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下全册化学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22、煤气厨房中常用的一种物质。是许多城市居民家用的一种主要燃料。为了更多地了解煤气,某校903班琦琦同学上网查询了下面一段材料:煤气是一种重要的燃料,它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它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它极难溶于水;1升一氧化碳约重1.25g;一氧化碳燃烧放出大量热量,燃烧后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在冶金工业上,通常在高温下用一氧化碳与铁的氧化物(如氧化铁或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铁和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一氧化碳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质上是该气体与石灰水中的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水和难溶于水的碳酸钙的缘故。但一氧化碳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一种主要气体;它能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稳定的物质,从而使血红蛋白不能很好地与氧气结合,造成生物体缺氧而发生煤气中毒;日常生活中为了防止煤气中毒,常在煤气中加入少量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物质——硫醇等,当煤气泄漏时,人们就可以从嗅到硫醇等物质的气味觉察到煤气的泄漏,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阅读上面材料后,你发现一氧化碳具有哪些物理性质?一氧化碳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23、小军同学在做“氧气的制取和性质”的探究实验中,他取一段纱窗网上的细铁丝,在自己收集到的氧气中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结果没有观察到“火星四射、剧烈燃烧”的现象,请分析小军同学实验失败的可能原因有哪些?


五、我会算
24、小江同学从与医生的交谈中获悉: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吸入8L氧气。问成年人每分钟大致需要空气多少升?在标准状况下,8L氧气的质量是多少克?所需空气的质量为多少克?(O2 的密度=1.429g/L,空气的密度=1.293g/L)。






第二单元测试试题    参考答案
一、1、C    2、C    3、B    4、D    5、A    6、D     7、B     8、B    9、C    10、A
二、11、(1)因为空气中含有水,温度降低时,空气中的水冷凝成小水珠。  (2)因空气中含有氧气,一些可燃物才能在空气中燃烧。   (3)因为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澄清石灰水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物质。
12、(1)稀有气体  (2)四氧化三铁  (3)五氧化二磷、氧化铝    (4)氧气
(5)二氧化碳   (6)二氧化硫   (7)过氧化氢溶液
13、(1)密度比空气小  (2)密度比空气大  (3)密度比空气大  (4)密度比空气小   
(5)a  (6)b
14、(1)颜色  (2) 气味   (3)味道    (4)硬度
15、变浑浊;向左移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16、(1)A为过氧化氢溶液,B为氧气,C为二氧化锰,D为水,E为硫,F为二氧化硫。
(2)                                       分解反应;
                                            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
   17、加热试管前,没有预热;或加热试管前,试管外壁有水珠;或在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向上略略倾;或实验结束后,先熄灭酒精灯,再移导管;或加热得很烫的试管立即用冷水冲洗;或加热过程中试管壁碰到了酒精灯的灯芯等。
三、18、略。(提示:每种方法都必须有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如利用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使燃烧的物质熄灭;或利用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或利用氧气支持燃烧能使燃烧的木条燃烧更旺或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或利用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液体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19、(1)文字表达式(略)。(2)无;红。  (3)煤油浮在水面上,钠和氢气缺少氧气不会燃烧。(4)煤油的密度小于钠的密度,钠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20、(1)带火星的木条着火燃烧;  (2)
(3)限制使用“氟里昂”,减少CO、CO2、NO的排放量。
(4)                                             化合反应,氧化反应。
四、21、(1)①③④;带导管的单孔橡皮塞;文字表达式(略);分解反应。 (2)②⑥   
22、物理性质有:颜色为无色;没有气味;状态为气态;溶解性难溶于水;密度为1.25g/L。
化学性质有:可以燃烧;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能与血红蛋白反应。
23、刚把火柴点燃就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使火柴燃烧消耗了一部分氧气;或火柴完全熄灭后才把铁丝伸入集气瓶中,铁丝没有被引燃;或铁丝上有锈或油而没有打磨掉;或集气瓶中氧气的不够纯。
五、24、40L;11.432g ; 51.72g
(湖北省宜昌市第九中学   孙明槐  供稿)

第三单元  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活动分析水的组成
【教学难点】认识事物的科学的思维方法的形成
【实验准备】水电解器简易装置、10%的NaOH溶液、火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板块Ⅰ        引入:多彩水世界

