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网站工作室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石拱桥》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8#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8: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典范的事物说明文,说明结构、顺序、说明方法的使用、说明语言都很有特色。但在一节课内要学习这么多东西,未免太难,要做到面面俱到,恐怕是蜻蜓点水,那么就不如重点突破几点。这是这一册的第一篇说明文,有必要重新明确说明文的文体特征及说明文的目的。这一点关系到整篇文章的解读。因此我首先让学生课前重温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介绍。



另外,本文虽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但最主要的是举例子,那么在学习目标上就把它作为突破点,在对文体特征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这一问题较容易地解决了。其他如说明文的语言特点也是在这一前提下解决的。这就说明在教学中,有时找准一个切入点,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轻松起来。



在弄清楚举例子的注意事项后,设计了一个练习加以巩固,并在揣摩语言之后继续上边的练习。但说明文毕竟是相对枯燥的,那么如何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钻到文章中去就非常关键。在教学本课时,我设计了几项转换学生角色的活动,让他们充当做者、画家,通过有趣的活动去分析文章的结构、品味文章的语言、解说作者的意图,使他们能走近作者、走进文章。实践证明,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只要引导得当,活动设计到位,学生乐学、愿学,就会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执教者:刘钦明)



专家点评



说明文教学重点一般是探究说明的对象、特征、顺序、方法等要素。但是通常状态下,教师往往运用所谓的“板块式”教学结构,把这些要素孤立起来进行“处理”,将课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因而学生获得的只是关于“牛”局部的认识,可谓“目无全牛”。既不能对教材形成整体认识和把握,同时学生的思维也被搞得杂乱无章。本课教师创设了多样新奇的情境,使教学重点与重点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前勾后连,环环相扣,形成了悬念式连续性的探秘寻宝过程。从领会抓住特征说明事物入手,由整体感知到深入文本,到说明方法的运用,再到动手画桥,最后到品味语言、迁移写作,似乎形成了一条美丽的风景线,学生在揽胜的过程形成了连续的思维链。在这个具有严密逻辑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有效激发,在张弛有致的教学韵律中实现了学生思维的全过程参与和深度参与。



本课例关于文体特征的把握和文本内容的解读,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而生成的。首先,在情境中“顺应”。本篇课文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篇说明文,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能“同化”《中国石拱桥》这一新的“外界信息”,需要改变原有认知结构的性质,这就需要探究情境,因为任何知识的意义的产生都离不开情境。讲课教师为此做了两方面工作:一是创设生活情境。片断一让学生依照图片说明桥的特点,片断二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探究运用举例的说明方法有什么要求,其目的就是创设直接经验和未知知识相联系的情境,以实现对已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二是创设吸引力强、含金量高的问题情境。在这些情境中学生以探究文本为载体,获得了关于石拱桥的认识和阅读的方法。其次,在体验中内化。片断三中教师让学生用简笔勾画出两座桥的外形结构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方面使学生变换角色和方式内化知识,另一方面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引发对语言表现力的品味。再次,在互动中共建。课堂上由于教师创设的情境大多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因而形成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多维互动。其中既有对话又有追问,既有讨论又有争辩,既有求同聚合又有发散求异,学生就在这样的富有强度和力度的互动中实现了关于中国石拱桥相关知识意义和文本阅读能力的建构。(张伟忠  孟宪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7 11:09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