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002|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致女儿的信教学设计、案例、反思等备课资料整合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整体把握







一、主旨



《致女儿的信》是苏霍姆林斯基写给自己14岁的女儿的一封谈论爱情问题的信。信中将爱情的圣洁、神圣准确而全面地表露在字里行间,将青春期孩子平日里“看在眼里、想在心里”的私秘很自然地摆在公众的面前。



一个14岁的女孩子,当她心中刚刚有了朦胧的爱情的感觉的时候,她会渴望对爱情有更多的了解,然而对于她来说更多的往往是茫然和惶恐。对一个懵懵懂懂的孩子是很难用教条式的语言向其讲述什么是爱情的,而面对女儿的问题不可回避,不能敷衍。于是,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的方式,用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的一个与爱情有关的充满诗意的故事,如话家常,引导女儿去思考,从而昭示了爱情的真谛。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书信让女儿知道:你遇到的问题和困惑,父亲年轻时也遇到过,从而让女儿没有怪异、惊慌、羞涩的感觉。爱情如歌,爱情的纯洁美好,爱情的心理及生理意义等问题在信中也就自然地得到解说。



以智慧的头脑、平等的身份与孩子一起思考问题、观察问题、讨论问题,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需要去学习和借鉴的。



二、结构



本文选取爱情内涵中 “美和力量”“忠诚”“心灵的追念”最重要的三个方面,以人的“情”与“性”的关系为线索,采用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有利于青少年接受的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常用的叙事模式,将这三个方面与爱情人生中的青年、中年、老年三个阶段相对应,将一个复杂而深奥的命题――“爱情”的内涵形象地展示出来,层层推进,起伏有致。



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随着故事的层层推进,爱情的主旨和真谛也逐渐显现: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



《致女儿的信》虽然饱含人生哲理,但从作者童年时代的往事说起,用故事说理,娓娓道来, 深入浅出,语言朴素、简洁、自然、流畅,读来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三、延伸



1.作者简介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是乌克兰(苏联)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后来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短暂,享年不满52岁,他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面向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所有孩子们。他把自己的思想、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他的著作当中。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把心灵献给儿童》《公民的诞生》《给儿子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辉煌成就给他带来了很高的声誉。1957年39岁时,他被选为俄罗斯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59年荣获功勋教师称号。他还荣获两枚列宁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奖章和马卡连柯奖章。不少国家的教育领导机构和有影响的学术团体,纷纷邀请他出国讲学。1968年他再次当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同年6月被选为全苏教师代表大会代表并荣获社会主义劳动英雄称号。他作为一位有独创精神的教育家被载入苏联史册,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



(摘自中国教育报《重读苏霍姆林斯基》文/黄易青)



2. 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



我的小女儿,你看看,我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我聪明的祖母给我讲的故事,不是无缘无故地向你讲述什么是爱情。我要预先提醒你,要让你避免许多姑娘所犯的错误,他们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失掉了幸福、快乐、健康,甚至生命。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美好的,忠实的,真诚的,而且是明智的,审慎的,机警的和严格要求自己的。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快乐和幸福。要记住,我的小女儿,记住在生活中不仅有美的和高尚的东西,遗憾的是还有邪恶、狡猾和卑鄙的行为。你不仅要有坦率的、善良的心肠,而且应当有一颗严肃、坚强、严格要求自己和他人的心。如果他没有学会真正的爱,他仍然是一个野人。一个受过教育的野人比没有受过教育的野人要危险一百倍。



有些青年人的感情是昙花一现的,他们不能真挚地、坚定地、长久地爱一个人。他们道德情操中的这种严重缺点,正是德育和美育工作中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美,说得确切些,是外表美和心灵美的统一。如果一个人没有严格的要求,那么他会很快地迷醉于外表美,随后又大失所望。要认识到真正的美,不仅需要有正确的道德审美观,而且要有对另一个人的关心、体贴和责任感。真正的爱情,意味着不仅是欣赏美,而且要培植美,创造美。



