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下全册物理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14)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4)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5)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6)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7)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8)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9)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10)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3)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2.难点
(1)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2)自制弹簧测力计;
(2)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五节,建议9课时。
第一节 重力1课时
第二节 弹力1课时
第三节 摩擦力1课时
第四节 杠杆1课时
第五节 物体的惯性1课时
复习和总结4课时
§12 .1  重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
(2)知道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3)知道重心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
(2)通过探究,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
重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难点:重力的大小和方向
教具、学具:大小不同的几个砝码、重垂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瀑布下落,苹果落地等,都是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下落。引入新课。
演示:橡皮做圆周运动,橡皮不会跑掉,感到手用一个力拉住橡皮,同样,月亮绕地球转动。由于地球与月亮之间有相互吸引的力,这个力与地球吸引苹果,使苹果下落的力是一样的。
二.新课教学
科学家研究成果:宇宙任何两个物体(大:天体,小:灰尘)都存在相互吸引的力。引入“万有引力”。地球对地面附近物体的万有引力,举例:吊灯把吊绳拉紧;台灯压着桌面等。引入重力概念。
(一)重力(G):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重力的大小又叫重量。
提问: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演示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猜想: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关。理由是用手提起质量大的物体,所用的提力大,根据二力平衡,重力就大。
实验过程:分别测出一组质量及重力的数值,并描点绘图。由实验结果可知:重力跟质量成正比,比值是一个常数约9.8N/㎏。用g表示,即g=9.8N/㎏。表示的物理意义是1㎏的物体受到和重力是9.8N。
(二)重力的公式
G=mg其中G表示重力(N),m表示质量(㎏),g是9.8N/㎏,粗略计算:g取10N/㎏
(三)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应用:重垂线
(四)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
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物体的重心在物体的几何中心。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课本:P46 —— 2、3
六.教学后记:



§12.2 弹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2)能正确使用弹力测力。
(3)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2)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难点:自制弹簧测力计
教具、学具:弹簧、纸条、刻度尺、木板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用力压尺子,尺子发生形变,撤去压力后恢复原状,把橡皮筋拉长,橡皮筋变长,松手后,橡皮筋恢复原状。引入“弹性”概念
二.新课教学
(一)弹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二)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特性。
弹簧的弹性有一定的限度,超过这个限度,物体不能恢复原状。
(三)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物体发生弹性形变。
(四)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实验:自制弹簧测力计。弹簧的一端挂在木板上,另一端挂不同重力的钩码,分别作标记。
提问:为什么弹簧称的刻度是均匀的?
○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的事项:
(1)所测的力不能超出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2)使用前调整指针对准零刻线;
(3)认清测力计的最大测量值和最小测量值;4、测力计测重力时不能倾斜放置。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布置作业:课本P19 —— 2、3、4
六.教学后记:



§13 .3  摩擦力
课  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2)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4)知道摩擦力的利与弊
1.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重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难点: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教具、学具:木板、物理小车、棉布、手巾、刻度尺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日常生活中,自行车在水平道路上滑行时,无论道路多么光滑,总会慢慢停下,为什么?(受地面摩擦力)讨论认识: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时,接触面间就产生一种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
二.新课教学
(一)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或相对运动时,产生一个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呢?
日常生活中知道:推箱子,箱子越重,用的推力越大。地面越粗糙,用的推力越大,可见: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有:(1)接触面所受的压力(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用下面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图甲                图乙                 图丙
(二)图甲和图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有关,并且,表面受到的压力越大,摩擦力就越大。
图甲和图丙实验表明:摩擦力的大小跟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可用公式:f=uF   f表示摩擦力(N) u由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决定  F表示压力(N)            利的方面:例如,鞋与地面间的摩擦
(三)摩擦的利与弊
弊的方面:例如,机器部件间的摩擦
(四)增大摩擦的方法:
1.增大压力  2.增加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五)、减小摩擦的方法:
1.减小压力  2.增加润滑油  3.安装滚动轴承  4.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接触面分离
注意:滚动摩擦远远小于滑动摩擦
三.小结。
四.练习:一课一练的练习A
五.作业:课本P52  3、4。
六.教学后记:



§13 .4  杠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知道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等概念。
2.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杠杆的应用,进一步认识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过程:
通过日常生活中简单机械的例子,引入杠杆概念。
一.杠杆:(概念)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
1.支点(0):杠杆绕着转动的点。
2.动力(F1):使杠杆转动的力。
3.阻力(F2):阻碍杠杆转动的力。
4.动力臂(L1):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
5.阻力臂(L2):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
二.杠杆平衡:杠杆在动力或阻力作用下处于静止或匀速转动,叫杠杆平衡。
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
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得出结论。
三.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
四.杠杆的应用:
1.省力杠杆1>L2,起子。
2.费力杠杆:L1<L2,钓鱼杆。
3.等臂杠杆:L1=L2,天平。
练习:一课一练
作业:P59 3、4
五.教学后记:




§13 .5   其它简单机械
教学目标:
(一)识与技能:
(1)认识定滑轮和动滑轮
(2)知道简单机械的一些应用
(3)知道轮轴和斜面也能省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
教学过程:
直接引入新课。
一.定滑轮:滑轮的轴固定不动
性质:不能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等臂杠杆
二.动滑轮:滑轮的轴随重物一起移动
性质: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实质:动力臂是阻力臂两倍的杠杆
三.滑轮组:由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而成
性质: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应用:使用滑轮组时,动滑轮和重物由几段绳子承担,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轮轴:动力作用在轮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盘,自行车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长越省力。
练习:一课一练。
作业:P63  3
四.教学后记:




《第十三章、压强和浮力》单元教学计划
课程标准的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2)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4)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5)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6)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7)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8)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10)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11)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12)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13)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14)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15)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16)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17)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0:00 | 只看该作者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单元重点、难点
1.重点
(1)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气层的测量
(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阿基米德原理
2.难点
(1)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2)液体压强的特点
(3)大气层的测量
(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5)阿基米德原理
课时安排
本章共分七节,建议11课时。
第一节 压强1课时
第二节 液体的压强1课时
第三节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大小1课时
第四节 大气压强的应用1课时
第五节 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1课时
第六节 阿基米德原理1课时
第七节 物体的浮沉1课时
复习和总结 4课时
§13.1   压 强
课    时:2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了解压强的概念。理解什么是压力,什么是物体的受力面积。
◎ 理解压强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        了解压强公式中各个物理量的名称、单位及符号,知道压强单位的物理意义和由来。
◎        了解压强的增大与减小的主要方法。
2.过程与方法
◎        观察生活中各种跟压强有关的现象,了解对比是提高物理思维的基本方法。
◎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经历探究的主要环节,通过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采集的实验数据,获得对压强比较深入的了解,初步学习使用控制变量法。
◎        解读课本图13.1-1、13.1-2,了解压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广泛性。
◎        解读课本图13.1-4、13.1-5、13.1-6的内容,了解改变压强的实际意义,了解改变压强大小的基本方法。
◎        通过实际动手,实践如何改变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经历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对压强、浮力基本知识理解的感悟认识,为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打基础。
◎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对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信心。
◎        感悟科学是人类创造发明的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压强的大小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教学难点:压强的计算及单位
教学用具:钉板、砝码、石粉、铅笔、海棉、橡皮泥、铁钉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沙漠之舟----骆驼、运动员穿的钉鞋等)引入压力的作用效果,在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 1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压力
1.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方向:与接触面垂直。
大小:有时等于重力(水平放置时)、有时不等于重力
2.突破难点的方法:
练习:利用如图1几种情况分析压力的作用情况来巩固所学的压力的知识。 (图1)
(二)压强
利用探究实验进行压强的学习
1.提出问题
2.进行假设和猜想
3.设计方案(实验)
4.进行实验(学生探究)
5.分析现象
6.归纳总结得出规律或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压强P)不仅跟压力的大小有关,还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
压强的定义: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
压强的公式:如果用P表示压强、F表示压力、S表示受力面积。
压强的计算公式是            
符号的意义及单位:P---压强---帕斯卡(Pa)   
F---压力---牛顿(N)
S---受力面积—平方米( m 2)
                  1Pa = 1N/m 2
压强的物理意义:
以P=20Pa为例,P=20Pa=20N/ m 2,它表示每平方米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是20N。
练习:练习册 P54-----A组1、2。
讲解例题,使学生能真正理解压强及有关计算(特别是公式的应用和单位的统一)
练习:练习册 P54-----A组3、4、5。
通过列举相关的实例(啄木鸟、图钉、刀等),提出问题,怎样减小或增大压强?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感受、经验进行讨论并总结和归纳:
减小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增大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减小压力
(3)减小压力的同时,增大受力面积
增大压强的方法:(1)压力不变时,减小受力面积
(2)受力面积不变时,增大压力
(3)增大压力的同时,减小受力面积
练习:练习册 P54-----A组6、B组1—6 。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69----2、3
六.教学后记:


§13.2   液 体 压 强
课    时: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以及液体内部压强听方向。
◎        了解液体压强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        认识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了解液体内部存在压强的事实,知道液体内部不同深度处压强的大小和方向。
◎        体验和感悟游泳时身体受到水产生的压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在观察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难点:液体压强的特点
教学用具:液体压强的演示装置、水槽、U形管压强计、连通器、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展示有关图片(潜水艇)、用塑料袋装水时塑料袋会胀起来等引入液体会产生压强,引出本节课的课题-----------§13.2  液体的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液体压强的特点
突破难点的方法: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通过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归纳、推理、总结得出结论。
演示实验
1.用塑料袋装水时,它会胀起来,让学生感知液体会产生压强,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用侧壁开有几个小孔的筒装有水,让学生观察到水从小孔流出来,且处于不同位置的小孔流出来的的射程都不一样,用液体压强计测出不同深度的压强大小,让学生感知液体内部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3.用压强计测量深度相同时,各个方向的压强的大小有何特点,让学生感知同一深度,液体向各个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4.演示同一深度,液体的压强还跟液体的密度有关,且液体的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1) 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2) 在同一深度,各方向的压强都相等;
(3) 液体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大;
(4) 在相同深度,液体的压强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
练习:练习册P57---A组1—4、 B组1—4。
(二)、连通器
1.定义:上端开口、下端连容器叫做连通器。
2.连通器里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高度总是相同的。
3.举例分析连通器:茶壶、锅炉的水位计、花洒、水塔与自来水管。
4.介绍连通器的应用之一——三峡船闸。
练习:练习册P57---A组5、 B组5。
练习:练习册P57---C组1、2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73---1、2。
六.教学后记:


§13.3   大 气 压 强
课    时:2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由于大气压强的客观存在而产生的现象。
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了解抽水机的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利用大气压强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观察跟大气压强有关的现象,感知大气压强一种客观存在。
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大小和单位。
通过观察感知人类是如何利用大气压强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大气压强应用的了解,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点: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难点:大气层的测量
教学用具:空饮料盒或罐、弹簧测力计、吸盘、托里拆利实验装置、金属盒气压计、抽水机模型的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等,引导学生思考,液体内部朝各个方向都有压强,这是由于液体具有流动性。空气也能流动,我们周围是否存在大气的压强?这节课就来研究§13.3 大气压强。
二.新课教学
(一)大气压的存在
1.演示
吸盘、用吸管吸饮料、吸墨水、注射器吸药水、纸板托水。
2.介绍马德堡半球实验
3.得出结论:大气压强确实存在。
强调: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的存在。
(二)大气压强的测量
1.估算大气压强的数值:课本P75 “想想做做”
2.通过演示(录像)介绍“托里拆利实验”
(1)强调第一个用实验方法测出大气压数值的是意大利的科学家托里拆利。
(2)观看托里拆利实验
提出问题:大气压的数值是多大?为什么
          实验中换用不同大小的管来测,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提起一些(始终未露出液面)、压入一些,结果是否相同?
          将管倾斜,结果是否相同?
分析大气压强的数值等于这段水银柱所产生的压强。
把760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标准大气压。
P0 = 760mmHg =1.013×105P。
练习:练习册P59—A组1—4。
3.大气压的变化
(1)大气压受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2)大气压随高度的变化而变化,在海拔3000m以内,大约每升高10m,大气压减小100Pa。
练习:练习册P59、60—B组1—5。
4.测量大气压的仪器叫气压计。
介绍气压计:金属盒气压计。
5.大气压的作用:
(1)抽水机
(2)用吸管吸饮料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60—C组1、2。
五.布置作业:课本P78-----2、5
六.教学后记:


§13.4   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课    时:1课时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气体的压强跟流速的关系。
了解飞机的升力是怎样产生的。
了解生活中跟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相关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通过观察,认识气体压强跟流速有关的现象。
体验由气体压强差产生的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略气体压强差异所产生现象的奥妙,获得对科学的热爱、亲近感。
教学重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难点: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教学用具:硬币、铅笔、纸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课本P79图13 .4-1实验 硬币“跳高”比赛,提出问题,是什么力使得硬币向上“跳”起来了?引出本节课来研究§13.4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二.新课教学
(一)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分析上述实验的原理,硬币向上“飞”的过程中,只有空气与它接触,是不是硬币上下的压强不一样使它向上运动?由于吹气,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是不是与流速有关系?是不是由于上面空气的流速大,压强变得比下面小了?于是下面的空气把硬币托起来了?
探究:气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练习:课本P81--1
(二)飞机的升力
     如图13.4-5面,迎面吹来的风被机翼分成上下两部分,由于机翼横截面的形状不一样,机翼上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长,因而速度较大,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小;下方气流通过的路程较短,因而速度较小,它对机翼的压强较大。因此在机翼的上下表面产生了压强差,这就是飞机向上的升力。
练习:练习册P61—A组1—4、B组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尽可能穿插在相关知识的讲授中完成对应的练习。
五.布置作业:课本P81—3、4。
六.教学后记:


§13.5   浮力
课    时:2课时
上课时间:
授 课 者: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难点: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用具: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的知识
§13.5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
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
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
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83
1.提出问题
2.猜想
3.设计实验
4.进行实验
5.分析实验
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练习:练习册P63----A组1—4
(三)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 G物 时,物体将
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
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练习:练习册P63----A组5、6。
(四)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4.热气球
5.氢气球
练习:练习册P63---B组1—5。
三.小结:
四.巩固练习:练习册P63----C组1、2。
五.布置作业:课本P85---1、2。
六.教学后记:


《第十四章、机械能》单元教学计划
一.课程标准的要求
1.能用实例说明物体的动能和势能以及它们的转化。能用实例说明机械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
2.通过实例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4.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功率的概念。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5.理解机械效率。
6.了解机械使用的历史发展过程。认识机械的使用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全意概述
从本章到第十六章,教材讲述能的初步知识。本章讲述的机械能是最常见的一种形式的能,是学习各种不同形式能的起点。本章的主要内容有:动能、势能及其相互转化,机械功和机械效率。
通过这一章的学习,应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本章内容安排与现行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教材的编写思路有较大的变化。与电能一样,本章教材围绕“机械能”的概念展开,重视学生生活经验的作用,而把“功”的概念放在相对次要的位置。因此,在备课和教学时要认真分析其特点,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各节的目标和建议:
(一)动能和势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能、势能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了解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各与什么因素有关并能解释简单的现象。
说明与建议
初中只要求学生对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认识,教材首先在学生学过的电能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引入了动能的概念,不追求严密性。建议用飞鸟撞坏飞机这样的故事引入动能。有条件的学校,可安排几个简单的演示实验,比如风车实验,水流冲动水轮机模型,玩具手枪射出的子弹推动泡沫塑料块的实验等。这些实验说明流动的空气、水流、运动的子弹都具有能量。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实验中,空气、水、子弹为什么具有能量?它们有没有共同点?引导学生概括出结论:因为它们都在运动。然后给出动能的初步定义。
探究 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与欧姆定律类似,这个探究涉及到动能的变化受两个因素(质量、速度)的影响,完全让学生自己去做可能有些困难,老师要注意引导,渗透研究方法方面的教育,但不要包办。比如提醒学生注意,当一个物理量(如动能)的变化受两个以上的因素影响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先保持其中一个因素不变(如质量不变),单独研究另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然后,再保持第二个因素不变(如速度不变),单独研究第一个因素对它的影响,最后将各个结论综合起来,即可得出一般性结论。
“……越大……越大”这种说法,是一种粗略的定性比较,不是成正比的变化。对于基础较好的学校,可引导学生注意到钢球在推动木块做功的过程中,它自己的动能有什么变化,使学生对能量转移有初步的印象,这对学生下一步的学习是很有好处的。
想想议议
可引导学生从能量的角度展开讨论,能说出其他道理更应该鼓励。物体的速度越大,动能也就越大,越不容易刹车,所以要对车辆的速度加以限制,以免发生交通事故。质量越大,动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车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车更小。
势能
势能的概念可用滑梯、打夯的实例引入,说明物体被举高就具有重力势能。重力势能的例子很多,老师可让学生多举出一些物体具有重力势能例子,比如住在高楼的居民往窗户外面扔东西,这是非常危险的,因为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等等。
弹性势能也是通过弓箭、网球拍等实例引入。也可做图14-1的演示,把绳烧断,让压缩的弹簧放松,弹簧能把上面的砝码举起,说明压缩的弹簧具有能量,这就是弹性势能。
探究
通过动能的探究,学生应该知道两个变量的控制方法。这里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判断重力势能大小的方法也让学生自己去解决。这个探究的重点放在“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上。老师可在最后给出结论:物体的质量越大,举得越高,它具有的重力势能就越大。
动手动脑学物理
1.馒头下落时,与火车具有相同的速度,具有一定动能,所以馒头能把人砸伤。
2.从小资料可以看出:行走的牛等,尽管质量很大,但速度较慢,动能并不大;飞行的子弹等,尽管质量不大,但速度很大,动能也很大。看起来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比质量对动能的影响要大。
3.不能。因为势能的大小不仅与高度有关,还与质量有关,这里没有给出质量,所以不能这样简单地得出结论。
4.人把夯举高使夯具有重力势能,下落时夯的速度越来越大,势能转化为动能,落地时动能又转化成内能等其他形式的能。
5.略。
(二)机械能及其转化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能解释一些有关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相互转化的简单物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
说明与建议
引入新课前,建议先复习一下动能、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怎样判断一个物体动能、势能的变化。比如,让学生思考,汽车由静止起动逐渐加速的过程中,动能如何变化?汽车行驶中司机关油门踩刹车,逐渐减速停止的过程中,汽车的动能又如何变化?还可以向上抛一个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在上升和下落过程中高度、速度变化的情况,讨论其动能、势能的变化情况。
想想做做
如果实验室滚摆数量不够,可让学生自制。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明确要观察的物理现象,着重点放在能量的转化过程。做实验时,要让学生观察清楚:滚摆下降时,位置越来越低,速度越来越大;滚摆上升时,位置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小。再引导学生认识势能向动能转化,动能向势能转化的过程。由于有阻力,滚摆上升的最大高度将逐渐减小。对此,教学时不要明确指出,以免影响学生对动能和势能相互转化的理解。
课本图14.2-2表示的是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可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有条件的话还可动手做一做。同时还可让学生列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能量转换过程(如机械钟表、单摆的等),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动能、势能相互转化的印象。
机械能
课本中对机械能的定义不是很严格,这样定义是为方便学生对机械能守恒的理解。
一个物体既可以有动能,也可以有势能。如果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机械能是守恒的。
想想做做
这个实验很简单,可让每个学生都试一试,并回答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科学世界 人造地球卫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21:00 | 只看该作者

