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389|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语文上册24《诗两首》备课资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金色花







(一)主旨



这首散文诗是作者心灵之美与艺术技巧完美结合的产物。它的意境恬静优美,格调轻柔和谐,采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描绘出有声、有色、有香、有情致、有灵气的纯洁境界,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给人以无限的审美愉悦。



作者一开始就把儿童想象成一朵最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的天真可爱。诗中“我”是纯洁活泼、诡谲机灵的,而母亲是温柔沉静、慈爱安祥的。母子二人的共同特点是善良,这也是两人性格的主旋律。在主旋律之外,“我”的调皮与母亲的“受骗”交相辉映,通过微妙的对比,创造出浓浓的意趣。



这首诗从假想写起,“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象,并借助儿童特有的游戏方式——“捉迷藏”来表达对母亲无限依恋的情感,体现了家庭亲情的美好和人类天性的圣洁。诗人借用“金色花”这一拟物,把童稚之心表现得如幻如真。通常人们写到孩子的童真和顽皮时,大概只能想到写他怎样的可爱,如何的淘气,怎样的在妈妈面前撒娇作痴,以引起妈妈更多的注意和关爱。而泰戈尔的想象却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他选取了“金色花”这一喻象来处理这一普通题材。小孩子要跟妈妈来一次调皮的游戏,他不采用别的方式,而单单要变作树枝上的一朵“金色花”,嘻闹着,摇摆着,俯视着妈妈的一切工作,又让妈妈找不见他。



变成金色花的孩子是一刻也不肯得闲的,千方百计地给妈妈捣着乱、逗着趣。他要让妈妈闻见花香,却不知这香气是从她孩子身上散发出来的;他要将自己金色花的影子投到妈妈所读的书页上,欢舞跳跃着伴着妈妈的视点游移,却又不让妈妈猜出这便是她自己孩子的影子。黄昏的时候,玩够了闹够了的孩子这才从树上下来,落到妈妈的面前,缠着要讲故事听。而当妈妈责怪他跑到哪里去了时,孩子却神秘而又自豪地答了一句:“我不告诉你,妈妈。”他是在极力将调皮成功的喜悦掩饰着哩!诗人把儿童纯真烂漫的特征发挥到极至,又将母子真挚的情感演绎到巅峰。



(二)结构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诗里,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与妈妈亲昵地进行了三次嬉戏:第一次(1-4段):“我”在妈妈祷告时,悄悄地开放花瓣散发香气;第二次(5-6段):“我”在妈妈读诗时,将影子投射在书页上;第三次(7-9段):“我”在妈妈拿着灯去牛棚时,突然跳到她身边,恢复原形。在这三次嬉戏场面中,儿童特有的顽皮与天真,扑面而来,跃然纸上。



(三)延伸



20世纪初期的印度,是英国的殖民地。政治上遭受压迫,经济上受到剥削,致使生活在这个古老国家的人民陷入贫穷、愚昧之中。为了唤醒这个沉睡的巨人,两位伟人应运而生了。一位是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圣雄”甘地,另外一位就是印度近代史上最伟大的文化巨匠泰戈尔。他的作品本世纪初就已开始与中国读者见面,并一直是我国读者最喜爱的外国作家之一。这一点,我们可以从《金色花》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中略见一斑。也许你会觉得泰戈尔很神秘,但当我们品读他的《金色花》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泰戈尔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如此一首清新美丽、深情动人的散文诗,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感人的母子亲情,这不正是人间纯洁心灵的真实写照吗?
纵观全诗,以下几大写作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⑴富有童趣。全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来写的。一开始,这个孩子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长在树的高枝上。为什么要长在树的高枝呢?“为了好玩”,这样的回答就完全符合儿童的逻辑了。当妈妈寻找他时,他“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一个调皮狡黠的孩子形象便活脱脱地展现了出来。



