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44|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背影》教案、案例、反思等综合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28: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背影》写于1925年,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情。当时,20岁的朱自清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朱自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背影》描述的就是一个父亲送儿子北上读书,在火车站送别的情形。
文章表现了父亲爱护儿子的深挚情感和儿子对父亲关怀的感激之情。但这种“父子情深”又不是平面化的其乐融融,在父子之爱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另一面,即亲情也会有隔阂,有摩擦,有波折,爱也会有距离──而这,可能正是生活的常态、真态。可以说,“真”,是《背影》的灵魂。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感人且经久不衰,就在于文章所包含、负载的,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



朱自清截取了这一感人过程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和定格这一“背影”及背后的“泪眼”,来表现“悲”“凄”“烦”“爱”“悔”“怜”“敬”“自谴”“自责”等各种情感的交织与汇流。



基于此,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应该是学习的重点。



《背影》在表现手法方面值得学习的很多,比如表现角度新颖独特,剪裁得当,构思精巧,等等。前人之述备矣,此不赘言。



这里单说《背影》的白描手法。所谓白描,通俗说,就是不设喻,不加形容和修饰,用质朴的文字,把当时的情景如实地记写出来,给读者以身临目击之感。换句话说,白描是用叙述的方法进行描写,达到再现实景的艺术效果。



在《背影》里,作者娴熟地运用白描手法,但字里行间又饱含深情。



比如“过铁道买橘子”一段。作者没有泼洒浓墨,只是简单勾勒,如实写下过铁道的情景,但形象却异常鲜明,可以说是作者用白描的文字,就极为传神地把当时的动人情景再现出来了。而在对“背影”简单勾勒中,又蕴含了丰富的感情,透过这“背影”,我们不但看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看到了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所以可以说,这“背影”是感情的浓缩与生活的再现,是作者在对生活观察的基础上的美的创造。



这种蕴含着丰富情感的“白描”,文中比比皆是。



如“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奔丧”“满院狼藉”“簌簌”的简单勾勒,就写出了当时的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很让人揪心,真乃“感时花溅泪”啊!



又如“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混入”“再找不着了”,词句简单普通,但无限伤感尽在这一别,可以用“恨别鸟惊心”来形容了。



《背影》运用朴素的语言,使父子感情显得更真挚,更亲切。叶圣陶先生曾赞扬说,“这篇文章通体干净,没有多余的话,也没有多余的字眼,即使一个“的”字,一个“了”字,也是必须用才用。”这也许有点夸张,但文中用词造句都经过认真考究,绝不随便,也是确实。可以举两个例子说明。



如“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



这里的“说定”,如果用“说过”似乎也通,但逊色多了。“说定”不送,后来终于还是送了,实际上是说而不定,很好地表现出父亲当时的矛盾心理。“再三嘱咐”,表明嘱咐茶房时是反复交代,唯恐茶房有半点疏漏;“甚是仔细”,表明嘱咐内容之详,把送行中应该注意的细微末节都提到了。这些用语,强调说明父亲已经为儿子上车作了极其精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字眼虽然十分平常,但用得恰到好处,使父亲爱子之心跃然纸上。
又如:“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实太聪明了!”一个“唉”字,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作者每每想起此事时深深叹气的神态,以及深深自责和无限内疚的精神折磨,真乃形神兼备。



而文末“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这个“唉”,蕴含着何等彻骨的悲凉和无尽的思念啊!作品虽然戛然而止,但曲终情在,令人不堪回首。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赏析









人们在阅读名篇佳作时,常常会受思维定势的诱导和艺术内在规律召唤之间的矛盾的困扰。在似乎细心咀嚼之中,实质上却常常被评论家或者是作家赋予作品的某些外在因素所影响,而疏忽了作品本身所蕴藏着的艺术意味。这种矛盾也是艺术接受中一种极其常见的心理现象。人们在阅读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常常把审美的双眸固守在父亲的“背影”这个意象之中,体会“背影”无穷的内涵:情感的、社会的、伦理的、血缘的和美学的等等,沉浸在种种“剪不断,理还乱”的阅读心理体验之中。然而,当我们真正地从艺术创作的审美体验过程出发,尤其是在思考诸如“背影”意象的生成,《背影》一文的情感线索,以及作家那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时,就会发现《背影》中除了“背影”这个意象外,还深藏着另一个不容忽视的世界,即曾经出现过多次的“泪水”的意象。阅读《背影》,在咀嚼“背影”意象的同时,不能忽视与之相伴而生的“泪水”。综合言之,有这样几个方面:



