的文章来读一读 ,在生活中多关心帮助身边的残疾人。
    2、积累文中生动的词语并抄写下来,学以致用。
    五、板书设计
    赏花    花                               温暖
          香                               热情
          弥漫                              关爱
    六、教学反思: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09-11 09:53  
    8、地震中的父与子
    岔河小学 孙莹
    文本细读: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1994年美国发生的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地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父亲在其他人感到绝望时他一直心存希望?是一种什么力量支撑着儿子在黑暗的废墟中始终等待着父亲的援救?是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毅力;是父亲深沉、伟大的爱。
    这单元紧紧围绕“人间真情”这一主题,讲述了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友爱(《炊烟》《赏花》);乡邻之间的关爱(《古井》),以及学生们深沉博大的父爱(本课以及《新年礼物》)。前两课已经初步学习了体会句子的方法,本课是一篇自读课文,也是这一方法的进一步理解和运用。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读书,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感人的人格力量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正确书写10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文本的内容,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力量。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3、初步体会比喻、拟人等表达方法在课文中的作用。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激发学生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从中引发开去,珍惜生活中父母对子女的爱,学会感谢父母。
    策略与方法:
    合作交流,自读感悟。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学生不难读懂,并能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爱,并从中受到启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情导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1、同学们,你知道最疼爱你的人是谁吗?(父母)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父母对我们无比博大的爱,所以父母成了我们最信任的人。想一想生活中父母对你的关爱,哪次让你感受最深?学生回忆与父母发生的感人的事。
    2、地震中的父与子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让我们一起来走近这对父子。
    二、自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找一找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
    边读边思考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
    2、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在1994年美国华盛顿发生了大地震,一位年轻的父亲为了救出自己的儿子,在一片废墟中坚持不懈的挖掘了38个多小时,最终成功救出儿子以及儿子的十四个同学。
    三、小组合作、品读课文、交流评析。
    1、自读课文勾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并些下自己的感受,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心理、语言、动作、外貌等语句来品读。
    2、如果你有了感动就与你的小组同学说一说,把感动传递给别人。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感动)〕
    3、谁愿意把感动与大家一起分享?
    全班交流朗读感受,教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从他人的发言中汲取有价值的观点。
    (1) 第3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坚定的说。父亲的意志坚定。
    (2) 第5段“……他便埋头接着挖——父亲不肯放弃。
    (3) 第8段“他挖呀挖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父亲坚持不懈,疼爱儿子。
    (4) 第9段“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儿子的先人后己,与父亲心心相通。
    四、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朗读给同学听。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父亲的坚决,儿子的信任。
    五、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读了这篇课文你对父亲和儿子各有什么样的感受?
    2、如果你是在地震中刚刚获救的阿曼达,你想对父亲说些什么?展开想像扮演阿曼达写一写自己最想说的话。
    六、板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
    父亲 一直挖了三十六个小时
   
