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罗伯特的经历及其心理感受
2、看到罗伯特的遭遇,你感受到了什么?
3、如何评价罗伯特这个孩子?(结合事例用自己的话)
(二) 学生小组讨论:对课文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
(三) 各组将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拿出来在课堂上交流。
三 探究学习
1、 跳读课文,找出描写人物的句子并说明其所用方法及作用
2、 找出文中最让人感动的句子,说明理由
四 回顾反思
请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认识种族平等的意义,珍视人与人之间的纯真感情)
五 作业:略
教后记:
《别挤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字词.
2.有关背景知识.
3.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世界就是一个大家庭,应该礼让,和平共处.
德育目标:学会用宽容善良的心去对待别人.
教学重点: 体味诗中所蕴涵的人生哲理及作者的思想感悟.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
学习方式:研讨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作者及背景:
狄更斯(1812-----1870)英国现实主义作家,是继莎士比亚之后对实界文学产生巨大影响的小说家.代表有<匹克威克外传><双城记>等.狄更斯所生活的年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经济繁荣的同时,现实的阶级矛盾也逐渐加深统治阶级疯狂追求利润,想发横财,工人们失业无家可归.狄更斯从人道主义出发,呼吁统治者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不能剥夺劳动人民的权力,劝戒统治者要讲道德,有良知.学习本文要结合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明确写作用意.
2.解题:本文以”别挤了”为题,语言亲切自然,生动明了,直切主题.
3.检查预习:
1)注音\\填字
容 ( ) ( )开
鼓 压抑( )
严防( ) 潜入( )
严峻( ) 问心无愧( )
2)形似字
敞 宽敞 愧 惭愧
蔽 敝帚自珍 槐 槐树
魁 魁梧
峻 险峻
俊 英俊
3)解词:
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
追求:用积极的行动来争取达到某种目的。
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鼓励:激发;勉励。
严峻:严厉,严肃。
权利:
4.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3)找学生读课文,老师点拨(从字音,节奏,声调方面)。
4)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1. 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 如何理解文中的“挤”和“你”?
明确:挤指不道德的行为(思想上,行动上);你指没有道德规范或不遵守道德规范的人。
2)本文分两小节,每一小节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一节:告诉人们在追求自己的自由时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要容纳别人,不要使别人的感情受到压抑。
诗歌开始就告诉大家不要挤,进行一种心灵上的呼唤,语言亲切自然。“容纳”为全文定下基调,具有广义的含义,即思想上,行动上和心灵上的“挤“。
二节:讲要善待别人,要遵守道德行为规范,不要用不宽容,不善良,不真诚的心对待别人
结尾再次呼吁“不要挤,千万不要挤”照应开头和文题,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3) 本文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学生归纳,老师点拨)
明确:本文以形象的语言启发我们不要为了获取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伤害他人,要用宽容,善良,真诚的心去和别人平等和谐的相处。
2. 总结全文谈收获和感悟。
3. 再次带着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
4. 作业:生活中,你一定对身边的某些事物或景物有过很深的感触,能写一首小诗表达你的感受吗?
板书:
不要挤
别 第一节 不要侵犯别人的权利
挤 不要让别人受到压抑 和谐
了 第二节 善待别人 共处
遵守道德
教后记
瑞恩的井
教材简析:课文讲述的是一个6岁的小男孩瑞恩为了实现让非洲的孩子能喝上洁净的水的梦想,额外帮家里做家务来攒钱造井,他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很多人。终于,瑞恩的井建成了。这就是梦想的力量。瑞恩的爱心、决心和执着,感染着每一个人。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事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2、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心的精神世界
3、培养学生浏览、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能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体验合作探究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形成正确、有意义的人生观、价值观
2、激励学生超越自我,实现梦想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从人物语言、举止上去把握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
2、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b)整体感知
●请一名同学介绍瑞恩,教师做适当的补充。
●快速浏览全文,简要概括瑞恩为实现自己的梦想都做了些什么?
c)合作探究
●文中是从哪些方面刻画瑞恩这一形象的?
●并结合自身谈一谈你从瑞恩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d)思维拓展
●一个六岁的孩子,对自己的梦想为什么会如此执着?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他?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这样感人的人和事?
●谈自己的梦想,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你希望你的家人、朋友如何对待你的梦想。以小组为单位,准备一分钟演讲。
e)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
●教师总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