(1)《背影》一文中的“背影”“泪水”两个意象总是相伴而生的。“背影”在文中出现了四次,除了第一次说自己“绝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与“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的关系比较间接外,其余三次的出现皆与“泪水”直接相关。“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泪又来了”,“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了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背影”和“泪水”如此紧密地结合,不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也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作家艺术创作中审美体验的真实再现。



(2)在《背影》一文中,作家的审美观照,就是借用“泪水”意象作为形象的代言体。作家以写实之笔,真实地记录了这段意向性结构生成的自然过程。可以说,在文中,“泪水”总是指向“背影”,而“背影”总是被充满“泪水”的双眸所关注着。没有“泪水”意象的浸透,就不会有“背影”意象的生成;同样,没有“背影”,“泪水”也就成了一个空洞的虚拟物;二者可谓缺一不可。



(3)“我”对父亲的情感变化,经历了从怜惜、不理解、理解到怀念的过程。这种双向的情感流向集中体现在“背影”“泪水”意象的频繁出现中,不仅父亲对我的“爱”是通过“我”的情感态度的层层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每次“泪水”意象的出现,都是作家情感的一次升华。如果仅有“背影”这一意象,还只是父爱子的情感线索的单向发展,只能突出父爱子的情怀,这显然不符合作家写作《背影》的真实意图。可以说,“眼”中的“背影”,那只是一种观察,而“泪水”中的“背影”,才是作家情感和审美体验的注入,才构成父子之情的双向发展。由此我们可以说,“泪水”也像“背影”一样,在这篇文章中形成了一种深厚的意义,即以情感为中心,具有血缘的、审美的、社会的等多重内涵。



(4)这篇散文第1段就有过说明:“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了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了眼泪。”其实,除了个人的情思与遭遇,还多多少少带有了一些社会普遍性的“悲欢离合”的情结,折射出旧社会小资产阶级动荡不安、日渐下降的生活境遇和凄凉心情。因此,透过“泪水”,我们便能品味出人生及社会等诸多深刻的主题来。



(5)《背影》这篇文章不是作家的即兴之作,而是事隔八年后的回忆之作,因此,“泪水”和“背影”之间构成了一种审美的距离,各自皆包含着因时间流逝而带来的情感蕴藉和众多意蕴的积淀。这一点从《背影》一文中出现的一系列“醒悟”式的话语中可得到确证,诸如“我最不能忘记”,“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等等。



(6)“背影”与“泪水”互为表里,相互引导,共同贯穿于全文的结构之中。进一步说,作家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作为刻画重心,角度独特而情义深挚。而这种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正是作家以充盈“泪水”的双眸在追寻中审视父亲的“背影”的结果。在这里,“背影”与“泪水”所代表的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组成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运思方式,也构成了这篇文章特有的情感结构空间,二者的融合,构建了这篇散文的整体艺术体系。



面对父亲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究竟是由于哪些原因呢?细细分析,可以有这样一些方面:



(1)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2)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自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老年人的“迂”,却一样是亲子之心,怜爱之情,这是他人所不能比拟的。



(3)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了“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担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下去。



(4)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5)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行为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背影”的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相关链接







(1)《背影》就是一篇父怜子、子疼父的至情之文,而不是所谓朱自清女性情结的投射。准确把握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观和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全面掌握朱自清的生平史料,才能客观、准确地解读《背影》文本。



