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

[复制链接]
29#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2)指名读。
(3)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难点:
通过口语交际,练习成语接龙。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2)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成语接龙的规则:
①先请一位同学做主持人,讲一个成语故事;
②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个成语;
③别的同学接说成语,接说成语的首字必须是上个成语的末字。(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2.练习。
(1)一位同学做主持人,上台讲一个成语故事。
(2)主持人请一位举手的同学说个成语。
(3)其余同学以“开火车”或抢答的形式接说成语。(可同音不同字,音节相同而声调不同的也可以)
(4)如接不下去了,可换一位主持人,按以上方法继续。
二、教学第八题
“林”字的写法:用左紧右松的方法处理这个字比较容易。两边同是“木”字,右边比左边大、高;左边的“木”字最后一捺改为一点;右边的撇插入这个点的下面,中间也显得紧凑一些;右边的捺就要写得舒展一些,两短横不要写在一条水平线上,要学会避让;两竖都是垂露竖,都要回锋收笔,不能有钩。
“颗”字的写法:这是一个可以按里收外放的方法处理的字。左边“果”写得窄一些,中间一横略向右倾,右边留得比左边短,最后一捺改为一点,都是为了与右边避让。右半边的“页”字下面的竖撇则插入左半边的点下面,使得这个字中间更加紧凑。另外左边的“果”中间一竖是垂露竖,要回锋收笔。



板书设计:
练习5

成语接龙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3、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教学过程:
一、 揭题,解题
1、 介绍《史记》。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它反映了从黄帝到汉武帝这2600年间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优秀典范。(板书:16、司马迁)
2、 介绍司马迁。司马迁是汉代的史官,《史记》的作者。
3、 司马迁为什么能写成《史记》这部辉煌著作呢?
4、 齐读课题。
二、 自由读课文,理解字词
1、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检查自学效果
(1) 指名读词语。
(2) 用钢笔描红。
(3) 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讲述:把道理或事情讲出来。
记载:把事情写下来。
搜集:到处寻找并聚集一起。
研读:钻研并阅读。
飞来横祸:意外到来的祸患。
发愤:决心努力。
三、 再读课文,划分段落
1、 默读课文,思考:
(1)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
(2)他又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3)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发愤“写作的?
(4)结果怎样?
2、对照上述四个问题,分别阅读课文的相关自然段,参照书后练习4中提供的样子,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1、2):父亲对司马迁的影响和临终时的嘱托。
第二段(3):讲一场飞来横祸降临到司马迁的头上。
第三段(4):写司马迁忍辱负重坚持写书。
第四段(5):讲司马迁用毕生的心血写成了辉煌巨著——《史记》。
3、指名让学生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品味语言文字。
教学难点: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讲读课文第一段
1、 指名读第一段,思考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
2、 司马迁主要受了父亲的什么影响?
3、 受了父亲的影响,司马迁是怎么做的?
4、 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 父亲的影响在司马迁成长历程中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父亲临终时“泪流满面”的嘱托,更对司马迁完成《史记》的写作起着重大的作用。
6、 指导朗读父亲的话。
二、 讲读第二段
1、 轻声读课文第3自然段,思考:正当司马迁专心致志写作《史记》的时候,飞来了一场什么横祸?
2、 讨论“横祸”,理解“酷刑”。
(1) 这场横祸是怎么引起的?
(2) 什么是酷刑?从受酷刑可以看出司马迁是个什么样的人?
3、 指导朗读第二段课文。
三、 讲读课文第三段
1、 司马迁受刑后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段,用“——”画出司马迁怎么想的句子,用“~~~~~”画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2、 出示司马迁是怎么想的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0#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
(1) 他为什么想雪溅墙头,了此残生?
(2) 他又为什么打消了这个念头?
3、 出示司马迁怎么做的句子。
司马迁重又摊开 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了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4、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司马迁事业高于一切、荣辱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
四、 讲读第四段
1、 指名读这段,思考:为什么说《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 组学生讨论。
3、 指导朗读。
4、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听写。
历史   辉煌   耻辱   讲述   专心致志
记载   搜集   研读   悲愤   飞来横祸
2、“发愤”是什么意思?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成《史记》的?
二、 复述课文
1、 指名读课文。
2、 指名说出课文的段落大意。
3、 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4、 指名复述课文,评价。
三、 总结课文
1、 司马迁是怎样“发愤”写作的?
2、 故事的什么地方使你最感动?