⑵清新隽永。纵观全诗,没有华丽美艳的辞藻,采用的都是平常语句。这些平常之语,却丝毫没有给读者以苍白贫乏之感;相反,平实中显灵气,朴素中成文采,这些简单清新的语句,却能更好地表现作品的主旨。



⑶意蕴深刻。《金色花》可说是一首雅俗共赏的好诗,作为读者,我们既可以从我们平常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这是一首表现母子之爱的散文诗;也可以结合诗人的一贯风格,从宗教感情、宗教思想的角度来分析本诗,把本诗的主题理解为敬颂神灵。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顶 踩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2:00 | 只看该作者
荷叶母亲







(一)主旨



赞美母爱是冰心散文的一大主题。这篇充满着对母爱真心赞美之情的散文,七十多年后的今天读起来,感情的潮水仍会不断地随之涌动。一朵红莲在雷雨之夜被打得左右倾斜,危急之时,红莲旁的大荷叶倾侧了,正好覆盖在红莲上,驱赶了“我”不宁的心绪。在作者细腻的描绘之中,在如诗如画的场景之中,荷叶母亲的美好形象飘然而至,放射出圣洁、勇敢的光辉。而“我”对母亲的感激与爱恋之情也油然而生。“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温婉的语调之中尽显母亲的勇敢慈怜,母亲的无私无畏。水一样的柔情中透露出崇高、感人的美。有了母亲的遮护,就无所畏惧,再大的风雨也可以勇往直前。



(二)结构



这篇散文,篇幅不长,大体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叙写友人送来莲花和“我”不看莲花的时间之久。然而这只是一个伏笔,虽然八年之久,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而对莲花的眷恋从未停止过。心中的莲花一直是开着的。故乡园院里那些并蒂的红莲八年来魂牵梦萦,带给“我”不尽的回忆。



后一部分借助对一段往事的回忆,描绘了夜雨后莲花的情状。作者把真挚的情感寄寓在具体形象的描绘之中,雨中的红莲牵动着“我”的心绪:繁杂的夜雨摧残之下,那一朵白莲散飘在水面,凋谢了,而那一朵昨夜还是菡萏的红莲经历一夜风雨却亭亭玉立于绿叶中间,“我”“仍是不适意”;当雷声大作,大雨倾盆,雨点繁密之下,“我”更是“无法可想”;忽然,那红莲旁的大荷叶慢慢倾侧了来,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驱散了。最后,尽管雨点不住地打,雨势并不减退,但因有了勇敢怜慈的荷叶,红莲不再动摇,“我”被深深感动了。所以当作者最后直白地呼唤出“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我们的心潮也随着摇荡。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所描绘的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场景如诗如画,至善至美,荷叶母亲的形象圣洁、勇敢,读者的心灵不得不为之净化。



(三)延伸



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是冰心散文的一大内容。这类文章中又有相当一部分是对那些晶莹美丽的回忆的抒写。这些散文富有灵气、自然生成,“几乎都是她用饱蘸真挚的情感之笔,对昔日“埋存”的令人难以忘怀的生活进行艺术的“发掘”所得。”冰心的母亲是个性情温柔、思想极开明的人,是冰心的启蒙者,也是她作品的忠实、热诚的批评者。冰心感谢母亲,母亲去世后,写了很多纪念慈母的文章。从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到童年的冰心在母亲的呵护下得以健康地成长,就像她回忆所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该得的爱,我部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我的母亲,父亲,祖父,舅舅,老师以及我周围的人都帮助我的感情往正常、健康里成长。”因此母亲的爱、家庭的爱是冰心爱的作品的不尽源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与泰戈尔对视



杨志芳



在我眼里,泰戈尔的名字是和《新月集》联系在一起的。这本淡蓝色封面、略显单薄、由郑振铎先生翻译的文集已伴我走过十几载春秋。正是这本不起眼的小册子敲启了我向缪斯女神靠近的钟。《金色花》《孩子天使》《云与波》……哪一篇不是一首和谐、动听的歌?

