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全集DOC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脱壳中
                 脱壳后





习作2
教学目标:  
1、能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抓住鸽子的外形和动作两个方面的特点,把鸽子写得很有情趣的。  
2、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重点:  
读懂例文,掌握写作方法,能按要求完成习作。  
教学难点:  
模仿例文的写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把动物的外形和动作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明确训练要求  
1.谈话激情。  
(1)同学们,你们肯定有很多朋友。谁能说一说,你交了哪些朋友?  
(2)除了这些人以外,你们还有什么特别的朋友吗?(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家禽野兽)  
这些有生命的动植物,和人类共同生存在这个地球上。我们应当像看待老朋友一样,与它们和谐、友好地相处,甚至还要保护它们。  
(3)说一说,你们喜欢哪些动物朋友,对于它,你知道些什么。  
2.交流归纳。  
教师小结:只要是你喜爱的,或者你感兴趣的动物,你都可以把它当作是自己的好朋友,去了解它,去爱护它。  
3.明确要求。  
引导学生读懂习作提示,弄清习作的训练目标。  
二、师生互动,描摹观察体验  
1.画一画。  
选择你喜爱的一种动物,把它的外形简要画下来。  
1.说一说。  
你画的动物有什么特点,能介绍一下吗?(要注意动物的特征,可以采用与其他动物进行比较的方法,还可以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师生归纳。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4.小组交流。  
5.交流体验,表达情感。  
同学们那么喜爱动物,一定和动物有过动人的有趣的故事。我们可以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表达对动物的喜爱之情的。  
6、学生自由选材、定题目,自行拟稿成篇。  
三、评改延伸,深化习作感受  
1.小组评改。  
2.班级交流。  
小组推选优秀习作在班级宣读  
2.提出修改意见。  
3.学生修改。  
板书设计:  
                      写一种动物  
(1)写一种动物的外形、脾气等特点,要按一定的顺序,如从上到下、从整体到部分、先分别叙述再归纳总体感觉等。  
(2)可以写动物怎样吃食、嬉戏、活动、休息等习性。  
(3)要写出自己和动物之间的联系。


练习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2.熟记有关“观察”的重要性的三段名言  
教学重点:  
学习歇后语并练习使用  
教学难点:  
学会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  
1.教学第一部分。  
(1)要求学生自读五个歇后语,让学生知道这种形式叫歇后语。(本题中的歇后语前半部分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后半部分是这个故事要告诉人们的意思,而且往往还有深层次的意义)  
(2)让学生把课前通过查工具书和请教别人学会的歇后语小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可以说自己最喜欢的,教师注意引导。  
(3)引导学生了解歇后语前后两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体会出歇后语的特点。  
2.教学第二部分。  
(1)要求学生再读五个歇后语,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2)让学生仔细阅读第二部分,尝试在空白处填上最恰当的歇后语。(学生交流,教师指导、订正)  
(3)要求学生读两个填写完整的句子,体会歇后语在句中的作用和好。  
3.教学第三部分。  
(1)鼓励学生想想平时在生活和课外学习中还见到过哪些歇后语,然后说出来,看谁说得多。  
(2)要求学生用知道的歇后语说一句话。教师评议,看句子是否贴切、生动、准确、通顺。  
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  
1.读背。  
(1)学生看书,自由朗读,要求渎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试读,相机正音。  
(3)学生继续朗读,做到熟读成诵。  
(4)在熟读成诵的情况下,学生试着理解句子的意思。  
(5)指名背诵,集体背诵。  
2.拓展。  
(1)引导学生选择自己体会最深的一句,说出大意和自己的看法。  
(2)让学生联系具体事例来说说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用钢笔描红一段话,注意整体布局。  
教学难点:  
学写毛笔字。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要求学生朗读这段话,指明这段话选自《装满昆虫的衣袋》。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在一行中的位置。  
(4)教师重点指导“雕、塞”等字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  
明确本次学写的部首:四点底、心字底。两个范字是:点、思。  
2.指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1)学生细心观察偏旁和范字的写法以及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边范写边讲解书写方法。  
(3)学生初练,教师及时指导。  
3.练习。  
(1)学生临摹,教师巡视,帮助写字有困难的学生。  
(2)练习“点、思”的写法。(注意在米字格中的位置)  
4.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1)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板书设计:  
                      练习2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看图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合理想象和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难点:  
能够连贯表达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学生自读题目的要求,观察书上的漫画。  
(2)教师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观察并理解图意,合理想象第二幅图的情景;将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出来。  
2.指导。  
(1)让学生认真看图并思考:这几幅图中共有几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是什么人?(分别给它们取名:晓鸣、小强、小静)  
(2)组织讨论:已有的三幅图分别画的是什么内容?  