3、 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受父影响——专心致志
发愤写                                             终于
《史记》                                           完成
受酷刑——克制自己,发愤写作




文献摘录:
《史记》记载了三千年的历史,特别着重写了春秋战国以来的纷争和秦亡汉兴的历史,显现了古代到汉初社会广阔的生活画面,内容十分丰富。《史记》既是伟大的历史著作,其中许多纪传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鲁迅先生曾经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  负荆请罪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 简单提示阅读剧本的一般方法。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是一个剧本。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曾经学过什么剧本?剧本的一般特点是什么?阅读剧本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剧本开头先写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剧本中的任务。剧始和剧中的方括号内主要交代舞台布景及任务活动情况,剧中的小括号内交代人物说话时的表情、动作等。剧本一般都是通过尖锐的戏剧冲突爱展示人物性格特点。阅读时,要弄清故事情节,仔细品位任务语言,了解人物性格特点。)
2、 板书课题,启发谈话。
看了课题,你知道谁向谁请罪吗?为什么请罪?请罪的结果怎样?我们读恶劣这个剧本就知道了。
二、 自读课文,疏通词句
1、 自由轻声读,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边读边思考揭题时所提的问题。
2、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词语。
(2)用钢笔描红。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义。
厉害:难以对付。惧怕:害怕。宽恕:宽容。昏庸:糊涂而愚蠢。
三、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1、理解“负荆请罪”。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
(2)谁向谁请罪?
(3)为什么要请罪?(此题不作过高要求。)
(4) 结果怎样?
2、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两幕剧讲了什么?
四、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精读剧本第二幕
1、 默读课文,想一想:你从这一幕中读懂了什么?把读懂的内容在书旁做简单的批注。海洋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 集体交流读懂的及不懂的。
3、 指导归纳出不懂的几个主要问题,再次默读课文,思考:
(1)为什么说蔺相如“真实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
(2)廉颇是怎样的人?(知错就改。从语言、动作可以看出。)
4、讨论:
出示:“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1) 理解“深明大义、宽容大度”。
(2) 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表现在哪里?
(3) 读下面一组句子,比较一下哪种说法好?
你真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你是一个深明大义、宽容大度的人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1#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5、第二幕剧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刻画了廉颇勇于改过的爽直磊落的性格特点,对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也有一定的揭。斜面我们来看文中插图,想像一下他们当时的神情、心理活动。
6、指导分角色朗读。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阅读剧本。练习排演小话剧。
教学难点:
练习排演小话剧。
教学过程:
一、精读剧本第一幕
1、轻声读这一幕,想一想;蔺相如的深明大义、宽容大度体现在什么地方?
2、分组讨论。
3、指名说。
(行动:在路上有意避让廉颇的车子;好几天不上朝,避免与廉颇见面。
语言:“你要知道,秦王不敢侵略我国,是因为我们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要是我跟将军闹翻了,后果将会怎样?”)
5、深入体会蔺相如的语言。
(1)指名说;蔺相如避让廉颇为的是什么?
(2)讨论:假如他们俩闹翻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3)指导朗读这几句话。
6、分角色朗读这几句话。
二、总结课文
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负荆请罪
廉颇                    蔺相如
对不住你        过去的事别提了         要是……
宽恕我
背荆条          扔在一边               避让
跪下            扶起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为了赵国的利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句子里的关键词语,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用自己的话说每个句子的意思,了解这首词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过程:
一、揭题揭题,简介作者
1、板书课题,交代: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词牌,“夜行黄沙道中”是题目。
2、讨论题意。
(1) 你从课题上读懂了什么?(夜,点明时间;行,点明事情;黄沙,点明地点。)
(2) 用自己的话说出题意。(夜间行进在黄沙岭的道路上。)
3、简介作者。
4、辛弃疾,是我国南宋卓越的爱国词人,出生时家乡已被金人占据,一生坚决主张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他曾造贬闲居江西上饶多年,对黄杀岭较熟悉。
二、初读课文,疏通字词
1、要求轻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懂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练读。
(3)指名读,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三、再读课文,理解句意。
1、默读课文,想一性每句话的意思,可借助字典理解新词,实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集体交流。
(1)指名说说词语的意思。
惊鹊:鹊儿被惊醒。        鸣蝉:蝉儿鸣叫。
社:社庙。                溪桥:溪上的小桥。
(2)指名说已弄懂的句子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月光十分明亮,鹊儿被惊醒了从树枝上飞起,引起树枝摇曳;半夜了清风吹拂,传来声声蝉鸣。
七八个星外天,两三点雨山前:遥远的天边闪烁着七八颗星星,黄沙岭上下起了两三点阵雨。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过去熟悉的在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在路转溪桥后才忽然见到。
4、 稻花香里书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 指名说:谁“听取蛙声一片”?又是谁“稻花香里说丰年”?
