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苏教国标版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全册教案集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让学生先填一填,再说说各是怎样想的。
    3.做“想想做做”第4题。
    (1)让学生一组题一组题地计算。
    (2)全班共同订正。
    (3)提问:为什么每组两题的得数相同?每组中哪道题计算起来比较简便?为什么觉得简便?
    4.做“想想做做”第5题。
    (1)谈话:在做第4题时,大家觉得先把和是100的两个数加起来,下一步就容易算了,那么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呢?请做第5题,把和是100的两个数连一连。
    (2)学生独立连线,共同订正。
    (3)提问:什么样的两个数和是1007(十位上和是9,个位上和是10
    四、全课总结
    1.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两条运算律?你能说出它们的内容吗?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59~60页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的探索过程,掌握其计算方法,会正确地进行简便计算。
          2、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的两条运算律,你们还记得是哪两条吗?各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上节课还说到了加法运算律的用途,我们已经知道运用加法交换律可以进行加法验算,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加法运算律的另一项用途,那就是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板书课题)。谁知道简便是什么意思?你们喜欢简便运算吗?既然大家都喜欢,我们就一起去探索怎样进行简便运算,我们仍然从解决现实问题做起。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提问:谁能说出算式?
    学生说出算式后,教师板书:29+46+54=?
    (2)谈话:这道算式,按照运算顺序应该怎样算?你觉得还可以怎样算?你能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吗?要注意的是,要从这个算式接着往下算,而不是另列算式。
    (3)学生计算,教师巡视,选择不同算法的学生把自己的算式抄在黑板上。
    学生的算式可能有:
    29+46+54    29+4+54       29+46+54
  =75+54       =29+(46+54)    =46+54+29
  =129(人)     =29+100         =100+29
               =129(人)        =129(人)
    (4)让抄写算式的学生说说自己如此计算的理由,包括运算的根据,以及怎么想到把46和54先相加的。
    (5)讨论:你认为哪种算法简便?为什么?
    (6)教师小结:在计算几个数连加时,把和是整百的数先加起来,可以使下一步的计算简便。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算式并提出要求:
    ①69+75+25    ②78+(47+22)
    用简便方法计算,写出计算过程。
    (2)学生计算,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指导。
    (3)指名把自己的算式写在黑板上。
    (4)全班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
    提问:两道题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第l题应用了加法结合律,第2题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你是怎样看出78和22、75和25的和是100的?(十位上数的和是9,个位上数的和是10)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各自思考,把得数写下来。
    (2)指名回答,并要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让有不同看法的学生发表意见。(第1题既可以先算18+32,也可以先算(38+32)
    2.做“想想做做”第2题第一行的两道题。
    学生独立计算,展示两人的算式,集体评议。
    同桌互相检查,发现计算中的错误,反馈纠正。
    3.做“想想做做”第3题的第一行。
    (1)讨论175+201怎样算简便。(把201分成200和1,先做175+200得375,再做375+1)
    (2)学生说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175+200
   =(175+200)+1
   =375+1
   =376
    (3)提问:这里运用了什么运算律?(运用了加法结合律,本来是200和1加在一起的,现在把175和200先相加,改变了运算顺序)
    (4)学生独立做354+102、105+216,指定二人板演在小黑板上。做后共同订正。
    (5)谈话:为了反映出思考过程,在做这类题目时还要像刚才做题一样写出运算过程,等到以后遇到这类题目时,只要不要求写出计算过程,可以用这种方法口算,直接写出得数。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1)默读题目。
    (2)谈话:看谁能很快地填出合计数。
    (3)指名说出三户各自用电的合计数,共同校正。
    (4)提问:你是怎样计算的?
    (5)谈话: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你们运用了简便算法,这很好。学习的目的就在于应用,所以今后遇到加法计算,能用简便算法计算的就用简便算法计算。这种情况,计算过程只要想在心里,不要写出来,直接写得数。
    5.做“想想做做”第6题。
    (1)各自填表。
    (2)从左往右观察第一个加数、第二个加数与和,看它们变还是没变,怎样变的,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3)从左往右观察被减数、减数和差的变化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指名回答)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第2行,第3题第2行,第5题。
    五、全课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1.提问: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你有什么收获?所有的加法计算都能用简便方法计算吗?什么样的题目适合简便计算?
