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真诚天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小学数学论文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3: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联系实际生活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911 更新时间:2005-5-16


数学知识的掌握,对于学生来说,往往会觉得枯燥,数学知识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往往会觉得乏味,但教师只要试着把数学问题融入生活,就会体验出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都是很有利的。数学学科作为工具学科,它的教学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数学知识必须“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即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己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数学知识技能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技能训练“生活化”要求训练着眼于学以致用,而非学以致考,训练材料尽可能来自生活。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安排了一个游戏:请学生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个数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学生很快伸出2个手指。教师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请用手指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这时,许多同学都难住了,有的同学伸出弯着的一个手指,问他表示什么意思,回答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半个”吗?学生被问住了。此时,一种新的数(分数)的学习,成了学生自身的欲望,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起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二、数学思维能力训练的生活化
    数学思维能力的训练尽量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内容要面对生活实践,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平等而又充满智力活动的氛围,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创新性思维的训练。由于学生的思维的创造性是一种心智技能活动,是内在的隐性活动,因此,必须借助外在的动作技能、显性活动作基础。在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再创造”来学习知识,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目的,达到能力的创新。在教学《接近整百整十数加减法的简便算法》时,有这样一题“165-97=165-100+3”,学生对减100时要加上3,难以理解,我就让学生联系买东西找零的生活实际想:妈妈带了165元钱去医药商店买了一盒97元的西洋参,准备给爷爷补身体。她付给营业员一张百元钞票(应把165元减去100元),营业员找回3元,(应加上3元)。所以,多减去的要把3应该加上。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从而又总结出“多减要加上,多加要减去,少加要再加,少减要再减”的速算规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又如:在公开课 “组合图形的面积” 教学时 ,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小组合作“猜、量、折、算”等方法,求出了队旗的面积。通过这一学习,让我欣慰地看到,学生的思维多种多样,看问题 的方法也不同。
    三、统计教学的生活化
    统计 训练“生活化”是指把统计与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懂得生活中的一般道理,再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如:上完“统计”这一课时,我布置了一个作业,“统计一下我校共有多少人?”话音刚落,学生们便活跃起来,有的学生说去问班主任每个班有多少人再加起来就可以了;还有学生说去问教导主任;还有学生说到学校的校长办公室直接查电脑就行了不用算。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出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它让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四、应用题教学的生活化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教学应用题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际,通过社会调查,数据收集、整理,帮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积累生活经验。譬如为上好“归一应用题”,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调查,有的深入到工厂,了解一周内全车间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有的深入到公园,了解公园一周内游客划船的次数;有的深入到商场,了解商品的价格。当课堂上出示由学生自己搜集的素材编成的题目时,学生觉得十分亲切。并且在教学归一应用题解法之后,学生能根据自己调查来的数据与事例编成归一应用题,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观点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有意识的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数学化,使学生在我们的引导下,逐步具备在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运用数学的“本领”,使他们认识到“数学是生活的组成部分,生活处处离不开数学”,要养成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调动他们主动学习数学、创新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例如,在一、二年级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今年几岁啦?