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46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故宫博物院》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课文解析  



纪开锦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故宫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是中国数千年宫殿建筑艺术的总结性杰作。本文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大体按照游览参观路线,着眼于纵贯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介绍建筑物。你可以顺着作者的指引去参观故宫博物院,去见识它那宏大壮丽的规模与层次井然的布局,去感受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课文总说、分说相结合,全文结构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是总说,概括介绍故宫博物院。第1自然段介绍故宫的位置,在“北京的中心”,是“城中之城”,以及它的历史和在古代宫殿建筑中的地位,它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有五百多年历史。第2自然段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及它的外观概貌和艺术风格。“故宫建筑群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这句话提纲挈领,把故宫雄伟壮丽的全貌作了概括说明,从规模宏大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三个方面说明了建筑群的特点,是全文的总领句。



第二部分(3—15段)是分说。根据故宫的特点,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说明。



“前朝”依次介绍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第4段先写使三大殿成为统一整体的台基,“三大殿矗立在7米多高的白石台基上”,并且设施奇巧。排水管道是一千多个圆雕龙头,这就暗示和渲染了三大殿地位之尊崇。三大殿中详写太和殿,第5段先介绍太和殿的布局和外观,写外观特征抓住色彩特点,“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金锁窗,朱漆门”。这些突出了太和殿色彩鲜明、雄伟壮丽的特点。第6段由外观转入写内景,抓住龙的姿态特点,先写“正中”,次写“背后”和“两旁”,然后由“殿顶”到“中央藻井”,围绕“雕龙宝座”,摹写姿态各异的龙,以显示皇帝是龙的化身。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突出龙,也就突出了皇权的威严。最后第7、8段从位置和功用上说明它在设计方面的象征意义──封建皇帝凭借雄伟的建筑显示威严。总之,太和殿是“前朝”以及整个故宫的重点建筑物,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有代表性,所以三大殿中详写太和殿。



第11段是由介绍“前朝”过渡到写“内廷”。“内廷”略写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及御花园。分别从用途方面加以介绍,宫殿图案以凤为主和“前朝”以龙为主相区别。传说凤凰是百鸟之王,羽毛美丽,象征吉祥美好,封建统治者把后妃比作凤,因此她们住的地方,用的东西都画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节和第6节写龙的装饰相比较,所用句式相似,彼此相映成趣,布局和谐。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对故宫作总的概括,再次强调其艺术特点,作者好像导游似的,把读者带到景山高处,借登临景山俯瞰故宫全景,和第2段的总体介绍遥相互应,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布局的和谐统一,给读者以鲜明、完整的印象。



总之,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说明顺序的安排取决于说明的对象。本文说明故宫博物院建筑结构时,使用的说明顺序注意到以下两个个方面:



一是按照空间顺序。作者介绍故宫大体上是按照浏览参观路线,沿着紫禁城的中轴线,由南到北,逐次介绍建筑物。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加以分析综合。在这同时,还辅以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如第6段中使用的方位词:正中、背后、两旁、中央、周围、下面,准确使用方位词,使说明的事物脉络清晰,井然有序。使读者对路线、方位,各组建筑物的特点与联系,有比较清晰的了解。阅读课文后,我们可以很清楚这条参观的路线是:



天安门→端门→午门→汉白玉石桥→太和门→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小广场→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御花园→顺贞门→神武门。



二是总说分说相结合,首先文章整体按照总分总的顺序。文章1、2段先概括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以及它的外观概貌和建筑特点,然后3至15段以保和殿后面的小广场为界,把故宫分为“前朝”和“内廷”两部分,分别加以介绍。最后一段把读者带到景山高处,回望故宫全貌,对上文的具体分说做综合概括,再次突出这个建筑群规模宏伟壮丽、布局和谐统一的特点。其次,故宫中的每一个宫殿也按照总说分说相结合的顺序进行说明。如在说明太和殿时,第5段先总的介绍它的布局和外观,第6段再转入写它的内部陈设、装饰、用途等。