    2.谈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要知道什么样的题目可以进行简便运算,要弄懂运算的根据,掌握运算的方法。今后做题时,只要题目要求用简便方法计算的,就要写出运算过程,如果不要求简便运算,先要看看题目是否适合用简便方法计算,如果适合,就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但不必写计算过程,只要直接写出得数。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1~62页,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规律,能用字母表示规律。
          2.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3.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
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乘法结合律。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你们学习了哪些加法的运算律?你会用字母表示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吗?
    乘法有类似的运算规律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乘法的一些运算律。
    二、猜测验证,探索规律
    1.大胆猜测。
    谈话:猜一猜乘法有哪些运算规律?
    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的体验和迁移能够猜测出乘法也有交换律和结合律。
    2.学习乘法交换律。
    谈话:回忆我们以往学习乘法的情况,你能发现乘法有交换律吗?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后集体交流,可能出现以下情况:(1)根据表内乘法,一句口诀能算两道乘法算式,如用“三五十五’’能算5×3=15,3×5=15。(2)乘法验算时,交换乘数的位置再乘一遍,积是一样的。(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如果列乘法算式,同一个问题可以列两个算式。
    谈话:大家真了不起,看来我们已经应用过乘法的交换律了。
    出示第一个例题图,提问:从图中你都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求图中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列算式?你能把图下面的等式填写完整吗?你能再写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根据这些等式说一说什么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a、b表示两个乘数,可以怎样表示这个规律?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就是乘法交换律,如果用字母表示就是a×b=b×a
    板书:乘法交换律:a×b=b×a
    3.学习乘法结合律。
    (1)出示第二个例题:华风小学6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跳绳比赛,每个年级有5个班,每班23人参加。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2)学生独立列综合算式并计算,然后集体交流。交流时说一说先算什么,如何列式。
    谈话:(23×5)×6,按运算顺序的规定,不加括号也应该先算23×5,这里加括号是为了强调先算前两个数,以突出两种算法的不同。
    提问:你能把这两道算式写成一个等式吗?
    板书:(23×5)×6=23×(5×6)
    (3)提问:比较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相同点是三个乘数相同,三个乘数的位置也相同;不同点是运算顺序不同,等号左边的算式是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等号右边的算式是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一个数相乘。
    (4)提问:你们还能写出类似的等式吗?学生说等式,教师组织学生口算,证明等号两边的算式确实相等。
    (5)提问:观察这些等式,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讨论。    小组汇报交流结果,教师帮助学生概括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和第三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同第一个数相乘,它们的积不变,这就是乘法结合律。
    (6)提问:用字母a、b、c表示三个乘数,怎样表示乘法的结合律?
    学生独立写出并汇报。教师板书:(a×b)×c=a×(b×c)
    4.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运算。
    (1)出示“试一试”的题目。
    你能用简便方法计算下面各题吗?
    ①23×15×2    ②5×37×2
    (2)学生尝试计算。指定二人分别把两题的算式抄写在黑板上,让算法不同的学生也把算式抄写出来。
    共同检查黑板上的算式,提问:他们先把哪两个数相乘?为什么要把这两个数相乘?运用了哪些运算律?
    三、组织练习,巩固提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说一说运用了什么运算律。(第3题运用了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再比较。提问:每组中哪一道算式计算比较简便,它们有什么特点?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抢答计算结果,追问:你先把哪两个数相乘?(先把乘积是整十数的两个数相乘。)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4题。
  五、全课总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哪些知识?(揭示课题: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及有关的简便运算)
    什么是乘法交换律?什么是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运用简便运算?(结合学生的回答,相机指出:一个乘数的个位是5,另一个乘数是双数,可以把这两个数交换到相邻的位置,结合在一起先乘,下一步的计算就很方便。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63页第5题~第10题:练习课
教学目的:1.让学生学会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体验运算律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做63页6~10题。
6、计算下列各题。
78×46           65×39               27×49
7、填写下表,然后说一说:表中的哪个乘数变化了,是怎样变化的?积又是怎样变化的?
