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咫尺天涯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复制链接]
218#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19 欧洲来客马可·波罗


    元世祖在位的时候,成吉思汗时期开始建立的庞大的蒙古汗国,已经分裂成四个汗国
(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元朝皇帝在名义上还是四个汗国的大
汗。在那个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大最富庶的国家,西方各国的使者、商人、旅行家纷纷
慕名到中国来观光。其中最有名的要数马可·波罗。
    马可·波罗的父亲尼古拉·波罗和叔父玛飞·波罗,原来是威尼斯的商人。兄弟俩常常
到国外去做生意。蒙古汗国建立以后,他们带了大批珍宝,到钦察汗国做生意。后来,那儿
发生战争,他们又到了中亚细亚的一座城市——布哈拉,在那儿住了下来。
    有一次,忽必烈的使者经过布哈拉,见到这两个欧洲商人,感到很新奇,对他们说:
“咱们大汗没见过欧洲人。你们如果能够跟我一起去见大汗,保能得到富贵;再说,跟我们
一起到中国去,再安全也没有了。”
    尼古拉兄弟本来是喜欢到处游历的人,听说能见到中国的大汗,怎么不愿意?两人就跟
随使者一起到了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忽必烈听到来了两个欧洲客人,果然
十分高兴,在他的行宫里接见了他们,问这问那,特别热情。
    尼古拉兄弟没准备留在中国,忽必烈从他们那儿听到欧洲的情况,要他们回欧洲跟罗马
教皇捎个信,请教皇派人来传教。两人就告别了忽必烈,离开中国。在路上走了三年多,才
回到威尼斯。那时候,尼古拉的妻子已经病死,留下的孩子马可·波罗,已经是十五岁的少
年了。
    马可·波罗听父亲和叔父说起中国的繁华情况,十分羡慕,央求父亲带他到中国去。尼
古拉觉得让孩子一个人留在家里不放心,就决定带他一起走。
    尼古拉兄弟见了教皇之后,带着马可·波罗到中国来。路上又花了三年多,在公元12
75年到了中国。忽必烈已经即位称帝,听到尼古拉兄弟来了,派人从很远的地方把他们迎
接到上都。
    尼古拉兄弟带着马可·波罗进宫拜见元世祖。元世祖一看尼古拉身边多了一个少年,诧
异地问这是谁,尼古拉回答说:“这是我的孩子,也是陛下的仆人。”
    元世祖见到马可·波罗英俊的样子,连声说:“你来得太好了。”
    当天晚上,元世祖特地在皇宫里举行宴会,欢迎他们。后来,又留他们在朝廷里办事。
    马可·波罗非常聪明,很快学会了蒙古语和汉语。元世祖发现他进步很快,十分赏识
他,没有多久,就派他到云南去办事。元世祖喜欢了解各地风俗人情,过去,朝廷使者到各
地去视察,回来的时候,问他们风俗人情,都讲不出。马可·波罗出去,每到一处,都留心
考察风俗人情。回到大都,就向元世祖详细汇报。元世祖听了,直夸马可·波罗能干。以
后,凡是有重要的任务,元世祖总派马可·波罗去。
    马可·波罗在中国整整住了十七年,被元世祖派到许多地方视察,还经常出使到国外,
到过南洋好几个国家。他在扬州呆过三年,据说还在那里当过总管。
    日子一久,三个欧洲人不免想念家乡,三番五次向元世祖请求回国。但是元世祖宠着马
可·波罗,舍不得让他们走。恰好那时候,伊尔汗国国王的一个妃子死了,派使者到大都来
求亲。元世祖选了一个名叫阔阔真的皇族少女,赐给伊尔汗国国王做王妃。伊尔汗国使者认
为走陆路太不方便,知道尼古拉他们熟悉海路,就请元世祖派尼古拉他们一起护送王妃回
国。元世祖只好答应。
    公元1292年,尼古拉兄弟和马可·波罗就和伊尔汗国使者一起,离开中国乘海船经
过印度洋,把阔阔真护送到了伊尔汗国,经过三年的跋涉,才回到威尼斯。
    这时候,他们离开威尼斯已经二十年。当地人长久没听到他们的消息,都以为他们死在
国外了。现在看到他们穿着东方的服装回来,又听说他们到过中国,带回许多珍珠宝石,都
