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89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5杜甫诗三首教案、说课稿、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1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5.《杜甫诗三首》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过程和方法
   1.诵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1.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
   2.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设计】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粗字注音。
   岱宗(  ) 决眦(  ) 溅泪(  ) 搔(  ) 簪(  )
   逾墙(  ) 邺(  )戍(  ) 老妪(  ) 幽咽(  )
   2.杜甫是唐代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他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其诗作被称作诗史,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
   “三吏”是指杜甫写的《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是指他写的《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光辉顶点,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新安吏》中泪眼婆娑的母亲送走未成年的儿子,《新婚别》中结婚才一天的妻子送走了丈夫,《垂老别》里白发苍苍的老妇人送走已七十多岁的老伴……
   二、古诗讲究平仄压韵,讲究对偶,句式整齐,读起来有节奏感、有音韵美。这些特点是由诗歌的形式决定的。但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也是影响诗歌朗读效果的因素。同时把握好每首诗中作者的情感是读好一首诗的关键。《望岳》写于开元盛世,是他的早期作品,赞美泰山,表露诗人远大抱负的,要读得激昂豪迈。《春望》写于安史之乱时期传达了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情深沉含蓄,要读出沉痛忧伤。
   《望 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群山之中,谁最有名呢?那当然是“五岳”,因为有语云:“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泰山――五岳之首,“泰山归来不看岳”呀。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一下杜甫笔下的泰山是如何一番景色!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
   2.五言古诗。(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3.初读全诗,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配乐朗读,合作探究
   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
   3.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表达雄心壮志和远大的抱负的名言名句。
   
   《春 望》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它集中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这是写望中所见:国都在沦陷后已经变得残破不堪,然而山河依旧是原来那个样子;春天降临到长安城,然而眼前却是乱草丛生。如此强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惊心呢!司马光在《温公续诗话》里曾写道:“‘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曾几何时,竟被毁坏到了“无余物”“无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这一联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此联向来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花、鸟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赏心悦耳,但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乱,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种种念头困扰着他,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呢?另一种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这自然是诗人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实质上并无区别,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感情。
   
   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意思是自开春以来战火愈烧愈炽,因而跟家人难通音信。据史载,安禄山发动叛乱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陇都曾遭到叛军的侵扰,百姓惨遭杀戮。诗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这一年刚45岁,但“白头”是写实──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况我堕胡尘,及归尽华发。”“白头”而又稀疏到“不胜簪”的地步,其苍老之态可以想见。他苍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石壕吏》
   一、创设情境,课堂导入
   多媒体课件展示蒋兆和先生的名画《流民图》中《西望长安》,二胡名曲《江河水》缓缓响起。
   公元758年,为平息安(禄山)史(思明)之乱,郭子仪、李光弼等九位节度使,率兵20万围攻安庆绪(安禄山的儿子)所占的邺(Yè)郡(现在河南安阳),胜利在望。但在第二年春天,由于史思明派来援军,加上唐军内部矛盾重重,形势发生逆转。在敌人两面夹击之下,唐军全线崩溃。郭子仪等退守河阳(现在河南孟州市),并四处抽丁补充兵力。杜甫这时刚好从洛阳回华州(当时诗人任华州司功参军,管理地方祭祀、礼乐、学校、选举、考课等文教工作),途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他目睹了战乱中人民的苦难。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室中更无人”,隐去“老翁逾墙”一事,是不得已而言。“乳下孙”犹言孙子正在哺乳期间,故其母“未去”,意思是儿媳丧夫,本当改嫁,只因舍不得丢下孩子而仍留家中。“无完裙”,不止于说衣不蔽体,也包含了食不果腹的意思。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河阳,这是当时官军退守的地方,她知道那里需要人,自愿为战士们做饭,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
   三、质疑探究
   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诗中的词简括老妇人一家各个人的糟遇。
   官差深夜捉丁不得,拉老妇人充数的故事。
   三男戍,二男死;孙方乳,媳无裙;翁逾墙,妇夜往。
   2.杜甫目击了老妪一家的悲惨遭遇,他心里怎么想?
   (可从对老翁一家不幸遭遇的同情、对官差如狼似虎的愤恨、对朝庭黑暗无能的批判、对朝庭捉丁平叛的矛盾等角度进行思考。)
   3.《石壕吏》以陕州(今河南陕县)东的石壕村一普通百姓家被征兵逼得家破人亡的遭遇,以小见大,真实生动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三、课堂小结
   以视频形式(选自《唐之韵》之诗圣”杜甫)再一次深入地理解《石壕吏》的思想内容及杜甫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接视频解说词的最后一句:因为他们是弱者):但是,作为弱者的杜甫,并没有逃避现实的痛苦,他用满腔的热血倾注了对战乱中百姓疾苦的关注,用嘶哑的声音撕开封建王朝的黑暗腐朽,忧国忧民,呕心沥血,用诗歌唱出时代的最强音,这就是杜甫之所以伟大之所在!
   