多高呀?身体有多重?比一比你和你的同桌谁重……这些都是小学生经常遇到的问题,而要准确地说出结果,就需要我们量一量、称一称、算一算,这些都离不开数学。再如,在教学长方形的特征时,可以问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各抒己见,然后适时地问:“你认为长方形有什么特征”?学生通过观察联系生活对它的特征便知晓。还有,对于“土地面积单位1公顷的大小”,学生不是很清楚,只是模糊的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那10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为此,在教学中,我特意把学生带到操场,让学生领略1公顷的大小,同时让学生知道,数学与生活紧紧相连。当然,生活中常用的各种知识像按比例分配水电费、计算储蓄利息、日常购物问题均发生在身边,我们买东西、做衣服、外出旅游,都离不开数学。在教学四年级的“求平均数的问题”这一内容时,我在课前布置了这样一个预习题:请同学们回家后到超市去进行一项社会调查,调查同一类商品的5种不同价格,看一看哪种牌子的最贵?哪种牌子的最便宜?算一算它们的平均价是多少?向这样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的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学生主体意识。在课堂上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来启发诱导,在课外要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亲自探索、发现、解决问题,成为“自主而主动的思想家”,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皇冠上的明珠而高不可及,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而虚无飘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在文学中,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621 更新时间:2005-5-16


有人说,数学枯燥乏味,我想他只是看到了数学的严谨性,没有体会到数学的内在美。华罗庚就曾说过:“就数学本身而言,是壮丽多彩,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不仅缤纷的生活中存在数学,多彩的文学中也暗含有数学。而且在文学中,更能体会出数学的妙趣横生。
    有这样的一首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九片十片十一片,飞入草丛都不见。在文学中,平淡无味的数数,也能如此的诗意起来。
    如果,数学老师在教学中,从文学的角度来巩固数学知识,我想这样的课一定是很有意思的。我听过一节《百分数的意义》一课,教者很精彩地借用了文学知识。教者让学生从成语中找出其表示的百分数。例如:十拿九稳表示百分之多少呢?百里挑一,百发百中,大海捞针等成语呢?对于从数学的角度研究成语,学生们都感到非常的新鲜有趣,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他们时而皱眉思考,时而激动欢呼……从中,不仅进一步了解了百分数,而且更深刻地理解了这些成语的含义。学科交融,让知识融会贯通。最后,老师又用百分数送给学生一句名言:“天才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如此这样一堂课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呀!
    不仅在成语中有数学,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例如: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幅对联中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可以用两道乘法混合计算题来解决。上联中的“花甲”是指六十岁,“花甲重开”就是两个六十岁,三七岁月是二十一岁,即60×2+3×7=141(岁);下联中的“古稀”是七十岁,“古稀双庆”就是两个七十岁,“一度春秋”就是一年,即70×2+1=141(岁)。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这样的课堂岂会枯燥乏味?
    文学的世界浩瀚无边,只要教师细心挖掘,巧妙运用于数学课堂,就能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体会到数学的妙趣横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内在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一堂课引发的思考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899 更新时间:2005-5-16


在《立体图形涂色问题》一课中,下面两个精彩片段令我至今难忘。
    片段一:把2×2×2,3×3×3,4×4×4三个立方体表面涂色。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制表格研究、统计小立方体表面涂色的规律,其中三面、两面、一面涂色的规律,通过三种立方体实物学具很快就能发现,没有涂色的是立方体内部。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运用电脑动画演示,当动画演示移开外层涂色立方体时,学生不约而同发出“哇”的赞叹声,一双双明亮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屏幕,通过动画演示透视到了立方体内部。这是实物学具观察不到的,增强了学生对空间的感觉,培养了空间观念。
    看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我意识到营造民主、和谐、愉快、轻松的课堂气氛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的“灵丹妙药”。在这种课堂气氛的感召下,我与学生共同体会着数学带给我们的快乐与新奇。课堂上我给学生营造一种心理安全感,这种心理安全感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而学生带给我的则是一种心理安慰感,使我在课堂上努力使自己成为最好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和共同研究者。我与学生就这样在知识的海洋里互相支持、互相交流。
    片段二:即将下课的时候,我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师生对答得相当精彩。对话记实如下: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今天这节课吗?”
    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喜欢!”
  师接着问:“为什么?”
  学生脱口答道:“好玩儿!”
  我随即追问:“怎么好玩?”
