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全套教案全集DOC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抓住泉水的什么特点来写的?划出有关的词语
   5、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感受和联想的?请用“~~~~”划出。
   指名读倒数第2句。
   这句话什么意思?
   6、齐读这段最后一句。冬天的泉更美,表现在哪里?谁能说说自己最欣赏的词语是哪些?
   这句话这样写好在哪里?
   
   讲读第4自然段
   1、指名朗读本段。
   2、“池边还有数不清的小泉眼。”这是一句什么句式?
   3、这一自然段描写了几种形态的小泉?
   3种小泉的特点是什么?
   4、课文从哪几方面描写小泉眼的美丽有趣?
   5、作者是怎样描写小泉的不同形态的?
   6、结合课文解释 摇曳和五光十色
   “摇曳”换个词说可用哪个词?
   五光十色是什么意思?
   7、指导朗读,提醒学生注意描写小泉动态美的词语。读完后,再对照投影图片找出描写小泉特点的句子
   8、朗读课文
   
   七、略读《秦皇岛的来历》
   1自由读,
   1)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的读音。
   2)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读,检查学生的读音
   3从这篇文章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布置作业 :
   预习笔下生花
   
   
   
   第四、五课时
   
   一、回忆本单元有关地名的文章和游艺活动。
   
   二、明确本次笔下生花的要求
   1、回忆初显身手中
   “查找资料,介绍一个地名将地名串成相声或描述生活经历的文章”的内容
   2、重点指导地名调查报告的写法
   地名调查报告,主要是对地名的历史渊源、变迁等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经过分析综合,客观的写出书面报告。
   调查报告的基本结构:题目、内容来源、报告内容、附件注释等,在报告结尾写明调查人和时间。
   调查报告的语言要简明扼要。
   3、说说自己打算写什么?
   启发学生将调查获取的信息和游艺会上设计的活动内容写下来即可
   
   三、学生构思,一气呵成。
   有根有据(真实);有情有意(有中心);
   有血有肉(内容具体);有声有色(生动);
   有条有理(结构清楚)。
   把握住衡量的尺度,
   
   四、教给学生三种修改的方法——自己读、请人提意见和冷处理。
   要点:内容与中心是否吻合;是否存在病句;有无错别字。
   
   五、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修改作文。
   组长要对组员的修改情况作记录:
   
   六、充分展示。再差学生也要念,学生习作需要鼓励的,良性刺激和正面鼓励非常重要。在小组内有所记录,每月公布一次,不管长短和质量。笔下生花的意思是:只要写了,就是一朵花。
  
  第八单元 尊严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尊严”为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囚歌》写叶挺将军在敌人暗无天日的监狱中终日忍受着敌人的残酷迫害,但是他始终坚贞不屈,表现了革命者视死如归的凛然正气。《晏子使楚》记叙了春秋时期晏子出使楚国,凭借自己的机智和辩才维护个人和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的故事。《为了他的尊严》记叙的是老妇人启发乞丐的尊严,促使读鄙弃改成了一名自信、自重的成功人士。这几篇文章描写的人物背景不同,性格各异,但都很有尊严。
   
   学情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的语文学习中通过摘抄好词佳句积累了一定的词语,口语表达能力有所提高。部分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较多,口语表达、情感表达较好,还有部分学生却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目标
   学会28个生字,会运用生字进行组词、写话,在平日交流中使用。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学习《囚歌》能够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叶挺将军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和伟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壮志豪情。了解《晏子使楚》这个故事,并能进行复述,理解晏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凛然正气。
   
   重点难点
   能够把自己平日的所见、所闻中与尊严有关的故事和事情,进行所想、所感,然后整理写下来。
   
   教学策略
   能够继续积累学习中的词语和名言警句,进行运用。阅读《嗟来之食》,并结合此文章展开辩论,在收集资料、处理资料中提高运用资料的能力。
   
   教学过程
   
   
   
   1、《囚歌》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他们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前赴后继,英勇斗争,甚至献出自己的宝贵生命。今天我们要学的《囚歌》,讲述的就是这样的故事。他们在敌人的监牢里,面对毒刑拷打写下来的。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
   