    爱 相信
    儿子 相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
   
    七、教学反思: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09-11 09:53  
    9、新年礼物
    岔河小学 孙莹
    文本细读:
    家庭生活是平凡的,然而正是在这平凡之中蕴涵着深深的爱。
    《新年礼物》讲的是新年前夜,迈克思来想去,决定送给父亲一件特殊的新年礼物:明天清早起来,偷偷帮助父亲完成挤乃奶的工作,给父亲一个惊喜。
    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事情的经过。第一部分(1-3)麦克的准备。通过麦克的心理活动交代出麦克的家境、父亲的辛劳以及小麦克的懂事和善良。第二部分(4—文章结尾)写麦克完成心愿。先写麦克挤奶前的紧张、激动的心理;完成心愿后写他的紧张与期待,父亲的惊喜、感动与幸福。寥寥数语,将人物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
    全篇通过人物丰富细腻的心理活动,简洁的对话,细微的动作,使父子情深跃然纸上,引起了读者共鸣。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份礼物,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记下来。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课时安排:2课时
    学情简析:文章文字浅显、易懂。相信学生只要用心读就一定能感受到父子之间的那份浓浓的亲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礼物”导入新课
    1、 课前我让同学们每人准备一份礼物,准备了吗?
    (学生拿出礼物)
    你准备把礼物送给谁?为什么送给他?
    2、“新年快到了,小麦克为自己的父亲送上了一份什么样的礼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1、教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准确、通顺、读流利感受父子真情。
    (1) 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 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4、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者可习惯性的评价,纠正字音。
    三、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 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 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 指导书写,把字写漂亮,写规范。
    四、作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并能读出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回忆课文内容,感受父子真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9课《新年礼物》,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课文,看一看麦克送给父亲的是一份怎样的新年礼物?
    二、 品读课文,感受真情,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1、 麦克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从哪些地方读出来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并写下自己的感受,注意抓住麦克的心理、动作、语言描写的语句来体会。
    2、 在小组内交流读后感受。
    3、 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引导。
    (1)2、3段麦克的心理描写——麦克是一个善良、懂事、爱父亲的孩子。
    (2)4段,麦克的心理和动作,抓住“二十次醒来”划火柴看表,激动、摸索着下楼,悄悄打开“来体会麦克当时的激动、紧张的心情。
    (3)第5段挤奶的过程看出麦克的动作麻利、熟练,平时经常帮父亲干活。
    (4)6、7段等待父亲时心理描写:用手按着,怦怦直跳的胸脯。“竖起耳朵听”急切的期待着——内心充满幸福。
    4、作者在刻画麦克这个人物时非常注重他的心理描写。
    课件出示
    (1) 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半……
    (2) 时间一分一秒地挪动着——五分钟、十分钟……他急切的期待着。
    读一读这些句子,体会麦克当事的心情怎样了?
    你能把他的这种心情读出来吗?试着读一读,怎样读更好?
    练习朗读,体会麦克的激动、紧张、急切、兴奋的心情。
    5、刚才我们感受到了麦克在送给父亲礼物时的心情,那么父亲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住
    (1)第一段,对麦克的心理描写“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苦的工作,他是多么爱我呀!……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可以看出父亲勤劳、节俭、爱孩子。
   
    (2)第八段“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的笑”。父亲会想些什么?
    (3)最后一段,父亲的手臂紧紧的搂着他。麦克又会想些什么?
    三、 感情朗读,升华理解。
    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体会麦克的心情。
    2、 从课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有什么启发?
    四、 拓展延伸,积累实践。
    1、 人与人之间送礼物是友爱的表现,礼轻情意重,礼物的意义不在于价钱的多少,而在于付出了真情,传递了爱和友谊。现在,你决定送一份什么样的礼物给你父母、长辈或是朋友呢?请说出你的理由。
    2、 在生活中,你有过像麦克这样的体验吗、。说一说自己
    当时的心情。
    五、 板书设计
    新年礼物
    善良 送给 勤劳
    稚气 麦克 父亲 节俭
    疼父亲 干活 爱孩子
    六、教学反思:
   


回复人:宇文  回复时间:2006-09-11 09:53  
    10、古井
    岔河小学 孙莹
    文本细读:
    这篇精读课文讲的是“我们村”的乡亲们怎样从古井里取水,又从中受到教育的事,赞美了古井无私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先写古井的位置和作用,接着写到古井挑水的人很多。文章的后半部分写村里的人对一对挑不动水的老人的帮助以及古井带给“我”的启发。文章感情真挚,文辞朴实,内容深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做到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的生字、生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从古井受到启迪,懂得了应该怎样做人。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独立自主识字,提高学生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品读文本,学习作者借物喻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阅读学习懂得古井为人们作出了贡献而不要报酬,从而体会乡亲们对别人无所求、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并从中受到启迪。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记下来。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太阳奉献给我们温暖,大树奉献给我们清凉。
    小草奉献给我们绿色……自然界的万物呀无时无刻在奉献着自己。我们村东头的那口古井又奉献给我们了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0课《古井》。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先讲了什么,再讲了什么,接着讲什么,最后讲什么,理清文章顺序。
    2、交流初读感受
    课文按村东头有一口古井——村里的人每天都到古井取水——乡亲们帮助老人挑水——古井给人的启示来叙述的。
    三、小组合作,自学生字词。
    1、出示生词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哺”“酬”“络绎”的读音。
    2、在小组内合作记忆字形。
    利用形声字的特点采用比较形近字的方式加强记忆,注意“暮”与“幕”“治”与“冶”的区别。
    3、多种形式理解词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7 13: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