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全集DOC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点击背景音乐,出示作业,两题可以任选一题。)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让学生从事感兴趣的自主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效果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本课的教学就是通过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等手段,让学生与作者一起走进文本,了解莫高窟,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环节的设计精当、巧妙,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一、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是我们在新课程实验中致力寻求的新理念,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至高追求。通过对话,让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让他们享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让学生与文本对话”,首先要唤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课的开始,语言渲染了莫高窟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并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整节课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体会到了莫高窟的宏伟、神奇,调动了学生的情感积累,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让文本进入学生心里,从而进行直接的语言交流、情感交流,让阅读教学变成一个双向的对话交互过程。
  二、激发想象,感悟品味
  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教学中教者采用变序手法,直接切入重点段的学习,分别介绍洞穴里的“彩塑”、“壁画”、“藏经洞”,借助网络资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训练过程也体现了由“扶”到“放”的层次性,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莫高窟》一文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教者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让学生反复品味,同时体会表达的精妙以及语言的内在情感,以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从而引导学生“披文——入情——入境”,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美的熏陶。
习作5: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帅鸽》的片断,领会写一种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写法。认识过渡句的作用并练习运用。
   2、学习本文的观察方法,抓住特点仔细观察和跟踪活动过程进行反复观察。
   3、按作业的要求,抓住外形和动作的特点写好一种动物,并恰当使用过渡句,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衔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要有顺序地去观察动物,观察中要善于捕捉到动物的外形和动作的特点;练习写好过渡句。
   2、观察和描写要抓住特点,学写过渡句。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
  你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动物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写一篇关于动物的习作。
  (二)学习例文,探讨写作方法。
  1、出示书中插图,问:图中画了一个怎样的情景?你是怎样去观察的?你见过鸽子吗?喜欢鸽子的哪些方面?
  2、学生自学例文,讨论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教师在学生自学中检查点拨。
  3、了解小作者是怎样写鸽子的,先写什么,接着写了什么,哪些地方定既具体又生动,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自然衔接起来的。
  4、师生共同总结出写作方法:
  (1)要有顺序,抓住特点。
  (2)突出重点,抓住特点,详细描写。
  (3)写好过渡句。
  (三)学生自读例文,体会写作方法。
  1、联系实际观察生活,进行习作练习。
  2、通过观察进行口头作文练习。
  (1)学生认真阅读书上的最后一段,领会这次写作的要求和有关内容。
  (2)指名学生简要汇报一政自己的观察笔记后,其余的互相交流。
  (3)学生运用例文中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进行口头描述。
  3、学生按要求进行练笔,教师巡回指导。
练习5:
教学目标
   1、会熟练地用部首查字法查字典。
   2、会比较形近字,并用形近字组词。
   3、会仿照“ABB”“AABB”两种组词形式写词语。
   4、会体会感叹句表达的语气和感情。
   5、会用关联词语“只有……才能……”只要……就……“写句子。
   6、会独立给一篇短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独立运用提出问题,用连接问题答案的方式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理解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的不同之处;比较正确地提出问题,连接问题答案,概括段落大意。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第1题。
   1、比赛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查字典。
   2、写出带点字的读音。
   3、联系课文中的句子理解词语的意思,让学生明白这些带点字大多是词语的关键字。
     栖息:多指鸟兽歇宿,也指人暂居住。
     腮边“两颊的下半部脸。
     山峦:连绵的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银发:白发。
     气喘吁吁:呼吸急促的样子。
     悬崖陡坡:山崖坡度很大,近于垂直,十分险要。