轰动了。人们给马可·波罗起个外号,叫做“百万家产的马可”。
    没有多久,威尼斯和另一个城邦热那亚发生冲突,双方的舰队在地中海里打起仗来。马
可·波罗自己花钱买了一条战船,亲自驾驶,参加威尼斯的舰队。结果,威尼斯打了败仗,
马可·波罗被俘,关在热那亚的监牢里。热那亚人听说他是个著名的旅行家,纷纷到牢监里
来访问,请他讲东方和中国的情况。
    跟马可·波罗一起关在监牢里有一个名叫鲁思梯谦的作家,把马可·波罗讲述的事都记
录了下来,编成一本书,这就是著名的《马可·波罗行纪》(一名《东方闻见录》)。在那
本游记里,马可·波罗把中国的著名城市,像大都、扬州、苏州、杭州等,都作了详细的介
绍,称颂中国的富庶和文明。这本书一出版,激起了欧洲人对中国文明的向往。热那亚人因
为马可·波罗出了名,把他释放回国。
    打那以后,中国和欧洲人、阿拉伯人之间的往来更加密切。阿拉伯的天文学、数学、医
学知识开始传到中国来;中国古代的三大发明——指南针、印刷术、火药,也在这个时期传
到了欧洲(中国的另一个大发明造纸术,传到欧洲要更早一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9#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0 《窦娥冤》感天动地


    由于元世祖采取了许多发展生产的措施,元朝初期的社会经济十分繁荣。但是这种繁荣
只使蒙古的王公贵族和地主官僚得到好处。为了满足蒙古贵族过穷奢极欲的生活和军事的需
要,元世祖还任用了一批管理财政的大臣,帮助他搜刮财富。这批大臣勾结地方官吏,贪赃
枉法,无所不为。
    元王朝还实行民族压迫政策,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个等级:第一等是蒙古人;第二等叫
色目人,也就是西域各族和西夏人;第三等叫汉人,就是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契丹、
女真等族人;第四等叫南人,就是原来在南宋地区的各族人民。四个等级的人政治地位和待
遇不同,汉人和南人受到百般歧视。
    在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下,各族劳动人民都过着悲惨的日子。贪污横行,冤案多
得数也数不清。
    元世祖死后,他的孙子铁穆耳即位,就是元成宗。元成宗时期,这种贪赃枉法的情况越
来越严重。有一次,查出有贪污行为的官吏一万八千多人,冤案五千多件。
    当时,在大都流行着一种戏剧,叫杂剧。一些有正义感的读书人,不满官府的黑暗统
治,利用杂剧的形式来揭露官场的罪恶和社会的不平现象。
    大都有个读书人叫关汉卿,从小喜爱音乐戏剧,会吹箫弹琴,还会唱歌跳舞。关汉卿在
京城太医院当过官,可是他对医术不感兴趣,对编写剧本却特别热心。那时候,演戏的人社
会地位很低,关汉卿却跟他们混得挺熟;有时候他自己也上场演出,扮个角色。因为他对音
乐戏剧很有研究,所以编出的戏也就格外精采。
    在大都,一班贵族和普通百姓都喜欢看戏,关汉卿编的戏剧不是为了光给贵族消闲作
乐,而是常常帮百姓说话。他把看到的,听到的人民的悲惨遭遇,写进他的剧本里。《感天
动地窦娥冤》(也叫《窦娥冤》),就是他的杰出的代表作品。
    《窦娥冤》的主要人物是楚州地方一个贫苦女子窦娥。窦娥从小死了母亲,她父亲窦天
章还不起债,又因为上京赶考,缺少盘费,把她卖给孤苦的蔡婆婆家做童养媳。到蔡家没两
年,丈夫就害病死了,只剩了窦娥和她婆婆两人相依为命地过日子。
    楚州有个流氓叫张驴儿,欺负蔡家婆媳无依无靠,跟他父亲张老儿一起,赖在蔡家,逼
迫蔡婆婆嫁给张老儿。蔡婆婆软弱怕事,勉强答应了。张驴儿又胁迫窦娥跟他成亲,窦娥坚
决拒绝,还把张驴儿痛骂了一顿。
    张驴儿怀恨在心。过几天,蔡婆婆害病,要窦娥做羊肚汤给她吃。张驴儿偷偷地在汤里
下了毒药,想先毒死蔡婆婆,再逼窦娥成亲。窦娥把羊肚汤端给蔡婆婆喝。蔡婆婆接过碗,
忽然要呕吐,不想喝,让给张老儿喝了。张老儿中了毒,在地上翻滚了几下,就咽了气。
    张驴儿毒死了自己父亲,把杀人的罪名,栽到窦娥身上,告到楚州衙门。
