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850|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声》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资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一、相关基础知识



(一)关于作者



黄蓓佳,1955年生于江苏省如皋县。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业。1982年毕业后被分配在江苏省外事办公室工作。次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调江苏省作家协会任专业作家。她1972年开始文学创作,并发表处女作《补考》。以后陆续在《钟山》、《文汇月刊》、《上海文学》、《安徽文学》、《收获》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和儿童文学作品。已出版的作品有:《小船,小船》、《芦花飘飞的时候》、《请和我同行》、《遥远的地方有一片海》、《夜夜狂欢》等。



(二)语文积累



捻  噗  蜷  簪  眯缝  抽噎  恍惚  沙哑 发窘 抽泣  抽噎 出风头 窸窸窣窣 奶声奶气 嘟嘟囔囔 棱角分明



二、内容理解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1.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指导学生学会提取信息,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故事的开端:李京京朗读课文的要求遭到老师的拒绝。



故事的发展:李京京课下用真情朗读课文。(1)李京京在树林里深情朗读课文。(2)李京京纠正同学的朗读遭到嘲笑。



故事的高潮和结局:李京京勇敢举手,在公开课上朗读了课文,实现了自己的心声。



2.请同学们把自己拟想为李京京,以第一人称“我”来复述课文大意。(通过这一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京京实现“心声”的艰难过程)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我们表情朗读小说《凡卡》的教学环节。我太喜欢凡卡、太想读这篇文章了,他深深地吸引了我,似乎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一定要读出那可怜的小凡卡。可是我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们的嘲笑。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同学的怯场打乱时,我鼓起勇气举起了手,用我那沙哑的嗓子、满怀的情感把憋在心里的东西痛痛快快地念了出来……



(二)         自主阅读,感悟重、难点



可先让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教师也可设置以下问题:



1.万卡的故事为什么让李京京感动?



2.你如何看待程老师的做法?



3.文章取名为“心声”,你认为李京京的心声是什么?



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思考之余,小组讨论,交流中互补。对“心声”的探究,教师要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学习体验进行个性化解读,透过京京想朗读课文这件事,分析他内心深处激荡着的其他心声。



要点提示:



1.与作品中万卡的境遇相似的身世遭逢,使他对万卡有着感同身受的理解,情感上产生共鸣,这是非常想读《万卡》的原因,不是为表现而是想把这种感情表达,宣泄出来。



2.(分析时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或语段的朗读来谈谈自己的依据或感悟。)



示例:



“那天由这几个同学朗读。林蓉,你读第一段。……别的同学呢,听的时候坐得端正一些就行了。”



公开课前,程老师事先安排,弄虚作假,把上课变成了一种“做秀”,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不公正的感觉,而且对学生的诚信做人也带来负面影响。



“不行,”程老师干干脆脆地回答,“不行。你的嗓子沙哑得厉害,念不好。”



老师的断然拒绝反映了老师在教育中的绝对权威,这种绝对权威不单容易伤害像京京这样的“有问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挫伤他们的进取心和自尊心,而且也暴露出教育对孩子的不平等以及对孩子独特体验的忽视。我们教育是为了一切人,还是只为那些老师眼睛里的“优秀学生”?



“李京京!注意力集中!”一声呵斥,京京吓了一跳,赶紧扭回脸来。程老师目光不满地盯住他。



老师的大声呵斥,反映出老师对京京这样的孩子缺乏爱心和应有的尊重,这对像京京这样敏感的孩子的心理成长有一定的负作用。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老师长期以来对课堂的垄断和他们在教学中的绝对权威,使孩子的思想感情得不到关注和尊重,一些学生渐渐失去了自己独立的判断而把老师的话当成了“圣旨”。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往往是身体健全的“残疾儿”。



连她说话、手势、走路,也都有那么一股斩钉截铁的劲儿,一看就知道是个认真、好强、又有点自信的人。



程老师是一个充满了朝气的人。她泼辣、能干、认真,浑身散发着阳光般灿烂的气息,一举手一投足,给人扑面而来的是生机蓬勃的青春之美。作为一个老师,这些都是难能可贵的。



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程老师勇于改正,她发颤的声音表现了她内心的激动和变化。在不断地与学生的碰撞中她一定会成为一名好老师的。



3.李京京渴望得到锻炼机会;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认可、尊重;渴望亲情、友情,家庭能和睦,想念爷爷和儿时的伙伴;渴望感情的倾诉、宣泄。



想读《万卡》,他读到的也是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澎湃于心中的那一个个深切的渴望,一个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三、形式把握



