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664|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阶》教案、案例、反思等综合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一)主旨



《台阶》是一篇底蕴十足的关于农民父亲的文章。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有人认为父亲一心想筑高自家的台阶,是为了抬升自家在村人心目中的地位。难道这仅仅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为了自己的尊严?显然不是,对本文的理解仅此是不够的,而要把思想提升到是中国劳动人民人性的觉醒,价值的追求。一个老实厚道、淳朴善良的农民,不仅要求温饱能够得到解决,不仅要求一个温暖的家能够遮风挡雨,而且还要求地位的提升人们的尊重,这是较高层次上的人性要求。为了实现这个愿望,作为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普通农民,他所依靠的只能是自己的力气与韧劲。尽管其中父亲所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但《台阶》中的父亲还是有其积极意义的,是一个觉醒、有长远生活目标的中国农民。也许我们认为父亲造屋的理想过于简单,抑或微不足道,不值得父亲付出一生的血汗。其实作者就是通过文章的过程与结局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民坚忍不拔的毅力与艰苦创业的精神。让我们看到父亲为了自己的理想与追求,拼命苦干,无怨无悔,任劳任怨。



(二) 结构



本文的结构是围绕着“台阶”进行的,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



本文是一篇结构完整的短篇小说,小说首先是写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然后讲到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最终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这是整部小说的高潮部分。最后是故事的结局,新屋落成了,父亲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朴实的叙述父亲的形象清晰而鲜明。开头写父亲经常坐在三级的旧台阶上舒服的休息,父亲那裂开许多干沟的脚板,只有过年才能洗出脚的本色,却也是黄几几的,是泥土的本色,其实,这正反映了父亲的本色──一个勤劳、淳朴的农民的形象。接着,侧面描写,展现了一幅幅父亲辛勤劳动的画面:“一年中的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那大热天不停歇的忙碌,冬天的早出晚归……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拼命劳作,似乎不曾休息。在造新屋的日子里,是父亲最兴奋,脸上笑容最多的时候,这可是一个农民一辈子的追求!在深秋的晨雾中踏黄泥、放鞭炮时尴尬的举止、托青石板时的将就情态都浓缩在这收获的一刻里。但父亲老了,“我”为他担心,可父亲太倔,没法帮他,因为父亲始终觉得自己是有劲的、能劳动的,直到父亲挑水闪了腰那一刻,他才沉默了,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也许他这时才清楚自己怎么了。父亲一辈子忙碌,同样也是爱孩子的: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三)延伸



李森祥在接受《嘉兴日报》记者采访时曾说:“有人也问我作品里面的父亲是不是我的父亲,其实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亲。”作者以一个农民的儿子作为叙述者,怀着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叙述父亲为赢得地位、赢得尊重而坚忍不拔、拼命苦干的一生。但文章的魅力决不仅仅在于赞美父亲的美好品质,其感人之处更在于文章深蕴的那种淡淡的凄美和辛酸。



文中“我”的父亲秉承了中国农民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特质,为建新屋和新台阶,耗费了自己的大半辈子,而在新屋建成之后,父亲坐在台阶上和人招呼时,却没有了该有的幸福,而是一种难言的自卑和失落。



父亲骨子里的“卑怯”与生活的尴尬决不是一个九级台阶所能抚平的。人与人之间,某些外在的东西可以效仿,但心理的落差永远无法跨越,父亲虽圆“台阶”梦,但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又使父亲梦断“台阶”!



在新台阶落成以前,父亲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使自己近一生的过程充满了情趣、活力、力度等等,但是,当父亲的理想实现之后,他的生命尖活力、意义也就消失了:作者在文章的结尾,将父亲的“老”相作了生动的描绘,这既是生命生理的“老”更是生命意义的“老”──消失。父亲的“失落”意味着什么?“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只能在这种永不停歇的准备之中,在这种追求──满足──再追求以至无穷的前进过程之中得之。”当父亲的台阶造成时,即意味着他“理想日子”的到来,而他的失落,正是因为在满足之后,他没有“创造一种新的人的需要”。



此外,语言简朴自然,通篇采用白描手法,使文章具有自然美、质朴美。拟声词、叠词的大量运用使文章的生活气息更加浓厚,如“唿嗒唿嗒”“刷拉刷拉”“嘎叽”“青幽幽”“黄几几”等,让读者似乎走进了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农村生活,直面那个勤劳、执着、倔强的老人。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生命的底色人生的台阶(节选)