(3)学生小结出图意。  
(4)学生讨论:这幅四格漫画可以怎样命名?(《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第二幅图应该是个什么内容?(晓鸣拍的是什么情景?为什么笑得前仰后合?)  
(5)分组交流。  
3.练习。  
(1)每组指派代表说出他们的想象。(教师以鼓励为主)  
(2)让学生互相评说各自的想象,对想象不合理的地方加以改正。  
(3)学生把想象的第二幅图补充进去,然后用自己的话把四幅图的意思连贯地说给同学们听。  
板书设计:  
                          口语交际  
                      一张令人发笑的照片  
教学反思:
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三则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揭示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借课文中的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系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周围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查字典,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 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2:00 | 只看该作者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的腾空而去,会说些什么呢?让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推敲

教材简析:
这个故事讲的是贾岛为了斟酌诗句中的一个词,不知不觉地撞进韩愈的依仗队,当韩愈弄清真相后,与之一起思考,并由韩愈敲定,从此“推敲”的故事得以流传下来。故事情节动人,再现了贾岛苦苦吟咏、颇费推敲的诗人形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并能讲出这个故事。
2、学会14个生字。绿线中的4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即使……也……”造句。
4、了解事情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认真严肃的创作态度和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难点 :
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媒体设计:投影片、录音
教学时间:三课时
板书设计 : 11 推 敲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结合课文理解词义。
2、能读通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1、读好句子,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诗句,导入  新课。
1、映示图画。师述:夜深人静,月光皎洁。一个和尚的敲门声打破了夜的静谧,惊醒了栖息在池边树上的小鸟。这便是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所描绘的情景。
2、映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1)指名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同学们通过预习,一定知道这句诗是谁写的吧?
卡片出示:唐朝 贾岛
指导读准字音。
4、映示全诗,师范读,学生齐读:
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5、简介贾岛: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注意“和尚”的“尚”读轻声。
(2)师述: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诗人。早年曾因家境贫寒,出家做过和尚,后因韩愈欣赏他的诗才而还俗。他作诗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字字斟酌,句句推敲,被称为“苦吟诗人”。
(3)卡片出示并理解带点词的意思:字字斟酌,句句推敲
6、揭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故事,题目是“推敲”。
板书课题,齐读。
7、学生做一做“推”和“敲”两个动作,体会一下不同点。
师述:为了斟酌这两个字,至今还流传着有名的“推敲”的故事哩!