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是:



1.结构上的双线交织



课文的明线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的。学校要上公开课,内容是小说《万卡》,非常喜欢这篇小说的李京京要求朗读课文,遭到老师的拒绝。李京京心里很不服气,他不仅自己努力练习,而且还去纠正被安排朗读的同学的错误。最后公开课时别人怯场,给了李京京一个机会,他终于声情并茂地朗读了课文,借此发泄了心中积郁的块垒。小说的暗线是李京京的家庭,他从小和父母分离,和乡下的爷爷住在一起;后来回到父母的身边,目睹父母时常吵架,而且经常成为父母不和的牺牲品。这样的家庭境遇使他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这是他极力要朗读《万卡》的原因。所以小说的暗线是推动明线发展的动力。



2.两相映衬是本文最精妙的写作手段。



小说以朗读《万卡》为契机,带入情节和人物。万卡和主人公李京京的活动紧紧地缠绕在一起。由朗读《万卡》,带出李京京的家庭和他对爷爷的思念:“他不喜欢这个家,总是想念乡下的爷爷。就像可怜的小万卡盼望爷爷接他回家一样,京京也盼着爷爷哪一天来看看他。”由万卡的小女伙伴想到妮儿……最后朗读时他仿佛和万卡心心相通,现实和小说《万卡》在李京京的心里已经交融了,李京京悲凉的感情世界也全面呈现在读者眼前。



四、语言揣摩



本文生动地描写了李京京的心理活动,既有直接的心理描写,也有间接描写。李京京课前想读课文的愿望,树林里对爷爷、对妮儿的思念,课上想读又不敢举手的矛盾,被赵小桢嘲笑后又伤心又气愤的想法,真情投入而读过了头的懊悔……这些心理描写细腻而真切地写出了李京京的心路历程,也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应引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心理的语句,放声诵读并体味其作用。



示例:



“京京叹了一口气,走起神来。讲义从他的手指间滑落,飘在地上。他没有发觉。一动不动。他也有一个乡下的爷爷。小时候,他是在爷爷那儿长大的。……



后来京京长大了……他不知道自己能写成什么样子。”



这两段心理描写,写京京想念乡下的爷爷,通过今昔对比,表现京京对父母的不满,对乡下爷爷的想念。



“这么说,这个叫“奥尔迦”的女孩子一定跟万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格好朋友,叫坭儿,就住在爷爷家对门。……”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乡下小伙伴的怀念之情,充满伤感和无奈。



“不,不是这样的……绝不该有这样撒娇的腔调。”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对万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现他淳朴认真的个性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他真想站起来。可是,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祯会不会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的念出来,吐出来。”



这一段心理描写表现京京想举手却又担心老师不喊他,同学嘲笑他的矛盾心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心声》主题另探



黄靖



《心声》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名叫李京京的男生,因为有着和课文《凡卡》中的主人公相似的情感,他特别想在程老师的公开课上朗读一段课文,并在课前主动向程老师提出。但因他嗓子沙哑,程老师怕影响公开课的效果,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李京京没有放弃,最后通过自己的努力争取到了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的机会,他情真意切的朗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和同学。



教师用书上是这样概括这篇小说的主题的:通过写李京京渴望表达亲情的心声来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真情,批评教育战线存在的追求形式甚至是弄虚作假的不良风气。笔者认为如此概括欠妥,理由有二:



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当然不赞成小说中程老师不尊重学生、抹杀学生积极性的做法,对一味追求公开课效果好而不惜弄虚作假的丑恶风气也深恶痛绝。但以刚升入初一的学生对社会现实的认识水平,能否得出“批评教育战线的不良风气”的结论呢?恐怕很难。



二、此主题似将小说的阅读重点放在程老师身上,而非李京京。按照教师用书上的主题概括,阅读者应将更多的阅读目光投注于程老师,程老师工作自信好强,对李京京的请求断然拒绝,对学生的感受不尊重,对自己公开课上的作假行为心有悔意和愧意。但实际上,正如小说中李京京感到自己和“凡卡”情感有相似性才萌生出了朗读课文的强烈渴望一样,我们的学生也会因与李京京的年龄相近,同处在校园生活中,甚至有着同样的经历而特别同情这个纯朴、可爱的男生,他们会在阅读过程中迫切地想知道李京京最后能不能得偿所愿,他们会为李京京的成功而鼓掌欢笑,他们在李京京身上或许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笔者曾听一位教师执教此文,课堂中,一位个头矮小却甚是活跃的女生说了这样一段话:“拔河比赛老师只选高个,其实矮个同学的力气可能更大。”这不又是一个“李京京”吗?学生的心灵是如此地贴近李京京,我们为何不透过这个人物挖掘一点让学生感到更可亲更真实的东西呢?