  学生:“有好多教具。”
  学生:“我觉得培养了我们的空间感,对立方体进行了透视。”
  师:“对!也就是同学们的空间观念增强了。”
   学生:“让我们自己设计表格,培养了我们的动手能力。”
  师:“我希望如此”。
  学生:“我觉得这节课小组间有竞争力”。
  学生:“我觉得这节课集体讨论特别多,很多结论都是合作的成果”。
  师:“说明集体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希望同学们今后做个善于发现规律,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心人。”
  在师生的对答中不难看出,学生喜欢学具,喜欢动手,喜欢讨论,喜欢竞争。学生的体会与我不谋而合。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促进者、研究者、引导者。作为促进者,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其智能的发展。作为研究者,教师不能等待研究成果,学生好比泉眼,教师就是挖泉人,如何使泉水喷涌而出,涓涓不息。这需要教师在挖泉过程中,学习更快更好的方法。每节课都是实验室,在与学生研究知识的同时,共同提高师生素质。作为引导者,应认识到学生素质的形成不是整齐划一的,应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样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引导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运用自己的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差异蕴藏着巨大的财富。
  《潜意识与特异功能开发》一书中写道:“潜能是人类最大而又开发最少的宝藏!”许多著名心理学家和科学家也指出:“一般而言,人类只发挥了十分之一潜能,或者较十分之一更少的潜能。”愿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成功的“掘井人”,让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成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数学学习也要“听、说、读、写”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644 更新时间:2005-5-16


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应被看成“知识的传授者”,而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启发者、质疑者和示范者,充分发挥“导向”作用,抓好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
数学学习中的“听”
    (1)听老师上课
    听老师上课,主要是听老师上课的思路,即发现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思维过程。既要听老师讲解、分析时的每一句话,更要抓住重点,听好关键性的步骤,特别是自己预习教材时发现或产生的疑难问题。
    (2)听同学发言
    倾听和接受他人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仅是听老师上课,还包括听同学的发言。同学间的思想交流更能引起共鸣。从中可以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数学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加之老师适时的点拨和评价,有利于自己开阔思路、激发思考、澄清思维、引起反思。学会倾听老师和同学的意见,反思自己的想法,有助于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强群体凝聚力。
数学学习中的“说”
    培养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不仅是语文学习的任务,也是提高数学素养的重要内容,是数学学习的任务之一。
    (1)说体会
    学生通过读教材、读书刊,听上课、听发言后,再让学生说“读”、“听”的体会,可以加深对“读、听”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说教材内容,特别是教材中“读一读”内容的体会,讲报刊杂志中的数学,讲课外读物上的内容概要,说对老师上课、同学发言的看法,甚至说自己存在的疑问等。
   (2)说思路
   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但不能为解题而解题,应在解题过程中重视解题思路的讲解,哪怕是错误的思路,从中也能吸取经验教训,深刻理解数学概念和原理。以学生的作业作为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惟一通道往往掩盖了学生思维的完整过程,是不全面的。通过学生大胆地说,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思想,暴露学生思维的过程,以利于教师掌握准确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数学学习中的“读”
    现代社会已进入信息化时代,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更要“会学”。“会学”的基础当是会“读”。
   (1)读教材
    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材料,读教材包括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课前读教材可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疑难问题;课堂读教材则能更深刻地理解教材内容,掌握有关知识点;课后读教材是对前面两个环节的深化和拓展,达到对教材内容的全面、系统的理解和掌握。
   (2)读书刊
    除读教材外,学生应广泛阅读课外读物,如“中小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系列”丛书、中小学生数学报刊杂志等。比方说读报,它不仅能使学生关心国内外大事,还能使学生关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数学,捕捉身边的数学信息,体会数学的价值,了解数学研究的动态。然而,与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习题集相比,渗透现代科技的高质量的数学课外读物实在太少了。
    数学学习中的“读”,不同于读小说,常需纸笔演算推理来“架桥铺路”,还需大脑建起灵活的语言转化机制。
数学学习中的“写”
    数学学习中的“写”是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形式。通过上述“听、说、读”,应进一步要求“写”,它是对“听”、“读”的检验,对“说”的深化。除通常要完成的书面写(做)作业外,还应包括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
   (1)写读后感
    通过阅读教材,尤其是教材中的“读一读”内容,以及报刊杂志、课外读物的有关内容,把自己的感想或者内容概要写下来,不求面面俱到,只求日积月累,培养兴趣,提高文字表达能力。
   (2)写小论文
    写小论文比写读后感的要求更高些,但不是不可做到。这需要学生广泛阅读,积累资料,深入探究,学会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
    数学是现实世界的抽象反映和人类经验的总结,是构成现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数学应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学会用数学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分析解决其他学科问题和生活、生产实际问题。数学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点拨,更需要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只有师生之间的和谐配合,才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18 更新时间:2005-5-16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程”,“学习数学知识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自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呢?现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认识”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教例]:义务教育六年制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一、操作引疑:
  师:土豆块是不是长方体?同学们,你们已预习过课本,现在把你们手中的土豆块切成一个长方体。想一想:①切一刀,摸一摸,有什么感觉?