a        100        100        100        100
b        10        20        30        40
a×b                               
8、先算一算,再比一比每组中哪道算式的计算比较简便。
25×24               45×12               36×15
25×4×6             45×2×6             9×(4×15)
9、怎样简便怎样计算。
14×35            43×5×4         15×12
25×28            4×9×25         45×6
   10、绿园小区有18块草坪,每块草坪的面积都是45平方米,草坪的面积一共是多少平方米?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练习七的1~6
教学目的:(1)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律,以及相应的简便运算方法,在实践中体会运算律的实用价值。
(2)学生在巩固运算律时,通过练习,努力提高计算的正确性,养成自觉验算的好习惯。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练习课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说: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交换律        结合律
加法        a+b=b+a        (a+b)+c=a+(b+c)
乘法        a×b=b×a        (a×b)×c=a×(b×c)
二、练习P62练习七的1~5
1、练习六的1
师说:请在本子上听算一些口算的题目:25×4    48+52  5×14  73+27  6×15    70÷14   12×30     40×20    23×3    81+19
2、练习六的2
出示第2题的6道题目,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将会用到哪些运算律以方便解题,最后在本子上独立计算,教师巡视,个别辅导,校对时,让学生说说运算律的好处。
3、练习六的3
出示第3题的题目,让学生用两种方法都做在本子上(方法一:先算教室的个数得(4×5)×48;方法二:先算5个教室的课桌数得5×48×4),比较这两种解题过程,你喜欢哪一种,说说理由。(由于要凑整十或整百数,(4×5)×48比较简便)
4、练习六的4
出示第4题的表格,师问:看到表格,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举手回答)我要收刘明家七、八、九月的水电费了,应该如何算呢?请做在本子上,注意你运算的时候可以有办法使计算简化吗?请再提一个二步的数学问题,也做在本子上,同样注意计算的简便。
5、练习六的5
出示第5题的图,师问:看了这图,你知道了什么?可以求出什么?(知道了长方形空地长7米,宽5米,则可求出长方形空地的面积是7×5=35(平方米)每平方米可种12株菊花,那这块长方形地可种多少株菊花?请做在本子上,注意计算简便。(学生做完这小题后,再把月季花和海棠花的题也做在本子上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5~67页,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提问:什么叫做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你能举例说明吗?
    谈话: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需要策略,今天我们就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常用的两种策略。
    二、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
    提问: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谈话:在已知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清楚地看出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板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提问:你能用列表的方法把这些条件和问题进行整理吗?
    学生活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结合学生列表整理的情况,展示列表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提问:在列表时,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里,这样填有什么好处?填表和摘录条件相比较你感觉哪个方便?
    谈话:列表之后,我们就要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样想先求什么?你会列式解答吗?
    学生先自主探索,再交流讨论。
    学生的想法会有两种:①根据买3本用去18元,可以先求出1本的价钱;②要求买5本用去多少元,先要求出l本的价钱。求出1本的价钱后很容易求出5本的价钱。算式是:18÷3=6(元)   5×6=30(元)
    谈话:现在我们一起来总结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从买3本用18元想到先求l本的价钱,这是从条件想起还是从问题想起?从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想到先要求出1本的价钱,这是从哪里想起?这里我们用了分析数量关系的两种不同的策略。一种是从已知条件想起,想根据这两个已知条件能求出什么,另一种是从问题想起,想要求这个问题,需要先求什么。
    把上面的板书补充成:
                              从条件想起
         
          分析数量关系               
从问题想起
    2?提问: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你能先列表整理吗?
(提供空表,先让学生自己选择信息填表,再汇报交流。)




    提问:你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先说给同桌听,再列式计算。
    指名板书算式后共同订正。
    提问: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采用了什么策略?
    3.比较:在列表解决这两个问题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如果把两次列的表格合并起来,你能填出括号里的数吗?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谈话:我们还可以把这张表再简化成: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提问:表中的箭头表示什么意思?(本数和钱数是对应的)观察箭头图,你发现了什么?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
    (2)展示两个学生填写的表格及算式。
    168÷6=28(毫米)  28×15=420(毫米)
504÷28=18(本)
    (3)提问: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
    每步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
(1)谈话:你感觉这一题和前面的题比难度怎样?
我们先选择有关条件和问题填表,再看看对解决问题会不会有帮助?
(2)让学生根据题里的条件和问题在课本上列表整理,再找一位同学在黑板上板演,然后评讲、校对。
四、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的第3、4题。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8~69页,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目的: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种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j梨树每行5棵。
    谈话: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信息比较多)
    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2)谈话: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要不要把上面提到的信息都整理进去?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吗?