笔者认为,小说主题的概括应走近学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不是“居高临下”摆出一副训诫的权威样子。所以,笔者觉得《心声》一文的主题可以概括为:通过写李京京渴望朗读课文、倾诉思念之情,却遭拒绝,最后勇于争取、表达心声的故事,告诉孩子们在人生道路上,美好的愿望遭到他人拒绝或嘲讽时,不要灰心沮丧,更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执著追求,用努力为自己争取成功的机会。



如此概括,理由也有二:



一、更切合小说中主要人物形象李京京的塑造。李京京是一个心地善良、有着美好感情的男生,在他身上,有种非常可贵的精神---执著追求,不轻言放弃。小说中对此有四处精彩的刻画:



第一处,渴望朗读。“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仿佛想说什么”,受到程老师“又是你不定神”的批评后,“京京脸一红,低下了头。可是随即又抬起头来,并且举了举手”。我们应该佩服李京京毛遂自荐的勇气,在程老师已指定了朗读人选后,他仍然说出了自己渴望朗读的心声,“京京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老师,我能……念一段吗?’”



第二处,偷偷朗读。程老师的断然拒绝让李京京很伤心,却没有将他的渴望从心底抹去。在小树林里,“京京心跳起来,忍不住倚在一棵树上,又从书包拿出那份讲义……他选了一段,轻轻地念出声来……”“他咽了一口唾沫,把讲义举在面前,终于大声地从头念了起来……”从轻轻地念到大声地念,难道不是一种美好愿望虽遭拒绝、却敢于坚持的勇气吗?



第三处,指出同学的不足。京京不在程老师的朗读指定人选之列,但那份坚持的勇气鼓舞着他在教室外听同学的朗读。他宁愿冒着被同学嘲讽为“妒忌”的风险,也要大着胆子指出赵小桢朗读的不足。“‘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出来。”这或许不是每一个受到轻视的人都能坚持的勇气。



第四处,勇于争取。遭到老师的无情拒绝、同学的冷嘲热讽的京京,虽然心里难受极了,却似乎没有放弃那热切的渴望,他要争取一个机会,表达自己的心声,倾诉对爷爷和妮儿的思念。尽管有过内心的激烈斗争,“如果举了手,程老师会喊他吗?课后赵小桢会不会嘲笑他?”但终于“他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京京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一个机会,也给了大家一个深深的震撼。



二、更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人生启迪,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童话世界,当他们的纯真愿望遭他人的怀疑,甚至是嘲讽拒绝时,该怎么做?灰心沮丧,放弃心中理想?怀恨在心,处处伺机报复?不言放弃,执著努力追求?李京京的经历或许给了学生最好的答案。他们会懂得在挫折面前不能倒下,努力进取,争取机会,才有成功的可能。人生的启迪在潜移默化中恍然悟出,其效果远远胜过长篇累牍的政治说教,学生若能筑起如此坚实的心灵城墙,在漫漫人生路上,难道还会害怕洪水猛兽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4:00 | 只看该作者
勇敢的挑战 顽强的呼喊

──李京京在公开课上的朗读

唐建新




《心声》是当代女作家黄蓓佳的作品。发表于1982年第3期的《儿童时代》,因其特有的时代思考和艺术感染,被选入了《中国新文艺大系──1976~1982儿童文学集》。



小说是发表在改革开放之初,全国各行各业包括教育在内的拨乱反正时期,教育也是处在百废待兴阶段。一方面要求大干快上,一方面却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在传统的师道尊严和精英教育的陋习中,形式主义和无视学生个性发展要求的情况普遍存在着,一定程度上妨碍着学生个性的解放和心智的成长。



小说《心声》描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区教育局要来学校组织公开课,程老师就在放学以后占用学生的休息时间说事;为了给人一个好的印象,就预先指定六位同学反复操练;对李京京这样敢于提出自己要求的学生是呵斥,皱起眉头;李要求读一小段却被老师以嗓子沙哑念不好而断然拒绝。而在学生的头脑里,教师的绝对权威已根深蒂固。“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只有老师才有资格说这个话。”当赵小桢不敢起来朗读程老师脸上急得“发白”时,“全班都没有人举手。事先说好了的呀!”这些似乎不经意的描写,实际上为我们重现了当年的教育秩序,即教师的话语是绝对真理,它决定和主宰一切,学生只有唯唯诺诺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所追求的便是形式主义的所谓的完美,至于家庭或心理发展有差异的学生,或者有自己想法和要求的学生,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受到了限制。