内容1:请你欣赏——明白学习对象
(电脑显示图片资料)
①        教材第三单元的封面
②        太空中看地球的照片
③        组材(与水有关的风景图片如水电站、喷灌图、水产养殖、海滨浴场等等)
师:我们欣赏到的资料的主题是什么?
生:水
【点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俗语说:“熟悉的地方无风景”。水是学生最熟悉不过的物质了,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知学生熟悉学习对象,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眼睛来探视水的未知和魅力。

内容2:浮想连翩——认识水是生命之源
师:地球上适宜生命存在的三大基本因素是什么?
生:空气、水和适宜的温度。
师:(播放火星车在火星上拍摄照片,及证明火星曾经有水的证据的报道)同学们看
到这些资料和报道后对火星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生:(不同的学生印象肯定不同,让他们自由想象)火星上很荒凉,火星上也许从前
有生命、火星上可以采矿、火星没有地球有生机……
师:科学家为什么在火星上搜寻曾经有水的证据呢?
生:有水就有可能有生命存在过。
师: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已经找到了火星原来有水的痕迹,之后在报刊上很快出现了“地球人原来是火星人的后裔”猜想。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猜的最核心的依据是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点评:教师应用近期媒体报道的美国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探测的最新工作进展,让学生通过对比,联想感知水是生命之源。

内容3:高谈阔论——了解水的分布及作用
①        水的作用
师:同学们吃过新疆葡萄干吗?
生:吃过,甜甜的,酸酸的,很好吃。
师:是的,很好吃,新疆哪个地方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利于葡萄的生长,但是新疆这片广阔的大地上,适宜种植葡萄的地方不到10%,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生:交流、讨论,最后形成的意见是——缺水。
师:同学们分析得非常正确,如果新疆不缺水,它生产出来的葡萄用来酿葡萄酒供全世界所有的人来饮用都用不完。在世界各地水资源分布很不合理,有的地方水资源很丰富,如我们的家乡。但有些地区又极端缺水,难以适宜人类居住,比如我国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古代有许多城池都被废弃了,原因就是自然环境严重恶化,缺水造成的。你们知道自然界的水是由哪些形式存在的吗?
②自然界中水的分布形式:
生:河水、湖水、地下水、极地的冰盖、空气中的水等等。
师:同学们概括了很多,这些叫自然界的自然水。据你们所知,还有什么地方有水吗?
生:蔬菜里有水、果冻里有水、人体里有水、纸张里有水、结晶水合物里有水等。
师:大家分析很有道理,这些水与自然界里的水存在的形式不一样,叫“结合水”。
师:请同学们分析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
生:先讨论、交流,后概括:发电、抗旱防洪、灌溉、调节气侯,航运、旅游……
【点评】
教师先从具体的事例——新疆葡萄入手,让学生认识水资源的宝贵,然后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两种存在形式,当然,“结合水”只给学生作了简单的交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三峡枢纽工程的意义”,使学生结合身边的具体事例体会出水的无穷价值,而且把爱护水的这一价值观也寓于其中。

板块Ⅱ   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内容4:猜测水的组成
        师:给出水的化学式——H2O,请学生猜测水的组成。
        生(可能作答):由H2和O组成,由H2O组成,不知道,……
        师:介绍电解水简易装置,接通电源。
        生:看到两极产生气泡,正极慢,负极快。
        师:两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水蒸气还是其它气体?
【点评】
猜测是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引导学生猜测,则是挑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这样为下一步探究开发了素材,也激发学生探究欲。

内容5:(电解水的过程中)学习科学家研究水的组成的思路。
        师:指导阅读P45-46页资料“水的组成揭秘”。
        生:阅读。
师:我们一起推测一下拉瓦锡设计实验前的想法。
生:讨论。
师-生:既然“易燃空气”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水,那么水在一定条件下,能否得到“易
燃空气”;如果能设计一个方案从水中得气体,并证明它是“易燃空气”,那么也就证明了水的组成了。
师-生:从上述思路中我们可以整理出科学家的探究过程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探究实验→现象论证→结论推理
师:我们的实验正是按拉瓦锡的思路进行验证。
【点评】
这一环节是教师注重“过程与方法”经典之作,第一步教师是引导分析科学家的研究方法,第二步是学习科学家的研究思路,这种提升对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十分有好处的。