  生1:平的,叫做“面”。
  师:②再切一刀呢?
  生2: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师:③再切一刀呢?
  生3:出现三个面,三条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
  师:再把土豆切成一个长方体,比一比谁切得最像。
  二、研究长方体究竟有什么特征:
  学习小组合作研究:
  出示的研究题1-----3题,并把研究的数据填入表格中。
研究题1: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各有多少?每个面分别是什么形状?
  集体交流:
  师:你是怎样数“面”、“棱”的?哪种数法比较好?
  生:
  面:前后、左右、上下(2+2+2 或2×3)
  棱:有三组不同方向“棱”(4+4+4 或4×3)
  师:观察本组同学的长方体土豆块,每个面都是长方形,有特殊情况吗?
  生:我们小组土豆块,有两个相对面是正方形。
  最后教师总结,并引导学生体验有序思考的优点。
研究题2:
  你觉得长方体的棱和面还有什么特征?用尺子量一量,看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并填入表格中。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交流,共同探究。
  师:请每个小组把研究结果汇报,或有什么问题要质疑?
  生1:我们小组发现相对的两个面形状一样,面积相等。
  生2:请问你们小组是怎样知道?
  生3:我们小组是动手量相邻两条边知道的。
  生4:我们小组是动手算出它的面积知道的。
  生5:我们小组是动手剪开比一比知道的。
  师:每个小组都能想出好办法,如果老师想做这个(实物演示)长方体框架共需要多少长的铁丝?大家有什么方法来解决吗?
  生6:只要量出一个顶点引出三条不同的方向棱的长度。再乘以4,就得铁丝长。
  生7:量出红颜色棱的长度,再乘以4;接着量蓝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最后量黄颜色的棱长,再乘以4;把三次积加起来就是铁丝长。
研究题3:
  正方体有什么特征?为什么说正方体是特殊长方体?把数据填入表格中。
  师: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我们小组研究认为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和顶点的数目是一样。
  生2:我们小组研究发现正方体每条棱长都相等这点与长方体不同。
  生3:我们小组归纳出:把正方体说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所以它是一种特殊长方体。
  三、实践应用:
  1、请同学们用橡皮泥和小棒制作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框架。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不同长度的小棒(出示数据),请小组成员先交流,商量需要哪种长度的小棒,各多少根?再派成员上来领取。
  小组同学动手操作,并展示、交流。
  师:同学们的“作品”真漂亮!老师想请教一下,你们小组刚才用了几根小棒?使用小棒拼成框架什么特别的要求?另外用橡皮泥捏了几个点呢?