但是,要完全禁锢住学生的成长是困难的。小说一开始,就预示出了李京京对当时教育的一丝不满。放学了,大家都下课了,只有李京京班还不下课。一开头,不喜欢拖堂的心情就表露了出来,对“认真好强自信”的程老师的占用时间很不高兴:“总喜欢拖那么几分钟,好象这样就能让全班都考一百分似的。”一种揶揄并且略带嘲讽的不满,跃然纸上。当老师钦定好朗读顺序时,李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在老师批评之后仍然举手要求“念一段”,



遭到拒绝之后,李京京独自在小树林子里轻轻地选一段念直至最后大声地从头念,以自己的感同身受的体会以自己的实际行为间接地去争取读的权利。在六位同学预先操练的时候,不顾及自己的学生身份,去指出赵小桢朗读得“不对”。公开课上“全班都没有人举手”,因为是“事先说好了的”,这是多年教育所期待的:按照老师钦定的秩序运行。就在这时,李京京救场了,内心经过激烈的矛盾斗争,不怕同学的嘲讽,也不怕老师的鄙视,下定了决心,“咬紧了嘴唇,郑重地举起右手,眼睛一眨不眨地望着程老师。”程老师仍然不愿意让李京京朗读,在继续扫视全班,“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这个声音沙哑的李京京。”时间也许只有几秒钟,然而却是漫长的挑战与跨越,李京京能够勇敢面对自己,面对全班的尴尬,面对同学们异样的眼光,面对老师可能的再次拒绝,这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是多么不容易啊!在这漫长的几秒钟里,除了勇敢,还需要坚韧,如果轻言放弃,把手缩回来,那就不是李京京了。



李京京毕竟是孩子,十来岁的孩子。他的挑战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个性发展的本能,是一种因为与《万卡》产生了共鸣而急迫想把自己憋在心里的情感在公众面前倾泻以引起注意的本能冲动。在小树林子里的朗读,在六位同学预先练习时的不由自主的关注与批评,都源于自己对故事的深切喜爱。这种纯真的情感,是李京京不自觉、无意识挑战了师道尊严和旧有教育秩序的非理性的真实基础。



李京京的形象是生动饱满的,李京京发出的心声也是富有鲜明的社会意义的。他有与爷爷长时间的至爱深情,有与妮儿两小无猜的纯洁友谊,有对乡下淳朴民风的深切呼唤,有对家庭和睦的强烈期待。丰盈的童年,扭曲的少年,病态的教育,使得李京京产生了对美好时光,对美好亲情的呼唤,也饱含着对教育机会平等、对教育对象个性尊重的强烈呼唤。



程老师也是一个真实可信的鲜活人物。年轻负责,追求完美,不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工作一丝不苟,珍视学校的荣誉。为了区教育局的一节公开课,精心组织,认真准备,力求给区上给同行一个完美的印象,这是不该厚非且值得充分肯定的一种品质。就是在赵小桢怯场,只有李京京一人举手救场时,程老师还希望其他的“嗓子”不那么“沙哑”学生起来朗读,这不是程的错,更不是程的个人品质出了什么问题,而是她所受到的教育,就是培养精英的教育,就是师道尊严时代的教育,就是追求完美的教育,就是形式主义占上风的教育,忽略了每一个孩子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么多年旧教育思想的积累与积淀,在程老师的骨子里烙上了深深的印记。



程老师毕竟年轻,李京京“两颗晶亮的泪珠”的“叭嗒”声震惊了自己固有的教育规则,李京京的发自内心的真情朗读唤醒了一位教育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过了好一会儿”,在历经短暂的然而又漫长痛苦的思想斗争之后,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痛苦地告别自己的过去,“声音发颤”地要求李京京把课文全部读完。一位能够告别昨天顺应教育发展潮流的一代青年教师的形象慢慢出现在了我们面前。



李京京的顽强破土,程老师的痛苦告别,这就是八十年代初的新教育的希望所在啊!



