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079|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反思、说课稿、教学实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0: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用自己的感官全方位地感知身边的生活世界,养成敏于感知、勤于探究的心理品质和习惯。

2、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热爱并体会丰富多彩的生活。

3、加强朗读,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方法 阅读 讨论

教学后记


教 学 内 容 及 过 程

一、课前准备:

①学生搜集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素材,以备使用。老师准备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②查字典,扫除字词障碍。

③就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列出思考题,准备讨论、发言材料。

二、教学步骤 :

(一)导入  :同学们,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失明,发出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呼喊,可见视觉对于人类来讲是多么重要!还有一种感觉对人类同样重要——那就是听觉。是如泣如诉的二胡声,使瞎子阿炳的世界充满阳光;是琅琅的读书声使冬天的校园也充满了生机;是妈妈的一句关心的话语使你伤感的心不再失意……可是,有的同学由于在平时的生活中粗心大意,忽略了大自然的各种美妙的声音。从今天开始,只要你“用心”去听,你一定会听见的!

教师放音乐磁带《苗岭的早晨》。

〔要求〕学生:a 闭上眼睛,发挥想象,再现音乐中描绘的画面。 b 听完后,用语言描绘出听到的音乐中的景象。

(二)、初读课文,熟悉内容。

①学生放开喉咙自由朗读课文。

②勾画出与自己在生活中有共同感受的语句或段落以备发言。

③学生自由发言谈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点拨评价。

(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

①学生齐声朗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②小组讨论交流,在组内发言,说一说自己对这篇课文内容和结构的整体感知。

③各小组推进一位代表在全班发言,交流本小组的观点。

明确:

第一部分:(1-8)展示生活中存在的各种丰富多彩、奇妙无穷的声音。

第二部分:(9-13)说明声音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告诉我们声音会充实我们的生活,使我们得到更多乐趣。

第三部分:(14-20) 建议我们做几种“声音游戏”,进入声音世界,得到乐趣。

(四)跳读课文,品味语言。

①由学生争取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读的要求:语气亲切自然,要读得犹如和朋友促膝谈心,不要读得像朗诵表演,夸张造作。

②品味文章重点句子或语段:指导学生把自己认为精彩的、重要的句子或语段勾划出来,然后进行旁批,写出自己的看法。

例如:a有的活泼风趣,优美形象:

“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转眼间,她的头发,全被风儿梳掉了!”

“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

b有的运用排比,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1、2、3段构成排比——

你听过蒲公英梳头的声音吗? ……

你听过80只蚂蚁小跑步的声音吗? ……

你听过雪花飘落的声音吗?……

5、6、7段构成排比——

c有的运用问句,与读者直接对话,拉近和读者的距离,激活读者的生活体验,引发读者的思考:

你善于用你的耳朵吗?你听见了世界的声音吗?你用心听了吗?你听见了什么?

这里的几个声音游戏,你要不要试着玩玩看,也试着把感觉记录下来?

③学生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质疑答疑。

例如:为什么说不用心听又没有兴趣听的人久而久之会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明确:因为他对外界的一切都无动于衷,封闭了自己的内心世界,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木头人,他当然也就成为“没有感觉”的人。

(五)精读课文,问题探究

重点探究:课文为什么写声音从“无声”写起 ?

可以从以下方面来分析:①什么是声音?课文中有没有准确的解释?②“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是不是有声音? ③从“无声”写起有何意图?

〔教师归纳〕因为“声音就是物体振动时与空气相激荡所发出的声响”,所以“蒲公英梳头”、“蚂蚁小跑步”、“雪花飘落”都是有声音的,只不过这声音太过细小,我们的耳朵难以感觉到罢了。从这样细小的声音——平常所谓“无声”入笔,那么世界上的一切声响也就无不在可听见之列了。

(六)、拓展延伸,声音游戏

请多位学生放自己搜集的最让自己感动的声音,并简述自己当时听到的感受,和同学们分享。游戏活动要组织好,课堂气氛要轻松,但不能松散。

(七)、布置作业 :

把自己用心听过的声音感受写成一段文字。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1:00 | 只看该作者
教学反思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本单元其它课文都是说明文,虽然本文也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声音的一些常识,但它不是一篇说明文。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学习作者的语言技巧。结合备课,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回放,以下就是我从教学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在导入环节,我先让学生体会课文开头提及的三种细微得几乎可以忽略的声音,很多同学表示听不到,对此我不置可否;紧接着有让静静地聆听自己周围常有却往往被忽略的声音(比如呼吸声,心跳声等),所有人都表示听到了。以此激活学生的生活体验,进入到本课学习的情境。

