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国标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全部教案DOC

[复制链接]
22#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四、总结课文
1.课文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2.学了本课你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14        游天然动物园

详写:长颈鹿、基马猴、河马、大象、狮子

略写:犀牛、鬣狗、黄牛、动物趣闻




文献摘录:
坦桑尼亚:非洲的一个国家,地处非洲东海岸赤道南侧。首都达累斯萨拉姆,是一个美丽的海滨城市。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4
教学要求:
1、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
2、围绕“秋天的景物”,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感受、表达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注重训练学生理清思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        观察体会,感受秋天。
1、导入秋天。
老师激趣谈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同学们,老师刚才朗诵的这句诗,大家知道写的是什么季节吗?(学生思考回答。)
好!有的同学说是春天,有的同学说是秋天。有“好景”、又有“黄”、“绿”这些色彩,到底是什么季节呢?老师请大家注意,诗里写的是“橙黄橘绿”——水果成熟了!对,秋天。看来我们还得逐字逐句地仔细观察和体会,才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2、感受秋天。
根据大家的观察,你自己觉得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3、把握秋天的特点。
好!下面大家各抒已见,谈谈你见到的“秋天”的“模样”吧。(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各组都讨论好了吗?哪位同学来说说,你觉得秋天有哪些特点?
二、激发想象,描绘心中的秋天。
1、(师)秋天像一首诗,秋天像一首歌,秋天像一幅画,秋天像一个美丽的童话。古人说:“万美之中秋为最”。同学们,你们心中的秋天是什么样的呢?(老师激发学生尽情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提示:视觉上——秋天是美丽的季节;秋天的天空很蓝、云很白;秋天是金黄色的(树叶);秋天是火红色的(枫叶)……
感觉上——秋天秋高气爽、气温不冷不热;秋天刮风下雨后会很凉;秋天人们会多穿些衣服;……
概括地说:秋天是成熟的季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天是从炎热走向寒冷的桥梁……)
2、同学们,我们经历过很多个秋天了,大家可能也参加过“秋游”活动吧。请谈谈你心中印象最深的一处秋天的景色。
老师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可以是旅游景点、农田、山野、校园等等,老师要指导学生最好是说出自己亲身所见的秋天的景物。当然,学生如果说的是间接的见闻或加上合理的想像也要给予鼓励。)
3、启发学生用最贴切的语句来描述“秋天的景物”,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语言和词句。
大家平时见过哪些描写秋天的词语呢?(如:一叶知秋 、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秋风扫落叶、北雁南飞……)
老师给大家背几节描写秋天的诗句吧:“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等等。同学们一定也会背诵一些描写秋天的诗句吧!(点学生背诵有关的诗句,并作简短的点评。)
大家一定还读过很多描写秋天的文章,或是看过反映秋天景物的绘画。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同学的心中,秋天也许都不相同。那么,你们就用心地去构思,重点描绘你感受最深的秋天的风景吧。在写作文的时候,你可以根据需要,把你平时积累的描写秋天的优美语句引用到你的作文中去,但注意要用得恰当、贴切。
三、精心构思,谱写秋天的弦律。
(师)从刚才的讨论中,老师发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好!我们开始写作文了。写作文的时候请同学们注意:首先要安排好写作的顺序,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要详细地写;其次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大家还要注意用上你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用好标点符号。
四、修改评议,完成习作
1、把刚才已写好的片断加上开头,段与段之间要注意连接,还可以再介绍一两种与刚才写的色彩变化不同的树叶。
2、学生独立写作,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读习作,集体评议、修改,对写得有新意的同学加以表扬。
五、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4