板块Ⅲ   验证推导:水的组成

内容6:现象论证——分析产物
师:(录相展示)氧气的检验方法;氢气的检验方法与验纯知识。
生:欣赏、学习。
师:引导学生观察水电解器两极结果。
生:(可能的描述)正极气体多,负极气体少;V正:V负约为1:2……
师:用录相中展示的方法检验两极气体,要求学生观察现象。
生:(观察)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负极气体能燃烧。
(判断)两极产生的不是水蒸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
师-生:在通电条件下,水发生分解反应,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电
水            氢气+氧气
(H2O)                  (H2)  (O2)
师-生:普利斯特里和卡文迪许的实验结果现在可以表示为:
                                               点燃
氢气+氧气             水
(H2)  (O2)           (H2O)       
师:从上述资料中我们还了解到科学家用哪一个词来描述物质的组成?
生:用“元素”一词。
师:你们还知道哪些化学概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7#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师—生:师生互动,共同清理出元素、化合物、纯净物等概念,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水的组成这一具体内容强化理解三条化学概念的基本意义。
师:对比上述两个相反的反应过程,我们现在能否推侧水的组成是怎样的?
生: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师:我们从以上两个化学方程式中还发现了哪些问题?
生:学生讨论的焦点是“一个反应很不容易发生,而另一个反应很容易发生”,不容易发生说明反应条件难以达到,而且成本很高。
师:同学们分析思路有价值,如第一个反应很难实现,我们这个世界目前比较头痛的是能源短缺,千方百计地找替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物质,而最理想的清洁能源就是氢能源,我们今天才发现,制造这种能源的原理很简单,但反应条件太苛刻,我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今后在这一方面研究有所突破,为人类作出大的贡献。
【点评】
有了科学家的方法意识,有了一定的原有的知识积累,但还不能真正认识水的组成,这时教师采用两条办法,其一是看别人的实验录像,这样可以接受较规范的实验与事实,也节约时间;其二学生自己作实验,进而得出水的组成这一结论,再一鼓作气地找出元素的概念。然而这并不是高潮所在,高潮是教师应用两个相反的化学方程式,在论证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板块Ⅳ    反思评价

内容7:挖掘实验结果
师:反思1:我们通过分析水的组成的实验过程中,在实验方法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
反思2:我们对今天出现的几种化学新概念理解透彻了吗?
反思3:“用通电的办法从水中得到氢气要消耗电能,现在大家在设想通过催化剂,利用太阳能将水分解得到氢气,如果这一设想得到实现,我们将得到大量兼价而又清洁的能源,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美好!”这段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作用?
反思4: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浪费水的行为吗?
师:上述四个反思问题不需要同学们立即作答,但我们要时时思考,不断地感悟出新体会。

内容8:小结学习收获
        师:要求学生根据H2 、O2和H2 O的符号比较它们元素种类上的区别。
生:H2 、O2只含一种元素,H2 O含有二种元素。
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出“单质”、“化合物”两个概念,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生:学生自习,理解概念,相互举例理解和深化。
师-生:判断、纠偏。
师-生:回忆学习过程,小结课题收获:
①        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学生答)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单质和化合物,水、氢气的符号……
②        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方法?
(学生答)学习了科学家探究实验的思路:
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验论证,知道了认识事物的一般过程。
师:最后请同学们整理出本节课我们探究的内容和方法,并将这些内容写在教材上。
点评:
这一环节中教师的四个反思题有教育意义和激励作用,学生最后整理学习体会与笔记也是一个创造,变学生的机械记忆为愉快的学习形式。
生:学生在交流中活动与整理。




【总评】
本节案例的特点是教师用问题引导学生探究,用最新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思维材料充分,创新空间广阔,学生在探究中互动感知深刻,这样学生就较顺利地通达“三维目标”。
执教:湖北省当阳市两河中学  郑玉荣
点评: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    朱吉杰