进入到新授环节,学生通过自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通过预设几个问题“听什么——为什么听——如何听”, 让学生自己理清了文章的思路。在此环节,我把重点放在对本文语言的赏析上,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

第一,作者对声音的描写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充满了诗情画意。如,“蒲公英有一蓬金黄色的头发,当起风的时候,头发互相轻触着,像磨砂纸那样沙沙地一阵细响……”“蚂蚁们排列在红红的枫叶上准备做体操,‘噗!’一粒小酸果从头顶落下,‘不好,炸弹来啦!’……”“一个宁静的冬夜,一朵小小的雪花,从天上轻轻地、轻轻地飘下,飘啊飘,飘落在路边一盏孤灯的面颊上……”把“声音”写得富有诗情画意。

第二,排比句、排比段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更工整,语势强烈,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课文的1、2、3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形象地铺陈出那些富有诗意但又细微得难以觉察的声音;5、6、7段构成一组排比段,列出了生活中习以为常、不被留意的声音,这三个段落基本上均由排比句构成。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行文技巧。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领会运用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不像惯常行文那样或总结或引申,而是别出心裁地建议你做做“声音游戏”,由此教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到拓展延伸部分——学生通过做声音游戏,体验声音的微妙。游戏很简单,学生把玻璃纸揉成一团,然后侧耳聆听玻璃纸缓缓舒展的声音,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然后写下自己听到的声音和获得的感受。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明白了每一节课都需要精心的设计,才不至于教学内容空洞,课堂沉闷乏味。本节课我通过预设的几个问题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然后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同时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感受,使课堂教学收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2:00 | 只看该作者
《你一定会听见的》说课稿
           浦城九牧中学    祖碧霞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
《你一定会听见的》是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四单元的一篇随感式的小品文。这是以“科学”为主题的说明文单元,要达到关注现代科技对人类带来的影响和变化,养成科学观察和科学思维的能力与习惯。又要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来学习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精神。
而《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说明声音的事理说明文,还可以把它看成是抒写声音的抒情散文,不论从哪个角度去解读,我都觉得学习本文都不能离开引导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对丰富多彩的生活的感受,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
本文为自读课文,因此我安排一课时教学。
2、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内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筛选信息的能力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引导学生要用心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
3、教学重点:品味本文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生活的丰富多彩。
二、说教学法
1、教法:由于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体,具有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结合创新教育理论,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自读感悟式,提倡自由研讨。根据“大语文观”的要求,将课内外相结合,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审美、写作能力,因此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
    (1)朗读教学法。本文语言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很适合朗读。因此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优美,为全文的品评鉴赏奠定基础。
(2)美点追踪法。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阅读的主体,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品评文章的美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其独特的美,使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品评鉴赏能力、思维能力同步提高。
