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static/image/common/ico_lz.png)
楼主 |
发表于 2010-7-22 12:31:00
|
只看该作者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修改。
3、 全班交流。各组推荐的同学上台朗读,师生互评,以表扬激励为主。
4、 学生再作修改。完成后自己再读一读,或互相读一读。
五、抄写,根据兴趣可以给自己的作品配图
优秀作品张贴于展板,有兴趣的可发到网上或杂志社。
小资料:
桂林城徽-象鼻山的传说
象鼻山的山顶有明初所建的一座喇嘛式的实心砖塔普贤塔,远看像大象背上的宝瓶,又像插在大象背上的宝剑的剑柄,故又称宝瓶塔、剑柄塔。关于象鼻山和剑柄塔,有个动人的传说——古时候,这头神象随玉皇大帝南巡来到桂林,身患重病遭弃,当地人治好了它,它为报恩,于是留在人间为民耕种劳作。玉皇大帝得知,多次召它回宫,它誓死不从,天兵天将下界捉拿,它奋起反抗,激战数日,浑身带伤。玉皇大帝见暴力无法使它屈服,谎称休战,趁它俯江饮水时,派天兵天将用宝剑插入它的背,神象化作巨石永远留在了漓江边,它那背上的剑柄至今还留着。
水月洞中,有石刻50多件,多为宋人题刻,著名的有范成大的《复水月洞铭》和蓟北处士的《水月洞》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
小资料:
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王正功
“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句800年一直作为点评桂林山水景色的不朽名句,但此語出自何人之口却悬而未决。在今天举行的“桂林山水甲天下”诗作研讨会上,中国诗词、文博专家一致认定:此句出自南宋王正功的诗作。
桂林博物馆有关人士介绍,“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从清末到20世纪80年代,在学朮界一直争论不休。有的说它最早起源于宋朝末年李曾伯“桂林山川甲天下”詩句的一音之转,也有的說它是来自于清代金武祥诗中的辞句。
80年代中期,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对独秀峰石刻进行全面调查清理,发现一块自明清以来就从来没有被人知道过的摩崖石刻,上面一字不差地刻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字句,书写者是南宋庆元、嘉泰年间担任过广西提点刑狱并代理靖江知府的四明(今浙江宁波)人王正功,从而结束了百年的不休争论。
当时,这一论断只在桂林的文物工作者和文化名人圈中传播,直到上世纪末,才在桂林旅游界、政界等有关部门中传开。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洪本健说,王正功的诗句及好地凸现出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和石美,确立了桂林作为风景旅游城市在中国乃至国际上的地位。
第二单元 人间真情
丰润区岔河镇岔河中心小学 孙莹
单元主题分析:
人间处处都有真情在,“亲情、友情、爱情……”是人类千古咏唱的主题。无论是素不相识的人之间的热情关爱《炊烟》《赏花》,还是深沉博大、无与伦比的伟大的父爱《地震中的父与子》,亦或是父子之间的相互关爱,相互信任《地震中的父与子》《新年礼物》,还是邻里之间的友爱,关照,“人间真情”是本单元的文化主题。本单元一是要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的无处不在,真情的伟大力量,以及享受真情的温暖、幸福。融入真情之中,用心去体验、感受真情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带来的快乐……人间有了真情的存在,有了爱的存在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如此美好,才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温暖,什么是幸福,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二要促使学生用心研读课文,透过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外貌……地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来学习这种叙事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作者观察生活的细致。感受真情的无处不在。每一篇文章,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对生活真挚的热爱、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赞美,让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去感受“人间真情”的主旋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炊、履、洛、攒、汁、”等45个生字,并能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炊、索、废、殊、汁”等56个生字。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复述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4、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字、词、句。学会写书信这种有固定格式的习作。
7、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并能把握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字,提高识字量。学会与小组同学互相交流、检查识字情况。
2、通过品读、默读,感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
3、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4、能用普通话交谈,并能就他人发言中不理解的地方向人请教,就不同的意见与人商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