     身躯矫健:身体强壮有力。
  二、第2题。
   1、抄写这些字。
   2、独立确定部首。
   3、查字典验证。
   4、小结:像这样比较特殊的字应该重点记忆。
    (1)同桌讨论交流方便快捷的记忆方法。
    (2)全班交流。
    (3)有多余时间的同学或小组,可以在字典中找一些类似的部首记一记。
  三、第3题。
   1、比较这些字,说说部首与字义的关系。
   2、组词。
   3、比一比上下两个字,说说比出了什么。(字的意义和字的部首有关,我们记字要把字形和字义联系起来。我们还可以记一个部件,加上不同的部首,记信许多字,比如:“槐、愧”以外,还有“魔、魁”等。)
   4、自己再列举一些字给同桌做一做。
  四、第4题。
   1、读这些词语。
   2、归纳构词形式。
   3、照样子写几个。
   4、说说这样的词语和作用(这些词语形容事物的外形、色泽、质地等,起到了强调、渲染的作用。)
   5、各挑选一个词语造句。
  五、第5题。
   1、读句子,比较句子的异同。
   2、每组第二个句子,我们叫它感叹句,它的标志:感叹号和感叹词。
   3、在句子中找一找,圈注出来。
   4、带感情读,体会感叹句的语气和感情跟一般的陈述句有什么不同。
     第一组的第2句表示称赞的感情。
     第二组的第2句表示喜爱的感情。
     第三组的第2句表示自豪的感情。
   5、学写几个感叹句,有感情的读给同学听。
   6、小结:感叹句贵在“有感而发”,切忌随便就发。
  六、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第2课时
  一、第6题。
   1、读句子。
   2、把句子分成两句话说,懂得两者的条件关系;前者是后者的条件。
   3、仔细比较两个句子,哪一名的条件是唯一的,也就是说“达到后面的结果只要这一个条件就可以了”。(只要……就……)
   4、这是这两个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词的主要区别,同学们要牢记这一点,这样我们才能把话说准确。
   5、用这两个关联词造句,留心区分不同。
  二、第7题。
   1、复习运用“提出问题,连接答案,概括段意”的方法。
   2、读短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
   3、提出问题(“我”到什么地方去旅游,留下什么印象?外宾对农民的西瓜感到怎么样?人群里为什么会响起掌声?掌声赞扬什么?
   4、概括段意。
     第一段:“我”到北京旅游,到八达岭见到的一件事,留理深刻的印象。
     第二段:农民卖的瓜外宾感到很满意。
     第三段:农民卖瓜买卖公平,受到周围群众的掌声赞扬。
  三、完成《作业本》中的作业。

天火之谜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推测”、“不足为奇”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学习给课文分段,并用课文中的语句概括段意。
4、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富兰克林用语探索,敢于试验的精神。
主要板书计划:
(起因) 雷暴是个谜
大胆推测
25天火之谜 (经过) 解开“雷暴之谜” 风筝实验
震惊世界
(结果) 发明避雷针
作业 设计:
课内1、抄写词语。
2、造句。
3、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课外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完成练习册上的作业 。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词语,理清脉络给课文分段。
2、学习文章第一段。
过程:
一、揭题导入  。
1、同学们,夏天雷雨时的景象你们见过吗?雷暴发生时,电闪雷鸣,还伴有狂风暴雨,你能说说当时心情吗?
2、你们的爷爷奶奶是怎样看这个雷电的呢?你知道这个雷暴是怎样发生的?
3、揭题天火之谜
4、学生质疑:“天火”指什么?古人不知道雷暴发生的原因,它成了一个谜,谁来解开这个谜?他是怎样解开的?这就是这篇课文要讲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
1、出示自学题。
(1)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顺句子和课文。
(3)读读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适时辅导后进生。
3、检查自学情况。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读准字音。
(2)理解词语。
4、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三、1、再读课文,想想每一节写了什么内容?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按照分好的段落,选用课文的语句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讲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第二段(第2~~5自然段)写富兰克林用“风筝实验”解开雷暴的谜。
第三段(第6自然段)富兰克林根据放电的原理,发明了避雷针。
四、学习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节的主要内容可以用哪些语句来概括?
(长期以来,雷暴在人们的心目中一直是种可怕的东西。)
3、为什么说它可怕?
板书:把人击倒树木劈成两半
4、齐读第一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 。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实验的经过,体会富兰克林的英语实践的精神。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1、通过上堂课的学习,你知道雷暴是什么吗?
中国人~~~~雷神
西方人~~~~上帝的怒火
2、同学们你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二、学习第二段。
1、出示第2节。雷暴到底是什么呢?--齐读
“这个谜直到18世纪才被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揭开”
2、你了解富兰克林吗?政治家,发明了避雷针
3、齐读第2节,想想这一节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4、你们想了解这个谜揭开的经过吗?自由读3--4节
思考:富兰克林是怎么做的?(请划出有关词语)请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并想想你觉得富兰克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塔轮板书:
注意观察认真思考
勇于探索大胆推测决定实验
认真实验勇于实验
6、分四人小组学课文,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找一找,想想为什么读一读表达出来。
7、讨论交流
(读好词)早就(很早不是现在)--所以发现了--引读
(1)“天上的雷暴与静电放电现象有很多相似之处……那么雷暴究竟是什么呢?