   二、检查生字
   1、形近字组词。
   囚(囚犯)   棺(棺木)   敝(敝帚自珍)
   因(因为)   官(官司)   敞(宽敞) 
   2、辨析多音字。
   热血
   3、查字典或结合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1)囚歌:被囚禁在敌人监狱里的人写的诗歌。
   (2)永生:永远活着,永久的生命。本文指革命烈士为革命事业献身的精神永不磨灭。
   (3)人:坚定的革命者。
   (4)狗:革命者队伍中的叛徒。
   (5)地下的烈火:人民革命的熊熊大火。
   (6)活棺材:监牢。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三、初读诗歌,了解背景、诗题
   1、了解作者生平。
   (1)师:《囚歌》这首诗歌的作者是谁呢?(叶挺)
   谁来介绍一下这位作者?
   (2)指名回答。
   (30教师简介作者。
   《囚歌》是叶挺同志被囚禁在重庆歌乐山渣滓洞集中营时,用铅笔写在牢房墙壁上的一首诗。
   叶挺是广东惠阳人。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任国民革
   命军独立团团长。1927年先后参加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抗战时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皖南事变时被国民党非法逮捕。1946年3月4日,在中共中央的坚决要求下获得自由。4月8日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遇难。
   2、解题。
   (1)师: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把诗歌读一遍,想一想,课题中的 “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又是什么意思呢?
   (2)指名回答。
   (从字形上看,人被四堵高墙紧紧围住,如笼中之鸟,失去自由。“囚”的意思是把人关在监狱里。 “囚歌”在本文指革命者在敌人监狱里写的诗歌。)
   3、师:我们知道了作者在恶劣的环境里还能写下这么激昂的诗篇,到底作者是所要表达的是什么?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朗读《囚歌》
   1、指名朗读诗歌
   2、师:朗读着首诗歌该用什么样的语气?相信大家在理解诗歌内容之后肯定会明白的。
   
   二、讲读第一节
   1、生自由读一读第一节。
   师:想一想,叶挺同志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 请把它们划出来。
   2、师:这里的“人”和“狗”指的是什么?
   (“人”指坚定的革命者,“狗”指革命队伍中的叛徒。)
   3、师:读完这节诗,你明白了什么?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是指牢房中的革命者所要走的路被敌人锁得紧紧的。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指为牢房中的叛徒所准备的道路是敞开的,只要你叛变革命,随时都可以爬出牢房。
   “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指国民党反动派在声嘶力竭地叫喊诱骗革命者变节投降充当叛徒。
   4、师:当我们明白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威逼利诱的卑劣手段和丑恶嘴脸,朗读这一节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你们试着读一读。然后,四人小交流。
   5、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一个声音……给你自由!”这句是敌人对革命者的诈骗,“自由”不过是一种诱饵,朗读时要表现出敌人的阴险狡猾。
   “自由”二字要读得虚伪、轻浮、声音拖长些。)
   6、师:大家都读知道要用读出反动派阴险狡猾的语调,那么,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敌人的愤怒,对叛徒的厌恶和痛恨的思想感情。)
   7、师:让我们怀着这种语气把第一小节读一读。
   过渡:
   这一节诗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者。当时摆在狱中革命者面前的只有两条路:坚贞不屈,意味着失去自由,甚至生命;充当叛徒,出卖革命,将得到自由。作者选择哪一条路呢?第二节诗告诉了我们。
   
   三、讲读第二节诗
   1、指名读第二节诗。
   2、思考:作者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作出怎样的回答?
   3、如何理解这几句话?
   我迫切希望得到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一个道理——真正的革命者是决不会向敌人屈膝投降当叛徒的。
   4、师:这节诗中也有一个“自由”,它跟第一节诗中有什么不同?
   5、指名回答。
   (第一节诗:所谓的自由;第二节诗:真正的自由。)
   6、师:诗中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该怎样读?
   (表达叶挺同志决不向敌人屈膝投降的决心,表现了革命者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读要坚定、有力、高昂)
   7、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过渡:
   为什么叶挺同志有这么强烈的决心,是什么支持着他为革命事业而献身?诗歌中哪里告诉我们?(第三节诗)
   