课题2   分子和原子(A案)
【教学目标】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了解分子、原子的区别;并能运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2、学会运用实验、观察、识图等方法获取信息,学会运用想象、类比、分析、归纳等方法处理加工信息。
3、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一般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初步建立“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子、原子是客观存在的,是构成物质的两种粒子。
【实验准备】品红的扩散   氨分子扩散实验   二氧化氮气体在空气中扩散
水和酒精的混合    压缩水和空气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问题情景】投影四幅Flash动画画面
1、小明站在阳台上想:湿衣服晒干,水跑到什么地方去了?
2、路过花店时,小丸子对小英子说:我闻见了花香,你闻见了吗?
3、冲糖水时,小刚感到迷惑,把白砂糖放入开水中,糖不见了,而杯中的水却有了甜味。
4、小强指着马路问爸爸:马路为什么要隔成许多小泥块,块与块之间的间隔冬天和夏天为何不一样宽?
【引入课题】以上四种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我相信我们一起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以后,你一定会解释以上现象。
【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想一想】你看见了什么?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拓展】结论1:宏观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分子、原子是真实存在的。
【播放动画】分子在水中扩散的微观过程
【投影】1、苯分子的照片     2、移走硅原子构成的文字
【活动与探究】在烧杯A中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无色溶液。在烧杯B中装入10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几分钟后,观察到小烧杯A中的溶液变成了红色。上述现象说明了什么?请你用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解释。
【学生猜想】
1、A烧杯内滴入的酚酞要过一会儿才能变红,与B烧杯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2、大烧杯壁上沾有某种物质,散发出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与烧杯A中的溶液接触,使其变红。
3、烧杯B中的浓氨水散发出一种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烧杯A的溶液中,使A溶液变成红色。
【设计方案,进行探究】
1、用洁净烧杯C装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静置,观察现象,将其单独罩在大烧杯里,观察现象。
2、另取两只烧杯,重新配好A烧杯中的溶液,B溶液用蒸馏水代替浓氨水,用大烧杯罩住A、B烧杯,观察现象。
3、小心闻B烧杯的浓氨水,嗅到刺激性气味。取出浓氨水少量于试管中,滴入酚酞试剂,观察现象。
【获得结论】
1、氨水能使酚酞试剂变红。
2、B烧杯浓氨水中有肉眼看不见的微粒逸出,有些微粒进入A烧杯中的溶液,使溶液成分改变,颜色变红。
【分组实验】
A组:一杯开水,一杯冷水,同时放入质量相当的品红,观察现象。
B组:下面一个集气瓶盛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上面一个集气瓶盛空气,抽走中间玻璃片,观察现象。
C组:(1)50ml水与50ml水混合  (2)50ml酒精与50ml酒精  (3)50ml水与50ml酒精混合
D组:各取两支大小相同的医用注射器,将栓塞向外拉,分别吸入等体积的空气和水,用手指顶住针筒末端的小孔,将栓塞慢慢推入。
【汇报实验结果】你有何发现?
【拓展结论并投影】
结论2:分子总是不断地运动的,温度越高,运动速率越快。
结论3:分子之间有间隔,气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大,固态、液态物质的微粒间隔比较小。
【考一考你】1、苯分子照片中两个相邻苯分子间黑色的部分是什么?
2、“酒香不怕巷子深”、水烧开后在壶口处能看见白雾,说明了分子具有什么性质?
【投影】1、几种常见分子模型
2、空气的自白(模拟空气中的氮气分子、氧分子、水分子、氦原子等微粒模型以及运动情况)
【讨论与交流】
1、解释四幅Flash动画中的问题
2、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感受……
3、P52  3(2)(3)(4)(6)
4、动动手,制作几种分子模型
【知识梳理】我已知道:
?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是在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分子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隔
?分子是由两个及以上的原子构成的

第二课时
【实物展示】
请几名同学把亲手制作的分子模型展示给大家。(水分子、氧分子、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分子里的各个原子可以拆开)
【问题情景】投影
1、从分子角度看,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
2、观察P49氢气与氯气的反应的示意图,仔细分析在此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是分子还是原子?
【小组讨论】1、教师也参与讨论       2、小组交流观点
【模型演示】
1、水的蒸发与水的分解(一人演示一人解说)
2、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同上)
【分析】
水的蒸发:水分子未变,分子间隔增大……物理变化
                  电解
水的电解:水        氢气  +  氧气……化学变化
          (水分子) (氢分子)(氧分子)
【获得结论】1、化学变化前后,分子发生改变。
2、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质疑探究】化学变化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呢?
【投    影】1、水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2、氧化汞分子分解过程(Flash动画)
【小组讨论】你有何发现?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小组讨论】发现各自观点
【获得结论】
1、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新的分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原子的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4、原子可以结合形成分子,也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反思小结】
1、你学完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后,有哪些收获或感受?请你说出来。
2、P52  3(1)(5)、4


