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681|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老王》教案、案例、反思等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9: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感知







课文写老王的几个生活片断。老王是一位老实厚道的三轮车夫。他打了一辈子光棍,孤苦无依;他有生理缺陷,一只眼睛瞎的,另一只眼睛有夜盲症,很多人不愿意坐他的车;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里,小屋破破烂烂的,日子过得凄凉艰难。



但是穷苦卑微、不幸的命运并没有扭曲老王善良的本性。他愿意给作者一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没多少钱;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和鸡蛋上门感谢。



所以,理解底层劳动人民老王的“苦”和“善”是教学本文的一个重要切入口,同时可以此深入探讨、体会作者作为高级知识分子对老王的“善”和“愧(怍)”。



作者为什么能够那么关心老王?杨绛夫妇是大专家、高级知识分子,对一个目不识丁的最底层的劳动者竟然这样关心,主要是由于在作者夫妇心目中,人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爱,有人道主义思想。因而作者常照顾老王的生意;老王送香油鸡蛋,也付钱给他;关切地询问老王的生活。但在老王死后,“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为什么愧怍?从文章字里行间可以看见,作者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反省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不仅不够,甚至内心还有些许冷漠。她需要沉痛的忏悔和自省。



例如,老王在临死前一天提着香油和鸡蛋来感谢,作者对他这样描写:“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明知老王病重,面对老王当时身体的极度虚弱和精神上的孤寂无助,作者的笔调却如此冷静,居然会想到去分辨“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而且还能“说得可笑些”,“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如此从容,甚至还能幽默!仿佛置身事外,让人读不出作者发自内心的同情和悲哀,却感觉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开来,有种说不出的漠然!



还有,“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我”明知道老王带病前来的目的是为了表示感谢,他决不会是先送礼后要钱的,更何况他已明知自己活不久了,要了这钱又有何用!但是,“我”口里说着“我知道我知道”行动上却坚决付钱!她并不接受底层劳动人民最真挚最质朴的感情,并不给老王一个表达感谢之情的机会,还是抱着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矜持,与老王保持着距离。这种矜持与距离对老王来说是莫大的伤害和悲哀。老实的他只能“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走了,永远地走了……



“在她的散文中,我们更多地品味出《菜根谭》、《小窗幽记》这样一类明清小品文的韵味,既有洞彻入世的世故之谈,又有超越世俗的内在欢悦。但是,拒绝社会和人生的价值关怀,退守到个人生活的天地里以后,清高、经验、欢悦则极有可能流于空疏、怯弱、庸俗,人格的分裂恰恰在此时出现,此外攀登得越高,从另一面看,却是离根基越远。”(余杰的《知?行?游──重读杨绛》她的不体恤和拒绝,正是一种退守和清高,或者她在一次次被批斗中已经看透了这个世界?可是比她更不幸的老王,却仍能保持着可贵的善良与真诚,她怎能不感到愧怍?



因此,内容上,理解老王的“苦”和“善”是本文教学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深入体会作者对老王“善”和“愧(怍)”交织的复杂情感,从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以及善于解剖自我的可贵精神。



本文语言简洁而有表现力。如文中“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一句中的“悄悄”一词含蓄地写出了老王的善良:不仅不歧视落魄的“我们”,而且处处为“我们”着想。



“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句中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不灵活的形态。



还有如“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句中“直着脚”一词,也描绘出了老王病重的样子。“他只说:我不吃”,“只”字极为简练地写出了老王身体状况非常糟糕,根本没有力气说话,所以语言尽量精简的特点。



诸如此类的语言可引导学生细心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另外,这篇散文材料琐碎,但作者竟能将它们组织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读者对老王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这得益于作者按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行文。



首先写老王的职业,这是老王的谋生方式;其次写他的生理缺陷,指出老王谋生的困难;接着写居住条件。(这部分按逻辑顺序来写)



接下来按时间顺序写。共四个片断,前两个写他为人好,第三个写他的生计越来越困难,最后详写老王离世前一天的事。



这些内容都表现了老王一个突出的特点:善。



所有的材料用一条线索贯穿:“我”与老王的交往。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写作启示:对于庞杂的写作材料,我们应注意写作的顺序;要有贯穿全文的线索;还要突出人物最主要的性格特点。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面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