观察比较
(2)大胆推测:读雷暴就是人们熟知的放电现象。
(很熟悉,很了解)--熟知什么?放电现象不能雷暴结合富兰克林与众不同。
这种推论现在看起来不足为奇,但是在当时却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什么意思?不值得奇怪不能接受
与“推测”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能接受?
引入“人们已经习惯地认为……也对他冷嘲热讽”
板书:习惯地
(冷嘲热讽)不仅……就连人们会说些什么?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富兰克林经过仔细观察和大胆推测反复思考决定用实验来揭开雷电的秘密。
(4)勇于探索还表现在哪里?
(在雷电交加的情况下,亲自实验)(动作)
(5)富兰克林发现天火之谜的实验过程能读懂吗?
用朗读把你读懂的内容表现出来。
他读得怎么样?
8、有感情朗读2-4节,体会人物特点。
9、同学们现在你认为雷电是怎样的呢?(不是天火,不是雷神)
还怕吗?(指名原来有误解的学生回答)可是还需要注意安全
10、引出第5节。
齐读第5节,理解“震惊”、“宣告”、“无稽之谈”
板书震惊世界
11、想象一下当时的人们会怎样说?
自我惭愧夸奖富兰克林
12、有感情地朗读第5节。
三、布置作业 。
复述实验经过。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学习第六节,总结全文。
过程:
一、复习导入  。
复述实验经过。
二=学习第三段。
1、富兰克林实验成功有何伟大意思?
2、板书:--安然无恙(理解)
3、指导朗读,想想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三、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2、完成课后练习4。
四、导复述全文。
1、凭借段意,安排好复述的顺序。
2、根据板书内容提取重点词语,组织语句进行连缀复述。
3、指名上台复述,师生评议。
4、以四人为一组,轮流复述。
5、优选复述。
五、布置作业 。
1、复述课文。
2、完成练习册。

25《天火之谜》
厄运打垮的信念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领会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谈迁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毅力,懂得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会有希望。
教学重难点:
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可贵品质。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引导质疑:      板书  20、厄运打不垮的信念
看到这个题目,你会提出哪些问题呢?(估计学生会提出下列问题)  
(1)“厄运”指什么?
(2)是谁遭到了厄运?
(3)他有着什么样的厄运?
  2. 同学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课文已经给我们做了回答。现在,我们就带着这几个问题读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2、划出生字词,并借助工具书自学不懂的词,再和同学讨论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字音教学:着重读准“浙、抄、撰”等翘舌音。“坎、诞、寝、”都是前鼻音,“撰、迁”是三拼音。
2、理解生词:“博览群书、家徒四壁、一袭破衫、奋笔疾书”等词。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课文层次。
1、轻声读全文,边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讲了裁矗?
2、指导分段
(1)    默读全文,思考各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交流。
(2)    把有联系的段落分为一段,把单独讲一个意思的段落分为一段。
①第一段:(1节)写家境贫寒的谈迁编成了500多万字的《国榷》。
②第二段: (2、3节)写书稿被人偷盗后,年老体弱的谈迁重新编写《国榷》。
③第三段:(4节) 写由谈迁的故事而发出的感慨。也是全文的总结。
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读后评议。
    五、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默读课文第一段。思考: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哪些词句是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 (读句子,谈体会)
3、在这段中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写法,表现了谈迁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请你找出来读一读。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4、从这段中你体会到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5、指导朗读。
三、作业
  1.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临写。
   (2)读一读,再抄写课后词。
   2. 课后作业。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你觉得谈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板书)     不向困难屈服    自强不息
2、  师:谈迁经过20多年的奋斗,曾经过6次修改,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鸿篇巨制”——5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这是何等的伟大啊!你们说说这需要的是什么——齐读(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的精神。)
那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讲谈迁不向困难屈服,自强不息?我们来继续学习课文。
二、自学课文第二段。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他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
(2)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2、要求学生边读书,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哪些段落最使你感动,请你多读几遍。
三、全班讨论、交流。
1、谈迁遇到了怎样的厄运?理解:家徒四壁。
2、“书稿被偷”,“下落不明”又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20多年的心血转眼间“化为乌有”。)“化为乌有”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这对任何人都是致命打击?而对于谈迁又是怎样的打击呢?
