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admi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教版初三九年级上下全册化学教案下载

[复制链接]
78#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聂家河镇中学 张建平
点评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本课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 张红旭

相关链接:
“金属王国”的多面手: http://www.bjkp.gov.cn/gkjqy/clkx/k07l101.htm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知识: http://www.csc.net.cn/china/newsarticle.asp?aid=50
金银首饰常识:http://love.lnd.com.cn/1ove/marry/200208/30420020816.htm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曾经有关报刊发表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同居”》的文章,从金属的物理性质上论证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存放在一起。它讲的是纯银的硬度比纯金软,金、银放在一起纯银会附在纯金上,黄金饰物就会发白。白金(铂金)的硬度大于黄金2至3倍,两者也不宜放在一起。
古今金属铸币,它们的金属材质一般是金、银、铜、铁、铝、镍、铅、锡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属的化学活性”。金属的化学活性就是不同的金属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其化学活动性排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排序越靠前的金属化学活动性越强反之情性越强。所以金、铂、银等材质做成的钱币,它们与氧化剂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起铜、铝、铁等材质做成的币要慢得多。所以天长日久后,金币往往还是金光闪闪银币还是银光闪闪,而铜币和铁钱往往就铜绿、铁锈斑斑。
还要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它指的是,化学活性强的金属能够把含有化学活性比它弱的金属的化合物从离子状态下分离出来。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实验上讲吧。如果你拿一根红色的铜棒,放人硝酸银的溶液中,那么红色的铜棒上几分钟时间就会出现一层银附在铜棒上,就是说,铜把含有银的化合物中的银分离置换出来了。另外,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形成“原电池”,从氧化和还原的角度讲,“原电池原理”与置换反应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金属典型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常识给收藏者们在 收藏保存金属铸币上有什么启示和要求呢?
第一,为防止缓慢氧化,不宜将原封整盒金属币上的那层保护油或者包装去掉。对于已经打磨、或者消洗以后的金属钱币,最好涂一层薄薄的黄油将表面保护起来。
第二,存放金属币的环境要干燥防潮.选用干燥剂要讲究,不宜选碱性干燥剂,要选中性干燥剂。如果存放环境受潮或者是酸碱性不平衡,则容易在金属币表面产生“溶液环境”而使金属表面附着的无机盐化合物处于离子状态,更容易腐蚀。
第三,存放金属币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金属币怕热。因为金属的温度越高,它的化学活动性就越强。实验表明,将一根铜丝放在常温下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与氧化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相差迥异的。
第四,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不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不一样,比如有的古币爱好者,为了保持币“原有的古代风采’而不愿意打磨和除锈,古币上可能附有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最常见的是铜币上的铜绿。不同材质的金属市与这样的附着一层结晶化合物的币放一起,置换反应和原电池反应就容易形成,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
第八单元 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开发和
教学目标:
1、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2、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2、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
1、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计算。
2、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2、失去功能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
1、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2、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第一课时 铁的冶炼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9#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
一[实验导入]:教师演示金银戒指在酒精灯上灼烧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真金不怕火炼”的原因,以及钠、镁等金属为什么在自然界中不能以单质形式存在,而是以化合物形式存在于各种矿物之中的原因。

二[交流展示]:学生出示课外收集到的矿石样品(重晶石、赤铁矿石等),朗读有关矿石的产地、产量、钢铁厂的名称等背景资料,课件展示人类最早使用的铁矿石——陨铁等其它矿石样品。

三[指导阅读]:阅读课本,解读插图,讨论炼铁时铁矿石选取的方案,使学生弄清楚为什么选取这种矿石的原因。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关系。

四[讨论分析]:出示多媒体课件高炉炼铁过程中的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模拟实验,讨论:1、实验前先通入一氧化碳的原因;2、尾气处理办法;3、分析工业炼铁的原理;4、分析原料产物是否为纯净物;5得出哪些结论等。

