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410|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7:5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









小学语文教学要立足于发展,这已成为当前大家的共识。但联系教学对象我们要发展儿童的什么?抚今追昔一番,也是很有意义的。叶圣陶先生早在80年前谈到小学国文教育应当怎样改革时曾明确提出了“须认定国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的著名论断。也就是说,语文教学要发展儿童的心灵。



一 发展儿童心灵的意义



首先需要明确“心灵”是什么?简单讲,“心灵”就是指“人的思想感情”。叶老为什么强调语文是发展儿童的心灵的学科呢?语文教学和发展儿童的心灵有什么关系呢?第一,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是由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的。语文是一门表情达意的学科,通过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想情感是义不容辞的任务。正如叶老所说的“文字所以表声音,声音所以达情思,那是人人知道的。没有情思,就没有发出声音的必要,更何需文字?可见情思为声音的泉源,而文字为声音的符号。学童所以需要国文,和我们所以教学童以国文,一方面在磨砺情思,进于丰妙;他方面又在练习表出情思的方法,不至有把捉不住之苦。这两方面,前者为泉源,为根本”《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的著名论断。这一段话,既说明语言、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关系,思想情感是产生语言、文字的源泉,也即“言为心声”。又说明了儿童学习语文的目的,一方面在于磨练情思,使情思“进于丰妙”,既善于思考,又善于感悟;一方面还要练习表达情思的方法,在说话、作文中将自己的情思表达出来。也就是说,通过读书、作文提高思想感情,有了丰富的思想感情,才能对所读的文章理解深刻,才能写好文章。第二,思想情感对儿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要防止的最大恶习,就是冷漠,缺乏热情。儿童内心冷若冰霜,来日成为凡夫俗子。”(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语)这话是极为深刻的。目前,在我们的儿童中有的对人对事都缺乏热情,有些非常感人的事,他们却无动于衷;无论父母对他多么好,他也感受不到、体会不到父母的深情,这是非常危险的。情感是儿童思想意识、道德行为形成的基础与动力;儿童的道德行为都是以道德情感为先驱的。儿童有了爱父母、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才能形成爱父母、爱祖国的行动。所以情感教育,即人格教育。第三,语文教学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知识的解读;二是思想的渗透;三是情感的陶冶。只有达到第三个层次,才是高水平的教学。这三个层次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思想情感是儿童学习的动力和基础。人们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带有情绪和情感的,教学也不例外。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结合就会大大提高认知效果。因为人们所获得的知识只有在情感里保存得最牢固。学生学了许多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遗忘,但是凡打动儿童心灵的东西,都会在其情感深处留下深刻的记忆,终身难忘。从目前的语文教学来看,有的课思想情感因素还是非常薄弱的,明明是一篇含情十分浓厚的课文,师生总是很客观地去读去讲,教师不入情,也很难激起学生的情感。例如,有的老师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从始至终都是一张笑脸,老师这样上课,感情根本没有投入,能激起学生热爱总理的感情吗?当然,并不是说,上这样的课要满面哭相。如果对总理具有深情,会自然地表露在你的言谈举止之中。再以朗读来说,如果感情不投入,能体会出作者的情思吗?作文更是如此,情感是作文的动力,只有情深,才能文美。凡是名家名篇,读起来那么琅琅上口,打动人的情思,就是因为作者心怀深情,而吐露出的情语。恰如近代学者王国维所言:“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语中含蓄情感,情语中映衬着景物。关键在于真景物、真感情。”王振铎编《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与人间词〉》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页。文学作品表达了作者的真情实感,学习语文也要情感丰富,才能读好、写好。儿童情思的形成是蕴涵在人文教育之中的。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提出要“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教学要“注重情感体验”,都说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情思,发展儿童心灵的重要意义。我看语文应成为发展儿童心灵的摇篮。



二 要为儿童创设发展心灵的境遇



叶老提出:“欲求成功的教师,首先,要在为儿童特设的境遇里,发展儿童的心灵,务使儿童的情绪丰富,思想绵密,能这么做才是探源的办法。”《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



创设学习语文的境遇是发展儿童心灵的首要方法。境遇的含义是什么?我认为境遇应从两方面理解,一是比较广泛的境遇。如叶老所讲:“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所以国文教授也须为儿童设备一种境遇,引起他们的需求。”③这里境遇就是指引起儿童学习语文的环境、设备、氛围等。“唯令学童的全生活浸润在发生需求、努力学习的境遇里。……使他们视学习国文如游泳于趣味之海里。” 《叶圣陶教育文集》第三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3页。这样才适宜于儿童心灵的开发。目前我们对这个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们的语文课就是要做很多的作业,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受不到快感,这种境遇必须改变。二是所讲的教学情境。不论阅读或作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富于激发儿童情绪、情感和思想的情境,将儿童引到情思的情境之中,当儿童的情思被激发起来,使之产生愿意读书、急于表达的愿望时,读书、作文才能达到好效果。且看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吉林的情境教学,就非常重视一课开始带有情感的导语激发,以富于形象、生动、优美的激情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或以具体、形象的画面、实物、电脑图像等教学媒体,将学生引入到所要学习的情境之中,以激起学生的情思。不仅在教学的开始注意激发儿童的情思,就是在全过程中,也很善于引导、激发儿童的想象、思维和情感。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儿童的思维活跃、情绪丰富,情思绵密。她更重视作文前的情感激发,如带孩子们去郊外找春天、看秋收、踏雪景,以唤起儿童的欢乐心情,孩子们的情绪高涨,情思活跃,又怎能写不出好文章呢!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各种教学手段,先是以情导入,激发情感,再师生载情读文,文中悟情,以达到师生情感与文本作者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要激起儿童丰富的情绪,绵密的情思,这才是读书、作文的探源。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三 要语言、情思统一