    学生列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
    展示学生列出的表格。
    (3)提问:下面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怎样想?在小组内讨论后指名回答。
    学生中可能会出现两种思路:
    一是:要求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要先分别算出桃树和梨树各有多少棵;
    二是:根据桃树有3行,每行7棵,可以求出桃树的棵数;根据梨树有4行,每行5棵,可以求出梨树的棵数;然后求出桃树和梨树一共的棵数。
    (4)让学生列分步算式解答,指名板演。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订正时提问:你每一步求出的是什么?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谈话:请同学们先独立列表整理,并在小组里说说自己怎样分析数量关系,再解答。
    (2)学生列表、小组交流、列式解答。
    (3)展示学生的表格和答案,共同校正。
    3.谈话:你能够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
    学生独立做题。
    有选择地展示学生的答案。
    4.比较、小结。
    谈话:刚才我们解答了三个问题,都是先列表整理条件,再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的,你发现列的表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三、组织练习    。
    1.先填表,再解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三年级有4个班,四年级有6个班,五年级有5个班。三年级每个班放8盆花,四年级每个班放7盆花,五年级每个班放10盆花。
    (1)三年级和五年级一共放多少盆花?
    三年级            4个班            每班8盆花
(  )年级        (  )个班        每班(   )盆花
(2)四年级比三年级多多少盆花?
(   )年级        (   )个班        每班(   )盆花
(   )年级        (   )个班        每班(   )盆花
    学生独立完成,全班共同订正。
    2.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每个同学根据自己的需要,可以先列表再解答,也可以不列表,先分析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直接列式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选择列表和不列表的答案予以展示。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在书上填表,再解答。
    学生独立做题,让两名学生把答案写在投影片上展示,共同评议。    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说一说每步求出的是什么?可以怎样检验我们做的对不对?
    四、课堂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总结:这节课我们面对更加复杂的问题,学习了根据所求问题选择条件列表整理,继续运用从问题想起或从条件想起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找到解题思路,然后列式计算。我们还知道了为了保证解答正确还应该自觉地检验答案。掌握了这些策略,以后我们就可以比较顺利地解决问题。
    五、.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可以在演草纸上整理条件,作业本上只写算式和答语,第(3)小题要先写出自己提出的问题,再列式解答。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0~74页,数据的分段整理。
教学目的:1.让学生经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对一组数据分段进行整理。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分段整理数据。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今天同学们穿了校服,真漂亮,感觉很整齐,你们的校服是什么时候做的?
    2.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在我们做校服之前都做了哪些准备工作?(测量身高、胸围等)
    做的这些准备工作就是我们在做校服之前的收集数据。(板书:收集数据)   
    3.老师与你们的班主任联系了一下,把你们的身高制成了这张四(1)班学生身高记录单。
    4.出示学生身高记录单。
    二、教学新课
    1.提问:从这张身高记录单上你知道了什么?[知道了四(1)班的学生总数和每个学生的身高。
    再观察记录单,你能看出当时我们班最矮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最高的同学身高是多少厘米吗?
    谈话:老师与校服生产厂家联系了一下,厂家不可能为每一位同学设计一种型号的校服,但是也不能做成同一大小的校服,最后商定校服分为大号、中号、小号三种。(小黑板出示图片:小号身高120~129cm,中号身高130~139cm,大号身高140~149cm)
    提问:从小黑板上你收集到哪些信息?
    2、提问:根据厂家提供的型号,想一想,接下来我们要做什么工作?(统计适合穿小号、中号、大号校服的各有多少人)
    谈话:为了弄清适合穿大、中、小三种型号服装的各有多少人,就需要对记录单上的数据分段整理。。(板书:分段整理)
    谈话: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分段整理数据呢?请发表意见。(学生的意见可能有数数、用不同的符号记录、画“正”字记录等)
    你们认为哪种记录方法比较好,为什么?
    下面以小组为单位,用画“正”字的方法分段整理数据,组长要
做好分工,看哪组整理得既快又准确。
    3.各小组汇报统计结果。
    谈话:我们能不能把你们画“正”字的记录表送给生产厂家呢?还应该怎么办?(板书:制作统计表)
    请你们把整理好的数据填人统计表。
    提问:表中的合计起什么作用?(既能反应总人数,又能检验分段整理的数据有无错误。)    谈话:还要填写统计表名和制表日期。怎样给这份统计表命名?(四一班同学身高情况统计表)
    4?提问:服装厂看到这张统计表,会明白哪些问题?(每种型号的服装做多少套,一共做多少套)
    谈话:这就是分析数据(板书:分析数据)
    5?回顾统计过程:回想一下刚才我们是如何来解决购买校服的问题的?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统计过程?(①收集数据②分段整理③制统计表④分析数据)
     三、组织练习
  谈话:刚才我们利用统计解决了定做校服的实际问题,统计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运用是很普遍的。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让学生自己完成统计表。
    (2)交流分段统计的结果。
    (3)提问:你是怎样分段整理数据的?对分析统计结果你有什么看法?