学生写教师上课的作文很多,留下深刻印记的却很少,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写上课的更是凤毛麟角。除了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老舍的《最后一课》外,写上课的作品似乎很少有给人难以忘怀的。也许对学生来说是,课堂教学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于是大家习焉不察或熟视无睹了。



小说《心声》却把一节区上的公开课写得栩栩如生,生动感人。女作家黄蓓佳以细腻的笔触和精妙的构思,抓住上课朗读这一极其平常的事件,通过细节描写,挖掘事件本身蕴含着的时代意味。小说多次写到了公开课的课文《万卡》,而其中的原文引用就是六次,这是很容易犯忌的事情,或雷同或琐碎或拖沓。



然而小说《心声》却很好地处理了故事套故事的戏中戏手法,使得课堂上对课文的引用等艺术处理,都很见作者的独具匠心。



全文59段,在第一部分,李京京在小树林子里朗读的时候,作者出示了两段,一是19段,即《万卡》故事里写信的开头,由圣诞节引出“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以此引出京京对爷爷的回忆与怀念,以及对自己家庭现状的恐惧和害怕。第二次是22段,由礼物收藏“问奥尔迦·伊格纳捷芙娜小姐要”,引出对好朋友妮儿的怀念。第三次是26段,在前两次朗读的基础上京京从头念起来,“三个月前”,被“送来做学徒”,进一步暗含和强化了自己远离爷爷的景况。在小树林子里朗读的三次原文引用,各有侧重,把京京的童年生活,与爷爷的关系,与妮儿的友情,与家庭的不满,都一一串联了暗示了出来,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为下面的情节发展做了厚实的铺垫。



第四次在31段,是赵小桢朗读课文时引用的,因为赵缺乏生活体验,对“我没爹没娘,只剩下您一个人是我的亲人了”读不出那种真切的感受,京京自然而然地就会出来说“不对”,这里的原文引用也为正式上公开课赵小桢不敢站起来朗读,以及听了感同身受的京京的朗读后被感染得轻轻抽泣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第五次、第六次是在公开课上,是课文的54段和6段,京京满怀感情地朗读。祝愿爷爷“过一个快乐的圣诞节,……”。而引出京京晶亮的眼泪的句子是对童年乡村生活的呼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亲爱的爷爷,发发慈悲吧,带我离开这儿回家去,回到我们村子里去吧,我再也受不了啦……我给你跪下了,我会永远为您祷告上帝,带我离开这儿吧……”这里,万卡的形象,京京带血的呼叫,字字句句都咄咄逼人地直压着我们的呼吸,把大家的情感搅动起了惊天的波澜。



作家犀利的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惟妙惟肖地描摹人物的心理活动,勾画其灵魂。如第一部分写京京对小说《万卡》的喜欢:“不知怎么,总是缠在他心上,弄得他一整天都有点儿神情恍惚。”对朗读的渴望,“刚走出教室,琅琅的读书声就从背后追了上来。京京心里痒痒的,忍不住又折回去,趴在教室的窗户外面听。”心里难受,“走出好远,他还听见赵小桢银铃儿似的笑声”。最后下定决心之前的不可抑制的冲动:“不是要出风头,是心里有种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来,吐出来。”



作品发表距今虽然已经二十多年了,但是,其间提出的许多社会问题教育问题,仍然具有积极的思考价值,家庭和睦对孩子成长的意义,乡村生活对童年的深刻影响,受教育权利的平等问题,教育的形式与实效问题,公开课的价值导向问题,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问题,学生个性的发育成熟的条件问题,在今天依然闪烁着理性的光芒。在儿童文学的创作上,无论是题材选择创作手法还是语言风格表现技巧,作品都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深入借鉴学习和鉴赏品味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心声



广州市恒福中学 王珂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能复述故事情节,理清思路,找出文中的主要矛盾冲突。



2.学习本文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来塑造人物形象的写法。



3.理解作者以“心声”为标题的深刻含义,培养平等待人的美好品质,树立对生活和家庭的信心。



教学重点



用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标题的深刻含义和对主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阅读课文。



2.印发小说《万卡》,以便帮助学生解读课文,走近和了解李京京。



教学过程



一、导入阅读,营造情境。



(放背景音乐,营造一种轻松、舒缓的氛围)



面对人生,成长中的我们有太多的心里话要说,谁愿意与大家分享呢?



(学生们在音乐声中回忆、交流……)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心声》,去听听主人公李京京的心声吧!



