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全集DOC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2)对这个故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你想问什么?请准备好,在小组内交流。
   6、小组合作,表演大象当时陷进淤泥里的情景。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说说文中所说的黄河象是什么样的。
  二、复述课文。
   1、提示:(1)按课文的叙述顺序。
        (2)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黄河象喝水失足——变成化石——发掘化石——展出化石。
   2、指名复述内容。
   3、你认为科学家的假想最生动的一幕是哪里?(生自由回答)
   4、如果不是科学家想象的这样,还可能是什么样?
   5、自由感情朗读。
  三、拓展延伸,陶冶学生情操
   1、刚才大家学得很认真,老师真为大家高兴。你们知道大象的生活习性吗?
   2、生自由谈。并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资料。
   3、今天,我们今天认识的大象化石是在甘肃发现的,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组老师收集的关于甘肃地貌的资料。(出示甘肃地貌)
   4、待学生看完后,师问:看了以上资料,你有什么不能理解的?
    (引导学生谈到环保的话题)
  四、回顾课文,巩固练习
    对于课文的写作顺序,你有不同的见解吗?能按另外的顺序重新叙述这篇课文吗?(只要学生的见解合理,都应该予以肯定。)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有关黄河象的文章。科学家们即生动又合理的想象,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一个古生物化石中,都蕴含着深奥的科学道理。如果你感兴趣可以找来这方面的资料读读,也可以推荐给老师和同学。
板书设计:
                  黄 河 象 
          骨架的样子----假想来历----发掘化石
                    炙烤
           高大       ↓      斜插沙土
           完整       干渴     脚踩石头
                    ↓      
                    陷进
                    ↓
                    化石
课后反思:
《黄河象》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生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交流、评价、争论,也可以表演出来。这既体现了教师“导”的作用,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学科学、合理想象的能力。

9、《枫叶如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照照片的经过,以及对自然界与人世的看法,体会作者的感悟。
  3.培养积累语言,体味语言的情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理解文中包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理解“成熟的美,是真正的美”。
教具准备
  有关枫叶的课件;优美的古筝磁带;带有重点语句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有关枫叶的课件)你们喜欢枫叶吗?为什么?(指名说)
  唐代诗人杜牧写过一首与枫叶有关的古诗,谁还记得?(指名背诵)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物画?(让学生畅所欲言)
  师小结:这首诗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夕阳西照,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的秋天美景。诗人通过“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句抒发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本课生字难词。(重点理解:至理名言心旷神怡绚烂静憩等词语的意思。)
  2.再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分为几部分?
  (这篇文章以空行为标志,把文章分成两部分。)
  3.默读课文,划出含义深刻的句子或找出不懂的问题。(学生先自己学习,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学生通过讨论难解决的问题有:
  (1)为什么说“自然与人世,处处相通?”
  (2)“也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恍然明白”了什么?
  (3)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学习第一部分。
  (1)师配乐范读课文第一部分,学生边听音乐边思考:一年四季中,自己最喜欢哪个季节?并且谈谈原因。
  (2)自己读课文,思考:文章写春、夏、秋三个季节,到底想赞美大自然的什么?(赞美大自然的生命力)
  (3)指名读课文,思考:从哪儿可以看出“自然和人世,处处相通”?(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分组汇报,师小结)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第二部分
  (1)快速默读课文,思考:这一部分叙述了一件什么事?(写照相的经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2)自读课文,讨论:作者对R先生家的枫树的印象,有几次变化,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①红艳艳的枫叶,挂满一树,铺满一地。
  ②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在晨风中垂头无语。)
  学生读这两句话,从中体会到什么?(让学生谈体会)
  师引导:作者刚刚看到枫树的时候,感觉非常好,红艳艳一片,分外耀眼,继而遗憾,觉得缺少了些什么?(指名说)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位凄苦的老人来比喻枫树呢?(学生讨论交流)
  师小结:老人的心态是孤独、凄凉的,这株枫树与老人的相似之处是一样的孤独寂寞。
  师进一步引导:就在这一刹那间,我按动了快门,“这一刹那”指哪个时刻?作者为什么要在那一刹那按动快门呢?(让学生畅所欲言)
  (3)思考:这张照片为什么命名为“秋之生命”?如果给你这张照片,你会取怎样的名字呢?(生命之树,秋之枫叶等等)
  (4)自读13自然段,思考:作者到底明白了什么?联系上下文分析。(要求先用笔写,再讨论)
  有感情的朗读这一段。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什么是真正的成熟,真正的美。(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意见)