五[例题自学]指导学生阅读审题,尽量抓住有效信息,小组讨论读题后的感想,尽量将多的读少,抽出有用的、具体的条件。

六[例题解剖]:多媒体展示例题的断句、数据的含义、已知和未知量的关系;计算的过程分解;各步骤之间的关系;不纯物质如何转化为纯物质等。

七[自主评价]:学生小组之间、学生自己进行评价,谈谈收获和看法,教师总评。

八[升华训练]在小结的基础上,进行补充训练,加强对不纯物转化为纯净物有关的计算的应用。        以实验回顾金属活动性有关知识,作好了铺垫

实物参观,资源共享

培养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指导方法,合作学习

领悟开窍



及时评价,激励信心

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第二课时  金属资源的保护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一[导入课题]:出示铁锁、铜壶、菜刀、铁丝、水龙头,分析还能否使用。

二[学生展示]:由各小组的同学将一周前做的铁钉生锈的对比实验用品展示给大家看,交流说明操作方法、现象、结论和解释等。

三[讨论交流]:畅所欲言所观察的现象,分析到的结论以及对发生的现象的解释。相互评价各小组的实验效果、结论和解释是否合理。

四[自主评价]:推选一组进行自主评价,从不同侧面谈谈本次探究实验的成败,推广工业、农业和各种生产生活中如何防止铁生锈。尝试介绍几种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五[教师引导]:分析铁锁、菜刀、铁丝、水龙头锈蚀的原因,讨论防止它们生锈的方法,推广到学生身边的金属用品如文具盒、自行车、铁桶等经久耐用的技巧。

六[动画展示]:(1)、矿物可供开采的年限坐标分析图;(2)、金属回收公司情况介绍;(3)废旧电池的污染;(4)保护金属资源的方法。
学生通过课件,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获取信息。

七[讨论交流]: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讨论如何保护金属资源,如回收废金属,用各种方法防腐蚀、有计划、合理地开采矿物、寻找金属的代用品等。并通过课件补充一些保护金属资源的先进做法和经验。

八[小结评价]:由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感受和收获

九[课外探究]:参考以下主题(任选一个或多个)或自拟,查询有关资料,完成一篇化学小论文或一份化学小报(题目要有个性)。
(1)、金属的应用与保护;(2)你身边的金属制品;
(3)铜壶为什么也生锈?
(4)、废旧干电池还有可利用的价值吗?(5)其他。
        实物导入,容易接受

学生展示,利于培养动手、动口、交流合作能力


自主评价,增强信心,认识自我

回顾开头,衔接紧凑

与生活息息相关,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利用多媒体,使学生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王畈中学  杨大华

点  评:
本课题的知识内容学生较为熟悉,但教师用丰富的素材感知熟悉学生学习的对象,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出课题,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用科学家的身份来研究金属矿物的种类、铁为何生锈、在何条件下易生锈、如何防止铁生锈等,从而感受到“身边处处有化学”。
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的能力,展示学生课前调查和收集样品的信息,能较好地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采用动画演示,既明白清晰,又节约时间,同时可避免仪器、材料短缺不能做实验,环节紧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学生“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更可贵的是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自主实验、自主探究、自主评价,无疑使自信心更强,学习兴趣更浓。
湖北省宜都市余家桥中学  黄明芝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一课时  内容:P48-P53页的第一自然段(指示剂及几种常见的酸、浓硫酸的腐蚀性)
第二课时  内容:P53页活动与探究(酸的化学性质)
第三课时  内容:P54-P57页  (常见的碱)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
2、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对比分析,将物质间的变化拟人化地活动展示,培养学生
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0#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3:00 | 只看该作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教学重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学生实验: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酸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师实验: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教材延伸]
1、【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2、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已经认识的前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3、        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指示剂
(一)        引入、发现提出问题
情景问题引入:由问同学们熟知的哪些食物,是酸、碱入手,切入酸和碱的知识。