     视觉上
秋天的景物  
     感觉上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4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3.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教学重点:
画出句子中用错的字,把正确的写在括号里。
教学难点:
练习正确地搭配动宾结构的词组。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仔细观察每一个字的行书特点。
(2)在自备本上练习基本笔画,教师提示运笔方法。
(3)教师示范板演“我”、“清”、“明”、“那”、“想”、“曲”、“快”等字,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行书运笔的过程和特点。
(4)学生在自备本上练写上述几个字。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用小黑板出示题(1)、题(2),指名学生读题,其余同学边听边寻找句子中用错的字。
(2)提出独立做题的要求:查阅字典,寻找规律。
3.练习。
(1)学生独立做题。
(2)教师行间巡视学生做题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先指名学生读所列的词语,再集体读两遍。   
(2)举例分析,掌握规律。
例:掀起高潮。“掀起”表示行为或动作,与“掀起”相关的事物是“高潮”,所以“掀起”与“高潮”搭配正确。
(3)让学生用“——”画出表示某种行为或动作的词,想一想:它们分别可以和哪个词搭配?为什么?
3.练习。   
独立作业:用连线的方式将所列词语两两搭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2.理解并熟记12条成语。
3.读背李清照的词《如梦令》.
教学重点:
理解并熟记12条成语。
教学难点:
练习结合语言环境为带点的词找反义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默读题目。
(2)讨论每小题中加点的词各有哪些反义词。
(3)联系语言环境,思考这里带点的词的反义词该填什么。
3.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在书上填写。
4.反馈。
(1)分别指名学生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讨论。
(2)让学生说一说这三句话的意思。
(3)反复读读填好的句子,当堂背下来。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
(2)指名读、齐读。
(3)说说这12条成语可以分成几类。(前五排的10个成语可以分成描写建筑物和描写自然景观两大类,“举世闻名”、“盖世无双”都是赞美事物有名或最好的)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雕梁画栋:指用彩画装饰的梁栋,形容建筑物富丽堂皇。
富丽堂皇:形容建筑物宏伟美丽。
鳞次栉比: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排列着。栉,梳篦的总称。比,排列。
别有洞天:另有一种境界。形容风景引人人胜。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陈设或艺术品等具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
盖世无双:当代第一,独一无二。
3.练习。
(1)学生大声自由练读。
(2)同桌练习背诵。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自己读读《如梦令》,把句子读通顺。
(2)启发讨论“如梦令”是什么。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如梦令”是宋代杰出女词人李清照写的一首词的词名,词中写的是在溪亭一带游赏活动的美好回忆。词中描写了溪亭、藕花、鸥鹭即水鸟等景物)
(3)教师范读。
朗读停顿参考: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4)学生自由轻声试读,边读边想想词的大意。
(5)让学生尝试着说说词的大致内容,教师结合重点词语作适当点拨。
(“溪亭”点明游赏、饮宴的地点;“日暮”点明时间;“兴”指兴致;“误’’指错;“争渡”指急速行驶;“滩”指河湖边淤积成的平地或水中的沙洲)
(词的大意是:词人在溪亭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来了。直到兴致完了,天已经黑了,才调转船头回去,结果方向错了,船行到了藕花深处。因急于找到正确的路径而急速行驶,把栖息在沙洲上的水鸟惊得扑棱棱全都飞起)
3.练习。
(1)学生自己练习朗读。
(2)学生练习背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作介绍。