语文学科发展儿童的心灵,激发情思,这是根本。不论阅读还是作文不仅要重视内容的思想情感,也还要注重语言形式和方法,万不能脱离学生的语言实践。阅读教学在感受思想情感之中,还要理解作者是怎样表达思想感情的;要理解文章结构、体会文章表达方法。在这方面,《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的设置有明确的要求,既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注重情感体验”,又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这个目标体现在各学段中,第一学段要求“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要求“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尤其在第三学段,阅读的第五条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这些要求说明:阅读和阅读教学是不同的。我理解这些要求:首先,要明确“表达方法”包括哪些内容,就是构思、选材、谋篇、分段、造句、用词等方面。其次,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是“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也就是说,对于小学生不能要求过高,重点应放在精彩的、逻辑严密的词句表达上;高年级适当指导学生领悟文章结构的合理性,开头、结尾的生动和深意。最后,要指导学生“感受”作品中的优美语言;“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就是说,对“文章表达方法”不能由教师去讲知识,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去“感受”、去“揣摩”、去“体会”、去“领悟”,要有“自己的看法”,要“作出自己的判断”。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再一次强调阅读教学过程一般是由正逆两个过程构成,一是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这是正过程。阅读一篇文章,首先要感知语言,达到对课文内容、情思的初步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主要经过由具体(语言)到概括(内容)的过程。二是由思想内容要点到语言表达的过程,这是逆过程。从语言表达中,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思和文章表达方法。这是构成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是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过程,也是训练学生语言、思维、情感的过程。可以从作者的写作角度探索一些问题,如作者的情思是怎样表达的,文理是怎样阐述的,思路是如何体现的,文章在组织结构、遣词造句方面又有何特色等等。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了初步的感悟,才能达到“善读”的水平。目前,在阅读教学中有一种现象,大多数是停留在前一过程上。强调朗读是正确的,但是对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精彩语句不加咀嚼、体会,不去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思表达的思路,这样的朗读,学生能感悟到思想内涵吗?读之后仅理解课文内容而已。还是要朗读与语句的咀嚼相结合,要达到对课文的语言和情思统一的理解和感悟。要知道阅读教学如果停留在前一个过程上,那仅仅是阅读,而不能称为阅读教学。“阅读”就是要读懂文章内容,而“阅读教学”,不仅要读懂文章内容,而且还要了解文章内容是怎样表达的,也就是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因为阅读教学还要教学生去读──怎样会读,去写──怎样会写;而教学生会读、会写主要在后一过程,尤其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这一过程是不能忽视的。



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中,要始终贯彻语言和情思的统一。课文中有写景的文章,教学时,就要将景与情结合起来,使学生体会出写景语言中的景中之情。课文中有以写事为主的文章,凡是写事的语言,也都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教学时,就要使事与情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写事语言的事中之情;写事的文章一般和人分不开,要通过写事的语言体会人物的情感。课文中凡以写人为主的文章,作者会以鲜明的语言倾注爱憎分明的情感,以所赞扬、歌颂人物人格力量的语言,激起学生的敬仰、爱慕之情。以词句教学来说,必须把词句作为一种创造的手段,使之活跃在儿童的心灵之中,在说话、作文中用词句表达自己的情思,才算真正的掌握。如果儿童只是死记硬背一些词句,不和自己的情思联系,那么他就会对所学的词句、篇章采取冷漠的态度,当然也就不易接受。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体现出语言和情思的统一。



学生作文中,一方面要激发学生的思想感情,作文内容是否丰富,思想感情表达是否丰满;一方面还要在语言表达上进行指导,例如文章结构是否合理,语句是否通顺,词语运用是否恰当,标点符号的运用是否准确,文字书写是否工整、正确,这两方面要全面评改。不能因为强调情思的感悟,而忽视了语言表达方面的训练;也不能因强调语言形式方法的训练,而忽视了人文思想、审美情趣的感悟。因为语言和情思始终是统一的,语文课发展儿童的心灵,就是要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就是要发展儿童基本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情思绵密,语言有序,越学心灵越聪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9 0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四 教师要具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要发展学生的情思,教师必须具有真挚的感情,教师有了真情,才能做到以自己的感情去体会教材中的作者之情,再以之感染学生。例如以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把学生引导到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向学生揭示自然之奥秘,欣赏大自然之美,从而使学生产生热爱自然的情感,进而能书写赞赏大自然的美文。对写英雄、伟人的课文,教师要以真挚的情感,把学生带入到情境之中,唤起学生对英雄、伟人的崇敬、仰慕和爱戴之情。教师要善于抓住重点、难点的语言表达特点,语言中的情感因素,通过读、特别是朗读体会感情,感悟情理,同化情思。由于情感的陶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学生内心就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所爱,恨作者所恨,入境入情,达到“语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受到情感的陶冶。这样,作者、教师、学生的心灵才能达到共鸣,使教学达到最高境界。要使教学达到这个高境界,要发展儿童的心灵,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1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