二、听课文的朗读录音,边听边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轻声自读课文两至三遍,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借助字(词)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布置预习):
皎洁 幽居 即兴 妥帖 吟哦 簇拥 斟酌 宽恕 莽撞 推敲 犹豫不决
四、检查自读效果。
1、抽读生字卡片,注意区分平舌音、翘舌音以及前鼻音、后鼻音。
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和尚 恰当 差人 李凝
3、认读生字词或新词(映示):
皎洁 妥帖 朝愈 簇拥 宽恕 门闩 莽撞
避让 响亮 沉睡 推敲 家境贫寒 夜深人静
4、指导读好下列长句:
一天,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
半路上,他想起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小诗,觉得“岛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中的“推”字用得不够妥帖,或许改用“敲”字更恰当些。
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
5、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结合上下文说说有关词语的意思。
五、指导书写生字。
皎、骑、僧:左窄右宽;
斟、酌:左右基本等宽,“斟”左高右低。
尚、妥:上小下大。
贾:上宽下窄。
愈:上大下小。
唐:第三笔要有足够的伸展。
六、作业 :
1、见习字册。
2、抄写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学习贾岛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故事的经过,理解“推敲”的含义。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1、听写下列词语:皎洁 推敲 斟酌 妥帖
2、填空:
( )有个诗人叫( ),早年因( ),出家当了和尚。
二、导读课文。
第二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
宁静的夜晚,一轮明月挂在空中。贾岛来到友人家门前,轻轻叩响了朋友家的门。敲门声惊醒了正在池边树上沉睡的小鸟。
2、这景色多美啊!读读课文,看看哪句话是描写这幅图的,用“ ”画出来。
映示并指导朗读这句话。
3、自由朗读,说说读懂了什么?(贾岛和李凝是好朋友)
4、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贾岛和朋友李凝的友谊非同一般?
5、理解重点句:
映示:他沿着山路找了好久,才摸到李凝的家。
(1)读句子,说说这句话什么意思。
(2)结合句子选择“摸”的义项:A、用手接触一下(物体)或接触后轻轻移动(动作演示);B、用手探取(动作演示在课桌内摸东西);C、试着了解,试着做(如“摸一下他的底细);D、在黑暗中行动,在认不清的道路上行走。
(3)指导读好这句话。
6、出卡片出示重点词语:夜深人静 月光皎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1)学生展开想象,再看投影,体会当时环境之幽静、迷人。
(2)指导朗读。
7、指导朗读这一自然段:自由练读,指名朗读,齐读。
8、小结:贾岛深夜访友,以诗相赠。这是故事的发生。
板书:发生 深夜访友 以诗相赠
第三自然段
1、映示图画,说说图意:图上画了谁?他正在干什么?
2、指名读课文,思考:贾岛骑着毛驴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分别用“--”和“ ”画出有关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妥帖”是什么意思?你能从这段中找出它的近义词吗?(恰当)还有哪些词意思跟它相近?(合适 适宜 适当等)给“或许”找个近义词。
5、比较分析:
贾岛骑着毛驴进了长安城。
贾岛骑着毛驴,一边吟哦,一边做着敲门、推门的动作,不知觉进了长安城。
(1)指名朗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哪句好,好在哪里?学生试做动作。
(2)指导朗读,读出贾岛此时那种如痴如醉的样子。
6、自由练读第三自然段,同桌互读,齐读。
7、小结:贾岛反复斟酌“推敲”二字,这是故事的发展。
板书: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第四至六自然段
1、默读思考:贾岛是怎样闯进韩愈的仪仗队的?画出贾岛和行人在韩愈的仪仗队“迎面而来”时的不同表现,想想这说明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指导朗读韩愈和贾岛的对话。
(1)练读:韩愈的话要读出责问的语气,贾岛的话要读出诚恳、请求原谅的语气。
(2)分角色朗读。
4、小结:贾岛不知学觉间冲撞了韩愈的仪仗队,请求宽恕。故事进入了高潮。
板书:高潮 冲闯仪仗 请求宽恕
第七自然段
1、自由朗读,思考:这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交流。
3、“犹豫不决”什么意思?联系上文,说说哪些句子具体地写出了贾岛“犹豫不决”?
4、韩愈是怎样帮贾岛改诗的?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5、映示:韩愈也是一位著名的诗人,便很有兴致地思索起来。
(1)指名读。
(2)给“思索”找近义词。
(3)想一想,“思索”能不能换成“思考”?为什么?