(秦祖辉徐晖《父子情深话《背影》─—与蒋济永商榷》



《九江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2)朱自清是朱家的长房长孙,从小深受家人的宠爱,旧式封建家庭的生活背景和长期古典哲学的浸染,共同养成了朱自清求真求善求美的人格理想。朱熹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假如我们将朱自清的散文看作浊浊尘世中的一湾碧影,那么在他的散文中所饱蕴的诗学理想和至真至美的情感无疑就是那源源而来的活水!加之作家对自我的反省和对人性的反思与表现,使朱自清的作品中处处弥漫着人性的温情,而非悬于天际的空中楼阁,我想,这或许才是朱自清的散文时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张迎军《问渠哪得清如许?──也谈<背影>里的“背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29: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







教学目标



1.学习抓住“背影”这一感情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法。



2.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体会父子情深。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



教学难点



体味作者为父亲“背影”感动落泪的表层和深层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清者自清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的散文──《背影》。



有人说,这是一支经典的心灵之歌,它不仅是从朱自清的心底唱出,而且也拨动着我们的心弦,引起深深的共鸣。它又是一坛酒,随着我们的年龄增长,其味也愈见醇香。现在我们一起来打开这坛酒。



二、感知:吟读全文



1.请同学们轻声吟读课文。



主问题:文中,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



设计意图:默读、朗读、吟读,形式可以多样,但主要的目的,都是让学生真切地熟悉内容和体验情感。本文之所以选择“吟读”(轻声诵读,只自己听见),是由本文“低回婉转、情抑于中”的情感基调决定的。



三、研读:思维跟踪



主问题:在这一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呢?



明确:宽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行小费、讲价钱,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



由“文中的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领情了吗?”引入儿子对父亲感情转变的探讨。



四、重点:聚焦“背影”



(请一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要读得低沉、哽咽)



主问题:请用“这是一个的背影!”的句式说话。



如: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艰难的背影、非常劳累的背影、沉重的背影、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背负忧愁的背影、满贮父爱的背影”等等。



设计意图:老师先问“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再引导学生思考“父亲的感情转变缘于什么”,然后让学生用“这是一个的背影!”的形式说话,是语言训练,更是思维成果的展示;此时再重读第二、三自然段,这是从文本出发,将思考引向深入。



五、深入:背影的“背后”



主问题: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



如: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一双流泪的眼;背影的背后,是感激;背影的背后,是悔恨;背影的背后”,是理解,等等。



背景材料介入:据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这可是个肥差;他也是一个带有旧式家长礼法色彩的父亲。一方面,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家境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他曾写信指责儿子没有管好妻子。这其实是因为“自叙性”小说《笑的历史》的发表。这篇小说,是朱自清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创作的,讲述了一个活泼受笑的姑娘在嫁到婆家后,如何被害得成为一个只想哭、不敢笑的少妇。此文发表之后,朱父大怒,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父子于是失和。 



但因为多种原因,他被解职了;家境更是大不如前,家中几个孩子要读书,连老母亲的丧事费用都靠借债和变卖典质。办完丧事,他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自清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车站。



就在这一次,朱自清看到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背影”的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复杂的情感都在“泪水”中表现了出来。



可见,在“背影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继续问学生们有新的理解吗?



设计意图:以“背影的背后”为着手点,介入背景介绍,让学生真切“感知现实的残酷,体悟人生百味”;美读“唉”字,让学生在读中体验情感,体悟人生。



六、延伸:亲情体验



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也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钟爱,有些自己本来不在意的事情,相信此时也会浮现在眼前,令你思潮翻滚,乃至流泪……今天有一个让大家直接表达对爸爸的爱的机会,请拿出你们的手机(课前通知带手机),给你爸爸发一个短信,说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在黄磊的《背影》音乐声中,学生发短信。)



歌词呈现: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



眼看天气秋了叶子在哭了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



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



设计意图:情动于衷而形于言,这里大胆地设计了“手机短信”的真实情节,而非虚拟。觉得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的真实情感得以畅快宣泄,让心灵得以震颤。