   四、讲读第三节诗
   1、全班齐读第三节。
   2、师:诗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
   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作者是把什么比作什么?
   3、四人小组交流、汇报。
   (1)“地下的烈火”比喻革命的烈火,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的力量。
   (2)“活棺材”指囚禁革命者的牢房,又指国民党反动派统治下的黑暗的旧社会。
   4、师:一个真正的革命者决不会向敌人屈服,因为他心中充满对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所以,诗人决定怎么做?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叶挺同志为了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宁愿献出自己生命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
   5、师;该怎样读才能读出作者的壮志豪情?
   (“地下的烈火”、“一齐烧掉”、“得到永生”等词语读时要铿锵有力,语气逐渐激昂,节奏加快。)
   6、指名读,全班评析,学生再读。
   
   五、指导朗读
   1、确定停顿处。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2、指名读——学生评价——指名读——全班读。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朗读背诵《囚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29:00 | 只看该作者

   3、完成《伴你成长》。
   4、预习《晏子使楚》
   
   
   
   
   
   2《晏子使楚》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3、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4、指名回答。
   (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使:出使。)
   
   二、扫清生字。
   1、开火车组词。
   2、由生提问比较难写或要注意的生字。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
   5、四人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交流,引导:
   (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大声读出来?
   (2)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4、从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
   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
   C、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指名回答。
   4、师: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
     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
   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
   
   五、分析人物
   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指名回答。
   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六、课外扩展——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个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座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七、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八、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为了他的尊严》。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楚王—————— 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3《为了他的尊严》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尊严”这个单元,在前两篇课文中,我们认识了革命者叶挺和齐国的使者晏子,他们为了真理,为了国家始终坚贞不屈,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课文《为了他的尊严》,看看这篇课文又和尊严有什么关系。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师:课题中的“他”指的是谁?谁为了他的尊严 ?
   2、指名回答。(妇人——乞)
   过渡: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读读课文。
   3、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把课文读通顺。边读边想课文围绕着妇人和乞丐讲了什么事,然后说给四人小组的伙伴听一听。
   4、生自由读课文,四人小组交流。
   5、师:课文中的生字都认识了吗?谁愿意来读一读?
   6、开火车生字接力组词。
   7、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8、指名回答。
   9、初读质疑。
   (1)师: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我们要在文章的上圈圈点点。你们做到了吗?请大家在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做个记号。
   (2)学生朗读质疑。
   (3)全班交流。
   10、师: 这节课我们先学习到这,课后请大家思考课后的两个思考题。
   
   
   
   第二课时
   
   一、复述回顾
   1、师: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为了他的尊严》讲述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谁愿意来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给大家听?
   2、指名回答。
   
   二、细读课文,读中感悟
   1、出示妇人的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再读这句话,课文中主要讲了几个乞丐?是两个怎样的乞丐?
   2、师:那个独臂乞丐开始就情愿搬吗?后来为什么搬了?
   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的有关段落,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
   (1) 集体交流:学生抓住句子体会,独臂乞丐觉得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已经非常可怜,妇人却让他搬砖,他很生气很不情愿。
   (2)师:谁来读读课文中对乞丐的描写?
   (体会“慷慨”的意思,并指导“慷慨”两个字的写法。)
   (3)出示句子“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目光看着妇人,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了两下。”
   师:这句话要用来说明什么?
   (抓住乞丐表情的变化来体会他内心的变化,原来一只手也能干活,也有尊严。)
   (4) 师:谁能带着乞丐恍然大悟的表情把他内心的变化读出来。
   (5)指名学生读乞丐干活时的样子。
   师:说一说看到这一切感受到什么?
   (“整整……才……”、“气喘如牛”、“布满灰尘”、“汗水濡湿”等词语体会这搬砖的活对独臂乞丐来说很不容易,而且又累又脏。)
   (6)师:干了这么又脏又累的活,乞丐还生气吗?他的态度有了什么变化?(感激)为什么感激?
   (7)师:带着感激之情,再读乞丐的话。他感激是什么?
   (他感激的不仅仅是妇人给他的20元钱,更重要的是妇人的做法唤起了他的尊严。)
   3、 师:再来看看那位双手健全的乞丐,他为什么不搬砖?请同学们默读有关的段落,抓住句子体会。想象他的结果会怎样?
   (他不仅仅是没有挣到20元钱,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自己的尊严。)
   4、师:再读这句话“砖放在屋前和放在屋后都一样,可搬不搬对乞丐来说就不一样了。”
   师:你对这句话是怎么理解的?
   5、师:若干年后,成为董事长的乞丐又回到改变他一生的那位妇人家里,想不想听听他们说了些什么?请三个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
   6、师生分角色朗读,再次体会妇人的美好品质。
   