    楚州知府桃杌(音wù)是个贪赃枉法的贪官,背地里被张驴儿用钱买通了,把窦娥抓
到公堂讯问,逼她招认是她下的毒。窦娥受尽了百般拷打,痛得死去活来,还是不肯承认。
    桃杌知道窦娥待她婆婆很孝顺,就当着窦娥的面要拷打蔡婆婆。窦娥想到婆婆年纪老,
受不起这个酷刑,只好含冤招了供。
    贪官桃杌把窦娥屈打成招,定了死罪,把她押到刑场去处死。窦娥眼看没有申冤的地
方,她满腔悲愤地咒骂天地:“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为天!”在
临刑的时候,她又向天发出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头落,一腔热血全溅在白练上;二要天降大
雪,遮盖她的尸体;三要让楚州大旱三年。窦娥的誓愿居然感动了天地。那时候,正是六月
大伏天气,窦娥被杀之后,一霎时天昏地暗,大雪纷飞;接下来,楚州地方大旱了三年。后
来,窦娥的父亲窦天章在京城做官,窦娥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杀人凶手张驴儿被处死刑,
贪官桃杌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这个戏剧所写的未必是真人真事,六月飞雪,更是一种神话式的想象。但是它反映了在
封建统治下,无数含冤受苦的百姓申冤报仇的强烈愿望。所以,千百年来,这出戏一直受到
人们的喜爱赞赏,关汉卿也成为人民称颂的戏剧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0#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4: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1 一只眼的石人


    元朝从成宗以后,又传了九个皇帝,皇室内部斗争十分激烈,政治也越来越腐败,人民
灾难深重。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又叫元惠宗)妥懽帖睦尔即位后,荒淫残暴,闹得国库空
虚,物价飞涨,百姓忍受不下去,很多地方爆发了农民起义。
    河北有个农民叫韩山童,他祖父是个教书先生,曾经利用传教的形式,暗地组织农民反
抗元朝,被官府发现,充军到永年(今河北邯郸东北)。韩山童长大以后,继续组织白莲会
(一种秘密宗教组织),聚集了不少受苦受难的农民,烧香拜佛。韩山童对他们说:现在天
下大乱,佛祖将要派弥勒佛下凡,拯救百姓。这个传说很快就传到河南和江淮一带,百姓们
都盼望着有那么一天,弥勒佛真会下凡来。
    正巧在这个时候,黄河在白茅堤决口,又碰上接连下了二十多天大雨,洪水泛滥,两岸
百姓遭受严重水灾。有人向朝廷建议,把决口的地方堵住,另外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西
南)开挖河道,疏通河水。公元1351年,元王朝征发了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等十
三路民工十五万和兵士两万人,到黄陵冈开河。
    修河工程开始了。民工们在烈日暴雨下,被迫日日夜夜没命地干活,可是朝廷拨下来的
开河经费,却让治河的官吏克扣了去。修河的民工连饭也吃不饱,怨声载道。
    韩山童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发动群众。他先派几百个会徒去做挑河民工,在工地上传播
一支民谣:
      “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民工们不懂这歌谣是什么意思,但是听到里面有“天下反”三个字,就觉得好日子快要
到来了。开河开到了黄陵冈,有几个民工挖呀挖呀,忽然挖出一座石人来。大家好奇地聚拢
来一瞧,只见石人脸上正是一只眼,不禁呆住了。这件新鲜事又很快地在十几万民工中传开
来,大家心里都想,民谣说的真的应验了,既然石人出来,天下造反的日子自然来到了。