曾经见过他的一帧照片,是1924年4月访问中国时,和当时一些知名作家的合影。长长的胡须,忧郁的眼睛,和善的面孔,如同我们熟悉并尊敬的一位长辈。而他的作品,无论你什么时候打开,也不论翻到哪一页,你都能瞬间进入那种感觉——“泰戈尔的感觉”。他为读者所构筑的,是一个洋溢着欢乐、倾心于爱的光明世界。《园丁集》《飞鸟集》《渡口》《爱者之贻》似乎是一盏盏明亮的灯,不知让多少失意者感到一丝温暖和感动。“散文和诗,于我来说,是亲姊妹,而不是婆婆和媳妇。”于是乎,他把小说、评论、书信揉合到散文诗中,更使作品带有丰富多彩的外貌形式。《甘露》好似一篇小小说,《剧本》则是一篇戏剧评论,《洗衣女》犹如一篇人物素描。这种多体式散文令人耳目一新,就像给平淡无味的散文加点盐。泰戈尔的文章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有情致。爱情、欢乐和光明是他歌唱的永恒主题,如同一部交响乐中反复出现的主旋律,倏高倏低,且急且缓,让你原本平静的心情不自禁地随拍跳跃。“光明,我的光明,充满世界的光明,吻着眼泪的光明,甜沁心腑的光明!呵,我的宝贝,光明在我的生命的一角跳舞;我的宝贝,光明在勾拨我爱的心弦。”如此诗意化的语言,怎能不让人为之倾倒。为之陶醉?

不仅仅是散文,他的随笔同样让人爱不择手。“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不仅是要认识它,还要承受它。依赖知识,我们可能会变得强有力;然而,只有依赖同情,我们方能获得完善”,怀着一颗同情的心,他在《一个艺术家的宗教》一文中提出“艺术家应该提醒世界”的观点,即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应敢于宣布自己的信仰是永生不灭的,相信有笼罩并渗透大地的理想。在回答“艺术是什么”时,他认为“艺术即人的人格”。在他看来,艺术的功能在于建造人类“真正的世界”——生气勃勃的真与美的世界。把艺术升华到人格的高度,这在今天看来仍具有非凡的意义。一个艺术家若没有高尚的人格,充其量不过是“伪艺术家”而已。泰戈尔以他自身的行动证明了他无愧于“印度诗圣”这个称号。只有人格与艺术相结合,道德与才华相统一,才会赢得后人的尊敬和纪念。鲁迅、朱自清、巴金等名作家之所以受人仰慕,缘由大致于此。

每每阅读泰戈尔的作品,总有一种舒畅无比的感觉,似乎一股清新的风拂过我们的脸。在他面前,任何欺骗和隐瞒都逃不脱那双锐利无比的眼睛,还是让我们坦诚些吧,因为到最后我们才会突然发现,欺骗的往往是自己。我恍惚觉得这位大胡子老人就坐在我的对面,静静地看着我饥渴般扑在他的书上。读倦了抑或遇到不解的难题,他便微笑着、语调平和地做着回答。这真是阅读者的幸福。

与泰戈尔对视,你会惊讶地发觉自己的“小”来。无论是文采,还是在人格上,你都会明显感到这种差距的悬殊。但你不必自怯,更不必丧气,因为只要你伸出手,就会被另一双有力的温暖的手握住,带你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5:00 | 只看该作者
典雅绣逸 清丽淡远

──谈冰心体的文字风格

王健龙



提到冰心,我眼前总会浮现出那位用爱的真情、美的笔触讴歌大自然、母爱与童心,以及人世间一切美好事物的女性。她以柔美细腻的笔调,“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的色彩,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郁达夫曾说:“冰心女士散文的清丽,文字的典雅,在中国好算是独一无二的作家了。”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丽、典雅。她善于提炼口语,使之成为文学语言,她能把古典文学中的辞章、语汇吸收融化,注入到现代语言中去。远在“五四”初期,冰心就以语体白话文从事创作。在行云流水般的行文里,在引诗援典或遣词造句中时而出现某些文言词语。然而,并非文白相加,而是经过精心提炼、加工,使之相互融合,浑然一体,形成独特的语言艺术:或凝练明快,或清新婉丽,都带有浓重的抒情性,给人以如诗似画的美感。其错落有致的长短相间的句式以及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更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广大读者对这种语言交口称赞,以致把后来的既表现出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练、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语言。