沈红芳



父亲之所以将自己的一生全部付诸于台阶,是因为台阶就是他的人生目的:“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我的理解是,父亲之所以将台阶视为他的人生目的,父亲之所以对台阶如此看重,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有了社会地位,人的物质生存条件才会好一些,这一点,文章中没有给多少说明,但从文章中对家庭生存条件极为困窘的描写上看,我们是可以体会到的。再一个原因,就是有了社会地位,才能被众人所尊重,这一点,文章中虽然也没有给以直接的说明,但我们从文章中对台阶的说明中,也是可以体会到的。



如此,我们就可以明了,父亲之所以毕其力于“台阶”,一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物质生存条件,一是为了赢得众人对他的尊重。而以马克思的人学观点来说,物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前提:忧心忡忡的穷人对再美丽的自然景色也是无动于衷的。而人的本质力量也只有在对象化过程中,也就是说,只有在他人的认可或者是客体对象的改变中,才能得以体现。如此,父亲的人生目的以及他为此作出的全部努力,初看起来,非常卑微,甚至显得几近庸俗──要使自家在村子里显得有地位。但在这外表之下,却有着人的生命底色的存在。如是,我们又可以将台阶视为生命底色的象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地方文化的人生悲剧



王亚桥



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被选入中学语文,是件可喜可贺的事。但是在语文教参和语文教学中,无不把作者和小说的本意浅陋化和曲解化。



其实《台阶》是一篇反思地方文化的小说,描写的是落后的地方文化中的人生悲途。



《台阶》散发着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这里弥漫着一种山区特有的文化风俗:“大庭广众之下,夫妻俩从不合坐一条板凳”;“黄泥、石灰加豆浆的和泥方法”;“母亲治父亲闪腰的土方”;“山村中错错落落的高高低低的台阶”;“谁家的台阶高,谁家的地位就高”……这种地域文化风情在文中俯拾皆是,举目皆然。而浸泡在这种文化汁液中的山民──以父亲为典型,生产、生活和心理文化都深受这种地方文化的影响和支配,左右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制约着他们的眼界和心胸,甚至支配着他们一生的选择和人生目标的追求。这种地方文化已经活化为他们特有的地方心理文化,他们就是这种地方文化的活标本和忠实实践者。



小说中的父亲就是这样,由于自家的台阶低,总感到低人一等,这种长期的心理文化压抑,使他“地眉顺眼”地过了一辈子,言语木讷,少言寡语,形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谦卑的心理文化。也正因为如此,父亲就把一生的追求目标锁定在要盖一座高台阶的新屋上。由于贫穷,这座九级台阶高的新屋,让父亲一年到头,不得适闲,捡砖拾瓦,抱土背石,用十二月的汗雨和泥,用六月的血霜垒屋。为一草一木而拼搏,为一卵一石而奔命,春夏秋冬,脚不连地,数十年如一日。屋盖成了,台阶垒起来了,而父亲却老了,身体也垮了。从一下子能背起三百多斤重石板的壮年,一下子垮掉为连一挑水都不能但的老人。这座九级台阶高的屋就成了父亲的人生坐标,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



这不是单纯的一座高台阶新屋,而纯粹是一种地方文化心理行为,是地方心理文化的典型活现。父亲就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鲜活的表现和悲惨的负载者,这种沉重的地域心理文化让他负重一生。这才是文章最根本的要义,这种典型的地方心理文化的执行者,让我们看到地方心理文化的囚笼作用,它让人自我封闭,让人为之牺牲一生,父亲就是这种文化的牺牲者。



地方心理文化的改造是复杂而艰巨的,因为这种地方心理文化具有超稳性,一旦形成,就有一种支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惯性。当父亲盖完新屋后,他的“手足无措放之地”,他“尴尬地笑”,他在台阶上的不自然地移动,无不在显示着他并没有因为台阶高了,那种谦卑的心理文化就消失了。高高的台阶与伴他一生的谦卑心理文化之间的沟壑更加深了,落差更大了,黑白对比更强烈了。高台阶并没带给他幸福满足感,他反而失落了,从此很少出门,再再坐在台阶上纳凉,因为高高的台阶放不下他那颗浸透了谦卑心理文化的心。