2.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点:
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作介绍。
教学难点:
搜集反映家乡变化的资料,学写导游词,当众作介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七题   
1.审题。   
(1)从“我的家乡”谈话揭示话题:将搜集的材料写成导游词当众作介绍,当一次小导游。   
(2)指名读本次说话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说话的要求:①明确写好导游词的方法;②将搜集来的资料写成导游词;③将准备好的导游词当众作介绍。   
2.指导。
(1)讲清介绍的范围:家乡的特产、自然风光、名胜古迹、珍贵的动物和植物、矿产资源、民风民俗、民间故事……
(2)围绕以上几个方面,组织讨论。
(3)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那么多的内容,你打算选哪方面?通过什么渠道搜集资料?
(4)讲清写导游词的要点:资料要翔实,条理要清楚。
3.练习。
(1)写导游词。
(2)分小组交流:向小组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介绍前,先明确要求:条理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声音要响亮)
(3)班级交流:先小组推荐,请能说、会说的同学说,再鼓励想说的同学说。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议。(可从内容、条理、语言、口吻、声音等几方面评议)
(2)小结:鼓励学生关注家乡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二、教学第八题。
“即”字的写法:这个字左右两边差不多长,但结构上不能平头平脚,主要原因在于左边上下分布均等,而右边上紧下松,左右重心很难写在一条水平线上。书写时有意将左半边略提高一点,使其重心上移,这样才能与右边重心吻合。最后一竖为悬针竖,露锋收笔。
“吹”字的写法:一般左短右长的字,左边要写得高一些。左边的“口”形状小,倒梯形,位置写得上一些。
板书设计:
练习4
a)        明确写好导游词的方法;
b)        将搜集来的资料写成导游词;
③将准备好的导游词当众作介绍。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古诗两首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教学难点:
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构建阅读话题。
1、引导学生回忆陆游的诗。
2、引出诗题,介绍作者,理解题目意思。
二、初读全诗,读准读通。
1、学生自读。
2、教师检查,正音。
3、出示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4、指导书写。
你认为其中的哪个字最难写?应注意什么?
教师范写,学生描红、临写。
5、反复朗读,正确连贯认读。
三、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分小组讨论。
2、汇报,你弄懂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无遗力、始、终、绝知、躬行
3、同桌互说诗句的意思。
4、集体交流。
5、再读全诗,读出感情。
四、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诗句,练说诗意。
2、读了这首诗,你想到了什么?
3、引导学生在诵读中细心领会知与行的关系。
4、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2、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观书有感》。
教学难点: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 复习。
1、 背诵《冬夜读书示子聿》。
2、 说说诗意。
二、 学习《观书有感》。
1、 揭示课题,介绍作者。
2、 同桌讨论题目意思。
3、 自学全诗,解词释句。
(1)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边读边想,做上记号。
(3)小组交流,解决问题。
4、 集体交流。
(1)指名读,正音。
(2)理解词语:鉴、徘徊、如许、源头活水
(3)点名逐句理解诗意。
(4)看图连说诗意。
(5)再读诗歌,读出感情。
5、 深化理解,领悟诗情。
(1)自读,体会诗歌描绘的景色和说明的道理。
(2)重点理解“为有源头活水来”。
(3)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交流自己的感悟。