(3)引导感悟法。学习了课文对声音的描述,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感受,说说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并说出原因和感受,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践结合。
2、学法:自主探究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学会的,没有教会的。”可见,学习的基础是自主,而学习的关键也是自主。为此,我为学生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自主探究法:欣赏文章美点时,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自由品评。突出重点,注重学生学习中的独特体验。不求面面俱到,这也是符合新课程标准精神的。
    (2)、朗读欣赏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听课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自由读课文,美点追踪;朗读1-3自然段,感受语言美。
3、说教学手段
本文是一篇语言优美、语气亲切的科学小品文,通过描写生活中细微的声音,品味声音中传递出的情味,提醒人用心去感受、倾听生活中的声音,以此来激发学生观察世界的兴趣,来体会生活的美好。因此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中采用声音的“听力大比拼”导入新课,听课文配乐朗读,这种手段更能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感受到语言的优美,更好的品味语言,感悟声音。生活感悟课堂总结后,在《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知识和情感得到同步延伸。
三、说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说明听觉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声音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然而我们平时粗心大意往往会忽略了各种美妙的声音,今天,我们来一次听力大比拼,看看大家是否是生活的有心人?
分组竞赛,每组选一个代表回答。(课件展示声音)
(导入新课时,通过俗语说明听觉的重要性,并通过“听力大比拼”唤起学生对听觉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课堂学习气氛,进而切入课文主题,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听课文朗读,认真听,说说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听课文朗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2、既然作者要我们去聆听这个世界的声音,那么是不是世界上所有的声音都应该用心地、努力地去听呢?
3、是不是所有拥有健康的耳朵的人都能听到这个世界上的美妙的声音呢?作者在文中还提到了一种人——“木头人”,那么作者所说的木头人究竟是怎样的一种人呢?
(设置这两个问题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
(三)美点追踪
1、自由读课文,谈谈本文最吸引你的是什么?
2、合作探究:课文富有诗情画意,很美!美在哪儿?
3、小组讨论,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此本环节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自己的读书感受。让学生进一步具体地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风趣的语言。本环节对于学生的发言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予表扬,对于不当之处适当给予点拨,训练学生的品读及语言表达能力。)
4、指导课文1-3段朗读
(1)请一名同学读1-3段,感受语言的美
(2)指导朗读(语气亲切自然,就像是和朋友促膝谈心,节奏要舒缓一些)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4)分段朗读,女生第一段,男生第二段,齐读第三段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手段,让学生练习朗读,进一步领会运用拟人、排比、问句的表达效果,品味文章生动形象、活泼优美的语言。)
(四)生活感悟
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被忽视的声音,请各位同学回忆并找寻生活中的声音,把你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告诉大家,并简单谈谈原因和感受。
(爱因斯坦说“最重要的教育方法总是鼓励学生去体验生活。” 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通过课文学习拓展到自己生活中的体验,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营造出一种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引导学生用心去感受生活,去体验生活。)
(五)拓展延伸  
模仿课文1-3自然段的写法,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描绘出你心中的声音。
(布置此项作业,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仿写练习,锻炼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做到读写结合。)