父亲是坚韧的、有毅力的、自强的,但父亲终生没有走出这种地域文化心理的阴影,因而父亲更是这种地方心理文化的牺牲者。因而我认为《台阶》告诉我们的应当是:“台阶文化心理的父亲”这个命题。尽管这个命题充满沉重、辛酸与迷茫,但决不是美丽的,我们不能仅仅让孩子们看到父亲性格中的“闪光”的一面,更要的是“父亲”闪光里的“文化的黑暗。我们有必要探究一下,这种“闪光”为这种心理文化的究竟有多大的价值,我们有要引导学生探讨自己前辈和自己身上那些不良的地方心理基因,冲破狭隘心理文化,放远眼光,冲破狭隘心理文化的樊篱,找到正确的人生目标,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而不仅仅是一座高台阶的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7:00 | 只看该作者
《台阶》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演讲引入。



演讲词:(出示幻灯片创设情景并播放舒缓的钢琴背景音乐)师: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首先,抓住“台阶”这根主线,文章的题目就是台阶,课文是围绕台阶写的。所以通过分析“台阶”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可以把握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以“台阶是父亲的______”的句子,引发学生的思考。



(学生互动讨论、相互补充、教师引导、归纳)



【参考答案】



“是梦想”:“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我们家的台阶低”,“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教师可以让学生找细节描写来反映父亲的这个梦想,比如: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是岁月流逝,身体由强壮到衰弱的证明”: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那石块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呢,“我亲眼看到父亲在用手去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写挑水时闪了腰,“他那张古铜色的脸很像一块青石板。”这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是父亲的喜悦”: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是尴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是父亲的不自在”:“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在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三、精读品味,分析人物形象



1.本文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物?教师要抓住“本色农民”的特点来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自读、根据要求、圈点勾画。



农民本色之一: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一年中的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溪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的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农民本色之二:谦卑和永不想停歇的劳动。



当新台阶造好后,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坐上去。



父亲的“若有所失”: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农民本色之三:对儿子沉默的爱。



幼时的“我”跳台阶摔了一大跤,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会吃苦头的;长大了,父亲能做的,从不让孩子做。父爱是沉默的。



1.把台阶与父亲联系起来:“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_______”。



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中寻找答案,进行品味。



比如:为了台阶,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



父亲的“头发”:“父亲的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他那颗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半晌都没动,那极短的发,似刚收割过的庄稼茬,高低不齐,灰白而失去了生机”。



这两处的描写,前处表现了造屋的辛苦,后一处神态描写──比喻的手法,形象地写出父亲已老了,同时表达了我对父亲劳碌终生而感到悲伤,进一步为全文笼罩上一层凄凉、忧伤之情。



2.读懂父亲与儿子的感情。



请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概括文本中的儿子对父亲终于建起了高台阶的房子这件事情的态度。这表现为了一个填空题:我父亲。



(提示:可能的答案:感激父亲、敬佩父亲、担心父亲、怜惜父亲……)



四、体验反思,拓展迁移



先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回忆自己的父亲,抓住父亲的特点,仿写一句话。



父爱如山!是父亲,在我们蹒跚学步的时候,为我们趟平路上的崎岖;是父亲,在我们顺利成长的途中,把我们扛在肩上让我们看见更广远的世界;是父亲,。



再以“假如今天是父亲节,你会送给你的父亲什么礼物呢?为什么?”为话题,激发学生对父亲的情感。



五、 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六、布置作业



向学生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周国平《妞妞── 一个父亲的札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台阶》教学设计



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 鲁丽香





【精彩片断一】



在李森祥小说《台阶》的教学中,我以简驭繁给学生设计了一个对情节的错误理解。采取说错法进行课堂教学。



错误情节内容如下:



“老屋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青石板台阶,那是当年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它承载了我童年美好的回忆。后来,父亲看到别人家的台阶高,很嫉妒,决心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大房子。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新屋落成那天,父亲亲手点燃了鞭炮,骄傲极了。每天父亲都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



学生边默读,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边质疑,四人一组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边讨论,边合作,边修改,自主交流,不吐不快,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能根据社会环境和家庭背景来体会。如:



生:“他家有三级打磨很光滑的三级青石板台阶,那时父亲用牛车载回来的。”这一处错误主要是对贫困的家境没有清楚的认识。家境极为贫困,不仅没有牛车,更重要的是与石匠打赌,一口气背回来每块石板三百斤石料。父亲吃苦耐劳,他不惜力气,体壮如牛。



有的学生能把文本中对人物的神态描写作为依据,来分析,如:



生:“他看到别人家的台阶高,很嫉妒,”这一错误是对人物形象理解的错误,原文中“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这一处描写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他羡慕而不是忌妒。



有的学生能通过与文本情节的对话,体验出人物的主要性格,如:



生:“他很快买来砖瓦、石料,盖好了房子。”这是对情节的极大扭曲,父亲为建新屋花费了毕生努力,付出巨大代价。他像愚公一样,一分一毛地积攒,一块砖,一片瓦的捡。他终年辛苦、艰难积累、辛勤劳作、从不歇息、吃苦耐劳,才有能力盖新房,建高台阶。



有的学生能透过文本中的细节把握人物的复杂难言的情感,如:



生:“新屋落成那天,他亲手点燃了鞭炮,骄傲极了。”这是没有领会到父亲的谦卑心理,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的也尴尬。极富个性。



有的学生能在与作者的对话中体会出任务的悲剧性。如:



生:“父亲每天坐在最高一级台阶上迎来送往,精神一天比一天足。”父亲谦卑到不会享受胜利的滋味,坐在高台阶上反而不自在。最重要的是父亲的身体累垮了。他失去了健壮,失去了劳动能力。迷失了人生的坐标和价值,精神颓唐,常茫然若失。



【自评:使用说错法这样新颖的教学方法,能够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更好地把握故事情节,理解人物形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台阶》教学设计  



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 鲁丽香



【片断二】



师:父亲是个怎样的人,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1:父亲为了造新房,“他今天从地里捡回一块砖,明天可能又捡进一片瓦,再就是往一个黑瓦罐里塞角票。虽然这些都微不足道,但他做的很认真。……一年中他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滩上捡屋基卵石,剩下半个月用来过年、编草鞋。”这些看似罗里罗嗦的语言却极尽其能的写出了父亲的勤劳、俭朴、认真、吃苦耐劳的品质,让我深深的感动于他的“为家人做嫁衣”的任劳任怨。



师:你感动,因为他是个忘我的父亲!



【自评:学生善于从文章的细微处入手,来分析人物性格】



生2:“……只知道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把柴靠在墙根上,很疲倦地坐在台阶上,把已经磨穿了底的草鞋脱下来,垒在门墙边。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作者用近似夸张的笔墨写出了父亲为了这个家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累,那“堆得超过了台阶”的草鞋就是他勤劳一生,勤俭持家的见证!



师:他感动了,因为一个……其余的生抢答道:“吃苦的父亲!”



生3:“……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有花了太大的力气。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麓,磨穿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这一段看似不动声色的叙述却满含深情地写出了体壮如牛的父亲用自己的虎虎生气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温暖的家,我真的感到父亲是我可以终身依靠的大山,是我可以放心依赖的大树!



其余的生抢着赞道:“一个坚实的父亲!”师由衷地笑了!



【自评:学生的激情被点燃,学生不仅理解了“父亲”,而且对他产生了敬佩之情】



生4:“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没觉得自己有地位。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早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从这段文字里,我感受到父亲是一个要强的人,他不甘人后,他不满足现状,他渴望被人尊重。因为“台阶高”就意味着“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为了有地位,为了被人尊重,父亲劳其一生来盖自己的新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我感动了,他是一个要强的父亲!师生发出会心的微笑。



生5:“……他总觉得坐的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我觉得父亲虽然渴望自己的地位高,但他决不会是目空一切的人,他是一个谦虚的人,地位的似乎变化他就有了一种失落感,一种无所适从的局促感,他是一个谦虚的父亲!



生6:“……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很高。……”读到这里,我眼前浮现了爷爷那高高的驼背,我眼前似乎也浮现了爸爸的驼背,我真的深深明白了他们驼背的原因,我希望自己能够快快地张大,能够为他们减轻一些重量,让他们的背驼的轻一写!