──解读《老王》





《老王》是作家杨绛1984年3月写作的一篇记叙散文。最早发表在《随笔》1985年第1期,后收入杨绛散文集《杂忆与杂写》“忆旧”部分。《杂忆与杂写》是杨绛继《干校六记》《回忆两篇》《记钱钟书与〈围城〉》和《将饮茶》之后的又一部散文集,分为“忆旧”和“拾遗”两部分。在“自序”中,杨绛写道,“忆旧”部分的散文,是“怀人忆旧之作”,“怀念的人,从极亲到极疏;追忆的事,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所忆之人,有的是杨绛的亲人,如《记杨必》;有的是过去的同事或朋友,如《纪念温德先生》《忆高崇熙先生—旧事拾零》《“吾先生”──旧事拾零》等。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散文集有颇多的篇什记叙的是底层“小人物”。《林奶奶》中的林奶奶是杨绛家里按钟点收费的洗衣服女工,《顺姐的“自由恋爱”》写家里的保姆,赵佩荣(《赵佩荣和强英雄》)、阿福和阿灵(《阿福和阿灵》)则是旧时杨家的佣人,}而《老王》所的则是杨绛因常坐车而熟悉的三轮车夫老王。这些记叙“历史上无足轻重的小人物”的文章,透露出一股对因偶然的人生际遇而曾经走到一起的素昧平生的底层人更深的同情和理解,同时也有一份对“卑微者”的不幸人生的独特观照。



1.蹬车的和坐车的



老王是一个普通到无名的城市贫民。他没有什么亲人,独自住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中“塌败”的小屋里。“他靠着活命的只是一辆破旧的三轮车”,}而且身体残障,“他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但他却是一个本分且老实的善良人。《老王》讲述了三件小事来表现老王的忠厚品性:同样是送冰,“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他压根儿就没有想到过要去“欺负”自己的主顾;“文革”开始时,“我”曾请老王把不能走路的丈夫送到医院,老王“坚决不肯拿钱”,理由是“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散文详细记叙的是老王临死前带病到“我”家来送香油和鸡蛋。那时他己经病了几个月了,他的身体“简直像是从棺材里倒出来的”,以至“我”乍见之下,以为那是“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他拖着直僵僵的身体来到我家,只为送一瓶香油和一包鸡蛋表达自己的谢意,回去后的第二天就死了。



在写这此琐屑的小事时,杨绛一再写老王对钱的态度。以老王的贫穷和无所依靠,似乎应当格外在乎钱,因为那是底层人活命的惟一资木。在《林奶奶》和《顺姐的“自由恋爱”》以及《阿福和阿灵》中,都写到这此小人物如何在意辛辛苦苦挣来的钱,且带着感激不无快意地接受着“我”或“母亲”的慷慨馈赠。尤其在写到阿灵的时候,杨绛带着善意的调侃写道:



妈妈笑说:“你要这么多钱干什么呀?”



她说:“横在枕头边,看看,数数,摸摸。”她倒好像挖苦守财奴呢。



但老王却有所不同。他不仅从不欺诈主顾,即使是自己付出劳动的所得,他也会“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而抱病送来香油和鸡蛋,就纯粹是为表达一份感激之情,“我不是要钱”──正是老王对待“钱”的这种态度,有力地表现了这个普通三轮车夫的善良、忠厚和自尊,另一方面,也隐隐地显露出杨绛在面对老王这个人物时内心的矛盾和不安。



老王和“我”的关系是蹬车的和坐车的,尽管他们之间的实际关系己经不止于此,而有一份温情和彼此的善意。就像散文开篇写到的:“我常坐老王的二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我”给老王钱是理所当然,而老王却常常有些不好意思。他似乎要表达出一份比钱更深的情谊。但对“我”来说,除了“给”钱,除了一份同等相待的善意,却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方式。因此,在领受了老王表达额外谢意的香油和鸡蛋之后,“我总觉得心上不安”。这份不安使“我”“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想着那份不安是否“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或是“因为他来表示谢意,我却拿钱去侮辱他”。但同时心里明白不是,因为“我”相信老王懂得“我领受了他的谢意”。散文结尾写道:“几年过去了,我渐渐地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几年”这一时间的出现不容忽视。这说明在这几年的时间中,“我”会时时想起老王,那个己经悄无声息地消失在“什么沟里”的普通回民。同时也说明,这份不安的心绪给“我”带来的困扰。“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似乎是一个答案,同时也是一个含有深厚情谊的抒情句。通观杨绛的散文,在那此看似平淡而温婉的白描文字中,她极少如此直接地做出这样的议论并表达情感。如一位研究者评价的那样:“杨绛的散文名副其实是记叙散文──她尽量多地运用描写和叙述,而不大议论,尤其很少抒情。”(止庵:《杨绛散文选集·序言》)参照老王,“我”懂得了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但“我”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出一份优越感,而是感到面对着这个“不幸者”自己的无能为力,“我”惟一能表达的仅仅是一份“愧怍”。