七、结课:以情换情



同学们,父母之爱,是最熟悉的“陌生”之爱,很多时候我们会熟视无睹,更别说表达这份爱了。朱自清先生抓住了自己难以忘怀的瞬间感受,选取“背影”这一独特视角为刻画重心,又以充盈“泪水”的双眸追寻和审视,构成了父子情感的双向流动,成就了这篇文章独特的艺术运思。



其实何止父爱、母爱,所有的爱都是感人的,也许你承受着却没有发觉,但如果失去了,你一定会觉得珍贵,请仔细回味这记忆中的珍宝,用你们的笔,更用你们的心珍惜身边的每一份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教学设计



温州市实验中学 程日东



片段(一)



师:在这一次父子相聚和分别的过程中,年迈的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呢?



(学生五人回答,略。)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宽慰儿子,为儿子送行,照看行李,行小费、讲价钱,再三嘱咐儿子路上小心,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和日常的絮语,包含着多少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啊!



生6:老师,可是文中的儿子对父亲无微不至的关心并不领情!



师:不领情,是吗?何以见得?



生7:一处是“总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一处是“心里暗笑他的迂”。



师:是啊,“我”是风华正茂的北大学生,而父亲罗嗦又老派,他的行为让我很失面子,觉得他很讨嫌,这便是代沟啊!那么,同学们知道八年后的今天,作为儿子的朱自清还这样认为吗?



生8:不!有变化了。



师:何以见之?



生9:文中说“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还说“那时真是太聪明了”,这是认识到那时是“自作聪明”,是他现在内疚和自责的表现。



生10:还有这个“唉”字!也表明他的自责。



师:你能通过朗读这个“唉”字,把这种自责表现出来吗?



生(读):唉──(深深地叹气)(掌声)



师:一个“自作聪明”,一个“唉”字,说得太好了!这是做了父亲的朱自清对自己“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嘲弄!嘲弄自己的幼稚无知和自以为是。其实父亲是因为家境日下而囊中羞涩啊!老师想问的是,作者从“埋怨和嫌弃”转变为“反省和自责”的情感态度,缘于什么呢?
生11:应该是“为我买橘子”的时候。



生12:是“我”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生13:是父亲攀爬月台时的背影。



师:对,就是这背影,我们一起聚焦这“背影”。



(请一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其他学生用“这是一个的背影!”的句式说话。



(生读得低沉、哽咽;其余学生们显然被感染,都半响不语。)



生14:这是一个沉重的背影!因为父亲的穿戴是黑的,青的,很压抑,让人忧伤。



生15:这是一个蹒跚的背影!可能父亲年纪较大,腿脚不便了



生16:这是一个艰难的背影!



师:哪里可看出“艰难”?



生17:可从爬月台时“探、攀、缩、倾”等词中看出攀爬月台的吃力和艰难。



师:同学们能紧紧扣住文章,读出一个特殊的“背影”,真的很不错!为了更好的解读这个“背影”,我们一起来轻声吟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读后)生18:这是一个忍受着丧母之痛的背影。



生19:这是一个非常劳累的背影,因为丧事而劳累。



生20:这是一个背负忧愁的背影,因为失业而愁。



生21:这是一个满贮父爱的背影。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这个被定格的背影:胖胖的身躯,艰难的步履,蹒跚的脚步,为一个二十岁的儿子买橘子。这样一个背影,包含着多么浓烈的父爱!围绕在儿子身边先前被忽视了的父爱呈现了。作为儿子,还能以旁观者的姿态超然物外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教学设计



温州市实验中学 程日东



片段(二)



师:善于思考的同学们,对这“背影”作了很独到的理解,老师还想问,在这“背影的背后”,你们又能看到什么?



生22: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一双流泪的眼。



师:因为什么而流泪呢?



生23:因为父亲对自己的关爱,很感动,所以忍不住流泪。



生24: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感激。父亲不顾年老,那么胖,还为“我”穿铁道买橘子,我很感激。



生25: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悔恨。因为当年没有理解父爱,还暗笑他的‘迂',现在有了深深的自责,流下的是伤心悔恨的眼泪。
生26:我看到“背影的背后”,是理解。儿子此时理解了父亲为什么不放心茶房,亲自为“我”送行,千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的行为,理解了这便是爱,是父爱。



师:理解了父爱!很对,还理解了什么?