   三、感情升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1、师:课文学到这儿,同学们一定收获很多,你们想说点什么?
   2、小结:同学们说的都很好,是尊严改变了乞丐的命运,也是尊严使我们感到了妇人是高大而可敬的,尊严对我们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让我们珍惜尊严吧!
   3、师:结合自己说一说你对“尊严”的理解?
   
   四、布置作业:
   1、阅读短文《嗟来之食》,围绕着尊严这个主题,谈谈你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
   2、搜集有关“尊严”的格言和故事。
   3、完成《伴你成长》。
   
   
   板书设计:
   为了他的尊严
   妇人 乞丐 (得到自尊)
   搬砖挣钱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
   
   一、摘录笔记
   1、继续用学过的方法积累新词、好句。
   2、提醒学生自学生字,在积累的同时理解诗意。
   3、读一读课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体会因果关系句子。
   A、先表明态度,后说明理由;
   B、先说明理由,后表态度。
   4、引导学生摘录课文中类似的因果关系的句子。
   5、四人小组交流体会。
   
   二、读一读
   1、学生自读古诗句。
   2、学生自学诗句,用自己的方法理解句意。
   3、四人小组交流诗句含义。
   4、全班交流体会。
   A、人要顺应天时,具备自强不息的精神。
   B、有了财富,不能放纵自己,整天沉溺于酒色。看到贫穷的人,不能欺辱,面对威武的武力也不去没有原则的屈就,这才是大丈夫。
   C、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5、全班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尊严”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开卷有益
   1、学生自读课文,了解文意。
   2、讨论:文章所表达的意思。
   思考:“嗟来之食”的的含义。
   3、学生复述课文。
   4、讨论交流:展开辩论——那个人该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二、辩论会
   1、全班分为两组,展开辩论。
   正方:那个人不该吃黔敖的东西
   反方:那个人该吃黔敖的东西
   2、正反方自由组合讨论。
   3、全班交流。展开辩论。
   4、教师小结。
   
   
   
   第三课时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尊严)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一件尊重他人的事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学生开始习作。
   6、修改习作。
   7、抄清习作。
  
第九单元:音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篇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月光曲》和《林中乐队》。《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详细记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传唱、定为国歌的过程。《月光曲》写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同情穷鞋匠兄妹,被他们对音乐的热爱、痴迷而感动,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故事。《林中乐队》形象的描绘了大自然里,各种动物发出的声音,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国歌太熟悉了,能熟背歌词,但要理解得很透彻那需要一点的时间。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中华民族最强音”的深刻内涵,从而激发鼓舞全民族、全体炎黄子孙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建设好自己的美好家园。通过理解课文,了解贝多芬所具的卓 越才华和劳动人民的同情心 ,学习他美好、 善良的心情 ;并通过欣赏《 月 光 曲 》让学生感受意境之美 ,陶冶爱美的情趣 。用多种方法熟读课文,体会作者聆听林中乐队演奏时的心情。鼓励学生细心阅读,交流感悟,作者用哪些具体的内容来说明中心句的,体会这种写法。
   
   重点难点
   《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国歌的现实意义,为什么说它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教学策略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以读代讲,感悟诗句、文章内涵
   
   教学过程
   
   
   