   
   
   《新安吏》(节选)
   
           杜 甫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贴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注:新安:地名。今河南省新安县。中男:指十八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成丁。这是唐天宝初年兵役制度规定的。伶俜:形容孤独。俜:pīng。
   
   18.解释词义:
   
   ①更:         ②次:
   
   19.结合诗中文意思考,如果将“肥男有母送”改为“肥男父母送”行吗?为什么?
   
   20.“借问新安吏”这句诗省略了主语,你认为省略的主语应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18.(1)岂 (2)挨次
   
   19.不行。上边有“县小更无丁”一句说明成年男子已全被征兵,故只有母亲送行。
   
   20.客即杜甫
   
   21.表达了作者对应征“中男”的无限同情之心。
   
   
   以“鸡声茅店月”为上句,选出能与之组成对偶的下句(  )
   A、燕语似讥人  B、野旷天低树
   C、人迹板桥霜  D、郝郎明月夜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21:00 | 只看该作者
25、《杜甫诗三首》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你们好!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感时伤世;他的诗忧国忧民;他的诗沉郁顿挫;他的诗也壮志豪情。他就是被尊称为“诗圣”的杜甫。

一、说教材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收集了他的三首诗,这就是我本课的说课内容----《杜甫诗三首》。这三首诗都是历来脍炙人口的名篇,学习本课学生对诗歌的形式特点会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学生还能逐步感受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并接受诗人人道主义精神的陶染。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2、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作品。2、通过设疑、点拨、讨论,写作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蕴含于诗句中的豪情壮志,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理解诗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意境。教学难点则是引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诗人情感。

三、说教法学法我力求做到:创设情境→网络交互→知识内化→拓展深化

让学生达到:初步感知→自主探究→个性展示→即兴创作

四、说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望岳》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1、多媒体显示: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2、走近杜甫,背景介绍(由学生展示有关文字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收集资料、交流合作的能力。

3、初读全诗学生对照注解,自读自悟,展示图片,创设情境氛围,让学生领略到诗人蕴含于景物中的凌云壮志、万丈豪情。

〈二〉、网络交互,自主探究1、向学生们推荐网站,引导学生自主浏览。2、听配乐朗读,再次把学生带进诗的情境中。

3、合作探究:你们能谈谈对《望岳》的了解吗?(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走进课本,小组合作探究。)

4、师生共同配乐朗读。

〈三〉、知识内化,个性展示

1、这一环节我出示古筝、笛子、琵琶这三种乐器(多媒体显示),让学生从中选出自己最感兴趣的一种乐器来配合这首诗。并说出:为什么你要选这种乐器?来一个个性大展示。(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情放飞,最后教师作综合点评,这样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都得以高涨,使课堂气氛燃起熊熊之火。)

2、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朗诵兴趣,我又组织全班同学分组竞赛朗读,。(至此,课堂教学达到高潮,学生真正做到了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四〉、拓展深化,即兴创作