二、检查阅读,试做练习。



(一)给加点字词注音。



发窘( jiǒng )   抽噎( yē)恍惚( huǎng )( hū )



妒忌( dù )簪子( zān )窸窣( xī)( sū )



(二)解释词语。



发窘:感到为难,表现出窘态。



抽噎:抽搭,一吸一顿几乎不出声的哭泣。



狡猾:指诡计多端,不可信任。在文中是褒义词,形容机灵。



恍惚: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



三、快速阅读,复述情节。



〔示例〕在一次语文公开课的准备过程中,程老师设计了让学生表情朗读小说《万卡》的教学环节。学生李京京被《万卡》深深吸引而无比喜欢,很想参与课文的表情朗读。他的这一愿望遭到老师的断然拒绝和同学的无端嘲笑。最后,在公开课上,当程老师的按部就班被学生的怯场打乱时,李京京举起了手,用沙哑的嗓子满怀感情地朗读了课文,表达了主人公万卡和自己的心声。



四、自主阅读,感悟课文。



(一)学生朗读自己最受感动或触动最深的段落、句子,并说明理由。



(二)想一想,议一议:



1.结合课前对小说《万卡》的阅读理解,说说李京京为什么那么执着地想读《万卡》?



明确:因为相似的家庭境遇使李京京很容易和《万卡》中的小主人公产生共鸣,因此李京京想通过读课文来宣泄自己的感情。



2.请概括李京京的人物形象,并说说这一形象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的。(引导学生从感知文章内容,到关注文章的表现形式)



明确:李京京是一个朴实真诚、善良而宽容、自信而勇敢、对生活有着美好愿望、执著追求真善美的少年。这一形象主要是通过心理活动描写来刻画的。



3.小说题目取名为“心声”,有什么含义?



明确:表层含义──李京京执着地要求在语文公开课上朗读课文《万卡》。



深层含义──希望老师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渴望家庭幸福和睦。



五、纵深阅读,另辟角度。



我们为李京京的遭遇而悲伤、不平,为李京京的执着、善良而感动,也为李京京的如愿以偿而欣慰。诚然,李京京的执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是在他的身上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不足,让我们试着站在另一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李京京这个人物。



(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并结合生活实际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教师概括、总结)



主要的不足之处有:(1)不能积极、主动地与别人沟通,从而得不到人们的理解,使自己陷于被人误解的困境;(2)沉湎于过去,逃避现实,不积极面对家庭矛盾,想办法改善父母关系和自己的处境。



六、实践阅读,参与活动。



班内将举行“你的心声有我愿意听”主题活动,同学和老师可将自己的心声写出来,张贴在课室后的黑板上,大家可在上面附言,发表自己的感受和意见。



活动规则:①为期一周;



②以自愿为原则,老师也可参加;



③注意字迹整洁;



④在所写纸张上留下空白处,以便别人附言;



⑤附言须善意、发自真心,不能进行嘲笑或讥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心声



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 谢红卫



教学实录



导入:创设情境,引入主题(略)



第一个板块:读文悟心声



放轻音乐,学生浏览课文。



(一)倾听京京的心声:



师:在公开课上,京京的心声是什么,你读懂了吗?



生1:(抢着回答)想读课文!



师:这四个字能把京京发自内心的声音概括出来吗?前面能否加个修饰词呢?



生2:我认为是渴望读课文更贴切!



师:渴望!好,从哪里你们看出了京京对读课文的渴望?



【板书:渴望 朗读】



生1:“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巴巴地望着老师,”京京因为心里渴望读课文又怕老师不让,所以才会不安地扭动着身子,眼神里也是这种肯求。



师:说得好,从京京的动作和神态中感受出了渴望。



生2:“京京垂下头,他多么喜欢这个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几行字的那么一段呢!他准能念好。朗读课文难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吗?”从他的心理活动中看出他多么渴望读课文啊。“几行字”和“一段”写出了他内心的迫切!



师:是啊,几行字都行,多么渴望,不高的要求,却有着一种倔强和执着!



生3:在回家的路上,京京拿出书来,觉得书的油墨味儿是那么浓,那么香,真好闻。是因为喜欢读书才会觉得书香的。



师:爱屋及乌啊!



生4:下课赵小桢几个同学练习读课文时,“京京听着,在心里说,不,不是这样的。万卡不是个娇滴滴的小姑娘,他是在恳求,在哭诉,绝不该用撒娇的腔调读。”我认为京京能对课文分析的这么透,是因为他太喜爱这篇课文了。



师:是因为有共鸣而产生喜爱进而产生热切的渴望了,是吧!



生5:在赵小桢还在软绵绵、奶声奶气的往下读的时候,“不是这样的!”京京终于叫了出来。我认为这里的“终于”也体现了他心中对读课文的渴望!



师:很值得品味,你能跟同学们说说你怎么理解这里的“终于”吗?



生5:这说明他的渴望已压抑了很久,对同学们读得语调有不同看法,对老师长久不让他读课文的压抑一下子迸发出来了。



师:很好,你试着把这几句读一下好吗?