(当时的谈迁已是“年近花甲”“体弱多病”的老人了,可见这种打击是何等的惨重!)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
4、那么,谈迁又是如何面对这致命的打击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谈谈你的理解。
    5、谈迁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在逆境中他又是如何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
自读课文3自然段,读后全班交流。
(理解:①为了完成新书稿,为了使新书稿更加完善、准确,他“四处寻访”、“广泛搜集”,甚至亲自“考察”历史遗迹。他不怕苦(一袭破衫),不怕累(终日奔波)不怕孤单,不怕病(年老体弱)又经过几年的奋斗,新写出一部“明史巨著”。
理解:②文中又一次运用了数字,“104卷”“500万字”说明谈迁为《国榷》倾注了多少心血啊!
通过引导学生对重点词的理解,体会谈迁在逆境中不低头,不屈服,坚定信念,自强不息的品质。)
6        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7、“名垂青史”什么意思?为什么谈迁能“名垂青史”?
四、学习第三段。
    1、是啊,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啊!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齐读四自然段。)
    2、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说说你的理解。(人生难免有崎岖和坎坷,但只要信念不被打垮,希望就永远存在。)
3、这段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既是课文的总结,又点明了文章的中心。)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吗?
六、总结全文。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归纳中心思想。
(本文记叙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在艰难的困境中两次撰写明史巨著《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了谈迁逆境中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坚强意志和毅力。)
七、作业。
        积累本课的好词好句,请摘抄写在本子上。
板书 :
      
       家境贫寒      不向困难屈服
书稿被偷       坚定信念   
从头撰写       自强不息
       《国榷》       名垂青史
诺贝尔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读懂课文,了解诺贝尔的辉煌业绩,感受诺贝尔热爱科学,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到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同学们听说过诺贝尔这个名字吗?他是什么人?谁来介绍一下?
诺贝尔奖又是怎么来的? 学生交流。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诺贝尔的。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由轻声读课文,思考《诺贝尔》一文向我们介绍了他的那些事迹呢?
  2、检查生字词。
  ⑴读准字音:诺、颁、凿、瑞、摩、盛、逝、械、锤、砸、残、毫、滚等字。
  ⑵注意字型。指导写“机械”的“械”,“残废”的“残”。
  ⑶指名读课文。
  ⑷概括课文重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记叙了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历经失败,痛苦,但他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事。                
三、根据提示理清文章脉络。
  1、 初读了课文,你能说说诺贝尔的主要业绩是什么吗?(一是发明了炸药,二是把自己的遗产毫无保留地捐给了科学事业,设立了诺贝尔奖。)
  2、那么课文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两件事情。(课文第三至九自然段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第十自然段写了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3、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简要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第二段(3——9)写了诺贝尔为发明炸药所付出的代价和取得的成就。
第三段(10)  简要介绍诺贝尔立下遗嘱,设立诺贝尔奖。

  四、学习课文第1-2小节。
  1、指名读,思考:第1-2小节主要写什么?(简要地介绍了诺贝尔奖的授奖仪式。)
  2、默读,思考:诺贝尔奖授奖仪式的地点和时间的确定依据是什么? 为什么这样设定?  (这样做的目的是以此来纪念伟大的发明家诺贝尔,以表达人民对他的怀念和敬佩。)   
3、朗读第1-2小节。
  五、作业布置:
  1、读抄词语。
  2、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段。想一想: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2、 过渡:诺贝尔为何能受到人们如此的敬重呢?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3小节。
师:诺贝尔一生有许多的发明,最突出的发明是炸药。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出示思考题)
2、自由读课文第4-9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划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并在旁边作批注。  
3、  学生讨论交流。
(1)诺贝尔为什么会想到要发明炸药呢?(诺贝尔最初发明炸药的动因是什么?)   (他看到工人们徒手劈山开路十分艰苦,就想发明一种东西能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说明诺贝尔发明动机来自于对人民的关心和同情。)
(2)他在发明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失败和痛苦?(读有关句子,学生谈体会。)
(3)诺贝尔发明的炸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提高了劳动生产力,降低了劳动强度。)
(4)朗读第第4——7小节。  
师:尽管诺贝尔发明炸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对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来说创造发明是无止境的。
4、指名读课文第8——9小节。
  ①这一段具体详尽地描述了一次试验性的大爆炸,当时人们是怎么说的?而诺贝尔又是如何表现的?从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一个科学家为造福人类全身心投入创造发明,连个人的生死都不顾,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②生自由练读第8——9小节。
  ③全班有声有色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三段  
1、默读,思考:(1)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2)诺贝尔死后,大量的炸药也用于战争,毁灭人类创造的文明,如果诺贝尔泉下有知,他会有何感想?