情景作文,模仿青年杜甫的口吻,把《望岳》改写成一篇叙事写景的散文,在悠扬的笛声中学生文思泉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回顾本堂课的教学,我主要让学生在情境感悟中体味诗人的酣畅豪情;在网络交互中重获立体的语文世界;在自主探究中构建自己的诗歌鉴赏;在反复诵读中展示学生的个性与才华,从而营造出一种开放性的课堂教学,使自己努力成为一名新课改的实践者和执行者。

以上就是我这节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学生介绍三首诗的背景

①《望岳》是其青年时代的作品,此时的他青春年少,壮志凌云,有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誓言;

②《春望》《石壕吏》作于安史之乱爆发后。《春望》写于756年,是年他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所俘,春城败象尽收眼底,念亲之情充溢而出;《石壕吏》写于759年,朝廷军队在敌人两面夹击下,全线崩溃,郭子仪只好四处抽丁补充兵力,人民苦不堪言。杜甫正好由洛阳经过潼关,赶回华州住所,根据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揭露了官吏的残暴,反映了人民的苦难。

齐声朗读《杜甫诗三首》,整体把握三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可设计下面两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根据三首诗的不同写作背景,你感受到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②这三首诗,你最喜欢那一首?说说理由。

针对这两个问题,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推选小组中心发言人作小组讨论综述,然后由其他小组同学作点评,或提出质疑,或予以补充。

设此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对三首诗能有整体把握,同时能够依据性情、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并在讨论中共同思考、共同促进、共同提高。

《望岳》中,作者热情洋溢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远大抱负;《春望》中,因作者写于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在诗中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尤其形象鲜明,感人至深;《石壕吏》中则反映了当时诗人的思想矛盾:它既歌颂了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争,希望能得到最后的胜利;但同时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作者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深感悲痛。

细致研读。品味诗歌语言之妙,体昧诗歌意境之幽。

①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②在品读这些诗句时,展开联想和想像,丰富诗歌的意境,体会其中的妙处。

◆重点品读《望岳》颔联、尾联,《春望》首联、颔联,《石壕吏》第三、四诗节。在品读中完成研讨与练习:

a.《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品析并指出“望”的不同视角。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联一般有两种解释:

◆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你赞成哪一种解释?为什么?

c.有人说,《石壕吏》中老妇人的“致词”全都是吏步步紧逼出来的,你同意这个说法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联想想像,讨论交流。

a.首联:诗人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是谓远望。颔联:上句写泰山的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一虚一实,阴昏阳晓的原因在于泰山遮天蔽日,如同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断了阳光。——是谓近望。颈联:诗人写泰山的实景: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是谓细望。尾联:诗人抓住景物特征表达心中的激荡之情,心底的愿望、远大的抱负也随之喷薄而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谓望中所感。

◆读这首诗让读者在领略泰山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与一位超然不凡、卓然独立的诗人神游泰山绝顶,感受诗人的远大抱负和伟大志向。

b.学生们品读之后,赞成哪种解释都可以。以诗人为“感”“恨”的主体,指的是诗人此刻面对残破的都城,不知官军何时才能平定叛军,不知妻儿在兵荒马乱中如何度日……千愁万绪,一齐涌上心头。他怎能不见花而落泪,闻鸟而惊心?以花、鸟为“感”、“恨”的主体,则是移情于物的结果。这两种解释都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

c.这个问题的设置涉及诗人在这个故事中的巧妙构思。从诗题来看,主要人物应是差吏,但是对他用了“暗写”,对老妇人则用明写。细心品味一番就会发现老妇人的话都是被差吏逼问出来的。两者的对话是:

吏问:汝家有男丁否?妇答:三男邺城戍……吏问:尚有他人否?妇答:室中更无人……吏喝:谁来交我差?妇道:请从吏夜归。

(多媒体课件)欣赏配乐诵读《杜甫诗三首》,再一次感受三首诗的不同意境。

根据画面配乐背诵这三首诗

作业

①把《石壕吏》改写成一幕短剧。

②默写《杜甫诗三首》。

③搜集杜甫不同时期的其他诗歌,感受作者在诗中的不同思想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22:00 | 只看该作者
杜甫诗三首教学反思