6、映示韩愈说的话。
(1)指名朗读。
(2)说说“敲”字比“推”字用得好的理由。
(3)映示“这时,夜深人静,月光皎洁,……”贾岛是怎么知道“鸟宿池边树”的?(引导学生体会“敲”字是真实地写出了他当时的做法)
7、指导表情朗读这一段。
8、小结:韩愈认为用“敲”字好,贾岛表示赞同。这是故事的结局。
板书: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第八自然段
1、过渡:同学们,读了这个有趣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推敲”这个词语的由来。什么叫“推敲”呢?
2、齐读第八自然段。
三、作业 :
1、熟读课文,准备复述。
2、朗读、背诵《题李凝幽居》这首诗。
3、写出近义词。
妥帖( )推敲( )或许( )吟哦( )
4、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幽居( )岛宿池边树( )僧敲月下门( )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指导用“即使……也……”造句。
教学重点:
复述故事。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激发兴趣。
同学们,“推敲”这个故事非常感人,每个同学都应该会讲这个故事。今天这堂课我们就来开个故事会,看谁讲得最精彩。
二、指导讲故事。
1、熟读课文。
师:要想讲好这个,先得反课文读熟了。下面请同学们一边读,一边像放电影那样故事中的贾岛和韩愈在你的脑子里活起来。
学生练读课文。
2、提示讲述顺序。出示板书:
发生 夜深访友 留诗相赠
发展 一字斟酌 反复推敲
高潮 冲撞仪仗 请求宽恕
结局 韩愈表态 贾岛赞同
3、学生练讲:
(1)各自练讲。
(2)分小小组练讲。
(3)各组推派代表讲。
(4)评选“故事大王”。
三、指导造句。
1、映示原句。
2、学生练读,说说上半句讲了什么,下半句又讲了什么。
3、练习:
(1)把句子补充完整:
即使明天下雨,你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同学们也能自觉遵守纪律。
这次考试,____________________,也不应该骄傲。
4、学生交流口头造句,师生评点。
四、作业 。
1、造句。
2、练习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11《推敲》
10.嫦娥奔月
1.        5.嫦娥奔月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8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心地善良、舍自为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三.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堂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理清文章脉络,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每年的农历的八月十五是什节吗?人们为什么把这一天定为盼团圆的中秋佳节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设疑:嫦娥是谁?她为什么奔月?“奔”是什么意思?
2.生自学课文。
3.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昆仑山  除害  奸诈  贪婪  闯   威逼  洒满银辉  企盼   后羿  逢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百宝匣  树影婆娑
(1)        解词:敬重  奸诈  贪婪  接济  威逼  时值中秋  迫不及待  周旋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
(二)理清文章脉络。
1.        默读课文,思考每一个自然段的意思,把意思相似的归纳为一段,着给课文分段。
2.        讨论后交流:
第一段(1、2)讲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九个太阳。
第二段(3~6自然段):讲嫦娥为了老百姓不受苦,吃下仙药,飞到月亮上去了。
第三段(7、8)讲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一)        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朗读课文。
2.        借助课文具体语言文字,领略课文的意境美,感受嫦娥的心地善良,舍己为人的品质。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导入。
(二)        精读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
2.        同学们,说说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3.        讨论:“苦难”是什么意思?后羿是怎样为老百姓解除苦难的?请画出有关动词。
4.        说说你觉得后羿是怎样的人?
5.        练读,表现出后羿的力大神勇。
(三)        精读课文第二段。
1.        默读课文第二段,边读边想:逢蒙是个怎样的人?嫦娥是个怎样的人?画出文中有关的语句。
2.        讨论:逢蒙的奸诈贪婪表现在哪些地方?嫦娥的机智善良又表现有哪些地方?
3.        教师引读第五自然段。
4.        嫦娥吃了仙药后,怎样了呢?请同学们先看图,再读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飘飘悠悠”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把嫦娥这飘飘悠悠的样子读出来呢?你觉得这段话写得怎样?美在哪儿?
    5.听录音范读,学生自由读。
(四)        精读课文第三段。
1.        轻声自由读课文第三段。请同学们圈画出后羿找妻子的词语。
2.        读了这些词语你能体会出后羿当时的心情吗?谁能把后羿找妻子的急切心情读出来?