(六)课堂总结
1、学习了这篇文章中你有什么收获?感受到了什么呢?
2、教师小结:通过这课的学习,我们领悟到: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不是缺少音乐,而是缺少捕捉音乐的耳朵;生活中不是缺少爱,而是缺少感受爱的心灵。把眼睛叫醒,把耳朵叫醒,把心灵叫醒!
3、最后,在金海心《把耳朵叫醒》的歌声中结束这堂课。“让我们把耳朵叫醒,用心去感受生活,相信:你一定会听到的!”
(在轻快的歌声中结束一堂课,学生兴致高昂,意味盎然,使课堂知识及情感得到课后延伸。)
(七)板书设计:
拥有童心
                     你一定会听见的
热爱生活
板书设计体现了文章的主旨及学习感悟,简单明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10:23:00 | 只看该作者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实录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郝君
  说明:《你一定会听见的》是一篇语言优美,含义深刻的文章与其说是说明文,倒不如说是散文。我把文章安排在期末前上,是想在期末复习的时候,给大家以警醒,让大家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另外,也希望同学们通过学习本文,能切实感受到自己周围的爱和温暖。
  具体设计:
  一.基础板块:字音字意:瞬间:绚丽:顷刻:面颊:清脆:激荡:嘈杂:
  不知不觉:充耳不闻:视而不见:
  二.七嘴八舌:文章中有许多美点,找出你的最爱,谈谈理由
  三.课文分析兼德育渗透:
  四.课外拓展——仿照句子造句
  五.教学思路:点几个词语→析几个句子→品两段话→写一句感悟发现。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学实录(2006-1-7)
  上课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让大家预习课文《你一定会听见的》,不知道大家预习的情况怎样?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检验大家是否预习的标准。现在我们分两个环节检验一下。第一,文章里的词语。你有什么疑问?
  生:老师,我有几个字音读不准。
  师:说说看。
  生:第二段中间的“噗”,第八段的“嚏”。
  师:这个同学求援了,谁能解围那呢?
  生:第一个读“pú”,第二个读“tì”。
  师:还有吗?
  (学生翻书,大家沉寂)
  师:看来读音没有问题了。词义呢?
  生:老师,“无动于衷”什么意思?
  生:“嘈杂”什么意思?
  生:“充耳不闻”我不懂。
  生:我发现书中一个词语有矛盾,“视而不见”,既然看了,怎么又说看不见呢?
  师:好,大家能发现问题很好,不过,我,(我突然意识到对于起始年级要培养学习习惯,于是改了口)我也和大家一样,也存在着疑惑,我们不如一起请教一位不善言谈,却知识渊博的老师(大伙满脸的疑惑,不知道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便说便让第一排的同学自己想办法,眼睛却盯着课桌上厚厚的《现代汉语词典》。其他同学见状,赶紧拿出自己的工具书。很快,学生自己理解了几个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讲出了“衷”“充”在词语中的意思。接着我又让大家造了几个句子,以加强印象。最后我说:“××是一个很会动脑筋的同学,现在我们看看“视而不见”这个词语矛盾吗。”
  一阵窸窣的翻书声后,终于有人说:“不矛盾,在这里是指不重视或不注意。”我表扬了这个同学一番。又说,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现象呢?你是不是视而不见呢?
  这下,班里像炸了锅,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我看时机成熟,说:“别急,看谁说的好。”
  (这个环节看似耽搁了几分钟,但是很有必要。)
  师:第二,本文你读完后,有什么感受?可以畅所欲言:可以谈内容,可以说形式。
  生:我觉得文章的语言很好。
  生:我觉得文章读起来很是亲切。
  生:我想本文主要是提醒我们关注声音,用心聆听。
  生:老师,我感觉这篇文章问句很多。
  生:我发现开头几节文字很特别。
  ……
  师:同学们,饶了我吧!我成了众矢之的了,下面我要做王了,做一次“齐缗王”(学生开始不解,后来开怀大笑)。
  师:有的同学说本文语言很好,谁能独奏?
  一生:老师,文章里运用了许多排比的修辞。
  师:能列举一二吗?
  生:第五段和第七段。
  师:很好,本文不仅有些句子是排比句,还有许多段落也构成了排比,看谁能独具慧眼,快速找到。
  生:我觉得文章的第五,第六,第七三节构成了排比段,但是拿不准。
  师:这几节是不是排比段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构成排比段的要求是结构相似,句式相近。这几个段落符合这个特征吗?
  生:符合。
  师:何以见得?
  生:我有两点根据:一是开头都用“你总听过××声音吧”的句子,二是后面都用“当××”的句子。
  师:很好。我们就该降这样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
  师:我觉得文章还有几个段落也构成了排比段,你知道是哪几个段落吗?
  生:前三节。(异口同声)
  师:文章为什么用排比这种修辞呢?也就是说排比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呢?
  生:使语言优美。
  师:不具体。优美的语言表现很多,具体怎么讲?
  生:生动形象。
  师:很好。不过,排比的作用不仅仅如此。想想你读这些句子或段落时的感觉。
  生:老师,我知道了。
  师:什么感觉?
  生:我觉得好像很有气势。底气很足。
  师:对,排比的作用就是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师:这些句子很美,我们要读出它们的美感,就要注意排比的作用。下面我们来朗诵第五,第六,第七这几节,希望大家注意语气和语势。
  (学生读文章)
  师:有人说,本文语言还富有诗意美,你怎么看?
  生:(沉默)
  师:大家读读文章前几节。想象一下“蒲公英随风飘扬,蚂蚁跑步,雪花飘落”等,是否觉得像童话一样,温馨亲切。给人以诗意美。
