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2)全班共同订正。
(3)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请做第5题,把和是100的两个数连一连。
(2)学生独立连线,共同订正。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7(十位上和是9,个位上和是10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内容吗?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
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29+46+54=?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9+75+25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5和25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
(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第1题既可以先算18+32,也可以先算(38+32)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展示两人的算式,集体评议。
同桌互相检查,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反馈纠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行。
(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把201分成200和1,先做175+200得375,再做375+1)
(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175+200
=(175+200)+1
=375+1
=376
(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本来是200和1加在一起的,现在把175和200先相加,改变了运算顺序)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二人板演在小黑板上。做后共同订正。
(5)谈话:为了反映出思考过程,在做这类题目时还要像刚才做题一样写出运算过程,等到以后遇到这类题目时,只要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可以用这种方法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2)谈话:看谁能很快地填出合计数。
(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共同校正。
(4)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5)谈话: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们运用了简便算法,这很好。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所以今后遇到加法计算,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计算。这种情况,计算过程只要想在心里,不要写出来,直接写得数。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各自填表。
(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第2行,第3题第2行,第5题。
五、全课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