学生探究结果:食醋、大多数水果(有酸味)中含酸;有些没熟透的水果(有涩味)如青柿子,还有皮蛋有涩味等。
教师提出新问题:我们已经学习了碳酸能使紫色石蕊变红色,“其它的酸也能使石蕊变红?”、“碱又使石蕊变成什么颜色?”
(二)实验探究指示剂变色规律
游戏:部分学生分别扮演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并分别戴上写有相应名称的帽子,手执一支试管。
另一部分学生扮演石蕊溶液和酚酞溶液,手执相应滴瓶,并将药品滴入前面四种物质扮演者手中试管,让同学们观看颜色的变化。
分析讨论:完成书本P49页表格,探究出指示剂的变色规律;并讨论出以上四种物质,哪种是酸,哪种是碱。
点评:用拟人化的手法展示物质,通过人物的活动表示物质间的反应,形象且生动,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形式有其原创性。
知识突破,引入新问题:“这里有两种其他液体,一种是自来水,一种是食盐水溶液,请我们两位指示剂朋友来鉴别一下,它们是酸还是碱?”接着由同学扮演物质,做实验,观察现象,问这两种物质究竟是酸还是碱?
学生探究结果:指示剂在这两种液体中颜色没有变化,说明它们既不是酸,也不是碱,而是一种中性的液体。
课件展示指示剂变色规律:画面是一只变色龙,身上写着“石蕊”两个字,跳动着分别走到写有酸、碱、中性溶液的烧杯前,分别将左爪、右爪、尾巴伸入三个烧杯中,伸入后相应部位夸张一点适当变大,并变各种颜色,且唱着歌:“我是一只变变变色龙,遇到酸我就变成那红色,遇到碱我就变成了蓝色,通常的中性环境下我就是那紫衫龙王”。歌声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欢快、诙谐,男声唱。
师:请同学们将酚酞遇酸、碱、中性液体的变色规律编成一些易记忆的韵语、或创作成其它活泼的形式来帮助我们记忆,内容不求完美,只求有趣实用。
生:创作形式多种,并纷纷展示自己的成果。例如:“我也是一种指指指示剂,我只在遇到碱时才变成红色娘子军。通常在中性环境下我是无色的,就连酸也奈何不了我,无法让我变颜色(仿《我是一只小小鸟》歌词)。”
点评:大胆尝试突破,教师还引入中性溶液,突破了书本的禁锢,又可以对比学习知识,让知识结构完整、清晰;课件风趣、直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很自然地得到了一次升华,又便于学生记忆,值得借鉴。
(三)发现其他指示剂——酸碱使指示剂变色的应用(P49页的探究活动)
学生分组制取牵牛花、月季花、紫卷心菜、胡萝卜(或其他物质)的酒精浸出液,再分别滴入前面四种溶液中,记录实验结果,由同学们讨论交流,比较所制四种指示剂中,哪些变色效果好些。
点评:小块知识点也能反映出认知规律,本块教师采用了“发现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尝试应用”的认知规律学习指示剂,并用它来认知酸碱,层层递进,一气呵成,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的学习方法,知识和技能双丰收。
第二块:几种常见的酸
一、        学生真情感受熟悉的物质:
第一组物质:盐酸、硫酸、硝酸。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但不能尝。
第二组物质:食醋、苹果、柠檬、桔子、山楂片、泡菜等。要求同学们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
二、探究几种常见的酸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自学P50页内容,自我提问、自主探究,再汇报自己的理解和新发现。
学生呈述自学的教材内容,概括学习方法,补充新发现:
学生表现出两个亮点:
⑴自我提问、自主探究用表格展示内容:
自我提问的问题        自主探究结论
酸有什么共性?        都有酸味、都有酸性。
在生活中发现有哪些含酸的物质?        我们在前面探的一些水果、食物如:食醋、苹果、柠檬、桔子、山楂片、泡菜等有酸味,人在反胃时感到酸味。说明它们是含酸的物质。
酸又有什么作用?        酸是重要的化工产品,化工原料,人类社会生活离不开酸。
⑵概括学习方法和对教材的建设性意见:
①记忆酸的物理性质时可用概括性的字表达理解知识的步骤。如“色、态、味、气、沸、密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②第一块表的下面要补“保存方法”这一内容,因为酸是危险品,是必须注意的内容;③第二个表格右边应加“我们已经知道的知识”,这样就可以把原有的知识和现在的新知识结合。
点评:教师引导学生从实物鉴别入手,调动学生库存的智慧,学生看、摸、闻、尝等感性活动,再提问引起学生理性思考,由感性知识自然上升,过渡到理性知识,课堂气氛活跃而又不肤浅,寓教于乐。学生自我提问、自主探究中的表格内容,反映出他们的自学的深度和广度,也表现出他们在探究中有意识地注意创造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呈述的三个问题,其中一条是总结自己的学习方法,有两条是对教材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很有创见性,它证明学生的思维只有真实进入探究后才会爆发出最大的创造力。
第三块:浓硫酸的腐蚀性
课件展示:酸在工农业生活中广泛应用给人们带来许多方便,再展示浓硫酸伤人后皮肤照片、清华大学某学生用浓硫酸到动物园验证狗熊是“聪明”还是“笨”的事件、酸使工厂设备加快腐蚀等画面。
观后教师评述:浓硫酸有强烈的腐蚀性,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我们做实验时不掌握好浓硫酸的这一“个性”,很可能就被腐蚀皮肤、衣服等。
教师做游戏实验:用一支新毛笔蘸浓硫酸在宣纸上写“浓硫酸的吸水性”。请同学们帮助讲解这一游戏的原理。
学生讲解:多个学生争先恐后上台讲解,突出强调了“原来浓硫酸的腐蚀的原因就是它的脱水性造成的。”
教师扩展引导:其实,除了浓硫酸有强烈腐蚀性之外,其它的酸也都有一定的腐蚀性,例如在有酸时,铁锈蚀会快多了。所以我们要全面掌握它们的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怎样稀释浓硫酸?请学生再从两方面收集、整理信息。其一:教材中告诉我们什么?其二:观察下一段课件内容。
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看书、课件展示,稀释浓硫酸方法不当导致危害的画面;规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        探   究   结   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到皮肤或衣服上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上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的操作方法        (教师中的黑体字所述文字)
启示        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们开玩笑。