(2) 讨论:这句话该如何解释?
5、 试把意思连起来说一遍。
四、 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重点:
能借助图画,想像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感受词中所表现的自然美,培养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解释带点的词语,再说说句子的意思。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二、精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指导朗读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
(2)词中流露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2、指明说。
(1)词中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夏季:鸣蝉、稻花香、蛙声。)
(2)词中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热爱大自然、关心人民生活。)
3、指导朗读。
(1)轻声朗读课文,用心体会作者感情,用“/”标出停顿处,用“.”标出重音。
(2)指名标出停顿及重音处,在不断的朗读、体会中,不断地修改。
(3)按照停顿与重音的提示,练读课文,指名读,师生评议。
4、练背、指名背、齐背。
三、观察图画,想像情景
1、看图,指名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
2、回想课文,把作者听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补充进去。师生评议。
3、用一段话写成短文。
四、总结课文
1、课文描写的是什么?表达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板书设计: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惊鹊        鸣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社        溪桥



文献摘录:
    黄沙:地名,即黄沙岭。在江西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黄沙岭一带风景优美,农田水利条件较好。
西江月:词牌的一种名称,标明词的调子。词起于唐代,盛于宋代,原是配乐歌唱的一种诗体,句的长短随着歌词而改变,因此又叫做长短句。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6
教学要求:
1.读懂原文与批语,明确这是一次以写人为题材的习作,初步悟出写人的方法。
2.通过阅读,明白原文的主要缺陷是写得不具体。
3.学生先自改,再和同学交流、征求老师意见,然后再改。
教学重点:
根据批语中提出的修改意见,运用正确的修改符号,有针对性地进行修改。
教学难点:
将原文修改得具体、贴切,初步悟出写人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观察所得,领悟写人方法
1.出示挂图,指导观察。
(1)图上画的是谁和谁?
(2)她们在干什么?哪些情节可以补充出来?
2.你们中谁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3.你们还遇到过妈妈或他人关心自己生活学习上的事吗?请把记录下来的事说给大家听一听。
4.小结写人方法。
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很好,我们能得出一个结论,写人最主要的是通过具体事例采写,写具体事例时要注意写人物,还可以写人物外貌。
二、细读原文、批语,明确修改要求
1.针对写人要求,细读原文。
2.交流读稿收获,归纳原文缺陷。
让学生结合“批语”,将原文读一读。
(1)事例不具体,太笼统。
(2)个别词句不够贴切。
3.再读“批语”,明确具体修改要求。
(1)抓住人物外在特点,适当写一写外貌。
(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内在特点。
(3)结尾要含蓄些,议论要恰如其分。
三、对照要求自改
针对原文的缺陷和批语中的意见,学生自行修改。教师应有重点地加以指导。
四、交流修改情况
1.指名读修改后的作文。
2.教师及时评点。
(1)注重修改的正确与具体。
(2)及时鼓励与表扬。
五、再作修改
1.好的作文是改出来的,多改出精品。
2.针对批语和老师的评点再修改。
3.修改后再读一读。
六、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6
(1)抓住人物外在特点,适当写一写外貌。
(2)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内在特点。
(3)结尾要含蓄些,议论要恰如其分。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6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重点:
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教学难点:
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自练。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 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 教师指出,“不”字在不同的词语里,它的读音也有不同,那么,“不”字的声调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学生自己先默读第二行词语,自己读一读。
(3) 让学生观察比较:上面一行词语中的的“不”字与下面一行的读音有什么不同?“不”字的声调与后面一个字的声调有什么关系?
(4) 请同学说说“不”字的声调与它后面一个字的声调的关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让学生讨论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2、指导
(1)交流汇报,说出这样的成语,并简要地说出成语出处的寓言故事。
(2)教师带领学生一一检查这些成语是否符合本项的练习要求。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2、理解并熟记12条成语。
3、读读背背。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记12条成语。
教学难点:
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教师板书这两组关联词语。
学会与别人合作。能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们善于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能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
(2)学生体会讨论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感知:前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才会有这样的结果;后一个表示有这样的条件,就会有这样的结果。
3、练习。
把下面各组里的两句话用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合并成一句话。
(1)我们努力学习。我们取得好成绩。
(2)我们多读课外书。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3)我们多读多写。我们的写作水平提高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练习成语,要求读正确。
(2)全班读成语。
(3)让学生结合查字典说说成语大意。再读一读,体会每一行的两个成语是承接或相近的关系。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 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古诗。
(2) 让学生尝试了解诗意。
(3) 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正确地理解诗意。
(4) 让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5) 让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教学难点:
口语交际练习:即席演讲。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让学生读一读练习要求。
(2)什么叫即席演讲?