(还理解了什么?生有点茫然)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已经说得很好了!在背影的背后,是一双满含泪水的眼,充满了感激、理解、内疚的复杂情感。为了让同学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这一感情的复杂,老师还要介绍一下他们父子的情感纠葛。



据传记材料表明,朱自清的父亲原是徐州烟酒公卖局长,这可是个肥差;他也是一个带有旧式家长礼法色彩的父亲。一方面,家庭因他娶妾而失和,家境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他曾写信指责儿子没有管好妻子。这其实是因为“自叙性”小说《笑的历史》的发表。这篇小说,是朱自清以妻子武钟谦为原型创作的,讲述了一个活泼受笑的姑娘在嫁到婆家后,如何被害得成为一个只想哭、不敢笑的少妇。此文发表之后,朱父大怒,认为家丑不可外扬,父子于是失和。 



但因为多种原因,他被解职了;家境更是大不如前,家中几个孩子要读书,连老母亲的丧事费用都靠借债和变卖典质。办完丧事,他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自清回北大,因而同行至南京车站。



就在这一次,朱自清看到父亲为自己艰难买橘子的过程,特别是“背影”的映现,情感的通道“訇然中开”,复杂的情感都在“泪水”中表现了出来。



可见,在“背影的背后”,还有更丰富的内涵,现在同学们有新的理解了吗?



生27:我觉得还有儿子对父亲的同情,同情他的不幸遭遇。



生28:我觉得他父亲是咎由自取,娶那么多妾干嘛?



(生哗然)。



生29:我觉得还有儿子对父亲的忧虑。父亲已经老了,但还得维持自己及家人的生计,他能行吗?



生30:我觉得是血缘关系使他们的情感沟通了,这种关系是无可改变的。



师:多有思想啊!其实同学们已经理解了,可不可以这样说,个这“背影”满含的是父爱子的情怀,而这背影背后的“泪眼”,则是父与子消弭嫌隙,沟通情感的映照。有“背影”才有泪眼,泪眼里的背影,才是情感的双向沟通。真是“一哭弭恩仇”啊!那后来呢?



(请一学生朗读最后一段。)



师:老师仿佛听到了“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的感觉。同学们觉得这个“唉!”字该怎么读啊?



生31:要读出深深叹气,表达对父亲的深深思念。



生32:还要读出另外的感叹,感叹人生的悲欢离合。



师:你能读读看吗?



(生读“唉!──”)



师:是啊!这是无限感慨,又意犹未尽,又似往事不堪回首啊!父亲在信中向儿子传递了自己垂垂老矣的信号,凄婉哀伤!儿子眼前浮现的是父亲的形象,脑海中想到的却是父亲的一生。正是对父亲的生命历程的感怀,才引发了朱自清对人生的体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8 16:30:00 | 只看该作者
《背影》教学设计



温州市实验中学 程日东



片段(三)



此时此刻,同学们肯定也会想到自己的爸爸平时对自己的关心和钟爱,有些自己本来不在意的事情,相信此时也会浮现在眼前,令你思潮翻滚,乃至流泪……今天有一个让大家直接表达对爸爸的爱的机会,请拿出你们的手机(课前通知带手机),给你爸爸发一个短信,说一句你最想对他说的话。



(在黄磊的《背影》音乐声中,学生发短信。)



歌词呈现:火车就要开了我就要走了离别就要来了话怎么说呢?



眼看天气秋了叶子在哭了转身是背影了你就进了往事了



我知道这以后以后的以后可能再见不到你了



附学生短信选摘:



1.爸爸,您时时都有许多方法逗我开心,您总是最关心我的一个,爸爸,我爱您!



2.爸爸,记住少抽烟,少喝酒,多运动,您的健康是全家人的幸福,祝您快乐!



3.爸爸,你的教诲像一盏灯,为我照亮前程;爸爸,你的关怀像一把伞,为我遮蔽风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19 23: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