诗文总有魂,教师如能迅速把握诗魂,往往能提炼出课之魂。

《望岳》中的“望”字是学习本诗的关键,首联写远望泰山,第二联写近望泰山的景物,第三联写细望泰山的万千变化,第四联写作者由望泰山联想的自己远大抱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表现了青年杜甫宽广的胸怀。

《春望》中的“忧愁”二字是学习该诗的关键,第一、二联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描写了国都破败的惨淡景象。第三、四联通过自己的所盼所思,表现了思念亲人的离愁别绪。全篇贯穿了忧国思家的思想情感。

《石壕吏》中的老妪和差吏之间的对话,是学习的关键。我们不难发现,老于的话句句都是在差吏逼问下说出来的,可以让学生设想:差吏一进门就问:你家有男丁吗?老妪答以:“三男邺城戍……”再问“尚有他人否”又答以“室中更无人……“最后是差役仍逼着要人不已,老妪只好”请从吏夜归“。总之,差吏的怒问贯穿在老妪陈情的全过程。是理解全诗的一条主线,只要抓住它就不难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

通过杜甫诗三首提炼诗文之魂的教学,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可以推广到其他古诗文的教学中去,以提高古诗文教学的效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1:23:00 | 只看该作者
《石壕吏》教学实录
                  宁鸿彬
                  班级:初中一年级
                  课时:一
                  师:打开课本,今天我们学习石壕吏。(板书石壕吏)
                  师;请同学们看注释1,这首诗选自《杜工部集》,作者杜甫。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在战争时途径石壕村,遇夜里当差抓人当兵的事。下面请一位同学读完这首诗,其他同学认真看课文,做好准备,把诗歌的大意说出来。听清楚了吗?
                  生:齐听清楚了(一名学生将全诗读完)
                  师:读得很好。有节奏,也有语气。下面大家可课文,不明白的地方读一下注释,将故事大意叙述出来,准备三分钟。
                  师:刚才我们读课文,又看了注释,谁能把课文的大意说出来,请举手。不要求逐字逐句翻译,说出大意就可以了。
                  生:说略
                  师:这首诗的大意我们知道了。下面我们再读一篇课文,看那句话那个词不懂,提出来。
                  9生自读课文)
                  生6,”死者长已矣”是什么意思?
                  师:可以看注释,咱没理解怎么说。
                  生7死者与世长辞了
                  师:下面你一个词一个词的解释一遍,然后再和起来再解释一遍。
                  生8略
                  师:对,还有那些不明白?
                  生9老翁逾墙走,是说老翁翻墙而逃,为什么呢?
                  生10因为他不愿去当兵,怕被抓。
                  师:对一般抓兵都抓年轻人,老翁都吓得跑了,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年轻人都给抓光了,只剩下老头,所以抓。
                  师:走是什么意思?
                  生:跑。
                  师:对
                  生20:急应河阳役是什么意思?
                  生21赶快到河阳去服役。
                  生22老头走了,妇女赶快去服役,这是为什么?
                  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生24;因为派抓人抓不到不好交差,所以把老妇人抓走了。
                  师:就是这样。这里有一个急字,是写谁的?
                  生:25写老太太。
                  师:是老太太对服役感兴趣吗?
                  生:26不是,是没办法。
                  生27:老太太替老头着急。
                  生28她为救老头,怕官吏发现老头。
                  师:关键的问题是谁急?
                  生29当然是当差的急了
                  师:你是怎么看出来了
                  生从“吏呼一何怒”可以看出来。
                  师:说得对。这里是老太太顺着当差的话说下来。反映了当差的急。