   1《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生情
   1、师:大家知道,能代表一个国家的象征有许多,比如:国旗、国徽,还有什么呢?(国歌)现在就让我们高声歌唱国歌。
   2、学生合唱国歌。
   3、师:谁来说一说每当你听到国歌时的感受?
   4、学生自由说听到国歌后的感受。
   5、师:这么雄壮、激昂的歌曲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又是如何成为我们的国歌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6、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师: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并多读几遍。
   2、学生自读课文。
   3、师:大家解决了阅读的障碍后,同桌接力朗读课文,然后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没读懂?
   4、同桌互读课文,交流体会。
   5、指名回答。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师: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最强音”这个主题?
   2、指名回答。
   (1)《义勇军进行曲》的谱写;
   (2)《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
   (3)《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3、指名学生接力朗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为什么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4、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5、全班交流。
   (1)激励着中华儿女同侵略者浴血奋战,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战斗号角。
   (2)表现了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决心,唱出了民族危亡时期的最强音。
   (3)雄壮的乐曲,鼓舞了人们的斗志,体现了人民的信念。
   6、师:你觉得课文中哪个部分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7、指名回答。
   8、师:为什么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国歌?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课文哪个部分告诉了我们?(最后一个自然段)
   9、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10、师;国歌是这么的重要,那么当你高唱国歌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
   11、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1、指名朗读课文。
   2、唱国歌,体会“中华民族的最强音”。
   
   二、指导朗读、入境融情
   1、师:下面请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段读给大家听。
   2、指名朗读。
   3、师:说一说你喜欢这个小节的原因。
   4、分组齐读。
   
   三、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巩固
   1、朗读课文,以小组学习的方式落实。
   2、积累词语。 摘抄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四、依照规律、指导书写
   1、有共性规律的字: 学生独立观察,讨论规律。
   2、重点指导的字:鸿、豁
   3、学生提问书写,教师指导。
   4、听写词语。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月光曲》。
   
   
   
   
   
   2《月光曲》
   (见教学设计)
   
   
   
   
   
   
   3《林中乐队》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播放一段有各种小动物的音乐。
   2、师:你有什么感受?
   3、指名回答。
   4、师:在森林中,各种小动物的叫声都是美妙的音乐,他们共同组成了林中乐队。
   5、板书课题:林中乐队。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师:其余同学仔细倾听,听一听他们的朗读有哪些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3)指名学生读课文,其余学生认真听,注意读音。
   2、学生读后出示生字卡片,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学生读生词。
   (2)用形象法理解词语。重点:带“口”字旁的字。
   3、初步感知文意。
   (1)师:大家扫清了阅读的障碍,大家来找一找“林中乐队”的成员有谁呢?找到后画出来。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到底乐队奏出怎样的乐曲。
   (2)四人小组交流。
   (3)指名回答。
   
   三、小结
   这么美妙的乐曲是谁演奏,作者为什么能描绘这么美妙的景色,你们想知道吗?下节课我们再一起探讨。
   
   
   
   
   第二课时
   
   一、看图说话
   1、师:仔细观察文中的插图,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他们都在做什么呢?
   2、指明回答。
   
   二、细读理解课文
   1、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课文,用直线画下中心句。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中心句。
   3、学生根据自己刚才的阅读回答。
   1)师:用课文中的哪一句话可以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
   2)过渡:走,让我们走进林中,听一听这些美妙的音乐吧。
   3、再指名读课文。
   师:林中的音乐都有哪些?分别在哪个自然段描写了?
   A第一自然段:夜莺的特点。
   B第二自然段:各种动物的声音。
   C第三、四自然段:小洞“乐器”和“演奏方法”。
   4、师:你喜欢哪一种音乐?把这个自然段读出来。
   (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汇报。)
   A、有感情朗读
   B、师:你想象一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C、学生想象后回答。
   D、教师根据学生汇报及时给予评价。
   5、师:这些音乐都是由哪些动物演奏的?
   A、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回答。
   B、齐读和指名读相结合。
   6、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你都了解到什么?用曲线画出来。
   A、指名学生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B、有感情地朗读。
   
   三、拓展
   1、师:你认为林中还有哪些动物的演奏?
   2、指名回答。
   
   四、小结
   1、以前我们曾经了解过海底世界有奇妙的声音,今天的学习,又让我们领略到了大森林中的音乐,现在就来谈谈你的感受。
   2、师:那么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
   3、指名回答。
   4、师:作者感叹道:森林里的乐队就是这样组成的。同学们,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再来感受一下林中乐队的奇妙吧。
   5、全班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完成《伴你成长》;
   3、预习语文天地——读一读。
   
   
   板书设计
   林中乐队
   森林里所有的动物都在唱歌奏乐:
   各唱各的曲子
   各用各的乐器
   各有各的唱法
   各有各的奏法
   
   
   