(选自苏霍姆林斯基《爱情的教育》)



3.苏霍姆林斯基论爱情(戈洛瓦诺夫)



他用了多年时间研究这个问题,他认为爱情问题是个性形成中的一个重大问题。他说得很对。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学校执教35年,这使他有机会细心观察自己的学生在其个性形成的最活跃阶段的许多情况。他不是凭从外部观察所得的印象,而是作为一个经常过问这类事情的人,根据长期积累的经验,全面地研究了儿童怎样发育成长为少年、青年的过程,怎样进入成人期,怎样结婚,怎样建立新的家庭关系,最后,他们怎样生儿育女,把自己的孩子送进了学校。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即苏霍姆林斯基)的家里也有孩子。他每天观察他们,同妻子安娜·伊万诺芙娜一道抚育他们成长。这种情况也为他思考“这个难以给予教育、且常被教师忽略的人的心灵深处这一隐秘地方”,提供了不少材料。



爱的欲望存在于人的本性之中。在各民族的语言里,恐怕只有“母亲”这个词可以同它相提并论。爱的真正实质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产生一种非同寻常的倾慕、依恋之情,直至情感在意识中排除自己,在另一个“我”中忘却自己,而恰是在这种“排除”和“忘却”中获得了新我,并以新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在另一方的幸福中找到自己的幸福。爱情是人类关系创造的花冠。随着这种关系的建立,眼前出现许多美好事物,但主要是新的生活。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对爱情的看法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爱情属于人的高级感情。年轻一代德育的实质就在于培养和建立这种感情”。他呼吁自己的同事们要细心观察这种感情,深深尊重这种感情,并要竭尽全力用人的这种最高尚美德填满年轻人的心田。



应当不失时机地教育未来公民懂得这一切。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他们怎样劳动(虽然他们在年满18岁的时候才正式参加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摘自《爱情的教育》一书的序言,世敏、寒薇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卢梭论爱情教育



一到人觉得他需要一个伴侣的时候,他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人,他的心就不再是一个孤独的心了。他同别人的种种关系,他心中的一切爱,都将随着他同这个伴侣的关系同时发生。他这第一个欲念很快就会使其他的欲念骚动起来。



这个本能的发展倾向是难以确定的。这种性别的人为另一种性别的人所吸引,这是天性的冲动。选择、偏好和个人的爱,完全是由人的知识、偏见和习惯产生的;要使我们懂得爱,那是需要经过很多时间和具备很多知识的。只有在经过判断之后,我们才有所爱;只有在经过比较之后,我们才有所选择。这些判断的形成虽然是无意识的,但不能因此就说它们是不真实的。真正的爱,不管你怎样说,都始终是受到人的尊重的,因为尽管爱的魅力能使我们陷入歧途,尽管它不把那些丑恶的性质从感受到爱的心中完全排除,而且,甚至还会产生一些丑恶的性质,但它始终是受到尊重的,没有这种尊重,我们就不能达到感受爱的境地。我们认为是违反理性的选择,正是来源于理性的。我们之所以说爱是盲目的,那是因为它的眼睛比我们的眼睛好,能看到我们看不到的关系。在没有任何道德观和审美观的男人看来,所有的妇女都同样是很好的,他所遇到的头一个女人在他看来总是最可爱的。爱不仅不是由自然产生的,而且它还限制着自然的欲念的发展;正是由于它,除了被爱的对象以外,这种性别的人对另一种性别的人才满不在乎。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7:00 | 只看该作者
名家赏析  







1.文章构思极富匠心



(1)对比中讲述,什么是爱情自然明白。故事开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样对比讲述,前有伏笔,后有点睛,自然明白了人与动物之区别,凸显出爱情之纯洁与高尚。(2)反复中渐变,认识自然提高。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在重复中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这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文章切入有妙招



