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标题:
初中语文《夏感》综合备课资源
[打印本页]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07:58
标题:
初中语文《夏感》综合备课资源
整体把握
蔡少军
一、主旨
《夏感》是梁衡先生的一篇散文,阅读《夏感》就仿佛在欣赏一支激情澎湃的夏日进行曲。文章描写夏季的景象,表现夏季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表达作者对夏季独有的钟情。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醉心冬日之沉默……但是夏天,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偶尔有人写,也不过是抱怨多于赞美。但是当代作家梁衡却妙笔生花,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向夏季的窗户,让我们领略夏之魅力。《夏感》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支进行曲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从大自然到与自然共存亡的人类都浸泡在这样的律动中。在作者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即将沸腾的水,冒出嘟嘟的水泡。山野的草,长成了密密的厚发;树上的叶,凝成了黛色的长墙;曼舞的蝶,换来了嘶鸣的知了;麦浪翻卷,在田野上滚动;棉苗挑叶,勃勃向上;高粱朝天,生机无限;瓜秧匍匐,勇往直前……神奇的自然中,万物无不显示磅礴的生机。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当然不逊色于自然界的生命们。“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已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他们连一口气也不松,没日没夜地劳作着。
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形象地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二、结构
梁衡曾把自己的散文分为给人背的和给人看的两类。早期散文都是按“背”的标准去写。他的山水散文苦心追求精美,如《夏感》,全文只有六百六十六字,却紧紧抓住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落笔围绕着这一点来写夏天的景物和人物,段段扣主题,句句不离主旋律,结构精巧。
首段“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独句成段总领全文,点出夏天的特征,下文就紧扣其“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来写。第二段运用对比,把春天的景物和夏天的景物相比较,从而突出了夏天的特点:万物都在向上。接着笔墨自然过渡到成熟的麦子上:金黄色铺天盖地,麦浪翻涌,“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第三段,又把夏之色和春之色、秋之色作比较,突出夏的“旺”。“麦子刚刚割过”,在那带着割痕的麦茬旁,已经有更多新的生命在不息地生长。“挑”“举”“匍匐”,似乎能让人听到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声,看到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喜悦和瓜秧的腰肢扭动……这一切,无不写着“生命”两个字。“树犹如此”,勤劳的人们就不用多说了。大家从白天到夜里,神经一刻也不能松弛,既要忙着夏收,又要照料管理秋收的庄稼。“他们的肩上挑了夏秋两季”。
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概述夏季总体特点,中间三段具体描述夏季的自然风光和夏季里农民劳作的景象,先总后分,秩序井然。而且从第二段到第三段到第四段,由对夏日的总轮廓描写到聚焦长满庄稼的田野,由自然到人类,内涵更加丰富。
中间三段是文章的主体。第二段写夏季的自然景象,有实写景象——山坡上密密的草,长墙般的黛色林带,蜂蝶、蝉、火红的太阳、麦浪、热风、麦子的香味等,有虚写景象——炉子上的一锅水,海湾涌着一艘艘的舰船。实写景象选取的是一些有代表性的自然景物,既诉诸视觉,又诉诸听觉(蝉儿长鸣)和诉诸嗅觉(麦子的香味);虚写景象写的是幻觉,属于文学想象。这样调动多种感觉器官和虚实结合的描写更都显出夏季蓬勃的生命力。
第五段表达作者对夏天的情感态度。作者又以春秋来作比,并且采用欲扬先抑的写法,先说春秋之好,夏季则浸在苦涩的汗水里,历代文人都赞美春花秋月;然后笔锋一转,大声赞美这个黄金的夏季,别出心裁。
总之,全文五段各有写作的重点,像一组画,从不同方面进行描绘,层次井然,思路清晰。
三、延伸
1.相关基础知识
作者及创作思想
梁衡(1946一 ),山西霍县人。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历史档案系。是当代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多种荣誉称号。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等职,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记者协会全委会常务理事、人教版中小学教材总顾问。过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传统,行文草本有灵,水石有韵。近年来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别是历史伟人名人的写作,《觅渡,觅渡,渡何处?》《红毛线、蓝毛线》等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
梁衡在为《梁衡理性散文选》写的自序中说:“前些年,我曾写过一篇文章,提出散文美的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只要有新的思想,就有美的魅力。”
2.修辞的妙用。
大凡“经营派”作家,都偏重于对文章创作的训练和琢磨,梁衡也不例外。他曾经写到“我在一家农户的灶台上看到一本被撕掉几页的陈望道所著《修辞学发凡》,我不但仔细研读了它,还作了详细的笔记。”直言对修辞的重视。
散文作品中出现修辞手法可谓无一例外,然则像梁衡这样在作品中俯仰顾盼、比比皆是的作家却极为罕见,尤其是对各种修辞手法熔为一炉的高超技巧更成为了梁衡散文的文体风格之一。《夏感》一文中就大量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偶等修辞。如“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将夏天形容为“一锅汽水”,是比喻;“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将“芊芊细草”与“密密的厚发”相比,是比喻兼拟人。将“淡淡绿烟”比做“黛色长墙”,又是一个比喻。“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麦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了这段话后,我们感觉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大特写一下子跃入眼帘。“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举”字,又让我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匍匐”,我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又有画面感。“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排比句势,用色彩表达对季节的感受,独具魅力,写出了夏之热烈。“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语句具有对称性、旋律感,近似于文言,显得雅致。
总之,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描写显得出神入化,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风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3.语言揣摩
本文语言文采飞扬,生动有感染力,富于变化。主要体现在词语类型的多样性和句式句法的多样性以及谴词造句的准确性和生动性。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之间既有千差万别的距离,但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若侧重文学语言,难免读来呆板,缺乏可亲性,若侧重日常语言,不免落入窠臼,难登大雅之堂。二者结合才更能体现文学的审美关照,梁衡笔下则口语、成语、谚语、歇后语皆为所用,拟声、感叹、方言、惯用语俱可入文,展现出一幅幅生动活泼、美妙绝伦的画面。
作者把散文当作艺术画卷精心营构,每一词精益求精,每一句意蕴深远。“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金色”从视觉角度写,“热风浮动”从触觉角度写,“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从嗅觉角度写,这句话从多种感觉角度传达出夏的热烈和成熟,充满了对夏的喜爱。