    不用说,这个石人是韩山童事先偷偷地埋在那里的。
    百姓被鼓动起来了。韩山童有个伙伴刘福通,对韩山童说,现在元朝压迫百姓那么厉
害,百姓还想念着宋朝。如果打起恢复宋朝的旗帜,拥护的人就会更多。韩山童很赞成这个
主张,就跟大家宣布,说韩山童本来不姓韩,而是姓赵,按辈分排起来,还是宋徽宗的第八
代孙子;刘福通也是南宋大将刘光世的后代。他们说得那么有鼻子有眼睛,百姓们听了,也
不由不信。
    韩山童、刘福通挑选个日子,聚集了一批人,杀了一匹白马,一头黑牛,祭告天地。大
家推韩山童做领袖,号称“明王,并约定日子,在颍州颍上(今宏徽阜阳、颍上)起义,用
红巾裹头作为起义军的标记。正在歃血立誓的时候,有人走漏了消息。官府派兵士把韩山童
抓去,押到县衙门杀了。韩山童的妻子带着他儿子韩林儿,逃脱了官府追捕,到武安(今河
北武安)躲了起来。
    刘福通逃出包围,把约定起义的农民召集起来,攻占了颍州等一些据点。原来在黄陵冈
开河的民工得到消息,也杀了河官,纷纷投奔刘福通的队伍。因为起义兵士头上裹着红巾,
当时的百姓把他们称做红军,历史上把它称做红巾军。不到十天,红巾军已经发展到十多万
人。
    元王朝听到刘福通声势浩大,吓慌了神,赶忙调动了六千名色目人组成的阿速军和几支
汉军,镇压红巾军。阿速军本来是元王朝的一支精锐的队伍,但是那时候,已经十分腐败,
将领们只知道喝酒享乐,兵士们到处抢劫。一碰上红巾军,还没交锋,主将带头挥着鞭子,
骑马向后逃奔,嘴里还不停地叫喊着:“阿卜,阿卜!”(阿卜是走的意思。)下面的兵士
一看主将临阵脱逃,也都四散逃窜。
    过了一个月,刘福通的红巾军又连续攻下了一批城池。江淮一带的农民早就受到白莲会
的影响,听到刘福通起义,纷纷响应,像蕲水(今湖北浠水,蕲音qí)的徐寿辉,濠州
(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都打起红巾军的旗号起义。也有不打红巾军旗号的,像江苏北部
的张士诚。
    公元1354年,元顺帝派丞相脱脱集中了诸王和各省人马,动用了西域、西番的兵
力,号称百万,围攻占领高邮的张士诚起义军。高邮城被围得水泄不通。起义军正在危急的
时候,元王朝突然发生内乱。元顺帝下令撤掉脱脱的官爵。百万元军失去了统帅,不战自
乱,全军崩溃。
    元军溃散以后,刘福通的北方起义军趁机出击,大破元军。第二年二月,刘福通把韩山
童的儿子韩林儿接到亳州(今安徽亳县)正式称帝,国号叫宋。韩林儿被称为小明王。
    韩林儿、刘福通在亳州建立政权以后,分兵三路,出师北伐。西路军由李武、崔德率
领,进攻陕西、甘肃、宁夏、四川;东路军由毛贵率领,从山东、河北,直逼元朝京城大
都;中路军由关先生、破头潘等率领,从山西打到辽东,配合东路军攻打大都。
    三路北伐军都取得很大的进展。毛贵的东路军一直打到元大都城下。刘福通亲自率领大
军攻占了汴梁,把小明王韩林儿接到汴梁,定为都城。红巾军声势浩大,元王朝大起恐慌,
纠集地主武装加紧镇压,三路北伐军先后失利,汴梁又落在元军手里。元王朝又用高官厚禄
招降了张士诚,刘福通保护小明王逃到安丰(今安徽寿县)后,受到张士诚的袭击,公元1
363年,刘福通在战斗中牺牲。北方起义军经过十二年的战斗,终于失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1#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2 和尚当元帅


    在刘福通红巾军转战北方的时候,濠州郭子兴红巾军正在壮大起来。
    郭子兴本来是定远(今安徽定远)地方一个财主,因为出身低微,经常受地方官吏的敲
榨勒索,心里气忿不过,加入了白莲会。他拿出家里的钱财,摆酒杀牛,结交江湖好汉,只
等一有机会,就杀死那批贪官污吏,出口恶气。
    公元1352年,也就是刘福通起义的第二年,郭子兴看见时机成熟,就和四个朋友一
起,带着几千个年轻人,趁着黑夜,打进濠州城,杀了州官,把濠州城占领了,宣布起义。
郭子兴和他的四个好友都自称元帅。
    元王朝派大将彻里不花带兵围攻濠州。彻里不花害怕红巾军,不敢攻城,在老远的地方