作为一篇记人散文,这篇文章用简约的文字,不多的几个片断的描述,展示了一个无名三轮车夫的个性和品格;同时,由于作品特定的表达方式,显露出了作家杨绛的独特人生观和精神世界,并隐约地显露出其内在的矛盾和困惑。



2.情感的蓄与发



如同杨绛的其他散文一样,《老王》在文字表达、材料的选取和谋篇布局上,都表现出了“平淡自然”的风格,好像是信手拈来,不事安排。但就像杨绛在评述《傲慢与偏见》时所说的那样,“现实人生并没有什么布局”,“作者当然插手安排了布局,不过安排得轻巧,不着痕迹”。(《有什么好?──读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在篇章布局的背后,则是出自人生阅历的感悟和情绪的表露。



在文字选择上,杨绛并不刻意雕琢,但往往通过所选择的字句表达出情感取向。如在写到老王身体的残疾时,文章这样写:“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在这里插入“有人说”,且用了“老光棍”二字,使人强烈地领会到像老王这样的人所处的卑贱社会地位,以及他们必然遭受的来自周围环境的恶意。接下来写出“我”的猜测和判断:“反正同是不幸,而后者该是更深的不幸。”尽管这里没有一个表现情感的字句,但两相比照,己经使人知道了“我”的态度和情感取向。写到老王送冰,文中写道:“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前任”这个词,既准确地表达了所要表达的意思,同时也传递出了作者独有的调侃和幽默。



在结构安排上,文章用看似闲散的几个小段落,写出了老王的职业、身世和品性。而描写老王来送香油和鸡蛋的情形,却占据了全篇一半以上的篇幅。这种安排,如《杂忆与杂写》“自序”所说的“从极亲到极疏”“从感我至深到漠不关心”,是按照个人记忆和感受的深刻程度而选择详略。前而的段落只是粗略地勾画出老王的轮廓,而送香油和鸡蛋一节,却把杨绛记忆最深的部分呈现出来。不仅有人物外貌、对话的描写,同时也写出了“我”当时的心理感受。但这仅仅是一个层面的内容,而更深层面,则是情感由蓄积到喷发的过程,因为有了这样一个过程,文章最后一句才有如此强烈的效果。



文章从一种闲谈的笔调开始,讲“我”和老王的关系,讲老王这个人,讲两人之间的交往和接触。没有一字表露感情,但己隐约有一份温情流动其间。情绪表达的“高潮”段落应该在老王送礼一节,但文章仍旧只是娓娓道来。先写到老王的病总不见好。接着写道:“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文中没有交代老王到我家来做什么,所传的是什么话,但读者大致知道是“我”给了老王资助,老王来表示感谢(否则就不会有后面老王说“我不是要钱”)之类。但有一天老王突然抱病亲自登门,送来香油和鸡蛋。老王不善言辞,或许是他连说话的力气也不多了,前后只有二句极简单的应答。而“我”的反应则是被老王的病容所惊吓,直到老王走后才抱歉地想到没有请他坐坐喝曰茶。这份不安在得知老王回去的第二大就死了之后,开始变得强烈,情感也开始由前而的“蓄”转为“发”。因为只有在这个时刻,“我”才真正明白了老王的内心活动,意识到老王对“我”所怀感激之情的深厚。老王己经病到连走路腿都直僵僵的,整个人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在这种情形下,他却一定要带着自己微薄的礼物到“我”家来表达谢意。这说明“我”对老王的善意在他那里多么被看重。文章前面说到,老王没什么“亲人”,在临死之前,他或许意识到对这个世界上惟一对他表达友善的人,应该做出回报。因而,抱病送来香油和鸡蛋,对他竟像是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必须做的一件事情。正是这样一份情谊使“我”觉得无法承受。她希望让老王知道自己领受了他的谢意,同时又觉得尽管如此仍旧不能弥补内心的缺憾和不安。但她也一定想到过:即使她能够对老王有所补偿,事实上也无法改变老王的不幸处境,她所做的一切也仅是杯水车薪而已。对老王这份情谊的领受而起的感动因而萦回于心,于是才有了文章最后一句的感慨和情绪的直接表达。从这样的角度来说,《老王》这篇文章也因此成为对这个不幸者的一份菲薄的祭礼。“愧怍”之情无非出自人生的慈悲心肠。生命之火己萎,但生命的暖意却因此长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有缺陷的文本”



徐社东



八年级上教材,杨绛的《老王》出现在第二单元。



文中描写的老王:田螺眼,老光棍,害了什么恶病,瞎了一只眼,恶病(第二次出现),直僵僵地镶嵌在我家门框里,面如死灰,(两只眼)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简直像是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杨绛用词太歹毒,让北京方言的阴损,暴露无遗,让人怀疑高级知识分子对乡土农民的真正情感,同时也在普及阴毒,教下一代怎么说缺德话。



杨绛的真实情感是健康的,她只是用词不当,用语欠道德上的考虑,当初她写老王时是对一个真实人的朴素的怀念,但现在变成教材,她的文本获得了另外的文本意义,是她始料所不及的,也不是她的错。她当初这样写,给一般人看,无可厚非。但是,我们现在只好批评她,这也是没法子的事。



杨绛所写的这人,值得一写。选材的价值!杨绛表达的情感,是健康的。人文的价值!