此外,本文说明时还做到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故宫博物院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值得介绍的东西很多很多(九千多间房屋,九十多万件藏品,九百多万件档案材料),如果全部说明,难免太多太杂,中心不突出。作者主要介绍了中轴线上的“三大殿”“后三宫”,特别是其中的太和殿,无论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在紫禁城中都是最有代表性的,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去写。这样,详略分明,重点突出,说明对象“故宫博物院”就给我们留下了清晰而深刻的印象。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是介绍性的文字,但也不乏生动的描写,虽不刻意求文才,但散文的笔致仍使文章平添了魅力。



语言讲究准确性和科学性。如在介绍故宫的总体布局时,列举了许多数字进行介绍:“紫禁城的城墙10米多高,有四座城门……城呈长方形,占地72万平方米,有大小宫殿70多座,房屋9000多间。城墙外是50多米宽的护城河。”这些数字有的非常精确,如“72万平方米”。句中“多”表示约数,这些表示约略的词语,恰恰起到了正确说明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文中还有很多的地方体现了这一特点。



散文化的描写。如在介绍太和殿的外观时用了生动的描写,“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这里的描写抓住色彩,从外观上突出了太和殿的雄伟壮丽的气势。又如介绍御花园:“亭台楼阁、池馆水榭,掩映在青松翠柏之中;假山怪石、花坛盆景、藤萝翠竹,点缀其间。来到这里,仿佛进入苏州园林。”这里从观赏者的感觉出发,用概括描述的写法,显得生动活泼。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5:0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与《故宫博物院》







黄传惕,湖南省平江县人,1934年生。从小喜欢看书。初中毕业于湖南平江湘北中学,高中毕业于湖南长沙衡湘中学。1953年考入中山大学语言文学系,1954年该系合并到北京大学中文系。1957年在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部,从事新闻和专题节目的编辑与政治、文教等方面的采访工作。



作者正式动手写故宫博物院是在1979年夏天,但是开始酝酿写这篇文章,却是在头一年秋天,在写另一篇文章《天安门颂》的时候。作者翻阅的有关天安门的资料,大都是和故宫连在一起的。天安门和紫禁城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天安门是皇城的正门,是皇帝“金凤颁诏”的地方;现在是故宫博物院的大门,每天有成千上万的游人从这里出入。站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月台上向北眺望,故宫的重重殿宇,一直铺向景山的万寿亭,在湛蓝的晴空下,闪耀着一片金辉,给人以壮美、雄伟的感觉。这就激起了作者写故宫的强烈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故宫简介







故宫又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博物院是在明、清两代皇宫及其收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综合性博物馆。它位于北京城中心,前通天安门,后倚景山,东近王府井街市,西临中南海。故宫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宫。1961年,经国务院批准,故宫被定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故宫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依照中国古代星象学说,紫微垣(即北极星)位于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对应,因此皇帝的居所又称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夺取帝位后,决定迁都北京,即开始营造这座宫殿,至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落成。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的封建帝制--清王朝。中华民国建立后,被赶下台的末代皇帝溥仪,继续在故宫后半部居住了十三年之久,前半部于1914年成立了“古物陈列所”。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冯玉祥率国民军倒戈回师北京,于11月5日限令溥仪出宫,并立即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着手清理清宫财物,并筹建故宫博物院。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俗称故宫。在这前后五百余年中,共有24位皇帝曾在这里生活居住和对全国实行统治。



故宫坐落于北京城南北中轴线,它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全长8公里,皇家禁苑部分约占1/3。整个建筑以中轴线为中心展开,天安门为其序幕,外朝三大殿形成高潮,景山为其终曲。整体建筑主从分明,跌宕起伏,前呼后应,左右对称,由此形成了宫廷区乃至整个北京城的宏伟气魄和井然秩序。仅在宫廷区范围内,共有殿堂馆舍号称9999间半(现存8000余间),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占地72万平方米。为了建造这座巨大的“城中之城”,明王朝倾全国人力物力,征调能工巧匠10万余名,民夫逾百万,所用建筑材料采自全国各地,真可谓“量中华之物力,给人间之仙阙”,堪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最。故宫平面为长方形,其四周由高10米、长约3.4公里的宫廷围括,墙四隅各设造型别致的角楼一座。宫墙四面分别建有宫门,南为午门,北为神武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墙外环绕护城河,河宽52米,长3.8公里,河水清幽,终年不断。



