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全部教学反思人教版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济南的冬天》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后我得到了两点经验:

一、小组如何合作

    现在我们的课堂座位的形式与传统的课堂发生了很大变化,这样做的初衷是为了便于小组合作交流,如何让小组合作取得有法、有序、有效,就要求我们在这方面做点探究,因而我把本学期的微型课题就确定为《“三环节、双点式”语文课堂有效小组合作的探究》。

1、小组分工

    小组合作前要做好分工,即要有组织人(一般是组长)、中心发言人、记录人、确定展示人。这也是借鉴何炳章先生的做法。我把课文分成六个板块,即作者简介和生字生词、阳光朗照下小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远山、评析济南的水、优美语句赏析,各小组承包一个板块进行预习、展示。

2、合作时机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公开课,老师给学生3-5分钟时间讨论,场面热热闹闹,实质流于形式,学生的讨论合作应该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然后才有合作。

3、如何合作

    应该说,小组合作应该贯穿于整个三个环节,但我个人认为,预习环节尤其离不了小组合作。我在与预习是让每个小组各承包一个板块内容,先让学生自主预习,然后组内交流,由组长组织,预习最充分的同学作为组内中心发言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由专人加以记录,然后确立本组的展示人。从实际效果看比较理想,但过程需要耐心指导。

二、展示环节如何不流于形式

    以前我们在展示环节,只是单纯的展示本组的预习成果,一下子就把成果告诉了全班同学,其他同学没有思考的过程,难以深入理解。因而,我让每组展示的时候应以问题引领,展示的同学尽量能够模仿老师上课的做法,带领大家学习。这样,展示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叶圣陶老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教,我们也喊了很长时间: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这就是要给他落到实处。

    事实证明,学生的老师当得还是像模像样的,葛艺勋同学就如何设计台词回家想了一晚上,第二天还在跟冯老师说,汪贵旗同学展示的认真负责,唐逸、王雅娴、孙伟等同学的展示也可圈可点。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展示时争相质疑互动,小组展示不够充分的地方或难以回答质疑的地方,我给以了适时的“点拨”,如对于济南的冬天为什么是“温晴”的,这一特点如何贯穿全文始终的,学生难以找出规律,其实这牵涉到散文的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我给了学生以点拨,对于小组的展示,我和同学进行了恰当的“点评”。

    课后我跟他们说,你们的展示比我初当老师的时候还成功。

    一点不足:

    让每组承包一个板块,同学们大多致关注本组的板块内容,对其他足的内容较少关注,因而影响了整篇文章的学习,上完后我在第二节课予以了纠正,规定以后预习,每个板块大家都要预习,在此基础上各组在进行承包预习、展示。这一点组内老师在评课时也给与了指出。

    总之,课改就需要我们不断动脑筋去探究,随时加以总结。我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在课改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3:00 | 只看该作者
《山中访友》教学反思

那天去上课,学生都问我,加了星号的文章我们该怎么学呢?我对同学说这些是选学课文。既然给了我们选的权力,我们就有权力按照自己喜好来选择。啊,我们的权力这么大啊。同学们一下轻松起来。
  他们讨论了一下,选中了《山中访友》。

  “今天我们就聊下朋友的话题吧,大家都数数自己有多少个好朋友吧!”然后我把学生的思维从自己的朋友引到人类的朋友引到地球的朋友,又总结出,要学会发现另类的朋友,再具体的问同学“如果你们去山上游玩,你会发现哪些另类的朋友呢?”

  这就是我情景模式导入的尝试,散文是轻松,活泼的文学,上散文课也应该是轻松活泼的。而且同学们对于山是那么的熟悉,轻轻一点,便引来同学们多少的共鸣啊!

  散文当然少不了读,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能在读中吸引学生,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倾诉性的,深情的读,轻快活泼的读,在读中想象,在想象中读。看着同学们投入的读,我非常明显的体会到了,让学生好读不如乐读的教学理念。

  读是感情最好的流露,是内心和课文最有效的交流。

  然后我让学生上来把自己读中想象到的景物画出来,一时间教室就沸腾了。我于是就有选择的抽了一些同学上来,画老桥、树林、白云、流水、小鸟、悬崖、雷阵雨、小花、树叶等。没抽上来的同学参照书中对这些景物的拟人和比喻手法,自己再仿写句子。

  一堂课需要兴奋点,就像一盘菜需要味精,而有创新的那点内容就是兴奋点。美术和散文的结合,引起了学生特别的兴趣。

  最后我让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图画,读出自己仿写的句子,然后大家评谁画得好,谁仿写得好,当掌声和兴奋的眼神迎来下课的铃声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同学们也开心的度过了一节语文课,或许,他们并没有掌握太多的内容,可是我知道,在这堂课里,他们是真正喜欢语文的。

  我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教不了太多的东西给学生,就让我的学生喜欢语文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秋天》教学反思