“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又如:“轻飞慢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的长鸣。”“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噪乱的踪影。“潜”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07:59
六百六十六字凝成的精美镜头
——评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张恒
一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像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感》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三
梁衡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的是——细节。“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和弦,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然而,梁衡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作者:
网站工作室
时间:
2010-7-5 07:59
夏感
蔡少军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理解、积累“黛色 灵秀 贮满 终极 匍匐 芊芊细草 轻飞曼舞 春华秋实 春花秋月 闲情逸致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等词语;学习本文栩栩如生的景物描写,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感受语言的魅力;鉴赏本文新奇丰富的想象美。
2.过程和方法:联想想象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课文描写的情境,进入作者为我们营造的热烈、紧张、急促的夏天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对夏的钟爱及对劳动的歌颂和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欣赏品味文章的语言,在欣赏和品味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揣测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体会文章的写作技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这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象力的散文。全文犹如一支激情奔涌的进行曲,赋予了夏日以灵魂,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支进行曲的旋律是紧张、热烈、急促的。从大自然到与自然共存亡的人类都浸泡在这样的律动中。在作者笔下,所有的一切,都如同即将沸腾的水,冒出嘟嘟的水泡。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轮回无穷。有人钟爱春日之明媚,有人独喜秋日之丰硕,有人醉心冬日之沉默……但是夏天,好象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学生交流)的确,历代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诗文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夏季,令人由衷叹服。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梁衡的《夏感》,去领略夏的独特魅力。(板书:夏 梁衡)
二、感悟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易读错的字词。(黛色 贮满 匍匐 芊芊细草 闲情逸致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读一读,说一说。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并且圈点勾画:
(1)作者笔下的夏有何特点?
(2)作者描绘了夏天的哪些情景?
明确:
(1)热烈、紧张、急促
(2)景:细草、林带、蝉儿、麦浪、太阳、热风、棉苗、高粱、瓜秧 (万物勃发)
人:割麦打麦 、追肥浇水(农民辛劳)
3.作者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生动逼真的画面,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请你说说你此时的感受。请采用这样的形式:
“我仿佛听见了 ;我仿佛看见了 ;我感觉到了 。”
三、研读与赏析
1.这篇散文选词精致,描写生动细腻,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句子蕴含哲理,既有写景的情趣美,又有议论的理趣美。请同学们静下心来把课文再默读一遍,感受一下哪些词用得好,哪些句子写得美,能打动你的心,哪些语句能引起你的联想,让你想起你自己曾经看过或感受过的类似情景。
2.学生独立学习以后,先在小组内交流感受。再由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3.例如:“烘烤”这个词用得好,能使人感受到太阳的温度特别高。
“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子的香味”这句写得好,我们仿佛能闻到麦子的这种香味。
“热风浮动着”这句让我联想到夏天走在柏油马路上的炽热。
第二段对季节的变化的描写,用“一锅水”“泛泡、冒气、沸腾”的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暮春到初夏、盛夏过程,很新奇形象又朴素自然。“烦”显示着夏的热力 ,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噪乱的踪影。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
“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麦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这句话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读了这段话后,我们感觉一个个生机盎然的大特写一下子跃入眼帘。一个“挑”字,让我们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又让我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我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4.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可以选择时机让他进行个别的朗读,也可以全班朗读某个片段。
5.作者抓住夏天的特点,描绘了夏天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夏的热爱之情,并深情地赞美了辛勤劳作的人们。请你再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语段。(指名激情朗读)
6.你们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火热和生命的激情。 夏,就是这样一首生命与创造的诗。难怪作家要高声赞美了。请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给本文重新拟定一个标题。可以采用这样的句式:___________的夏
四、比较拓展
1.正如作者所说,“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有闲情逸致的人”不喜欢夏天“紧张的旋律”。阅读下面这首诗,说说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2.学生交流:
这首唐诗描绘了一幅情调清和的夏日图画,表现诗人悠闲自在的闲适情趣、而课文抒发的是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和对那些在夏日里分外繁忙的农人的讴歌,表达作者对这种充满激情的火热生活的向往。
五、教师总结
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使事物的特征更加鲜明。语言生动,描摹准确,表现力很强,有些句子富有深刻的含义。应该说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采,各有各的味道,各有各的色彩,我们通常赞美春、秋、冬,但是,我们决不能忽视夏的蓬勃。正是有了夏蓬勃的孕育,才有了秋的收获。让我们感悟夏,热爱夏吧,让我们热爱生活中的四季,进而热爱我们生命中的四季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馈赠,在四季中感知到美。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夏日磅礴的生机。
2.积累关于“夏”的诗文。
3. 课外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
要求:(1)注意写景方法
(2)体味作者感情
欢迎光临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http://lspjy.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