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作,其布局分外朝、内廷两部分。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为主体,左右衔连文华、武英两殿。三大殿以北为内廷,内廷又分中、东、西三路,中为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其后是御花园;中路两侧为东、西六宫。东六宫向南是奉先殿、斋宫、南三所,西六宫向南为养心殿。内廷的外围东有宁寿全宫,西有慈宁、寿安储宫。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礼所谓“前朝后寝”的格局。前朝为“大内正衙”,后寝即所谓“三宫六院”。



如此恢宏浩繁的建筑群,所以未给人杂乱纷繁、局促拥塞之感,主要因为突出了一条极为明显的中轴线和重点突出、简繁得体的建筑手法。建筑群以太和殿为重中之重,它巍然坐落于前朝的中心位置。这里是皇家政治活动的中心,皇帝继位、大婚、朝会、殿试及命将出征均在此举行,所以它的体量最大,等级最高,充分体现了皇权第一的思想。同在中轴线上的内廷主体建筑如乾清宫、交泰殿和坤宁宫,虽然也是帝、后经常活动和处理政务的主要场所,在一定程度上实用性甚至超过外朝三大殿,但它们毕竟不是重大活动的中心,所以它们的建筑规模、体量和豪华程度明显逊于太和殿,表现出严格的“内外有别”。再以各殿飞檐的垂脊兽为例,太和殿设置10尊,乾清宫设置9尊,交泰殿设置7尊;而中轴线两侧的东西六宫各主要大殿仅设置5尊。由此不难看出,紫禁城内人与人之间复杂的等级关系,即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在这里被明白无误的建筑形式完整地体现出来了。等级是权力的象征,也是皇权赖以维系的基础,这其中政治与礼制的内涵,被我们聪明的古代匠人以简洁明快的物质架构昭示于世人。



经初步清点,清代宫廷遗留下来的文物,据1925年公开出版的二十八册《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报告》一书所载,计有一百一十七万余件,包括三代鼎彝、远古玉器、唐宋元明之书法名画、宋元陶瓷、珐琅、漆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匏、金铜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后妃嫔服饰、衣料和家具等等。可谓金翠珠玉,奇珍异宝,天下财富,尽聚于此。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图书典籍、文献档案。为此故宫博物院下设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分别组织人力继续对文物进行整理,并就宫内开辟展室,举办各种陈列,还编辑出版多种刊物,公开资料,进行宣传。



故宫以其完美的古代建筑艺术,丰富的文化艺术藏品和厚重的人文精神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故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







故宫,为什么又称紫禁城?这是因为“紫”字取名于紫宫,紫宫又是天帝之宫。古时,人们把天上的星宿划分为三垣,“三垣”是指三个宫城的意思,即太微垣、紫微垣、天市垣。紫微垣在中间,称为中垣,在北斗星的东北方向,于是古人便认为这是天帝居住的地方,即天帝之宫。封建帝王在封建时代被认为是天帝之子,即天子,那么天子理朝政和居住的地方──皇宫自然应该是人间的“天上宫阙”。又因为皇宫是禁区,非一般人敢涉足,所以故宫又叫紫禁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纪开锦



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介绍建筑物的说明文。学习这篇课文,要了解故宫的位置、布局及其艺术风格。明确本文采用空间的说明顺序。本文是主要是介绍性的文字,但也有生动的描写。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的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揣摩散文化的描写。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采用设置情境进行教学的方法。让学生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介绍故宫博物院的总体概况以及重点内容,使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增强学生对空间的感性认识,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学会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写作思路。



3.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4.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在古老的都城北京有一个同样古老的城池,学名紫禁城,俗名故宫(多媒体显示“故宫”全景录像)。在中华民族绵延悠长的历史中,它无异是封建王朝的一个缩影。作为一名华夏子孙,你是否了解它呢?