2、学生交流。   
(诺贝尔也许遇见到炸药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设立了和平奖,以激励人们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
3、齐读第三段。
四、总结全文。
1、朗读全文。  (1) 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说说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
五、拓展练习。
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一百多字的小传。  
               
板书设计:
  
                    发明炸药               热爱科学
     诺贝尔                                  热爱人类
                          设立诺贝尔奖       无私奉献

   滴水穿石的启示
一、漫谈理想,引入课题,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己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思考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二、了解奇观,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感知“滴水穿石”的启示。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 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1、“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楔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2、“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能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三、精读事例,探究联系,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2、学生自由选择其中的一个事例,自主读文探究:这个事例和“滴水穿石”有什么联系?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和取得的成就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6、小结: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都成就了他们的事业,他们的成功经验真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啊!你能帮他们来总结一下吗?
学生回答后引出:“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
(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四、照应课始,交流感受,读记“滴水穿石”的启示。
1、学到这里,那把打开理想大门的钥匙你找到了吗?学生交流后出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
五、领悟写法,诱发写作动机,布置搜集事例,为说写作准备。
1.领悟说明道理的方法:我们读了这篇课文,都领悟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懂得了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一定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看来,作者说明道理的本事可真大。那么,作者有那些说明道理的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呢?
(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2.诱发动机:其实,能够证明课文道理的事例还有很多,老师有个想法,我们也来写一个这方面的事例,来证明“摘水穿石”的道理,好吗?
3.布置课外作业 ,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

板书: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  
习作6:
一、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内容,懂得孝敬老人,帮助病残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习叙事的基本方法。
   2、讨论要点,明确本次训练的重点是既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又要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具体地写出来。
   3、按照要求,选择做过的一件事写下来,做到把经过写具体,动内容写生动。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难点: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三、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
  (二)学习例文,归纳写法。
  1、轻声读例文,完成练习。
  (1)《给爷爷洗脚》主要写()的事。
  (2)小作者在叙述给爷爷洗脚这件事时,先写(),再写(),最后写(),其中重点写()。
  2、小结。
  3、结合“习作要点讨论”,归纳写法。
  (1)写一件事要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写事情要有重点,要把事情的主要部分写具体,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
  (板书:按顺序写具体)
  (三)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1、仔细读例文,启发讨论:
  小作者是怎么样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写具体的?
  2、归纳小结:小作者把给爷爷洗脚的经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分成了几个部分:打水-脱袜-搓洗,每一部份都写得很细致。另外,小作者还把人物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写出来。这样就十分具体了。
  (四)审清题意,循序渐进练习。
  1、审清题意:你们知道今天作文是写什么?有哪些要求?
  2、开拓思路。
  3、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在选择好内容的基础上按起因、经过、结果三部分组织材料,列好提纲。
  (2)让一个学生具体地口述自己为老人或病残人做过的一件事的经过。
  4、学生练习草稿,教师巡回辅导。
练习6:
教学目标
   1、能给不同结构的形声字区别形旁和声旁。
   2、能给同类词语进行归类,会辨析学过的近义词,能正确搭配词语。
   3、能区别一组3个句子的不同意思,并仿照例句写句子。
   4、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给短文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训练学生掌握形声字的造字特点,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时,语言要简洁。
  教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教学第1题。
  1、指名读这些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逐个说说哪部分是声旁?哪部分是形旁?