2、指导。
(1)请学生读题目内容。
(2)教师先选择一个合适话题,指点快速构思的要领,并让学生尝试这种方式准备,并在小组中练说,再请几个学生说一说。
3、练习。
(1)让学生任选一个话题说一说。
(2)推举代表在全班面前说一说。
(3)公布即席演讲结果。
二、教学第八题。
“撒”字的写法:中间部分显得极为重要,所占空间也大一些,左边和右边的反文旁则呈相向之势,簇拥中间。
“鞭”字的写法:其中左边的“革”字旁写得窄一些,整个偏旁左低右高倾斜,最后一横斜度大一些,使重心右移;
板书设计:
练习6
即席演讲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螳螂捕蝉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螳螂捕蝉)认读“螳螂”两字后齐读课题。谈话导入: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一个古代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了国王攻打邻国的事。那么,“螳螂捕蝉”是怎么回事?它为什么能国说服国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2、检查下列词语的理解:“不堪设想、乘虚而入、自由自在、恍然大悟”。
(1)如果其它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
(2)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
(3)听了少年的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
指名读句子,联系句子理解词义。
指名说,集体讨论。
乘虚而入:趁着空隙或趁人没有防备时进入。
不堪设想:堪:能够。不能想像将会再成怎样坏的结局。
自由自在:不受约束。
恍然大悟: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3、 针对前面对课文质疑的几个问题,指名发言,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写这个故事的起因的是哪些自然段,写经过、结果的是哪些自然段。概括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组成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起因(1):吴王决定要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
经过(2-11):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妙地劝说吴王。
结果(12):吴王听了少年的话,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3、分段熟读课文,争取能讲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五、 指导书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        能用简洁的语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2.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3.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人物的对话。
教学难点:
了解“螳螂捕蝉”这则寓言的寓意,并能分析清楚“螳螂捕蝉”与“吴王伐楚”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讲述“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
1.        请同学们翻开默写本,我们先来听写几组词语。
①蝉         悠闲          自由自在
②螳螂       拱着身子      前爪
③黄雀       伸长脖子      啄食
④少年       弹弓          瞄准
2.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学生读题)《螳螂捕蝉》
3.        (出示插图)我们来看这幅图。看着图,再根据我们刚才听写的这些词语,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来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吗?先自己说说看。(学生练说)
4.        指名学生说,评价,再请人说。
(①学生边说边贴板书:蝉,螳螂,黄雀
  ②如有学生说到寓意,及时予以肯定:你能想到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并把它的寓意告诉大家,你很会思考。
如没有学生说到寓意,就及时提醒: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每一则寓言故事都会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这叫做寓言的寓意。如果你能在故事的结尾点明寓意,就会讲得更好了。
贴板书:一心想眼前利益       没顾到身后隐患
5.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则寓言。
二.学文明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1.        在本文中这则寓言是一位少年讲给吴王听的,它为什么要讲这个故事?又是怎样讲述的呢?让我们认真地来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看看学习要求。
2.        (出示自学要求)
自由地、认真地朗读课文的2——12自然段
①找一找:在吴王和少年的对话中,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句话。把它画出来,并说明理由。
②想一想:吴王从少年的话中“悟”出了什么?