3.        乡亲们以嫦娥的思念之情又体现在哪儿呢?
(五)        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        总结全文。
2.        指导复述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朗读课文。
(二)        总结课文,研究写法。
找出课文中描写嫦娥的有关语句,想想乡亲们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三)        指导复述课文。
1.        指名说说课文第三部分的段落大意,编段落提纲。
第一段:后羿为民除害,躲下太阳。
第二段:嫦娥吞下仙药,飞上月亮。
第三段:人们想念嫦娥,企盼团圆。
2.        按“自由练习——同桌互述——小组尝试复述——指名复述”的程序进行复述练习。
(四)        作业练习。
11.读书莫放“拦路虎”
  学习目标:
   知识: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自行体会课文所要阐述的含义。
   情意:养成读书的正确习惯。养成查字典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反复诵读,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策略:本课是略读课文,要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通过默读、朗读,理解重点词句,使他们在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明理,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教学准备:有关课外知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达成目标
一、
导入揭题          谈话,导入 在学习中,如果你遇到了拦路虎,那该怎么办呢?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激发学习兴趣
二、点拨
自学课文        自读课文 阅读课文,借助各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点句理解课文。         1、学生带着任务读课
 2、学生分组学习小组多种形式学习
 3、讨论、交流,读课文。          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三、汇报自学情况,抓住重点,指导读懂。         1、什么叫“拦路虎”?
 2、面对“拦路虎”绕着走的原因和危害是什么?
 3、你是如何消灭读书时的拦路虎的?
 4、如何查字典?
   (一)、 要有耐心。
   (二)、 要有恒心。         抓住重点句,谈感受;



 就自己如何解决“拦路虎”发表见解;          抓住重点句,理解全文。使学生懂得,读书遇到“拦路虎”不能饶着走,应该迎难而上,勇于战胜它。
四、
总结延伸         5、熟读积累:
   采用多种形式练读全文。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反复朗读。
   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感受。         采用打擂台、师生比试、小组比赛的方法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交流读你喜爱的段落;
 齐读全文。         感情朗读
 深化理解
教学反思        心理学实验表明:许多人在一起共做,可以促进提高个人活动(学习和工作)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也是引发学生学习乐趣的教学方法之一。在气氛活跃的小组中学习热情高,每个人畅所欲言,互相启发,互相促进。

  板书设计:
                12、读书莫放“拦路虎”
                    迎难而上
             面对“拦路虎”
                    勇于战胜
伊索寓言

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知道这三则寓言的故事,能从寓意中获得教益。  
教学重点:能结合生活中的例子体会寓意。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阅读《伊索寓言》,了解有关《伊索寓言》的资料。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了解寓言及《伊索寓言》的有关知识。  
1、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同学们都很喜欢看寓言故事,那你们知道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寓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往往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  
2、  简介《伊索寓言》及其作者。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曾经是一个奴隶。他机智幽默,聪颖过人,在儿童心目中始终扮演一个故事大王的角色。《伊索寓言集》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的内容十分在一定历史条件下,题材相当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古希腊的社会现实和风土人情,尤其集中反映了下层社会里奴隶的思想感情。《伊索寓言集》里的角色大都由动物担任。这些动物和人一样,会思考,能说话,从本质上说仍是人的化身,代表着当时社会上的各色人物。  
二、引入课题,初读寓言。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伊索的寓言,课文共有三个故事。我们首先来学习《狐狸和葡萄》。(板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  提出初读要求: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读通读顺句子。  
3、  汇报初读情况。学生说说自己对寓言内容的理解。提醒学生注意“狐狸”在一起连读时,“狸”读轻声,“谗”读翘舌音,“酸”读平舌音。  
三、细读课文,领会寓意。  
1、  齐读第一、二自然段。  
2、  自读每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狐狸非常想吃葡萄?(馋得直流口水 想尽各种办法自己先找出来读一读。师生交流。  
3、  小组合作讨论:狐狸能想到哪些方法去够葡萄?  