一年四季中,我最喜欢的是秋季,所以也就特别喜欢《秋天》这首诗歌。这首诗的作者以敏锐的眼光和独特的视角捕捉到秋天那令人心醉的动人景象,描摹出秋野溢彩流芳、生意盎然的美好意境。通篇诗歌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写,描写秋天迷人的景色和丰收的景象,语言优美生动,易于朗读和背诵。在作者的笔下苹果姐姐会因为天气凉了,嚷着要披红袄;葡萄妹妹要披紫袍……这首诗富有童真童趣,贴近学生情感,学生学起来自然兴趣盎然。

在本课的教学之前,我先布置学生请爸爸、妈妈带领自己去观察秋天,描绘秋天,歌唱秋天,这样,整合成全新的语文大课堂,变单纯文本的语文学习为综合性课文学习。在教学时,我将诗歌展开一幅幅画面,把图文对照起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抓住抒情这条线,引导学生朗读、想象,去感知语言之美。这样,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了。教学后,我让学生再次走进大自然,去寻找秋天。再搜集一下古人描写秋天的诗文,比较古今写秋的不同,感悟不同时代的语言文字所表现的秋天之美。最后仿照本文的形式写上一两小节秋天的诗或写一篇赞美秋天的小练笔。充分让学生去表达自己对秋天的热爱、赞美的情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观沧海》教学反思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传统语文教学中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但是,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由于赶教学进度,诵读教学的作用一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大多数学生习惯了默读等阅读方式。为激起学生的阅读的热情,在《观沧海》这篇诗歌的教学中,我用诵读贯穿了整节课堂。

    在课前的导入过程中,我重点向学生介绍了曹操的赫赫战功和显赫的军事、文学地位以及本诗创作的背景。接下来就进行诵读教学环节。

    首先教师范读,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先入为主。然后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由诵读本诗,体会作者在诗作中表达的感情。第三步是赏析诗歌。让学生通过诵读,想象诗歌中描绘的场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然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教师根据学生诵读的效果作出适当的指导,使学生在提高朗读水平的基础上体会作品的内涵。

     除了整段的诵读外,我特意挑选了某些句子来让学生体味诵读,比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在诵读过程中,有几位学生能够饱含感情地诵读。对于学生读得不够味的地方,我及时加以指点,使学生很快得到了提高。但在这个环节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在我要求学生个别诵读的过程中,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我认为:

  (1)长期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觉得诵读是一种累赘与负担。

  (2)可能因为有听课老师的存在,原本活泼的课堂显得比平时要呆板些。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不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展开想象的翅膀。

  (3)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不够细致,使学生无法准确地把握诗作中所蕴含的感情。

    最后我原本安排的是五分钟左右的学生自由诵读时间,力争当堂成诵,体会作品的内涵。但由于前面环节安排的不尽合理,使得本环节只能一带而过,错失了我的本意。

    总的来说,通过对这次汇报课的反思,我认为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自己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作品的情感是以语言为依托的,离开语言去分析情感如同隔靴搔痒。

     2、师生之间的交流不够,课堂语言过于书面化,与学生的交流有隔膜。

     3、虽然本节课是以诵读为纲,但我仍感觉教学设计上,安排学生读的时间太少。

     如果我再上《观沧海》这节课,我想做这样的改进:

     一、教学上仍以指导学生诵读为主,但要以理解、投入感情为基础。

     二、加强指导学生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让学生主动思考发言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  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  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  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  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  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4:00 | 只看该作者
综合实践《感受自然》教学反思