【点评】
“分子和原子”这部分内容是九年级化学课标实验教科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探究点,本课题在教科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两课时的教学设计,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体现了课改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在探究氨分子扩散实验时, 留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大胆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科学品质。
第二,问题情景真实,实验设计巧妙,资料准备充分。特别是在介绍分子的性质时,给出了鲜活的、真实的情景材料,达到了质疑激趣的目的。增补的实验直观性强,现象明显,穿插的也很到位。
第三,教学过程设计紧凑,环环相扣,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不过,有些地方设计过于冗长。素材获取应不拘泥于教科书,还应更生活化些,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执教: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桥边中学   覃学红
                                          点评:湖北省宜昌市教研中心  刘永舜



课题2.    分子和原子(B案)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现象,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
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和自制分子模型,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培养动手能力。
3.通过讨论交流,分子模型化学变化过程的演示,培养团结、协作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难点】分子特性的探究
【实验准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6:00 | 只看该作者

大、小土豆、牙签、西红柿、试管、蒸馏水、浓盐酸、气球、注射器、棉花、铁、酚酞、品红、黄豆、砂、浓氨水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请同学们分小组实验,加热蒸发10毫升水,然后交流各自的感受与体会。
生1:水变成水蒸气,属于物理变化。
生2:水沸腾前有气泡从水中冒出。
生3:试管中的水能慢慢地变少了,试管口有水珠。
师:很好,通过水蒸发的实验,你有什么疑惑呢?
生4:我想知道水为什么会减少?水为什么会变成水蒸气?
生5:我想知道水是如何变为水蒸气的。
师:看来同学们的问题可真不少,要弄清你们的问题,就必须走进微观的世界,同学们在认识微观世界时,需发挥同学们的想象力。现在同学们就通过自己的想象、各小组的讨论、猜想水变少的原因。
生6:水具有挥发性,加热后水挥发掉了一部分。
生7: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加热后,微小的粒子跑掉一部分。
生8:水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这些微小的粒子本身就是运动的,只不过加热后运动得快一些。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不错,水确实是由微小的粒子组成的,我们所见的其它物质都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微小的粒子是什么呢?请同学们看书P47面分子的有关内容。
……
【点评】
教师首先从水蒸发的简单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操作、观察,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原有的知识积累,在此基础出提出第一个探究性问题,即“猜想水变少的原因”,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想象欲望。在学生思维充满疑问与好奇心的基础上,再来看书,这种学习的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师:通过看书,我们知道了物质是由微小的粒子构成的,这些微小粒子有的是分子,而有的则是原子。(教师出示一瓶浓盐酸,小心地打开瓶盖)我这里有瓶浓盐酸,现在将它打开后,你看到了什么现象呢?(在瓶口产生了白雾),对,白雾是由于盐酸中的氯化氢分子运动到空气中,与空气中用肉眼看不见的的水分子结合在一起,又变成盐酸小液滴所形成的现象。
师:以上事实说明了空气中有水分子存在,进而证明分子真实地存在,同学们还能通过哪些事例说明分子的存在?
生1:路过酒厂、化肥厂都可以闻到酒香和臭味。
生2:打开液化气瓶可以闻到浓烈的液化气中的臭味。还可以嗅到汽油的气味。汽油瓶不盖盖放在家中,过一段时间就没了。
生3:加热一壶水可以被烧干。
师:同学们通过生活中许多的现象,说明了分子是真实存在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分子的世界。(点击:1.com/sub ject/chemi stry/html/)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有关分子的课件,请同学们说一说,你对分子的了解有哪些?
生1:我看到科学家们用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的图像、水分子的图像、二氧化碳分子的图像,知道分子存在的事实。它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生2:分子很小,我们肉眼看不到。
生3:分子不是静止的,是运动的。
生4:分子有不同的颜色,它不是最小的,像水分子就是由两种不同颜色的粒子组成的。
生5:分子有不同的形状。
同学们涌跃发言,各抒已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把各自对分子的了解进行了描述,现在请你们以小组为单位,大胆地来进行探究,进一步用你们掌握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来验证你的观点,然后分组交流。