    2.做“想想做做”第2、3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谈话:我们学习统计知识和方法不但要用来解决我们同学学习和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像上面提到的做校服、统计某项体育成绩等,还要用来统计关系国家、关系人类的大事,其中有一件大事是全世界的人们都十分关心的,我们也应该关心,那就是空气污染问题。什么是空气污染呢?先请大家阅读课本第73~74页的“你知道吗”。
    提问: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
    谈话:下面请你们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3题,了解我国目前空气污染的状况,了解目前的空气质量。
    学生独立做题。
    全班共同交流统计结果。
    提问:看了上面两张统计表,你有什么想法?在小组里交流。
    四、全课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布置课外实践作业
    收集从11月1日到11月31日无锡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制成统计表。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5~78页,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的: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能根据要求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能根据条形统计图回答问题,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2.让学生进一步增强用统计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发展统计观念,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认识条形统计图,在方格纸上完成条形统计图。
教学难点:确定直条的高度。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1、例题挂图,“试一试”及“想想做做”的幻灯片5张。
         2.布置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长江、黄河、珠江和淮河四条
河流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提问:你们知道世博会吗?2010年的世博会在哪个国家的哪个城市举办?
    2.谈话:举办世博会和举办奥运会一样都是世界上的盛事。在世博会上,世界各国的高科技产品、特产都送来展览,并协商交易。哪个国家取得世博会举办权,不但对本国的经济发展有好处,而且能提高国际威望,所以竞争激烈,要经过几轮投票选举产生举办城市。2002年12月3日国际展览局89个成员国投票决定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城市,有5个城市竞选,我国的上海市经过4轮投票最终获胜,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出示例题挂图)这是人们欢庆胜利的场面。
    二、自主探索,获得新知
    1.教学例题。
    (1)出示例题的条形统计图,并板书课题:条形统计图。
    (2)谈话:这张统计图反映了第一轮投票中5个申办城市的得票情况。
    请大家认真观察统计图,准备回答下列问题:
    ①从图中你能看出五个城市各得了多少票吗?
    ②条形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③这张条形统计图与以往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④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3)学生分组交流,并反馈。
    (4)教师小结:这张统计图与我们三年级学习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是一样的,主体部分是在表格上画出的一个个直条。表格的纵轴标明了刻度,并标注了单位,横轴标明了统计的项目,直条的高度表示了数量,还注上了数字。另外,在图上面还写明了图名和制图日期。不同的是这张统计图纵轴上一格表示5票(几个单位),三年级所学的统计图纵轴上1格只表示1个单位。因此,现在制图时要按照纵轴上的刻度算出每个直条的高度,再画直条,这是制作条形统计图最容易出错的地方,要特别细心。
    2.教学“试一试”。
    (1)让学生独立完成。
    (2)在小组里交流统计图的完成情况。重点检查:①直条高度是否正确;②是否把数据标在直条上面。
    (3)提问:你从统计图里知道些什么?
    先在小组里说,再全班汇报。
    (4)提问:把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进行比较,看看条形统计图有哪些优点?(使学生感受到条形统计图可以形象地反映出数量的多少)
    3.阅读“你知道吗”,了解世博会的简要情况。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谈话:仔细观察这张统计图,它与前两幅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没画表格,只画直条)用尺子比量一下直条高度正确吗?
    (2)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说一说上面每座电视塔的高度。
    ②中央电视塔比江苏电视塔高多少米?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谈话:这幅统计图与上幅统计图又有什么不同?(这幅统计图中的直条是立体的,不是平面的)这是一种艺术的画法,还有的画成长方体,这样的画法更形象、更生动。
    (2)提问。
    ①我国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高,哪一年的棉花产量最低?
    ②2004年的棉花产量比2000年增加了多少万吨?
    ③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自己完成统计图。
    (2)在小组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①制图日期填写了吗?
    ②直条的高度准确吗?直条美观吗?
    ③标出数据了吗?