可让学生朗读这段课文,并在课堂上讨论课本提出的问题。卫星运行时动能和势能的转化,学生较难理解,可放在本课最后讨论。教学时主要是介绍其能量转化,而不要对为什么是椭圆轨道进行深究。分析时,向学生说明远地点离地面高些,近地点离地面低些,以帮助学生理解远地点势能大,近地点势能小。教学中可结合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可对学生指出,很多高科技成果都和人造卫星一样,包含着丰富的基础物理知识,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动手动脑学物理
1.撑杆跳高运动员起跳时,先把人的动能转化为杆的弹性势能,随后杆的弹性势能转化为人的重力势能,使人升高。
2.略。
3.用力向下抛出乒乓球,使球抛出时具有一定的动能,根据机械能守恒,球弹跳到最高点时的势能等于球抛出时的动能与势能之和,这样就能使球弹跳到高于抛出时的位置。
4.可用滚摆和汽车刹车等例子加以说明。
5.这个小制作很有趣,可让学生课后都做一做,并解释观察到的现象。
(三)功和功率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
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理解功率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说明与建议

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机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识,“功”的讲解应从能量转化的角度入手。课本图14.3-1中的三幅图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体的动能或势能发生了变化,说明力对物体做了功。课本图14.3-2中,物体虽然受力,但是它的动能或势能都没有变化,就不能说力作了功。让学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转化的过程。
在第十二章“力和机械”的学习中,学生知道了使用简单机械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可先复习一下有关简单机械的知识。
用手直接把物体举高与使用简单机械把物体举高相同的距离,物体的势能的增加是一样的,而物体势能的增加是通过力来完成的。通过对定滑轮做功的演示、分析,得出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是一个不变量,给出功的定义。这里还可进一步用杠杆做演示,表明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
教师也可尝试用探究的方式来教学,向学生说明,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由于做功的多少表示能量转换的多少,所以功的单位与能的单位是一样的,都是焦耳。把一个普通大小的苹果举高1m,做的功大约是1J,让学生对焦耳的大小有大致的概念。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主要是要使学生认识功是由“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两个因素决定的。如果力没有“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力就没有做功。在课本图14.3-2动中,人提着桶虽然很费力,但是人的拉力没有在拉力方向(竖直方向)上移动距离,所以人的拉力没有做功。
功率
这里可先复习一下电功率的概念,学生已经学过了“电功率”,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的快慢,也就是电流做功(电能转换成其他能量)的快慢。课本用与速度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及其计算公式,使学生理解功率的物理意义,懂得它是一个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这里要强调刚才学的“功”和“功率”,与以前学过的“电功”和“电功率”的含义、单位、符号都是一样的。
课本上介绍了一些功率值,意在加深学生对功率的物理意义的理解,使学生对人和一些事物的功率数值有个具体的概念,懂得功率大或小的意思是什么。
想想议议
这个讨论意在让学生了解比值的方法是物理学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其他方面也有许多应用。在物理学中,振动次数与时间之比表示振动的快慢、熔化温度与时间之比表示熔化快慢等;在生活中,从媒体中经常可以听到的经济增长率、人口增长率都表示物理量变化的快慢。
课本列举了一个计算功率的例题,意在练习功和功率公式的应用,使学生加深认识功──力和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动手动脑学物理
1.25kW×4h=0.4kW×t,t=250h。
2.不能。甲先到达山顶表明甲用的时间较短,但是甲和乙哪个做的功多并不知道,而功率是由功和时间两个因素决定的,所以不能判定哪个人的功率大。
3.3.6kw。
4.略。
5.从表中可以看出,洗衣机的额定洗涤输入功率是350W,额定脱水输入功率是220W。实际洗涤输出功率、脱水输出功率是多少等。
(四)机械效率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说明与建议
有用功和总功
首先让学生看课本图14.4-1,弄明白三幅画的意思,然后讨论用图中三种不同方法,把100N重的沙子运上三楼,哪种办法最好。学生可能对第二、三两种方法的区别不太理解,可引导学生注意桶的重量与口袋重量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每种情况需要做的功,引出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概念。
想想议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4:20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