③评一评:你喜欢文中的哪一位人物,请你对他做出简要的评价。(并从书中找出理由)
(提示:①可以在书上做批注。
        ②各自完成任务后,如有时间可以同桌交流一下)
老师将讲给你们5、6分钟的时间自学,请你要抓紧时间啊。
3.        自学
4.        全班交流
1)        交流第一个问题
(①出示重点句:“蝉,螳螂,黄雀,他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
②朗读:真是画龙点睛的一句话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        交流第二个问题
(①贴板书:楚国,吴王,其它诸侯国
吴王终于明白了:不能像蝉,螳螂,黄雀一样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啊。
②贴板书: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读一遍)
3)        交流第三个问题
(①交流的重点应该是少年的智慧。提升:勇敢要有智慧的支撑。一个好主意想要成功,还得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恰当的时机,这就是计谋。少年就是一位有勇有谋,充满智慧的人。)
②读重点句:这两位人物都有令人喜欢的地方,但无疑少年是作者更加赏识的一位。因为正是它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吴王明白了:做事(学生读: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的祸患。)
5.        朗读训练
1)        现在你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你喜爱的人物。凭着你对这个人物的喜爱,朱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把他说的每一句话都读好。
2)        (出示要求)读一读:把你喜欢的这位人物说的每句话都有感情地读好。
3)        学生自读
4)        指名读,评价,再读,教师参与读
5)        齐读:老师读旁白,喜欢少年地站起来读,喜欢吴王的坐着读。
三.拓展
1.        同学们,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啊?最好能联系实际谈一谈
(*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祸患
   学会智劝
   深明大义,知错就该)
2.        同学们谈的都很好,我相信学习了这一课,又一个道理已经铭记于你们心中了。读重点句: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顾及身后隐患。)
3.        补充寓言
“螳螂捕蝉”既是一则有趣的寓言,又是一个能启迪人的智慧的故事。你还知道那些寓言故事吗?
四.布置作业。
请你仿照《螳螂捕蝉》这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把日常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与一则寓言结合起来,编写一个故事。
板书设计:
23  螳螂捕蝉
吴王―――楚国 (赵国在后)
螳螂―――蝉  (黄雀在后)
只顾眼前利益  身后隐伏祸
文献摘录:
寓言故事是根据刘向《说苑》中的有关记载改编。既是寓言故事,书中的人物都是寓言形象,有的还是假托的,不宜过多介绍史实,强调它的真实性。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最大的麦穗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买天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这些问题大家肯定想弄明白,是不是?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3、指名回答问题。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可分几段,每段讲了什么?组成四人小组边读边议。
2、指名说。
第一段(1):写苏格拉底要弟子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 麦穗。
第二段(2~~6):写弟子们摘麦穗的经过和苏格拉底对他们的教育。
第三段(7):写弟子们从苏格拉底的 话中悟出了做人的道理。
3、指名朗读课文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
(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8:00 | 只看该作者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难点:
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二段
1、自由读这一段,画出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其中的意思。
2、指名读你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谈谈你的初步体会。
3、结合学生发言,出示下列句子,体会其中含义。
出示:
这时,两手空空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1)指名读。
(2)理解“两手空空”、“如梦初醒”。
(3)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此时此刻,他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会两手空空?结合弟子们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情、心理活动来时体会 。)
(4)指导朗读这一句话,进一步体会含义。
(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米亿年 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学生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朗读这段话。
4、指导朗读第二段。注意读好难句子。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们听懂了吗?下面我们学习第三段。
三、精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评议指导。
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从老师的话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默读这一段,找出能说明道理的重点句子,并想想其中的意思。
3、指名说句子。出示:
追求应该战士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指名读,指导读出句子的重点。
(2)请学生联系实际,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说这句话的理解。
(3)最后,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
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要抓住机遇
文献摘录: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一生好谈论而无著述,他的言行常见于其他人的一些著作中。亚里士多德曾指出苏格拉底在逻辑学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提出归纳和定义的方法。在伦理学方面,苏格拉底是最早强调知识和行为有联系的人。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  爷爷的芦笛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1、板书课题:25  爷爷的芦笛
2、课文写了一个叫强强的孩子来到海边,在爷爷的小闸屋度过一个暴风之夜的有趣故事。至于这寂静是怎样的一次不平常的经理,它给这个孩子带来什么收获,请同学们在朗读过程中留心。
二、自由轻声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弄懂下列词语的意思。
翱翔   婉转   蒙胧   温润   温馨  驱赶
三、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正音。
2、指名说说新词的意思。
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翔。婉转:声音高低起伏很动听。温润:温暖湿润。
驱赶:赶走。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2、指名说分段情况及段意。
一(1):写强强对爷爷小闸屋的美好回忆。
二(2-6):写强强在小闸屋里过夜,狂风巨浪袭击了小闸屋。
三(11-13):写强强经受了考验,懂得了爷爷说的 “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
3、分段朗读课文。
4、试说课文主要内容。
五、指导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环境描写对人物心理的衬托作用,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海边的孩子,不沾点海水就长不结实”等句子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明白经风雨、见世面,接受实际锻炼,对一个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
一、精读第一、二段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你能从中读懂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指名说读懂了什么。
3、指名说不懂的句子。通过朗读,相互启发解决疑难。
4、指导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9-27 2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