【点评】
教师引导学生看书以后,并不是就事论事来复述教材内容,而是要求学生再次用生活中的事例和掌握的部分理论知识来对分子知识的认识,这样就形成了学生的复合思维,这种引导方法既注意让学生应用在前一次探究中感悟的方法,而且对方法的要求又更高,如要求学生用“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双重复合方法。

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
生1:我们小组是将少量的品红放入装有冷水和热水的烧杯中,可以看到水中有红色丝状物在游动,且在热水中游动得快一些,我们验证了分子是运动的,分子的运动受温度影响,温度越高,运动越快。
生2:我们小组先闻了水和酒精的气味,然后将10ml和10ml酒精混在了一起,知道了水分子和酒精的气味不一样,不同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分子有不同性质。酒精和水混合后总体积小了20ml,说明分子间有距离。
生3:我们小组猜想分子是运动的,然后用对比的方法,进行了验证,先将酚酞溶液滴几滴在装有浓氨水的试管中,溶液变为红色。说明氨水分子与酚酞分子接触后溶液变成了红色。对比实验有一条滤纸上不同的位置滴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将滤纸放在试管中,管口用木塞塞住,我们发现纸条上滴有酚酞的地方从管口到底部依次变红,证明我们的猜想是正确的。
生4:我们组用注射器先抽取了一定的空气,然后把注射器封住可向内推动活塞,验证了分子间有间隙。
师:很好!同学们亲自探究出了分子的一些特征,但很遗憾的是分子太小,我们不能亲眼目睹它,你们能想象出来它吗?(能)
生5:不同的物质由不同分子构成,不同的分子有不同的性质。像用警犬能缉毒追踪。
生6:分子是运动的,我们可以闻到花的香味。
生7:分子间有间隙,就像铁钉可钉入木头中而不能钉入铁块中一样。
生8:1ml黄豆与1ml沙混合,总体积一定小于2ml。生活中车轮中充灌空气能被压缩,气球可以挤压变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生9: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像食盐、白糖在热水中溶化快一些,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干一些。
师:很好,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将微观的分子活生生地呈现在了大家的面前。现在,老师也有一个模型,请大家欣赏(老师展示一个用土豆、胡萝卜做的水分子模型)同学们猜一猜,这是什么呢?
生1:是一个水分子的模型,它是由二部分组成的,呈“V”字形,说明分子不是最小的,是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问题有创造新点,下面请同学们分成两个小组研究教材中P50页图3——12和3—13,这两个图象什么?
(下面第一小组的同学对图3——12的描述,第二小组同学对图3——13的描述略)
生1:单个图象乒乓球、象桔子、象汤圆、象眼睛;
生2:前面的两个图象金鱼的身体;这一组图象我们上体育课,先集中,再分开进行单项活动;
生3:象米老鼠,人类太不友善了,他们用极端手段先把米老鼠的耳朵与头肢解,再分门别类的摆在货架上买……
生4:其中一个    象一个新爸爸带着两个小孩,另一个    象一个新妈妈带着两个小孩,新爸爸和新妈妈再婚以后大人到一起去玩,两家的小孩又到一起去玩。
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是的,分子不是最小的,它是由比它更小的原子构成。原子是不是最小的呢?也不是,它只不过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它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请同学阅读书本P50面的原子的有关知识,把你对原子的理解与大家进行交流。
生1:根据书中“3—12水分子的分解示意图 3—13氧化汞分子的分解示意图”图示,我们可知,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变,化学变化实质上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生2:若分子是一座房子,则原子就是建房子的砖。
生3:若分子是一个变形金刚,原子就是拼图的各个部件。
生4:若分子是一个英文单词,原子就是构成每个单词的字母。若分子是一个中文方块字,则原子就是构成方块字的基本笔划。
生5:若原子是一个汉字,则分子是一句话。每句话可分有各个汉字,各个汉字可组成一句话。
……
师:太精彩了,老师通过同学们的描述,眼前好像看见了许许多多分子、原子,真想把它们捉住,上述两组图中的信息还发现了哪些规律?
生1:分子的破裂是化学变化的基础;这些粒子只是形式上在变,箭头左右原子的总个数没有改变,哪么总质量也不会变,箭头两边也只有两种原子,原子的种类也没变……
生2:从图3——12中我还发现了制取绿色能源——氢气的原理,虽然它现在还没有什么经济意义,但我要告诉科学家们改进的两条思路,就是去找更好的催化剂,去找更廉价的能源代替电能,就用太阳能吧!
师:同学们在大脑中已经建立了分子与原子的模型,我们能否用生活中最常见最常用的物质来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模型?请各组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用西红柿、土豆、牙签等自己动手做一个分子模型,展示给同学们。
同学们纷纷做分子和原子的模型,相互交流,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个个喜气洋洋。