(生5很认真地读了起来。)



生6:(很有感情地回答)“要是老师准许他读一段课文,他一定能读好,一定的。他真想大声地读一段,用上全部的感情去读,这是个多好的故事!”这里的“一定”显得很自信,写出了他极其渴望读课文的心情。



师:你读得也很好啊!这是来自心底铿锵的呼唤!很多细节中都可以看出也能体味出京京渴望读课文的心声,但京京的心声仅仅是读课文吗?还有更多的心声吗?



生1:有,还能看出京京很想念爷爷。



师:能找出一个细节来诠释你的理解吗?



生1:从90页最后一段中看出他从万卡的经历中想到自己的爷爷,想到了给爷爷点烟,想到了像个小狗似的蜷在爷爷旁边。听爷爷讲故事。这里的“蜷”字写出了京京和爷爷在一起很亲近很温暖。



师:由此可见,他是仅仅想爷爷吗?



生2:不是,我认为这里有对幸福家庭的渴望。因为他的爸妈总吵架,又总打他。他很想念和爷爷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板书:渴望   幸福】



生3:我认为还有对友谊的渴望。因为现实中的同学对他误解,嘲笑他。他就很怀念和妮儿在一起的快乐时光。那段友谊很纯粹,很开心,无忧无虑!



【板书:渴望   友谊】



师:很纯粹,这个词用得真好!你为什么会用这个词来形容呢?



生:妮儿会爬树,她摘桑果,京京用篮子接,配合得那么好,互相信任。然后,两人坐在河边,把脚丫子浸在水里。痛痛快快地吃桑果,吃得嘴唇和牙齿黑紫黑紫的。特别闲适快乐!和现实中同学们对他误解形成对比。



师:这样的友谊我们也很渴望和向往是吧?让我们一起齐读一下这段好吗,去感受一下这段纯真无邪的童年生活!



(学生充满感情齐读)



生4:老师,我认为京京还特别渴望老师的公平对待。“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这是对老师的不满。



师:请把这几句再读一下好吗?把不满不平给读出来!



(生4朗读)



师:你读得真好!这是激烈的追问!他渴求平等。两个反问表达了心中强烈的不满!



【板书:渴望   公平】



师:我们可以看出京京是将对亲情的渴望,对友谊的渴望,对老师公平的渴望全部融入到了对读课文的渴望之中。本来好像是没希望的事,意外出现了,机会来了,京京抓住了这个机会勇敢地站了起来,把全部的感情融入,读得动情,读得感人。我想同学们一起请出一名同学或者哪个同学自己勇敢地站起来,试着走近京京,动情地给大家读一遍!



(生5主动站起来动情地读课文。)



师:读得好,淋漓尽致,将感情渲泻出来了。



(二)倾听程老师的心声:



师:听了京京的心声,大家都产生了一种悲悯:我们唾手可得的亲情对小京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读课文甚至只想读几行的小小的要求总应该是不难实现的吧?可为什么也这么难呢?原因在谁身上呢?



生(齐声答):是程老师!



师:同学们都说是程老师。你们从文中读出了程老师的心声了吗?



生(部分学生齐答):程老师的心声是上好公开课。



师:我们前面也给加个修饰词,看如何更好地体现出程老师的心声。



生:我认为渴望上好公开课更贴切吧!



师:好,从哪里你们看出了程老师很渴望上好这节公开课呢?



生1:下课铃都响了,她还拖堂,就是要讲上公开课的事。看出她很重视这节课。



生2:提前安排好读课文的人。怕公开课时读不好课文。



生3;京京要读课文她不让,要嗓音好的学生读课文。保证公开课的精彩。



生4:第二天放学后,程老师又把读课文的学生留下来“过关”,说明她真得很渴望上好这节公开课。



第二板块:品文解心声



师:老师极其渴望上好公开课,小京京极其渴望用上全部的感情去读好课文,师生二者的渴望正好组成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并不矛盾啊!可矛盾却产生了,为什么?



生1:是因为京京嗓子是沙哑的,不好听!



师:这是矛盾产生的真正原因吗?



(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到书中寻找原因和依据。并抢着举手回答。)



生2:不是,是程老师渴望上好公开课,只选嗓子好的不肯让京京读。是程老师怕京京给班里丢脸。她只是想展示她个人的风采和优秀学生的风采。



生3:你说的不对,程老师也是个非常认真负责的老师。上级交给的任务她想完成得最好!



生4:可是她在弄虚作假啊!