【自评:到此时,学生的感情慢慢从一味的赞美转变为怜惜和同情,可惜老师没有抓住这里的细微的变化,如果能及时把握的话,可以从“父亲”的谦卑和无奈中,更深层地挖掘父亲身上的农民本色】



师:很好,他能够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来体验作者的感情,是呀!爸爸的驼背,妈妈的白发!无不时时写满了他们对我们的浓浓的爱!



生7:父亲年轻时可以一口气把三百来斤重的青石板从山上背到家里,可是,而今的他却连一担水都挑不动。这前后对比的文字非常强烈的震撼了我,我有一种欲言无语,欲哭无泪的感觉。父辈们为我们耗尽了自己的青春、热血,他们的头发白了,背也驼了,他们真的老了。我却张大了,我觉得要好好孝敬他们,否则我们可能会有一种来不及尽孝的深深遗憾。



师:我真的很感动,因为你们不但从中读懂了父亲平凡的一生,也读出了为人子女的感恩图报!希望你们张大了的时候依旧记住“要常回家看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7:38: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 鲁丽香



【教学反思】



这节课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经验:



首先,我不追求课堂气氛的表面繁荣,而是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自主阅读和感悟。听了很多的公开课,我感触最深的一点是表演的成分太多,许多老师的语文课几乎没有了学生阅读的环节,还开脱地说“同学们课下已经充分的预习了”或者走过场似的让学生读个一两分钟就开始集体讨论。每当我看到这样的课成了优质课的时候,我就真的觉得我们的学生会不会在我们的一手导演下变成浮躁和虚伪的一群呢?(不能静下心来阅读;将别人写在书本上的现成的感受拿来表演。)我觉得学生阅读课文的过程就是学会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与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途径,是任何花样繁多的学习方法都无法替代的。我们语文教师没有任何理由剥夺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时间和阅读权利。(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会的阅读时间。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汽笛,享受审美乐趣。)



第二,在阅读的时候,我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感悟文本,这样,学生才会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我经常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性作品的时候要结合自己类似的生活体验或者把自己假想成作品中的某个人,从而来理解和迎合作者的某种特定的感情!同时,我鼓励学生在理解课文的感情之余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到的体验,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所以他对生活的感悟就会有与众不同之处!课文是作者生活经历的高度浓缩,它象一个酵母一样可以诱发读者的一些更深刻,更广泛的阅读心得。作为教师,我们应积极倡导学生在阅读文本后有自己心目中的“哈姆雷特”!(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第三:完成教学的同时利用文本及时、合理地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这种人文教育不是盲目和机械的,教师必须抓住课文独特的审美价值与情感取向适时进行。这堂课,我通过课后的小结,及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地对待人生的理想和努力的追求人生的灿烂;课下的作业不止我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父亲日常的点点滴滴,目的就是想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自己身边的亲人,也感动于他们为自己的付出。这样日积月累的进行人文教育,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执教者:山东省莒南县团林中学鲁丽香老师)



【点评】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处于一种理性化的状态,即总体上重认识轻情感、生理性轻感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纠正这种偏差,使我们的语文教学能够切合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强化感受性、体验性?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上面的鲁老师的案例,可以为这个问题提供答案。在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老师和学生之间进行了平等对话,特别是尊重和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的探索。《台阶》最大的特点就是“丰富感人”的情感充满了整部小说。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走进父亲的内心,去体验一个朴质的农民的精神世界。鲁老师就紧紧地抓住了这一点,并围绕着这一指导方针,进行教学设计。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之中,从父亲的一言一行中,从父亲的眼神、驼背讲到父亲的理想、父亲的遗憾,慢慢地引领着学生一步步的进入父亲的内心世界。



美中不足的是,老师最终没有以“情”开始,以“情”结篇。这篇文章的中心点就是要读懂一个老农民老父亲的心,而课堂最终响起的不是类似《父亲》一样的歌曲,而是唱起了《阳光总在风雨后》,与文章的中心偏离了。且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动情之处:是作者对父亲的怜惜和敬重之心。这是为什么这篇文章始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伤的气氛的原因所在。可是这个案例里缺乏了这个方面的分析。如果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从作者对父亲的一颗关爱之心中学到如何表现对父亲的爱。这也不乏为对人生的一种有益的启示吧。



(温州实验中学  戴小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3:3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