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中的重要内容,是语文教学中一个新的课题,没有多少经验可供借鉴,作为一个尝试,下面我就我这学期开展这项活动的做一个简要介绍.
      这次课我一共用了六课时。一节课布置任务;四节课到斧头崖亲近大自然,开展了四项活动:观察斧头崖四周的风光、四季诗朗诵、走过春夏秋冬、照相留念,对在这些活动中表现突出的还颁了奖;一节课总结情况,指导作文顺序,并完成作文草稿。
      从教材内容和特点看,《“感受自然”综合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的内容。这次综合性学习是围绕感受自然展开,没有现成的教材。教材主要来自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的各种材料,还来自于教师的知识准备和资料准备。我们大家都知道,大自然既是富饶、美丽、慷慨的,它给予人类取之不尽的食物,饮之不尽的清泉,呼吸不完的清新空气;大自然又是多情而可爱的,它所拥有的山川草木、风花雪月、蓝天、黑土、大漠、绿洲、鸟兽虫鱼,激发了一代又一代风格各异的人们去探索,去开拓,大自然真的是神奇而伟大!
      可以说,大自然是一本教科书,一本美学教科书,一本哲学教科书,一本优秀的文学画卷。多姿多彩的大自然不仅可以陶冶人们的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因而,借助这次综合性学习,让学生上一堂美学课,上一堂表演课,上一堂文学课,上一堂说话课,意义十分重大。学生在搜集材料中涉猎了大自然的许多方面,与大自然进行沟通交流对话,不仅实现了个人的自主学习,还实现了与同学们之间的真正合作探究。在大自然这本教材的指导下,听说读写,尤其是口语交际不仅渗透于综合性学习中,而且在综合性学习中写作与口语交际能力、审美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从教学方法看,本次课着重从以下几方面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首先,解放了学生的手,解放了学生的眼,解放了学生的嘴,解放了学生时间、空间,解放了学生的大脑。让学生动手收集材料:优美多姿的山川,五彩斑斓的大自然,让学生一饱眼福;让学生表演走过春夏秋冬的活动、七嘴八舌谈自己看到的美丽山川的感受,锻炼了学生的表演、交流、发现和探索自然美的能力;学生活动中的大胆想象、联想,不仅展示了春风、夏雨、秋收、冬藏的特点,懂得了人的成长以及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经历风雨的洗礼和历练,从而丰富自己的阅历。从材料搜集、整理到成果展现,学生经过许多酸甜苦辣,但每一种滋味都是宝贵的阅历和经验。
      其次,注重创设情境。在钢筋水泥房里感受大自然,有些单调和遗憾。但在亲近自然的活动中,斧头崖的自然风光弥补了不足,使每个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美。还观察了斧头崖四周的美景。发掘出了好的教学材料——“斧头崖的来历”“将军寨的传说”。
      再次,我们回到课堂上,大家把所看到的美丽景色说出来,将所开展的活动描述一番,在回顾中发现了自然的美妙,口语表达一直融会贯穿在课堂中,学生的情绪饱满高涨,激情澎湃,课堂完全变成了正着表现自我的展现。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所有学生的能力在激情中得到了迸发和提高。
      从学习方法看,本次课力求使学生巩固一些学习要求,改变不好的学习习惯。
      首先,动手、动脑习惯。这是自主学习的表现。课前收集诗词,整理材料,准备表演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考和良好的动手习惯。
      其次,大胆发表意见,敢于表现,显示出良好的风度。我在对学生口语交际评价中一直提到“现场风度”,因为它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素质,不可忽视的能力。在不断练习实践中,提高个人的应变能力。
      再次,在“走过春夏秋冬”和“诗歌朗诵”活动中,学生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得到了充分体现。本节课不仅涉及个人活动,也涉及到小组活动,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在小组“诗歌朗诵”和“走过春夏秋冬”的表演中得到了良好的拓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教学反思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12)、(13)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近日上了《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特做反思如下:

一、课前反思

    在课前,我仔细研究作为初一学生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放弃了上届学生教学过程中花大量时间讨论颈联内涵的做法,而定位于在朗读中体会乡愁。诚然,颈联作为备受称赞的名句,仔细研讨无可厚非,但作为初一新生,要他们理解过于深刻的句子,似无必要,而应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事实证明,教学目标的这一改变,使得学生反响较上届要好,学生都能从课堂中感受到浓浓的乡愁,而不是一知半解,教学目标基本达成。

在备课时,我了解到初一学生应有一种对新鲜事物的强烈的好奇,所以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特地将以前写的另一首《天净沙 中秋》投影到屏幕,学生都呈惊讶状,课堂气氛出现高潮,而这都在我的预料之内。

二、课中反思

    在讲《天净沙 秋思》时,本来按课前制定的教学方案是分析到曲中出现的意象后,逐个分析体会乡愁。但学生在列举意象时漏了“瘦马”,于是,我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紧抓“瘦马”不放,由马瘦讲到人瘦,由物质讲到感情,最后归结为乡愁,这样只讲了一个意象就把“曲”的主题讲清了,学生听起来也容易理解。

三、课后反思

课后,在陆老师、沈老师、叶老师的指点下,我总结了五个方面:

1、  容上,“意象”这个概念可以不提出,只讲“事物”即可。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也可不讲,否则就脱离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对仗这个律诗的要求要讲清,这是讲课时遗漏的。

2、  次序上,我先指明本问是表现了乡愁,然后让学生找出句子中表现出来的乡愁,这是违背学生认知规律的做法,应通过朗读分析,指导学生从句子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3、  词语上,对重点词语,如“风正一帆悬”中的“一帆悬”解毒不够,没有没有在特定的景中渲染出特定的情。

4、  提问上,集体回答较多,个别提问较少,没有很好地顾及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同学。

5、  板书设计上,字不够端正,而且较乱。      

    总得来说,这堂课基本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反映出了很多的问题,这是需要我在今后工作中再接再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1 07:15:00 | 只看该作者
《次北固山下》教学反思

1、教案体现了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以生为本”的课改思想。

2、积极实施教学评价,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习习惯。

3、创设的诗歌学习情景,增强感悟。

4、合理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5、注重对诗歌进行感悟教学,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融为一体。

本次学习活动前后,结合课标,我进行了认真深入的思考。下面是我的一点心得体会。

  1.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学习资源整合的过程。语文学习,应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活动的设计应体现语文课标学习的“开放性”特点。组织学生进行以“乡愁”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则是挖掘了更为广泛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窗口。

  2.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引导学生猎获信息的过程,——这是信息整合的前提。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视可以获取信息,与人交谈也是获得信息的一种方法。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应有“放眼宇宙,吞吐日月”的气度与胸怀,这是语文课标“资源整合”提出的要求。我想,这也应是我以后教学与人生努力的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3 16:5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