“什么是爱情?”这是一个非常复杂而深奥的命题,要想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是给十四岁的女儿回答这个问题,的确让人有些为难。而作者却巧妙地选取了切入点:     



(1)不正面回答,让祖母玛丽娅说话,并真诚地袒露:“从前,这个问题也同样使我不平静。”我也同样问过“什么是爱情”,以过来人亲历的口吻说话,讲述故事时也不忘将“过去的我”穿插其中,拉近了与女儿的心理距离。



(2)不长篇宏论,用简单的故事作答。作为一名教育家,作者深知“十四岁”孩子的趣味所在,没有枯燥的哲学、社会学、伦理学理论,而是选取了孩子感兴趣的“童话故事”,看似简单,实则匠心别具。



3.文章寓意显深刻



文章主体部分的故事并不令人费解,但故事背后的寓意却耐人寻味。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



4.文章描写见工笔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作者每次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有个性化的语言:“好呀!看我不惩罚你们才怪!从现在起你们就要变老。一生中的每时每刻都将消磨你们的青春和力量直到化为乌有!五十年后我再来,看看你们眼睛里还留存着什么东西,该死的人……”“你们老得还不够快吗?该死的人,你活不多久了。我还要来,看看你的爱情还能变成什么样!”



有传神的神态:“勃然大怒”“怒不可遏”“久久凝视”。



还有上帝眼中所看到的景物描写:“窝棚旁坐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他们面前的田地里是一片成熟的谷物。而在他们旁边放着一只摇篮,摇篮里躺着个熟睡的婴儿。那男人和女人一会儿望望天空,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原来有窝棚的地方已盖起一幢圆木造的房子,荒地变成了果园,地里一片金黄色的麦穗,几个儿子在耕地,女儿在收麦子,孙子们在草地上嬉戏。”



不管是语言、神态还是景物描写,每一次都精细刻画,给故事增添了感染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学习本课教师侧重引导学生了解:1.什么是爱情?2.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领会童话中的思想内涵。3.整体把握文意,品味含义深刻的语句。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领会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2.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表明爱情真谛的句子,理解作者对于爱情的诠释。



【教学难点】



理解这个民间故事的巧妙构思。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课时】



1课时



【预习要点】



1.语音



(1)萌发:“mēng”不能念成“mīng”。



(2)刹那间:“chà”不能念成“shā”。



(3)惩罚:“chéng”不能念成“zhēng”。



(4)伫立:“zhù”不能念成“chù”。



(5)一抔黄土:“póu”不能念成“bēi”。



(6)一幢:“zhuàng”不能念成“dòng”。



2.字形



(1)繁衍:“衍”不能写成“演”



(2)摇篮:“篮”不能写成“蓝”



(3)嬉戏:“嬉”不能写成“嘻”



(4)凝视:“凝”不能写成“疑”



(5)繁殖:“殖”不能写成“植”



(6)一抔黄土:“抔”不能写成“杯”



(7)坚贞:“坚”不能写成“艰”



3.词语



(1)幼稚: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2)忐忑:心神不定。



(3)萌发:种子和孢子发芽。



(4)传宗接代:子孙一代接一代延续下去。



(5)繁衍:逐渐增多或增广。



(6)迷惑不解;辨不清是非,摸不着头脑。



(7)惊慌不已:不停地害怕慌张。



(8)无可奈何:没有办法可想。



(9)勃然大怒:因极度生气而变了脸色。



(10)消磨:使意志、精力等逐渐消失。



(11)化为乌有;指希望、愿望落空。



(12)闻所未闻:以前从来没有听说过的。形容传说的事物或消息新鲜、奇特。



(13)嬉戏:游戏,玩耍。



(14)无以伦比: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15)怒不可遏:愤怒得难以抑制。



(16)曙光:比喻已经在望的美好前景。



(17)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18)纽带:指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



4.常识



上帝:上帝是基督教所信奉的最高神,被认为是世界的创造者和主宰,是万能的主,是人类的救世主。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思考



播放一组老师、家长发现孩子早恋时的简单、粗暴的处理的事例的短剧。引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自然导入新课。



二、自由读文,发现问题



教师不提问题,让学生直接的、自然的了解文本,这样学生感悟会丰富得多,精彩得多。



三、集体研读,解答问题



1.解决学生所提问题。



2.在此基础上补充学生发现不到而又需了解的问题。



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用优美的童话来阐释道理的方法,领会童话中的思想内涵。



(1)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却给她讲故事?