     2、你们能像教师这样,给长方体框架穿上“衣服”吗(出示一个用纸做面,包好了的长方体)想想看,应用剪刀剪出怎样的纸片?再比较它们每个面的异同。
小组同学操作、汇报、交流。

[评析]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给我的启发和反思是:
  1、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合作探究,实现学习方式变革。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观察实物------土豆,来丰富表象,再让学生动手操作------切成长方体,来提高感性认识,最后通过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在观察中理解,在操作中感知,不仅拓宽了思路,获取了新知识,而且沟通了知识的内涵,领悟了学习方法,转变学习方式,激活学习热情,达到全员主动参与“学数学”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让学生经历“学数学”过程,要发挥好教师的“主导”作用。
  本案例教学中,教师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摸、想、议、切、说等学习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学知识过程中既发展了空间观念,又培养了能力;既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又培养了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起着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3、让学生经历“学数学”的过程,其核心问题是“学会思考”
  让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而积极有效的思考依赖于合适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依据知识自身的重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改呈现知识为呈现问题,能吸引学生充分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自觉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心智技能,从而促使数学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并不断深入。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数学教学要努力创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获取作为一个现代公民所必需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和价值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立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用《数学课程标准》来教学,必须让孩子们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真正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数学”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尝试数学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15 更新时间:2005-5-16


现代学校教育立足于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养,道德教育是主宰,凝聚和支撑整个生命的成长进而获得幸福人生的决定性因素。倘若缺失了德性的生长,那么人生命的其他部分的发展都会受到限制。教育中人生命的完整性规定了道德教育的统摄性,居于统摄地位的道德教育必然是通过渗透的方式而非依赖于独立时空展开的。
真正的道德教育更多地只能借助于各种复杂的渗透的方式完成,由此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变成人的内在稳定的心性品质。当今的数学课堂开始注重德育的渗透,在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同时也关注学生人格培养,这是每位数学教师的责任。那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如何渗透德育而没有为德育而德育的痕迹?下面试结合自已的教学实践,举几例课堂中的德育渗透。
[最后一题错了]:记得一回去听一位小学老师的公开课,他在黑板上写了五道题让一名学生上来做。
3×9=27    4×9=36     5×9=45    6×9=54   7×9=62
当学生写完62时,台下多数同学都大声叫喊起来:“老师,她错了,最后一题错了……
我当时的第一反应也是指出她的最后一题错了。
满以为那位老师会马上帮助纠正这名学生的错误,没想到他却说了一段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话。他说:“最后一题是错了,可大家为什么只说她错的这题,而不说她前面四道都做对了呢?看来,我们是多么容易发现别人的错误而忽略了别人的正确,当我们面对一个人时,更多要看其优点,要宽容地对待别人......”
当我们老师有一颗宽容的心对待我们的学生时,在课堂时时显出宽容的态度,这比老师重说教的灌输式德育要高明。
[无理数 的发现]在教《实数与数轴》一课时,在课堂时间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我将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希帕斯故事讲给学生听。这节课用这个故事将学生的学习推向高潮。
当时我用二分钟左右的时间讲述了:希帕斯在研究边长为1的正方形对角线时,发现了 ,试图用整数或分数来表示长度为 的线段,但他的种种努力都失败了,经过无数个日夜,希帕斯不得不相信 既不是整数也不是分数,在学派内部引起了极大的恐慌,这与一贯坚持的信条:宇宙间一切现象都能归结为整数或整数之比相予盾。他们作出自欺欺人的决定: 根本不存在,任何人不许向学派以外的人谈起  ,可追求真理的希帕斯心里放不下 ,向朋友谈起 ,希帕斯被处死,2500年前,爱琴海岸边,希帕斯被绑上巨石投进了大海……
当时学生摒住呼吸,精神集中的让我感到意外,我想在这时讲这个故事是教学的需要,更是向学生讲述了一个追求真理,努力探索的数学家的形象,这比单独给学生讲故事,让学生努力,刻苦追求科学文化知识更具有感染力。
[合作学习有效的保证 ] 新的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应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约翰逊等人曾明确指出:“仅仅把学生分到小组,并让他们进行合作,这本身不能保证一定就能产生合作。”换句话说,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需要众多因素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达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教师主导地位外,日常教学必须教会学生:学会彼此认可,互相信任,当同伴出现错误时应帮助他们纠正;交流时,要有条理,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彼此接纳和支持,有不同的意见,要等别人说完以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不要打断别人的回答;学会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敢于承认自身不足,虚心向他人请教,乐于分享他人成功的喜悦等…….