例如《寄小读者之通讯四》这样描写江南水乡:“一簇一簇的茂亭农舍,树围水绕,自成一村,水漾清波,树枝低亚。当农妇挑着担儿,荷着锄儿,从那边走过之时,真不知是诗是画。”这一段文字,宛如一幅飞红点翠的图画。它用纯正的北方口语娓娓写来,又借鉴古典文学中炼字炼句的长处,精选词汇,多用对偶,在清丽之中,又具典雅之美,显示了提炼口语而又熔化古文的妙用。


    冰心散文的语言温婉、雅致。如在《寄小读者之通讯十五》中,作者写到:“今晨黎明即醒,晓星微光,万松淡雾之中,我披衣起坐。举眼望到廊的近处,我凝注着短床相接,雪白的枕上,梦中转侧的女孩子,只觉得奇愁黯黯,横空而来。”这类温婉、雅致的叙述中隐隐蕴含着一种无可名状的清愁;“故国的岁除,红灯绿酒之间,不知有多少盈盈的笑语,这里却只有寂寂风雪的空山”,话语中深藏着多少羁旅乡思的哀怨。


    冰心散文的语言清新、柔美,这一特色在《樱花赞》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日本到处都是樱花,有的是几百棵花树拥在一起,有的是由一两棵花树在路旁水边悄然独立。春天在日本就是沉浸在弥漫的樱花气息里!”几句简洁、准确的描写便赋予了静态的樱花以跃动生机,它的魅力,足以使读者与作品构筑的艺术世界浑然融为一体。



冰心散文语言的另一大特点是富有感情色彩。没有雕琢堆砌,清淡中见明丽,朴实中出文采,清新,自然,流利,以感情色彩浓烈取胜。解放后,她保持了自己原有的语言个性,原来的清丽、隽永等的风格得到了发展,其中的忧愁荡然无存,取代的是喜悦、明快、刚健的乐观主义精神。她的《小桔灯》《一只木屐》《雪窗驰想》《花光和雪光》以及近几十年来写的《腊八粥》《三寄小读者》《绿的歌》等写来无不新鲜活脱,优美平实,字字句句包含真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


课题
七年级上册第24课《诗两首》
课型
讲读课
教学目标
1.字音






2.词语



匿笑
沐浴
妄弃
倘若
无端


了解散文诗的有关知识和冰心“小诗”的特点。

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走近泰戈尔和冰心,品味泰戈尔和冰心诗歌的风格。

4.放飞想象,学会以物代言抒发情感。
教学重点
体验人间的至爱亲情,并用朗读表达自己的体会
教学难点
体味诗歌的语言,特别是那些能表达诗人情感的语言
教学模式
读──品──读
教学方法
引导、质疑、自读、讨论、互动交流
教学课时
2课时

预习要点

1.借助工具书,给生字注音,划出不易理解的语句。

2.查找泰戈尔和冰心的有关资料,

3.想想这两首诗歌的语言有什么独特之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示多媒体,配乐图片)

    有一个人,无论你身在何方,都能感受到她的温暖;有一种爱,不需刻意珍藏,却永远不会忘记。这个人,就是母亲;这种爱,就是母爱。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母亲默默地为我们付出,却从来不奢求我们的回报。同学们,你们爱自己的母亲吗?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是如何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呢?