课文关键内容:老王是一个朴实得像蚱蜢一样的下等人,在北京拉三轮,杨绛夫妇到他的落脚地看他一眼,和他说一句话,他就当老大的人情记得。杨绛的女儿给他鱼肝油吃,他没齿不忘。老王临死前,一个恐怖的、行将就木的家伙,来到了作者家,报答一次,他带来了香油、鸡蛋,因为他明天就要死了。



杨绛不能暗示、强调她所表达的,她的朴实的文风让许多教师不知道敲击文本的真义,我听到一老师上课带学生数那方巾里的鸡蛋,然后展开讨论。我估计那老师理解不了她文本里的关键情感。



我觉得:



1.有缺陷的文本的教学价值远远大于完美的文本,完美是不可学习模仿的,而提供有弱点的文本,则能让我们避开、从良。



2.当代语文的学习观念应该是:文本是可批判的对象,不能崇拜的对象。



3.但教师要知道文本批判的意义,也不能瞎批判。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0:00 | 只看该作者
《老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把握内容,感悟爱的博大。



过程与方法:理清思路,把握关键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爱生活中的不幸者,陶冶美的情操。



教学重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作者的“善”与“愧”。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把琐碎的材料组织成一个整体的写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电影《骆驼祥子》在暴风雨中拉车的情景。



师:车夫祥子是底层劳动人民的代表。我们生活中常常离不开他们。但是,你知道他们生活中的辛酸和无奈吗?我们该如何对待他们?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另一位车夫──老王的生活,也许你的心灵会有所感悟。



(二)展示学习目标



1.理解老王的“苦”与“善”;体会作者的“善”与“愧”。



2.学习课文的组材方法



(三)课前检测,牛刀小试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伛(  )翳(  )取缔(  )骷髅(  )滞笨(  )愧怍(  )



(四)自主学习,崭露头角



听录音(多媒体展示)



1.理解文中词语,如伛、翳、攥、惶恐、荒僻、塌败、取缔、凑合、骷髅、滞笨、愧怍



2.整体感知:文章围绕老王写了哪些事?



明确:政策不允许,只能透着单干;视力不好,乘客不愿意坐;“文革”期间,只拉一人糊口;送冰,量多,费半,价同;送病人,免费帮助;送礼,知恩图报。



本文材料琐碎,作者是怎样组织的?



明确:兼用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五)体会作者的感情。



合作学习,同舟共济。



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为切入点,引导探究:如何看待文中人物的“幸”与“不幸”?



(多媒体展示问题)



说说老王之“不幸”。



学生齐读2-4段,讨论共同体悟老王之“苦境”:身份卑微,孤苦伶仃;身患眼疾,谋生艰难;身居破屋,生活穷苦。



师:造成老王之“不幸”仅仅就是这些与生俱来的或纯客观的因素吗?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老王处境每况愈下的社会因素?



说说老王是如何对待“不幸”的。



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突破文中写事部分,感受老王之“善心”。



说说作者之“幸”。



师:作者当时处境如何?那文中为何还说自己是“幸运”的?



在这样的处境下,她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关照?



师:作者的做法告诫我们,对自己的不幸要淡然处之,对他人的不幸要事事记挂,要能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



说说全文的主旨。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全文通过写作者与老王的交往,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应有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幸与不幸,都应平等交往,互相尊重。



(六)拓展迁移,深层体验



“以心换心,以爱博得爱,”从课文看,两个善良的人很容易相互理解,达成默契。精读“老王送蛋”一节,换位体验(多媒体展示):



1.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2.假如你是老王,杨先生那样对你,你会怎么想?