  师小结:只有经历了长大、挫折,人才能变得成熟,而成熟的美,才是真正的美。
  四、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五、作业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熟读背诵,体会语言的韵味。
  2.写一篇“读《枫叶如丹》有感”。
板书设计:
                                枫叶如丹
           一自然   天地万物   人间万事
           二人世   恍然(主旨) 真正的成熟
教学反思: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生由于年龄及阅历所限不易理解。所以,本堂课,我尽量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发现疑难。然后老师根据学生的疑难有的放矢的展开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同时对于一些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我充分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与同伴的交流中有所感悟,有所提高,加上老师的及时点拨引导,学生自然对文章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感悟的过程中,我还注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加深对文本的感悟,从而积累了语言,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本堂课设计的不足之处:对于朗读的指导不太到位,个别教学环节,老师的指导过于琐碎。
教学反思:
  在设计这一课时我始终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学习氛围,本着让学生快乐学习的理念进行设计。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一开始我利用学生们自己搜集的树叶进行谈话,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轻松的进入主题,又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始终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枫叶如丹》一课是一篇散文,这种体裁学生接触的较少,理解起来有困难。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多种方式的阅读,通过初读——感知——精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给学生一种自由的空间自读、自谈、自悟,在其中及时给学生以评价,使学生有了一种成功的喜悦感,从而乐学。只有他们乐学、愿学我们的教学才能达到一种良好的效果。这也是本课的成功所在,学生的回答相当的精彩,从中确实有所感悟。最后,又配上优美的音乐,在读书声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整节课下来学生不仅对自然界的规律有所感悟,又随着作者的阐述对人生有了一种全新的认识,从而摆正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在我所创设的环境下轻松愉快的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阅读的能力,一举两得。

10、《我喜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结合上下文理解“浣净、素馨、迭代、摇曳”等词语。
  2、在体会作者情感的同时,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用心体悟事物的能力和有独特的感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独特的美好情感。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仿照课文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感悟作者的喜悦之情。
  2、你喜欢什么?依照课文写一写。
【课前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
  2、教师: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相信在你们多彩的童年里一定有许多喜欢的事物:喜欢小动物、喜欢和朋友交往,喜欢做梦,喜欢……今天,就让我们先一起感受台湾女作家张晓风对生活的喜欢与热爱吧。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自主质疑。
  1、出示生字词语认读。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交流质疑。
  三、初读——了解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哪些内容,读后你有什么感受?
  2、听课文配乐朗读、思考:
 (1)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抒情的线索是什么?每个自然段有什么共同点?(每个段开头都用“我喜欢”三个字领起下文,使12个自然段形成了排比段。)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抒写自己喜欢的情怀的?(先写喜欢四季的不同景物,再写喜欢自然景物,最后写对社会生活的喜爱。)
  四、品读——感悟语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书,并在四人小组里交流自己感悟最深的段落。
  2、全班交流。
  3、指导学生带着感情读出作者“喜欢”的心情。(可采用自读、互读、对读、领读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研读——质疑问难。
  进一步研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先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重点体会以下问题:
  1、“我喜欢的另一种花”是指什么?为什么?
  2、我喜欢读信的原因是什么?从“泪光”二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出示第10自然段的两句话“我还喜欢看书,特别是在夜晚。在书籍里面,我不能自抑地要喜爱那些泛黄的线装书,握着它就觉得握着一脉优美的传统,那涩黯的纸面蕴含着一种古典的美。历史的兴亡,事物的迭代本是这样虚幻,惟有书中的智慧永远长存。”联系自己的阅读体会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4、课文第12自然段省略号自成一段。它告诉了我们什么?这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课文中每段开头都反复用“我喜欢”,段落中间也反复出现,这又表达了什么?
