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观察集市与超市图,引导学生留心生活,认真观察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及认识事物的能力。
2、让学生发现集市与超市的区别。
3、为学生营造开放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收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课前准备:学生搜集有关集市与超市的资料及图片,参观集市与超市。
教具准备:集市与超市的挂图及资料,字卡。
教学过程:
一、认识集市
1、你家里的蔬菜水果衣服都是从那里买来得?(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回答)
2、出示字卡:集市 (请生认读)
你去过集市吗?去过什么集市?都和谁去的?那里什么样?
3、出示集市图 师: 这是集市一角,你能从图中看到什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后进行交流汇报)
4、集市上还有什么?它们什么样?(请生拿出自己搜集到的图片及资料,小组内交流)
5、你能从中发现什么问题?(通过学生的交流,加深对集市的认识)
二、认识超市
1、出示超市图,这是什么地方?(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生字卡:超市 请生认读) 你是从哪儿知道的?[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肯定评价,培养学生勤于观察思考的习惯及全面认识事物的能力]
2、你去过那些超市?(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板书或请学生板书,进行渗透性识字写字)
3、在你印象中超市是这样的吗?还有哪些图画中没有?(请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拿出有关的图片及资料进行交流)
三、区分集市与超市
师:人们通过集市与超市获取所需物品,那集市与超市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让学生全面了解,其中包括集市所在地,商品及其摆放形式,购物形式,销售形式等)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渗透性识字、写字,积累词语。
2. 在认识集市与超市商品的基础上,进一步练习对商品归类
3. 学习使用量词
4. 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
教具准备:
集市与超市图
学生课前准备:
了解集市与超市销售的各种商品,搜集有关商品买卖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练习商品归类
1、(出示集市与超市图)请学生说说自己课前了解了那些商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不归类写在黑板上)
2、师:如果这些商品都出现在你面前,让你找出你所需的商品,是不是让你眼花缭乱,无从找起?
师:如果我们把商品进行分类那你找起来会不会简单了?
3、小组合作讨论:如何将黑板上的商品进行分类?
4、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5、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明白:什么是粮食类 、副食类 、文具类、生活用品类、家电类。
6、请生再说说这几类中还有那些商品,师生共同讨论评价。
二.学习使用量词
1、出示:一块饼干 一包饼干 一千克饼干
小组讨论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2、在小组汇报的基础上学习量词。
3.交流练习使用量词。
(1)出示:帽子、笔(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请生小组讨论:加上怎样的量词比较准确。
(2)汇报交流
(3)出示:醋、 白菜、 皮鞋(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同桌合作加量词。
(4)出示:雨伞、衣服、台灯、刀、电话,(语文天地中的“照样子说一说”)请生独立试加量词。
(5)交流汇报中提高量词的使用准确性
三、积累词语
1、师:咱们班的“故事大王”又带来了新故事,想听吗?(故事大王讲《自相矛盾》)
2、请学生说一说这是一篇有关什么的故事。
3、小组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有关买卖的故事
4、听学生讲故事。
5、师:你听了这些故事有什么感想?[师生共同评价时要用上“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等词语。(如果生能用上则更好)]
6、 买卖公平、诚信为本、买卖不成仁义在、童叟无欺,请生认读。
7、 师生讨论理解这些词语
师应教育学生“童叟无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公平诚信是现代的道德建设,这些大道理对于我们做小事情也很主要。是做人做事的根本。
8、 请学生记一记,背一背这些词语 。
四、了解商业专用语和符号
1、出示:专卖店、连锁店、消协、打折、信用卡“¥““3?15”请生认读交流自己所搜集到的图片及资料。
1、 学生汇报。(在此基础上师加以指导补充,使学生更加明白其意思)
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
2、学习制定购物计划学写购物清单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制定购物计划
1、出示挂图 请生仔细观察。然后说一说他们在干什么。
师:你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吗?为什么?你会为奶奶买什么礼物?为什么?(请生讨论,进行汇报交流)
2、讨论:为什么购物应有计划?为什么要和父母商量购物计划?[通过让学生讨论,知道平时在家庭日常生活中购物应有计划,明白只有和家人商量购物才能使计划更经济更实效。
二、创设情景培养实践能力
1、出示到市场购物时冬冬遇到的问题:
※怎么能找到需要的商品?
※想买的CD盘,商场没有怎么办?
※发现了一个小书包,很喜欢,但是原本没有打算买书包,她该怎么办?
※付款时应该注意什么?
2、小组内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讨论,并进行表演。
3、小组汇报交流
4、师生共同评价,哪个办法更合理,评出“金点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