    同学们表达对母亲爱的方式真是多种多样,有物质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今天呢,我们就来学习泰戈尔的一篇散文诗——《金色花》,让我们看看诗中的孩子是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爱的。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点评朗读。

明确:这首诗应该带着天真活泼的感情去读。

2.点拨学生感知诗歌的内容、主题。

明确:这首诗之所以应该带着天真活泼的感情去读,是因为诗歌是以一个孩子是口吻写的,写他变成金色花与妈妈嬉戏,表达对妈妈的爱。

三、品读研析

1.用“当妈妈……的时候,我……”的句式概括文中“我”与妈妈嬉戏的场景画面。

明确:当妈妈在小庭院里做祷告的时候,我在散发香气。

当妈妈读《罗摩衍那》的时候,我把影子投在书页上。

当妈妈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时,我又变回了她的孩子。

(板书三个场景)

2.学生自由读,提出值得探讨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为什么孩子要选择变成金色花来报答妈妈?

为什么孩子变成金色花与母亲嬉戏,却不告诉她?

妈妈非常爱孩子,为什么找到了以后却要说他是坏孩子?

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几个场景来表现孩子与妈妈嬉戏?

3.学生分组讨论问题。

明确:孩子变成印度圣树金色花来默默报答妈妈,却不让妈妈知道,通过平凡的场景来表现不平凡的爱。上升到宗教意义上的爱,是最圣洁、最至高的爱。

(板书“爱”)

四、拓展延伸

1.思考这首诗歌的语言特点。

2.多媒体出示《领悟》(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齐读。

3.根据诗歌和课文中诗歌的共同特点,总结泰戈尔《新月集》的特点。

明确:语言清新,想象力丰富,以爱为主题,略带宗教色彩。

五、以物代言

1.课堂写作训练,写一小段文字表达对妈妈的爱。

2.课堂写作交流。


六、板书:课文结构



第二课时(略)

七、教学建议

    本课所选的两首诗都是以“爱”为主题的。《金色花》表达的是亲子之爱,纯真、美妙;《荷叶母亲》是献给母亲的颂歌。两首诗都是大师的作品。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和诗人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通过这两首诗的阅读,了解散文诗的特点和冰心小诗的特点,体会两位作者的写作风格,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课外阅读。。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两首诗的教学可以整合在一起进行,也可分别用一个课时完成。如何安排合理,应视学生的情况而定。

    2.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引导学生感受亲情,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3.朗读是诗歌教学的重点。教师要对两首诗的朗读进行细致的指导,特别是《金色花》。

    4.对作者的介绍应点到为止,重点是其作品的风格。要引导学生通过这两首诗的学习,举一反三,对作者的创作风格有所领悟。

    5.对《金色花》中所表现出的宗教色彩,教师不必有意识地强加给学生,宜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视学生的理解程度作不同处理。






看屏幕,感受母爱。



回答问题







在听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









齐读课文,概括场景。







自读质疑,合作探究。



















师生共同归纳

























写作,交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金色花







【精彩片断一】



师:现在,我们可以在座位上放声自由朗读,在读的时候找出诗歌中你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提出你认为值得探讨的问题。(生放声自由朗读,陆续举手)



【自评:尊重学生自主朗读,培养探究质疑精神。】



生1:为什么孩子要选择变成金色花,而不是其他的东西,来报答妈妈?



生2:文中多次出现“悄悄”“匿笑”之类的词,为什么孩子变成金色花,却不告诉妈妈呢?



师:我们来作好记录。还有没有不同的问题?



生3:妈妈非常爱孩子,为什么找到了以后却要说他是坏孩子呢?



生4:为什么诗人要写这样几个场景来表现孩子与妈妈嬉戏?