  六、小结。
  七、仿写课文
  你喜欢什么?为什么喜欢?
  1、学生仿写。
  2、全班交流。
  八、全文总结。
【设计理念】
  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从尊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选择上入手,引导学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读法。教师的职责是唤醒学生的个性化意识,让学生面对文本时,能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阅读的个性就越能充分发挥出来。

11、《草帽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从贺龙想出的办法中体会他的聪明才智, 思考草帽计成功的几个重要因素。
2.通过对成语的理解,体会敌人麻痹大意、丑态百出的愚蠢。
3.学习用尽量少的文字概述草帽计。
4.认识生字9个,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文章的语言特点
2、让学生从他们处理事情的方法、态度上,懂得智慧的作用,从小养成在学习、生活中认真观察、勤于动脑的习惯,丰富自己的知识,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发挥聪明才智。
教学准备
布置学生收集相关资料,了解贺龙,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了解历史上的谋略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计”字。师:“计”什么意思?你能用“计”组词吗?你知道我国历史上有哪些特别善于运用“计”的人?(学生自由说。说多少不限制、不要求。)
2.板书:草帽。师:我们今天来学习《草帽计》。看到课题你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是“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草帽计是什么?”“运用了草帽计,结果怎样?”“草帽计好在哪里?”等)
二、自学生字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想想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字词和问题,准备质疑。检查自学情况。
2.指名分节读课文。
3.出示词语:湘西 贵州 蒋介石 嗡嗡 侦察 葫芦 山土坊 匪军 丢盔弃甲
(指名读——齐读——比赛读——“开火车”读)
4.指导写字: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重点指导“州”、“匪”的笔顺。)
5.在地图上找到“湘西”,“贵州”。你们对二万五千里长征有什么了解?
三、理清层次
1.默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四、巩固练习
1.抄写词语,查字典了解课文中成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
1.(板书课题)昨天,大家针对课题提出了很多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解决这些问题。(齐读课题)
2.首先,通过学习,你们认为“草帽计”是谁想出来的?
二、精读课文
1.了解故事起因。
(1)读课文1、2自然段,思考:贺龙根据哪些情况设下草帽计的?找出相关语句,用“________”划出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①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天气炎热?(指名读——齐读)
②哪些句子体现了当时情况紧急?为什么要选择在平坦的场地丢草帽?
③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 ,心想_________ 。”的句式说一说。
小结:面对天气的炎热,面对敌人的追击,贺龙不仅没有慌张,反而运筹帷幄,利用地形特点和敌人的心理想出了草帽计。
2.重点学习实施草帽计的经过。
(1)默读课文3、4段,小组交流:
①军为什么会中计?说明了什么?
②白军最后的结局怎样?文中哪些成语讽刺了白军的丑态?
(2)教师点拨:
①白匪先是晒得眼冒金花,后来是得意忘形,那么我们在朗读时应该注意什么?(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白军为什么会被自己的飞机轰炸? (男生读课文第4段)
③你能用尽量少的文字来概述一下草帽计吗?
④你觉得贺龙的草帽计“神”在哪里?你从中学到了什么?
⑤齐读课文第5自然段,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
小结:贺龙在上有敌机、下有追兵的情况下,沉着冷静、及时应变的聪明智慧真值得我们学习。
三、拓展延伸
1.你知道贺龙用的计属于历史上“三十六计”中的哪一计吗?