4、  “白费劲”说明了什么?你能想象出此时狐狸的神情吗?  
5、  自读第二段。思考: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狐狸在“白费劲”、“无望”的情况下,仍然对葡萄恋恋不舍?  
6、  同学们吃过成熟的葡萄吗?是什么滋味?狐狸为什么说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默读第三自然段。从上面的故事你能知道“无能为力”是什么意思吗?你怎么理解这段话?  
提示寓意对照前面的故事或生活中的事例把你所读懂的道理讲给同学听听。  
四、积累迁移,指导写字。  
狸、葡、萄、馋、酸  
第二课时  
一、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  大家还记得我们熟悉的那个《狼来了》的故事吗?谁来给同学们讲一讲。  
2、  这个故事也是选自《伊索寓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寓言,了解内容。  
1、  自读寓言,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想这则寓言讲了什么故事?  
2、  指名读,说说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细读寓言,领会寓意。  
1、  默读第一和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在“好几次”和“后来”发生的事情中,牧童和村民们各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一步读懂课文。  
狼没来  
牧童:几次大叫   (说谎)   村民:闻声赶来(上当)  
不禁哈哈大笑 (捉弄村民)    惊慌失措(气愤)  
狼来了  
牧童:吓坏大叫   (真话)  村民:没人帮忙(不相信)  
2、体会:牧童两次“大叫”时的不同情感,村民两次听到“大叫”的不同情感。  
3、生活中你有经历过或见过听过类似的例子吗?  
4、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四、迁移积累,指导写字。  
慌、贯、谎、粪、戒  
第三课时  
一、            故事引入,提示课题。  
1、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吗?谁来给大家讲一讲。  
2、  狐狸是非常狡猾的,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个故事也与狐狸有关,它也使出了同样的手法又来欺骗别人了,不过,这回它的计策可是失败了,是谁这么聪明呢?(板课题)齐读课题。  
二、            初读寓言。  
1、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读顺句子。想一想这篇寓言说了一件什么事?  
2、  自读反馈。  
三、            细读寓言,体会寓意。  
1、  想想《狐狸和乌鸦》和《蝉和狐狸》这两个故事有什么相似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2、  相似的是狐狸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在说奉承话。“故意”点出狐狸的假心假意,“赞叹”是为吃蝉而设下的“圈套”。不同之处是乌鸦上当了,而蝉没有上当。  
3、  读第三、四自然段,思考:蝉为什么没有上当?  
蝉:“察觉……有诈”“摘下……扔下来”  
(头脑很清醒,保持警觉,进行试探。)  理解“有诈”。  
狐狸:“以为是蝉”“猛扑过去”  
(露出了真面目)  
4、  读第五自然段,说说自己对寓意的理解。  
引导学生体会蝉不仅有智慧,更重要的是它能从同伴的灾难中吸取教训。(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  
四、            积累迁移。  
选一两个你喜欢的寓言故事,讲给别人听。

我读书,我快乐
教学要求:
1、让学生初步了解《伊索寓言集》及其作者。
2、了解《伊索寓言集》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通过过导读,让学生学会读整本的书的基本方法,培养读书做笔记的习惯。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课时
一、导读引路,激发兴趣。
1、请同学介绍《伊索寓言集》和伊索其人。
2、请一两个同学讲伊索寓言故事。
二、明确读书要求,制订读书计划。
1、伊索寓言版本较多,选择合适自己的一本进行阅读,要持之以恒,读完整本书。
2、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自己的书:可以在书上圈圈画画,也可以在书上随手记下自己的感想和体会。
借来的书:在自己的读书笔记上作记录,也可自抽读书卡片,抄写点明故事寓言的语句。
采用各种方式随时留下自己的读书思考痕迹。
3、制订读书计划,鼓励学生做到每天必看,根据自己的情况大体的、规定一个时间表,一般可在一个月左右完成。
三、后继活动,深化阅读效果。
在全班同学都读完《伊索寓言集》后,组织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联系具体故事谈谈自己读了以后的感受,有哪些心得,获得怎样的思想启迪,对“我读书我快乐”有哪些体会。
教学反思:
习作三:
教学要求
   1.通过组织秋游,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以及采集标本、积累写作素材的技能。
   2.对照本组课文,学习状物的基本方法,写出秋天植物叶子的形状和色彩的变化。
   3.通过写作,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2.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
  课前准备
   1. 组织秋游,明确到野外进行观察的目的、要求、方法,搜集常见的树叶标本。
   2.查阅资料,了解秋天树叶色彩变化的原因,并做好笔记。
  教学过程

  一、导人,激发兴趣
   1. 昨天,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山上去秋游,观察秋天的树叶,你观察到了哪些树叶?