板书设计:
16  古诗两首
《观书有感》
鉴、徘徊、如许、源头活水
文献摘录:
朱熹(1130~1200),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字无晦,号晦庵,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历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他学问广博,治学勤奋,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夹竹桃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出示画面,引导观察: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盆美丽的花,请看,知道它的名字吗?(板书:夹(jiā)竹桃)没错,这美丽的花有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叫“夹竹桃”。请注意这里的“夹”读第一声,让我们齐读。
2、夹竹桃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有没有同学对这个名字感兴趣?请大家结合图来研究研究,说说你的想法。
3、让我们再来仔细观察观察她,看看她是什么样儿的,你觉得她怎样?
4、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对夹竹桃情有独钟,他曾为夹竹桃专门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文章,这就是我们今天共同学习的课文。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6:00 | 只看该作者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投影,指名朗读。
(2)正音,齐读。   
平舌音:簪、参、差;  翘舌音:乍;  前鼻音:簪、参、冠、缤;   
后鼻音:荇、棠、奉;  多音字:参、差
(3)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重点领会下列词语的意思。
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
乍起:刚刚开始。
韧性:柔软而结实。本课指夹竹桃的花期之长,没有哪一种季节性的花朵可以与之相比。
三、初读指导
1.默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
2,朗读第l自然段,完成练习:
(1)夹竹桃不是__________,也不是___________,但是对我说来,它却是_____________。
(2)练习用“不是……也不是……却是……”说话。
3.为什么说夹竹桃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组织学生讨论。
4.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认识文章的中心句。(这句话既能回答作者为什么要写夹竹桃,又是文章内容的总括)
四、指导书写
1.提示注意点。
榆:右边“人”要罩住下面的部分。
冠:“元”的竖弯钩要包住“寸”。
菊:“勺”的横折钩要包住“米”。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的朗读二、三、四、五自然段,在自读自悟中,感受夹竹桃花的花色“奇妙有趣”和花期之长“韧性可贵”的特点,品味课文的语言。
2、借助画面,感受意境,指导诵读。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借助画面,感受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夹竹桃图片)有这样一种花,她静静地、默默地绽放,开得泼泼洒洒,充满无限生机。虽然它在百花中并非最艳丽,更谈不上名贵,但它却算得上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它就是夹竹桃。
二、自读课文:
1、看了这些图片,你肯定惊叹于它的美丽,去读读季羡林先生的文章,你更会深深地爱上夹竹桃。季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是什么样儿的呢?让我们打开书好好读读课文。昨天,老师已经和大家初读了这篇文章,现在请同学们浏览一遍课文,回忆课文的大意。
2、学生交流大意。
3、在季先生笔下,浓墨重彩的展示的是夹竹桃的“花”。(板书:花)
4、请同学们再认真默读一遍课文,找出文中直接写夹竹桃“花”的自然段,在开头画上三角符号。然后读读这些自然段,看看夹竹桃的花有什么特点。
5、学生讨论:第2、4、5自然段。
6、过渡:咱们班的同学真不简单!书读两遍,大意自现。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共同走进夹竹桃花的世界,去欣赏她、品味她……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谁愿意带我们到季先生家的大门内,看看那两盆夹竹桃呢?指名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2、你看到了那两盆夹竹桃了吗,她是什么样儿的呢?用“——”画出直接描写花的语句,自读自悟,夹竹桃的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学生交流讨论:(联系画面)红色——火;白色——雪;不相容——融洽。(俗话说“水火不相容”。)