信中并没有正面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通过自己少年时代祖母所讲述的童话,引导女儿去思考。对于一个14岁的少女来说,动人的童话比抽象的解释,比讲一番大道理,更易于理解,接受。



(2)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看到了什么?这种“美和力量”指什么?作者将这三者放在一起谈论,有什么深意?上帝能创造爱情吗?



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睛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作者将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之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它不能创造自己也不曾体验过的东西,它只能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主宰。在有着高尚情感的人类面前,上帝也黯然失色。



四、学会感悟,明白真谛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表明爱情真谛的句子,说明作者对于爱情的界定。



指导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才是高尚的,才会使人感受到幸福。



2.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说说应如何“善待爱情”?



这封信教育女儿如何正确对待爱情,语言精辟,发人深思。如,“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正确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与痛苦。



爱情是人类最炽热的情感,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向往爱情。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地老天荒,海枯石烂,由爱情而演绎的故事,更是惊心动魄。“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为上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无论哪个时代,爱情都是一生一世的许诺。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希望我们能从这封信中懂得爱情的真谛。



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理解文章的方法



(1)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为什么说“将是”“才是”?)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一方面说明青春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暗含美好青春幸福与否的不确定性。“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指出真正的、作为人的幸福要建立在懂事理、有远见、考虑周到的理性基础上。



(2)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描写出祖母怎样的感情?)



“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等神态写出了祖母对孙子即将长大的高兴与担心交织,激动与忧虑融合的复杂的感情。



(3)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说说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这句话表明上帝对原本是他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妥协。“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意思是从此人自己主宰命运,不再受上帝的控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比上帝更伟大,人类的高尚情感推动着人类去创造奇迹。第一个“上帝”是本义,“地球上的上帝”中的“上帝”是借喻的用法,指人成为地球的主宰。



(4)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骨灰”是暗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每个人都将死去;但爱情使人类代代相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5)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体会“真正的人”“能够成为人的人”的含义。)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而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作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五、学会欣赏,学会感悟



学习一篇文章,引导学生品赏,是提高学生语文感悟能力的重要主措。



1.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句理解文章的方法



(1)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为什么说“将是”“才是”?)



“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一方面说明青春的美好,另一方面也暗含美好青春幸福与否的不确定性。“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指出真正的、作为人的幸福要建立在懂事理、有远见、考虑周到的理性基础上。



(2)她那双乌黑的眼睛显露出沉思和不安的神情,不知为什么,她用一种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目光看了我一眼。(“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描写出祖母怎样的感情?)



“沉思”“不安”“特别的”“从未有过的”等神态写出了祖母对孙子即将长大的高兴与担心交织,激动与忧虑融合的复杂的感情。



(3)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说说这句话表明了什么。)



这句话表明上帝对原本是他创造出来的人类的妥协。“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意思是从此人自己主宰命运,不再受上帝的控制。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类比上帝更伟大,人类的高尚情感推动着人类去创造奇迹。第一个“上帝”是本义,“地球上的上帝”中的“上帝”是借喻的用法,指人成为地球的主宰。



(4)我们每一个人最终都要变成一把骨灰,但是,爱情将成为赋予生命的、永不衰退的、使人类世代相传的纽带。(仔细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骨灰”是暗喻的修辞手法,意思是每个人都将死去;但爱情使人类代代相传,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5)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体会“真正的人”“能够成为人的人”的含义。)