扎下营垒,却派兵士在城外捉了一些百姓,当作俘虏向上级冒功请赏。城外的老百姓遭到迫
害,过不了日子,纷纷逃到城里投奔郭子兴。郭子兴的队伍越来越壮大。
    有一天晚上,濠州的红巾军正在城门边巡逻。忽然城外来了一个青年和尚,说要投奔红
巾军。守门的红巾军兵士怀疑他是元军派来刺探军情的奸细,一面把他捆绑起来,一面派人
报告郭子兴。
    郭子兴一听,心想也许来的真是投奔他的好汉,亲自骑马到城门口去察看,只见那个被
捆绑起来的和尚,虽然衣服穿得破破烂烂,却长得身材魁梧,浓眉大眼。郭子兴一看,心里
十分喜欢,马上命令兵士松了绑,把和尚带回元帅府。
    那个投奔郭子兴的青年和尚,名叫朱元璋。他父亲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一个贫
苦农民。朱元璋十七岁那年,淮北地方闹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和蝗灾,接着又蔓延了瘟疫。朱
元璋的父亲、母亲和大哥接连传染上了疫病,咽了气。剩下朱元璋和他的二哥,连买口棺材
的钱也没有,亏得邻居同情他们,帮助他们把父母埋葬了。
    朱元璋失去了父母亲,生活没有着落。邻居给他出了个主意,要他到附近的皇觉寺当小
和尚,混口饭吃。这样,朱元璋就出了家。那种寺院里的小和尚,其实是给人使唤的佣人。
朱元璋每天伺候师父、师兄,起早摸黑,扫地,上香,敲钟,做饭,日子过得挺苦。
    但是,那个日子里要在皇觉寺混口饭吃也不容易。原来,皇觉寺是靠收租米过日子的,
这年灾情严重,皇觉寺收不到租米。朱元璋在寺里呆了才五十天,眼看要断粮了。师父、师
兄们一个个离开寺院到外面化缘去,朱元璋也被打发出门,带着小木鱼和钵头到淮西一带流
浪讨饭。过了三年,濠州的灾情稍微缓和了一点,他才又回到皇觉寺。
    又过了一年,红巾军起义爆发了,朱元璋在寺里不断听到外面传来的消息,一会儿是刘
福通占领了颍州,一会儿是芝麻李占领了徐州。到了年底,又听到濠州也被红巾军占领了。
朱元璋早就听到弥勒佛要下凡救世的传说;现在又听到红巾军到处起兵,元兵节节败退,心
里想,穷人出头的日子到了,就离开皇觉寺,到濠州来投奔郭子兴。
    郭子兴跟朱元璋一谈话,发觉他口齿伶俐,十分赏识,马上叫他脱下和尚的袈裟,换上
兵士服装,把他留在身边当个亲兵长。
    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以后,马上表现出他的才能。他打仗勇敢,又有计谋。郭子兴把他当
作心腹看待,出去打仗,总要先跟他商量。在起义兵士中,朱元璋的声望渐渐提高了。
    郭子兴有个好朋友姓马,在郭子兴起兵那年病死。马公临死的时候,把他的孤女托给郭
子兴照顾。郭子兴把女孩带回家里,交给妻子张夫人抚养,把她当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
郭子兴一直想给她选个好女婿,这一回,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就跟张夫人商量,要把马公的
女儿嫁给朱元璋,张夫人一听也十分赞成。这样,皇觉寺的小和尚就做了郭元帅的女婿,地
位也不同了。在起义军中,大家都称他“朱公子”。
    濠州的红巾军里,连郭子兴在内,共有五个元帅。五个人平起平坐,不分高低,谁也管
不了谁。除郭子兴外,另外四个元帅都有点江湖气,不讲纪律。郭子兴渐渐看不惯他们,他
们也嫌着郭子兴。日子一久,矛盾越来越深,四个人就合在一起,排挤郭子兴。有一次,郭
子兴差点被他们害死,亏得朱元璋得到消息,把郭子兴救了出来。
    朱元璋发现起义军的几个将帅胸襟狭窄,在他们手下干事,成不了什么气候,就回到老
家,招兵买马。他少年时候的伙伴徐达、汤和,听说朱元璋做了红巾军的将领,都来投奔,
不到十天,就招募了七百人,后来,又袭击元军,招降了一批元军。
    朱元璋得了大批生力军,整顿纪律,加紧训练,把手下的军队训练成一支战斗力很强的
队伍,声势大振。
    定远有个文人李善长,是个很有计谋的人,也来找朱元璋。朱元璋知道他很有学问,就
留他在起义军里当谋士。有一次,朱元璋问李善长说:“现在全国到处都在打仗,什么时候
才能太平呢?”