生3:程老师对京京印象不好,前面有一句:“李京京,注意力集中!”程老师的目光不满地盯住他。从这句话中能看出程老师不满意京京,自然不愿意让差生读课文。她只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而让京京失去展示能力的机会。差生就没有资格展示自己吗?



生4:你们说的也不对,程老师也不是象你们说得那样,最后当京京读得很好时,他坐下了。“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她“过了好一会”,说明她感觉到自己错了,心中也很矛盾,她最后能走到京京面前让他把课文读完,就是没有只顾自己的面子啊。她是一个知错就改的老师!



生2:你说得不对,文中能看到当林蓉读完后,赵小桢不敢站起来读课文,程老师脸上有点发白。全班没有一个人举手,当时京京举手了,程老师有点慌乱了,她的目光在全班同学的脸上扫了一遍,想鼓励更多的人举手,可是,仍然只有一个李京京,她只好说了声:李京京,请你接下去读。并不是程老师愿意让他读,是没有人,如果有一个学生举手,老师也不会叫京京的。



生4:可是文中说了,京京读得太投入了,他后来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也就是说,如果老师不想让他念下去,他把赵小桢读得那段读完,老师就可以让他坐下了。可老师一直没有阻止他。就说明老师已经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程老师是很理解学生的!



(学生们发言争先恐后,课堂成了辩论会场!互不相让,有理有据,活而不乱!)



第三板块:依文说心声(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23:15: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心声》教学中,因为学生与主人公京京有许多共同之处,因此让学生读懂京京的心声是很轻松的事。教学设计如果仅仅停留在读懂京京的层面上就显得肤浅。在启迪学生对京京倾注同情关爱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学生心中对程老师的不满情绪的疏导,这是更高的理性层面──少年人更易有偏激的情绪。客观地说,作者的写作动机亦非指责与控诉。而且,文学欣赏课更应关注的是美的情感体验与引导。因此我特意设计了“你们从文中读出了程老师的心声了吗?”这样一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走近程老师,了解程老师苦心,引导学生走近作者、走入人生。这,就是课堂上搭起的对话平台!它巧妙地回避了教师观念的灌输、课堂理性的说教,正是在这样平等的对话平台上,学生有了参与的兴趣,有了思维的碰撞,也才有了情感的收获。当学生共同肯定了程老师良好的初衷时,我欣喜地看到了他们的善良与宽容,这是课堂上多么美好的情感体验啊!



于是才水到到渠成地推进了一个新的环节:“程老师极其渴望上好公开课,小京京极其渴望用上全部的感情去读好课文,师生二者的渴望正好组成一堂精彩的公开课。并不矛盾啊!可矛盾却产生了,为什么?”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激烈的辩论开始了!这种辩论不是主观的否定、不是无谓的指责,而是立足文本、联系生活而展开的有理有据、有情有义的分析,因此辩论活而不乱,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有了新的感悟和思考,获得了思想启迪!辩论中学生们也体现出了较高的问题意识,互问互答的气氛热烈,而且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捍卫自己的见解,拓展和延伸了教材内容。



于是,从文本出发,师生共同把目光转向了生活。我趁热打铁,有意识地搭桥引导学生们怀着一颗关爱的心去解决问题,让他们依文说心声。学生的回答精彩迭起,出乎我的意料!面对这样的学生,面对这样精彩的回答,我的激情也被孩子们点燃,我情不自禁地也向孩子们道出了我的心声。在孩子们阵阵热烈的掌声中,我们师生完全沉醉在真诚、理解、宽容、快乐的人性美的芬芳中!



整个教学过程中,京京的心声──程老师的心声──学生们的心声──老师的心声,一气呵成!语文教学发挥了语文的思维、情感优势,以知识去激活知识,以心灵去振奋心灵,师生共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深圳市南山区前海学校  谢红卫)

专家点评



这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问题设计。几个问题富于启发性,引出了学生活跃而精彩的发言。而且几个问题很有层次,由浅入深,环环相扣,使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而有节奏。



然而对这节课还是有一点疑问:对于《心声》这种浅显易懂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不只是理解课文的意蕴,而是有更大的收获?比如说,课后练习第二题要求的缩写课文故事,可否让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完成?老师的提问固然精彩而且必要,但是否应该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根据个人阅读感受提出自己的问题?每一个主要问题学生讨论发言之后,可否让学生自己试着对大家的发言做一次小结?……这样实在一点,也许会牺牲一点课堂上的热闹,但会使学生的语文基本功得到更大的提高。(冯善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1-22 12:25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