点评:浓硫酸的腐蚀性虽然是一个较危险的实验,但教师并不是个人包办,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教师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深刻的感受。从学生探究结果看出,学生是主动吸取基础知识与技能,从“启示”分析,他们从浓硫酸的腐蚀性中认识到生命的脆弱、生命的可贵,同时也感受悟出任何事物都具有利和有害的两面性认识,培养了学生辩证思维的方法。
第四块: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来探究出来的,我们学到了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不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确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象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点评:教师的小结是一个智慧的亮点,教师的小结不是重复已有的知识点和技能,而是抓住知识、方法、和明确的道理“三维目标”来全面整合所学习的内容,小结的形式采用的是画“导游图”的形式,它让学生感到小结时的耳目一新。
               
               
              执教:彭永进     湖北省当阳市两河中学                             
            点评:朱吉杰     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
《酸和碱》教学案例
课题一   常见的酸和碱
第二课时  酸的化学性质(活动与探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酸的通性及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酸和碱性质的梳理,熟练书写化学用语的方法,学习归纳方法;
2、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对比方法、推理方法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规则意识”。
【教学重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学生分组: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NaCl溶液、Na2SO4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卷心菜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酒精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材延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2#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1、“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对比实验,这样就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2、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  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稀盐酸和NaCl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卷心菜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它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们今天还准备了其它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学生典型汇报:
花的种类        花汁在酒精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盐酸中的颜色        花汁在稀硫酸中的颜色
玫瑰        粉红色        粉红色        粉红色
万寿菊        黄色        黄色        黄色
大红花        粉红色        橙色        橙色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作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它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作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作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杨,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现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运动员        肢 体 语 言        表  情        变     化        名次
铜        摇晃、抖腿        冷  笑        无气体产生        1
铁        耸肩、腿颤        皱眉、抽冷气        Fe+H2SO4=FeSO4+H2↑        2
锌        浑身乱晃        呲牙咧嘴        Zn+H2SO4=ZnSO4+H2↑        3
镁        双手紧掐颈部        翻白眼        Mg+H2SO4=MgSO4+H2↑        4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文字表达式        化学方程式
三氧化二铁(铁锈的主要成分)+盐酸==氯化铁+水        Fe2O3+6HCI==2FeCI3+3H2O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同时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作一次实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3#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的汇报实验现象,即是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 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能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内涵。
环节四  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        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        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起来。
点评:新课标下的化学课堂如何摆脱旧模式、使学生乐学,授于学生“渔”而非“鱼”,怎样通达“三维目标”?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支撑科学的教学方法,只有先进的教育观念才能促进我们的课堂形成先进的课堂文化,这是需要我们不断探索的。
点评: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    朱吉杰
执教:湖北省当阳市王店初级中学   张剑波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并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2、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1、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2、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程 序        教师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引入新课        演示: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应原理是什么?       
多么奇妙的化学世界!