    李善长说:“秦朝末年,也这样大乱过。汉高祖是平民出身,因为他气量大,能够用人
材,又不乱杀人,只花了五年时间,就统一天下。现在元朝政治这样混乱,天下土崩瓦解,
您何不向汉高祖学习呢?”
    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一心一意想学汉高祖刘邦。
    朱元璋带着自己训练出来的队伍,连续打下滁州、和州。小明王韩林儿在毫州称帝那
年,郭子兴得病死了。小明王就封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做了副元帅。
    郭天叙没有什么指挥的经验,加上红巾军中大多将士都是朱元璋的亲信,朱元璋名义上
是副帅,实权全掌握在他手里。没多久,郭天叙在攻打集庆(今江苏南京)的时候,被叛徒
杀死,朱元璋就当了名副其实的元帅。
    朱元璋独掌兵权以后,率领大军大破元朝水军,渡江攻打集庆,集庆五十多万军民投
降。朱元璋进了集庆,出榜安民,把集庆改名应天府。打那时候起,朱元璋就以应天府作为
根据地,向江南一带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2#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3 鄱阳湖大战


    当朱元璋的势力向南方发展的时候,首先遇到一个强敌是陈友谅。陈友谅原是徐寿辉起
义军的部将,后来他谋杀了徐寿辉,自立为王,国号叫汉。他占据江西、湖南和湖北一带,
地广兵多,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割据政权。公元1360年,他率领强大的水军,从采石沿江
东下,进攻应天府,一心想并吞朱元璋占领的地盘。
    朱元璋赶忙召集部下商量对付汉军的办法。有的说,跟汉军的力量相差太大,不如趁早
投降;有的主张逃到钟山(在今南京)死守;也有人主张拼一死战,如果失败,再逃不晚。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只有新来的谋士刘基站在一边,一声不吭。
    朱元璋犹豫不决,散了会,把刘基单独留下来,问他有什么主意。刘基说:“我看那些
主张投降和逃走的人就该杀!”
    朱元璋说:“请问先生有什么办法打败敌人?”
    刘基说:“敌人远道来侵犯,我们以逸待劳,还怕不能取胜?您如果多用财物赏赐将
士,再用一点伏兵,抓住汉军的弱点痛击,要打败陈友谅就大有希望。”
    朱元璋听了刘基的话,满心喜欢。两个人又商量了一阵,把计策定了下来。
    朱元璋的部将康茂才跟陈友谅是老相识。朱元璋把康茂才找来,对他说:“这次陈友谅
来进攻,我要引他上钩,没有你帮助不行。请你写封信给陈友谅,假装投降,答应做他的内
应;再给他一点假情报,要他兵分三路攻打应天,分散他的兵力。”
    康茂才说:“这事不难。我家有个守门的老仆,给陈友谅当过差。派他送信去,陈友谅
准不会怀疑。”
    康茂才回到家里,按照朱元璋的吩咐写了信,连夜叫老仆赶到采石,求见陈友谅。陈友
谅见了老仆送来的信,果然并不怀疑,问老仆说:“康公现在哪里?”
    老仆回答说:“现在他带了一支人马,驻守江东桥,专等大王去。”
    陈友谅连忙又问:“江东桥是啥样子?”