  师:文章题目是《你一定能听见的》,那文章的十一节和十二节给我们讲明原因了吗?这到底是为什么?请大家快速读这两个段落。
  生:关键是用心了没有。
  师:对。看来用心十分重要。专心致致,连细小的声音也能听到,否则,漫不经心,较大的声音也会“没有感觉”。
  师:这样,这两节运用了什么手法呢?
  生:对比。
  师:是哪两种人的对比呢?要用文中的话。
  生:聪明的人和木头人。
  师:很好。
  师:那么,这两种人有什么不同呢?从书上划出来。
  学生划相关内容,老师巡视。
  师:大家划得都很好。下面老师问问大家,聪明的人聪明的原因是什么?
  生:知道什么时候该听,什么时候不该听,听时,学会拉选择和思考。
  师:那么“木头人”成为木头人的原因呢?
  生:盲目的鼓掌,跟着摇头,对外界的一切无动于衷。
  师:我们是唯物主义,主张实事求是。请大家抬起头,我们都是聪明人吗?举例说明。
  许多学生又把抬起的头低下了,有的脸都红了。
  师:看来我们很诚实。的确,我每个人都犯过错误,包括老师。没有一个人能说我从来没有犯过错误。
  生:老师,以后我一定听您的话,及时完成作业。以前我总认为时间还长,进了中学了,该好好休息一下了,尽管您给了讲了不少道理,但是我没有听进去。
  生:我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我还很恨他,老是想家里那么多钱,还读书干什么。爸爸给我讲未来竞争多激烈等等,我都没有好好听。
  生:我以前总认为自己长大了,对妈妈的唠叨很烦,有时还对她发脾气,其实,现在想起来,妈妈也是为了我好。
  生:老师,听了大家的发言,我想起来了我读过的一篇文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以前痛恨我的爸爸,总觉得他和我过不去,不让我尽情地玩游戏,不让我晚上外出购物,不让我睡懒觉,不让我和女孩子打电话……以前我总和妈妈好,对爸爸视而不见,现在我懂了,这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
  师:听了大家的发言,老师很感动,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怕自己犯错误,关键是看我们对待错误的态度。大家的态度着实令人敬佩。看来学习本文我们的思想也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一位教育家说,教育使人丰富起来,而我要说,学习使人聪明起来。希望大家以后在生活中做聪明人,少做,不做木头人。(学生鼓掌)
  师:法国的著名的艺术家罗丹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这句话也可以说成: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耳朵。只要我们仔细听,善于听,用心听,肯定能发现生活中许许多多的美来。老师这里有一篇美文想听吗?
  生:想(大声)
  师:想,没门。要听我有个条件:准备好你的耳朵,回答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听出了什么。
  (老师读《最美的声音》出自《演讲语口才》2002年第五期,教室里静悄悄的)
  生:我听出了浓浓的亲情。
  生:我听出了大爱无言。
  生:我听出了我们永远是父母的牵挂。
  ……
  师:很好。我们大家从文章里都听出了自己的感悟。我也希望我们大家把用这双善听的耳朵去倾听生活,我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多更美的发现。
  师:说到感悟,现在“感悟”流行的一个词,打开作文选,到处是这样的文章:《读懂母爱》,《品味幸福》,《品尝失败》,《体验成功》等等,这些文章标题没有写感悟,又有哪一个不是写用心对生活的感悟呢?
  师:说到感悟生活,我们每个人都有绝对的发言权。罗丹的话告诉我们,只要有发现美的眼睛就可以发现美,本文又告诉我们只要有发现美的耳朵就能够发现美。下面请大家按照这样的格式造句:例句:我从蚂蚁的身上发现了团结的力量。
  我从中(或上)发现了。
  生:我从父母的叮咛中发现了家庭的温暖。
  生:我从小蜜蜂身上发现了劳动的伟大。
  生:我从小草的身上发现了坚韧和顽强。
  生:我从父母的身影里发现了生活的艰辛。
  生:我从老师的嘶哑声里发现了责任。
  ……
  师:大家写了很多,也很感人,老师从大家的句子里发现大家一下子成熟了,懂事了。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生活,其实充满了真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感悟,肯定会有更多的新发现。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班长:起立。
  师: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今天同学们的声音特别洪亮)
  附:《最美的声音》
  大学时同寝室有一个家住哈尔滨的同学,他从不给家里打电话。问他,他说家里没有电话,写信就可以了。我们有些奇怪:他家住大城市,生活条件也不错,家里怎么不安电话呢?
  那次暑假回来后,他每天晚上都躲在被窝里听一盘从家里带来的磁带,有几次还哭出了声。我们提出借他的磁带听一听,他说什么也不肯。一次趁他不在,我们从他枕头下翻出那盘磁带,放在录音机里听,好久也没听到声音。我们很是纳闷儿:他每天晚上听这盘空白带干什么呢?
  快毕业时,他才告诉我们原因。原来他父母都是聋哑人,为了生活,他们吃尽了苦也受尽了别人的白眼冷遇。为了他能好好上学读书,父母的心都放在他身上,给他创造了最好的条件,从不让他受一点委屈。后来日子好过了,他却要离开父母去远方上大学,他说:“我时常想念家中的爸爸妈妈,是他们用无言的爱塑造了我的今天。那次暑假回家,我录下了他们呼吸的声音,每晚上听着,感觉父母好像在身边一样。”
  我们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了,亲情是世界上最灿烂的阳光。无论我们走出多远,飞得多高,父母的目光都在我们的背后,我们永远是他们心中最最牵挂的孩子。大爱无言,而那份无言的爱,就是人间最美的声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33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