                  生30:为什么老太太连“出入无完裙”得儿媳妇还要说说,就像应付查户口一样?
                  生31:说明村里的男人都抓完了。
                  生32说明家里没有当兵的男人。
                  生33老太太表明家里只有妇女和小孩。
                  师:正是这样。词句还有不懂的地方吗?
                  生34书是什么意思?
                  师:信
                  生36:题目叫石壕吏,为什么内容写老太太的多,而写当差的少呢?
                  师:这个问题很有价值,一会解决。词句还有问题吗?没有了我问问你们。(出示卡片:暮投石壕村)
                  生37:投,投宿。晚上投宿在石壕村。师:对。(出示卡片:存者且偷生)
                  38:生;,且,暂且。活着的另一个儿子暂且活着。
                  师:活着的人只指另一个儿子吗
                  生:也指老头老太太。偷生,应理解为“苟且活着”,是凑合活着的意思。
                  师:为何说凑合活着?
                  生39:战争年代,生活困苦,也很危险。
                  师:说得对。(出示卡片:老妪力虽衰)
                  生40:老qu。老妇人。虽,虽然。合起来示老妇人年老力衰
                  。生41:妪字应念yu。虽也不应理解为虽然,应为即使讲
                  师:完全正确。(出示卡片,如闻泣幽咽)生42:好像好像听见有人哭。师:怎么哭?是大声哭,还是小声哭?生43小声。泣为小声哭。师:咽是什么意思?
                  生:断断续续的哭。
                  师;咽就是哽咽,声音发布出来,一会幽,一会无。断断续续。合起来就是有人断断续续小声哭。
                  师:再看一篇课文,还有没有不懂的词句?(生看课文)
                  生:天明登前途的前途怎么讲?生44前面的路。
                  师:对。下面我们解决刚才那为同学说的问题,看是诗中是只写好太太,还是写官吏的。(板书:吏 妇)我们看诗中写吏写吏几句?
                  生:两句。有吏夜捉人和吏呼一何怒。
                  师:(板书:捉 呼)吏捉人时,老太太在干什么?
                  生:出来应付。
                  师:(板书:出)那么吏呼一何怒是呢?
                  生:啼。
                  师:(板书:啼)后面吏出来没有呢?生:(齐:)没有。
                  师:那么老妇和谁致词呢?生:作者。生49:不对是向吏诉说自家的遭遇。应是吏问吏听。
                  师:正确。问什么呢?
                  生;49(:模拟吏的声音)你们家里有男人吗?
                  师:非常好。(板书;问 诉)中间有吏的活动/?
                  生;老妇人说自家没有男人,吏肯定要挨屋搜查。
                  师:很好。吏那么凶狠,绝对不会轻易相信老妇人的话的,应定要边盘问边搜查。那么老妇人此时咱没办?
                  生:一定是苦苦哀求。师;对(板书:查 求)
                  师:按说官吏查不出家里有男人,救应到别处去抓人,抓一个老太婆说明什么呢?
                  生:说明男人都抓光了,只有抓老太婆了,做做饭也好。
                  师:按说抓一个伙夫不咱没着忙,应让老妇人进屋跟儿媳妇告别,可是官吏允许了吗?
                  生:没有。而是逼着快走。师:谁逼着走?生:官吏逼着老太婆走。太凶残了。
                  师:很好。(板书:逼   走)
                  师:由上面的分析看来,这首诗题为“石壕吏”,而内容写老太太的多,但无一处不在写官吏的凶狠野蛮。也就是明着写老太太,暗写官吏。这种方法叫“虚明实暗”法。情大家注意领会这点。
                  天明的时候,诗人与老翁独自话别,说明老太太已被抓走了。这个故事反映了什么?
                  生:反映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师:这个故事告诉人们什么呢?
                  生:告诉人们要反对战争,爱好和平。师:对,战争会给人民带来数不清的疾苦,道不完的灾难,我们要珍惜和平,保卫和平,让白鸽飞遍全球,让全世界的人民生活在和平安定的幸福之中。
                   下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