    老仆说:“是座木桥,容易认得出来。”
    陈友谅跟老仆谈了一阵,吩咐左右摆上酒菜,让老仆饱饱地吃了一顿,才打发他回去。
临走的时候,陈友谅对老仆说:“你回去跟康公说,我马上就去江东桥,到了桥边,我叫几
声‘老康’,请他马上接应。”
    老仆回去后,把陈友谅的话全向朱元璋回报了。朱元璋连声叫好,当夜派人把江东的木
桥拆掉,改成一座石桥。
    朱元璋从陈友谅的逃兵那儿得到情报,弄清楚他们进攻的路线,就让大将徐达、常遇春
等分几路在沿江几个重要关口埋伏了人马。朱元璋亲自统率大军守在卢龙山(今南京狮子
山),布置兵士准备好红黄两面旗帜,规定了信号:举起红旗就是通知敌人已经到来,举起
黄旗就是命令伏兵出击。一切都准备好了,只等陈友谅自投罗网。
    陈友谅自从老仆走后,立刻下令全体水军出发,由他亲自带领,直驶江东桥。哪想到到
了约定地点,竟没见木桥,只有石桥。陈友谅的部将们都起了疑心。陈友谅想,别管他是石
桥还是木桥,只要找到康茂才就好。他就到石桥旁边,一连喊了几声“老康”,也没人答
应。陈友谅这才想到自己上了当,急忙命令船队撤退。
    朱元璋发现敌人中计,立刻叫兵士举起黄旗,发动进攻。一霎眼间,战鼓齐鸣,岸上伏
兵一起杀出,水港里的水军也加入战斗。
    陈友谅受到突然袭击,几万大军一下子乱了套,被杀死的和落水淹死的数也数不清,两
万兵士、一百多艘战船被朱元璋的将士俘获。陈友谅在部将保护下,抢了一条小船,总算逃
了命。
    这一仗打得陈友谅大伤元气。朱元璋的声势却越来越大。陈友谅哪肯甘心,他养精蓄
锐,决心要报这个仇。过了三年,他造了大批战船,又带领六十万大军,进攻洪都(今江西
南昌)。
    朱元璋亲自带领二十万大军援救洪都,陈友谅才撤去包围,把水军全部撤到鄱阳湖。朱
元璋把鄱阳湖出口封锁起来,堵住敌人,决定跟陈友谅在湖里决战。
    陈友谅的水军有大批战船,又高又大,一字儿排开,竟有十几里长;朱元璋的水军,却
尽是一些小船,论实力比陈友谅差得多。双方连续打了三天,朱军都失败了。
    部将郭兴跟朱元璋说:“双方的兵力相差太远,靠打硬仗不行,非用火攻不可。”
    朱元璋立刻命令用七条小船,装载着火药,每条船尾带着一条轻快的小船。那天傍晚,
正好刮起了东北风,朱元璋派了一支敢死队驾驶这七条小船,乘风点火,直冲陈友谅大船。
风急火烈,一下子就把汉军大船全部延烧起来,火焰腾空,把湖水照得通红。陈友谅手下的
将士不是被烧死,就是被俘虏。
    陈友谅带着残兵败将向鄱阳湖口突围。但是湖口早已被朱元璋堵住。在陈友谅突围的时
候,朱军一阵乱箭,把陈友谅射死。
    朱元璋消灭了南方最大的割据势力陈友谅以后,自称吴王。
    自从刘福通牺牲以后,朱元璋把小明王接到滁州,名义上还接受小明王的领导。到了这
时候,他做皇帝的思想膨胀起来,觉得留着小明王对他是个障碍。公元1366年,他用船
把小明王接到应天,趁小明王在瓜步(今江苏六合东南)过江的时候,派人暗暗凿沉了船,
把小明王淹死。
    第二年,朱元璋消灭了张士诚割据势力,接着,命令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副将
军,率领二十五万大军北伐。过了两个月,徐达的军队旗开得胜,占领了山东。公元136
8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即位称皇帝,国号叫明。他就是明太祖。
    明军乘胜进军,元兵节节败退。这年八月,徐达率领大军直捣大都,元顺帝逃往上都。
统治中国九十七年的元王朝终于被推翻。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3#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4 刘伯温求雨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
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
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
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
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
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
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
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
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
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
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
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
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
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
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
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