故宫知识知多少?课前请同学们去搜集有关故宫的资料,请同学们以“我所知道的故宫”为话题,请各小组把你们所收集到的认为最为得意的一条,用最简练的语言,给大家讲讲。



(二)走进故宫



1.听一遍课文的配乐朗读,注意字的读音、体会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下列问题:(屏幕显示)



①读课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说说这篇文章的结构层次。



②这篇文章的说明对象是“故宫”,在作者的笔下,故宫的特征是什么?请找出最能概括故宫特征的语句。



③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说明故宫的?



3.全班交流。



(三)观赏故宫



这篇文章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1.如果你是一位导游,你如何向游客介绍故宫?请几位学生扮演故宫导游的角色,为游客(其他学生)介绍故宫。



明确:



①介绍建筑物时,一定要按照空间顺序,交代清楚立足点、方位。



②介绍故宫时,要把太和殿作为重点进行详细介绍,做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



③介绍建筑物时,要体现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2.如果你是一位游客,你能对导游的解说进行评价吗?



“游客”(其余学生)可以自由提问并就说明的方法与技巧与“导游”交流,并对“导游”的服务做出评价。



(四)回望故宫



1.游览完故宫,想一想你还有什么疑问。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2.我们一起游览完故宫,请同学们谈谈感想。



3.读完本文,总结在写作说明文上有哪些启示。



(五)感悟体验



1.现在,请你以导游或解说员的身份抓住立足点口头介绍我们的学校或教室。要求: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2.学生准备2分钟,开始发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故宫博物院》教学实录(片段)



山东省日照市新营中学 丁立玲





第二板块:观赏故宫



师:今天,我们组织一个参观旅游团,你是导游,我因有事情,已先行来到太和门,你领着旅游团从天安门到太和门与我汇合?(大屏幕再次出示“故宫一日游”的各大殿位置图)



生:各位团员注意了,跟着我走,穿过端门,进入午门,越过金水河上的汉白玉石桥,我们就到达了太和门。



师:说得准确而又清晰,很好。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故宫博物院,你首先向我们介绍什么?



生:太和殿。



师:走近太和殿,请你向游客们描绘一下太和殿的外景。(大屏幕出示太和殿外景图片)



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太和殿的外景)



师:(点击,图片下方出现课文的描述)两相对照,课文的语言好在哪里?



生:“导游”描述得有些杂乱,特征不是很突出。课文语言简练,突出了太和殿的雄伟气势和壮丽色彩。



生:课文还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从上往下的说明顺序,说明条理准确。



师:这两位同学对太和殿的外观描述点评很全面,掌声鼓励。现在,我们进去看看。(大屏幕再出现太和殿内景图片)请导游向游客介绍一下太和殿内景。介绍时注意立足点在哪里?将按照什么顺序介绍?



生:(学生阅读思考、积极准备)



师:谁来做导游?……好,班长──



(班长讲解太和殿的内景)



师:请一位游客对这位导游作一下评价。



生:这位导游很优秀,语言流利,声音洪亮,对太和殿的内景介绍得很清楚。立足点是朱漆方台和雕龙宝座,按照空间顺序介绍的。



师:他使用了哪些方位词?



生:方位词有:正中、上面、背后、两旁……



生:作为游客,我不明白的是:在介绍内景中,描述龙有十次之多,这是为什么?



生:(学生踊跃发言)故宫是皇宫,而龙则是皇帝的化身,皇帝自命为真龙天子,也是皇权的象征,突出龙,也就是突出皇权的威严。



师:为什么要把太和殿介绍的这么详细?



(以小组为单位,群策群力,解决问题。)



生:太和殿是故宫的核心,是皇帝宝座所在地,是举行重大典礼、皇帝受朝贺的地方。



师:还有补充的吗?



生:同时它又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其雄伟壮丽的外观,布置精美的内景,和谐统一的布局都体现了故宫建筑的风格特点。



师:以上同学对这个问题理解得很到位。我明白了:从这两点看,太和殿无论是历史意义还是艺术价值都最具代表性,因此,要做重中之重来介绍。



师:由于旅行社时间安排过紧,本次参观故宫博物院只能允许大家详细参观太和殿,其余几个景点只能边走边看了。下面我们马上要到神武门搭车了,在出来的路上还可以欣赏到哪些宫殿呢?请你做一简单介绍。



生: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



(大屏幕依次出示这五张图片,对每个殿作一概括介绍。)



第三板块:回望故宫



师:刚才我们一起游览完故宫,你还有什么疑问?说出来,看看哪位导游能帮助你?