4、看到这样的景象,你有什么感受呢?(板书:奇妙有趣)
5、你是否真的觉得这景象奇妙而有趣?请你试着读出这景象的奇妙有趣。
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邀请几位“诸葛亮”出主意)。
这么奇妙有趣的景象,这么美的文字,值得我们来诵读记忆,看画面试背。
四、学习第3、4自然段:
1、过渡:第2自然段对夹竹桃的花已经作了细致的描写,为什么接下来在第4自然段中还要写夹竹桃的花呢?这其中必有缘由,让我们来共同读读第4自然段。
2、自读自悟,这段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用最简练的文字来概括)
3、用“~~”画出描写夹竹桃花期很长的词句,自读自悟:说说你从这些词句中是怎样读出花期很长的。
4、四人小组进行交流。
5、讨论:(1)、又开出、又长出(注意这句话中句号若是改成省略号就更准确地说明夹竹桃的花期之长。);(2)、看不出、也看不出、无日不迎风吐艳;(3)、无不奉陪。(课件出示文字。)
6、有没有同学在读“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句话时,想到了课文第3自然段?说说你的想法。
我们先请位同学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这一自然段有什么特别之处?
一百多字,十四种花,没有一个字写夹竹桃的。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段“离题”的内容呢?(课件展示十四种花,对比衬托夹竹桃的花期之长。)
6、了解到夹竹桃花期很长这一特点后,你对它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了呢?(花期之长,韧性可贵!)你真的觉得它韧性可贵吗?请你读读这个反问句: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
7、自由练读,揣摩如何读好这段话。全班交流。指名朗读,读后评议。请四位学生分句读,闭眼想象夹竹桃一年三季,花开不落的可贵韧性。试背。
五、学习第5自然段。
过渡:夹竹桃的花色奇妙有趣,花期之长韧性可贵,读到这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夹竹桃?告诉大家,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1、自主学习:(出示要求)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2、小组交流:
3、汇报:
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你站在它下面……”
叶影参差(长短、高低、大小不齐),花影迷离(模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6#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②请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③教师叙述:朦胧的月色下,夹竹桃花影迷离,叶影参差,浓浓烈烈的花香毫不含糊地袭来,你顿时恍惚了,产生了许多的幻想。④齐读。看哪些同学已经进入了情境。
读了作者的幻想,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次幻想?有感情地朗读。
①(想象丰富、意境美、用词准确、描写生动有情趣。)指名读。
②自由练习朗读,老师为你们配上音乐。
③可以分享读,邀请同学和你一块朗读,体会分享的快乐。
④配乐齐读。尝试背诵,将美好的画面记在脑海里。配乐背诵。
4、这种由眼前景产生联想的写作方法我们常会用到,请看图,欣赏日光下的夹竹桃,展开幻想,仿照句式说话。先自己想,再分小组交流。汇报。
5、再次背诵。
四、总结:
既不名贵,又非最艳丽,却成了最令人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这就是夹竹桃。让我们记住它可贵的韧性,记住它给我们带来的美好幻想。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夹竹桃。
教学过程:
一、总结课文
1.默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
2.朗读第1、6自然段,弄清课文“总一分一总”的结构。
3.划分段落
第一段(第1自然段):总写夹竹桃是作者值得留恋和回忆的花。
第二段(2~5自然段):分写夹竹桃开花时的景象,花期之长以及作者产生的想象和幻想。
第三段(第6自然段):总结课文,点明作者爱夹竹桃的原因。
4.画出文中描写几幅图景的文字,仔细品味,体验衬托和想象的妙处。
(1)雪火相容图。
(2)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
(3)月光下的夹竹桃。
二、指导背诵
1.熟读课文。
2.指导方法。
3.学生试背。
三、感情朗读,完成练习
1.回答文后问题。
2.课后完成背诵。