2.讲历史上的“金蝉脱壳计”。
3.阅读《三十六计》。
课后反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2:00 | 只看该作者

    新课改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转变成为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角色,这节课,教师就做到了这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鼓励学生质疑。
教学一开始,教师不是让学生被动学习,而是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鼓励学生把心中的疑问大胆的提出来,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然后,在第二课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针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阅读,交流,从而解决问题。在这质疑、释疑的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只是组织者。
二、适时点拨,拓展学生思维。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还应当是引导者,适时的点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积极思考。当学生在了解了我军情况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揣摩贺龙当时的思考,是这样点拨的:“贺龙看到这些情况,心里是怎么想的?用‘贺龙看到 _________ ,心想 _______。’的句式说一说。”还有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教师又引导学生想想说说“红军战士听到白军自相残杀的消息后,肯定有许多话想对贺龙说,会说些什么呢?”这些地方的点拨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2、《包公审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重点理解“惊慌失措”、“懊恼”、“闻所未闻”、“冒名顶替”的意思。
2.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概括故事内容和列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3.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包公语言、动作、表情的词句体会包公办案的深思熟虑和足智多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指导学生编排课本剧,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合作能力。
教学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包公的资料。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课件,检测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游戏(教师说,学生猜。)
“火尽炉冷平添心猿意马。”猜一个字。(“驴”字)(教师板书:驴)
我国宋代有一个著名的清官。庐州人,执法严明,善于断案。(教师板书:包公)
    2.说说你对包公还有哪些了解?(生说)教师肯定学生所说的有关包公的事,补充解说:“公”是古人对人的一种尊称,他原名包拯,有多个官衔当过开封府府尹。因为北宋建都在开封,开封府尹也就是北宋首都的“市长”了。是个大官。
    3.今天我们要读的故事就发生在包公身上,还与驴有关。(教师板书:审)学生齐读课题。
    4.读了这个题目,你有什么问题?(包公为什么要审驴?驴子不会说话,他怎样审驴的?)那好,我们就带着问题一起来读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用自己的方法学习生字词。
    2.谁来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概括,教师指导。)
    3.看来“驴”在这个故事中是不可缺少的哦!那你能不能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课文加三个小标题。(驴被偷换,状告毛驴;细审毛驴;找到毛驴。)
   三、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展示小黑板或课件)
   1.认读词语:挣(zhèng)钱   辔头  听差(chāi)   耷拉  圈(juàn)栏   审   衙役   懊恼  一声不吭 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  冒名顶替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同正音。
  3.特别指导学生注意多音字:挣、差、圈
  4.对比记忆字形。
  审()  案()   吭()  衙()  役()
  神()  按()   炕()  衔()  投()
  5.选择你理解的词语练习说话,提出你不懂的词语。
  6.教师特别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闻所未闻、 惊慌失措、冒名顶替、 懊恼。
  四、朗读课文
  自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顺。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断案故事。
    2.用简单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引读故事的起因。
   (1)包公为什么要审驴?课文哪几段写了?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一、二自然段,划记出描写毛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3)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对比朗读:
    王五像爱护珍宝一样爱护它。他不但把这头驴喂得毛色发亮,还亲手给毛驴做了一个漂亮辔头。
   驴还拴在树上,驴背上鞍子还是那个鞍子,套在驴嘴上的辔头也是自己亲手做的那个漂亮的辔头,可是驴却是一头毛色难看的瘦驴了!
   (4)顺势引导、朗读:想想王五面对两头毛驴时是什么心情?指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句子。
   (5)过渡:就这样,王五带着满腔愤怒和希望来到了包大人面前。面对着这样一位特殊的被告,包公如何审案的呢?
    2.细读故事经过。
   (1)带着问题小组合作朗读课文3~9自然段。说说你读懂的句子或提出你的问题,小组交流。
   (2)小组合作学习课文。
   (3)小组汇报共同学习读懂的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要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包公的足智多谋。  
   “包公了解了案情,皱着眉头想了想,把惊堂木一拍,大声喊道……”(包公能快速找到办案的方法,很聪明。)
   “不要给它吃,不要给他喝,把它严严实实关上三天!到时我再来审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把这头冒名顶替的蠢驴打四十大板,要用劲打!”(包公十分熟悉驴的本性,他的足智多谋来源于他渊博的知识。)
   “现在把它放了,随它爱上哪就上哪。”(说明包公知道毛驴会逃回自己的家,心里很有把握抓到偷换毛驴的贼。)
   (4)问题解答场:学生提出疑问,师生共同思考解答。
   (5)读了这部分课文,包公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教师板书:足智多谋)
   (6)包公审驴的过程让人疑团重重,也让人不由自主的为包公喝彩。咱们把它排成课本剧,再现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7)提出要求:小组合作排演课本剧,注意角色的分配和合作;每个同学要投入角色,联系故事情节,体会角色说话时的神态、动作和心情;角色的语言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适当改动。
   (8)生排练、表演,师生共同评议。
    3.齐读故事结果。
   (1)过渡;瘦驴在包公的审讯下飞奔出了公堂。它跑到哪里去了?偷换毛驴的贼被捉住了吗?