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
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
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
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
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
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
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
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
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24#
 楼主| 发表于 2008-1-18 09:25:00 | 只看该作者

回复:《上下五千年》在线阅读

225 胡维庸案件


    明太祖是农家出身的,对农民生活多少有点了解。他即位以后,也注意实行休养生息的
政策。他告诫地方官员说:“现在天下刚刚安定,百姓财力困乏,好像初飞的鸟,不能拔它
的毛;新种的树,不能摇它的根。”他要官员们廉洁守法,不能贪赃枉法,加重人民负担。
以后,他又招集流亡农民,开垦荒地,免除三年的劳役和赋税;要各地驻军屯田垦荒,做到
粮食自给。他还兴修水利,奖励植棉种麻。所以,明朝初年的农业生产有了很明显的发展。
新建立的明王朝统治也巩固下来。
    但是明太祖总不放心那些帮助他开国的功臣。他设立一个叫做“锦衣卫”的特务机构,
专门监视、侦察大臣的活动。大臣在外面或者家里有什么动静,他都打听得一清二楚。谁被
发现有什么嫌疑,就有被打进牢狱甚至杀头的危险。
    明太祖对待官员极其严酷,大臣上朝的时候惹他发了火,就在朝廷上被按在地上打板
子,叫做“廷杖”,也有被当场打死的。这种做法弄得一些大臣们个个提心吊胆,每天上朝
的时候,都愁眉苦脸地向家里亲人告别。如果这一天平安无事,回到家里,亲人就高高兴兴
庆幸他又活了一天。
    公元1380年,丞相胡维庸被告发叛国谋反,明太祖立刻把胡维庸满门抄斩,还追究
他的同党。这一追究,竟株连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明太祖一发狠心,把那些有胡党嫌疑
的人全杀了。
    学士宋濂,是明朝开国初期跟刘基一起受明太祖重用过的;后来,又当过太子的老师。
宋濂为人谨慎小心,但是明太祖对他也并不放心。有一次,宋濂在家里请几个朋友喝酒。第
二天上朝,明太宗问他昨天喝过酒没有,请了哪些客人,备了哪些菜。宋濂一一照实回答。
明太祖笑着说:“你没欺骗我。”原来,那天宋濂家请客的时候,明太祖已暗暗派人去监视
了。后来,明太祖在朝廷上称赞宋濂说:“宋濂伺候我十九年,从没说过一句谎言,也没说
过别人一句坏话,真是个贤人啊!”宋濂六十八岁那年告老回乡,明太祖还送他一幅锦缎,
说:
    “留着它,再过三十二年,做件百岁衣吧!”
    胡维庸案件发生后,宋濂的孙子宋慎也被揭发是胡党,于是株连到宋濂。明太祖派锦衣
卫把宋濂从金华老家抓到京城,要把他处死。
    这件事让马皇后知道了。马皇后劝明太祖说:“老百姓家为孩子请个老师,尚且恭恭敬
敬,好来好去,何况是皇帝家的老师呢。再说,宋先生一向住在乡下,他孙子的事他怎么会
知道?”
    明太祖正在火头上,不肯饶恕宋濂。当天,马皇后陪明太祖吃饭。她呆呆地坐在桌边,
不沾酒,也不吃肉。明太祖感到奇怪,问她是不是身子不舒服。马皇后难过地说:“宋先生
犯了死罪,我心里十分难受,在为宋先生祈福呢。”
    马皇后是跟太祖年青时候共过患难的夫妻,明太祖平时对她比较尊重,听她这一说,也
有点感动,才下令赦免宋濂死罪,改罚充军茂州(今四川茂县)七十多岁的宋濂,禁不起这
场惊怕,再加上路上劳累,没到茂州就死了。
    过了十年,又有人告发李善长和胡维庸往来密切,明知胡维庸谋反不检举揭发,采取观
望态度,犯了大逆不道的罪。李善长是第一号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亲家。明太祖大封功
臣的时候,曾经赐给李善长两道免死铁券。这一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了,可是明太祖一
翻脸,把李善长和他的全家七十几口全部处死。
    接着,又一次追查胡党,处死了一万五千多人。
    自从胡维庸案件发生以后,明太祖觉得把军政大权交给大臣不放心,就取消了丞相职
位,由皇帝直接管辖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个部的尚书(官名,部的长
官);又把掌握军权的大都督府废了,改设左、右、中、前、后五个都督府,分别训练兵
士,需要打仗的时候,由皇帝直接发布命令。这样一来,明朝皇帝的权力就大大集中了。
    事情并没到这里结束。过了三年,锦衣卫又告发大将蓝玉谋反。明太祖杀了蓝玉,追查
同谋,又有文武官员一万五千多人受株连被杀。
    这两件大案,几乎把朝廷一些功臣一扫而空,明太祖的专制和残暴在历史上也就出了名。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最新主题

GMT+8, 2024-12-28 12:38

绿色免费PPT课件试卷教案作文资源 中小学教育网 X3.2

© 2013-2016 小学语文数学教学网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