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渡:欣赏着儿子种的花,高尔基的心里非常兴奋、激动,同时又感慨万分,他欣然提笔给儿子写了一封信。
(二) 、讲读课文第三段。
1、 出示高尔基的信,指名朗读。
2、 自由读一读,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小小组组织讨论。
3、 交流讨论。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第七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2)第八自然段中的“美好的东西”
(3)第九自然段中的“‘给’永远比‘拿’愉快”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三、小练笔。
1、 假如你就是高尔基的儿子,收到父亲的来信,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代高尔基的儿子给父亲写一封回信。
2、 交流信的内容。
四、 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背诵第四第五自然段。
附板书:
高尔基和他的儿子
栽花赏花 子爱父
写信教子 父爱子
艾滋病小斗士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默读课文,围绕中心问题认真思考,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重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科学认识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了解艾滋病的一些知识.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揭题导入
揭示课题,指名朗读.
课题质疑:课文中有没有介绍什么是"艾滋病" "小斗士"是谁 是哪个国家的 文章通过哪件工哪些事情,表现了"小斗士"的勇敢顽强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好长句.)
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指名学生分段朗读,指导读好长句.
生再读课文,思考相关问题.
思考质疑的问题.
全文的主体部分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依据是什么
请用一两句话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你觉得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自读后互相交流.
学习第一自然段.
学生自读.
通过第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为什么一位12岁的名叫恩科西的南非儿童去世了会引起世界上许多人的关注 "(指导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理解.)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写生字词.
学生说说这一课的大致内容.
精读课文,感悟内容.
细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感悟"不幸".
读悟课文第2段.生自读思考:从这一自然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读悟课文第三,四段.
感悟方法指导:引导学生抓住相关词语,体会艾滋病的疯狂可怕,体会恩科西不幸中的侥幸.(如第三段中抓住"每天,都有,近200名,四分之一,活不到自己的第二个生日,也许是,最强的,竟然,一直,挺到"体会出得了艾滋病的不幸.)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细读课文第五,六,七段,感悟"抗争"
结合第一段,细读课文第八,九段,感悟"关注"
——指导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学习三,四段的方法去继续理解和感悟课文.
联系实际,培植信心.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有,遇到挫折,失败,伤残,疾病等"灾难",我们应该怎么办
总结.
不管我们遇到什么困难和灾难,都要顽强抗争,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自己对生活充满信心.我们还要同情,帮助遇到"灾难"的人,培植他们战胜"灾难"的信心.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艾滋病小斗士
不幸
抗争
关注
教学后记
习作4:
教学要求:
1、训练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知道怎样选择材料,学习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习惯。
2、学习写板报稿。
教学重点:
通过仔细观察,选择合适的材料,按照板报稿的要求写下来。
教学难点:
弄清板报稿与平时的记叙文的区别,让学生按照板报稿的格式,写清要写的要素,并做到内容具体,语言简洁。
教学过程:
一、学习例文,明确写作内容。
板报稿一般要写出哪些内容?
让我们先研究例文《和书籍交朋友》:本文写了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写?都交代了哪些要素?(活动时间、场所、人物、活动情况、活动方法、意义……)这些要素就是写板报稿必须交代清楚的,也就是板报稿要写的内容。
二、区别比较,突破难点,学习写法。
根据习作要求:写报道做到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把内容写具体,标题要醒目,末尾要署名。
怎样把板报稿的内容写得乘法而不失具体呢?
研究例文,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哪些地方写得具体?与记叙文有什么区别?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可以发现,板报稿与记叙文的区别就在于:板报稿并不需要仔细刻画人物,细致地描写事情每一步的经过,也不需要很多华丽的辞藻,精心的修饰,只要实事求是地介绍开展活动的情况,结果,意义……因此,篇幅短小。
再以《滴水穿石的启示》第一自然段为例,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一事例怎样做到简洁而又具体的?通过研究,学生可以发现,这一节重点写了作者看到的水滴石穿的现象和形成的原因,写现象时只重点写了石头、石上小洞的样子。作者看到什么写什么,没有过多的修饰,很细致地描绘,语句十分简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