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都很好地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传宗接代是一切生物的本能,只有人才懂得爱。而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观念,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作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2.欣赏文章结构的巧妙。



六、拓展延伸,积累经典



引导学生收集一些名家关于爱情的经典诠释有利于帮助学生深刻认识爱情。



真正的爱情是专一的,爱情的领域是非常的狭小,它狭窄到只能容下两个人生存,如果同时爱上几个人,那便不能称做爱情,它只是感情上的游戏。



── 德国诗人、剧作家席勒



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才是高尚的。爱情,是一种炽烈的感情,一定要让理智作心灵的主宰。



──苏霍姆林斯基



那种用美好的感情和思想使我们升华并赋予我们力量的爱情,才能算是一种高尚的热情;而使我们自私自利,胆小怯懦,使我们流于盲目本能的下流行为的爱情,应该算是一种邪恶的热情。



──乔治·桑



爱情不会因为理智而变得淡漠,也不会因为雄心壮志而丧失殆尽。它是第二生命,它渗入灵魂,温暖着每一条血管,跳动在每一次脉搏之中。



──爱迪生



爱情是一片炽热狂迷的痴心,一团无法扑灭的烈火,一种并不满足的欲望,一份如糖似蜜的喜悦,一阵如痴如醉的疯狂,一种没有安宁的劳苦和没有劳苦的安宁。



──理查·德·费尼维尔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爱情是什么?       心灵的追念

忠         诚

美 和 力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致女儿的信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夏琴



【精彩片断一】



同学们,让我们来看一个画面。



师:(打电话状)喂,家长您好,请您来学校一趟,协助我们教育。您孩子早恋了。



家长:她敢,我马上就来!



教师办公室



小女孩低着头,站在一角。



老师正在教育。父亲走了进来,脸色难看,小女孩害怕起来。



父亲走近女孩,伸手一扯,说:你懂什么?那男孩子是谁?你早恋,我看你还恋……边说边甩了女孩几下。小女孩惊恐之状。



看后有什么想法?



学生1:我爸就这样的,他说只要我在学校谈,就要打我。



学生2:老师也是的,只要看到男孩女孩单独在一块儿玩就说是早恋。



学生3:为什么就不能谈呢?



师:是呀,怎么就不能谈呢!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写了《给女儿的信》专谈爱情。今天我们学习其中的一封。



【自评:从真实的生活场景切入,揭示了对待早恋简单处理的将会给孩子带来的伤害。这样既能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更能明白文本的真正意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8:00 | 只看该作者
致女儿的信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夏琴



【精彩片断二】



教师引导学生有重点的研读自己喜欢的语句、段落,并在小组内交流。



生4:我喜欢“爱情,它高于上帝,这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这句话,因为他把人类美好的爱情置于了上帝之上,这是对爱情由衷的赞美。



生5:老师我特别喜欢第21自然段,因为他描写的虽然很悲凉,但却显示了一种生死相依的爱情,这是伟大的。



生6:老师,我不太理解“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有智慧的时候。”这句话。难道没有智慧就没有幸福吗?



师:问得好!到底爱情和智慧有怎样的关系呢?哪位同学可以帮忙解决?



生7:我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有理智,会思考,才会得到幸福。



生8:我认为人只有理智地对待爱情,负起应负的责任才会成为幸福的人。这里的“智慧”指的是理智与责任。



师:是啊,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智慧。还有同学有不懂的地方吗,咱们可以拿出来共同商量。



……



【自评:本阶段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并将学生所提问题技巧的反馈给其他同学,这样问题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激发了学生往深层次探究的兴趣,也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审美、感悟能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致女儿的信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夏琴



【精彩片断三】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就是因为人是有智慧有理智的,人类的爱情不仅是种族生命力的纽带,更是一种神圣的责任,一种对爱人忠诚,使其得到幸福的责任。那我们青少年能否尝试爱情呢?(问题一出有同学又开始窃笑)