  (2)生齐读课文第10、11自然段。
三、延伸拓展
1.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
(包公使用了计谋,巧妙的抓住了小偷。小偷也使用了计谋,他将驴偷偷调换,这样既可以掩人耳目,又可以让自己逃脱罪责,但这样的计谋是害人害己。王五也使用了计谋,他的计要是正当的。)
     2.其实,古代人们利用智慧解决问题的小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草船借箭》、《司马光砸缸》等,读一读这些故事,体会他们的聪明才智!
课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统一体。” 新课标强调课堂是一个不断生成的教学,它更多地关注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新内容、新方法、新过程,更多关注学生在课堂中个性化的生命活动。它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样,更要看学生“学”得怎样,甚至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来看教师是怎样教的。在新课程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要为课堂生成营造空间,给学生搭建一个个展示个性的舞台。
   《包公审驴》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通俗易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的问题预设注重了激发学生的课堂生成,为他们的生成打下了铺垫。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环节中:
    1.小组合作学习故事的经过部分,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提出来由小组讨论。在后来的学习成果汇报和班级交流中还有“问题解答场”环节,让学生自由交流小组中没有解决的问题,保护并培养学生自主质疑、解疑的能力,促进课堂生成新的情况。而后通过师生共议,帮助学生筛选问题、解答问题。如:学生在课堂中就提出了一个很有探讨意义的问题:“课文第四段好像与故事无关,为什么?是不是可以去掉?”我当时就为提问的学生鼓起了掌,因为这一段是典型的侧面描写,突出了案件的奇,反衬出包公的机智、遇事冷静的品格。设计教学环节时,我把这个教学点淡化了,只在朗读中带过。学生在自主的阅读中关注到了这一点,并生成了这样的新问题来研究,弥补了我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2.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想一想,这个故事里都有谁使用了计谋?结果如何?”意欲引导学生发现课文要赞扬的中心人物——包公的足智多谋。但是在课堂上学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不愿跟着我备课设定的思路走。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学生提到了偷驴贼、王五都用了计谋,并分析出偷驴贼的计谋用错了地方,而王五则用计谋帮助了自己。
    在课堂实施中学生还生成了很多的新情况:自主提问时提出与课文相去甚远的问题;再读完课文结局后,还要小组合作表演包公审偷驴贼的过程。如果一味的迁就学生,很可能无法完成计划的教学任务,如果着重完成教学预设,课堂将会死气沉沉。我们如何跳出备课预设的思路,灵活应变,既尊重学生的思考,又完成教学任务,一举双得呢?这是我要探索的问题,也是值得与同行们共同探讨的问题。

13、《一个苹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3.学习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民军队战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志愿军战士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更重要的高尚品格。
课前准备
观看电影《上甘岭》,查找有关上甘岭战役的资料。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 前段时间我们观看了《上甘岭》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在上甘岭战役中我军的阵地多次失而复得,志愿军战士们在坑道里坚守阵地,困难重重。战士们遇到的最大困难之一就是缺水。干渴了七天,战士们没喝到一口水,干渴程度可想而知。就在这时,一个火线运输员给他们送来了一个苹果, 大家想知道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了吗?(板书课题。)
2.齐读课题,质疑问难。
(学生有可能提出:一个苹果时从哪里来的?围绕一个苹果讲了一件什么事等问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重点检查:
卸完 、撕开、润喉咙、 烟熏火燎 、翻来覆去、 眼眶、沙哑 、面颊、 一瞬间等词。(采用指名读、齐读的方式,注意纠正字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2.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知道苹果的传递顺序。
第一次:
火线运输员——连长——步话机员小李——伤员小蓝——司号员——卫生员——连长。
第二次:
连长——步话机员小李——小胡——小张……
三、感情朗读,探究文本
同学们,这个苹果这样传来传去,没人肯吃,难道他们都不需要这个苹果吗?(非常需要)
1.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们非常需要这个苹果?(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战士们干渴的表现,从而突出他们“让苹果”的精神境界。)
(1)把有关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把自己的体会和同桌交流。
( 2)全班交流: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8个人的形象、神态、心理活动的句子,通过抓住重点词语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战士们处于极其干渴的状态。例如:     
(课件出示以下句子)
连长渴:“喉咙早就干得烟熏火燎似的。”“这会儿,不用说一个,就是十个二十个,我也能一口气吃完。”
步话机员小李渴:“嘴唇干得裂了好几道血口子”,“深陷在黑色眼眶里的两只眼睛,布满了血丝。”
    伤员小蓝渴:“脸黑黄黑黄的,嘴唇干得发紫。”
火线运输员渴:“火线上跑来跑去”,“通往后方的三里路之内,是一滴水也找不到的。”
小结: 每个战士都有理由吃掉这个苹果,同时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也十分需要吃掉这个苹果,可是他们谁也没有吃这个苹果。
2.讨论:战士们为什么都不吃这个苹果?
(1)首先要了解苹果在战士们中间推让的经过,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想一想,每个战士在拿到苹果时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火线运输员在路上捡到一个苹果,想到连长嗓了哑了,应该吃了这个苹果润润喉咙,就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想到步话机员小李声音已“沙哑”,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小李;步话机员小李想到伤员小蓝失血过多,需要苹果,转手给了小蓝;小蓝想到连长要指挥战斗需要苹果,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连长又想到司号员要吹冲锋号,需要苹果,连长把苹果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想到卫生员日夜护理伤员很辛苦,需要苹果,司号员转手递给了卫生员;卫生员想到伤员小蓝更需要苹果,又把它递给了自己日夜照顾的伤员小蓝;小蓝又想到连长的责任更重,更需要苹果,所以小蓝又把苹果递给了连长。)
(2)从战士们想法和做法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每一个战士心里想的都是战友比自己更需要这个苹果,因此他们做了同样的一件事,那就是把苹果让给别人。)
  (战士们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宁愿自己干渴,也一定要把苹果让给别人吃。因此,他们传递的不仅是一个苹果,而是一种情谊,一种关心别人胜于自己的精神。)
(3)分角色朗读课文1~12自然段。
小结:最后战士们在“我”的带领下开始吃苹果,可是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这是为什么呢?
3.指名读13~15自然段。讨论:为什么苹果转了一圈还剩下大半个?
(1)引导学生将“这会儿,不用说一个……一口气吃完”与“这样一个挨一个……苹果还剩下大半个”相对比,谈自己的感受?
(在这种艰苦的情况下,志愿军战士为别人着想、互相关心的崇高的友爱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2)同桌互相朗读14、15自然段体会体会志愿军的这种崇高的精神。
4.齐读最后一段。
(1)理解重点语句,体会战士们的心情。“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联系上下文以及课前搜集的资料理解此时此刻人们的心情。
(“沉静”是因为大家都不说话了。为什么不说话?因为每个人心里都非常不平静,流着泪,说不出话来。连长也激动得流泪了。此处无声胜有声,这是幸福的泪,是因为生活在战友的崇高友爱中而感到幸福;这也是骄傲的泪,是因为有这样一些在困难的时候一心为别人着想的品质高尚的战友而感到骄傲。)
(2)在这战火纷飞的夜晚,在这饥渴交迫的夜晚,战士们让出了解渴的苹果,让出了意味着生命的苹果,在坑道内的战友们都感动了,为有这样的关怀与友爱而感到幸福与骄傲。让我们包含感动与敬佩,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配乐)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学到这里,同学们,你想说些什么呢?