    (3)提问:从图中你感受到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提问:这幅统计图与前面几幅统计图相比,在构造上有什么不同?(这幅统计图的刻度在横轴上,项目在纵轴上)
    讲述:前几幅条形统计图是纵式的,这幅是横式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22:08:00 | 只看该作者

(2)交流四条河流的长度。    。
    长江6300千米黄河5464千米珠江2214千米
    淮河1000千米
    (3)各自完成统计图。
    (4)同桌互相检查作图情况。
    四、总结评价,汇报收获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你是怎样获得的?请告诉大家。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79~81页,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一)
教学目的:1.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体验等可能性游戏
规则的公平性,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2.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
兴趣,培养自主探索的意识和与他人团结协作的精神。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同学们,你们平时玩过游戏吗?谁来说一说玩了哪些游戏,是怎样玩的?
    同学们平常喜欢玩游戏,今天这节课我们也来玩一玩游戏。
    二、操作体验
    1.出示例题图。
    谈话:我们来看一看这几个同学在玩什么游戏(摸球游戏),你们知道他们是怎样玩这个游戏的吗?(指名读书上的游戏规则)
    刚才这个同学读的就是他们的游戏规则。请同学们猜猜看,根据这种游戏规则,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同学们猜的怎样呢?想不想用这种游戏规则玩一玩呢?
    2.分组活动。
    谈话:请同学们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玩一玩摸球游戏,并用
画“正”字或打“√”的方法记录每次摸球的结果。摸球时一定要有序进行。
    请同学们先分工再做游戏。(小组长分工)
    3.各小组展示摸球结果记录表。
    谈话:运用他们的游戏规则做的摸球游戏已结束。请同学们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游戏的结果,想想看刚才的游戏公平吗?为什么?(小组讨论)   
    集体交流,得出结论:不公平。
    4.提问:你有什么好办法使今天的摸球游戏公平吗?
    分小组重新设计游戏规则。
    5.谈话:谁来说一说要使游戏公平,要怎样设计游戏规则?为什么这样设计?
    方案一:在原来的口袋里去掉2个红球。
    方案二:在原来的口袋里增加2个黄球。
    总之,只要口袋里红球、黄球个数相同就可以了。
    6.再次做摸球游戏。
    请你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游戏规则,再摸一摸,把摸的结果也填写在记录表里。    .
    7.集体讨论。
    展示各小组摸球记录表,谈话:请同学们现在再仔细观察一下每个小组摸球的结果,你又发现了什么?
    根据这种游戏规则玩游戏,是不是就没有输赢了?
    8.教师小结:游戏规则公平了,只能表示游戏双方赢的机会均等,但实际游戏的结果,一般仍可能会有输赢,这正说明了可能性不是必然性。
    三、巩固运用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谁来说说方方和圆圆她们在做什么?她们玩的游戏规则是什么?(出示游戏规则)
    提问:如果用左边的转盘,谁赢的可能性大一些?如果用右边的转盘呢?你们认为用哪个转盘做游戏是公平的?
    谈话:每个小组每次选两个人轮流转动转盘,每个人转动转盘10次,其他同学边做裁判边记录。小组同学轮流玩一玩。
    提问:你能用游戏的数据说明你们刚才得出的结论吗?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默读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提问:你认为在哪几个口袋里摸球是公平的,为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读题,说出题意。
    提问:你认为这个游戏公平吗?应该怎样修改游戏规则,才能使游戏公平?(说明理由)
    (3)按照每个小组修改的游戏规则,做一做这个游戏,再相互交流。
4.猜一猜。
    谈话:出示一枚硬币,如果把这一枚硬币抛起后落下来,你知道是哪面朝上呢?为什么?
    如果抛10次、100次…???10000次,结果又怎样呢?
    在课本第81页“你知道吗”中介绍了外国的5名著名学者抛币试验的数据,请你们读一读。
    提问:看了他们的试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四、全课总结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想法?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公平的;如果事件发生的两种可能是不相等的,那么按事件发生的次数定输赢,这样的游戏规则是不公平的。还知道了游戏规则公平,只表明双方有了均等的取胜机会,但不一定不分输赢。
   

总第       课时
备课时间:    月    日              授课时间:    月    日
教学内容:练习八书上82~83  1~4题、思考题
教学目的:1、通过练习,帮助学生梳理本单元所学的有关统计的知识,熟练掌握用统计的方法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展统计观念。
2、教育学生要关心身边事,做个有心人。
课时安排:本节共    课时,本课是第     课时
课    型:新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一单元,我们主要学习了统计与可能性,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实际生活中的难题。
1、统计过程分为哪几个步骤?你觉得哪一步最重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5 08:5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