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难忘的一课》评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22 07:2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徐永强老师所教的《难忘的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的一篇课文,讲的是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作者在台湾的一所乡村小学里,见到一位教师认真教孩子们学习祖国文字的动人情景,以及在礼堂里参观中国历代伟人像的深切感受,表达了台湾人民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民族精神。我觉得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线,联系时代背景,用心感受字里行间饱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 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有幸听了徐永强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教学思路清晰,课堂设计有条理,语言简练且非常有感染力,也称得上令听课老师难忘的一课。在教学中,为了突破本课重难点,徐老师重点抓住了课文中三次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层层深入,使学生和作者一起感受那浓浓的爱国情意。这篇课文主线清晰,叙事生动,感情充沛,很适合感情朗读,徐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刻意的雕琢,没有烦琐的细节,而是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通过一遍一遍的朗读,使学生自读自悟、由不会到会,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体现了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在朴实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习的能力。
    一幅中国行政区分图,一个词语“光复”激发了学生初读的情感,接着抓住文章的主线读、思、议深化并升腾了学生情感,得益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挖掘;止于此,语文课才如此精彩!
    课文中反复出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贯穿全文,每一次出现都伴随着一段故事情节,都表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它既是串联内容的主线,又是表达情感的主线。徐老师把理解“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这种思想感情的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引导孩子们主要抓住“一笔一画地写”、“一遍一遍地读”、“老师和孩子们都显得那么严肃认真,而又那么富有感情”等语句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台湾人民学习祖国文字的认真态度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懂得这里作者是抓住他在台湾小学里所看到的师生认真学习祖国文字这一感受最深的事来叙述,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第一环节基础上,老师又用谈话方式:引入“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第二次是怎样出现的?师生们看到作者和他们一起学习,有什么反应?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最能反映中心的一个问题:“作者是个陌生人,突然走进教室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他们却不感到‘意外’,这是为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引导很到位,能体会到这是共同的爱国之心,爱国的思想感情,使他们彼此亲近,把他们融合在一起。最后,老师再让学生按作者和台湾师生当时教学的情景那样大声地、整齐地朗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把体会到的感情表达出来,教学中紧紧抓住“学习祖国文字”、“参观礼堂”这两个场面和“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条主线,以读为主,运用“教—引—扶”的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朗读”这种教学手段来引领孩子们学习了本课。
    为真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徐老师抛开烦琐的讲,而是抓住“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在课文中的三次不同意义的出现,让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思、在读中赏、在读中化。读,使孩子们感受到了台湾师生那严肃认真、富有感情、火热而真挚的心;读,让孩子们明白了台湾人民对祖国的深深而浓郁的爱;读,更让孩子体验到了台湾与祖国之间永远也割舍不断的亲情;读,还让孩子们的那颗纯朴的爱国之心沸腾了!这样的读,给语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样的读,让语文课承载了生命的涌动;这样的读,使语文课升华了厚重的精神。就在课堂中,不仅是学生全部的注意力凝聚在这一课,我们听课者也被这一课深深地感动了,随着学生的一遍遍: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我的心潮不禁澎湃,激情难耐;我的泪不能自禁,夺眶而出。在这节课上,学生获取的已经不仅仅是语文知识,更多的是对祖国的铭心之爱,这种体验是任何说教都无法替代的。读,使学生受到了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读,使课堂教学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上出了语文课的特点,即: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学习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教学三维目标的融合。
    听课者无不为徐老师对工作的认真,对学生的负责而折服。一切,老师都从学生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这一点很重要,作为教师,当我们一心想着学生的时候,课也就上好了,学生在我们眼中也变美了。

-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3 21: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