【点评】
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分子、原子有哪些特点,可谓煞费苦心,这里有引导学生实验、猜想、分析图的意义、分析生活实际中的一些熟知的实例和用蔬菜做分子和原子模型。从学生分析图的意义与规律环节看出,学生的思维灵气折射出无穷的创造力。做模型的过程能让学将宏观知识形象化,微观知识表观化。从教师在上述各环节的引导技巧看出,只要教师留心,我们身边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

师:我们欣赏了同学们自制的分子模型。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做一个游戏,请本班一大个(A)和两小个(B、C)上台,按老师指令行动,其他同学在下面猜一猜,他们做的是什么游戏。
生A用手牵着生B、生C三人不停地转动。
生1:他们表演的是一个水分子。
生2:生A代表一个氧原子
生3:生B、生C分别代表一个氢原子
生4:若A抱着B、C更像一些
……
师:谢谢刚才三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哪位同学还有更精彩的表演吗?
生1:我们可以表演水分解的微观过程。
我们可以……

【点评】
学生经过几次大型探究,大脑皮层一定会有一些紧张,教师些时利用游戏形式来进行知识的整合,是一种积极的休息和调节。

师:游戏大家也看了,大家有什么感悟呢?
生1:分子、原子的世界很美妙,我真的想畅游在分子、原子的世界里。
生2:物质的构成太奥妙,我一定要学好它,让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生3:我想去网上了解更多的分子、原子知识。
师:如果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想法,我们课后交流。现在老师留给你们二道作业。
1、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一些分子的模型。
2、用分子、原子的知识解释我们熟知的生活现象。

【总评】
本节课的案例中,教师为了将学生引入微观世界,所给出的系列探究性问题和材料都是为了将“微观知识形象化,抽象知识表观化”,学生探究活动内容趣味性强,当然对学生的吸引力就大。
                        
                                     执教:湖北省当阳市半月镇中学 任文锋
    点评: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     朱吉杰







课题3  水的净化
【教学目标】
1、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07:00 | 只看该作者

2、通过调查、采访等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和与他人交往、表达的能力。
3、认识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和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教学难点】过滤和蒸馏等操作技巧。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漏斗、滤纸、铁架台、玻璃棒、烧杯、肥皂水、纯净水、浑浊河水、蒸发皿、酒精灯、火柴等。
教师实验:制取蒸馏水装置、自制净水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引入
(一)游戏进入
请三位同学头戴一顶标有“浑浊的河水”、实验室中的“自来水”和“娃哈哈纯净水”的帽子,手各拿所代表代表的水样品,走到讲台上来,教师让同学给他们定出合适的价格。
定价引发三位同学的不满,都要“讨回公道”。
请“物价管理员”解释其中原因。
这几位同学心悦诚服退场。
游戏材料:(自来水取当地价、纯净水取零售价)
种类        浑浊的河水        自来水        娃哈哈纯净水
价格        元/吨        1.5元/吨        2000元/吨
原因        受到污染,没有杀菌        经过沉淀、过滤、吸附和消毒        (广告词)经过27层提纯