2.志愿军战士在艰苦的战争环境中,在困难面前,他们心里想的是别人。这种高尚的品格我们应该学习,老师希望大家永远记住“一个苹果”的故事。
五、作业
1.摘抄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
2.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就要让他们敢问、敢说。这是基础。众所周知,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激发其学习的动力。所以,在教学时,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各抒己见。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实践证明,《一个苹果》的教学,倘若离开了积极的丰富的想象,就难于理解教材的内容,难以发展语文能力。所以,我力求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其中,有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理解;有让学生抓句子,联系上下文想象;有让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发散想象等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教学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3:00 | 只看该作者

2、能力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3、德育渗透点: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4、美育渗透点: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2、学生学法: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疑点
  体会以西子喻西湖的内在联系和优美意境
    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播放课件,适当点拨。
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 播放古曲《春江花月夜》
    2、 激发想象:请同学们仔细的聆听这首著名的曲子,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3、 迁移导入: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提起这首诗的作者苏轼,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你愿意读读他的诗歌吗?(学生可以朗读、背诵、或用歌唱等多种形式来汇报,教师可以和学生共同吟唱《水调歌头》,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苏轼的了解。)
    4、 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范读。
    二、引导自学,学有所得。
     1、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学古诗的方法,再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来进行学习。学生交流自己设计的学习方法。
    2、 教师推荐学法,课件一:1、熟读中理解题意、诗意。2、借助字典,资料来理解题意,词意,是否讲出重点词的意思。 3、由词到句串讲诗意。4、熟读成诵。5提出疑问,合作解决。
    3、学生自学、教师参加入学习小组中,适时引导。
    4、 学生进行自学汇报:教师在汇报环节中主要起到引领作用,使学生汇报有序进行。可以先朗诵古诗,然后汇报题意,再讲词意诗意,熟读成诵,解疑问难。教师还要提出认真听取他人汇报的要求(1学会聆听,找出优点。2、不足之处,加以补充。3、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学生在及时的补充及评讲的过程中对古诗内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为进一步欣赏古诗作好铺垫。
    三、欣赏古诗,体会意境。
    1、 过渡:刚才我们初步的学习了这首古诗,并且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好的方法要予以肯定。
    3、 教师提出建议,课件二(诗歌审美三法:第一法、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 。第二法、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第三法、用心体会诗歌意境美。)
    4、 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5、 进行审美收获的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通过划停顿,标重读,来朗读诗歌感受到韵律美。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各种形式,来有感情朗读古诗。
   (2)、学生汇报通过想象,我仿佛看到美丽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喜欢表达的同学说说这里的山、水、雨是怎么样的美丽。喜欢画画的同学来画画西湖晴雨时不同的景象,从而感受画面美。
  (3)、感受西湖的人性美。课件三(观看美女西施),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一下她的美,注意体会浓妆与淡妆两种不同风格的美,同时教师要渗透正确的审美思想,使学生从小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
    课件四(观看西湖晴天、雨天时两种不同的风光),引发学生进行积极的联想,不难答出用西子的两种美丽来比喻西湖的晴雨不同之美,妙不可言。
  (4)、感悟意境,体会情感。空蒙的山,闪动光影的水,迷蒙细雨构成了西湖的美,如果你置身其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样的意境呢,你想说些什么。
    再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诗人的感受和我们一样,饱含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时可以适时补充杭州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深受百姓爱戴,所以对西湖有着特殊的爱恋之情。
(5)、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四、课外延伸:朗读描写西湖的诗词
五,师生互相交流学习的收获。

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晴——方好
美:(比西子)总相宜
西湖山水
雨——亦奇
  教学反思:


《水就是生命》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水就是生命》是一篇说明文。作者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水的常识:水在人体中的作用,喝水的意义。说明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的道理。使我们不仅懂得了这些常识,更加懂得水在生命历程中的重要,从而自觉的保护水资源,为人类更加美好的生存作出自己应尽的义务。
  教学目标
  1.通顺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8个生字,正确理解读写“粗制滥造、新陈代谢、吐故纳新……”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水和人类的密切关系,体会说明文文字精炼,数据准确,说服力强的特点。
  3.理解“水就是生命”,从小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懂得要保护环境、珍惜水资源。
  4.初步了解写提纲笔记的方法和重要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0-3 09: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