(学生经独立思考,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先在四人小组内探讨,不能解决的,提交全班讨论,仍不能解决,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理解。)



师: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游览完故宫,你有何感想?



生:这样一组庞大的建筑,多而不乱,我惊叹于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生:故宫这一宏伟的建筑物,表现出我们民族伟大的创造力,我们应该发扬创造精神,再创奇迹。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建筑,流动的音乐;建筑,无言的史诗。故宫,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集中体现。北京故宫与法国凡尔赛宫、英国白金汉宫、美国白宫、俄罗斯克里姆林宫一起被誉为“世界五大宫”,并于1987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遗产名录”。同学们,让我们以拥有故宫而骄傲吧!像刚才同学说得那样,发扬我们民族的创造精神,再创奇迹!



师:读完本文,在写作说明文上有哪些启示呢?



生:要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合理安排说明的顺序;



生:我补充一点,如果是空间顺序,要注意恰当使用方位词。



生:语言力求准确和简洁。



生:除了以上同学们总结的,我认为还要做到详略得当。



师:好。通过学习这一课,大家收获都不少,下面请大家把自己积累的阅读经验或写作经验记到笔记本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56: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篇文章最初是一篇广播稿,本来就可看作是一篇解说词,设置情境教学,学生学得轻松,也更易于接受知识。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资料由各位同学朗读或用自己的话介绍。学生提供的资料包括故宫的修建经过、规模、作用、地位和与故宫有关的重大史实,介绍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熟悉说明对象。这一过程,为学生理解课文作好了准备,又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听”“读”是学生接触文章的第一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学生听配乐朗读,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使学生对故宫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在这一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在研读的过程中,我注重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我设计了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不仅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更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并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学生表现得也十分积极,在不知不觉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多媒体教学传递信息容量大、形象性强的作用。如:在研读课文重点说明的部分──太和殿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太和殿外景图片”“太和殿内景图片”。然后,学生看着图片对太和殿的外景进行描绘,对太和殿的内景进行介绍。学生在创设好的情境中主动去体验和探究,完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可感,化教师讲解为学生体验、感悟的教学过程。“感悟体验”这一环节让学生当导游或解说员,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训练。



通过这节课,我更加认识到:我们的语文课应成为一种师生共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更应当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构建、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执教者:丁立玲)



专家点评



这节课教师的智慧体现在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引导、鼓励、帮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情境中主动地实践、体验、探究,领悟知识,掌握规律。这也正和《语文课程标准》所建议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是一致的。



课前让学生浏览网站,查找资料,搜集有关故宫的图片和资料。借搜集资料的过程,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将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起来,使语文学习的外延生活化。



课堂上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学”,强调自主、合作、探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倡导多维互动的活动,唤起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观赏故宫”采用模拟导游的形式.,这一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使他们详细地了解故宫的建筑和布局,又能锻炼学生按一定顺序介绍建筑物的能力,让学生在情景中主动实践,提高能力。我们还看到:这堂课在“回望故宫”这一教学板块中,让学生提出疑问,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解答问题,老师甚至为学生提供网络互动这样一个发表的天地。这就使课堂有了让师生感受到的生命的绽放、灵感的闪现、情感的激荡、思维的碰撞……有了学生思维发展的足够空间。



本节课非常注重培养学生“读”和“说”的能力。这两方面的训练又注意了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两者在课堂上得到了很好的结合,在不断深入地学习中,两者训练的要求与难度也在不断变化。因此,即使是科学类文章的学习,语文课仍然体现了“语文”的特点。



此外,本节课在“回望故宫”这一环节中水到渠成地落实了情感目标:通过领略故宫博物院的宏伟艺术魅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发扬民族的创造精神,为祖国为世界再创奇迹!情感目标的落实这一点也是值得肯定的,注重学生通过文本获得精神体验,进而对学生进行精神的提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16 09: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