板书设计:
17  夹竹桃

                                   可贵的韧性
                    爱  夹竹桃
                                   产生许多联想

文献摘录:
夹竹桃,一种常绿灌木,有对生叶或三枚轮生叶,呈披针形。夹竹桃原产热带亚洲,为我国各地常见的观赏植物,夏季开花,花呈桃红色或白色。夹竹桃的叶、花、树皮有毒。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灰椋鸟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好像……又像……”、“似……如……”造句。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划分段落,并概括段意。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15  灰椋鸟
2.点明:椋,音liang;灰椋鸟,鸟类的一种,喜欢群飞,食种子和昆虫。
二、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3)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组词。
(注意“椋、槐、椭、栖、棱”的读音和“葱、槐、椭”的写法)
(2)指名接读课文,结合正音,理解词意。
偶然:事理上不一定发生而发生的。
郁郁葱葱:本课指竹林苍翠茂盛。
排空而至:本课指许许多多的灰椋鸟一个挨一个排满了天空飞来了。
倾诉:完全说出。
栖息:停留,休息。
呼朋引伴:呼喊,引导同伴。
三、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人林后情景的句子,读一读。
2.指名读这些句子所在的段落。(课文的第3~5自然段)
3.给课文分段,概括每段的意思。
第一段(第l、2自然段):写“我”和同伴来到林场,准备观看灰椋鸟归来。
第二段(第3~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奇景。
第三段(第6自然段):写“我”在归来时的感想。
4.指名分段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布置练习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5自然段。
2.能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人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5自然段。
教学难点:
找出描写灰椋鸟归林时和人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一段
1.默读第一段,思考:一开始,“我”对灰椋鸟是什么态度?
2.是什么原因使“我”改变了对灰椋鸟的看法?
3.“我”和同伴准备在什么地方观看灰椋鸟归来的情景?
4.齐读第1、2自然段。
二、讲读第二段
1.默读本段,思考:   
(1)这一段主要写什么?   
(2)这一段的第3~5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2.讨论:
第3自然段:写灰椋鸟开始归林了。
第4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时的情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7#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第5自然段:写灰椋鸟归林后的情景。
3.“我”和同伴早早来到林场,在很幽静的林内,等着观看灰椋鸟归林,当我们忽然发现灰椋鸟开始归林了,这时我们是什么样的心情?(惊喜)
4.我们惊喜的心情,特别从哪些词里反映出来?(忽然、翘首遥望)
5.指名读,读出“我”和同伴惊喜的心情。
6.映示课文的第4自然段。
(1)默读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采写灰椋鸟归林的?(时间先后顺序)
(2)这样的顺序特别体现在这样几组词上:
(出示小黑板)填空:
从“一开始”写到“几分钟后”。
从“一小群一小群”写到“    ”。
从“先回来的鸟”写到“    ”。
(3)文章是怎样写一开始一小群一小群灰椋鸟归林的?
(4)写“大部队”时,作者用一个词,准确地描绘了灰椋鸟“大部队”归林的气势,哪个词?
①“排空而至”是什么意思?
②用“——”画出具体描写“大部队”排空而至的句子。
③指名读,突出“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词语,体会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5)作者又是怎样写“先回来的鸟”和“后到的鸟”的?
(6)指导学生理解“好像……又像……”句式。
7.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请同学们用“——”画出描写灰椋鸟不愿过早地安眠的语句。(映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1)指名读。   
(2)“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人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这句话描绘了一个什么样的场面?
②“飞瀑落人深涧”其实写的是什么?“惊涛拍打岸滩”呢?
③指名读,展开联想,体会鸟儿喧闹的场面。
④齐读。
三、指导背诵第二段
1.先帮助学生弄清这一段的层次,再让学生明白第一层的叙述顺序。
2.学生试背第二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赏读课文,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2.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教学重点:
赏读课文,再次感受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场面。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写得具体生动的。
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三段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
(1)在回来的路上,“我”有哪些感想?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
2.投影映示“我”的感想。
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1)“我”的感想包含几层意思?
(2)把第二句改为不用问号的句子。
(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朗读最后一段。
二、总结课文
1.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们就观赏不到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我们先看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再看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
(1)背诵课文第二段。
(2)用自己的话说说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
(3)林场工人辛勤劳动,造了哪些林?指读描写水杉林、竹林、刺槐林的句子。
2.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
(1)再读树林的环境描写,体现适合鸟类生存。
(2)我们要热爱鸟类,热爱大自然。
三、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18  灰椋鸟
开始归林
归林时
归林后