   
   
   《语文天地》
   
   第一课时(摘录笔记、读古诗)
   
   一、摘录笔记
   1、全班齐读文中摘录笔记的内容。
   2、师:大家在读完后发现,它们都是好词、好句,而且是文中的重点词句。那么,你们还能找到更多类似的句子吗?
   3、学生合作找到重点句子。
   4、全班交流。
   5、师:你能说说他们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6、指名回答。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11:30:00 | 只看该作者

《中华民族的最强音》大量比喻手法
   《月光曲》形象的情景描写
   《林中乐队》拟人手法
   7、举例说明。
   A、血肉:比喻为抗击入侵者而拼搏的人们。
   B、长城:比喻在入侵者面前建立起坚实的堡垒保卫我们的祖国。
   C、魔爪: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8、找一找课文中类似的句子。
   
   二、读古诗
   1、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围绕着“音乐”来说,其实在很早以前人们就会用象声词来表示声音。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其中的一篇佳作。
   2、全班齐读古诗。
   3、自学并交流古诗的含义。
   4、学生交流预习资料。
   5、学生质疑诗意。
   6、全班交流讲解。
   嘈嘈:声音沉重悠长。
   小弦:指最细的弦。
   切切:弦声幽细琐碎。
   
   
   
   第二课时(自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2、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合作学习
   1、四人小组接力朗读课文,思考:诗人分别把吉他比喻成什么?
   2、四人小组交流。
   3、全班讨论。
   把吉他比喻成:丑小鸭、竹篱笆、少年的梦想和童话、星星、朝霞、友人的悄悄话、驼铃、灯塔、我需要的声声回答。
   
   三、体会思想
   1、讨论:诗人的比喻是否合适?
   2、指名回答。
   3、师:这些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充分反映了吉他在西班牙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4、师:谁能发现这首诗还有什么特点?
   (每一段歌词的结尾都是一句:你是我的吉他。)
   5、师:作者为什么这么写?
   6、四人小组交流。
   7、个人汇报。
   (重复出现,反复强调,抒发了诗人热爱音乐的思想感情。)
   
   四、课外拓展
   1、师:诗人这么喜爱他的吉他,那你们知道什么是吉他吗?
   2、指名回答。
   
   
   
   第三、四课时(习作)
   
   一、导入习作主题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所围绕的主题是什么?(音乐)
   今天,我们习作的题目是——假如世界没有了音乐。
   
   二、完成习作
   1、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体会。
   2、全班谈论,指名说自己想写的内容。
   3、教师点评。
   4、学生思考习作思路。
   5、引导习作主题。
   A、注意音乐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B、音乐在生活中的作用。
   C、合理、大胆地想象,没有音乐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D、拓宽视角,引向人、动植物、大自然等等。
   6、学生开始习作。
   7、修改习作。
   8、抄清习作。
   
  
第十单元 金钱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金钱”为主题,编排了3篇主体课文和一个语文天地。三篇主题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学习本单元,可让学生明白金钱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语文天地中安排了搜集与积累、开卷有益、畅所欲言、笔下生花等栏目,设计了一系列语文活动,在内容上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旨在加强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巩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
   
   学情分析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体会懂得正确对待金钱,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
   
   教学目标
   独立认识15个生字,正确、规范地书写15个生字。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通过学习,继续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意识,发挥小组学习的作用,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1《一枚金币》
   
   第一课时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复习预习课文的方法,预习课文。
   1、小组交流。
   A 认识多音字:
   B 指导书写
   C 理解生字新词:
   辩解、筋疲力尽、懒惰、熊熊大火
   2、朗读课文,想一想:
   A 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件什么事?
   B 尝试给课文分段,归纳大意。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枚金币》,昨天讲到短短的文章中,介绍了一件怎样的事情呢?
   教师小结,随机板书
   [板书]
   儿子 父亲
   
   二、讲授新课:
   (一)学习1-8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老人为什么“再也受不了“?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3、指导想像儿子懒惰的程度让父亲受不了?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父亲的“受不了”
   4、指学生进行集体交流,为什么父亲要这样做?
   
   (二)学习9-26段
   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引导质疑;
   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6 23:4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