(没有学生举手了)



师:善于质疑的人,就是善于思考的人;善于思考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我们把这几个同学刚刚提出来的问题归纳出来,一共有四个,现在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一下,把你的想法跟大家分享。



【自评:鼓励提问,培养归纳与合作探究能力。】



(生积极讨论,师参与其中两组。渐渐开始有学生跃跃欲试。)



生1: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正如书下注释写的,金色花是印度的圣树,变成金色花来回报母亲,表达了孩子对母亲一种圣洁的爱。同时,花朵也正像孩子天真可爱的笑脸。



生2:我回答的是第三个问题。这个母亲找不到孩子非常着急,所以才说自己的孩子是“坏孩子”,但是这不仅是一种责怪,而且还包含着深深的爱,所以应该是一种……(思索片刻)嗔怒。



师:这位同学用词非常精妙。那就请你给大家用嗔怒的语气读一读这句话。



【自评:抓住机会,让学生朗读中语气的巧妙处理。】



生2:(焦急而深情地)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众学生为他的精彩表现鼓掌)



生3:我想回答第二个问题。因为母亲对我们的爱是默默的,我们回报给母亲的同样也应该是一种默默的爱。所以孩子不想让母亲知道。并且,与妈妈嬉戏也符合孩子活泼可爱的特点。



生4:我回答最后一个。因为这是日常生活中妈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所以用平凡的事例写出不平凡的爱,正是为了说明母爱无处不在。



师总结:提问题的同学问得巧,回答问题的同学答得妙。诗中的孩子为了表达对妈妈最圣洁的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妈妈默默地付出。他调皮地与妈妈嬉戏,而妈妈找不到孩子时很焦急,找到了孩子以后又爱又责怪。这一切都表现出孩子与母亲之间那种纯洁的——



生齐声:爱。



【自评: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在探讨中解决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7#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0:36:00 | 只看该作者
反思与点评







〔教学反思〕



《金色花》



1.温馨导入,温情结尾。



这篇散文诗所表现的母亲和孩子之间的爱显而易见,不需过深挖掘,因此我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选择了直接用母爱铺设情境,在主题的带动下自然导入新课。把亮点放在走近诗人泰戈尔上,而不是仅仅围绕着“爱”的话题来拓展。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练笔活动,在学会“以物代言”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让学生沉浸在自己对母亲的爱之中,以温情结尾,将课堂气氛推向一个高潮。同时也与文章的主题相呼应,点到为止。



2.尊重学生阅读体验,体现学生主体意识。



由于本文的体裁是散文诗,所以这节课我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其中以学生的示读来代替老师的范读,是基于本文语言的的特殊性上考虑的。只有儿童才能读出那种孩子式的天真活泼,使得文章基调把握得更为准确。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问题,在读的过程中产生质疑,又是在读的过程中品味特点。



3.平等对话,共同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为此,这节课本着民主、平等、开放、沟通的原则,由教师点拨,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又通过讨论自己解答。为“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提供了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对话体验,彼此交流对待问题的感受,分享学习的快乐。



4.反思不足,三省其身。



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在以下方面存在着不足:在组织提问的语言上,有失严密。例如,在我让大家展示自己搜集的泰戈尔资料时,缺乏追加一句“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如果这样,就不会出现有学生把泰戈尔每部作品的年代都一一报出的情况了。另外,如果在阅读过程中能同时从语调、语速上指导学生,可能效果会更好。第三,就是各个教学环节平均用力,使得课堂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后有学生表示课文没有完全听懂。并且对母爱也没有充分体验就上过去了。第四,我对学生写的文字不能及时进行个性化点评,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提高。



[点评]





《金色花》这节课引发了我对“一节好课的评价标准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思考。



本课教学中,教师将整节课的教学划分为五个教学环节,有序地落实教学目标,课堂结构清晰、完整。整节课朗读、质疑、拓展、以读带写,面面俱到,教学内容全面、规范,波澜不惊,应该说这是一节非常理性的课。



然而对于诗歌教学来说,这节课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就在于它的“理性”,在于它的“波澜不惊”。“理性”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张扬;“波澜不惊”使整节课显得平庸,感受不到作品的魅力,把握不了学生情感的脉搏。



以学论教应该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学习收获是我们评价课堂教学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学习收获应包括情意、认知等方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5-1-27 00:11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