(很多同学只是窃笑,没人敢于举手回答,课堂气氛立即变的很微妙。…………突然后面一位同学举起了手。)



生9:老师,我认为早恋无罪。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处在心理发育的快速时期,迫切的需要外界尤其来自异性的肯定。这是一种生理上的正常反映,所以没有什么可害羞的,更不值得大人们劳师动众地进行侦察。我最反感的就是妈妈偷翻我的日记。



(学生的大胆回答,顿时班里炸开了锅。老师适时的将课堂放开,让学生去讨论,几分钟后……)



生10:老师我也有同感,我妈也天天像监视特务一样地监视我,虽然我一点情况也没有。



(顿时,底下有许多同学小声讨论应和。但同时另一位同学站起来。)



生11:我认为早恋对我们有害,很多同学因为早恋,过分注重打扮,荒废了学业。早恋就是个青苹果,又涩又酸。要不然,大人们也不会那么胆战心惊的,唯恐我们尝到。



生12:我认为早恋无可厚非,它并非一定对我们有害。只看我们怎样对待,我们可以把它变成一种动力,两人互相激励,它就会使人成功,我们还可以把它升华成友情,或是将它储藏,以便在适合的时候把它变成最甘醇的美酒。



……



师:说得真好!我们同学不仅情感丰富、语言优美,观点也鲜明有个性。既然我们对爱情的理解那么深刻,那么就让我们每人写一到两句关于自己的爱情宣言,将它记载在我们班级的语录中,和同学们一同学习借鉴。



(学生按顺序的在教室后面的黑板上写下了自己的宣言,语句有长有短,字体有大有小,横七竖八,颜色各异,形成了一期生动的黑板报。)



【自评:此项设计在于进行课堂的巩固与积累,同时也是对写作的练习。让学生在此基础上,树立自己正确的爱情观。同时,也是对自己的警示和鼓励。】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5:29: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建立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本课涉及的是中学生特别敏感的话题,所以在师生合作之前得营造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放下思想包袱,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针对本课的特点让学生自读自悟,既尊重他们的个性体验,又使得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端正态度,得到警示,获得成就感。学生也从一开始的偷笑,羞羞答答到后来的侃侃而谈。整个过程充分证明了语文“润物细无声”的魅力。



(湖南长沙同升湖国际实验学校 夏琴)



【点评】



这是一堂很成功的课,由与学生贴近的场景切入,接着让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然后展开讨论让学生直抒胸臆,这样由浅入深,理论联系实际,将一个带着神秘却又抽象的“爱情”概念形象的传递给了学生。



课堂导入简单却富有深意。获取经验是学生学习目的之一。教者将摄取的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客观现象场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直接参与对客观现实评价。这不单是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参与度;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明白每一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目的就是更好的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做准备。



直接与文本对话简洁却又深刻。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问自主、自能学习的习惯是我们教师时刻都要设计的。教者不但让学生自学,还要求提出问题,并要求同学之间讨论。将一个个来自于学生的问题又反馈给学生,这样从实践中来又到实践中去,活跃了课堂,更活跃了学生思维,学生感悟能力自然就得到了提高。



从文本中跳出直抒胸臆畅快也有创意。平日里,学生不敢在公众场合谈论“爱情”的话题,一方面来自家长,一方面来自老师,另一方面来自学生本身。学生私下对爱情有朦胧的向往,但家长、老师的教导也不敢不记住,所以也不自觉的觉得,在公共场合谈论“爱情”是丑事情。这样已有爱情意识的学生内心的压抑就不言而喻。教者让学生在课堂上大胆说出心中对“爱情”的认识,让学生心中的积郁得以吐露,可谓真正与作者写作目的同构。



这确实是一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既严谨有活泼富有创意的好课。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想提一个问题:讨论活动后安排“写关于‘爱情的格言’”,学生除引用、改写之外有多少是独立的见解呢?建议:最后设计一个不同阶层的人的爱情观的大展,共学生欣赏,可能效果会更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13 07:47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