迁移: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弱者吗?你平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你像作者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平等的意识,人道主义精神……)



(七)总结



(学生自己作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老王》教学设计



汶上圣泽中英文学校初中部 景玉玺



教学实录(片断)



师:课文结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你是如何看待文中人物的“幸”与“不幸”的?(多媒体展示问题)



1.说说老王之“不幸”



学生齐读2-4段,讨论共同体悟老王之“苦境”:身份卑微,孤苦伶仃;身患眼疾,谋生艰难;身居破屋,生活穷苦。



生1:仅靠一辆破三轮车谋生。



生2: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瞎的。实力不好,乘客不愿坐。



生3:老光棍。



生4:住在破破落落的大院和塌败的小屋。



生5:政策不允许,只能偷着单干。



生6:“文革”期间,只拉一人糊口。



生7:……



师:造成老王之“不幸”仅仅就是这些与生俱来的或纯客观的因素吗?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老王处境每况愈下的社会因素?



生1:不是。文中:“北京解放后,蹬三轮的都组织起来,那时候他‘脑袋慢’,‘没绕过来’,‘晚了一步’,就‘进不去了’。老王常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因为他是单干户。



生2: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



生3:……



师:当时社会的某些不合理的政策更加剧了老王的不幸。



说说老王是如何对待“不幸”的?



小组合作学习,然后交流,突破文中写事部分,感受老王之“善心”。



生1:从不抱怨,默默承受不幸。孤身一人靠一辆破三轮车谋生。



生2:以德报德,不让别人吃亏。给杨先生家送的冰比前任的大一倍,价格相同。



生3:身处困境,却处处顾念他人。送杨先生的丈夫到医院,怕杨先生没钱,不收车费。



生4:知恩图报,极有道德良心。身患重病,还不忘感谢,硬撑着给杨先生家送鸡蛋和香油。



生5:……



说说作者之“幸”:



师:作者当时处境如何?那文中为何还说自己是“幸运”的?



在这样的处境下,她给了老王哪些力所能及的关照?



生1:处境:作者文革时期在干校,挨批斗,进行“劳动改造”。



生2:作者的女儿送鱼肝油给老王,为治他的眼疾。



生3:作者一家总坐他的车,照顾他的生意。



生4:作者一家非常关心老王,总打听他的状况。



生5:……



师:作者的做法告诫我们,对自己的不幸要淡然处之,对他人的不幸要事事记挂,要能真正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人与人之间不论高低贵贱,不论幸与不幸,都应平等交往,互相尊重。



4.“以心换心,以爱博得爱,”从课文看,两个善良的人很容易相互理解,达成默契。精读“老王送蛋”一节,换位体验(多媒体展示):



1.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



2.假如你是老王,杨先生那样对你,你会怎么想?



迁移:你身边有这样的不幸者、弱者吗?你平日是如何对待他们的?你像作者一样,有过良心的叩问吗?相对现实生活中见到的对不幸者、弱者的冷漠,你认为现代人缺失的是什么?(平等的意识,人道主义精神……)



总结



(学生自己作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41: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这个教学设计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立足于唤起学生的真情体验,符合新课标提出的三个维度的统一,采用了朗读体悟、理解体察、换位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尽可能地贴近课文,进入课文,并有所触动,体恤不幸,怜悯弱者,善待生活。把握住了记叙文教学的一般规律,符合由感知到理解,到领悟的新阅读理念。注意到了优化教学环节:导入、明确目标、整体感知、深入研读、梳理拓展,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整个课堂教学有切入课文的新颖角度,有内容开掘的深度,有思维训练的力度,有情感熏陶的强度,有课堂推进的梯度。但整堂课也有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对于教学难点的处理稍显匆促。



(执教:汶上圣泽中英文学校初中部  景玉玺)



专家点评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分导入、展示学习目标、课前检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拓展迁移,深层体验、师生总结七个部分,立足于学生的认知规律,环环相扣,起承转合,过渡自然。



2.切入(点)准确、新颖。设计从“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一句为切入点,引导探究:如何看待文中人物的“幸”与“不幸”?可谓一发牵而全身动,解决好这一个问题,人物的“苦”与“善”跃然纸上,教学重点束手就擒。



3.教育无痕。在解决本课的另一个教学重点时,教师设计了“拓展迁移,深层体验”这一环节,教师并不直接谈作者为什么愧怍这个问题,却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假如你是作者,生命垂危的老王给你送蛋时,你哪些方面会做得更好?”“假如你是老王,杨先生那样对你,你会怎么想?”通过换位思考,极为巧妙地,让学生仿佛亲历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作者的“愧怍”!这正是不留痕迹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这是本设计的一大亮点。



4.不足:贪多求全,面面俱到。本设计只用一个课时时间,内容却囊括了方方面面,上下来让人有上气不接下气之感(赶)。这样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比如教学难点的解决就成蜻蜓点水,谈不上突破。故应拟为两课时为好。



(温州实验中学  陈晓芬)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34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