(二)分析农村和城镇饮用水的来源及认识水净化的常识
问题1、我们班上有的同学是家住农村,请问你们家庭饮用水是什么水?
学生:我们家用的是“压井水”或池塘中的“沉淀井水”。
追问1:这些水比我们原来直接用的河水、堰水比,有哪些优点?
生:清洁、干净得多!
追问2:你们知道清洁、干净的原因是什么?
生:满脸疑惑不解的神态。
教师点拨:用干净的砂子小卵石经过简易过滤。
问题2:有的的同学家住集镇,请问这些同学家庭饮用的是什么水?
生:用的是自来水。
追问:这些自来水是怎么来的吗?
生:自来水是水厂从水源处取来自然水后经过加工,也就是过滤、消毒后得到的。
教师评价: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自来水厂的净水原理和家住农村同学们家用水的过滤原理差不多,但自来水厂净水的工艺规范得多,也复杂得多。下面我们来看一看自来水厂的水是怎样生产出来的。请看网址http://www.szkp.org.cn/kejijiangzuo/2002-12-1.htm
小结:请同学们看教材P52—53的相关内容,回顾我们刚才共同分析和讨论的问题和方法,概括“干净、清洁的水是怎样得到的?”
【点评】
第一板块教师从游戏入手,让学生从乐趣中感知最是干净的水其价格最贵,从而产生认识水净化原理的欲望。教师抓住机会,结合学生现行居住实际情况深度分析学生家庭的饮水情况,这样将学生身边的事、熟悉的事与所学习的知识有机结合。

第二板块:活动与探究
(一)        浑浊河水的过滤
教师提问1:请同学们先仔细看一看自己的实验台上有哪些实验仪器和药品。
生:学生清理。
教师提示:我们今天请同学们做过滤实验,由于这个实验是大家新认识的一个综合性操作实验,请同学们先观察老师做一遍。(教师操作)
教师提问2:请同学们结合教师的操作看教材中的实验图,概括老师的操作步骤。
生:同学们先讨论,在教师的提示下概括出“一贴二低三靠”的操作步骤。
教师提问3:请同学们按照操作步骤自己做实验。
学生实验:学生进行过滤操作,边实验边交流。
    教师提问4:各实验小组将自己过滤的水与其它实验组的结果进行比较,请实验效果好的实验组组长介绍经验,请实验效果待提高的实验组组长分析实验失败原因。
生:学生发言,重点分析实验不成功的原因,并结合“一贴二低三靠”操作步骤强化知识。
教师提问5:我们还有一个需要深化的问题,就是在生活中可以利用什么物品代替实验室中的滤纸和漏斗进行过滤?请同学们设计实验用的简易的净水装置。
学生探究活动:用空饮料瓶、小卵石、砂、棉花等自制净水装置。
教师提问6:请同学们上台展示自己的发明与创造,看哪一组的杰作更胜人一筹。
学生示范:每一组同学讲自制净水器的结构、功能、特点与制作材料。强调自己的净水器是简明实用的。
教师评价:教师先分析几组净水器的特点,然后用电脑展示外地学生的自制净水器的特点,与本班学生的创造发明比较,激发学生更大的创造欲望。
【点评】
在这一板块活动中,教师首先要学生观察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再观察教师的规范实验操作,这样就为学生强化了规则意识,这一点在探究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在规则的指导下,学生进行的实验探究活动高效有序,有条不紊。学生对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教师再要求学生自制净水器,学生手脑并用,创造空间就十分大了。

第三板块: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自来水与纯净水的区别)
教师提问1:什么叫硬水?怎样证明某些水是不是硬水?请同学们先看书,再结合你们知道的事实说明。
生:学生先看书,后举例:我们家的开水壶内结满水垢,就说明自来水是硬水……
教师实验:自来水和纯净水各取10毫升分别放到蒸发皿蒸干,要求学生观察现象、填写表格内容:

种类        自来水        娃哈哈纯净水
现象        蒸发皿底部有白色固体        蒸发皿底部无物质
结论        用蒸发可以区别硬水和软水;硬水加热可形成水垢

教师提问2:同学们从生活、生产中见到过硬水会对人的身体和生产活动带来哪些麻烦?
生:学期饮用硬水会得结石病、又比如我们学校的锅炉如果不经过软化会在锅炉内壁产生水垢,这样会浪费能源,产生危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9 22:5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