学生疑问:
1、熟鸡蛋为什么会掉下去呢?
2、“牛奶”能喝吗?它的主要成份是什么?
点评: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地引入化学课堂。
实验引导
NaOH
的性质
及用途        演示实验[10-6]:取固体NaOH观察,放入表面皿上,在试管中溶解固体NaOH并感知其温度变化。
问题:
1、NaOH固体表面溶解的原因?
2、怎样保存NaOH固体?
3、它能做干燥剂吗?        1、NaOH白色固体
2、表面吸水、溶解
3、试管外壁发热
我从书本上找到了答案
1、潮解
2、密封
3、能


程序        教师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演示实验[10-7]:观察用20%NaOH溶液浸泡过的鸡爪
问题:
1、鸡爪前后的变化及其原因。
2、使用NaOH时应注意什么?
3、NaOH在生产生活中有哪些作用?        哇!真厉害
看看书本上怎么说……
使用它应小心,注意安全。
作用还真多:化工原料、清洁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7-19 21:14:00 | 只看该作者

点评:设计问题紧紧围绕实验,简明扼要,激发学生积极探究思维的兴趣,巧妙点拔,在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也进行了安全教育。
实验引导

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材料引入: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
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
有一层白色的膜。
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8]: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涉及到Ca(OH)2 与CO2 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
我想知道!

放热
消毒、建筑材料等
具腐蚀性,注意安全
点评:联系生活实际,引出所讲化学物质,又从实验的角度感知若干关于氢氧化钙的知识,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的学习的同时,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并学以致用。
程序
教师教学中提出的问题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分组实验活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        分组实验:
1、NaOH、Ca(OH)2溶液中分别滴加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2、充满CO2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密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
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
    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        1、遇石蕊都变蓝色!
遇酚酞都变红色!
2、软瓶变瘪!CO2与NaOH反应后压强减小
哦,蛋是这样掉下去的!
3、石灰水变浑浊
哦,“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
4、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竞赛:我要夺第一!
我最怕书写化学方程式了,只要掌握规律就很简单了。
点评:学生自主探究实验,在实验中加以归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更加深刻,教师的问题,回应了最开始的实验,学生理解更透彻。竞赛活动的开展,强化了化学用语的学习。
实验引导酸、碱
具有相似化学性质原因        演示[10-9]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
问题:
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真有趣!小灯泡发光了!
1、能导电的有:
硫酸、盐酸、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钠溶液
2、导电是因为发生电离、离解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3、酸会离解出H+
碱会离解出OH-
反思小结        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        我又有了一些进步!(从知识技能、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小结)
点评: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许多弱点,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反思、整理、归纳、小结和交流,使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方法都不断提高。


板 书 设 计: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知识结构   →  知识系列   →   学习方法

1、碱能使酸碱指剂         NaOH溶液       使紫色石蕊溶液变蓝
显示不同颜色            Ca(OH)2溶液   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2、碱能与某些金属氧化物   Ca(OH)2+ CO2=CaCO3↓+ H2O
反应生成水              2NaOH+ CO2= Na2CO3+ H2O
                        2NaOH+ SO3= Na2SO4+ H2O

3、碱有相似性质原因:    不同的碱溶液中含有相同的OH-

点评: 高品味的教学对教师工作的要求是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把复杂的知识条理化;把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把单一知识网络化”。在本案例中,教师一开始就用一项趣味实验将问题印入学生的大脑,然后用通过生活中的多种材料将化学知识层层深入,学生在自主探究中理解知识与技能,感悟学习方法。在本案例中,教师的板书设计也形成特色,从横向分析“知识推进与方法形成”溶为一体,从纵向分析是知识与方法的深化,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学生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


执教老师:湖北省当阳市实验中学
胡廷成、宋玉蓉      
点评人:湖北省当阳市教研室   
                                             朱吉杰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2: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1、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2、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教学难点:
1、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
2、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和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1、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2、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3、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记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作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4 13:32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