文献摘录:
椋鸟:鸟类的一种,性喜群飞,食种子和昆虫。有的椋鸟善于模仿各种声音,包括其他的鸟叫声及人类的语言,如八哥、欧椋鸟等。在我国比较多见的是灰椋鸟。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5
教学要求:
1.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探究身边事物的兴趣,培养他们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
2.运用具有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他们逐步养成查阅资料、观察事物的习惯。
3.在训练过程中,学习将查询的资料与观察所得整理成文的方法。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查阅有关资料。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将查得的资料,有选择地、按一定的顺序写下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
金秋时节,是菊花盛开的季节,五彩纷呈的菊花把秋天打扮得更加绚丽多姿,每当这个时候,我们都要去参观菊展,漫步在菊花的海洋中,看着千姿百态的菊花争奇斗艳,这是一件多么令人愉快的事情呀!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菊花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著名的花卉。令我们自豪的是,菊花的故乡就在我们中国。今天,我们好好地了解一下菊花,写一写菊花。
二.组织讨论,明确写法
1.自由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习作有什么要求。
2.同桌讨论交流:本次习作要写什么?怎样才能写好这篇作文?
3.师引导学生归纳写作要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
 楼主| 发表于 2010-7-20 12:27:00 | 只看该作者

(1)查阅资料,弄清菊花原产于哪个国家,人们根据花瓣、花型把它分成多少类、多少型?你认识几种菊花?它们叫什么名字?它们的花瓣、花型有什么特点?
(2)按上面问题的顺序写。
(3)选择自己熟悉的菊花写,要有详有略。
三.指导观察图片
1.出示银针、苍龙爪;狮子须、紫矛、金绣球、鸳鸯菊等几种菊花图片。
2.观察思考:这些花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和姿态怎样?
3.同学们还认识哪些菊花,它们各是什么样子的?
四.交流查阅资料情况。
1.同学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了哪些关于菊花的知识?
2.阅读。教师将关于菊花的参考资料印发给学生阅读。
菊花,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栽培名花之一。传至国外后用为世界著名花卉。菊花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嫁接,育种可用种子繁殖。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种。1982年中国菊花学术讨论会将菊花分为5类30型,5类即平瓣类、匙瓣类、管瓣型、球类、畸瓣类和桂瓣类。花型也多种多样,有宽带型、荷花型、莲花型、松针型、垂丝型等。
3.讨论。
通过阅读,你知道了菊花的哪些知识?
五、练习说话
1.按问题的顺序,说说你对菊花的了解。
2.同桌互说。
3.指名学生说,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好菊花瓣、花型的特点。
六、学生写稿,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准确用词
七、评讲
1.指名学生谈自己的习作,教师引导学生修改并给予评点。
2.学生对照习作要求,修改习作。
八、誊写

板书设计:
习作5
查阅资料
按顺序写
有详有略


文献摘录:
菊花,原产于中国,是中国传统栽培名花之一。传至国外后用为世界著名花卉。菊花以扦插繁殖为主,亦可嫁接,育种可用种子繁殖。菊花的品种多达数千种。1982年中国菊花学术讨论会将菊花分为5类30型,5类即平瓣类、匙瓣类、管瓣型、球类、畸瓣类和桂瓣类。花型也多种多样,有宽带型、荷花型、莲花型、松针型、垂丝型等。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5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用钢笔描红。
2.对照简化字,认读繁体字。
3.按要求写成语。
4.修改病句。
教学重点:
按要求写成语,修改病句。
教学难点:
修改病句。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认读描红内容。
(2)教师提醒学生书写时,除注意正确、规范、美观外,还应提高速度。
3.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巡视指导。注意纠正学生不正确的书写姿势o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复习以前学过的繁体字。
(2)学生自读本题词语。
(3)一生读括号前的简体字,——生读括号中的繁体字。
(4)生齐读本题词语。
(5)生边默读词语,边观察简化字与繁体字在结构上的差异。
3.练习。
(1)出示繁体字,生抢答。
(2)生“开火车”认读繁体字。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褒”的含义,从而理解“褒义的成语”的含义。
(2)生试说褒义的成语。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贬”的含义,从而理解“贬义的成语”的含义。
(4)生试说贬义的成语。
3.练习。
(1)学生试填褒义词和贬义词。   
(2)学生“开火车”读自己所填的褒义词和贬义词。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指名读病句。
(2)三位学生上黑板练习,其余学生自行修改病句。
(3)学生就黑板上的练习作充分讨论后,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
3.反馈。
(1)学生修改自己的答案。
(2)学生大声朗读修改后的3个句子。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理解、熟记并学会运用12条成语。
2.读背3条古代名句,理解其意。
教学重点:
理解、熟记并学会运用12条成语。
教学难点:
理解成语、古代名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12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12条成语的意思。
悬梁刺股:古时候有个叫孙敬的人,非常好学,从早晨读到晚上,为了不让自己睡着,就在房梁上拴上绳子,套在头上。还有个叫苏秦的人,为了读书时不打瞌睡,就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后来,人们以“悬梁刺股”形容勤学苦读。
凿壁借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匡衡,非常好学,但家里贫穷,买不起蜡烛。于是他挖穿墙壁,让隔壁的亮光透进一束来读书。后来,人们用“凿壁借光”来形容家贫刻苦夜读,好学不倦。
3.练习。
(1)学生练读。
(2)练习背诵。
二、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让学生自读三条古代名句。
(2)指名试读。
(3)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教师依次讲解三条古代名句的意思。
第一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要有兴趣爱好,要乐于追求。
第二句话的意思是:育人行事都要有严格的规范,否则就不能有所成就。
第三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却是无限的。
(5)教师讲解后再次范读这三句话。
3.练习。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2-9 11:0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