  3、归类:不同的字形结构,形旁。声旁的组合也不同。
  左形右声:挣(  )(  )(  )
  左声右形:鸦(  )(  )(  )
  上形下声:荠(  )(  )(  )
  上声下形:堡(  )(  )(  )
  4、按上述类别,再分别填入三个学过的字。
  二、教学第2题。
  1、独立练习。
  2、交流讨论:为什么划出了“馋、暗堡、饿、财主”这此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第一组:均是表示人体外形的词语,“馋”是表示人的心理特征的词。
  第二组:均是武器,“暗堡”是军事上防守用的建筑物。
  第三组:均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而“饿”是形容人感受的词。
  第四组:均是一种职业,“财主”不是一种职业。
  三、教学第3题。
  1、读词语,说说三个词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不同点为语意轻重的程度不同,“请求”比“要求”要恳切,“乞求”比“请求”更为迫切。)
  2、选词填空。
  四、教学第4题。
  1、让学生观察:左边一竖排的(  )要填什么?右边一竖排的(  )要填什么?
  2、提醒学生词语搭配要得当。
  3、学生自填,
  4、交流。
  五、在《作业本》上完成以上作业。

               第2课时
  一、教学第5题。
  1、读例句,分析:三句话的意思有什么异同?(相同的是都在说荠菜很好吃。不同的是表达的语意逐句加深。)
  2、看例句,在表达方式上,三句话有什么不同?
  3、照样子练习。
  4、交流。
  这本书的内容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趣。
  这本书的内容,别提多有趣了。
  二、教学第6题。
  1、复习学过的标点。
  2、复习顿号和省略号的使用方法。
  3、学生自点标点。
  4、校对。(特别指导:“我的成绩……是……几秒?”表示说话断断续续,所以用省略号。)
  三、教学第7题。
  1、复习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2、按照“概括--归并--取舍”的步骤概括短文的段意。
  (1)读短文。
  (2)写出自然段段意。
  (3)归并自然段段意。
  (4)判断两个自然段段意有没有主次之分,进行取舍。
  四、在《作业本》上完成第5-7题。
林冲棒打洪教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联系句子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掌握“解、禁、还”3个多音字的用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都看过《水浒传》这本书了,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人我,为什么喜欢他?
(二)揭示课题,解题。
1. 板书课题,读题。
2. 解释题意:“教头”是什么样的人?林教头指谁?
(三)初读课文。
1. 自学课文。
2. 检查自学效果。
(1) 生字词正音。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2) 生字词释意。
发配  理睬  骗   恼恨  劈头  满面羞惭  押解  禁军  掂量   木枷  一锭  归还  踉跄  款待  陷害  较量  寻思  依附草木
(3) 指名分段试读课文。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洪教头挑动比武以及林冲和洪教头比武的经过?(2至7自段)
3. 课文可以分成几段?(三段)
4. 请你按初次见面_初次次手_再次交手把第二段分为三层。
第一层(2、3);第二层(4_6);第三层(7)。
(五)练习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品味,让学生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熏陶,增强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林冲、洪教头各有什么个性?
2. 课文的重点是哪一部分?这一部分可以分为哪几层?
(二)学习课文,了解人物特点。
1.读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林冲是个怎样的人?课文是运用哪些语句来表现的?
2.学生自读课文,学习感悟。
3. 讨论交流:
(1)林冲的“谦虚忍让”。
①第三自然段写了林冲的三次谦让,林冲是在什么情况下谦让?(第一次林冲刚看到洪教头,寻思是柴大官人的师父,理应敬重,“连忙躬身施礼”;第二次是洪教头不理睬林冲,柴进向洪教头介绍林冲,林冲“起身让座”,表示礼貌;第三次洪教头冷言讥讽,瞧不起林冲,要与他比武,林冲连称“不敢”再次退让)
②第四自然段:林冲只好从地上拿起一条棒道:“请教了。”“只好”说明了什么?
③第六自然段:战了四五个回合,林冲纵身跳出圈外,叫了一声:“我输了!”林冲真的“输了”吗?
(2)林冲武艺高强。只三个回合就打败洪教头。
指导读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三个回合的有关句子)
第一回合:洪教头使出人“把火烧天”式,林冲还了个“拨草寻蛇”式。
思考:洪教头为什么“用了浑身功夫”
第二回合:洪教头将棒劈头打来,林冲往后一退。
思考林冲为什么要往后一退?他是怎么想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8:0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