只有这些团队精神,团队意识得到加强才能让合作学习真正的有效进行。
[父母叫醒]一次数学作业有这样一道题:某班55名同学早晨起床方式的统计表:
起床方式 父母叫醒 闹钟叫醒 自己醒来 其他
人数(人) 28 16 5 6
根据上面的数据提示,你能提出什么样的建议。
一个学生答到:父母叫醒的比例最大,我们要加强自我管理意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父母操心是我们对父母最大的孝心。
重庆邮电大学,让学生计算一个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需要花父母多少钱?不少学生知道父母供自己上大学花费之大,而痛哭流泣,让大学生感到父母是多么不易,这样对消除代沟是大为有益的。可见类似的德育渗透是有教育意义。
道德教育与学科教学息息相关,互相渗透,则样我们的课堂一定会是可爱的和有魅力的。
请问大家: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每人不爱吃的。若15克盐放进各种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德育与学科教学不也是这样吗?我们不应该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取出来,然后让学生吃盐,再让学生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学生既不愿喝汤也法吃盐。
      总之,数学课堂教学中德育的渗透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若能巧妙和智慧的运用,就会使学科教育与德育相得益彰,使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走出德育思维方式的误区》2004.12.27中国教育报
《学校道德教育与人的生命发展》 朱小蔓
《初中数学教与学》2005.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3-30 16:36: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小学数学论文

尊重学生的选择
副标题: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453 更新时间:2005-5-16


教学片段:
    师:小朋友们,这节课我们运用所学分类的知识,你能把你生活中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吗?
    生:能!
    师:你分什么?
    生:我想把书包里的书进行整理、分类。
    生:我也是。
    师:那我们就开始行动吧!
    生:老师,书包里东西太多,桌上放不下。
    生:就是。
    生:我们去操场上分,行吗?
    ……
    师:好,我们就去操场上,去之前请听老师要求,不能影响别班上课,以小组为单位,到操场上看看,还有什么能分类的,十分钟后,回教室来给大家汇报。
    教室里一片欢腾,无人不欢呼雀跃,学生都兴高采烈地提着书包来到操场上,把书包的东西全都倒出来,认真地分起来,不一会儿,小组又东张西望地观察着,讨论着……十分钟后,学生回到教室。
    师:你刚才是怎么整理书包的?
    生:我按用途分,笔分一类,练习本分一类,书分一类。
    生:语文类分一起,数学类分一起……
    师:你们真棒,这样分以后,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生:找东西时,好找多了。
    生:书包整齐了。
    师:同学们这个小管家当的不错,一会儿就把书包整理的又整齐,又美观。
    师:你们还有别的分类吗?
    生:我们还分了鞋子,球鞋分一类,皮鞋分一类。
    生:我们按颜色分袜子。
    生:周围的窗玻璃按颜色分,生,校内,人分一起,花草树木分一起,房子,石头,分一起……
    学生个个都有很多收获,教室里个个小手举得老高,眼神饱满地等待着把自己的收获,汇报给大家听。

教学反思:
    一、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当学生提出书多桌子上放不下,到操场上,如果老师不予理睬,这些提议者和响应者,自尊心肯定会受挫,学习兴趣会下降,那么这节课会非常失败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的,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这与老师创设的良好的学习情境有很大关系。创设情境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参与、实践探索,创设的情景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情绪体验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一年级的学生叛逆心理是很强的,你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他的学习兴趣会高涨,学习效率会成倍的提高,学生在宽阔的操场上边玩边学习,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操作、讨论中学习数学,无拘无束地尽展自己的本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体会到数学的乐趣。
    二、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增加了学生的应用、实践的机会/儿童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同样离不开生活。小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室里,学生的操作大都是老师给出现成的材料,到了操场上,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就更放开一些,用自己明亮的小眼睛去观察身边的事物,如分鞋子、袜子、花草树木、楼房等等。如果在课内,学生即使对周围各种事物、现象充满好奇,也不会发挥得淋漓尽致,适当地把课堂改为课外活动场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能力。
    总之,外面的世界很精彩,让学生到课外,亲自去体验、去探索、去实践、去观察、进行事物分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就是生活,数学就在身边,我能看得到,摸得到,想得到,展示了数学较深层次特有的魅力及生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23:06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