   2. 在我们课本中还有几种树叶的照片,这些树叶我们昨天发现了吗?它们的形状、颜色各有什么特点?
   3. 小结。秋天到了,很多树叶都换上了新的色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树叶,写一篇介绍秋天的树叶的习作。(板书课题)
  二、明确要求,指导选材
   1. 指名读课本中的习作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学生讨论,教师结合讨论情况相机板书:形状、颜色。(变化)
   2. 拿出自己搜集的树叶标本,边看边思考:你最喜欢什么树叶?它有什么特点?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几种树叶?(枫叶、冬青叶……)
  三、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写作
   1.出示枫叶标本,问:
    (1)枫叶由哪两部分构成?(板书:叶柄叶片)
    (2)叶片、叶的边缘各有什么特点?
    (3)叶脉有什么作用?
    (4)枫树叶的叶柄有什么特点?
    (5)你知道枫叶秋天为什么会变红吗? 讨论、小结:秋天气温降低,枫叶里的叶绿素被破坏了,产生了花青素,有了它,枫叶的叶子就变红了。
   2.指名按照一定的顺序介绍秋天的枫叶,注意枫叶的形状、色彩,还可以简单介绍一下色彩变化的原因。
   3. 评议口述情况。
   4.根据评议情况将介绍枫叶的内容完整地写下来。
   5. 按同样的方法,将另外一种树叶的特点写下来。
  四、指导学生写好全文
   1.通过介绍,老师发现同学们都不止熟悉一种树叶,有的熟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那么如果你想把两三种都写下来,还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小结:要确定好介绍的/顷序,并且在介绍不同的树叶时过渡要自然。
   2.讨论:如果把介绍几种树叶的话写下来,是一篇完整的文章吗?当然不是,还应该加上什么?(开头和结尾)
   3.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课文,进一步明确“总一分一总”的写作方法。
   4.开头可以怎么写? 写秋游时看到秋叶的总印象。
   5.结尾可怎么写? 讨论,小结:可以写对秋叶的赞美,也可以写这次活动给自己带来哪些快乐,增长了哪些见识。
  五、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 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4.誊写。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能从自己识字的实际出发,恰当选择查字方法查字典。
   2、初步学会使用“居然、果然、突然”,“可是、由于、尤其”等词,给“怪、当年、片刻之间、瞥”找到近义词。
   3、能照例句扩写句子。
   4、能抓住重点段深入理解练习中的短文。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选择恰当的方法查字典;扩写句子;找出重点段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用词的确切性;根据句子意思确定扩写什么内容。
  教具: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指导完成第1题
   1、读准字音。
   2、独立完成写词语。
   3、同桌互查。订正。
   4、师根据巡视的情况作点评。
  二、指导完成第2题。
   1、自由读这段话,想:这段话的意思。
   2、集体交流。
   3、独立填表。
   4、交流表格内容,并说出依据。
  三、指导完成第3题。
   1、回顾这一类题该怎么做?
    (1) 辨析词语的意思。(“居然”表示出乎意料;“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突然”表示在短促的时间里发生,出乎意料。)
    (2) 读句子,理解语意。
    (3) 选词填空。
    (4) 再读句子,看词义和语义是否吻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08:2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